想捐東西沒時間? 讓「愛物資」幫你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中午時分,位在新北市土城的慈芳關懷中心,五、六位的精神障礙康復者,端出了一道道香噴噴的菜餚。
能煮出這桌菜餚,靠的是剛從「iGoods愛物資」線上募集物資平台,所徵求到的十人份長柄炒菜鍋。這個以「協助社福機構募到最需要的物資」為宗旨的公益平台,已成為社福機構的好幫手。
去年九月,陳家銓與邱珮瑜這兩個年輕人,以線上購物的概念,設計出線上募集物資平台「愛物資」。
愛物資的目標明確,網站上清楚列出社福機構所需的物資數量及規格,讓社福機構能夠募到正確數量與最需要的東西。
愛物資也把物流的概念,用在社福物資的配送。
網站收到民眾的「訂單」後,愛物資就會請物流公司派車到府收貨,由捐贈者負擔運費,物資則直送社福機構,大大降低了捐物資的不便性。
「你只要會網路購物,就可以輕易上手,」創辦人之一的邱珮瑜說。
談到這個「網購化」與「物流化」的捐贈流程,慈芳關懷中心主任蕭靜惠讚不絕口。
蕭靜惠表示,曾經有一位中心的精障康復者,在使用果汁機的過程中,不小心讓馬達過熱冒煙。
事後他很自責,表示願意負起賠償責任,但是他的經濟並不寬裕,於是蕭靜惠就請這位精障康復者寫好募集物資的資訊,寄給愛物資,最後順利募到果汁機。「募到後他真的很高興,」蕭靜蕙至今仍印象深刻。
半年來,愛物資已經媒合了近四百筆捐贈,合作的社福機構,也已達到六十五家。
戴著眼鏡,講起話來不疾不徐的陳家銓,今年三十歲,創業前原本任職於物流公司。多年前,他就曾發起募資送到育幼院的活動。
當時他和朋友一頭熱,在網路上幫忙張貼社福團體的需求,並且親自送到機構。但他們很快發現,這樣的做法不只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造成社福機構的困擾。
陳家銓說,因為無法確定物資是否足夠,他們必須一家一家社福機構撥電話,曠日費時的聯繫過程,不僅沒效率,也造成資源分配不均。
由於資訊不流通,「有些機構走廊上的物資堆積如山,但有些卻不夠,」在親身拜訪社福團體後,陳家銓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他也發現,網站張貼的募集資訊如果不明確,捐了東西也不合用。
例如有些教養院因為照護的需要,只能使用「C9牙刷」,如果網站上沒寫清楚,捐錯牙刷就是浪費。
後來太太生小孩,陳家銓在請育嬰假期間思考,如何讓捐物資更有效率,興起了建立網站的念頭。
發揮物流專長 捐贈更有效率
因此,陳家銓和原本在網站企劃公司的邱珮瑜,開始把物流管銷與電子商務的專長,運用在社福物資配送。
打開愛物資的首頁,和其他知名網路購物平台沒有兩樣。
然而,「購物車」裡列出了所需的物資數量,旁邊則寫上名稱、尺寸、需求說明,以及募集的時間。
只要點選加入捐贈,「購物車」的庫存數量就會漸漸下降。如果到零,捐贈者就像買不到東西一樣,無法再捐東西。
持續追蹤物流的動向,也是他們確保物盡其用的好方法。
愛物資在收到訂單後的第一時間,同時寄信給捐贈者與社福團體,讓雙方都知道有這一筆捐贈。
在社福團體收到物資後,愛物資也會發信給捐贈者,讓捐贈者知道物資已送達。
造一座捐贈雙方都安心的橋梁
蕭靜惠說,社福機構常因人手不足,難以即時掌握物資的進出,無法第一時間通知捐贈者東西已送達,有時甚至造成誤會,但有了這個平台,就不用再擔心資訊管理的問題。
愛物資也以網路社群的概念,建立捐贈者、社福機構之間的平台。
此外,愛物資每個月都會固定拜訪合作的社福機構,掌握最新的物資需求現況。他們也陸續和固定捐贈物資的「大戶」見面,了解他們使用募資平台的心得。
更重要的是,愛物資希望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讓捐贈者有機會成為社福機構的志工,或者是潛在的捐款對象。
蕭靜惠就提到,已經有愛物資的使用者,直接與他們聯繫,願意提供額外的協助。
至於如何挑選社福機構?愛物資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陳家銓表示,中小型的社福機構,資源相對稀少,甚至連網站都沒有。
因此,過去半年,他們踏遍全台,找出知名度不算高,但卻在各個角落默默付出的社福團體。
最遠的紀錄,是把一台鋼琴送到台東的原住民部落,讓當地社福機構能教孩童彈鋼琴。
愛物資雖只有陳家銓、邱珮瑜兩個年輕員工,但半年下來,已累積不少的寶貴經驗,可以分享給捐贈者。
用一顆「送禮物」的心
以前捐贈者捐贈物資必須自己找社福機構的地址與電話,甚至要自行載到機構去,但以愛物資的方式捐贈,不僅連貨運單都不用寫,「時間與交通成本都會低一點,」陳家銓說。
陳家銓強調,捐物資是「送禮物」的概念,他們希望捐贈者可以在寄出東西前,先確認好尺寸,也檢查物品的堪用程度。
「你不會把破掉的東西送給親朋好友吧?」他反問。
然而,堅持不募款,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經營的愛物資,目前仍面臨虧損。
愛物資和宅配通談妥,在捐贈者寄出社福物資後,由物流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貨運收益作回饋金給愛物資,支持營運成本。
但由於很多上班族白天都要工作,不方便在家寄送物資,所以常選擇自行到郵局或者便利超商寄送,也讓愛物資收不到運費的回饋金。
因此,愛物資正接觸更多的物流公司與便利超商,希望能擴大物流服務的範圍,讓捐贈者有更多選擇,他們也能收到回饋金。
從問題中找答案,兩個網路世代的年輕人,正腳踏實地走遍各鄉鎮,帶給社福機構最需要的溫暖,以他們的方式愛台灣。
------------------
小檔案
陳家銓成長路
1984年在新竹出生
23歲/玄奘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畢業
25歲/進入新竹物流負責購物中心倉儲
26歲/在公司發起募集物資活動給育幼院
29歲/和邱珮瑜共同成立「蒲公英志工團」;在 FlyingV發起:上學真好,部落孩子攜手教學計劃
30歲/和邱珮瑜一同創立「iGoods愛物資」
----------------------
開路五招,開路青年怎麼做
1. 走進社福機構,實地了解需求
2. 運用工作上學到的物流與網路專業,幫助社福團體
3. 以社群方式經營捐贈者、愛物資與社福團體的關係
4. 鼓勵捐贈者以送禮物的心態分享物資
5. 尋找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支撐社企
你也可以這樣做
1. 走進現場,認識問題並提出解方
2. 發揮日常工作的影響力,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3. 善用人際網絡,發揮最大功效
4. 同理心面對社會弱勢
5. 做公益不只有募款,也能找方法自給自足
--------------------------
愛物資 iGoods - http://goo.gl/0spxaI
iGoods愛物資 用購物模式做公益
2015.02.14 11:00AM
地區: 臺灣 台北市
分類: 社會關懷
標籤: iGoods 最新 物資再造 社會平權 社會福利 電子商務平台
放棄工作 打造公益購物平台
愛物資捐贈平台在二O一四年九月上架,由原本是上班族的邱珮瑜,與陳家銓兩人成立,加上七位志工所組成。原先邱珮瑜只是一個志工團隊的成員,在下班之餘當 義工,成立臉書專頁,幫忙有需求的社福團體募集物資。然而真正讓她放棄正職,成立平台的契機是身邊志工朋友的一句話,「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讓工作可以友善 社會」,讓她去思考,與其在工作上不快樂,不如從公益出發,打造一個對社會有益,而且自己也能發揮的舞台,於是便和志工好友陳家銓一同成立相似於購物平台 的愛物資iGoods。
捐贈者如果想將日常生活多餘的物資,或汰舊的物品捐出,一般都會向親友打聽管道,或是上網找尋機構捐贈,但因為捐贈需求沒有一個整合的平台,也因為機構本 身物資捐贈的機制,和需求數量並不透明,導致民眾好不容易找到單位捐贈,卻發現已無需求,進而影響捐贈的意願與效率,「所以我們成立結合類似電子購物的模 式,定期兩個月和我們合作的社福機構,更新物資需求量,運用大眾熟悉網購的模式,有效率的媒合機構與捐贈者」陳家銓表示。
iGoods創辦人陳家銓、邱珮瑜
愛物資與將近三十家社福單位合作,在平台上刊登需求物資的數量,與捐贈的對象,讓有意願捐贈物資的民眾,在平台內清楚得知尺寸、樣式,點入相似於購物網站的物資捐贈車裡,填寫捐贈物品表單與裝箱後的大小,之後與愛物資合作的物流公司就會到府收件,送往所捐贈的機構。
特別的是,愛物資提倡公益有價的概念,捐贈者必須依照捐出物資大小和重量,自行負擔運費,邱珮瑜認為:「我們想向社會提倡物資循環的理念,藉由自行負擔運送費用,從中抽取少部分作為營運的資金,達到我們維持運作,和物資循環的理念。」
捐物資可以更有人情味 iGoods線上平台推捐贈新模式
文字大小
600 1 Share1
本報2015年1月12日台北訊,鄒敏惠報導
每到過年掃除,家家戶戶總是丟出一批又一批的衣物;每到歲末年終,各公司行號更是堆滿一件又一件廠商多送的禮品。據統計,平均下來每個月產生62萬公噸垃圾,大約需花費255個足球場的空間掩埋。
許多民眾選擇以愛心捐贈的方式,延續物品的生命。雖然說的簡單,但要怎麼捐?有哪些機構急需物資?同樣是衣服,大小尺寸是否符合受贈單位的需求?運費怎麼算最便宜?這些可都是民眾必須做的功課。
捐多少才不至於造成二度浪費,是民眾須做的功課。
有需要再捐 資源不浪費
為避免資源浪費,如今就有年輕人創立網路平台,整合物資需求,媒合來自各地的愛心,讓資源獲得最佳的利用。去年成立的「iGoods愛物資」平台,便是全台第一個物資捐贈媒合平台,透過大眾所熟悉的線上購物模式,使用者除了可以快速找到目前的物資需求,媒合成功後,物流公司到府收取的服務,也讓捐贈程序更簡單。
考量到民眾沒有多餘心力一一與機關團體確認物資需求,在愛物資平台,每一筆物資均清楚列明圖片、規格、需求數量等資訊,讓物資捐贈不過剩,期盼達到資源平均轉移。
創辦人陳家銓直言,台灣募集物資的狀況其實非常不平均,在網路社群的效應下,「鍵盤式」公益常導致大量資源湧入單一知名度高的機構;而民眾的愛心,受贈單位也不好意思拒絕,只能花費額外的人力與時間去處理過剩物資,反而是另一種資源浪費。
他說,經過實地拜訪,有機構仍不斷收到數年前所需的物資,也有機構因曝光度不足,數年來都沒有物資進入。肯定台灣人的愛心之餘,陳家銓也呼籲民眾,在沒有經過查證之下,不應貿然捐贈。
看見 捐贈背後的心意
「捐物資,不應該是清垃圾。」有感於多數台灣人還停留在「把不要的捐出去」的想法,陳家銓提倡「一份物資,就是一份禮物」的概念,因此除了扮演好資訊平台的角色,陳家銓也絞盡腦汁,試圖串聯起社會大眾與社福團體之間的連結。
每周勤跑合作機構、擺市集、為兒童導讀繪本,透過實際的參與,深入了解機構的需求,只為了讓贈送更適得其所,送禮到心坎裡。
談到愛物資的願景,陳家銓表示,捐贈行為背後的故事,才是溫暖人心的力量,更值得分享出去。他舉例,許多人會捐衣服給街友,但對於幫助街友的機構往往缺乏了解,也不清楚街友的生命故事,其實很可惜。因此不只是送愛心,愛物資還會定期舉辦實體活動,融入各種議題,期盼民眾在行善的同時,還能創造出更多連結。
愛物資近幾個月舉辦的手作工作坊,便是將一位民眾捐1百瓶手工皂的愛心,擴大到1百位志工民眾的參與,除了學習手工皂製作,更共同完成捐贈善舉。陳家銓說,他們還會要求受贈單位保留空瓶,留待下一次重複利用,減少環境負擔。
----------------------------------------------
今天你要將家中多的衣服、傢俱、電器送給自己的親友,事前你會怎麼處理呢?
你可能會先將衣服清洗乾淨,然後淘汰上面有髒污的衣服,再比看看這件衣服的大小適不適合親友,依照年紀和大小分類,成人的衣服送給已經念大學的,小朋友的衣服轉送給另一位親友;如果是傢俱,你可能會先看使用狀況是否正常,是否哪裡有損壞、會不會太老舊,再想想可能有哪個親友最近需要傢俱,最後把傢俱擦拭過、確認使用正常再送給他;如果是電器,你一定會確認是否還能使用,零件有沒有短缺,使用起來有沒有問題。
(在企業發起募集物資)
不管送的是衣服、傢俱還是電器,你不會覺得自己是丟出不要的給親友,而是送出已經不需要但還能使用的東西,你送出的其實是一份禮物。捐贈物資也是一樣的情況,不論是衣服、傢俱還是電器都是社福團體常收到的物資,其中也收到很多狀況不好的物資,因為有許多人抱持著是丟掉不要的東西出去。
事前不會整理、確認,認為自己已經是做公益,剩下的問題就交給社福團體自己解決,雖然說這是愛心物資,但也造成許多社工人員的工作負擔。
例如:捐贈最大宗的是衣服,也是淘汰率最高的物資。很多人捐物資不會事先瞭解機構需求,自己在家中挑出不要的衣服後就送過去,這樣做常發生送錯衣服的情況。可能教養院需要的是成年人的衣服,結果收到童裝;或是曾聽過偏鄉孩童收到成人的禮服;更多的是衣服破損、髒污,狀況非常差的衣服。這樣的情況其實浪費了愛心資源、社工人力和社會成本,社工或志工要花很多時間去挑出適合的衣服,真正適合的可能只有 2 到 3 成,最後還要想辦法處理淘汰的衣服。
因此捐衣服應該要像送給親友衣服一樣,我們試著先了解院生的年紀和目前的需求,需要什麼樣的尺寸就寄這尺寸過去,寄過去需要的數量,不讓物資過剩;碰到換季的需求,我們就寄適合的衣物過去,不一定要全新,但衣服狀況乾淨正常。
我們不希望自己穿的衣服狀況不好,當然受贈者也是一樣的心態。
傢俱和電器也是一樣的情況,我們拜訪社福團體的過程中聽到了許多問題,例如:捐給小朋友寫作業的桌椅會搖晃、抽屜拉不開;或是電器少了插頭、按鈕接觸不良等情況。
捐贈者可能認為修一修、換零件就可以用了,但對於一些資源較少、較偏遠的社福團體,維修電器其實是不方便的、可能找不到材料或師傅,物資無法正常運用,也浪費了愛心資源。因此我們希望捐贈者在捐出物資之前,能抱持著這是送禮物的心態來準備,多了解社福團體真正的需求,整理、檢查物資的狀況是否正常,或著維修、更換零件讓物資能夠正常使用。
做公益是件很開心的事,我們很開心能用物資來參與公益,一定也很希望受贈者拿到這樣的物資是開心的。
每一份物資,都是一份禮物。抱持著送禮物的心態來做公益吧!
(iGoods 愛物資是第一個以募集物資為服務的社會企業,我們認為捐贈物資不應該只是把資訊刊登上去就結束,愛物資的平台提供正確物資資訊、數量控管、物流到府收物資,類似線上購物的使用模式,讓捐贈者捐的正確、捐的方便,把正確的物資媒合到需要的單位。請參考:iGoods 愛物資官網、iGoods 愛物資粉絲團)
------------------------------------------
陳家銓:igoods愛物資 每一份物資,都是一份禮物
愛的貨輪不再迷航 -愛物資
家銓協助社福團體募集物資時,發現公益平台或是社福團體官網,都僅刊登物資需求,有些甚至規格和說明都沒有。模糊的資訊容易產生捐贈者與社福團體許多誤會,導致捐贈者捐出錯誤、不適合的東西,增加許多的耗損成本,而在這一來一往間,也影響捐贈者的意願。為了讓大家了解捐贈者與社福團體間的困窘,家銓向大家說了一個『好心人林先生』的故事。
這是一位好心人林先生
“好心的林先生有件東西,他想捐給社會上需要的人"
“林先生花了很多時間GOOLE許多相關社福的團體,但大多得到暫無此需求的回應。"
“林先生不放棄的繼續找,終於找到需要此物資的社福團體,但寄送、物件規格的細節事項,卻再次弄得他一頭霧水。"
“『唉,下次再說吧。』心灰意冷的林先生嘆口氣說著,接著將東西被放到了牆角。"
愛物資的誕生
家銓採用電子商務的模式去做,利用線上來做好物資的募集管理,使線上捐贈物資的流程和網路購物一樣便捷,大家可以在iGoods愛物資的網站上輕鬆找到物資需求、說明,再來支付優惠的運費,只要待在家整理好物資,物流公司就會到家收物資直接送去給社福團體。
一份物資,一份禮物
不論物資是新的或是二手的,愛物資想和你一起做到物盡其用、延續物命,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捐贈物資時,是抱著送禮物的心情。平常在整理東西送給親友時,事前都會清洗、整理、檢查是否可以使用再送給自己的親友,希望大家在捐贈物資的時候也能用這樣的方式,期待收到物資的朋友會像收到禮物一樣開心。
盜賣愛心白米5年撈597萬 教養院前負責人開超商還賣捐贈尿布--盜賣愛心物資,依業務侵占、背信罪起訴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私立嘉惠教養院前院長呂嘉來涉嫌與前妻錢忠華盜賣愛心物資,光是2011年到2016年5月間不法所得就高達597萬多元,兩人之後又陸續投下資金開設便利商店,沒想到店內販售的尿布等生活用品卻是外界的愛心捐贈。嘉義地檢署昨日(10日)依業務侵占以及背信罪起訴兩人。
▲▼米,白米,飯。(圖/取自Pixabay)
▲呂嘉來與前妻靠著盜賣民眾捐贈的白米,5年內獲利597萬元。(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62歲的呂嘉來2016年時因為涉及傷害院童一案,才轉任至嘉惠教養院擔任總務,錢姓前妻則是擔任會計,兩人負責管理院內所有業務和資產,如今卻被踢爆涉嫌利用職務之便,多次侵占教養院的愛心捐贈物資並趁機盜賣撈油水。
呂嘉來知道社會各界有許多善心人士,常會默默捐贈白米、罐頭、餅乾或是二手衣物等物資,平時如果有剩餘才會按照規定變賣並將所得列入院方的收入科目,但兩人從2011年到2016年5月間靠著盜賣白米,一共獲得597萬多元的不法得利,2014年8月到2016年5月間還將部分生活用品物資載到市場販售,大約賺進80多萬元。
變賣民眾愛心物資,教養院負責人夫婦海撈600萬。(圖/翻攝自嘉惠教養院粉專)
▲嘉惠教養院是由呂嘉來的母親創立。(圖/翻攝自嘉惠教養院粉專)
之後,兩人又用自己的積蓄在當地開設一間便利商店,店裡的尿布等物品卻是來自捐贈物品,硬是把民眾的愛心用來節省自己經營店面的成本,甚至還要求由教養院的資金來支付店長的薪水。
在教養院擔任出納的劉姓女子自2015年開始被迫幫呂嘉來和錢忠華填寫不實帳目,直到事情曝光才敢說出來。由於劉女到案後一直相當後悔,檢方僅依偽造文書罪緩起訴,並須繳納2萬元到公庫、緩刑1年,呂男及錢女的部分則依業務侵占、背信罪起訴。
原文網址: 盜賣愛心白米5年撈597萬 教養院前負責人開超商還賣捐贈尿布 | ETtoday社會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11/1167325.htm#ixzz5FAfZG688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盜賣愛心白米5年撈597萬 教養院前負責人開超商還賣捐贈尿布 | ETtoday社會 | ETtoday新聞雲 - https://goo.gl/o8Bfo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