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6歲女孩智商超過愛因斯坦!讀書妙招...放學先睡3小時
英國16歲女孩智商高達161,在GCSE考試中表現十分出色。(擷自社群平台「X」)
英國16歲女孩智商超過愛因斯坦!讀書妙招...放學先睡3小時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rvS2z
2023/11/04 19: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一名16歲女孩智商高達161,高於愛因斯坦及史蒂芬霍金的160,並已通過34個英國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 exams),其中24門課程為自學。而她也分享自己成功方法之一,她會使用非常規的睡眠習慣來壓縮學習時間,「放學後,我會先睡3個小時」。
據《鏡報》報導,英國16歲女孩齊瑪(Mahnoor Cheema)智商161,她在6歲時就讀完了7本哈利波特書籍,11歲時,更熟記了整本的牛津英語辭典的內容。而她在今年9月開始學習A LEVEL課程,現已完成英語語言、海洋科學、環境管理和思考技能4門課程,未來計畫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醫學課程。
齊瑪坦言,她確實比大多數人還喜歡上學,因為她喜歡挑戰自己,並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而她也分享自己獨特的睡眠習慣,齊瑪會在放學後先睡3個小時,晚上7點起床,凌晨2點再次上床睡覺。齊瑪表示,「因為我太累了,工作效率不會那麼高」。
齊瑪還有2個同樣聰明的手足,14歲的萊拉 (Laila) 贏得了全國數學競賽,智商也高達161,9歲的吉布蘭(Jibran)鋼琴演奏能力已達第四級。她們自豪的母親塔亞巴 (Tayyaba)將孩子們的成功歸功於「遺傳、努力和堅持」。
英國16歲女孩智商超過愛因斯坦!讀書妙招...放學先睡3小時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rvS2z
測驗智商!一道「邏輯題目」抖音瘋傳 考倒網友
網路上流傳一段邏輯題目考倒不少網友。(擷取自抖音TikTok)
測驗智商!一道「邏輯題目」抖音瘋傳 考倒網友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1OqnvK
2023/05/20 18: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解得出來嗎?網路上流傳一道「邏輯問題」,聲稱只有智商夠高的人才能將答案解開,截至目前已經吸引120萬次點閱,不少網友想破頭仍無法得出答案。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名網友@selfdevelopment7在抖音(TikTok)分享一道IQ智商題目,宣稱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理解,題目則是「如果1=3、2=3、3=5、4=4、5=4、那6=?」
影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在留言處留下答案,各式各樣的數字都有,不過,正確答案是「3」,而這道題目也不是從數學角度去思考,而是單單利用英文字母的邏輯來解開。
報導解釋,英文的「1」是由3個字母one組成,所以「1=3」,而「2」是由3個字母two組成,所以「2=3」,以此類推能得知,6同樣是由3個字母six組成,因此答案為「6=3」。
解法在抖音影片留言處公開後,也吸引不少網友留言討論「一看就知道是字母邏輯」、「從數學角度想半天……」、「懂英文的人才能玩??」、「終於搞懂了」。
測驗智商!一道「邏輯題目」抖音瘋傳 考倒網友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1OqnvK
少女11歲攻讀數學碩士 智商162、夢想殖民火星
現年11歲少女阿達拉接受智商測試結果高達162,目前正在攻讀數學碩士,她表示夢想是成為一名太空人。(圖擷取自「adhara_perez11」Instagram)
少女11歲攻讀數學碩士 智商162、夢想殖民火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apZDn
2023/05/09 11: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墨西哥11歲少女自小住在低收入戶社區,因患有自閉症遭同學訕笑和欺負造成個性更加封閉,母親安排她接受心理治療並送往天才兒童學校就讀,沒想到意外發現少女智商比諾貝爾物理學家獎得主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還高,且5歲就念完小學,6歲完成國中與高中學業,目前正在攻讀數學碩士,她日前受訪表示,夢想是成為一名太空人。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現年11歲阿達拉(Adhara psamurez Sánchez)居住墨西哥城,她從小住在低收入戶社區特拉毫克(Tláhauc)長大,3歲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在學校被老師和同學訕笑和欺負迫使轉學3次,造成個性更加封閉。
阿達拉母親日前受訪說,「當時察覺女兒那段期間做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致,還發現她自學代數、背起元素週期表,當時以為女兒只是太過無聊」,察覺情況有異安排她接受心理治療,隨後經治療師建議,將阿達拉送往專收天才兒童學校「關注人才中心(CDEAT)」就讀,沒想阿達拉在CDEAT接受智商測試結果竟高達162,超過物理學家史愛因斯坦、蒂芬·霍金博士(Stephen Hawking),後者智商皆為160。
報導指出,阿達拉具備優異學習能力,僅5歲就念完小學,6歲完成國中、高中學業,現年11歲的她已取得CICN大學系統工程學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墨西哥科技大學數學碩士。
阿達拉日前受訪表示,她的夢想是成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人,希望未來能踏上火星,「我想到太空,殖民火星!」;此外,現在阿達拉與墨西哥航太機構(AEM)共同合作,對更多年輕女性推廣太空探索和數學。少女11歲攻讀數學碩士 智商162、夢想殖民火星
現年11歲少女阿達拉接受智商測試結果高達162,目前正在攻讀數學碩士,她表示夢想是成為一名太空人。(圖擷取自「adhara_perez11」Instagram)
、夢想殖民火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apZDn
真聰明!英國最年輕門薩組織成員 4歲男童智商139、會7種語言
真聰明!英國最年輕門薩組織成員 4歲男童智商139、會7種語言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q9CcY
2023/01/24 12:1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北薩默塞特郡男童泰迪霍布斯(Teddy Hobbs),從2歲開始學習認字,未滿3歲能運用中文、法文、德文7種語言從1數到100,3歲正式通過世界最大的高智商組織門薩(MENSA)的智商測試,得分高達139分,成為英國最年輕的門薩組織成員。
綜合外媒報導,現年4歲男童霍布斯(Teddy Hobbs)的母親貝絲(Beth Hobbs)透露,霍布斯利用看電視和平板電腦學習認字和發音,到26個月大時已會閱讀,不到3歲就能使用7種語言從1數到100,包含母語英文、中文、西班牙、德文、威爾士語等,還學會背乘法表,現今已能閱讀小說《哈利波特》,還會唸書給15個月大的小女兒聽。
貝絲透露,她與丈夫察覺霍布斯自小表現不凡,在他3歲8個月大時聯繫門薩進行智商測驗,結果高達139分,智商位處同年齡層的前0.5%,同時發現他具備8歲孩子的字母和單字辨別能力後獲邀加入門薩組織,成為英國最年輕的協會成員。
貝絲說,最近霍布斯開始玩麵糰、學習各國不同國旗,未來考慮從事醫療業。她直言「不清楚為什麼兒子這麼聰明,只希望他成為一個好人,對生活感到快樂,這就是任何父母所希望的。」
據悉,如想加入門薩組織,須經過智力測驗「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 Stanford–Binetare IQ test)獲得至少132分,以證明申請人智商是當地人口中最高的前2%;據悉,美國人平均智商為100分。
真聰明!英國最年輕門薩組織成員 4歲男童智商139、會7種語言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q9CcY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ukIYFO
2015年 7月 17日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ukIYFO
高智商者常常存在焦慮感
如果俗話說傻人有傻福,那反過來高智商就意味著不幸?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我們的看法是天才往往受焦慮、挫敗感和孤單困擾。想想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艾倫·圖靈(Alan Turing)、麗薩·辛普森(Lisa Simpson)——他們就像一顆顆孤星,但即使在他們燃燒最耀眼的時刻也倍感孤獨,正如海明威曾說的那樣:「聰明人擁有幸福——這樣的事我幾乎從未遇到。」
這似乎只是關於一小部分人的小問題——但是它可能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發和影響。我們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學術智力。儘管存在很多眾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測試仍然是衡量認知能力的主要方法。我們在大腦訓練和認知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試圖提高參與相關測試的分數。但是,假如對才能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場徒勞呢?
聰明者總是很孤單(圖片來源:Thinkstock)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嘗試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在那時,美國爵士樂正處於黃金時代,智商測試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開始引起關注。此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徵兵中心,智商測試已得到驗證,1926年,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決定用智商測試來找出天才兒童,並對他們進行研究。
通過對加利福尼亞州各個學校的地毯式搜索,他挑選出了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學生,其中80人的智商超過170。這些學生後來被稱為「特曼神童」。時至今日,對他們人生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和預期一樣,很多「特曼神童」都獲得了財富和名聲——最著名的是傑西·奧本海默(Jess Oppenheimer),20世紀50年代經典情景喜劇《我愛露西》(I Love Lucy)的作者。的確,當他的電視劇在CBS電視台上播出時,「特曼神童」們的平均薪水已經是普通白領平均薪水的兩倍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達到了特曼的期望——有很多人選擇了比較「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員、打字員等。因此,特曼總結道,「智力和成就之間並沒有完美的相關關係」。此外,高智商也沒能讓他們過得比常人更幸福。在他們一生之中,離婚、酗酒和自殺水平和國家平均水平大致相當。
早年就獲得成功的人,未必能夠一帆風順(圖片來源:Thinkstock)
當「特曼神童」步入晚年時,他們故事的寓意——高智商並不等同於更好的生活——已經被人們重覆了無數遍。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高智商頂多讓你的生活滿意度與常人無異;而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會說實際上意味著你懷才不遇壯志未酬。
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擁有高智商,就必然要遭遇磨難,儘管一些流行的觀點這樣認為。但這確實令人困惑。為什麼從長期來看,卓越的智商並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呢?
沉重的負擔
一種可能是,知道自己是高智商反而變成了束縛自己的鎖鏈。的確,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請那些仍在世的「特曼神童」回顧他們過去80年人生中的大事。他們不僅沒有從自己的成功中感到滿足,反而感覺自己似乎沒能實現年少時曾經被賦予的期望,並深受這種失敗感折磨。
這種負擔——特別是再加上他人的期望——往往是許多天資兒童的共同困擾。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難過的案例便是數學神童蘇菲亞·尤瑟夫(Sufiah Yusof)。她在12歲時被牛津大學錄取,卻中途退學,當了一名服務員。後來她成了一名應召女郎,邊做愛邊背誦數學公式來取悅客人。
Image copyrightBBC WORLD SERVICE
在學生酒吧和網絡論壇上常常聽到另一種抱怨:聰明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缺點看得更加清楚。與目光狹隘的普通人不同,聰明人時刻保持清醒,為人類的現狀感到痛苦,或是為其他人的愚蠢感到悲憤。
事實上,持續的擔憂也許是高智商的標誌——但其原因並非是那些書齋式的哲學家們所想像的那樣。加拿大麥克埃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的亞歷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就各種各樣的話題,對學校裏的學生進行了採訪。他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學生的確更容易感到焦慮。而有趣的是,他們的大多數煩惱都是日常瑣事。
高智商學生更可能重覆一段令人尷尬的對話,而不是問一些「宏大的問題」。「事實並不是他們的擔憂就更加深刻,而是他們擔憂的東西更多,擔憂的程度也更深。」潘尼說道,「如果某件消極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就會比別人想得更多。」
進行進一步研究時,潘尼發現這也許和語言智力有關——即智商測試中以文字遊戲形式進行的測試。相比之下,這些擔憂和與空間有關的智力關係要小一些(事實上,空間智力似乎能減少焦慮程度)。他認為,高超的口才可能讓你更容易把焦慮變成語言,並進行再三思考。不過,這未必是一個缺點。「也許他們比常人更擅長解決問題。」潘尼說道——這或許能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
心理盲點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卓越的智商並不等同於明智的決策。事實上,在有些情況下,高智商反而會讓你的選擇更加愚蠢。
門薩國際(Mensa)的高智商會員也不免相信超自然現象(圖片來源:Thinkstock)
過去十年間,多倫多大學的基斯·斯塔諾維奇(Keith Stanovich)一直在設計有關理性的測試,他發現,公正、無偏見的決策往往和高智商無關。由於存在「主關偏見」——即我們在搜集信息時往往會進行特定的選擇,以此來加強我們此前的觀點。
在進行辯駁時,更明智的做法是將你自己的假設置於一旁——但斯塔諾維奇發現,聰明的人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性並不高於智商只有平均水平的人。
這還不是全部。事實上,那些在標凖認知測試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更可能存在「偏見盲點」。雖然他們非常擅長批評他人的錯誤,卻更難認清自身的缺陷。
此外,他們還更容易陷入「賭徒謬誤」中去——即一枚硬幣落地時,如果頭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在輪盤賭遊戲中,如果玩家連續得了一連串黑色,就會計劃接下來押紅色,而這一謬誤會導致他們滿盤皆輸。
此外,它還可能使股票投資者在股票價格見頂之前就將股票拋出——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好運遲早都會用光的。
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更傾向於依賴直覺,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門薩會員相信超自然現象的存在,這也是很多智商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機率是普通人兩倍的原因。
智商超過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機率是普通人的兩倍(圖片來源:Thinkstock)
的確,斯塔諾維奇發現社會各個階層都存在這些偏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性障礙』現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卻依舊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他說道,「那些宣傳反對疫苗接種、在網絡上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並受過良好教育。」顯然,聰明的人也可能被危險而愚蠢的誤導。
那麼,如果高智商沒法保證我們做出理智的決策,獲得更好的生活,我們應該依靠什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伊戈爾·格勞斯曼恩(Igor Grossmann)認為,我們應當將目光轉向一個古老的概念:「智慧」。他的方法可能乍看之下並不怎麼科學。「智慧這一概念本身就很虛無縹緲,」他坦言,「但如果你看一下智慧的定義,很多人都會同意,它形容的是能夠做出正確的、沒有偏見的決策的人。」
在一項實驗中,格勞斯曼恩向志願者們展示了一些社會困局——從我們如何處理克里米亞戰爭,到華盛頓郵報專欄「親愛的艾比」(Dear Abby)中闡述的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危機。
在志願者們進行交談的同時,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會對志願者的推理和偏見進行評判:他們的論點是否全面,參選人是否能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即「理智的謙遜」——他們是否會忽略不符合自己理論的重要細節等。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會慨嘆人生中錯過的機會。(圖片來源:Thinkstock)
結果是,獲得高分意味著將來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關係質量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焦慮和重覆思考較少——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傳統意識裏的聰明人所缺乏的素養。
明智的推理能力甚至能讓人活得更長——那些獲得高分的志願者在實驗進行的數年間死亡機率更低。關鍵是,格勞斯曼恩發現,智商和這些衡量因素都沒有什麼關係,高智商顯然也不意味著更高的智慧。「聰明人可能會很快作出論證,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但他們採取的方式也許帶有嚴重的偏見。」
後天智慧
未來的雇主們很可能對這些能力進行測試,以取代智商測試。谷歌已經宣佈計劃對候選人的智力謙遜程度等方面進行測試,而不僅僅是考察他們的認知能力。
未來的雇主們很可能用綜合能力測試,以取代智商測試
幸運的是,不管你的智商是多少,智慧可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堅定地相信,智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格勞斯曼恩說道。他指出,當我們以他人為重的時候,就很容易放下我們的偏見。
他發現,如果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用「他」或「她」來代替「我」),就能創造出必要的情緒距離, 減少自己的偏見,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辯駁。今後的研究將有望可以發現更多類似的小技巧。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們承認自身的不足。如果你終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智力帶來的光環之下,你就很難接受你的智力實際上在蒙蔽你的決策這一事實。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最智慧的人也許正是那些能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
唐鳳/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公民駭客/台灣的自由軟體程式員智商達180以上,被喻為電腦天才/8歲開始自學程式,在14歲輟學,16歲時自創公司,曾任蘋果公司等顧問,33歲時退休,2016年10月1日起,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2005年進行變性手術,宣告跨性別/發起多項開放原始碼書籍的翻譯計劃,以及參與 g0v 社群的發起,在台灣318太陽花學運中扮演獨立媒體的角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EjmTv
在家自學+「不登校」 https://is.gd/Y43jjj
2019-12-26 10:00:00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報導
拒絕上學的日本學童起初被視為是問題兒童。(法新社)
拒絕上學的日本學童起初被視為是問題兒童。(法新社)
近年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人數連年上升,這些在日文中被稱為「不登校」的學生人數去年創下歷史新高,原先人們覺得這是學生本身的問題,但隨著愈來愈多學生拒絕上學,讓人開始懷疑日本中小學和教育制度是否有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0歲的伊藤勇太(音譯)去年春天黃金周假期全家一起出遊之時,告訴父母說他不想去上學了。幾個月來,他一直非常不想去小學上課,因為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常常跟同學們打架。
遇上這種情況,日本父母通常有三種選擇:第一是讓孩子參加學校諮詢,希望事情會好轉,再來是在家中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去自由學校。他們選擇了最後一個選項。現在勇太在自由學校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他也變得更快樂了。
日本人口密度高,不適應環境很難生存。(路透)
日本人口密度高,不適應環境很難生存。(路透)
●體制危機 拒絕上學人數暴增
勇太是日本眾多「不登校」學生之一。根據日本文科省定義,該術語是指沒有健康或經濟狀況,但連續缺課逾30天的學童。這個術語也有曠課、逃學、學校恐懼症或拒絕上學等含意。
人們對此一現象的態度在過去數十年來有所改變。1992年以前,「拒絕上學」被認為是種精神疾病,但到了1997年,這個術語變為更加中性的「不登校」。
今年10月17日,日本政府宣布中小學生「不登校」人數創歷史新高,2018年缺課30天以上的學童人數達16萬4528名,比2017年的14萬4031名增加2萬多人。
為因應此一問題,自由學校1980年代在日本興起,是根據自由和個性原則運作的學校。這種學校是一般中小學和家中自學的替代選擇,不會頒發學歷證明,但就讀這類學校的學生持續增加,從1992年的7424名增至2017年的2萬346名。
日本文科省調查,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以及...
日本文科省調查,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以及遭到霸凌。(路透)
●3大原因 孩子無法適應學校
根據日本文科省的調查,日本中小學生「不登校」有三個主要原因,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及遭到霸凌。
這些輟學者表示,他們跟其他學生或老師處不好。12歲的女生森橋友惠說:「跟很多人在一起我感到不舒服。學校生活很痛苦。」
友惠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在公共場合無法開口說話,「我不能在家裡以外或家人不在身邊時說話」。
她也很難適應日本學校的嚴格校規,「緊身褲不能有顏色,頭髮不能染色,髮帶顏色也有規定,且不得戴在手腕上」。
當小孩不上學,日本家長要嘛讓他們參加學校輔導,不然就是在家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們去...
當小孩不上學,日本家長要嘛讓他們參加學校輔導,不然就是在家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們去自由學校。(路透)
●規定太多 近年還變得更嚴格
許多日本學校嚴格規範學生儀容,甚至逼他們將天生帶點棕色的頭髮染成黑色,天氣突然變冷也不讓學生穿緊身褲或外套。某些情況下,連內衣顏色都有規定。
日本中小學在1970跟1980年代為遏止暴力和霸凌行為,實施了嚴格校規,雖在1990年代鬆綁,但近來又變嚴格。這些校規被稱為「黑校規」。
友惠現在像勇太一樣,在東京的多摩川自由學校就讀。根據學校與家長和學生間的協議,學生無需穿校服,且可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他們被鼓勵遵造個人技能及興趣發揮。校內有電腦室以及圖書館,館內有漫畫與圖書可供閱覽。
學校氣氛很隨意,就像一個大家庭,學生們在公共場所聚會聊天,一起嬉戲。
學校負責人吉川隆說:「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發展人們的社交能力。」無論是透過運動,玩遊戲還是學習,重要的是要學習不會在一大群人中感到驚慌。該校最近搬到了更大的地方,每天大約有10個孩子來上學。
日本國中小學生缺課人數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美聯社)
日本國中小學生缺課人數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美聯社)
●「問題出在溝通」
吉川隆在2010年於東京府中市住宅區內的三層公寓裡,開設了他的第一間自由學校。
他說,「我原本希望收15歲以上的學生,但實際來的人只有7、8歲。多數人因選擇性緘默症,都很安靜,在學校他們什麼也沒做」,並認為溝通問題是多數學生拒絕上學的根源。
他投入教育事業的歷程也有點曲折,在40歲出頭時告別了上班族生活,因為對升遷不感興趣。他的父親是醫生,他想跟父親一樣想為社區服務,因此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並收養小孩。
這個經驗讓吉川隆看到孩子們面臨的問題,並意識到多少學生因貧窮而受苦,或是家暴受害者,以及這些對他們學校表現帶來了多大影響。
名古屋大學教育專家內田良教授說,傳統學校學生面臨的部分挑戰是班級規模過大,「一個班有40個學生,一年到頭在同一間教室,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
日本中小學校規嚴格,服裝儀容都有規定。圖為東京一所小學的制服。(美聯社)
日本中小學校規嚴格,服裝儀容都有規定。圖為東京一所小學的制服。(美聯社)
●人口密度太高 社交問題會放大
內田表示,朋友情誼是在日本生存的關鍵,因日本人口密度太高,若不跟他人好好相處和協調,就無法生存。這不僅適用於學校,也適用於公共運輸跟其他公共空間,因為這些地方都太過擁擠。
但對許多學生來說,適應環境是項問題。他們在人滿為患的教室,不得不跟同學們一起在狹小空間中做所有的事情,因此感到不舒服。
內田說:「在這種情況下,感到不舒服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年復一年都待在同一班級,若出現社交問題,上學會變得很痛苦。
內田說:「就這一點來看,自由學校提供的支持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自由學校中,他們不太關心團體,傾向於珍視每個學生的想法和感受。」
日本中小學對服裝儀容規定嚴格,名古屋街頭的女學生在下雪天也必須穿制服短裙。(路透...
日本中小學對服裝儀容規定嚴格,名古屋街頭的女學生在下雪天也必須穿制服短裙。(路透)
●教育體制 無法發展孩子多樣性
但即便自由學校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教育體制本身仍是個問題。內田認為,沒有發展學生的多樣性是侵犯他們的人權,許多人也同意此一看法。
目前,日本社會對「黑校規」與學校環境的批評日益增多,近來《東京新聞》一篇專欄文章更將其描述為侵犯人權,以及阻礙學生多元發展。
今年8月,反黑校規活動團體「廢除不良校規!專案」向日本文科省提交逾6萬人連署的請願書,要求對不合理的校規進行調查。大阪府下令所有高中檢視校規,約4成學校進行了修正。
內田還說,日本文科省現在似乎認為曠課不是一種反常現象,而是一種趨勢,默認「不登校」並非學生的問題,而是他們對教育制度未提供令人滿意環境所做出的反應。
https://is.gd/Y43jjj
從意外誕生的天才:不可思議的「後天」學者症候群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youtu.be/2oEwt40SAeU
尋找誘發腦中天賦的方法-學者症候群
無論是早年就出現或因腦傷而來的學者症候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天賦,有可能是透過某種遺傳方式而來。我們的生命一開始並不是一面乾淨的白板,然後才經過後天刻畫上各種教育和生命經驗。我們的大腦可能一出生就裝載了許多天生的屬性,讓我們可以處理各種資訊,並理解音樂、藝術或數學的「規則」,這些學者症候群患者,比一般人更能接觸到這些內在天賦
雕刻家克雷蒙沒有受過藝術訓練,卻本能地知道如何製作雕刻品的內骨架,讓他雕塑的馬匹作品可以展現出動作中的姿態-傑出雕刻家克雷蒙(Alonzo Clemons)的雕塑展覽後,才改變了這樣的想法。克雷蒙在嬰兒時期似乎學習能力極佳,但大約3歲時,因為意外摔落,腦部受到嚴重的創傷,認知發展急遽減緩並造成嚴重的智能損害,包括詞彙和語言方面的障礙。但是同時,他也開始發展出特殊的雕塑能力,他可以用手邊任何的材料來雕塑,甚至是廚房裡的酥油。隨著他對動物形體的興趣越來越高,他可以在看了一眼雜誌上的馬兒照片後,半小時內就雕塑出栩栩如生、包含肌肉和肌腱等細節的立體馬兒。
一名3歲兒童在腦膜炎後出現驚人的音樂能力;1980年,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布林克(T. L. Brink)記錄了一名遭子彈打傷左腦的9歲男童所展現的卓越技能,這名男童能夠拆解、重組並改造零件複雜的腳踏車,他還發明了一個可以模擬拳擊對手閃躲動作的練拳袋。 https://is.gd/2GoA1d
台神童創首例 13歲錄取紐約大學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江璟亮獲美國紐約大學(NYU)錄取,是該校首位以13歲低齡錄取的大學本科生。莊宗達攝
【許敏溶╱台北報導】台灣之光!台灣第一位獲英國Mensa天才協會頒發天才兒童證書的江璟亮,現僅13歲,去年申請就讀美國紐約大學(NYU)等多校,月前獲NYU、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等兩所世界前百大名校錄取,江是NYU首位以13歲低齡錄取的大學本科生,更創台灣土生土長、七年級(國一)就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首例。
江璟亮說,接到NYU錄取通知相當興奮,「無法形容的感謝」,也感到榮幸與感激,因該校願破格錄取;他希望自己例子能給懷抱類似夢想的孩子啟示,只要不放棄,夢想就有實現的一天。
江稜裕獨力撫養兒子江璟亮,提供兒子多元發展空間。莊宗達攝
智商160在家自學
2003年12月出生的江璟亮,暑假後將升上北市民生國中八年級。他讀三民國小一年級起,在國內鋼琴、小提琴賽一路稱霸,10歲於日本濱松PIARA國際鋼琴大賽拿下少年組總冠軍。
江璟亮小二起拿下北市兒童美術創作金牌、全國體能錦標賽銀牌,小二獲Mensa天才協會頒發天才兒童證書,證實智商160以上;語言天分也讓人吃驚,9歲拿到劍橋英檢大學程度,創亞洲最年輕紀錄,10歲以627分特優成績通過托福PBT測驗,也是亞洲年紀最輕紀錄。
此外,江璟亮還透過免費教育資源的網站「可汗學院」(www.khanacademy.org/),小五期間自學國一到高三課程,準備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去年10月通過美國大學入學高考測驗(SAT),成績為全美前1%,現已通過生物、環境科學、微積分、音樂理論4科「大學學分先修課程」(AP)。
單親母嘆資源有限
耀眼成績背後,拉拔江璟亮長大的單親媽媽江稜裕有許多辛酸。江母回憶,兒子4歲前只能透過翻譯機和她溝通,一度懷疑兒子有問題,就醫才知兒子是天才,她感慨因資源有限,只好在家自學,但她英文不好,兒子得自己學習,卻也因表現太亮眼,讓她背負「揠苗助長」的批評。
江母說,江璟亮追求新知與申請學習環境過程,最常聽到的是「你年紀太小了,不行」,因此失去學習機會,她仍尊重兒子學習意願,讓兒子有多元發展空間。江母說,兒子從小就大量閱讀,一周可看完幾十本書,6歲就看完《哈利波特》原文小說,學習認真且專注,從不熬夜,晚上9時30分睡覺、隔天上午7時起床。
由於江璟亮表現太優異,6歲前江母還可教導他,讀小學後除中文跟隨學校進度,其他部分已幫不上忙,也無緣遇上可指導的教授,都是江璟亮看原文書自學、上網,她能幫的就是每晚討論明天課程進度,每月訂下一個大目標。
雖在家自學,但母子有共識要有團體生活,江璟亮國小期間至少每2至3天到校參與活動,考卷與習題也讓老師批改。至於鋼琴與小提琴,一開始是江母逼著學,後來江璟亮學出興趣,6歲起學鋼琴,曾從師嚴俊傑等多名老師,7歲起學小提琴,曾從師周建瑩等老師,亮眼比賽成績背後是努力練習的成果。
想鑽研音樂與醫學
江母透露,兒子不是美國人、年紀又小,申請美國名校前已有心理準備不被錄取,今年5月獲錄取通知相當驚喜,「覺得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因有親友罹患小腦萎縮症,江璟亮希望未來投身研究,幫助罕病患者,又喜歡音樂,NYU有音樂學院及醫學院可同時滿足兩種興趣,故選讀該校。
雖已拿到NYU錄取通知,但江母說已申請延至明年再就讀,希望用這1年籌措學費,同時讓兒子先完成6科AP。民生國中校長陳建廷指出,江璟亮是有天分、乖巧的學生,各方面表現優異,雖在台出生但英文比中文還好,讓人驚訝,以七年級錄取NYU可說是台灣之光。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建議,美國教育重視團隊合作,江璟亮這方面較缺乏經驗,未來一年可增加和年紀較大者合作機會,將是在美求學能否成長的關鍵。
融入同儕將是重點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林幸台提醒,能跳級就讀的資優生,通常學習能力沒太大問題,但跳級後和同儕身心年齡有落差,到國外又面臨文化差異,如何融入同儕、學習相處,是未來較大挑戰。
江璟亮 小檔案
●年齡:13歲
●就讀:在家自學,將升上台北市民生國中8年級,預計明年就讀美國紐約大學
●興趣:彈鋼琴、拉小提琴
●榮譽:
2011年
維也納音樂教育全國鋼琴大賽二年級組第一名
2012年
門薩(Mensa)國際高智商協會認證為智商160的天才兒童
2013年
創亞洲年齡最小(9歲)獲劍橋英檢大學程度紀錄;830分通過多益測驗
2014年
日本濱松PIARA國際鋼琴大賽少年組總冠軍;627分通過托福PBT測驗(相當於全民英檢最高級),亞洲年齡最小(10歲)紀錄保持人
2016年
高分通過美國大學入學高考測驗(SAT);小六畢業獲市長獎
2017年
獲紐約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錄取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台神童創首例 13歲錄取紐約大學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RtXwxK
IQ230打敗愛因斯坦 華裔數學家「史上智商最高的人」
正文網友評論友善列印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他的IQ達到230,遠超過愛因斯坦,被稱為是史上最聰明的人。(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若是你被問到「誰是全世界最聰明、智商最高的人?」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會回答像是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之類的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華裔數學家陶哲軒被公認應該是史上智商最高、最聰明的人物,他的IQ達到230,是目前人類有記載以來智商最高的分數。
1975年次的陶哲軒出生在澳洲,童年時期就展露出過人天份;上幼稚園時老師就發現他對數字有著天生的敏感和興趣,之後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小哲軒也因此結識了其他的天才兒童。而陶哲軒在7歲時自學微積分,還著作了人生第一本書,內容是關於用Basic程式計算完全數。
陶哲軒在24歲時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教授,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教授;31歲獲得麥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獎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他在數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卻又保持謙遜不斷追求新知,他又被稱為是「數學界的莫札特」。
他主要的研究專長是在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和表示論。2015年9月17日,他宣布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Erdős Pál)在1932年提出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這個困擾學術界80多年的問題。
原文網址: IQ230打敗愛因斯坦 華裔數學家「史上智商最高的人」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02/642021.htm#ixzz3yzdHaj00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智商240!鄉民新一代「翟神」
天下雜誌作者: 文/黃亦筠 攝影/廖祐瑲 | 天下雜誌 – 2014年12月30日 下午4:14
「智力測驗240」、「 Google天才工程師」……,和沛科技總經理兼執行長翟本喬,似乎就是電影裡,寡言內向、科技宅男的化身。但眼前身高180的他,卻留著一頭,宅男不可能擁有、足以拍洗髮精廣告的飄逸長髮。
翟本喬2013年以47歲「高齡」創業,2014年10月獲得鴻海集團入股40%,是被科技界期待的雲端公司。資本額7500萬台幣,主要做雲端儲存解決方案、管理系統和節能資料中心設計服務。包括中華電信和亞太電信等,都是和沛客戶。
他也是高度參與社會的創業家。台灣企業家多選擇當「政治不沾鍋」,他卻常上臉書暢議時政,聲援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期間,力挺PTT(BBS網站)言論獨立,被年輕網友封為「翟神」。
翟本喬,很不「宅」。他入世,活躍的很。「我是變形蟲,可以變成任何形狀,」他加重語氣,「但我選擇做沒有別人能做的事情。」
就像最近,翟本喬被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延攬為市政顧問及網路科技組召集人,協助開放資料,開放城市,還有資訊局長遴選。
一度,他因科技專業,被拱出來接台北市資訊局長,逼著他跳出來否認,「我還要營運公司,我不一定要在那個位置才能幫他(柯文哲),當他的免費顧問就好。」
翟本喬,雖然智商高,卻不是功課第一的乖乖牌。
翟本喬1974年成為跳級生、1983年保送台大數學系,是大學第一屆保送生。他每次受邀演講,總不忘自虧,台大數學系8學期,就補考了7次,博士班「寒窗苦讀10年」才拿到學位。
「都在打工,念書是兼職,」翟本喬沒開玩笑,他打工的實績很耀眼。參與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設計、核三廠人員輻射安全系統,這都是他大學的「業績」。在紐約大學念博士班,標準普爾請顧問3個月寫不出來的財務系統,他3週完成,讓標準普爾免去賠償百萬美元的違約金。
捨棄Google高薪 回台灣創業
在美國Google七年,他躬逢其盛Google以獨特的企業文化,在雲端時代影響全世界。當年Google兩百多個軟體工程師,他是第一個硬體工程師,設計出省電伺服器,讓雲端時代領頭羊Google,1年省下1億多美元。
比翟本喬大三屆的Google台灣籍前輩工程師沈修平曾告訴他,「唐僧西天取經,志在中土。」
他一席話讓翟本喬了解,不是一個人看完Google經典,修行成佛就完畢,還得把經典運回中土,帶來影響力。
他熱血澎湃,想為在雲端產業落後的台灣做點事。
「我很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繼續留在美國過好日子,30年後我一定會後悔,」翟本喬曾說。
創業,是讓天才真正雙腳落地苦行的開始。翟本喬獨自擔起募資工作,讓員工安心開發技術。過去一年,這位昔日科技金童拜訪了60家國內外創投,歷經100多場會談。
「這陣子,外頭的人情冷暖讓過去樂觀的他,變得更務實,想的比較多,」和沛處長龐景德龐景德不諱言。
變形蟲思維:技術怪咖+企業領導
夢想需要資本支撐,即時的一桶金,來自在雲端業務尋求突破的鴻海。
今年10月,鴻海集團旗下負責雲端科技的鴻佰科技和鴻揚創投,入股和沛40%,取得兩席董事。和沛內部對鴻海入股,有一番爭辯。許多軟體工程師,對鴻海的製造業文化避之唯恐不及。翟本喬分析優劣說服了大家。
「他是技術怪咖和企業領導者之間的平衡,」和沛員工評價老闆。
以他的聰明,確實能像變形蟲,扮演多重角色,獨自解決問題。但他學會克制自己,跟團隊一起達成目標。
像洪仲丘事件發生時,翟本喬手骨折在家。看到新聞,他立刻召集任務小組共同討論,馬上動手研發。兩週後,就推出「蒐證雲」,用行動電話撥打一支專線,就能錄音並將音檔存在雲端,想刪除證據也刪不了。同時還申請美國專利。
在貝爾實驗室、Google,優秀人才很多,他視野變廣。創業,更讓他明白,兵強馬壯才能打仗。
「過去我看到目標,自己衝得非常快,後來我會想,怎麼帶大家做到目標。這輩子如果只做一件事,我就自己做,但要做一萬件事,不可能都自己來,」他加重語氣,「我要先複製自己!」
除了創業把「帶給產業新方向」的沉重責任攬在身上,還跑去當市政顧問,不是自找苦吃?
「目標沒設那麼大,永遠不會做到那麼大,」翟本喬目光灼灼,因為未來只會一直來。
2019/06/03
「不上學並非不幸!」:關於「在家自學」,你不知道的事 | 田育瑄/踹妞Try New! | 換日線 Crossing http://bit.ly/2Qf4FOM
如果你有機會回到 10 歲,你有勇氣選擇自學嗎?一旦你有機會自學,你又期待如何進行這趟與眾不同的學習旅程呢?
最近日本的《琉球新報》,以「不上學並非不幸」為題,報導了一位家住在沖繩的 10 歲男孩中村逞珂(ゆたぼん),因為嫌學校的生活太過死板,因此決定在家自學,並且當起了小小 YouTuber,透過自己的頻道「少年革命Yutabon」向這個世界發聲,並在網上掀起了一股「不上學的浪潮」。
不想上學,只是偷懶愛玩?
在我上網看了中村的 YouTube 頻道後,我發現,他的訴求主要是在分享自學的好處,讓人們知道生命除了循規蹈矩,其實仍然保有許多選項,「不上學不意味著就是不幸」;若暫且不討論其中的爭議,從影片裡他一臉「不服輸」的態度來看,這種神采絕對不是填鴨式教育底下的孩子身上所能找得到的。
許多日本的教育從業人員認為,「不想上學」不過是孩子一時偷懶的任性之舉,絲毫沒有必要驕寵與遷就。不過,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 2016 年到 2017 年間,日本青少年的自殺人數創下了 30 年以來的新高,其中導致自殺的主因分別是霸凌、壓力和家庭問題,而且自殺人數裡總共有 250 名都是中小學生,相較前一年又多出 5 人;而就日本政府的統計調查來看,9 月 1 日開學這天,正好就是日本中學生自殺的高峰期。
請別誤會,這裡並非主張上學會導致學童自殺問題,或者不上學就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唯一解;而是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孩子們「不想上學」的情緒,並意識到背後的問題,未必是偷懶愛玩那麼簡單。這裡我們暫且先不討論孩子們不上學的背後成因,而是希望能在這個基本的共識之上,討論自學的概念,破除常見的迷思。
圖/Rachel on Unsplash
什麼是自學?誰曾經自學?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疑問:在家自學與在校學習,到底有哪些差別?是否要完全脫離現有的教育體制才叫自學?
其實,在家自學共分為兩種,一種仍是以升學為主,參考學校的課程目標與綱要,只是在學習的方式上,調整為在家念書學習,比較像是我們所熟悉的「自習」;另一種則是完全跳脫現有教育規範的 homeschooling,根據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與取向設計課程;但這種方式就必須有賴旁人的輔導與協助,因此家長的角色就顯得相對吃重。
其實,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支持在家自學,並且透過不同的管道分享自學的經驗與好處,挑戰「孩子就該上學」的絕對,其中最著名的倡議者,包括因為研發藍光 LED 而榮獲 2014 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中村修二。他認為整個東亞教育太過著重在考試上,而且所有高中生的目標都只是想盡辦法進入名牌大學,完全沒有其他的想法,這樣的教育制度根本就在浪費時間,年輕人要具備的,應該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
至於台灣也有許多在家自學的代表,像是 19 歲才念第一所學校的清大女孩陳慧潔,以及因為愛上滑雪,而創辦了「野雪塾國際滑雪學校」的陳明秀等等。
自學先決條件:家長角色吃重
不過,雖然在家自學的確有其好處,但在下決定之前,有幾個部分是身為家長的人必須先衡量的地方:
1. 家裡要有人能全職陪伴孩子:一旦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那麼家長間就必須挪出一個人力來全職陪伴孩子學習,除了要負責孩子的起居和教育,還要有辦法維持自己的職涯工作,身兼老師與家長的雙重角色。很多時候,家中的經濟重擔更可能完全落在另一半的身上,因此家長與孩子間彼此事先都得要具備一定的共識才能得以落實。
2. 自學不只是「在家學習」:自學不是在家裡翻翻參考書、看看教學平台,讓孩子寫寫作業練習就好,還需要大量的共學和陪伴才能達到成效。另外,在家自學的人最缺乏的就是跟同儕間的互動,因此建議家長與孩子溝通好學習的項目後,就某部分的課程,或許還是可以回到學校去上,增加同儕間的交流,拉近孩子長期處在自學的環境中,對同儕間所流行的事物所產生的疏離感。
3. 瞭解孩子的自學需要,家長也需要幫助自己與孩子自學的成長課程:因為孩子自學在家,家長同時也擔任老師的角色,因此必須懂得隨時調整孩子的應對與要求,像是如何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與目標管理能力、如何設定對孩子的合理期待,事先瞭解能運用的資源,以及家長自己在教學和溝通上的能力,都是必須要事先預備好的。
目前台灣針對在家自學的相關資源,可以參考《親子天下》自主學習資源 100+、台灣在家自學聯盟、在家自學社群等資源,讓孩子和家長們一起做足功課、規劃好再做決定,就不會有事倍功半的情形出現。
圖/Helloquence on Unsplash
學習,從來不只一種方法
相信大部分的人在腦中都曾經數度閃過「不想上學」的念頭,但卻都不一定踏得出第一步,就像我們出了社會以後,儘管時不時會產生不想上班的念頭,卻還是依附在既定的體制底下,換過一間又一間的公司。仔細想想,一路跟著體制升學的你我,是否真的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尤其當我們踏入了社會之後才會發現,工作上大多數的問題都必須有賴「我們自己」找方法解決問題、提升自我才能達成,這裡面沒有教科書、沒有進度,唯有靠「自律」才能成就自我。
而這些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正是不少自學者認為在既有體制下難以習得,卻可以靠著自學一途培養的。他們更強調,「在家自學」其實並不是把小孩關在家裡自己學習,既然不滿意體制就自我隔絕,而是讓這個世界成為你的教室,抱持開放的心胸,理解到學習本來就不只有一種途徑、一種(升學)目的。
當然,自學不一定是對每個人最好的解答,但它也並非無稽之談。唯有正視不同學習方式的立意與差異,面對「少數」,不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我們才能更公平的予以分析和衡量。
「不上學並非不幸!」:關於「在家自學」,你不知道的事 | 田育瑄/踹妞Try New! | 換日線 Crossing http://bit.ly/2Qf4FOM
阿包是個瘦瘦的男生,他的年紀是高三,現在他的同學都在學校水深火熱地投入升學的準備。阿包和我約在咖啡店,見到我的時候笑著說:「我之前在這間咖啡店上物理課。」仔細問後,他補充:「有三個同學,和個法國來的老師學物理。」
他的母親是婉琪姊,本身也是一個自學團的主持人,隨著她自己的孩子長大,一路參與和發起體制外的教育實踐。「自學多貴?」「自學的成效如何?」當我她問起關於自學的相關問題;她把我打住:「你所說的『自學』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指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原來,「自學」一路演化,今天仍在超進化中,我們心中的「自學」概念趕上時代了嗎?
●演化一,從重理念到靠網路
在 1990 年代前,「自學」一詞總是用在那些家貧失學,卻無師自通某個技藝才幹的人。現在老一代的長輩,可能還是這樣看待「自學」這個概念。
1994 年之後,社會各方湧現第一波體制外教育的行動。許多發起動機是信仰和理念,例如強調古代經典(四書五經)薰陶,有些強調基督教信仰。森林小學、人文中小學、慈心華德福,無論出於本土,或是從外國引入,都是從理念出發,打造一整套不同於一般體制的教育內容、方法。
但在 2012 年之後,愈來愈多的自學生、共學團體走出體制,並非因為某個特定的信仰理念。許多人是看到網路上提供的工具、資源,發現從網路出發,也可能便捷而有效地學習。他們用網路上的影音資源學語文,他們看可汗學院、均一平台學數理化 — 學生可以依最適合自己的進度學習,聽不懂可以倒帶重複,有興趣就可以快速進階。這樣的教育資源顯然具有相當的優勢。
●演化二,匯集各方資源,不再單打獨鬥
在過去,如果不進入任何的體系或學校,自學與其說是「學生自己學」,實際上會更接近「家長自己教」。這樣子,父母之中至少一位必定要全職照顧孩子的學習,而且他還要在各方面粗通略懂,才比較有把握將孩子引向正軌。
在網路普及之後,自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得以密集聯繫與協作。自學生可以組成小團體一起學習,互相砥礪;家長之間可以分工,有工程背景的教物理與數學,護理背景的可以教健康教育。「阿包的物理課,就是在咖啡店裡,由一個法國來的大叔教,他還自編教材。除了找老師,阿包也自己上網找其他物理的材料來研讀,因為多是英文,還順便練到了外語。」婉琪姊說。
透過臉書社團,或是電子郵件群組,家長可以快速分享傳遞演講、實作活動、野外自然考查計畫。稍加溝通,兩個家長可能帶十幾個孩子學習一整天。某些家長有教學經驗、理論背景,就負責組織和指導家長們排出學習計畫 — 婉琪姊本身就是擔任這個角色。
●演化三,和體制內學校合作而非對抗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選擇自學,都是因為不適應體制內學校,甚至有理念上的排斥。但實際上,現在很多自學生和家長都沒有狹隘的門戶之見。體制內學校就是所有資源的一部分,可以供學生交叉選用。
例如阿包國中第一學期讀一般國中,第二學期讀全人中學,國二到國三在自學團體(赤皮仔)中學習。「到了高一,他進入台北中正高中讀了一學期,班上成績都能在前三名。高一下學期之後,阿包雖然又開始自學,但有時還是會在放學後去高中打球。有什麼需要學校協助的地方,還是都會找學校老師商量。阿包就讀國小的妹妹也是自學;但會回學校上社會課與藝術課,以及運用學校圖書館中的資源。
阿包自學之後,反而是「更認真主動找尋學習資源」的開始。「我常到台大聽科學方面的演講,而且旁聽台大的物理課程,課外也會和台大學生一起練排球,交了不少朋友。」阿包說,「其實許多人都是很歡迎自學生一起學習的。」
現在,自學和學校並不是水火不容,自學生反而可以在學校內外多種環境、不同資源、各種學習方式之間,靈活主動穿插取用。
●演化四,高教管道日益寬闊
「阿包應該還是要讀大學吧?自學會不會讓他的前路很受限?」我問。
「其實現在為自學生開的路,無論國內國外,都愈來愈多。以國內而言,只要考學測,憑學測分數可以申請幾乎所有的大學科系。清大近年設立『拾穗計畫』這個招生管道,特別針對有特殊興趣專長的學生,依據以過往的多元表現、自主學習經驗作為主要入學資格,甚至不看學測分數。去年招收 20 人,有 3 人是自學生。而 2017 年將招 32 人。」
談到國外的可能性,阿包為了幫家裡省錢,他首先考慮德國的大學 — 德國大學學費很低,幾乎是由政府負擔。「滿幸運的,從今年開始,可以直接拿台灣的學測成績申請德國大學。我從高一就有在學習德文,當時有一學期寄宿在德國同學家裡,去過德國兩次參觀當地大學。」
●演化五,成本或費用降低
許多人都有個認知:自學很貴,要富裕家庭才負擔得起。現在還是這樣嗎?
「首先,自學很貴嗎?這本身就有誤解」婉琪姊說,「其實不是自學貴,而是教育貴。一般公立學校的成本是由政府補貼的,把土地成本、教師薪資(及退休金)都納入計算得話,也是高得驚人。」以台北市為例,106 年中小學生大約 29 萬人,教育總支出約為 527 億。用最粗略的方式平攤,政府每年為每個學生投入的資金超過 18 萬 — 這些部分在未來都不會顯著減少。
「反而,因為網路上有大量優質材料、自學家長之間的資源共享、培訓學生自發承擔責任,也因為和學校及公共資源的接軌,自學的成本在逐年下降。」以婉琪姊所主持的赤皮仔自學團來說,目前每學期收費是六萬多元。「阿包在高中階段的自學,只有跟同學一起組些課,也有一些免費自組的讀書會。其實以政府在高中階段給的補助,幾乎不用多花錢。」
高中階段的自學若經審核通過,政府將會給自學生等同於十二年國教的學費補助:高中類型的是每學期五千元到二萬六千元,高職類型最高到三萬三千元。從方方面面來看,高中自學生對家長的財務負擔並不多。
●自學有沒有天分?
是否會有些人天生缺乏自主性,不適合自學?
婉琪姊認為,「學習的主動性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以我的女兒來說,現在小學四年級,也是自學。我不用一直顧著她,只要每一天花 30 分鐘和她討論當天的學習方向,給她一些方法與閱讀的內容,她就自己一整天學得不亦樂乎。」
「關鍵在於不斷地操作、實踐,並且在其中改進自己。像我自學到現在,要為自己定長程的學習計畫,挑選合適的資源,規劃學習方法與進度,逐日檢核、追蹤、自我督促,其實並不容易,我到現在都還在磨練。」阿包告訴我。
似乎自主性是像肌肉,沒有人天生缺乏,但卻需要靠練習達到豐厚、強健。
還以為自學是「自己學」或「爸媽教」嗎?體制外教育正在超進化 | CASE報科學 http://bit.ly/2QhQVmw
13歲自學生靠清大線上課 挑戰美國大學微積分課獲滿分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