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類的愛情故事,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精彩-這名男性丹尼索瓦人所屬的族群,與先前在該洞穴發現的距今6萬到8萬年前的丹尼索瓦女孩(編號丹尼索瓦3號)來自不同支系,這意味著早在20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就已發展出不同的族群 20萬年前的跨物種戀情? 臼齒DNA揭露 https://bit.ly/3zHp1KT
「人的方式下葬」 大坌坑遺址發現台灣最早寵物狗
分享「人的方式下葬」 大坌坑遺址發現台灣最早寵物狗到Facebook 分享「人的方式下葬」 大坌坑遺址發現台灣最早寵物狗到Line 分享「人的方式下葬」 大坌坑遺址發現台灣最早寵物狗到Google+
2017-08-30 21:53
〔記者黃文瑜/台南報導〕現代人流行養寵物,但養寵物非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約5000年前,台灣歷史上就有人把狗當伙伴,並且在南科園區內的大坌坑文化遺址,考古找到台灣土狗的完整骨骸,目前收藏在園區的陳列室中,預計明年將與其它考古收藏品,一同進駐南科園區的史前博物館。
大坌坑文化遺址,考古找到台灣土狗的完整骨骸,預計明年將與其它文物一同進駐史博館南科分館。(記者黃文瑜攝)
大坌坑文化遺址,考古找到台灣土狗的完整骨骸,預計明年將與其它文物一同進駐史博館南科分館。(記者黃文瑜攝)
南科所在地屬於曾文溪及鹽水溪二溪流間,受河流氾濫影響,導致遺址深埋在地下,不易發現,直到園區因工程監測,才發現許多遺址,最早的年代可追溯至4800年左右,最晚則是距今200年左右。涵蓋了大坌坑、大湖、西拉雅等10個考古學文化期,目前已有900萬件古物出土。
其中一件從大坌坑文化中挖掘出來保留完整的狗骨骸,是目前全台被發現最早與人共處的狗,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狗」。史博館南科分館籌備處表示,南關里遺址出土,當時共挖出4隻狗,與其它動物的骨頭不同,是完整被安放成睡姿,不像食用的動物骨頭細碎分散在各處,並且頭朝南,如同當時埋葬人的方式,表示當時人與狗的關係是「伙伴關係」,狗可能協助狩獵而被紀念,且當時的台灣土狗體型不像現今台灣土狗大隻,並且推測毛色也非黑色,因要在叢林間協助狩獵黑色過於顯眼,最有可能的毛色為棕色。
摩洛哥出土已知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30萬年前——但卻有著現代臉孔
這些早期人類生活在30萬年前——但卻有著現代臉孔
2017-06-12
有些現代人的特徵較早演化,而且範圍橫跨非洲大陸,這和先前所知不同。
1 的 6
這塊在摩洛哥傑貝爾依羅(Jebel Irhoud)遺址出土的頷骨化石來自一名成年的早期人族,上頭的牙齒非常神似解剖學定義上的現代人。PHOTOGRAPH BY JEAN-JACQUES HUBLIN, MPI-EVA, LEIPZIG
古生物學家尚-雅各‧胡布林(Jean-Jacques Hublin)初次檢視傑貝爾依羅的新化石發現。胡布林和他的同事說,傑貝爾依羅人代表智人(Homo sapiens)最早的演化階段。其他學者利用熱釋光定年法測定與這些樣本伴存的燧石遺物,結果顯示傑貝爾依羅遺址應該有30萬年到35萬年之久。PHOTOGRAPH BY SHANNON MCPHERRON, MPI EVA LEIPZIG
研究者者掃描多個傑貝爾依羅的化石,由此複合而成生活在此地的早期人類頭骨重建圖PHOTOGRAPH BY PHILIPP GUNZ, MPI EVA LEIPZIG
從南面看去,傑貝爾依羅發掘遺址遺存下來的堆積層所在的遺跡曾經像坑道一樣,後來因為採礦,至少有一部分坑道完全暴露在地表上。 PHOTOGRAPH BY SHANNON MCPHERRON, MPI EVA LEIPZIG
傑貝爾依羅出土的成年人下顎虛擬重建圖,研究者依此更正化石樣本的錯置與破碎。 PHOTOGRAPH BY JEAN-JACQUES HUBLIN, LEIPZIG
這些包含尖器、刮削器和石片在內的中石器時代工具,出土自傑貝爾依羅第六與第七發掘層。除了一顆牙齒以外,新發現的人類遺骸則全部都位在第七層較低位的堆積之中,顯示我們物種的出現——現代智人——和中石器時代的開端在時間上相近,而且有可能,研究者說,都有著泛非洲起源。 PHOTOGRAPH BY MOHAMMED KAMAL, MPI EVA LEIPZIG
在今日摩洛哥境內稀樹點綴的莽原上,曾經有一群早期人類擠在火堆旁,他們的石器散落在營地裡。
如今,遺址裡被火烤過的石器經過定年,顯示這些古老的人們生活在超過30萬年以前,比之前的推測還要老了兩倍。
這些發現於6月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Nature)上,填補了人類化石紀錄的關鍵漏洞。原因在於這些人類和現代人之間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即便他們生活的年代比起大約19萬5千年前衣索比亞,可能是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化石證據,還要早得多。
這些摩洛哥遺址的居民不大像現在的智人;他們的顱骨不像我們的那麼圓,形狀較長,這可能標示出我們的和他們的大腦存在差異。然而,他們的牙齒和現代人嘴裡的牙齒差不多——而且他們的臉看起來和我們一樣。
「那張臉就是你在捷運上擦肩而過的路人的臉,」尚-雅各‧胡布林(Jean-Jacques Hublin)說,他是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古人類學家,也是這項新研究的領導人。「這相當驚人。」
↑↑↑↑↑新發現:摩洛哥出土已知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驚人的還不只這樣,這個摩洛哥遺址位於西北非,距離出產眾多早期人族化石的東非和南非都很遠。
在古人類學家眼中,這個遺址的年代和位置結合成一項重要的提示,表示和過去的發現成果相比,現代人的演化過程可能更加久遠,而且更廣泛地散佈在非洲各地。
「我認為現代人的證據勢必也會在非洲其他地方出土,而且可靠的年代也勢必再往前推,」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古人類學家伯納德‧伍德(Bernard Wood)說,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在摩洛哥發現的遺骸與器具向我們對於人類旅程的瞭解傳遞出一條重要提醒,他說:「缺乏證據不代表不存在。」
定年遊戲
當它在1960年代第一次掀起科學界風波時,這座被稱作傑貝爾依羅的摩洛哥遺址本來是一座開採中的重晶石礦場。當時挖出一些石器和令人費解的顱骨碎片,科學家一開始以為這些遺存出自現代人的一支古老親戚。
但是如果想了解這些化石在人類故事裡的真正位置,就需要確實地給這座遺址定年,但這個任務並不容易,因為精確的定年必須要先知道每個化石埋藏在哪一層岩層——1960年代發掘傑貝爾依羅的時候幾乎沒有把這些資訊記錄下來。
不過自從胡布林進入田野,得知傑貝爾依羅的事情以後,他就一直渴望重新打開這座遺址進行發掘。2004年,他終於說服摩洛哥當地政府行動,包括重建該區域的道路,並且小心地移走200立方公尺的崎嶇碎石堆。
令研究者開心的是,有一部分的考古遺址倖存於採礦製造出的碎石——而且從中發掘出更多石器、充足的用火證據、一些骨骼遺存,其中包括一個下頷骨和部分腦殼。
重要的是,在同一個岩層找到石器和骨骼遺存,表示哈布林的團隊可以用這些石器來更精準地為傑貝爾依羅化石定年。
研究團隊利用了石器散落在傑貝爾依羅人的營火旁,且不經意地被營火加熱的情形。石器原先帶有的電荷因為加熱而清零。這意味著今日石器上頭的任何電荷都是在石器被掩埋以後產生的,來自周圍的沈積物持續以天然輻射轟炸石器。
哈布林的團隊花了一年時間測量傑貝爾依羅遺址的放射性。團隊將這筆年輻射量和石器現有的電荷做比較,然後定論這些石器大約在31萬5千年前受傑貝爾依羅的營火烘烤,誤差在3萬4千年內。
這個年代比2007年另一篇哈布林為共同作者的研究所提出的年代還要早了兩倍之久,兩者之間的差異導因於較早的研究所使用的放射性模式較不嚴謹。不過如果使用新的模式來評估早先資料,得出的年代大約是28萬6千年,符合新研究的結果。
這些發現使得傑貝爾依羅名列少數定年完善且擁有現代人與其先驅的非洲化石遺址。
此外,傑貝爾依羅的年代和最近定出的納萊迪人(Homo naledi)年代有所重疊,納萊迪人是在南非發現的一支已滅絕——且解剖學上長得很怪——的人族物種。這個發現進一步證實至少有兩支截然不同的人族物種同時住在非洲。
人類馬賽克
根據傑貝爾依羅化石的現代臉孔和原始腦殼,哈布林和他的團隊認為現代人的各項特徵並非一次同時演化。相反地,各式被視為解剖學意義上現代人的特徵可能呈現「馬賽克式的演化」,尼安德塔人也出現在這幅馬賽克之中。
現代人類「並不是展示間裡有著所有最新配備的新款汽車,」伍德說。「現代人的形態和行為的各個部分可能是漸次出現的。」
新發現也顯示出現代人的先驅如何廣泛地散居在非洲大陸上,哈布林的團隊說。例如,他們可能在週期性的「綠色撒哈拉」期間擴散進北非,此時禁忌的沙漠偶爾會讓出地盤給更友善的草地。
然而哈布林和他的共同作者夏儂‧麥克法隆(Shannon McPherron)強調,他們尚且不能精確地判斷現代人在這塊大陸的何處開始演化。
此外,這些發現也引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困境:古人類學家應該把傑貝爾依羅的存遺算進智人物種嗎?
「傑貝爾依羅出土的物件牽涉到一個議題,就是人類學家應該把『現代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人類』的那條界線劃在哪裡,」譚雅‧史密斯(Tanya Smith)說,她是哈佛大學與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古人類學,並未參與這些新研究。
舉例來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古人類學家約翰‧霍克斯(John Hawks)對於作者宣稱摩洛哥遺骸屬於智人演化分支的說法存有疑慮。
「我覺得這些論文推論得太遠了,」他說。「他們重新定義了智人的概念,創造出這個『早期現代人』的分類,這我可從來沒見過。」
雖然霍克斯讚許這些研究者細心地重新發掘遺址,但是他也告誡不要過度推捧這幾篇論文的重要性。
「許多科學家都已經注意到(傑貝爾依羅人)腦殼非常古老的特徵,和臉部一些與現代人相似的地方,」他在電子郵件中補充。哈布林和他的同事「除了定年以外,真的沒有提出任何新東西。」
但是對伍德而言,哈布林使用「早期現代人」一詞是有意義的。即便不管切確的標籤,他說,傑貝爾依羅化石仍然在人類演化歷史的織錦畫中有一席之地。
「30萬年以前,化石證據顯示有一群人在諸多面向都和現代人很像,而且你可以對此進行你喜歡的詮釋,」伍德說。
「你可以擴展智人的定義以含括(傑貝爾依羅人),或者說這些生物正走在邁向(成為)現代人的路上。」
撰文:Michael Greshko
編譯:石頤珊
這些早期人類生活在30萬年前——但卻有著現代臉孔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 https://goo.gl/PYmzyY
最古老人類祖先 有口無肛門
由英國、中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中國陝西發現人類最遠古祖先的化石。(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英國、中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中國陝西發現人類最遠古祖先的化石,並發表文章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綜合外媒報導,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劍橋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等研究單位,共同在英國《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研究人員說,從中國陝西發現的化石「Saccorhytus」顯示,這個海洋微生物,先進化轉變為魚,最終進化成人類。該微生物擁有一張大口,顯然沒有肛門,在海裡蠕動行進,距今已有5.4億年歷史。
「Saccorhytus」為後口動物門(Deuterostomia),長約1公釐,像是一粒黑麥,擁有一張大口,但沒有肛門。科學家懷疑,此種生物消化食物和排泄都使用都一張口。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莫里斯(Simon Conway Morris)表示,如果用肉眼看這些化石,就是一些黑色的沙粒,但是顯微鏡觀察所顯示的細節令人震驚。莫里斯說,作為一個早期的後口動物來說,這可能是許多的物種起源,包括人類的原始起點。
台灣考古重大發現!母親抱嬰兒4800年
有外媒報導指出,台灣科博館的考古學家在台中發掘出一對4800年前的人類化石,是台灣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路透)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考古重大發現!有外媒報導指出,台灣科博館的考古學家在台中發掘出一對4800年前的人類化石,是台灣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該化石是一對母子的骸骨,且令人震驚的是,母親臨死前仍緊抱著嬰兒。
綜合外媒報導,這對母子化石在台中地區出土,連同早前掘出的47套骸骨,可以證明台灣中部是史前人類最早活動的地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屈慧麗說,考古學家們對該化石相當驚嘆,因為從化石可以看出,母親臨死前仍望向懷中的嬰兒。
該次的考古挖掘從2014年5月展開,前後歷時1年時間完成。
該化石是一對母子的骸骨,且令人震驚的是,母親臨死前仍緊抱著嬰兒。(路透)
------------------
阿根廷牧羊人意外發現了巨大的骨頭!他通報政府後卻沒人理他!過幾天後,居然有200人衝進他家!原來他發現的竟然是... LIFE生活網 - http://goo.gl/9B6YVa
大翻案!左鎮人距今3千非2萬年 可能改寫台灣史前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4 03:17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台博館典藏六塊「左鎮人」頭骨,其中編號AH六六七二及AH六六七四經送美、澳檢測定年,推翻過去數據。 圖/台博館提供
分享國、高中教科書上記載,台灣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二、三萬年的「左鎮人」。但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分別將該館典藏的左鎮人骨送往美國及澳洲檢測,結果經由最先進的碳十四等定年法測定後,發現左鎮人距今僅約三千年。此一重大發現,不但可能推翻教科書內容,也可能改寫台灣史前史。
左鎮人想像圖。圖擷自就是愛趴趴照
分享一九七○年代,在當時的台南縣左鎮鄉發現的左鎮人頭骨,是台博館典藏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台博館一度還考慮爭取將「左鎮人」列為第一號「國寶」、送文資局審查。
但當年日本學者下田信男針對左鎮人採用的氟錳定年法,測出距今約二、三萬年,但該測定法如今已落伍,加上左鎮人出土方式存在爭議,因它是地表採集的標本並非考古發掘出土,最後因爭議大,台博館只好打消送國寶審查念頭。
直至二○一三年,台博館因更新常設展準備納入左鎮人頭骨,台博館副研究員李子寧邀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邱鴻霖協助重建左鎮人頭骨、解剖復原和製作動畫。邱鴻霖認為,目前學界對左鎮人存在非常多異議,根本之道應該先從化石本身著手、送國際檢測定年。
左鎮人骨先是送往美國著名的Beta實驗室測定,結果今年八、九月間出爐,年代距今僅約三千年。由於結果較四十年來大家所認知的兩、三萬年相距甚遠,館方決定再送往澳洲國立大學檢測,最近結果出爐,同樣測定左鎮人只有三千年歷史,兩個結果只差卅年。相關單位甚至因此考慮「密函」教育部更改教科書內容。
台博館目前典藏了六塊左鎮人骨(非屬同一人),該館與邱鴻霖合作將編號AH六六七二及AH六六七四送國外檢測,其他四件中有兩件太小,恐怕分析完骨骼也沒了,因此未送檢測。
送檢的編號AH六六七二人骨就是當年日本學者下田信男檢測的同一塊化石;而編號AH六六七四的人骨化石,這次測定只有二百五十年歷史。
兩塊人骨一個三千年、一個僅兩百五十年,為什麼年代落差這麼大?邱鴻霖說,左鎮人都是在地表採集而得的標本,沒有考古發掘所必須的地層脈絡。基本上是溪谷裡河水沖來的,撿到的標本自然是什麼年代都會有。
中市首見新石器時代人骨 5千多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中部首次有新石器早中期人骨出土,台中市5000多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日前在安和遺址出土48具距今約5000年、排列整 齊的人骨,為該時代台灣少數的墓葬群,也是台中發現最早的史前人,今天市長林佳龍與科博館館長孫維新首度揭示這批出土人骨及文物。
這次發掘出土的一具成人遺骨左側伴隨另一嬰兒遺骨,疑似20幾歲的女性以左手托住並低頭俯視嬰兒,其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看不出性別,不到半歲,目視還可見成人骨右上顎缺齒3顆,左上顎缺齒至少2顆,推測可能與從前盛行的拔牙習俗有關。
市長林佳龍看到這具疑似母子相望的遺骨很感動,仔細瑞詳,強調在母親節前夕看到台中最早的安和媽媽,別具意義,並獻上康乃馨,他表示,這次考古發現珍貴,代表台中的歷史不是漢人來台開發的300多年,也不是小來代表的1000多年,而是5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
科 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說,安和遺址約400平方公尺的面積裡,出土48具人骨,其中5具為幼童,經碳14年代檢測為4、5000年前的史前人,過去台中 地區少有史前人骨出土,且年代集中於較晚的鐵器時代,這次研究將提供中部新石器早中期人群來源、社會樣貌以及健康狀況等,做為日後比較研究的基礎,期待對 台灣史前史以及南島研究有貢獻,目前文物先供研究用途,尚未開放參觀。
科博館過去一年多在安和遺址一塊建地上進行挖掘,出土文物屬於大坌坑時期的文化,且有許多陶片,有助於瞭解新石器早中期文化發展,也搶救發現鯊魚牙齒等生態遺留,可能代表當時此地距離海岸線相當近。
林佳龍說,將繼續支持科博館的挖掘工作,將委託專業團隊在安和遺址範圍內試掘,讓更多人認識台中,並爭取安和遺址列為國定遺址、規劃城市博物館,展列台中重要文化遺址,與更多民眾分享臺中歷史發展。
澎湖水道發現澎湖原人下顎骨,長期致力於澎湖水道出水化石研究的中研院院士臧振華博士表示,澎湖水道古文物豐富,由過去出水動物化石骨骼上使用或砍伐的痕跡判讀,確有人類活動的跡象。
澎湖水道就是馬公至台灣之間的海域,俗稱「黑水溝」,水深逾九十米,一般潛水夫無法到達,只能用潛望鏡觀察。多數出水化石都是漁民捕撈到,包括犀牛、大象、鹿角、馬、鬣狗等,屬陸橋動物群,經鑑定為距今一萬至三萬年前的古生物。
(自由時報記者劉禹慶)
--------------------------------------------------------------------
同屬炎黃子孫太可笑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2-01
◎ 沈政男
左鎮人化石於一九七○年在台南左鎮出土,原本是台灣島上有人類活動的最早直接證據,但最近由科博館主任張鈞翔發表的,關於「澎湖一號」原人的論文,一舉將台灣人祖先來台時間,推進到了十九萬年前。
全球現存智人都來自非洲,大約六萬年前他們出走,遷徙到歐洲成了克羅馬儂人,到中國北部成了山頂洞人,而到台灣的一支,就成了左鎮人。左鎮人可能是山頂洞人的一支,但也可能是平行發展的人種,因為兩者年代相近。也就是說,中國大陸與台灣,幾乎在同一時期都出現了現代人類,亦即在兩萬年前就已分家。
智人的祖先是直立人,也在一百八十萬年前從非洲遷徙而出,散布到亞洲各地。直立人到中國北部成了北京人,到南亞成了爪哇人,而到台灣就成了「澎湖一號」。「澎湖一號」的解剖特徵與直立人有差距,也可能是平行發展的人類祖先。也就是說,台灣與中國在人種上,可能在十九萬年前就已分家,各奔前程了。
(作者為醫師)
台灣發現最古老人類「澎湖原人」化石
2015-01-27 16:34:23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 記者鄭超文╱即時報導
記者鄭超文/攝影
分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下午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澎湖原人」記者會,由台、日、澳學者跨國合作,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具有直立人特徵的澎湖原人(Penghu 1)下顎骨化石,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這項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登上今天(27日)的「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今天表示,在澎湖水稻發現的「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證實距今年代約19萬至45萬年前,改寫台灣發現最古老人類化石紀錄。
科教館地質組主任張鈞翔與台、日、澳洲學者經過4年研究,判斷打撈自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的人骨化石「澎湖原人(Penghu 1)」的年代,登上今天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
科教館指出,過去台灣最早人骨化石是距今約2萬年的左鎮人,屬於現代人。澎湖原人則有直立人的特徵,生活在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具有亞洲地區同代人類化石中,前所未見的粗壯和原始特徵。
張鈞翔表示,澎湖原人的重要性,除了改寫台灣紀錄,也更新了直立人在亞洲分佈的最東緣,填補地理分佈的空缺。
從發現的下顎骨推測,澎湖原人身高約160公分、體重60公斤,性別難以判斷。從臼齒磨損情況研判,已是成年人更體,相較於在中國大陸發現的直立人,澎湖原人有發達粗壯的下顎骨,以及膨大的第二臼齒。
張鈞翔表示,人類演化史中,下顎骨和牙齒逐漸變小,澎湖原人卻和年代接近的北京人、印尼爪哇人等不太相同,推測是不同的演化起源和路徑。
研究者目前發現,澎湖原人與安徽和縣人的下顎骨化石型態相近,但兩者的親緣關係仍有爭議。如果找到更多證據,很可能是亞洲直立人演化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考古史重大發現!「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台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科博館表示,澎湖原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考古研究有重大發現!台灣澎湖海域發現「澎湖原人」人骨化石,科博館今宣布,研究證實為直立人、現代人類的祖先,使台灣最早有人類的紀錄,大幅往前推到距今至少19萬年前,此研究今也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澎湖原人是台灣發現最古老人類化石
台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科博館表示,澎湖原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判斷其年代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澎湖原人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也為直立人在亞洲的分佈與型態,提供關鍵性證據。
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各國近期發現的直立人包括印尼佛羅勒斯人、德國尼安德塔人、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人等,歐仁.杜布瓦於1891年在爪哇島梭羅河附近發現的爪哇人化石,裴文中於1923年在中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化石,還有藍田人、巫山人和元謀人等都是直立人的例子。
科博館地質學組副研究員兼主任張鈞翔表示,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是漁民從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打撈出來,距離台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屬於亞洲大陸棚的一部份,過去在台灣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約2萬年的左鎮人(現代人),澎湖原人具有直立人的特徵,將台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紀錄,往前推展至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
張鈞翔表示,根據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大小研究判斷,澎湖原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60公斤,性別尚難以判斷,團隊從臼齒磨蝕的情況研判,澎湖原人已是一個成年個體,具有發達粗壯的下顎骨,發達膨大的第二臼齒,澎湖原人與爪哇人和北京人很可能有不同的演化起源與路徑。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林良恭表示,台灣生物具有多樣性,澎湖原人的研究結果也再次證明台灣是人類等生物演化的避難所,台灣是值得珍惜的寶島。
研究團隊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日本學者包括國立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學高井正成、御茶水大學及松浦秀治,澳洲學者為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ainer Grün、Les Kinsley,這項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登上今天(1月27日)的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博館也將於2月在科博館的陽光過道展出此珍貴的人骨化石。
45萬年…澎湖原人 台灣最古老人類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考古史有重大發現!最早在四十五萬年前,台灣就有史前人類活動了,他的名字叫做「澎湖原人」!
史前人類 舊石器時代直立人
過去,台灣最早出現的是「左鎮人」,活動時間約在兩萬年前,國立科學博物館組成台日澳跨國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努力,終於確認「澎湖原人」為舊石器時代「直立人」,活動時間更大幅往前推到十九萬至四十五萬年前。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澎湖原人擴大了直立人的分佈範圍,寫下了直立人出現在亞洲最東緣的紀錄。
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表示,澎湖原人左下顎骨化石是四年前漁民從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打撈出來,長度只有十二.五公分,該海域距離台灣西南約廿五公里,屬於亞洲大陸棚的一部份。這塊化石若隨海流漂來必會粉碎,但從其完整程度來看,研判應原本就存在澎湖海溝。
左下顎骨化石 長度僅12.5公分
張鈞翔表示,團隊先確認這塊化石為人類化石後,澳洲學者再取化石的一小塊,作放射性元素測量,從化石骨質膠原中的碳和鈾元素半衰變的濃度變化做定年測量。他舉酒測為例,酒精濃度會隨著時間遞減,酒後三小時測得濃度會比酒後一小時淡,碳和鈾的濃度變化亦同,以此來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個,標本量太少,導致定年範圍出現廿六萬年的落差。
張鈞翔說明,人類下顎骨和牙齒會隨時間演化而逐漸變小,北京人的下顎骨頭厚度是二公分、第二顆臼齒寬度一公分左右,但澎湖原人的下顎骨頭厚度二.五公分,牙齒寬度是一.二公分,澎湖原人可能更原始,很有可能就是亞洲直立人,但屬於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推測身高約160 體重約60公斤
從顎骨及臼齒磨蝕情況研判,澎湖原人應是成年人,身高約一六○公分,體重約六十公斤,但無從判斷是男或女;由於附近還有大象和水牛化石相繼出土,推測澎湖原人應是與其他生物共同過日子。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說明,人的祖先有直立人和現代人兩個人種。各國近期發現的直立人包括印尼佛羅勒斯人、德國尼安德塔人、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人、爪哇人、北京人、藍田人和元謀人。不過,直立人在物競天擇下,現已滅絕。目前的人類都是現代人的後代,左鎮人就是現代人。
此研究昨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博館將於二月展出此珍貴的澎湖原人人骨化石。
張鈞翔4年前拿到英國倫敦大學生物學系博士學位,進入科博館研究地質,也幫科博館搜集脊椎類動物化石。在合作的漁夫捕撈物中發現人骨化石,跨國研究才發現是台灣最古老的直立人,取名為澎湖原人,成為直立人分布最東邊的關鍵性證據。
對於一直打撈大象、水牛骨化石的張鈞翔而言,人骨化石讓科博館士氣大振。過去4年忍受質疑、孤獨,直到昨天國際期刊刊登後,才正式向大眾公布。他形容,這種心情就像低調談戀愛4年,一直跟別人說沒有女朋友,現在總算可以發喜帖給大家。
「這4年過得很黯淡,」昨天研究終於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但張鈞翔未見喜色。
他說,澎湖原人研究備受折磨,因為學術的突破或新發現,都會引起各界質疑。張鈞翔說,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向科技部等單位申請不易,大部分研究員都是土法煉鋼:從A部門挪一點經費,或從B部門挪一點人力,東拼西湊出一個經費。
此研究動員台灣、日本、澳洲三國團隊,成員之一東海大學理學院長林良恭說,博物館要進行學術研究十分艱辛,因為台灣的博物館太年輕,標本數量不足;即使打撈到古老化石也沒有樣本可比對。此外,博物館的儀器設備有限,尤其放射性定年需要精密技術,從化石中取樣來分析年代;若沒有跨國協助,台灣要花一倍以上時間。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1.28
---------------------------------------------------
改寫台灣史前紀錄!漁民撈到未知人種「澎湖原人」化石
2015-01-30 00:06:00
▲「澎湖原人」(Penghu 1)下顎骨化石。(圖/翻攝自CNN影片)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古生物研究重大突破!日前由台灣漁民發現的1塊人類下顎骨化石,經台、日、澳學者合作研究後發現,這塊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的澎湖原人(Penghu 1)化石,不但距今已經有約45萬至19萬年的歷史,還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可能是亞洲直立人演化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與國內、日本、澳洲學者合作,歷時4年,完成這項研究。原先,這塊人骨化石在距離台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被漁民打撈上岸,後來被轉賣給古董商,之後才因緣際會轉手到研究人員手上。台日研究人員取得後,有鑑於化石是在澎湖水道發現,因此將它命名為「澎湖原人」(Penghu 1),並展開研究。
由於台灣過去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約2萬年的左鎮人,如今發現的「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不但被證實距今約19萬至45萬年前之久,還擁有直立人特徵,成功改寫台灣發現古人類化石的紀錄,將時間從距今2萬年推展至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也為直立人在亞洲的分布與型態,提供關鍵性證據,因此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連研究成果也在27日登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下顎和牙齒會隨著演化變小,但這塊下顎骨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化石卻有所不同,因為它擁有多顆大臼齒,顯然是未知的另一人種,有可能是遠在智人(Homo sapiens)出現前,就生活在亞洲的第4種古人類。相較於其他3種已知的亞洲古人類,像是爪哇和中國大陸發現的直立猿人(爪哇人、北京人)、體型較小的印尼佛羅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以及俄羅斯阿爾泰(Altai)山區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等,澎湖原人更擁有前所未見的粗壯和原始特徵。
張鈞翔說,澎湖原人不但改寫台灣紀錄,也更新了直立人在亞洲分佈的最東緣。而從這塊下顎骨的大小,也可以進一步推測,這名澎湖原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有60公斤,雖然還不足以推斷性別,但研究人員從臼齒磨蝕的情況可以研判,這名澎湖原人已經是1個成年個體。
-------------------------------------------------------------------------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地方中心/台南報導
小米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考古研究得知,台灣原住民在3千600年前已開始食用小米,小米品系頗多,單外觀的穗形、大小就有許多差異,成功大學研究與分析發現,台灣小米的分群與地理區域具一致性,對照原住民的歷史紀錄與資料,還可以連結到原住民遷徒、各原民住間的文化交流脈絡。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因對原住民小米文化極感興趣,2005年起帶領學生投入小米相關研究,花費3年時間深入北、中、南、東等原住民部落,共收蒐集324個小米品系,也是目前為止全球蒐集數量最多的單位。
此外,又利用生物技術對小米做DNA遺傳歧異度分析,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張松彬與學生的研究心血,現正在成大博物館「成大教職員教學研究蒐藏品特展」展出,展場裡各式小米一字排開,是難得可以一次看到許多各異小米品種的機會,極富視覺效果,展期至9月。
張松彬表示,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食物之一,也是神聖的作物,播種、耕作、收穫到貯存都有許多的儀式或禁忌;而小米不只是食物,製作小米酒、麻糬也都需要小米,為此,原住民遷徒他處一定會帶著小米。
張松彬表示,小由於小米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不易受外來基因滲入,從這個特點,可以間接得知小米的流向,再追溯原住民耆老的口述歷史、歷史學者過去的研究資料,就可以建構出小米與原住民遷徒的關係。
張松彬與學生分析小米的DNA,再依小米的種類、地域分布,對照原住民的地理分布,發現小米族群的基因流動、遺傳分群,與原住民的遷徒、各原住民間文化交流有強烈關聯。
另外,從小米基因的歧異度來看,從北到南,小米基因的歧異度愈來愈大,張松彬認為,此現象顯示,小米的流向應是由北往南,有別於一般人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是菲律賓等南島語系民族遷移而來的觀點。
張松彬表示,亞洲的小米由北往南流傳的理論,之前美國學者也曾提出一樣的論點,而中國方面與小米有關的資料亦顯示,小米也是由北往南流傳的;不過,台灣的小米與中國的小米,從基因來看關聯性極小,顯示台灣早已有種植小米的文化。
張松彬指出,台灣社會變遷,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急劇改變,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淡忘,影響所及,原住小米的品系也逐漸流。
張松彬指出,一般來說,小米在自然條件下3、5年內仍可以順利發芽,但發芽率會隨著時間遞減,目前團隊將蒐集到的小米貯藏在攝氏負20度的冰箱,但已有少部份小米因發霉而逐漸喪失,很希望國家級單位能接手保存,讓辛苦蒐集的小米能夠有效保存與存續。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原文網址: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16/468576.htm#ixzz3SOHDWXZ3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連齒顎骨化石出土 改寫人類進化史
2015年03月05日 14:26
旺報即時 陳榮正
科學家在非洲衣索比亞發現一組連齒顎骨化石。(美聯社)
科學家4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東非發現了一塊帶著5顆完整牙齒的不完整下顎骨,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屬化石,有可能改寫人類的進化時間表。
新華社報導,這塊下顎骨2013年出土於衣索比亞阿法爾州。分析表明,該化石可追溯至275萬年至280萬年前,比此前發現的最早的人屬化石早了約40萬年。由於有關化石極度缺乏,考古學家此前認為,人屬可能直到230萬年前或240萬年前才從南方古猿中分化出來。
-------------------------------------------------------------------------------
菜寮化石館 豪豬化石大公開
2015-03-19 08:33:22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菜寮化石館展出珍稀的豪豬牙齒化石(左)與台灣黑熊臼齒化石,在考古學上有重大的意義。 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左鎮區菜寮化石館昨起展出「左鎮珍稀化石大公開」,除出土的黑熊臼齒化石,還有已滅絕的豪豬牙齒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地質學主任張鈞翔表示,豪豬化石的鑑定更證明40萬年前大陸與台灣相連。
台南新化丘陵菜寮溪流域年代屬更新世中期,距今40萬年至70萬年,張鈞翔說,學者研究出土化石尤其是牙齒,已證實有左鎮人及許多脊椎動物;這次展出的台灣黑熊臼齒,代表40萬年前就有黑熊。
張鈞翔指出,豪豬廣泛分布在大陸廣西、廣東一帶,證明在40萬年前,台灣是與大陸相連接,且左鎮一帶像是非洲大草原。
「左鎮珍稀化石大公開」為期1年,文化局規劃「化石遊學」,每周三至日舉辦,20人團體就可預約報名參加,包含導覽、趣味DIY,報名請洽06-5731174。
---------------------
令人毛骨悚然!由人骨建造的房子
骨骼可以用作建築材料,聽起來似乎有些詭異,但是幾千年來,人類歷史上的各種骨骼建築證實了這個說法的真實性。用作建築材料的骨骼有人的骨頭,也有動物的骨頭,想知道它們令人髮指到何種程度嗎?
世界上存在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遍佈世界,讓人驚奇又覺得詭異,由人類骨骼建造的房子,這些房子不僅僅是墳墓,而且是由人的骨頭以美麗和病態的設計模式建成。這也是被認為是一個紀念死者的好方法,但它們似乎更像是一個用令人毛骨悚然的骨架來嚇別人的好途徑。
用敵人的頭骨建一座塔樓,這個想法太強悍了——即使建築物高度不足15英尺。1809年,在塞爾維亞第一次反抗奧斯曼帝國中途,土耳其將軍Hurshid Pasha收集了952塊起義者的骷髏,在尼斯城附近建造了這座可怕的建築。其中只有58個人的骷髏從中搬移出來,進行了有尊嚴的喪葬,多虧塞爾維亞政府的努力保留,你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這座建築。
這座獨特的寺廟由3000塊頭骨和無數脛骨裝飾而成。自1776年到1804年,居住在這座波蘭小村莊的牧師Vaclav Tomaszek收集了必要的骨骼殘骸,並將它們組裝起來。他是在哪裡找到這麼多遺體的?近期受疾病折磨而死的人,加上三十年戰爭匆匆遺留的亂葬岡,這些已足夠他用了。
也稱「庫特納霍拉人骨教堂」,這座捷克建築從外面看,像一座謙遜的修道院。但進入室內,你會看到骨頭吊燈,骨頭大燭臺以及幾串骨頭組合懸吊在天花板上。
據當地歷史記載,在16世紀,附近的幾座墓地被摧毀,5000具屍體露出地面。教堂的住持僧侶將它們公開展覽,利用它們做建築結構的框架,以此來提醒人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禮拜堂上面的門上寫著:「我們的骨頭在這裡,我們等著你的骨頭。」
這裡大部分建於1405年,用5800名奧地利人的骸骨構建了這令人毛骨悚然的美麗奇跡。
轉換成建築材料的不僅僅有晚期智人的骨頭。1933年,懷俄明州的加油站所有人Thomas Boylan將這座史前房產裝配完成。
在這座羅馬教堂下面,4000名修道士的骨頭精緻排列,形成了無數的華麗設計(包括星星和鮮花)。還有一些在下垂的長袍下擺出了幽靈模特兒的姿勢。
歷史記載,一些古老的人造住宅是用冰河世紀巨人的遺骸建造的原始小屋。其中最著名一座是位於烏克蘭Mezhyrich村莊的考古遺址。
這座秘魯教堂的地窖由股骨、頭骨和其他骨骼排列成華麗的圓形圖案,這裡至今仍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
--------------
36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公諸於世
www.natgeomedia.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2日, 2017
組合「小腳」,非洲南部史上發現最古老的人科骨骸,耗費了20多年的努力。
普羅米修斯南猿(Australopithecus prometheus),又稱「小腳」的顱骨正在展出。PHOTOGRAPH BY MUJAHID SAFODIEN, AFP, GETTY
史上頭一遭,一副近乎完整的367萬歲骨骸將公諸於世。
12月6日,一副暱稱「小腳」的南猿化石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演化研究所(Evolutionary Studies Institute)的人族典藏室(Hominin Vault)展出。遺骸經過清潔與重建,展現一副90%完整的骨骸,只缺腳的一部分、骨盆和膝蓋。
「它坐擁許多第一,」發現小腳的史前人類學家榮恩.克拉克(Ron Clarke)告訴《目擊者新聞》(Eyewitness News)。「它是第一副完整的成人骨骼,它是第一副在同一個個體身上有一隻完整的手臂和一隻完整的腿骨可供比較的骨骸,而且它是非洲南部最古老的人族骨骸。」
小腳長久以來都沒有被公開,1994年克拉克在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Sterkfontein Caves)挖到一些動物骨頭的時候發現四片它的足部碎片,然後他在1997年7月派其他研究人員進洞穴裡尋找線索。在那之後,研究人員辛苦發掘並整備這些化石,直到現在才展出。
克拉克和其他國際專家很快就會針對這項研究發表超過25篇科學論文。這些成果預計明年出版。
化石化的骨骼是罕見的發現,完整的骨骸更幾乎前所未見。有將近400萬年歷史的小腳匹敵來自東非且更為出名的露西(Lucy)骨骸。露西大約320萬歲,40%完整,而且少了顱骨。
「這是人類起源研究史上最重大的化石發現之一,」克拉克在一份新聞稿裡說。「今天能夠揭露這麼重要的發現,我們感到相當榮幸。」
5千年前海洋台灣/早就透過玉器貿易輸出「南島基因」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7-12-17 04:00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基於重塑台灣親海歷史與文化,並推動台灣邁向主權獨立,自由民主海洋國家願景,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Ocean Taiwan)、文化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12月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舉辦「2017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從2015年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舉行,前2屆都是廣泛針對海洋各種面向進行研討,今年則聚焦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親海歷史」的聯繫關係。
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在昨日研討會中提出,「台灣:海洋國家」觀點,他認為台灣早期原住民於5千年前(即約為西元前3千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從相關地圖資料顯示,台灣南島語族在太平洋海地域分布狀況盛極一時,其擴散範圍遠及今天的紐西蘭,以及夏威夷群島。台灣人的海洋視野,以及對外的貿交流活動,數千年來始終與世界維持開放關係,甚至一直到17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皆未曾中斷。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於專題演講內容明確指出,(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位於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一路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台灣原住民族。」…,該新石器文化後續的發展、變異,也代表著南島語系人群,在台灣與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半島的形成與分化;台灣南島語族(文化),還進一步成為「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構成基礎。」
劉益昌的講題,「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內容提到,透過出土的玉器文物顯示,台灣南島族群與台灣以外持有玉器族群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史前文化(成為)其他南島族群的『祖源』」;透過其它研究面向,例如基因、文化要素,以及語言,皆可得到同樣結論。
大坌坑遺址,為台灣一級古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台灣原住民祖先)原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劉益昌教授也指出,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不僅只是一系列貿易活動路線;更是「台灣南島祖先,透過玉器流通,將海洋文化基因(在太平洋諸島)散播開來。」
劉益昌進一步指出,「南島玉路」的輸出途徑,是由多個航向出發;台灣當時也成了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玉器工藝」中心,而且台灣玉器生產重鎮,是位於台東而非今天的西部;所以,從史前史角度而言,應該採取「從東部看台灣」的思維。
劉益昌還說,當時的台灣人,甚至在國外的玉器貿易地點設置生產工廠,部份玉石半成品,則由東台灣運過去,抵達當地後再進行細緻加工。由於玉器的輸出與傳播,甚至誕生了新的台灣原住民族;劉益昌教授大膽舉例指出,東部較新的人種阿美族,可能是當時生產玉器的台灣人,在異地與東南亞國家居民通婚之後,所帶回來的新興民族。他並指出,台灣史前時期,已具備生產青銅器、瑪瑙、以及煉金、煉鐵等高溫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12月16日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辨的「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張家銘/攝影)
【平埔族群的罕見姓氏】台南左鎮、玉井、大內、新化 哀、毒、買、兵、鬆、力、東、姬、穆、冬、萬、戴等特別姓氏
【平埔族群的罕見姓氏】台南左鎮、玉井、大內、新化 哀、毒、買、兵、鬆、力、東、姬、穆、冬、萬、戴等特別姓氏〔2017-10-08〕 https://bit.ly/2WsQPPA
特別姓氏的都市 不為人知的左鎮
新頭殼newtalk | 張大魯 台南市報導〔2017-10-08〕
一直對左鎮這個鄉鎮有高度的興趣,因為好友哀玉梅就是這裡的人,沒錯,她姓哀,悲哀的哀。「哀」,還不是左鎮這裡最奇特的姓氏,還有「毒、買、兵、鬆、力、東、姬」等令都市人驚訝的姓氏。他們都不是外省人,是道地的台灣原住民,西拉雅平埔族人。
「我們台灣高山和平地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住民,我不是外省人!以前被灌輸所有台灣人都是從中國渡海的,是錯誤的教材與洗腦。」哀玉梅說,這就是早期台灣教育的失敗,都在教大中國地理歷史,台灣人反而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與地理,搞不好有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台灣有左鎮這個偏鄉,更不用說哀這個姓氏。
左鎮二寮是南部地區觀日出最佳位置,設有觀日亭,如果錯過日出,也可以從這裡看鳥瞰「月世界」,也就是惡地,這不是世界唯一,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等國都有惡地,但在熱帶氣候區域,真的只有台灣台南、高雄山區有可看見。
當地人口中的「市內」,短短不過六百公尺街路上,不會有遊客逗留,左鎮是台灣少數沒有連鎖性便利商店的鄉鎮,小7、全家、萊爾富、OK,甚至小一點的美廉社都不願設點在此,或許是左鎮目前住民不到五千人,對零售業來說是無利可圖之處吧。
澄山教會,沿路上坡甚至陡坡,在產業道路中很難會車。 圖:張大魯/攝
集點數?超商取貨?咖啡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霜淇淋?一位左鎮人很哀怨的說,他們想都沒想過,「對了,左鎮有全國連鎖性的據點啦,中油!」。
不過,有被遺忘也有被照顧,左鎮有四間基督教會,其中三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尤其是位於山上的<澄山教會>,沿路上坡甚至陡坡,在產業道路中很難會車,「如果信仰不夠堅定,應該開不到此地。而且車子的性能還不能太差」。教友自豪又打趣的說:「左鎮沒有鬼啦,因為這裡是上帝管的。」
來左鎮的遊客大多是透清早來觀日出,但其實左鎮有些景點因為「政府相關單位沒有善盡維護之責」,讓雜草叢生、落葉遮掩,失去它觀光休憩的功能,長達一百公尺的<要月橋>就是其一,遊客要找到它正確的位置,得靠一點運氣。
左鎮國小、左鎮國中的入口處都可看見「不倒翁」,這是五年前一部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主要場景所在地,劇組離開後留下不倒翁雕像與塗鴉,成了二所學校重要的地標。
2006年廢校的左鎮國小岡林分校,改設為「左鎮月世界生態學園」,園區在操場上設置五間圓型的水管屋提供露營者使用,不過因為使用執照申請問題,無法開放使用。
哀玉梅在戶政所查到前五代都在台灣,哀是台灣的姓氏,不是外省姓。圖/蔡育豪(部份個資經過處理隱藏)
【她的故事】你沒看錯,她姓「哀」 悲哀的哀 哀哀叫的哀!
民報 / 蔡育豪 / 台南報導〔2016-09-12〕
「你好,我是哀玉梅。」
「請問是哪個哀?」
「喜怒哀樂的哀!」
「……」
「悲哀的哀,哀痛的哀,就是你知道的那個哀。」哀玉梅說,十幾年來這樣的對話,她已經習以為常。每個人最後都會說:「妳這個姓好特別喔。」
其實,哀這個姓,並不特別,尤其在台南的左鎮,「哀」還算是大姓。台南左鎮、新化一帶,不僅有姓「哀」,也有「毒、買、兵、鬆、力、東、姬」等令都市人驚訝的姓氏。哀玉梅表示,國小國中都在左鎮、新化上學,同學間都習以為常,不覺得自己的姓氏有奇怪,到台南市上高商時,才開始感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出了社會更多,每次簽到簽名,都被誤為「袁」。
哀玉梅說:「家族的長輩,為了怕解釋麻煩,多會改說我姓袁,是祖先寫錯了,少寫一橫。尤其在念書時都被灌輸大中國史觀,中國曾有袁士凱,所以就會以為我們是姓袁的外省人渡海來台定居。」
高商畢業後,哀玉梅進入隸屬長老教會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工作,接觸到許多台灣本土意識和台灣歷史,才真正覺得要尋根。哀玉梅到戶政事務所,往上查了直系五代,發現在1853年她的曾曾曾祖母就是姓哀,她是西拉雅平埔族,在當年母系社會中,大多從母姓,一直到祖父這一代才是從父姓,但也是姓哀。
「我們台灣高山和平地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住民,我不是外省人! 以前被灌輸所有台灣人都是從中國渡海的,是錯誤的教材與洗腦。」哀玉梅說,這就是早期台灣教育的失敗,都在教大中國地理歷史,台灣人反而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與地理,搞不好有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台灣有左鎮這個偏鄉,更不用說哀這個姓氏。
哀玉梅開始大方的介紹自己:「聖經說,哀傷的人有福了,我是個有福氣的人,因為我姓哀,悲哀的哀、哀痛的哀、哀哀叫的哀,雖然聽起來不好,但我是很喜樂的,所以你們會很高興看到我。」這樣一說,氣氛就會和緩一點,也拉近彼此的距離。用特別的方法介紹負面的字,會讓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也由這個姓氏,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台灣族群文化。
不過,麻煩事還是出現,哀玉梅於2010年臉書在台發展時,曾用「哀小梅」申請帳號被駁,在同事起哄下,用「哀唷喂」竟然成功申請到帳號並使用到今年,沒想到八月某天竟無法登入,同時收到臉書訊息:「臉書的規定要使用真名。」
哀玉梅被迫填寫本名,但卻又不被臉書接受,最後只能上傳身分證證明才解鎖登入。哀玉梅為了怕再被人「檢舉」,乾脆改用英文名。「我本來氣到想直接去戶政事務所改名哀唷喂,再上傳新身分證。」
哀玉梅對文字工作有興趣,所以除了查詢祖先的源頭,也查了「哀」的來源:西拉雅人母語名字最後一個字的尾音。哀玉梅說:「我們不是蕃仔(早期對原住民不敬的稱呼)、不是漢人,我是台灣人,在向別人介紹哀這個姓氏時,其實也在介紹台灣,可以有機會多認識台灣的歷史與議題,我不止以姓哀為榮,更以身為台灣人為驕傲。」
哀玉梅表示,台南左鎮這個近二千戶、五千多人的小鄉,人口數是台南37個區倒數第二少,但竟有四間教會,其中有三間超過百年歷史,這在台灣是少見的。所以左鎮人會開玩笑說,左鎮沒有鬼啦,因為這裡是上帝管的。
除了在公報社擔任文字編輯與行銷企畫,哀玉梅也常發表畫作,從小對繪畫有興趣的她,作品多以鄉土的、菜市場的、跟自己的生活有連結的為主,用圖畫說出台灣常民的故事。
如果未來結婚,哀玉梅可能會與先生商量,孩子可以姓哀嗎?「因為我已經為孩子想好名字了,男的叫哀佩,女生叫哀鳳。」
兵家綺體貼對待家人,會親手做健康甜點。(鳳凰藝能提供)
兵家綺揭姓氏淵源 尋根之地竟在左鎮
翻爆 / 張雅琪〔2020-01-29〕
兵家綺透露「兵」的姓氏十分特殊,充滿好奇心的她為了找出姓氏淵源,翻閱祖譜追溯到前兩三代的家族長輩,發現女方來自西拉雅族,她還特地到台南左鎮,也就是西拉雅族和漢人結合的發源地拜訪,「乾隆時期的漢人為逃避官兵追殺來台,才改跟西拉雅族同個姓氏,由此可知兵氏來自道地的台灣平埔族人。」她津津樂道地說在左鎮還有像是買和賣等其他的特殊姓氏值得去探究。
她仔細發現同樣姓兵的人在輪廓、五官上都十分深邃,家族成員又遍佈全台,「我碰到姓兵的八九不離十都是親戚哦!」她委婉地笑說雖有西拉雅族血統,但是對族內文化不甚了解,也感慨西拉雅族並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和文化,倒是她分享一個趣事,相傳西拉雅族在腳指頭的最後一節都會分兩半,「兒時我總覺得指甲尾端長特別醜和過長,還拿刀子想要磨平磨光滑,怎料到長長後依舊突出兩節。」
她表示家族凝聚力特別高,光是自己家的兵氏支線,每次相聚至少都是兩到三桌起跳,「我也依稀記得小時候整個兵氏宗親曾相聚,差不多是七十幾桌唷!」喜愛料理的她在家族聚會也會親自下廚和做棗泥核桃糕給長輩吃,「適合給牙齒不好的長輩吃,口感也較軟,自己做低糖無負擔。」然而今年過年期間家中長輩身體不適,她則專心待在家照顧。
買嘉儀抱著剛出生的女兒,小名是「買菜」,他笑說本名還沒取好。(買嘉儀提供)
罕見買姓 西拉雅族人
自由時報/記者吳清正/專題報導〔2015-05-06〕
「買」這個少見的姓氏,大都是西拉雅平埔族人,買嘉儀說:「是的,我是西拉雅族人。」
買嘉儀出生在台南市玉井區,和統一獅總教練陳連宏、Lamigo桃猿陳金鋒兄弟的故鄉大內區,都是西拉雅人的大本營。西拉雅人近年來推動正名運動,已獲得台南縣政府和縣市合併後的台南市政府認定為原住民族,但是中央政府還沒有認可。
買嘉儀表示,他們家也參與了正名運動的連署,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國家通過,讓剛出生的小女兒將來能更了解自己的出身,並且以西拉雅族人的身分為榮。
女兒綽號叫買菜
買嘉儀因為這個少見的姓氏,從小到大被取了「買便當」、「買飲料」等等不計其數的綽號,買嘉儀笑說,幾乎什麼東西都買過了,女兒將來一定也會被取買東西的綽號,乾脆小名就叫作「買菜」,第2個孩子的小名則叫「買飯」。【平埔族群的罕見姓氏】台南左鎮、玉井、大內、新化 哀、毒、買、兵、鬆、力、東、姬、穆、冬、萬、戴等特別姓氏〔2017-10-08〕 https://bit.ly/2WsQPPA
----------------------
特別姓氏的都市 不為人知的左鎮
新頭殼newtalk | 張大魯 台南市報導
大魯行腳》特別姓氏的都市 不為人知的左鎮 | 生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jopiHT
左鎮國中的不倒翁雕像。 圖:張大魯/攝
一直對左鎮這個鄉鎮有高度的興趣,因為好友哀玉梅就是這裡的人,沒錯,她姓哀,悲哀的哀。「哀」,還不是左鎮這裡最奇特的姓氏,還有「毒、買、兵、鬆、力、東、姬」等令都市人驚訝的姓氏。他們都不是外省人,是道地的台灣原住民,西拉雅平埔族人。
「我們台灣高山和平地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住民,我不是外省人!以前被灌輸所有台灣人都是從中國渡海的,是錯誤的教材與洗腦。」哀玉梅說,這就是早期台灣教育的失敗,都在教大中國地理歷史,台灣人反而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與地理,搞不好有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台灣有左鎮這個偏鄉,更不用說哀這個姓氏。
左鎮二寮是南部地區觀日出最佳位置,設有觀日亭,如果錯過日出,也可以從這裡看鳥瞰「月世界」,也就是惡地,這不是世界唯一,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等國都有惡地,但在熱帶氣候區域,真的只有台灣台南、高雄山區有可看見。
當地人口中的「市內」,短短不過六百公尺街路上,不會有遊客逗留,左鎮是台灣少數沒有連鎖性便利商店的鄉鎮,小7、全家、萊爾富、OK,甚至小一點的美廉社都不願設點在此,或許是左鎮目前住民不到五千人,對零售業來說是無利可圖之處吧。
集點數?超商取貨?咖啡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霜淇淋?一位左鎮人很哀怨的說,他們想都沒想過,「對了,左鎮有全國連鎖性的據點啦,中油!」。
不過,有被遺忘也有被照顧,左鎮有四間基督教會,其中三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尤其是位於山上的<澄山教會>,沿路上坡甚至陡坡,在產業道路中很難會車,「如果信仰不夠堅定,應該開不到此地。而且車子的性能還不能太差」。教友自豪又打趣的說:「左鎮沒有鬼啦,因為這裡是上帝管的。」
來左鎮的遊客大多是透清早來觀日出,但其實左鎮有些景點因為「政府相關單位沒有善盡維護之責」,讓雜草叢生、落葉遮掩,失去它觀光休憩的功能,長達一百公尺的<要月橋>就是其一,遊客要找到它正確的位置,得靠一點運氣。
左鎮國小、左鎮國中的入口處都可看見「不倒翁」,這是五年前一部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主要場景所在地,劇組離開後留下不倒翁雕像與塗鴉,成了二所學校重要的地標。
2006年廢校的左鎮國小岡林分校,改設為「左鎮月世界生態學園」,園區在操場上設置五間圓型的水管屋提供露營者使用,不過因為使用執照申請問題,無法開放使用。大魯行腳》特別姓氏的都市 不為人知的左鎮 | 生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jopiHT
台灣考古重大發現!19萬年前人類化石「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01-27〕台灣考古重大發現!19萬年前人類化石「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01-27〕 https://bit.ly/3sNclen
已更新:2021年6月13日
台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科博館表示,澎湖原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記者羅沛德攝)
台灣考古重大發現!19萬年前人類化石「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由時報 2015-01-27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考古研究有重大發現!台灣澎湖海域發現「澎湖原人」人骨化石,科博館今宣布,研究證實為直立人、現代人類的祖先,使台灣最早有人類的紀錄,大幅往前推到距今至少19萬年前,此研究今也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澎湖原人」是台灣發現最古老人類化石
台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科博館表示,澎湖原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判斷其年代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澎湖原人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也為直立人在亞洲的分佈與型態,提供關鍵性證據。
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各國近期發現的直立人包括印尼佛羅勒斯人、德國尼安德塔人、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人等,歐仁.杜布瓦於1891年在爪哇島梭羅河附近發現的爪哇人化石,裴文中於1923年在中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化石,還有藍田人、巫山人和元謀人等都是直立人的例子。
科博館地質學組副研究員兼主任張鈞翔表示,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是漁民從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打撈出來,距離台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屬於亞洲大陸棚的一部份,過去在台灣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約2萬年的左鎮人(現代人),澎湖原人具有直立人的特徵,將台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紀錄,往前推展至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
「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記者羅沛德攝)
〔自由時報 2015-01-27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張鈞翔表示,根據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大小研究判斷,澎湖原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60公斤,性別尚難以判斷,團隊從臼齒磨蝕的情況研判,澎湖原人已是一個成年個體,具有發達粗壯的下顎骨,發達膨大的第二臼齒,澎湖原人與爪哇人和北京人很可能有不同的演化起源與路徑。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林良恭表示,台灣生物具有多樣性,澎湖原人的研究結果也再次證明台灣是人類等生物演化的避難所,台灣是值得珍惜的寶島。
研究團隊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日本學者包括國立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學高井正成、御茶水大學及松浦秀治,澳洲學者為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ainer Grün、Les Kinsley,這項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登上今天(1月27日)的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博館也將於2月在科博館的陽光過道展出此珍貴的人骨化石。
澎湖原人具有直立人的特徵,將台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紀錄,往前推展至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圖從底部倒數第二行為直立人頭骨模擬。(路透)台灣考古重大發現!19萬年前人類化石「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01-27〕 https://bit.ly/3sNclen
新聞稿來源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16708
顛覆認知! 研究:160萬年前人類已能說話
顛覆認知! 研究:160萬年前人類已能說話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3yYURl
新研究指出,人類最早語言形式可追溯至160萬年前。圖為德國博物館重建的尼安德塔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塑像。(美聯社資料照)
2024/03/28 12:4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人類是何時開始能夠使用語言溝通?這個看似基本卻令許多科學家感到困惑的問題,或許終於找到解答。最新研究指出,人類最早的語言形式大約可追溯至160萬年前,遠早於之前廣為接受約20萬年前的說法。這項發現顛覆了人類語言起源的傳統認知,雖然細節尚待深入探索,但它為人類演化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英國《獨立報》27日報導,英國考古學家米森(Steven Mithen)在新書《語言之謎》中,綜合了考古、解剖古生物學、基因、神經科學和語言學等多方面的證據,分析出人類語言的起源可能發生在160萬年前的東非或南非地區。
米森博士任教於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他表示:「人類學會說話的能力毫無疑問是其後續身體和文化演化之關鍵。因此,確定語言最早形式出現的時間非常重要。」
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160萬年前地球上的人類是智人(Homo sapiens)的祖先,也被稱為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或直立人(Homo erectus)。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現代人類的特徵,例如直立行走、使用石器工具和火等。
在研究中,米森注意到人類大腦在200萬年至150萬年前期間出現快速增長,並在額葉區域首次出現與語言產生和理解相關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這一區域可能演化自負責手勢溝通的早期結構。
同時,約180萬年前雙足直立行走能力的提升,以及頭骨形狀的改變,可能改變了人類發聲道的形狀和位置,為發音做好了準備。
此外,考古紀錄顯示,在身體條件相對較弱的情況下,人類約200萬年前開始獵捕大型動物,這需要團隊規劃和協調,語言的出現無疑是人類發展這種能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中指出,大約160萬年前,人類開始傳承複雜的石器製作技術,這需要跨代傳遞知識,同樣暗示語言的存在。而大約140萬年前,人類大規模擴散到不同的生態環境,語言協助了這一過程的規劃和實施。
米森教授認為,在160萬年前,人類只能發出有限的聲音和手勢,無法用於規劃未來行為。真正的語言必須包含單詞、基本語法等元素。他相信某些現代語言中的單詞透過發音或長度,來描述它們所代表的對象,可能源自人類最初的語言形式。未來,科學家或可試圖重建這種原始語言的組織結構。
顛覆認知! 研究:160萬年前人類已能說話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3yYURl
法國研究:人類700萬年前即開始直立行走
法國研究:人類700萬年前即開始直立行走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o0W8K
法國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21年前於查德境內沙漠出土的查德沙赫人,除了可以在樹叢間攀爬之外,還能以雙足直立行走。(法新社檔案照)
2022/08/26 05:42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法國波提耶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24日發表於《自然》期刊之最新研究,透過進一步分析近21年前於查德境內沙漠出土的查德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過去被輕忽之大腿骨化石,重新證明這種出現於距今700萬年前的最古老人屬除了可以在樹叢間攀爬之外,還能以雙足直立行走,為其做為目前所知人類最早祖先打下「更好的立足點」。
在科學分類上,現代人類為靈長目人猿總科人科人亞科人族的人屬,黑猩猩屬為該族另一倖存物種,兩者基因僅1%至2%差異;此外,只有人亞科的大猩猩族和人族,不像其他猿擅長爬樹,用兩腳走路而非四肢更是人類重要特徵。
2001年出土的查德沙赫人化石,當時將人族歷史一舉推前100萬年;但是否為最古老的人屬祖先,以及人類、黑猩猩最近共同祖先,或只是一種只有化石的猿,至今仍在科學界引發激辯。
波提耶大學科學家最初根據查德沙赫人的頭顱骨、顎骨與牙齒,由其脊髓與大腦相連的顱骨孔洞位置研判,該生物必定以兩腳走路並保持頭部挺直。但其他專家並未因此信服,波提耶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可能屬於查德沙赫人的大腿骨後,進一步證實:和用指關節四腳走路的猿類相比,查德沙赫人的確和直立行走的人類更接近。
不過,最新研究結果再次引起學界激辯,包括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伍德(Bernard Wood)、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家哈蒙德( Ashley Hammond)都表示無法信服,認為該研究選擇性擷取結果,完全忽略先前科學界的努力。
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家史普爾(Fred Spoor)讚揚該研究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查德沙赫人的確可以用雙足行走。史密森尼人類起源計畫主任波茨(Rick Potts)則認為,新發現的大腿骨給了研究結論「更好的立足點」,但要弭平爭議,「還需要拿出更多化石」。
法國科學家研究查德沙赫人的大腿骨化石,重新證明這種出現於距今700萬年前的最古老人屬,除了可以在樹叢間攀爬之外,還能以雙足直立行走。(美聯社)
法國研究:人類700萬年前即開始直立行走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o0W8K
法國學者研究稱找到史前人直立行走證據 反對者吐槽:只是黑猩猩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36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公諸於世
www.natgeomedia.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2日, 2017
組合「小腳」,非洲南部史上發現最古老的人科骨骸,耗費了20多年的努力。
普羅米修斯南猿(Australopithecus prometheus),又稱「小腳」的顱骨正在展出。PHOTOGRAPH BY MUJAHID SAFODIEN, AFP, GETTY
史上頭一遭,一副近乎完整的367萬歲骨骸將公諸於世。
12月6日,一副暱稱「小腳」的南猿化石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演化研究所(Evolutionary Studies Institute)的人族典藏室(Hominin Vault)展出。遺骸經過清潔與重建,展現一副90%完整的骨骸,只缺腳的一部分、骨盆和膝蓋。
「它坐擁許多第一,」發現小腳的史前人類學家榮恩.克拉克(Ron Clarke)告訴《目擊者新聞》(Eyewitness News)。「它是第一副完整的成人骨骼,它是第一副在同一個個體身上有一隻完整的手臂和一隻完整的腿骨可供比較的骨骸,而且它是非洲南部最古老的人族骨骸。」
小腳長久以來都沒有被公開,1994年克拉克在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Sterkfontein Caves)挖到一些動物骨頭的時候發現四片它的足部碎片,然後他在1997年7月派其他研究人員進洞穴裡尋找線索。在那之後,研究人員辛苦發掘並整備這些化石,直到現在才展出。
克拉克和其他國際專家很快就會針對這項研究發表超過25篇科學論文。這些成果預計明年出版。
化石化的骨骼是罕見的發現,完整的骨骸更幾乎前所未見。有將近400萬年歷史的小腳匹敵來自東非且更為出名的露西(Lucy)骨骸。露西大約320萬歲,40%完整,而且少了顱骨。
「這是人類起源研究史上最重大的化石發現之一,」克拉克在一份新聞稿裡說。「今天能夠揭露這麼重要的發現,我們感到相當榮幸。」
德國發現古牙齒化石 或有970萬年歷史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0日, 2017
德國研究人員20日公布他們發現的兩顆有著970萬年歷史的牙齒。(美因茨自然歷史博物館)
【大紀元2017年10月21日訊】在德國,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或將改寫人類的歷史記錄。
德國美因茨(Mainz)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週五(20日)宣布,他們從萊茵河挖掘到有著970萬年歷史的牙齒化石。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牙齒似乎比在非洲發現的類似化石更久遠。
在ResearchGate發布的一份預印本中,由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赫伯特.盧茨(Herbert Lutz)領銜的研究團隊寫道,他們發現兩顆牙齒:一顆左上方的犬齒和一隻右上角的臼齒,尤其這顆犬齒,與在北歐所發現的任何其它化石都有所不同。「保存得非常好,顯然來自不明性別的身體。」
其實這兩顆牙齒是一年前發掘到的,但直到今天,德國研究人員才有信心公布於眾,並表示是970萬前遺留下來的。
如果隨後更多的分析證明這些牙齒確實來自970萬年前的話,這個發現可能會改寫人類的歷史。
「這是一個全新的,以前科學所不了解的東西。」盧茨告訴
科學家重建100萬年神秘頭骨 揭秘「龍人」起源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T8CKr
2024/05/23 06:4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1989年與1990年,中國湖北省雲陽區考古隊發掘出兩個神秘的百萬年頭骨,這些頭骨的真相困擾了科學界多年。2022年,第三個類似頭骨的出土,更加深了這些頭骨的神秘色彩。這些頭骨是否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或早期智人(Homo sapiens)一直存在爭議。最新研究提出,這些頭骨可能屬於神秘的亞洲「龍人」血統。
據科學媒體《IFLScience》21日報導,科學家重建了其中一個頭骨,並提出這些個體可能接近智人和龍人的最後共同祖先。龍人(Homo longi,意為「黑龍江人」),根據在中國黑龍江省發現的14.6萬年前頭骨命名,學者推測其可能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同屬一個物種,但具體身份仍存疑。
研究團隊主要利用保存較好的雲陽2號頭骨進行重建,並比較其形狀與其他古人類成員。重建結果令人驚嘆,該頭骨展示出多種特徵,似乎屬於龍人血統的早期成員。
研究報告中提到:「重建的雲陽2號頭骨顯示其屬於亞洲龍人血統的早期成員,這個血統可能包括丹尼索瓦人,是智人血統的姊妹群。」
這些頭骨的年代約在94萬至110萬年前,比龍人和智人更為古老。然而,這個年代剛好與這兩個血統的理論起源時間相吻合。研究人員推測,雲陽人可能是我們物種與所謂的東亞龍人之間的最後共同祖先之一。
這篇研究目前發表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為探索人類演化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科學家重建了其中一個頭骨,並提出這些個體可能接近智人和龍人的最後共同祖先。(取自公領域/Gary Todd/Flickr)
科學家重建100萬年神秘頭骨 揭秘「龍人」起源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T8CKr
---------------
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MGFL5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從非洲肯亞博物館收藏中發現的一塊人類脛骨化石,化石上的9處切割痕跡顯示,145萬年前的人類可能彼此殘殺、甚至人吃人。圖為德國博物館重建的尼安德塔人塑像。(美聯社)
2023/06/27 22:40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一份26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非洲肯亞博物館收藏中發現的一塊人類脛骨化石,化石上的9處切割痕跡顯示,145萬年前的人類可能彼此殘殺、甚至人吃人,而這些遠古人類吃人的目的並非為了宗教儀式,而是獲取營養。
這是目前所發現人類演化近親彼此相殘、而且可能同類相食的最古老證據。美國華府「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博賓納(Briana Pobiner)說,她檢視肯亞奈洛比國立博物館的一批化石,要找是否可能有史前掠食動物以遠古人類為食的咬痕,意外發現這塊145萬年的左腳脛骨化石。
她說,化石上有看來是被石制工具切割的痕跡,「切痕看來和我過去在被處理過用來食用的動物化石上的非常類似」,「這塊腿骨上的肉,似乎最有可能是被吃掉了,而且是為了營養,而非為了典禮儀式而吃。」
這份報告26日在《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報告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古人類學家潘特(Michael Pante)根據這塊脛骨上切痕鑄模建立3維度模型,與現有資料庫中898個在試驗中建立的牙齒、屠宰和踩踏痕跡比對。
博賓納事先並未向他透露她認為這些切痕是石制工具造成的,但是潘特的分析也做出和她一樣的結論,肯定地認為脛骨上11處切痕中,9處明顯與石制工具造成的傷痕吻合,另外2個很可能是大型貓科動物造成的,博賓納說,可能是三種劍齒虎的其中一種。
這些切痕來自同樣的方向,因此可能是手持石制工具,在不需改變握法下一刀刀切下造成的痕跡,切痕正好在小腿肌肉附著於脛骨的位置,若是要去骨取肉,會是很好的下手位置。
博賓納說,「我們獲得的資訊告訴我們,至少145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很可能吃其他的人類」,「這塊化石顯示,我們這個物種的演化近親,比我們所認知的還要早就為了生存而同類相食。」
至於這塊脛骨屬於哪一種遠古人類尚未有定論,一開始鑑定認為屬於鮑氏傍人(Australopithecus boisei),1990年又被認為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貝羅(Silvia Bello)說,遠古時期同類相食或許比之前所認為的還要普遍,之前在與尼安德塔人和早期現代人有關連的考古遺址,也曾發現這種行為的證據。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MGFL5
----------------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步氏巨猿在中國廣西一帶生活模擬圖。(法新社)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yH9N
2024/01/12 20:5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曾經生活在中國廣西一帶、高達3公尺的遠古巨猿「步氏巨猿」,其滅絕原因一直是個謎,1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步氏巨猿是因為地球經歷氣候變化,乾旱增加,導致牠們愛吃的食物減少,牠們卻無法隨著環境變化調整,最終滅絕。
這種「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高3公尺、重達295公斤,是迄今科學界所知世界上最大型猿類,也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但是牠們龐大的體型或許也成了生存弱點。
10日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共同作者、澳洲南十字星大學研究員喬安斯—博約(Renaud Joannes-Boyau)說,「這是個龐大的動物,十分巨大,當食物開始變得稀少,牠們因為體型太大,沒辦法爬上樹去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步氏巨猿是植食性,吃熱帶森林裡的果子、花,在中國廣西生存了大約200萬年。1930年代一名德國學者在一家香港藥商發現一顆靈長類動物牙齒,步氏巨猿才首度為人所知,但是迄今所發現的步氏巨猿化石相當稀少,其滅絕原因也一直是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遠古人類研究所,和澳洲、美國等多國研究人員合作的這份研究,首度建立有關步氏巨猿滅絕的脈絡。
研究人員分析廣西22處洞穴中保存的花粉、沉積物樣本以及牙齒化石,發現當地森林的花果在大約60萬年前開始減少,當時該區域正經歷越來越多的乾旱,森林減少、草原增加。在食物不夠時,較小型、靈活的猿類能夠爬到樹上尋找不同的食物,但是步氏巨猿體型太大,只能依賴吃樹皮、樹枝和其他不營養的食物,報告共同作者、中國研究人員張穎奇說 ,這是「一大錯誤」,最終導致這種巨猿的滅絕。
步氏巨猿因為龐大的體型,儘管食物稀少,但牠們對食物需求量依然很大,參與研究的澳洲麥考瑞大學地質年代學家魏斯特威(Kira Westaway)說,「令人驚訝的是,牠們在這時的體型還增加」。步氏巨猿並非迅速消亡,研究認為,牠們可能是在21萬5000年前到29萬5000年前之間逐漸滅絕,比先前所認為的時間還要早。
魏斯特威強調,了解這些人類祖先物種的命運具有重要性,尤其「當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威脅正在接近之際」。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yH9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