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次禁止糖出口 全球糖價一觸即發
2023/08/24 09:15
印度首次禁止糖出口 全球糖價一觸即發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neTAA
印度計畫禁止糖出口,恐推升國際糖價飆升。(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繼印度禁止部分稻米出口,以及對洋蔥出口徵收40%的關稅後,外媒報導,印度計劃再對糖出口下手,全球糖價恐一觸即發。《路透》引述3名政府消息人事消息,由於降雨不足導致甘蔗產量下降,印度預計,將在10月開始的下1季,禁止糖廠出口食糖,這是7年來首次。
1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不穩定的降雨,將導致2023年至2024年度的糖產量下降,甚至會減少2024年至2025年的種植面積。因此,我們得先滿足當地對糖的需求,並從剩餘的甘蔗中生產乙醇,目前沒有足夠的糖來分配出口配額。
由於過少的雨水影響收成,印度當地食糖價格在本週已經攀升至近2年來的最高水平,促使印度政府允許糖廠在8月額外銷售20萬噸。
在截至9月30日的當季,印度只允許當地糖廠出口610萬噸糖,而上1季是允許糖廠出口1110萬噸,創下紀錄。2016年,印度對糖出口徵收20%的稅,以遏制海外銷售。
印度限制糖出口,恐導致紐約和倫敦的糖價其基準價格上漲,而這2個市場的糖價均已處於多年高點附近,此消息也引發市場對全球食品,恐進一步通貨膨脹的擔憂。
此前印度宣布禁止部分稻米出口,加上市場對泰國的稻米生產前景產生擔憂,亞洲稻米價格本月飆升至近15年來的最高水平。另外,印度上週還對洋蔥出口徵收40%的關稅。
印度7月的零售通貨膨脹率已達7.44%,為15個月高點,食品的通貨膨脹率也升至 11.5%,創3年多來最高水平。
印度首次禁止糖出口 全球糖價一觸即發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neTAA
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2023/08/01 21:40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mlHYf
全球稻米產量告急,價格飆漲將使泰國及越南出口商調整合約價格。(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消息人士指出,近來因為全稻米供應緊張,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印度祭出出口禁令,再加上惡劣氣候導致產量大減,因此泰國和越南出口正重新談判50萬噸稻米的交易。
外媒報導,全球稻米產量大減,許多出口商正急於從農民獲得稻米供應,但也因為產量少市場價格升高,使原先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交易面臨波動風險,雖然已經先提前購買稻米的農民和出口商將從中獲益,但許多買家即便在印度宣布禁令之前就預訂了貨物,現在賣方都將重新談判合同以獲得更高的價格,因此可能會遭受損失。
對此,新加坡貿易商也表示,由於國內生產存在不確定性,且印度上月底禁止白米出口,這也加劇了亞洲和非洲主食進口商對糧食供應的擔憂,但稻米價格飆漲,賣方違約的機會很大,因此稻米進口商也別無選擇,只能支付更高的費用。
另外,貿易商指出,泰國和越南分別是世界第2和第3大米出口國,預計8月份大米出口量將超過100萬噸,自印度7月20日實施禁令以來,全球主要稻米品種的全球價格已上漲約每噸80美元(約台幣2525元),其中泰國5%碎米價格2週前為每噸545美元(約台幣1.7萬),如今已攀升至每噸625美元(約台幣1.9萬),而越南類似品種的價格則從每噸515至525美元(約台幣1.62萬至1.65萬)上漲至590美元(約台幣1.8萬)。
越南胡志明市的一位貿易商表示,目前稻米的價格遠高於合約價格,「出口價格飆升導致國內稻穀價格大幅上漲,現在一些貿易商正忙著加快向農民的收購」,並指出雖然大型出口公司可能會履行合約,但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預計會拖欠發貨,其中包括菲律賓在內的進口商可能會尋求與出口國政府直接達成協議,以確保關鍵的糧食供應。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mlHYf
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2023/07/30 07:47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因為有《糧食管理法》規定,台灣經常性稻米庫存約有100萬噸,可供應國人10個月需求。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若真的蠢到發動台海戰爭,民眾最該思考的事,就是糧食問題。
戰爭片看多了,對戰時糧食短缺並採配給的畫面,相信大家應不陌生,沒錯,有食物才能保命,若港口遭中國封鎖,大家要靠吃什麼撐下去?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月約食用10萬公噸的稻米,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稻米公糧還有64萬噸,民間有35萬噸庫存,加起來可供應國人10個月所需;蛋類、魚產品、肉類及蔬菜,供給率也能有八成以上。
台灣依賴進口最深的糧食,就是小麥及大豆,據農委會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小麥消費量約100萬至120萬公噸,國人年平均消費量為 38.1 公斤,穀類項目中消費量僅次於稻米。但小麥的自給率僅 0.1 %;小麥的庫存不像稻米有《糧食管理法》與「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小麥的庫存幾乎拿仰賴民間企業,目前小麥庫存量約15.8萬公噸,約僅夠國人食用1.5個月,如果進口中斷,麵包及麵條大概就很難吃到了。
大豆是食用油、豆製品及飼料的原料,台灣每年需進口230萬噸,國內有少量種植,2021年種植面積有3303公頃,產量約4820噸,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占有率不足2%。目前大豆庫存有46.9萬噸。
800年前,元末學者朱升曾建議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仍適用當前台海的局勢,大家要撐的下去,關鍵還是糧食
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確保糧食安全 農委會今年將採購5萬噸稻米補充公糧
為了確保糧食安全,農委會今年將採購5萬噸稻米補充公糧,第1批將採購3萬公噸。(農糧署提供)
確保糧食安全 農委會今年將採購5萬噸稻米補充公糧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bZ7Tb
2022/06/09 20:39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烏俄戰爭、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糧食供應鏈,導致大宗物資黃小玉飆漲,也引發糧食危機,本身為全球稻米出口最大國的印度繼禁止該國小麥出口後,也思考將禁止出口稻米,為確保糧食安全,農委會農糧署宣布,今年將公開招標採購5萬噸稻米作公糧。
大宗物資高漲帶動飼料價格,為了盡量平穩飼料價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表示除了鼓勵農民種植青割玉米外,也會釋出陳米作為飼料的部分原料,另外也都有定期盤點國內各項農產品與農業資材的庫存量,以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依據「糧食管理法」規定,政府應於國內適當場所儲備不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之安全存量,目前法定安全存量標準為30萬公噸糙米量,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稻米公糧庫存則有55萬公噸,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說,為確保糧食安全,加上為補充國內飼料原料需求,本年度下半年規劃再釋出舊期公糧稻穀19萬公噸,為機動因應隨時之緊急需求,因此公告辦理市場採購稻穀案,今年度第1批採購量為3萬公噸,總採購量會到5萬公噸。
目前正是第一期稻作採收期間,外傳受到連日豪雨影響,有糧商刻意壓低稻米收購價格,蘇茂祥說,這次辦理安全存糧的招標目的之一,確實也希望能有穩定價格效果,不過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整體糧食安全,下一梯次的公開採購招標作業時間,則會視整體市場供需情況決定。
考量稻穀採購後須納入公糧管理,蘇茂祥說,投標廠商資格設定為公糧業者,其遍及全國各地,且具有實際承辦公糧業務的經驗與能力,有助於政府後續管理及運用公糧稻穀。
第一批安全存糧稻米3萬噸的採購案將於6月10日刊登於政府採購網辦理招標文件公開閱覽,並訂於6月16日上午同步辦理實體與線上廠商說明會。
本身為全球稻米出口最大國的印度,近來表示會思考是否限制稻米出口,蘇茂祥說,因應全球糧食供應鏈的情況,目前台灣稻米都會優先供應國內需求
確保糧食安全 農委會今年將採購5萬噸稻米補充公糧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bZ7Tb
Taiwan can help !我國援外稻米量創新高 達3.3萬噸
台灣生產最多的糧食就是稻米,自給外近年還外銷到日本,也將米糧提供給其他需要糧食的國家,去年我國援外稻米量創新高。(資料照)
獨家》Taiwan can help !我國援外稻米量創新高 達3.3萬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XQxoD
2022/05/06 11:49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Taiwan can help !」受全球糧價高漲影響,許多較貧窮的國家人民陷入挨餓危機,台灣生產的農作物以稻米為最多,且生產的米糧自給有充分餘裕外,歷年也會將碾製好的糙米援助給有糧食需求的國家,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去年援助國外稻米的總量達3.3萬公噸,較往年援外的2.2萬公噸成長1.5倍。
受烏俄戰爭與武漢肺炎疫情塞港影響,糧食價格飆漲,許多國家更祭出上游原物料的出口禁令,各種措施讓糧食價格難以看到天花板,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指出,高糧價將加劇更多國家的飢餓危機,世界銀行也警告,高糧價恐對中低所得國家造成長久性傷害,會有4千萬人陷入極度貧窮的境地。
台灣本身生產稻米甚豐,加上農耕、育種技術進步,每年稻米有兩期作,以去年而言,稻米耕種面積約26萬公頃,年產量達138萬噸以上,我國稻米的產量不只可餵飽台灣所有國民的胃,還能有8個月的儲糧以保障糧食安全,也從不吝於對需要糧食援助的其他國家伸出援手。
胡忠一表示,疫情爆發後,有些國家確實更貧窮,或是面臨難以取得糧食的情況,該署接獲外館回報,都會統計該國需要的米糧數量,並和船運公司聯絡,將碾製好的糙米運送到需要的國家,台灣土地種植出的稻米,援助的國家遠及南美洲,很多國家如孟加拉等,甚至都和台灣沒有邦交。
「以前台灣會派農耕隊到邦交國提供協助,直接教導當地民眾如何栽種作物,現在因為國際情勢關係,邦交國減少,但需要幫助的國家不會因為兩國沒邦交,人民就不會餓肚子。」胡忠一說,去年援助國外的稻米數量達3.3萬公噸,較往年2.2萬噸增加許多,今年因為世界兩大糧倉之一的烏克蘭、俄羅斯發生戰爭,他評估,今年援外的稻米可能又會比去年更多,不過一切還是要看外館回報當地的需求再做統計。
獨家》Taiwan can help !我國援外稻米量創新高 達3.3萬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XQxoD
二期稻作品質佳,但產量比去年同期少。(記者林國賢攝)二期稻作價格5年最好 市場估白米有漲價壓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MPYmh
2021/11/18 13:22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中南部二期稻作進入採收期,指標農會西螺農會今天收購價最高每百台斤1040元(含水量26.9度以下溼穀),較去年同期970元上漲70元,也是近5年最好價格;西螺農會埤源辦事處主任廖宗義表示,稻穀價格後市將持平調幅有限,但白米有漲價壓力。
雲林縣二期稻進入採收期,斗六許姓農民指出,本季稻作插秧期遇到大雨影響成長,8月之後又很少下雨,影響結穗,雖然本季稻穀品質很好,但產量減少1至2成,因加上肥料、農藥與人工成本都上揚,農民收益有限。
雲林縣稻米收購指標農會西螺農會今天將稻穀收購價調升,每百台斤最高價1040元,最低價為980元(溼度31至31.9度),比去年漲約1成,廖宗義表示,調漲主要原因是品質很好,並非單純只是產量減少。
廖宗義說,白米目前批撥價每台斤21.6元(50台斤包裝),由於收購價格、加工運輸、人工等成本都墊高,預估下個月白米價格可能會漲價。
雲林縣二期稻作進入採收期,最高價每百台斤來到1040元。(記者林國賢攝)
二期稻作價格5年最好 市場估白米有漲價壓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MPYmh
青割稻穀烘乾時間要30個小時以上,高於正常收割稻穀的24小時。烘乾設備24小時不停,還是消化不掉這麼大的量。更棘手的是,青割稻穀不但要烘比較久,青米粒多,所以碾率很低,碾率不少都低於70%-一期稻作產量大增,多數農民反應較往年增產一到兩成。農民能選擇繳給政府公糧或者自己賣領農委會的直接給付,但現況是收穫量太多,碰上豪雨將至,農民全力搶收,即使還沒熟的稻穀也都收割,以造成收穫量大增-今年一期水稻產銷陷惡性循環危機 - https://goo.gl/B1GMLt
水情吃緊,全台大面積水稻田被迫休耕,中部新稻一上市、價格連三漲,並帶動市售米價上揚創新高,每斗(10台斤)漲破三百元大關;不少消費者呼籲農糧署密切注意米價變化,希望維持糧價穩定,避免物價波動!(李河錫報導)2021/2/18
去年沒有颱風過境,長期沒有降下大雨,全台提前進入枯水期,已有大面積水稻田被迫休耕,連水源充沛的中部糧倉水情也嚴重吃緊,令外界高度憂心國內可能會面臨「缺糧危機」,不僅帶動中部二期水稻濕稻穀成為搶手貨、價格連翻上揚,年節後新稻穀一開市,每百台斤就漲破一千五百元,更帶動市售米價也創新高、每斗(10台斤)已漲破三百元大關!
消費者憂心國內是否會出現「大缺糧」,彰化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分析,新米一上市的確創下近十年來新高紀錄,但因為全國各地庫存公糧還算充裕,全台大休耕或許會帶動市售米價稍微上漲,但還算合理價位,也不至於出現「大缺糧」危機。
市售白米一再上漲,唯恐年後帶動物價波動,不少鄉鎮市農會呼籲農糧署務必注意整體稻米供應變化,並適時釋出公糧、啟動平抑機制,維持市售米價穩定,不要等到民怨四起才亡羊補牢!(攝影:李河錫)農地大面積休耕 米糧飆漲創新高 https://bit.ly/3u951JW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dyzw4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在行政院透露,疫情蔓延後多國已經管制糧食出口,但中國上月在全球大舉蒐購了5000萬噸稻米。圖為印度喀什米爾的工人搬運稻米入倉。(歐新社)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在行政院透露,疫情蔓延後多國已經管制糧食出口,但中國上月在全球大舉蒐購了5000萬噸稻米。圖為印度喀什米爾的工人搬運稻米入倉。(歐新社)
2020-04-14 20:14:36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中國繼買光全球口罩等防疫物資後,又在全球搶購稻米,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透露,由於東南亞等國家採取許多農產品管制出口措施,中國上個月在全球大量採購了五千萬公噸的稻米!
據悉,這是中國繼掃光全球口罩等防疫物資之後,出手搜刮糧食的大動作,勢必再度引發議論。
行政院今天召開「紓困振興方案—挺農民度難關」記者會,政務委員龔明鑫、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等人出席。
有關糧食安全議題,陳吉仲說,疫情蔓延之後,各國國家對農產品採取出口限制,包括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其中,限制稻米出口有印度、柬埔寨、緬甸,越南本來限制出口,改成出口配額。哈薩克、烏克蘭、俄羅斯是小麥主要出口國,全部採出口配額。
陳吉仲指出,這些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穀物價格高漲,而台灣很多種重要物資是進口的,因此,台灣採取了許多超前佈署措施。在農產品資材部分,台灣所有蔬菜種子都是進口的,種子供應到明年無虞,肥料到年底無虞,目前75萬公噸,比需求43萬公噸還高。
陳吉仲說,因為東南亞國家採取了許多農產品管制出口,或者大量採購進口,中國上個月底在全世界大量採購了5千萬公噸的稻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新加坡一個月前就很樂意向台灣採購很多農產品,因為距離較近,我們也會大量提供新加坡農產品的外銷。
陳吉仲表示,國內稻米部分供應無虞,目前有90萬公噸的庫存量,加上一期的120萬公噸,再加上二期,共有280萬公噸的存量,「國人1個月才消費10萬公噸的米而已」,在兼顧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稻米可以適度出口」,現在已有些國家跟農委會或外銷業者接洽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dyzw4
善用科技力,能不能讓農業變「賺錢」?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儘管農業是國內選舉時各候選人口中的「國本」,並承諾會讓農民過更好的日子,但是長期以來,政府官員多視農業為「賠錢」產業──不但對國內GDP的貢獻微不足道(105年,農業僅占國內GDP的1.82%),每年還須編列上百億的補助經費(儘管官方資料顯示農家平均年所得已超過百萬台幣,但多數農民還是苦哈哈,且收入多來自非農業所得),甚至視農業為區域經貿談判的絆腳石。
雖然護農學者及團體不斷強調,農業價值除了生產,還有生活、生態等功能。但是在許多政府官員眼裡,國人飲食習慣已經大幅西化(米食需求量大減為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5公斤),且許多糧食(包括黃豆、玉米、小麥等)可以從全球各地進口,不需要再拿那麼多土地來種稻,形成土地資源浪費。農政官員亦無力為農業做出有力的論辯,導致農地不斷被移作其他用途。
國際上的農業創新
要導正官員們狹隘的經濟思維,農業本身應該要爭氣,要脫胎換骨成為數位時代的賺錢產業,並要求政府尊重市場機制,讓供需決定價格,政府要確保糧食安全,就要付出代價。過去這樣的想法或許被視為不切實際,但是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生物技術、電訊等新科技發展與普及化,農產品可以跳脫地域限制行銷全球,也可以如IT產業般成為賺錢的綠金產業,這已經不是夢想。
根據AgFunder 2016農業科技投資回顧報告,2016年全球農業與相關產業總產值高達7.8兆美元,占全球生產總額10%,投資科技農業會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一大趨勢。量子基金(Quantum Fund)共同創辦人、投資大亨羅傑斯(Jim Rogers)也曾提到未來幾十年中,農業是最佳投資標的之一。不過由於台灣耕地面積小,產量有限,品質規格不一,產業升級不如預期,因此台灣農業必須找到自己的利基所在,並融入全球農產價值鏈,成為國際化賺錢的產業。
實際上,已有許多大企業及人才紛紛投入農業領域,尋求新藍海。例如德國拜耳朝向「農業服務型」企業轉型,採付費方式向農民提供最準確的訊息,實現包括農藥、化學肥料使用量在內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甚至上市最佳地區及時機等;日本重工企業IHI,開發出可透過人造衛星監控農作物成長、並向農戶提供相關訊息的技術;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則推出協助稻農科技種稻的豐收計畫等等,目前日本已有一半以上農戶選擇使用農業物聯網相關技術,不僅大幅提高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效率,也有助於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讓農業逐步擺脫須靠天、靠人力吃飯以及需處處仰賴政府保護的弱勢產業,成為新的賺錢產業。
肯亞運用iCow行動通訊應用程式,可以提供當地酪農最佳飼養方法及市場價格資訊。對岸的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出口及消費國家,農業同樣隱藏龐大商機,不少企業家包括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網易執行長丁磊、聯想創始人柳傳志、京東集團總裁劉強東、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等科技大老,過去幾年都積極投身農業領域找尋新的商機,並積極幫助中國大陸農村脫貧,也獲得相當斬獲。
在台灣,「科技農夫」才剛起步
反觀台灣大企業如鴻海、華碩、台塑等對於農業領域的投資相對保守,規模遠遠不如國外大廠。善用精準農業的科技農夫,在台灣還只是極少數。在商言商,政府應該備妥完整說帖並透過法規、租稅、土地、出口等獎勵措施,力邀國內科技大老闆共同翻轉台灣農業,以生產高端、安全、具特色的農產品為主體,讓農民可以安穩務農(無須擔心氣候變遷、產銷失衡等)、企業可以安心投資(可長期穩定獲利)、消費者可以安心消費(食安有保障)。
大數據時代到來,從事農業不再看天吃飯,可以很精彩,很輝煌。只是蔡政府上任以來拋出一大串的農業改革,都屬於「戰術層次」,影響層面及實際效果有限。應該先提出台灣農業發展戰略,再集中火力(包括經費、科研人力等)全面推動,相信會比承諾3年後讓專業農民(目前僅占總農民數3成)年所得達180萬元來得有意義!
(作者為農漁經學者)
休耕政策搖擺 代耕業慘虧5成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3-12
〔記者蔡政珉/苗栗報導〕目前國內水情拉警報,又時值一期稻作整田插秧期。不過,農業相關產業業者抱怨,因為政府休耕政策搖擺,太晚宣布措施和節水獎勵,有代耕業者批評,因突如其來的政策決定,讓代耕業者瞬間接到消息,大多數農田決定休耕,不少業者因此慘虧五成。
休耕政策搖擺,代耕業者損失慘。
(記者蔡政珉攝)
休耕政策搖擺,代耕業者損失慘。 (記者蔡政珉攝)
農糧署表示,代耕業者與肥料農藥等相關產業鏈正如同「農業中的服務業」,舉例而言,每到水情吃緊的時刻,政府都會宣布限水,當下例如洗車、旅館、游泳池等服務業者都必須配合限水,一樣會出現經濟損失,希望相關業者能共體時艱。
「農田田主突然通知說要休耕,決定領補助,讓大家很錯愕」苑裡鎮張姓代耕業者指出,突然間在稻作期間宣布,不少農民聞訊,認為水情不佳,且供水量限縮,乾脆休耕領補助。代耕業者與農民本來約定可以出工,頓失經濟來源,以本來耕種四甲地計算,損失約兩萬元,讓代耕業者十分頭痛。
「一天可以代耕四甲地,現在只剩一甲多」張姓業者表示,不少同業抱怨,「計畫趕不上政策的變化」,讓人傻眼,無法提早規劃無田可耕時該怎麼辦?
另外,不少代耕業者也反映,有的人擁有自己的農機,有的人是租用,租用的等於租金就這樣浪費了,而擁有農機的業者則說,「大部分都貸款買的」,現在沒什麼收入,不少業者都為還貸款發愁,有的人只好去工地當臨時工度日。
多養活4億人口 雜交稻高產能成果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旺報【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大陸已為全球數十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數千名技術人員,他們回國後成為當地推廣雜交水稻的重要骨幹。袁隆平農業高科技公司副總裁謝放鳴表示,目前全世界有超過22億畝水稻田,如果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畝增產150公斤計算,增產糧食能夠多養活4億多人口。
印度是全球人口大國,每年要增加大米產量150萬到200萬噸,才能滿足不斷成長的人口需求。以稻米為主食的馬來西亞,目前仍需進口大米,目標是在2020年讓大米自給自足。大陸研發的高產雜交水稻解決了這些國家的問題。
2016年印度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300萬公頃,若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統水稻相比,雜交水稻產量可提高15%到30%。在非傳統水稻產地的非洲,雜交水稻的優勢更為明顯。奈及利亞的試驗田裡,水稻每公頃平均產量只有1.8噸,但種雜交水稻每公頃可收穫6.8噸,是先前產量的3.7倍。
在蒲隆地,大陸援助的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今年初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單位的聯合考察。中國專家組組長楊華德表示,在蒲隆地的示範田平均產量達到每公頃12噸以上,達當地平均產量的3倍。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雜交水稻增產增收潛力巨大。」謝放鳴表示,大陸以外的水稻種植面積95%分布在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大陸雜交水稻的高產能成果正在與世界共享,幫助更多國家應對糧食危機
休耕有獎 新豐代耕者恐慌憂賠慘
〔記者廖雪茹、洪美秀/新竹報導〕農田正進入插秧季節,因應水情吃緊,農委會獎勵休耕,卻使新竹縣新豐鄉等地育苗、大佃農和代耕業者陷入恐慌,憂心已付出的成本付諸流水。
新豐鄉農會總幹事鄭旭凱說,一期若休耕,二期務必復耕,以一公頃秧苗成本一萬元、翻耕工錢一萬元計算,地主若臨時辦休耕,補償佃農或代耕業者後,二期仍得再付一次,恐划不來,請地主三思。
縣府農業處表示,農委會宣布二月十日前申報種稻有案,條件符合且有意願配合調整的農友,將給予休耕種植綠肥給付每公頃四.五萬元及每公頃二.五萬元節水獎勵金,三月十五日前可到戶籍所在地公所辦理。
鄭旭凱指出,新豐鄉擁有新竹縣最大水稻面積,一期稻作約一千兩百公頃中,半數以上為代耕。目前僅插秧二成多,多數農友三月才開始插秧。
不過,新豐鄉等地許多代耕都只有口頭約定,無正式租約,農委會臨時性的政策宣布,代耕業者擔心地主改辦休耕,陷入恐慌。
多名代耕業者表示,獎勵政策太晚宣布了,他們去年就著手前置作業,包括打田、翻耕、除草、下肥料、訂購秧苗等,目前就差田地整平後即可插秧,萬一地主改變主意申辦休耕,又不願補貼他們,一公頃將至少虧損兩萬元。
育苗業者也抱怨,農友預訂的秧苗早已育成,不少業者更早已從南部訂貨,若臨時取消訂苗,讓人措手不及,恐損失慘重。
新竹市農會總幹事鍾祥銘指出, 獎勵休耕政策太晚宣佈,很多農民都已插秧,無法申請休耕,未來若稻作結穗不好,僅能申請天然災害補助,幾乎是血本無歸, 他建議農委會破例讓農民一年不限一次辦理休耕。
公布農地狀況,全民監督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在談農委會是否同意非法佔用農地工廠合法化前,我們要先問一個問題,台灣未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需要多少農地?
真的有八十萬公頃農地?
我們必須先確認,才知道要如何回答這議題。根據之前曾經做過的相關研究,答案從八十萬、七十萬到六十萬公頃不等,這是農委會的責任,要先確保未來人口數量,再考慮周邊環境要保留多少農地。
其次是如果需要七十萬公頃農地,但我們還有七十萬公頃嗎?我講的不是名目上農地,而是實際可以耕作的農地。如果沒有,那當然以後所有農地都不同意做任何變更,但前提是要先盤點出來。
事實上,我認為我們可能沒有這麼多農地。雖然台灣號稱有八十萬公頃可耕地,但根本不知道這些耕地上長什麼東西,很多長廟宇、工廠和農舍,名目上還是農地。這就是為何我們要盤點,以航照圖和地籍圖交叉比對,配合農糧署現勘,將所有資料包括上面有什麼東西全部攤開來。
如果明年底沒做到,我會負起全責,離開這位置。沒有這樣做,無法一次解決農地的問題。萬一盤查出來,綠色植生土地只剩下五十幾萬公頃,我們的態度很簡單,除讓全國人民知道這件事,以後也不會同意任何農地變更使用。
雖然可能牽扯到經濟和環境,或是經濟和永續孰輕孰重,但難道要為短期經濟讓農地逐漸消失不見嗎?在這樣的大架構下,當然要保護農地農用,保護的原因是因為有太多正面外部效應,從環境生態到糧食安全。
就地合法,農業部門無法接受
以現況來說,經濟部要開放一八六個特定地區內違章工廠,我們也要先了解農地的使用狀況。
如果土地已經亂七八糟,農委會卻要求回歸農業使用,根本不可行。但站在農委會立場,也不能說讓你們去變更。這樣等於告訴全台灣廠商都可以去使用農地,即使非法使用,政府會幫你開後門。
就農業部門而言,坦白說,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以後農地怎麼保護?因此一定要有配套措施。
第一是政府,包括農委會和其他部會,不能讓這樣的現象再發生,尤其地方政府在第一線,應該立刻去取締。
第二個是所謂回饋金,按照經濟理論,從農地改為丁種建築用地,中間的成本價差應由廠商吸收,未來設公積金專款專用,作為保護其他農地經費來源。
如果這些配套都沒有,貿然開放就地合法,會讓其他農地更不容易守住。
以彰化鹿港的頂番婆來說,蔡英文總統已經指示必須要有「防線」,違章設廠範圍不能再擴大。同時回饋金要適當反映出使用土地的機會成本,否則農地都變成建築用地後,全民付出的代價更高。在兩原則底下,我們才同意讓工廠去變更臨時登記,並合法在上面生產。
全民監督,留住優良農地
但也要合於其他額外條件,如排水合乎標準,確保一切符合工廠的管理要求,讓頂番婆成為全國典範。如果示範區可以做到這樣效果,才有可能處理其他侵用農地的非法工廠,並直接將土地使用分區原則確立,否則永遠無法處理。
所以我們必須要設前提,沒有在這前提之下,我們不同意農地上工廠合法化。所謂前提是,盤點出的農地使用狀況必須公布。
萬一遭非法使用,中央政府是監督單位,而地方政府要依法執行,若地方無法執行,就由中央去督導。但我相信再怎麼督導仍敵不過資訊公開的力量,全民共同監督,中央和地方就會有壓力必須保護農地。
解決之道還是要回到明年實施的國土計劃法,將全國分為四大區,其中之一為農業生產區。我們要求各縣市政府,劃出足以確保未來五十年、一百年所需農業生產面積,接著將平整的地保留起來。
如農一、農二為一般農業用地和特殊農業用地,全國大約有四、五十萬公頃,也是我們所要保留的優良農地,而位在大都會旁的「農三」約七萬公頃土地,則可能較不是我們要的。(林倖妃整理;英文版請
===========================================
《減緩高鐵沿線地層下陷》休耕種綠肥 每公頃最高補助8萬5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2-21
〔記者黃淑莉、林國賢/雲林報導〕彰雲嘉地區地層下陷問題衝擊高鐵安全,中央為改善雲林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問題,中央推動「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暨行動計畫」,針對台七十八線與高鐵交接處見方三公里地層下陷嚴重處,試辦休耕種植綠肥,每公頃最高可補助八萬五千元。
減緩地層下陷問題,中央持續在高鐵沿線辦理黃金廊道計畫。(記者黃淑莉攝)
減緩地層下陷問題,中央持續在高鐵沿線辦理黃金廊道計畫。(記者黃淑莉攝)
據經濟部水利署觀測結果,去年雲林縣地層下陷平均五到六公分,其中高鐵雲林站、高鐵與台七八道路交會處、一五八道路交會處分別有六點六公分、五點二公分及五公分沉陷量;嘉義地區也有三公分沉陷量,雲嘉地區地層下陷情況改善有限。
為改善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問題,農委會從二○一三年推動黃金廊道計畫,盼透過農耕方式改變,減少地下水抽取,減緩高鐵沿線地層下陷。
農糧署中區分署指出,黃金廊道計畫範圍為高鐵沿線東西兩側三公里,鼓勵區內農田轉作旱作物,其中台七十八線與高鐵交接處因下陷嚴重,列為計畫核心區。
中區分署表示,今年放寬新虎尾溪以南廊道範圍內農地不受基期年規定限制,都可申報轉作毛豆、落花生、甘藷、食用玉米、釀酒高粱、原料甘蔗、青割玉米及多年生牧草等旱作物,且在核心區試辦第一期作休耕轉作綠肥,希望能提高節水成效。
中區分署指出,試辦期間為今年及明年的第一期作,休耕農地除依農委會「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標準,給予休耕給付每公頃四萬五千外,若有配合施作節水措水,每公頃最高再補助四萬元的節水獎勵,總計八萬五千元,有意願農民可在本月廿六日前各鄉鎮公所申報。
雲林府農業處表示,節水補助要再花錢裝設,許多老農嫌麻煩,所以參與意願不高,縣府會努力宣傳推廣。
嘉縣學童 1天吃掉3000顆米麵包
〔記者林宜樟/鹿草報導〕嘉義縣政府去年獲農糧署補助在中埔鄉社口國小成立全國第一所「學生午餐米麵食供應示範中心」,以米作為麵包原料,推廣米食,縣長張花冠昨到鹿草國小,和學童們一起享用米麵包,孩子們邊吃邊說「用米做的麵包紮實又好吃」。
張花冠表示,嘉縣是台灣重要米倉,稻米產量全國第三高,但國人米食需求量逐年減少,去年每人平均食用四十四‧九六公斤,一天吃不到兩碗飯,政府為推廣米食,因此研究生產混合米和麵粉的米麵包。
她說,傳統飲食文化中,米食製品佔有重要份量,現在雖然降低,但縣府突破大眾對於米的刻板印象,讓學童們能從小認識米的美味;米麵包、蛋糕口感較紮實,不像一般麵粉製麵包膨鬆,飽足感也較高,縣府推廣各國中小訂購,增加學童營養。
米麵食示範供應中心承辦人曾耀慶表示,全縣有五十多所學校訂購米麵包給學生加菜,週三一天可出貨約六千個,平日約三千多個,一年使用二千多公斤白米,盼能讓學童更喜愛米食。
吃我們的米 (一):米食與韓國社會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稻米是東亞各國的重要主食。
(圖:cfile212.uf.daum.net/image/197FCD464DBBEB11107E39)
我從小吃米飯長大,就像絕大多數居住在東亞國家的人一樣。但如果要我說出我最喜歡吃的食物,米飯一定不會出現在我的選項之中;對我來說,米飯只是用來配菜的東西。
很多台灣人每餐都要選擇吃不同的食物;請客的時候,我們常會殷勤地招呼客人:「多吃菜、少吃飯」。第一次驚訝地察覺到米飯的「美味」,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次,我跟朋友們請了一些剛從中國來的留學生到家裡吃飯,有個高高瘦瘦的小夥子,一口氣吃了滿滿的六碗飯,心滿意足地說,好久沒吃到這麼好吃的「飯」了。其他人也不遑多讓,就像蝗蟲過境,把我們以為一定會剩下來的二大鍋米飯一掃而光。在美國認識的韓國留學生朋友告訴我說,即使身在美國,他/她們每天還是一定要吃米飯。
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米飯」可以是許多東亞人用來慰藉鄉愁的一種食物。
初到韓國時,最不能適應的一點,是他們早餐時所準備的白米飯。對於飲食習慣相對西化的台灣人來說,早餐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米飯或稀飯只是其中一種,而我已經習慣了麵包、燕麥片、牛奶或咖啡。對我來說,大概只有住在鄉下的農人以及體力勞動者,才會習慣以米飯作為早餐。但當我與韓國朋友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我也開始習慣了以熱騰騰的米飯作為一天的開始,覺得就像韓國朋友所說的,早餐要吃米飯才會有力氣,開始充滿活力的一天。
我以為只有老一輩的人才會喜歡吃米飯,年輕人的口味應該比較西化了;然而,當我問許多年輕的韓國朋友,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甚麼時,許多人竟然異口同聲地回答:「飯」 (bap)!有些朋友家中有小孩,她們每天早上為小孩準備的早餐主食也是米飯;有時起床晚了來不及準備米飯,做母親的心裡充滿了愧疚。在學校餐廳裡,每天供應不同的餐點;如果當天的主食是麵食,也一定會準備一小碗米飯,因為對於許多韓國人來說,沒吃到「米飯」,就好像沒吃到正餐一樣,「心裡」沒有飽足感。
「米飯」可以是許多東亞人用來慰藉鄉愁的一種食物。
(圖:http://dbzho.tistory.com/79)
食物是當代亞洲社會最重要的文化認同識別(cultural markers of identity)之一,提供了認識社會關係、家庭與親屬、階級與消費、性別意識以及文化象徵等社會面向的媒介。米食是東亞區域的重要主食,稻米種植在東亞已有數千年歷史。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2004年的統計資訊,全世界有113個國家種植稻米,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主要集中在亞洲;其中,有五分之四的稻米是由小農生產,並且被當地人消費。稻米不僅提供人們作為主食,稻米文化也深植在東亞各文化之中,與社會關係及社會組織緊密連結。
以日本為例,大貫惠美子認為,現代初期十七世紀初至十九世紀中,農業宇宙論 (agrarian cosmology) 成為主流,並延伸至明治時期(1868-1912)。米和稻田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之後更成為日本的國家認同:「在日本人的認知中,西方人是肉食者的代表。就日本人的觀點而言,食肉是西方飲食的特徵,也就是『野蠻人』的象徵。日本人在談論他者時是用以下的說法:『自我之於他者,如同米之於肉』」。
那麼,米對於韓國人來說,又具有甚麼樣的意義呢?
在韓國,一起「吃飯」是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場合。(圖:作者提供)
米食、分享與社會連結
在韓國,一起「吃飯」是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場合。在以米食為主的東亞各國如台灣、中國、以及日本,「吃飯」這句話表達的不只是吃「米飯」,而是用來泛指所有的食物;「吃同一鍋飯」則表達了彼此社會關係的親密,在韓國也不例外。傳統上,能吃米,代表著生活條件不錯,民間故事裡會以住在有瓦片屋頂的房子、吃米飯和牛肉湯,來形容有錢人的生活。
米不只是穀物,而是神聖而具有象徵意義的,人們從小被教導,浪費米糧會招怒神明,為家裡帶來厄運。提到飲食,韓國人常說到「母親的飯桌」、「母親手的味道」,這樣的飲食,特別是其中的米飯,是一種「恆久不變」的味道與象徵。
在韓國社會中,不僅是活著的人,祖先與後代之間也會分享食物,每年至少二到三次的祭祖儀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祭祖儀式中所使用的食物,必須是祖先們所熟悉的,米飯或其他米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這些供品無論在精神上或實質上,都意味著代代相傳。也因此,米飯因而成為一種「穩定性」(stability)的載體,對於凝聚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等社會集體關係非常重要。要理解米對韓國人的意義,以及對外來飲食的抗拒,不能只從個人口味來解釋,而是必須放在更大的社會結構中來理解。
韓國祭祀桌的擺設。在韓國社會中,不僅是活著的人,祖先與後代之間也會分享食物,每年至少二到三次的祭祖儀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祭祖儀式中所使用的食物,必須是祖先們所熟悉的。(圖www.mybaram.co.kr/sub2_2.asp?board_idx=3&idx=716&process=read)
米飯代表著「分享」與「社會連結」,韓國人以「吃大鍋飯」來形容住在一起的親密關係。
便當這種個人化的外食,在韓國並不常見。除了學生會帶著母親作的便當上學以外,一般人很少以便當作為外食。如果必須只吃簡單的餐點果腹的話,一般人選的是韓國式的紫菜包飯或飯糰等,西式的三明治和麵包比較少見。即使在西式飲食越來越盛行的現在,東亞各國米食消費快速減少,相對之下韓國人仍然比其他東亞國家消費更多的米。據韓國政府2013年的統計,每人一年消費平均消費67.2公斤的米,雖然米食消費逐年在減少,相對東亞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仍然居冠。
稻米與三種認同
對於韓國人來說,道德、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基礎,都包含在米文化裡。不同於英文裡只有一個單字rice來代表米,在韓國文化裡,有三個不同的字,用來形容不同時期的「稻米」,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關係、認同與情感。
這三個字分別是:「稻」(byeo)、「米」(ssal)、以及「飯」(bap)。
稻、米、飯,各代表了韓國人三種不同的認同。
(圖:gall.dcinside.com/board/view/?id=candlelightcf&no=257529)
種稻是韓國過去主要的生產模式,也因此,韓國傳統社會的歲時祭儀,主要都環繞著陰曆以及農事的進程來舉行。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因為稻作的性質,互助合作是必要的生存條件,也因此,稻與社區集體的精神有關。然而,當稻米成熟收割後,就成為了商品,而過去韓國社會裡,地主壟斷了大部分的土地資源,也因此,作為商品的米,就成了一種剝削的象徵。而煮好的飯,是屬於家庭的重要象徵,一起吃一鍋飯的,就是家人,也因此,韓語裡的「食口」,就是家人的意思。而與飯緊密連結的家庭儀式就是一年至少三次的祭祀,主要祭祀的對象是父系的祖先們,也因此,飯所連結的祭祀活動,也就繼續不斷地強化了父系與父權社會的結構。
米在韓國文化裡的三種意義。(作者提供)
糕與社會關係
另外一項具有重要象徵的米食,是各式各樣米作的「糕」 (tteok)。
米做成的糕,是用來連結社會關係最重要的象徵性食品之一。(圖:作者提供)
韓國人在過新年時要吃年糕湯,祭祖時除了米飯,有時也會用年糕湯代替。在重要的節日「秋夕」時,家家戶戶要做松餅,一方面用來祭祖、一方面與團聚的家族成員分享。除此之外,韓國人家有喜慶時會與鄰居、村人分享糕,搬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糕去拜訪左右鄰舍打招呼。即使在教會復活節、聖誕節這麼西式的場合裡,除了復活蛋、聖誕節應景糖果之外,教會也一定會準備糕作為禮物與點心。滿街的辣炒年糕,則是韓國人不分老幼最愛的點心,我認識的人裡沒有不愛的。只要有糕吃,大家就很開心。事實上,米做成的糕,是用來連結社會關係最重要的象徵性食品之一。
米除了作為韓國人的主食以外,也乘載了許多文化上的象徵符碼,延續或再製了傳統以及社會結構。當韓國人說:「一起吃飯」時,代表著人跟人之間關係的連結,以及一種「情」的傳遞。也因此,「吃我們的米」就成為了一種凝聚集體認同與力量的方式。
-----------------------------------
一期稻作採收 濕穀每百台斤跌破千元
2015-06-26 08:41:29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和美報導
彰化縣104年一期稻作在結穗期先後遭遇高溫炎熱天氣和遲來梅雨,造成成熟度不一致,最近幾天又有午後雷陣雨,農民怕稻穗泡水發芽,等不到完熟就紛紛搶收,濕穀價格跌破每百台斤1000元。 圖,簡慧珍攝
分享彰化縣104年一期稻作在結穗期先後遭遇高溫炎熱天氣和遲來梅雨,造成成熟度不一致,最近幾天又有午後雷陣雨,農民怕稻穗泡水發芽,等不到完熟就紛紛搶收,濕穀價格跌破每百台斤1000元。
一期稻作品質優於二期,往年濕穀每百台斤從千元起跳,隨著收割量多,價格微調,很少一開始喊價就不滿千元。彰化縣今年一期稻作濕穀每百台斤950元到970元,農民擔心收割量越來越多,市價會再下跌。
和美鎮農會小組長陳榮生說,今年稻子結穗時天氣太熱,稻穗出現俗稱「白肚」的白腹心情形,也就是不夠飽實,糧商認為品質不好,開出低於往年濕穀每百台斤1050元、1100元的行情價。
中區農糧署副分署長林傳錡表示,除了白腹心的狀況,今年稻穗還遇到成熟度不一樣的問題,「青割、搶割」,影響糧商收購價格。
他指出,稻子發育時,先後長出一次枝稉、二次枝稉,如果天氣穩定,不同時間長出枝稉的結穗成熟度較一致,偏巧今年氣候先異常炎熱,接著梅雨晚來,集中在5月底下雨,溫度落差使一次枝稉和二次枝稉的結穗成熟度不同,早生的一次枝稉稻穗較熟,晚生的二次枝稉還沒熟。
「稻穗成熟分為乳熟、糊熟、黃熟、完熟,完熟的品質最好。」林傳錡表示,最近幾天午後雷陣雨,農民怕稻穗發芽,提前搶收,稻穗介於糊熟與黃熟期被收割,稱之「青割」,進入黃熟期還不到完熟期就被割起叫做搶割,這兩種狀況都不利於品質與價格。
林傳錡建議農民不必焦急,下午短暫雷陣雨,翌日艷陽高照,稻穗不會發芽,再等幾天讓稻穗完熟,價錢可望回升。
----------------------------------
穀價落 農民苦 立委促農署穩定收購機制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穀賤傷農,稻米價格落,颱風又來襲,彰化鹿港地區本週溼穀價格跌至每百台斤只剩880元,農民大嘆心血白費;糧商也說,今年雖然豐收但品質較去年差,硬收購可能造成虧本。有立委表示,農糧署應該提出根本的解決方法。
中部地區一期稻作進入收割期,有農民向立委反映溼稻穀收購價格過低,原本每百台斤還賣得到近千元,本週價格直直落,現又有颱風過境,價格僅剩每百台斤880元。施姓農民表示,假若颱風真的報到,糧商甚至緊閉大門不收稻穀,實在不道德。他說,颱風來臨就算價格低也情有可原,但糧商完全不收,稻穀無處可放會壞掉,農民豈能浪費辛苦生產的米糧?
立委王惠美召開協調會,邀請農糧署、糧商、農會與農民商討穩定穀價的辦法。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今年適逢稻米盛產並且收割期過度集中,加上白粉質、未熟粒過多等種種因素,導致價格相對較低。王惠美表示,農糧署應建立緊急收購機制外,颱風天也要輔導地方糧商持續收購稻穀,才不至於讓農民血本無歸,也希望農民能夠優先繳交公糧,才能保障平穩的收入。◇
------------------------
中部水稻大豐收 產量增兩成創五年新高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部水稻進入收割期,因為風調雨順,農友不但豐收,也因品質好、大批糧商前來搶購,使得濕稻穀一收割,每百台斤就開出上千元的紅盤;因整體收穫量比去年增加一、兩成,可增加農民收益,更有利讓市售米價回穩。
(李河錫報導)
已進入炎炎夏日,也是中部一期水稻進入豐收的時刻,受到先前梅雨的滋潤,所幸沒有造成災情所賜,讓農友們幾乎都是大豐收,以彰化經典好米的故鄉∼竹塘為例,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表示,每分地平均收割量都可高達兩千多台斤,創下五年來的新高紀錄,因品質好又可以賣得好價錢,讓農民們笑得樂開懷。
南彰化良質米產區一收成,就引來大批糧商紛紛前來搶購,一掃往年壓低穀價的陰霾,詹光信總幹事強調,因濁水溪米是台灣好米的保證,使得濕稻穀一收成,每百台斤就開出一千零一0元的紅盤,產量又大豐收,將可增加農民收益。
詹光信總幹事並指出,雖今年一期稻作收成率略增,但不論公糧、還是民間糧商需求量都增加,每百台斤濕稻穀收購價後市仍看漲、漲幅則需看是市場需求而定,一期稻作產量高,對穩定目前偏高的市售米價,將有相當大的幫助。
(攝影:李河錫)
---------------------
嘉縣一期稻減產37% 有始以來休耕最嚴重
news.ftv.com.tw查看原始檔
嘉南平原一期稻作播種時,遇到全台大缺水,限水停灌之下,加上政府提供休耕補助,導致現在一期稻作產量大減,以嘉義縣為例,減產了37%左右,是有始以來休耕面積最大的一次,稻作面積減少,連帶也使得割稻工人的薪水被腰斬。
割稻機來回穿梭在稻田裏,將成熟的稻子收割起來,再倒進一旁的貨車上。
一大群白鷺鷥跟在旁邊,撿拾掉落下來的稻穀,大塊朵頤一番,鳥兒吃的開心,但收割工人卻開心不起來,因為2015年的工作量少了一大半。
割稻工人:「開農機的年資差不多5、6年,2015年是最慘的、面積最少的,以1分地1200元-1300元的工資,這樣下來,就少了超過一半的錢。」
收割薪資以面積來計算,每少1分地,就少賺1千多元的工資,2015年嘉義一期稻作,因為遇到缺水,在限水停灌的政策之下,一期稻作面積從去年的18311公頃,銳減到只剩下11525公頃,一口氣少了6786公頃,等於是減產37%。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數十年來休耕面積最大的一次,影響有8鄉鎮。」
嘉義縣稻農:「那邊缺水,都休耕啦。」
嘉義縣稻農:「休耕和種稻(賺的)都差不多啦,只是差在若是休耕,田裏整個都長雜草,(下次播種時)也是要人工再去整理。」
農民指出,1分地的稻子大約可以賣到1萬8千元,扣掉成本,營餘只剩下8千元,而休耕補助1分地就能拿到7800元,要是休耕種綠肥,更能拿到8500元,比實際種稻還賺的多,導致不少農民乾脆坐領補助,但稻作減產,稻穀的收購價格並沒有因此提高,也讓農民抱怨不已。(民視新聞鄭榮文嘉義縣報導)
------------------------
農業產值低就休耕 農民:馬英九產值剩多少?
來自全台農民、代耕業者、育苗業者及公民團體再度到行政院,表達「拒絕停灌強制休耕、要求水權公平分配、反對重工輕農犧牲農業」等訴求。(記者林正堃攝)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農民、代耕業者、育苗業者及台灣農村陣線等今天上午再度來到行政院抗議,要求「水權正義」,農民怒批,如果以農業產值低,就犧牲農業、配合工業,那馬英九現在產值剩多少?馬應該下台!
明天(14日)就是桃園、新竹、嘉南地區的停灌公告日,公告後農民將正式無水可耕。農陣今天提出「104年一期作抗旱停灌政策農民意見及民間版政策建言書」,要求抗旱制度化,並非以休耕補助混淆視聽,除將建言書遞交給行政院外,並與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團座談。
灣寶有機農民洪箱怒嗆中央:「為何每次缺水總是拿農人開刀,然後再假好心說要給補助?農人要的是有尊嚴的工作,不是要誰可憐來施捨!這是搶農民的水耶!難道我還要跟你謝謝?」她還說,農人被停水,威脅糧食安全,難道我們可以「吃電腦」嗎?
農陣認為,停灌休耕決策過程黑箱,完全未給農民表達意見機會,行政院應立即邀集相關部會直接與農民重新進行協商。對於中央公布的損害補償措施,未照顧到實際耕作者及農產業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如代耕、種苗、資材、倉儲、運銷等之損失,應重新檢討修正。
強迫休耕影響生計 農民要水權公平分配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抗旱不等於休耕,否則農民喪失生存權 消費者喪失選擇。」去年底(2014)中央政府宣布農業停灌休耕,休耕面積為歷史上面積第二大,達4.1萬公頃。明天(1/14)是桃竹苗、嘉南地區停灌公告日,今天(1/13)數十位老農、青農與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等團體前往行政院前開記者會,訴求拒絕強制休耕,反對用水重工輕農,要求水權公平分配。會後農民與團體代表與水利署、農糧署協商,無具體結論。所有人再前往立法院拜會各黨黨團,獲得民進黨、台聯黨代表簽署承諾,國民黨代表則表示「不願像民進黨作秀」拒簽承諾。
極端氣候下,旱災來臨,台灣政策是先拿農業休耕停灌來開刀。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政策不合理處有三:一、水資源分配不平均,先犧牲農民,補貼工業用水,國家水資源政策要調整。二、水利法第18條農業用水優先,政府反其道而行。三、除了休耕可以轉旱作,兼顧農民工作權及全民用水權。
由於旱災恐不只有一年,未來還有可能再發生,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政府應思量合理調配水資源才是解決之道。台灣農村陣線代表陳平軒表示,農業不只生產作物,還有許多外部效益,農民是環境守護者,也是消費者健康的守護者。而工業最被詬病的是製造汙染、廢水,影響台灣人健康,賺錢卻都進到大老闆口袋。水資源不公平的分配,顯示政策圖利少部分財團,對大多數人不公平。陳平軒說,去年年底與農委會等官員展開協商,協商後官員回應「基本上還是叫農民休耕吧!」然而相關農業從業人員的補償仍有缺漏,代耕業者完全沒有補償,農委會也拒絕規劃其補償範圍。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說明,所有統計數據對農業部門不公平,有媒體拿「竹科產值1兆1000億、桃園工業園區2000億」與農業部門「4.1萬公頃停灌,損失70億元稻作產值」比較是不對的。他計算一年生產稻作150萬公噸有350億元產值,更重要的是,農委會官方報告也指出水稻田背後還有水資源涵養、文化、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的貢獻,一年超過2000億。最大的不同是,2000億的外部效益是全民享有,但工業區賺的錢卻是進入少數資本家的口袋。若停灌休耕,除了農民喪失生存權,更大的損失在於全體民眾。
陳吉仲再反駁,用水比例數據上,農業部門、民生及工業用水被計算是7:1:2也是不對的,水稻田用水有4成會回歸地下水涵養,這是統計數字沒有真正呈現出來的地方。
陳平軒說,目前將進入第一階段限水:「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是政府說為了不要進入第二階段而採用的方式。尚未進入的第二階段則是停供噴水池、清洗街道、水溝等不急需之用水,減供部分限制「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之非工業用水大戶減供20%,工業用戶減供5%」他批評,第一階段先讓人民用水比較不方便,第二階段卻讓工業有比較優惠的待遇,為了工業方便犧牲全部農業?
身為向地主承租土地的「大佃農」徐同權提到本次休耕補償金發放問題「無法進入代工業者口袋」。徐同權表示,地主可能都不是實際耕作者,現行農事多半有各專業農事服務業業者分工合作耕種,例如育苗、插秧、整地或收割,都是不同耕作者。他批評,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口中實際從事農事的「代耕業者」,就是沒有被政府照顧到的一群人,但是休耕政策中的補償,到目前為止完全忽略眾多代耕業者。徐同權說:「台灣政府查詢地主資料很完整,找得到人補償;但是代耕業者完全沒有資料。我建議政府建立普查代耕業者資料庫,官員卻回應『這得花多少時間精力』」他認為韓國在農業普查做得很好,甚至調查有無農家子弟,更列為重點輔導對象,相比之下台灣政府對於農業永續完全沒規劃。
自產自銷、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竹東農民莊正燈租地種田,居然不是農委會體制內補償的對象。他說:「政府鼓勵自產自銷,但我們農民卻被騙了。休耕政策下一整年生存權、工作權都沒有,完全沒收入。」同樣的,政府鼓勵青年返鄉政策,也讓青年無所適從。新竹新豐的年輕農民、76年次的劉政雨說:「老農平均65歲,要鼓勵青年返鄉種田,又斷我們的路。請政府給我一個交代與保障,年輕人默默耕耘,卻被抹煞。」
在台東製作天然釀造醋的農民徐蘭香,老家在桃園新屋,也是位於停灌區。她說:「農民被休耕,消費者更慘,被迫吃進口米,政府卻毫不在乎,提升健保。過去民眾健康守護在於農村,現在人生病得進入醫院。」她不滿因為「農業產值低」的說法所以要休耕,她反問:民調只有9%的總統馬英九,他的產值在哪?
2015/01/12
資料來源: 台灣農村陣線
時間:2015年1月13日,上午10時整
地點:行政院大門前(忠孝西路與中山北路口)
明(1/13)日上午來自全台各地停灌區的農民、代耕業者、育苗業者上百人,以及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等農業、消費者團體將再度前往行政院,表達「拒絕停灌強制休耕、要求水權公平分配、反對重工輕農犧牲農業」的訴求。記者會後農民及業者代表將再度中央部會官員協商,隨後並將轉往立法院與各黨團座談,全力捍衛農民的生存權、工作權與消費者權益。
去年12月31日,來自桃竹苗停灌區的農民也曾來到行政院表達訴求,並進入行政院與水利署、農委會官員直接協商,然而爾後中央部會的回應仍是以強制休耕為主軸,並未正視問題根源;對於工農水權分配不平等,調整旱作取代強制休耕,口頭契約、自產自銷、地區特產農民無法實際受償,甚至代耕業者完全被排除在補償方案之外,種種關乎農民及業者尊嚴、生存權、工作權之議題均未被妥善處理,因此農民及業者上週開會決定擴大動員規模,再次前往行政院強力表達訴求。
「反對重工輕農、拒絕停灌休耕、捍衛農業尊嚴」農民六大訴求:
一、 國家水資源之分配長期以來獨厚工業,犧牲農業,應立即檢討此種不公不義之調配政策,貫徹水利法第18條之規定,優先保障民生及農業用水,提高工業用水價格至合理水平,部分高耗水工業應調整轉型,並要求工業部門應另尋農業尾水、污水回收及海水淡化等替代水源。
二、 水利法第18條明文規定,用水標的農業優先於工業,若工業欲調撥農業用水,應提出合理價格購買,故本次停灌損害之完全補償,應由工業部門一力承擔。
三、 停灌係搶奪農業用水、穩定工業用水,故所謂補償係屬農民因農水被奪所受損害之賠償,政府不得刻意混淆名詞,以差別補償之手段限制農民利用土地之方式及轉作之項目,妨礙其自力救濟之耕作行為。
四、 本次停灌休耕政策決策過程黑箱草率,完全未給予被徹底犧牲的農民及業者事前表達意見之機會,行政院應立即邀集相關部會直接與農民及業者就停灌政策與損害補償方案重新進行協商。
五、 缺水不等於休耕,政府應以鼓勵轉作旱作取代強制休耕,務求抗旱同時能全力維護農民及業者之尊嚴、生存權及工作權。
六、 即令不得已需部分休耕,然目前中央公布之損害補償措施未關照到實際耕作者及農產業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如代耕、種苗、資材、倉儲、運銷等之損失,應朝農產業整體補償方向重新檢討修正。
發言代表:
苗栗灣寶有機農民 洪箱
桃園新屋農民 徐同權
新竹竹東冠軍米農民 莊正燈
台東打碗花農場 徐蘭香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 黃淑德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陳吉仲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 徐世榮
惜根台灣協會理事 詹順貴
活動日期: 2015/01/13
-------------------------------------------------
停灌休耕政策惹爭議 農民至經濟部前要求「還我水權」
文/ 上下游記者楊鎮宇 on 2014 年 12 月 30 日 in 十年大旱缺水休耕系列報導, 種好田, 系列專題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1,914
停灌休耕政策惹爭議 農民至經濟部前要求「還我水權」
本文摘要:休耕停灌面積過大惹議,今天上午近三十位桃園、新竹農友北上到經濟部前抗議,要求水利署應遵照水利法第十八條的用水順序,農業用水應優於工業用水,不應片面宣布強制停灌休耕,還給農民水源與耕作權。若不得已必須休耕,補助金應直接補助實際務農者而非地主,此外,補助金也應由工商業廠商支付,而非全民買單(攝影/楊鎮宇)
經濟部水利署宣布,明年一期休耕停灌面積達4萬一千公頃惹議,今天上午近三十位桃園、新竹農友北上到經濟部前抗議,要求水利署應遵照水利法第十八條的用水順序,農業用水應優於工業用水,不應片面宣布強制停灌休耕,還給農民水源與耕作權。若不得已必須休耕,補助金應直接補助實際務農者而非地主,此外,補助金也應由工商業廠商支付,而非全民買單。
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接受民陳情時則表示,休耕政策的確「要更周到一點」,水利署將與農委會等相關部門協調,下週五前會向農民提出完整回覆。
農友批評停灌政策 農業價值不能只看GDP的數字
十二月二十五日傍晚經濟部水利署宣布停灌休耕面積後,引起農民的反彈與不滿,二十五日才剛上任的綠黨新竹縣議員周江杰,在二十六日當天就接到五十多通農民陳情電話。這項停灌政策對桃園、新竹的影響頗大,包括大漢溪流域石門水庫灌區2萬2677公頃停灌,遍及新屋、桃園市、大園、觀音等地,以及新竹頭前溪流域灌區含鳳山溪流域灌區4小組,共4千606公頃。
今天上午近三十位桃園、新竹的農友到經濟部前抗議,桃園大溪的農友呂東杰說,經濟部水利署片面宣布強制休耕,不但沒有跟直接受影響的農民商量,甚至違反水利法第十八條的用水優先順序,原本優先於工業用水的農用水竟被跳過,「請水利署不要違法行事,還給農民水源與耕作權」。
呂東杰指出,水利署以「種植稻米是高耗水卻低GDP」為由推動大面積停灌休耕,但是根據農委會委託台大調查的「水田公益機能評估」,發現全台三十八萬公頃的水田,每年可補注地下水超過二十億立方公尺,相當於六座翡翠水庫的蓄水容量。
桃園大溪的農友呂東杰(右)號召農友北上到經濟部前抗議,要求政府還農民水權。
如果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價每噸11.15元計算,地下水涵養效益高達223億。他也強調,停灌不僅影響地表的生物棲息地,地下水源滲入率減少也將造成河川水量減少使得水污染更加影響生態,農用水的挹注地下水、滯洪等功能都被隱藏在GDP的數字底下。
停灌補助對租耕農不利 農業相關業者也受波及
新竹新豐的稻農劉政雨批評,停灌補助不應由租耕農向地主協商,租耕農可能會面臨解約、無法續租的情況
新竹新豐的農友劉政雨說,一旦停灌休耕,明年農民的生計堪憂,「我們就是不知道怎麼辦了,只好來經濟部前陳情」。雖然農委會依照「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為依據,提出稻農賺款加五%作為停灌補償,一公頃補助八萬五千元,但是補助往往拿給地主,承租耕者者不一定拿得到補助。
劉政雨批評,停灌補助不應由租耕農向地主協商,租耕農可能會面臨解約、無法續租的情況,「就算地主願意與租耕農協調補償金比例,但是扣除農田租金後,租耕農也不一定拿得到八萬五千塊」。
若租耕農願意繼續承租農地轉作其他作物,但地主也不一定會同意,因為轉作其他作物只能領三萬九千元的補助,而領休耕補助是八萬五千元,「如果你是地主,你會選擇哪一項補助領取?」
農用水與工業用水如何分配 水利署下週五提出完整說明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說,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能吃的,稻米則攸關國家的糧食安全。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說,停灌休耕政策不只影響到務農者,包括育苗、代耕等相關業者也受影響,「這項政策牽連到農業生產體系的上下游,農委會都沒考慮到,也沒有找農民來商量,就要農民做出犧牲,這是一項不公平、不正義的政策」。
李根政認為台灣的水資源分配需要重新檢討,工業用水搶農業用水的情況層出不窮,這次的停灌休耕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而且部分工業用水搶水之後還排污水到河川,污染環境、農田,不能什麼都要農業承受苦果。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出面接受農民的陳情時表示,停灌休耕政策的確「要更周到一點」,政府一定會盡量幫忙農民,水利署將與農委會等相關部門協調,,檢討現行政策,下週五之前會提出完整說明與回覆。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接受農民陳情,表示將與相關部門協調,下週五前提出完整回覆。
----------------------------------
不滿停灌休耕 農民赴政院陳情
2015-01-13 11:51:33 中央社 台北13日電
停灌區農民、代耕業者等今天前往行政院抗議,訴求「拒絕停灌強制休耕、要求水權公平分配」。行政院派員出面接受陳情。
明天是桃園、新竹等地的停灌公告日,多名停灌區農民、代耕業者、育苗業者及台灣農村陣線等團體,上午手持「拒絕停灌」、「台灣缺水,調整旱作」等標語,再度前往行政院抗議,要求「抗旱也要水權正義」。
農民提出優先保障民生及農業用水、若工業欲調撥農業用水,應提出合理價格購買、停灌休耕決策草率,行政院應立即邀相關部會直接與農民就停灌政策與損害補償重新協商、缺水不等於休耕,政府應鼓勵轉作旱作取代強制休耕等主張。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說,農委會應儘速辦理地區特產價格調查,立即清查停灌區內各種地區特產在不同通路上及自產自銷的價格,藉以推估農民實際損失,作為補償基準。
「沒有農民,誰能活於天地之間」,台東打碗花農場徐蘭香說,農民休耕,民眾只能吃進口米,大家應站在農民這邊。
----------------------------------
農業產值低被犧牲 農民嗆馬:你產值多少?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約20位農民今(13)日上午再度來到行政院前,表達「拒絕停灌強制休耕、要求水權公平分配、反對重工業犧牲農業」訴求。圖2之1:林雨佑/攝
新頭殼newtalk2015.01.13 林雨佑/台北報導
農委會上月宣布一期作停灌休耕擴大,而明天就是桃園、新竹、嘉南地區的停灌公告日,約20位農民今(13)日上午再度來到行政院前,表達「拒絕停灌強制休耕、要求水權公平分配、反對重工業犧牲農業」訴求。台東農民徐蘭香就批評,如果因為農民產值比較低就要犧牲,那她要反問「馬英九你的產值多少?」她更痛罵農委會稱「禽流感防疫無法做到滴水不漏」,但其實農委會對農民的追殺才是「滴水不漏」。
水情吃緊,行政院農委會上個月26日宣布,今年一期作停灌休耕範圍擴大,針對桃竹苗、台中、嘉南等地實施一期稻作採取停灌作業(休耕),影響面積高達4萬1,576公頃。此消息一出引發農民反彈,農民12月31日才到行政院前陳情,並和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農糧署、農田水利處官員見面協商,但中央不改強制休耕立場,而明天就是桃園、新竹、嘉南地區的停灌公告日,約20位農民今天上午再度到行政院召開記者會陳情。
農民再度提出訴求,包括優先保障民生及農業用水,提高工業用水價格至合理水平;這次停灌損害完全補償應由工業部門承擔;政府應以鼓勵轉作旱作取代強制休耕;行政院應立即直接與農民及業者就停灌政策與損害補償方案重新進行協商。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有人說桃竹苗的工業生產產值超過2千兆,農業4.1萬公頃停灌也才造成70億稻作產值損失,但用這樣錯誤的統計數字去衡量根本不對,因為水稻田背後還有水資源涵養、糧食、環境安全等的外部效益,一年就超過2000億。如果真的停耕的話,「真正的損失不是農民是全民」。他也痛批有6成5的地主沒有農保資格,根本不算是農民,如此還能拿到每公頃8.5萬的補償的話,根本就是在發災難財。
台東農民徐蘭香也接著說,如果因為農民產值比較低就要犧牲,那她要反問「馬英九你的產值多少?」如果民調9%的馬英九可以接受下台,那農民也可以接受休耕。她更批評農委會稱「禽流感防疫無法做到滴水不漏」,但農委會對農民的追殺才是「滴水不漏」,農委會應該要改名城「農業萎縮會」。
年僅28歲的新竹農民劉正雨說,他3年前配合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返鄉務農,沒想到政府的新政策卻可能讓他一家10幾人沒有飯吃。他估計這次休耕損失將高達1000萬,但他的田都是承租來的,政府的補助根本一毛都拿不到。
以水利署的限水標準來看,進入限水階段後,「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之『非工業』用水大戶減供20%,『工業』用戶減供5%」,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就痛批,政府只是為了讓工業用水大戶少不用減少5%用水,竟然就要農民直接減供100%的水,實在太不公平。
這時候我們該學學韓國:要抗議休耕請像韓國一樣「認真」吃米
讀者投書 2015/01/11 09:00:00 發表於 • 社會 • 產業資訊
你為什麼需要知道這則新聞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多吃一點台灣優良好米,多花一點時間了解米的文化,了解晶瑩剔透帶有芋香味賞味期短的桃園新香米,了解飯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特性黏彈性特佳高雄145號珍珠米,了解米粒短圓飽滿,晶瑩剔透,黏彈性頗佳,具有芋頭之香味的益全香米,了解台灣本產米的價值,增加對他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baylin(曾在國外油品業當台勞,擅長農業廢棄物重新利用科技,家中世代務農,曾經回鄉當過農民。)
我曾經是個農民
我曾經是一位短暫的農民,照片中的山谷,是我們家耕作了17年的地方,17年的耕作時間,是一個貧苦勉強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也是許多農民面對的困境,只能維持溫飽。17年的時間,見識到許多叔叔伯伯抱持著希望進來耕作,然後賠光所有錢離開甚至是負債跑路。
當年耕作時,附近田地唯一跟我同樣年紀的年輕人,他跟我同時回到家裡幫忙耕種,過了一年他並沒有像我一樣選擇了離開,他選擇待在山上,在前年底的一個夜裡,他吞了農藥,選擇永遠待在那裡。
他不是第一個我認識的人之中第一個吞農藥自殺的人。農業就是一個這樣真實與殘酷的環境,跟上班是不一樣的,毎一個耕作的農民,毎一年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創業家,從土地租賃、肥培管理、種苗、耕地、田間管理、收成等,都必須不斷的把資金投入。開始收成的時候,整個產銷又是一個殘酷的狀況,跟你毎天上班毎個月一定會有收入進來不一樣,有可能最後沒有任何收入,還賠上本金。
曾經一天寄了20箱特優級的青椒去台北一市拍賣市場,那天送去之前還曾經查過前天特優一公斤大約是13元,一箱20公斤,一個箱子的錢22元,農會運到台北一市的運費要40元,農會收3%的管理費,拍賣市場收2.3%的管理費,我一箱的成本是62元加上拍賣價5.3%的管理費,結果這20箱特優級的青椒全部被打成良級,一公斤只有2元,一箱扣掉管理費只能拿回38元,扣掉農會先墊的運費,還要再貼農會40元,花了半天的時間剪了20箱,再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運到農會,最後換來的是拿不回一毛錢,再貼40元給農會。還好這種事只發生一次,就當是被搞鬼了,隔天一樣的品質價錢就很正常了,這就是農業,殘酷而無情。
你知道種一甲稻米能夠賺多少錢嗎?
最近因為缺水,休耕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人跑出來抨擊休耕政策,台灣的實際狀況究竟是怎樣呢?
2011年農委會的耕地統計約為808,293公頃, 但根據最新2013年底的資料統計是799,830公頃(2014年還沒完成),已經少了8,000公頃,也可以看到一年就少了8000公頃的土地。
這全部的土地分為四個區塊,旱作,一期稻作,二期稻作,兩期作田。明年第一階段停水,影響的是兩期作田跟一期稻作共275,093公頃,休耕4.1萬公頃約15%的比例。
種1甲稻米西部約可產出濕穀6噸到7.2噸的產量,農民稻米的產量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產量大,則肥料費提高,風險提高。風險就是收成前如果下雨,產量越多越容易倒伏,所以農民會利用肥培管理控制稻米產出量,通常習慣控制在1甲地6噸左右的收成量,避免過重如易發生倒伏,倒伏真的很慘,對產量的影響很大,又難收成。為了增加一點產量而冒著倒伏的風險,對農民而言並不划算,能順利收成比較實在。
倒伏的情況 倒伏的情況
每公噸濕穀價錢約為17,000元左右,如果以1甲10,000斤,6噸的產量來看,每甲產值約為102,000元。水稻種植成本,一甲7,000元,耕地一次4,500元,要粗耕跟細耕至少要耕兩次,所以4,500x2=9,000,肥料農藥8,000元,總計24,000元,不算人力與地租的收益為約為78,000元。(2014年雲林二期稻作,每百斤價格為1,020,轉換為公斤,價格依各地情況會稍微變動)
補助翻耕和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1公頃=1.031甲),這85,000元還需要扣掉翻耕跟種植綠肥的費用,就是等於跟你說,你不要種了我直接給你錢,你收了錢還可以去打零工,可以補貼一些收入,如果你找的到的話。
至於那種跟人家租地,拿不到補助的,照理講也可以不用給人家土地租金阿?有那種地主拿租金又拿補助的道理嗎?那這些耕種的農民又不滿什麼呢?
我本來也存在這種迷思,但前陣子去外面參加一個研習,剛好認識了一個在桃園和三峽種稻的農友,而之前參加農業課程認識的一位在蘆竹種稻米的農友剛好也有參加,就跟他們聊聊今年休耕的影響。
這位三峽種植稻米的農友,他種植的面積約為8.5甲,1.5甲是自有土地,7甲是別人租給他耕作的土地。他2014年1期的稻作收購價為100斤840元,2期的稻作為100斤1040元。
2014年1期因為盛產,米價被砍的相當淒慘,100斤連1000元都不到,盛產只會苦了農民而便宜盤商,民眾會因為盛產而買到更便宜的米價嗎?
我做了他的產銷分析,如果每甲每期有10,000斤的收成,毎甲種植成本為24,000元,
1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8.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8.4-24,000x8.5=510,000元。
2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10.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10.4-24,000x8.5=680,000元。
1年8.5甲地總收益為1,190,000元,這些收益尚未扣除地租跟人力成本。
通常1甲地的租金一期約為40,000~45,000元,兩期需乘以二,扣除了7甲的租金(560,000~630,000元),剩下是630,000~560,000元。
我們家在棄農之前是菜農,以前都固定要給地主租金,這是一個固定的成本。於是問了他地租的問題,才發現原來他並沒有給地主租金,附近耕種稻米的年輕人不多,地主又不希望土地荒廢,因為他有在耕作,加上地主都是認識的長輩,於是就讓他免費的租用地,免收地租,讓他繼續耕作土地。
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種方式稱為無償耕作,原來是有這種獨特的制度,讓一般農民還可以溫飽,但如果回歸到正常土地要租金的機制,那麼公糧價的稻農收入就少了許多。
今年休耕補助1公頃的田地,補助翻耕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這還要翻耕種綠肥等於是告訴農友1期你不要耕作了,我直接把收入補助給你,雖然比你種一期少了一些,但至少你一期不用工作。
只有一兩甲土地並且種植稻米的農民,大概也是做健康的居多,如果要養家庭,靠那一兩甲的土地,1甲1期約80,000的營收,2期收成的量又比較少,這樣的收入,相對生活的有點辛苦。
所以對於自己耕種,而且米糧繳給公糧或是糧商用低價收購的小戶農民而言,休耕的影響的確不大。
但對於桃園地區接近4成的無償耕作的農民或是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他們的影響就很大了,因為他們是無償耕作或者是由政府補助地租(請參考小地主大佃農制度),所以自然沒有繳地租,也不是實際土地的持有者,有補助的時候,錢給他們也很奇怪阿?
今天地主給你免費的地或者是遠低於市價的價格提供給你耕作,這是一種幫助,當今天有補助可以拿的時候,這些錢本來就是地主的,如果這些錢是給了無償耕作的農民,地主如果要求這筆補助款,農民不肯給地主,這樣地主當然會不滿,也可以要求把地收回,這樣長期來看,損失的還是實際耕作的人。當地主要求拿到這筆補助的時候,如果是你無償耕作的農友,你會堅持這筆錢是你應該拿的?還是這筆錢應該是地主的呢?
所以農委會出來說,錢一定是給實際耕作者,不是給地主。但如果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樣子,你覺得錢就算給了實際耕作者,但最後錢會在誰那邊呢?
更何況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作,農委會只能把錢給地主,你覺得有那種我給你地耕種,現在有補助了,錢到我戶頭,我還要把錢拿出來給你的道理嗎?
為什麼會有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做呢?因為農地種植雖然不好賺,但賣掉就不一樣了,不過因為有375減租條例第20條:耕地租約於租期屆滿時,除出租人依本條例收回自耕外,如承租人願繼續承租者,應續訂租約。所以為了怕打了契約未來土地無法收回做其他使用,所以不打契約用口頭協定的方式,對地主比較有利。
如果不休耕,轉種雜糧作物只補助39,000元,也就是如果地主要拿補助的85,000元,那麼你還是要貼46,000元給地主(目前已經提高雜糧轉作補助,補助金額依照轉作的作物而變化)。而且雜糧不是你想種就能種,如果當地農會不能提供相關的農機具,你也可能面臨無法收成的狀況,總不可能你種綠豆,收成的時候去田裡慢慢採吧?當然是用大型的農機具車過去就完成收成,而且雜糧收益也不高,因此轉作的意願也非常的低。
此外稻米的田地會留有硬磐層,讓水留住,但大多的雜糧是不需要的,雜糧作物不需要那麼多的水分,如果硬磐層存在,一下大雨,很容易造成雜糧作物的死亡。如果轉作雜糧破壞了硬磐層,那麼要再耕做水稻,就需要時間等待硬磐層的恢復,因此水稻與雜糧的轉作,應該看成是一個長期三至五年的連續輔導政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年期的短期政策。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這位農友就是看到未來的情況只會惡化不會好轉,所以出來學習,學習如何轉型。他也清楚目前的方式,是建立在長輩的支援,但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因此他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他能種稻求得溫飽,養活一個家庭並不單只是建立在他認真的工作上面,而是建立在土地不用租金,才讓他有過的去的收入。
如今風險發生了,旱災來了,要休耕了,他今年的收入只有1.5甲的休耕補助,算起來有127500元,這樣要怎麼養活一個家庭呢?他要去打零工,那麼2期開始的時候,他就要回去耕作了,這樣他能找到什麼好一點的工作維持家庭呢?
台灣農業競爭力在哪?
2010年的資料,荷蘭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 的 1.9%,農產業就業人數占其總就業人數的2%,農產品(含加工)出口占其總出口的 17%。
臺灣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的1.6%,農產業就業人數約占總就業人數的5%,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1%。
這就是台灣農業,既弱勢又無國際競爭力。
因此當旱災來的時候,水自然是給科學園區或工業區使用,因為產值更高,所以這次休耕的土地以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為主,這種情況不會只有這一次,未來也會繼續發生。
這位農友了解到這是一個趨勢,所以這位農友出來尋求協助,希望能用他1.5甲的田地,養活他的家庭。不進步就是被淘汰,變成棄農,像我的家人一樣成為棄農,離開農業,在各個工地之間飄泊。
但他能得到什麼協助呢?是否能幫助他用這1.5甲的田地在農產業活下去?
他不一定要做一個稻農,他只是尋求在農業中得到一個可以維持一個家庭的工作,只是這條路,對於許多的農友而言,都相當艱辛。
另一位在蘆竹種稻的農友,他就是一個專業的稻農,他種植的面積目前有30甲,而且他並不是一般的稻農,他是屬於回鄉的青年農民,他有自己的碾米廠,也收購附近農民的稻米,他有自有的稻米品牌,依照米的等級不同分品牌銷售。
他最好的米1公斤150元,最低等的米1公斤也有60元。也是因為認識他,吃到他最好等級的米,我才開始漸漸踏入了解米的領域,從小到大吃了許多米,但卻沒有學到什麼是好的米,米的特性,米要怎樣才會好吃。是認識了他,我才了解原來台灣的米,在於許多農民的鑽研之下,有許多不同的口感與風味。
所以他們才要走出傳統的行銷機制,傳統的行銷機制要的是量還有便宜,怎麼會管你米種的好或是壞?稻米好不好吃不能只看碎米率,碎米率低當然是比較好吃,但一樣都是1等米的時候,米種跟環境的差異,種出來的口感跟風味當然是不同。
如同高雄145號珍珠米,一定要在東部的環境,東部的水質才種的出那樣的風味,在西部環境種的珍珠米,風味就不如東部。而桃園三號新香米,反而適合種植在桃園地區,新香米的稻桿較粗壯,耐得住東北季風的侵襲,對於惡劣環境的耐受力也比較高,新香米是正台系血統的芋香米,但也有賞味期短的缺點。
他並不是一般1斤10元,1公斤16元賣給碾米廠或農會的農民,他是垂直整合1級生產、2級加工、3級行銷的小型農企業,走了多年的品牌,走出自己的銷售市場,因此他根本不需要無償耕作。他的收益足夠支付地租,這才是一個正常可以生存的農產業,而不是在獨特的制度下勉強生存。
這樣的農企業,不就是我們一直希望支持的農企業嗎?
個人農民是不會有國際競爭力的,只有農企業才會有國際競爭力,才能創造出口,創造新的產值。
這次的休耕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因為他還有農機具的貸款,碾米廠的貸款,在品牌還經營的這麼艱辛的時候,要求休耕,他的品牌還能否繼續經營,他能不能撐過今年一期,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休耕到底影響了哪些人
綜合以上,可以將休耕影響區分成3種。
自行耕種的農民,休耕補助對他的影響最小。
無償耕種的農民,休耕讓他失業,也難以取得補助,沒有工作,需要打零工過日子,有家庭的壓力。
產業化的農民,他根本不在意休耕補助,休耕讓他沒有辦法生產,龐大的貸款資金壓力壓著,有破產的壓力。
缺水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也必然會越來越嚴重,但農業真的只有補助這條路可以走嗎?只能要求協商各部會把錢拿出來,補貼休耕的農民嗎?
農業的政策需要的是管理、控制與協調。
已經農產業化的農企業跟稻米生產合作社,他們所生產的雖然是稻米,但跟那種接近公糧價的稻米是不同的。經過了細心的種植,良好的加工,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稻米,也讓所屬的農民得到該有的利潤,他們真的有休耕的必要性嗎?
而至於依靠無償耕作得以生存的農民與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這本來就不該讓這個產業是這種模式生存,農委會可以拿出什麼樣的政策去解決這些問題嗎?
這些無償耕作的農民,有許多也是因為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返鄉的青年,農委會又怎麼輔導農民轉型呢?
補助是一條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一個最懶惰的方式,顯示了農委會身為主管機關,卻無力面對不同的情況作控管,而只用了一種的方式去處理了全部的型態。這就是一個缺少規劃、管控能力的政府,我們的農業競爭力自然很弱。
台灣稻米真正的問題
台灣稻米真正的問題是人均食用量太低。
2013年只有人均稻米食用量為46公斤(這包含加工品),麵粉食用量為37公斤,台灣自產的麵粉量不到需求的1%。
日本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1.4公斤,韓國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7.9公斤。
台灣是3穫區,實質2穫區,日本是1穫區,韓國是1穫區,結果產量最少的國家吃米吃最多,產量最多的吃最少。
用46公斤乘上23,00萬人,照台灣的需求一年只有105.8萬噸稻米的需求,反推65~70%的精米率(從濕稻到白米),約需要151.14~162.76萬噸的濕稻。
假設以最低產量毎甲6噸來看,一年一二期只需要25.19~27.12萬甲的水稻,2013年共種植了39.65萬甲的水稻(2014資料未統計完成,只能以2013估計),就算2015年一期少了4.1萬甲,以2013年的一期稻作耕作量來推估,至少還有30萬甲的種植,生產還是遠大過於需求。
這些需求消耗還必須加上每年進口的14萬噸的進口米,這些米耗掉了大量米製品的消耗,可估算為2萬甲的生產,就算2015年減產15%,稻米的供應還是超過約5~7萬甲的產量,過多的稻米供應,對稻米產業真的好嗎?
現階段公糧倉庫內的存量已經高達87萬公噸了,而因為WTO的關係,毎年需要開放14萬噸的進口稻米,有65%是進公糧倉庫,35%是釋出交給糧商競標。這些稻米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是不會讓民眾吃到,因為會進公糧倉儲放三年,再打為飼料或加工用,民眾是不可能直接食用。(至於為什麼會有混米事件,就不再討論了。)
稻米生產過剩,公糧爆倉,這就是稻米的現況。
那麼我們比日本、韓國少掉的米食用量跑去哪裡了呢?
根據農糧署的調查,目前國人平均每年消費37公斤麵粉,在這需求量之中,食用以麵粉做為主材料的麵包比例逐年升高。國內出現各種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等各式麵包店,麵包變成未來的主流一點也不以為過。
但這些麵包真的是好的食物嗎?能夠加入麵包裡面的添加物隨隨便便就超過20種以上:氫化植物油(高反式脂肪的酥油)、改良劑、益麵劑、蛋白粉、蛋黃粉、乳化劑、蓬鬆粉、小蘇打粉、強筋劑、防腐劑、保色劑、丙酸鈣、磷酸鹽、人工甘味劑、糖精、抗黴劑等,究竟加了多少種類的合法添加劑,除了烘焙食品廠商的高級研究人員以外,沒人可以知道。
透過這些合法的添加物,讓業者降低成本,以市場覺得合理但實際卻不合理的價格,讓消費者購買他能夠負擔的價格的麵包,看似互蒙其利,但消費者才是輸家,就有如豬油事件一樣。(相關文章:看看日本,台灣的豬油標準為什麼那麼低?)
許多慢性病的成因,例如:心臟病、腎臟病、高血壓、脂肪肝等,都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精緻的麵粉製品取代米製食品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主食,食米量就大幅減少了。
農業產值占5%,製造業產值占36%,服務業產值占59%。
農業用水占71%,生活用水占20%,工業用水占9%。
那麼農業用水真的不能動嗎?真的不能減少15%稻米的生產嗎?如果要減少稻米生產,是不是能有效的機制輔導與管控呢?不能處理過量生產的問題,不斷的讓生產遠大於需求對稻米產業才是更大的傷害。
要抗議請認真吃米,將你的食米量提升到跟韓國一樣高,一年就需要37.28~40.13萬甲 的土地生產稻米,這樣休耕才影響到糧食自給。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多吃一點台灣優良好米,多花一點時間了解米的文化,了解晶瑩剔透帶有芋香味賞味期短的桃園新香米,了解飯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特性黏彈性特佳高雄145號珍珠米,了解米粒短圓飽滿,晶瑩剔透,黏彈性頗佳,具有芋頭之香味的益全香米,了解台灣本產米的價值,增加對他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你一邊上網抗議休耕,一邊喝著星巴克的咖啡,一邊吃著外國來的杜蘭小麥做成的義大利麵,一邊吃著用外來麵粉做的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再抗議糧食自有率不足,這不是很有趣嗎?
--------------------------------------------------------------------
桃園休耕種綠肥 缺水難活、補償從寬
2015-01-11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大園報導
大園、蘆竹、觀音許多原本準備春耕農田陸續進行翻耕引水涵養,受到今年一期停灌休耕補償金增加,許多農民準備休耕請領補償金,造成大佃農、育苗中心損失,不少農民質疑休耕缺水,翻耕種植綠肥無法生長,擔心無法獲得補償。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表示,綠肥只要有點雨水,就會生長存活,若真的缺水無法生長,綠肥存活不到50%,將從寬認定補償。
今年一期耕作,桃園農田水利會灌區面臨停灌休耕的面積大,農民若翻耕種植綠肥提高補償金每公頃8萬5000元、若翻耕不種作物每公頃補償金7萬8000元,引起簽約、未簽約農民、地主紛紛決定休耕請領補償金。
最近蘆竹、大園、觀音區許多農民,原本準備春耕插秧,農田陸續翻耕、引水涵養,農民得知休耕補償金增加後,不準備後續種植秧苗,大園和平育苗中心、觀音崙坪育苗中心育成的秧苗銳減。
崙坪育苗中心農民梁信蘭表示,今年一期桃園農田春耕停灌,秧苗接單剩7萬箱,約去年的六分之一,損失很大,他承租14公頃農田均為口頭約定,如今補償金歸地主,他們希望比照大佃農簽約補償方式。大園農民陳燕卿認為,口頭協議承租的代耕農民,希望比照大佃農補償。
蘆竹區農會及部分農民表示,政府停灌休耕若種植綠肥作物,補償金每公頃8萬5000元,問題是農田必須撒綠肥種子,但是缺水綠肥死掉,「如何認定補償」,農民怎麼辦?盼能放寬標準。
--------------
亢旱休耕補貼增 農田租金恐跟漲
中央社中央社 – 2015年1月6日 下午7:39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6日電)農委會今晚公布,今年一期抗旱休耕轉旱作的補貼提高額度,包含一般輪作、契作等作物。大佃農租地獎勵每公頃新台幣1萬元也會發,但一刀兩刃,恐怕未來農田租金會上漲。
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舉例,提高補助金額的作物有一般輪作作物,即地區特產作物,早年推動的休耕補貼每公頃補助2.2萬元,這次亢旱休耕提高為3.9萬元。
契作作物如芝麻、黃豆、黑豆及硬質玉米,也由原本休耕轉作每公頃補貼4.5萬元,調高為6.2萬元;轉作牧草或青稞玉米,也由每公頃補貼3.5萬元,增到5.2萬元。
陳文德也提及,一般與小地主立有租約的大佃農,這次種水稻的乾旱休耕補貼每公頃8.5萬元,會撥款給大佃農,由大佃農跟小地主協商分配。大佃農的租地獎勵每公頃1萬元補助也會照發,所以可領9.5萬元。
他表示,調查顯示,因為亢旱休耕補助而真的想退租的比例不到1成,若有爭議,農委會農糧署北區分署可幫助協調。沒有租約部份,若有委託代耕書,也可納入租地獎勵範圍處理。
一般代耕業者部份,陳文德說,育苗業者每公頃補助1500元,另提供貸款協助,本金可以半年內不用償還,由政府負擔利息,可享此優惠的對象包含小地主大佃農、青年農民、農糧業經營業者及農機業者。1040106
--------------------------------
漏算223億元的水田公益機能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31
◎ 呂東杰
經濟部水利署宣布強制休耕,但依水利法第十八條之用水優先順序,實是農業優先於工業。
農用水不僅可補助地下水,還有滯洪、自給自足的功能,卻往往被隱藏在數字之下。實際上農委會曾委託台大調查「水田公益機能評估」,以及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全台卅八萬公頃水田,每年可補注的地下水,高達二十億立方公尺,等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若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價每噸十一.一五元計算,地下水涵養效益高達二二三億。貿然停灌,不僅在地表讓生物棲息地產生巨大變化,而地下水源滲入率減少,還會造成河川水量減少而影響生態,以致水污染更為嚴重。
而將水用在工廠生產,用過的水即成廢水,或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淨化再利用,但許多廠商根本沒有任何淨化就排入排水系統。這些環境污染都由全民買單,政府卻隱匿不說明。
農民長期以來照顧農地,辛苦為台灣人民種植糧食,而政府機關卻一直向財團靠攏,工廠蓋在農地裡,污水往田裡排,錢讓廠商賺走了,農地污染卻由農民承受。且事實上,農業耕作者與土地持有者不一定是同一人,使得休耕補助未能確保補助到真正耕作者,反而要求耕作者與地主自行協調,造成兩造的對立與紛爭。
綠黨要求,經濟部水利署應依水利法第十八條之法規,民生用水後應順序優先提供農業用水,勿再違法行事。同時,政府應對現有農業耕作者與土地持有者進行地方普查,並製作成冊,確保農業的補助能確實直接補助至耕農身上。往後農民遭政府強迫休耕時,補助金亦不該由全民買單;應於旱季時調高工業用水費,將增加之收入專款貼補遭強制休耕農民的損失。(作者為綠黨中執委,桃園市民)
---------------------------------------------------
誤信農業耗水....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29
◎ 陳信雄
猶記當年李登輝先生執政時,因聽信審計及水利單位指出公元兩千年台灣總需水量兩百億噸中,農業用水佔百分之七十的一百四十億噸,這種錯誤的訊息,頓時使政府決策者斷言,農業為高耗水低產值的產業,因而獎勵農地釋出,下令農田休耕。這無疑是要使台灣的農業萎縮,只專注於工商業的發展。
其實真正用於水稻田的農業用水,不過八十億噸。其餘的六十億噸,是被高山茶、檳榔以及山坡地之濫墾所耗盡。長年以來,政府不斷放任森林的濫伐與山坡地的濫墾,最近更坐視水土保持法之修法,讓水庫集水區的開發得以就地合法,這是讓任何有良心的有識之士最難以忍受之舉!要知台灣農業的功能,除了對環境的保育外,對生物多樣性、國土永續經營上的貢獻,絕非其他產業所能取代。
政府若不及時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一味想興建水庫來因應燃眉之急,無異殺雞取卵,台灣的沙漠化,將是時間的問題。呼籲政府官員,應走到海拔五百公尺以上的山坡地,看看癩痢的山頭、乾涸的水源,如何向子孫交代?
(作者為台灣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
-------------------------
詹順貴╱水權 也需要分配正義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29
詹順貴╱台灣農村陣線與惜根台灣協會理事
除翡翠水庫外,全國主要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為確保明(二○一五)年上半年民生及產業用水供應所需,決議明年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等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面積達四萬一五七六公頃,為史上第二高。政府聲稱將對停灌休耕灌區提供補償,並將加強溝通宣導,以確保農民權益。
二○○○年一月廿六日前,農業發展條例規定僅自耕農才能買受農地。因此,除鄉鎮市公所登記有案的三七五租約外,農地由地主自耕屬於常態。所以,乾旱休耕補償對象設定為地主,等於補償自耕農,固無問題。惟上述規定廢除後,一般人也可以為蓋別墅或等待地目變更而屯買農地,此時,此種以地主為對象的補償方式,即會與原本補償目的脫節,形成虛擲;對僅能租地耕作的農民而言(如冠軍米得主但農地卻被徵收殆盡的新竹農民田守喜、經典米得主莊正燈此類農民或有志於農業的青年農民),則等同失業,且無法比照勞工請領失業救濟給付,受害最深。
遲至二○一○年起,乾旱休耕補償金,名目上才改由農地現耕人領取;如農地有租賃關係,補償金則由實際耕作的承租人領取,但地主與承租人則可以自行協議約定分配比例。實務上因為無地農民始終居於社會經濟地位的弱勢方,所以,協議的結果,補償金大部分幾乎仍由地主取走。即使真能按合理比例分配,以最佳補償條件休耕但種植綠肥而言,現階段每公頃不過八萬五千元,對以耕作為生的地主或農民而言,已屬杯水車薪;如再需由出租地主與實際耕作農民依比例分配,對於轉業困難、需以租耕收入為生的農民而言,更將雪上加霜。
農業有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價值,依農委會於二○○○年的一份關於水田三生價值研究報告指出,以當時的物價水準估算,每公頃每期稻作可貢獻的三生價值約有四十九萬元。類此評估結果,歐美日韓甚至用來做為計算給予農民生活支持或對地給付的依據。此種直接給付,與WTO所禁止會影響市場自由競爭機制的產銷價格補貼不同,歐美日韓早已行之有年,用以保護該國農業與農民。反觀台灣政府,卻完全背道而馳。
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水權的優先順序,第一是民生用水,第二是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則排第四。為保障最迫切、最優先的民生用水而減供農業用水,固然於法有據。但政府看不到歐美日韓是如何重視與保護農業,反而長期重工輕農,無視糧食主權攸關國家主權,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嚴重偏低情形,不僅平時即一再移撥出售大量農業用水給工業使用,但帳面上仍算在農業用水,讓農業背負低產值卻高耗水的黑鍋;每逢乾旱,更動輒採取此種等同毀農(業)滅農(民)的休耕停灌措施,將農業水權直接剝奪給工業。而無論平時用水被部分移撥或乾旱時直接被迫休耕,農民總是政府公告或通知後才知道、才被動接受,事先毫無置喙餘地,何來溝通可言?
兩國際人權公約施行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人人均有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權利;其第十五號一般性意見也特別要求政府應保障弱勢族群的水權。除了事前的溝通外,如果現階段政府仍非優先供水產業不可,至少應向優先受供水產業收取一定數額的水權移轉費,再按水田的三生價值所換算的價格比例給付予實際耕作的農民,方能照顧其一家人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自來水供水管線高達廿二%的漏水率,也應明訂期程,逐年改善。否則,如政府未記取中科四期搶水抗爭教訓,以及十一月廿九日選舉結果所釋出的訊息,一再因循苟且,農民與公民將被迫再次揭竿對抗此種極端向大型資本權貴傾斜的施政模式!
------------------------------------------------
利用北宜直鐵「東水西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30
◎ 張炎銘
12月25日經濟部抗旱會議後決定,全台再增加35,776公頃第一期作停灌,連同12月17日已決定休耕的苗栗及台中約5,800公頃灌區,全台合計已高達41,576公頃稻田休耕,補償經費約35億元。這條新聞比不上議長選舉受重視,休耕也不會影響一般民眾生活,民眾因此對「十年最大乾旱」並無感。
但我敢斷言:台灣未來將乾旱連年。過去有「十年一大旱」之說,例如民國69、80年的苦旱,但隨著用水量成長及氣候變異,近年來乾旱越發頻繁,民國82、84、85、91、92、93、95、98、99、100、102、今年都是乾旱年,情況嚴重時依據「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靠的是犧牲農業,以停灌、休耕度過難關。
但停灌休耕,除了環境代價外,補償費、水利會的作業費等損失也甚為可觀。民國91、92、99年單單該年的補償損失就各約11億元;民國95年,桃竹苗灌區停灌補償13.8億元;民國93年,停灌、休耕面積高達65,385公頃,補償耗費26億元。今年已要約35億元補償費,而隨著水情不樂觀,可能還有更多灌區必須休耕。歷史上停灌、休耕農田面積最多的是民國85年,達82,667公頃,換算現在價碼約70億元,難道我們要年復一年忍受這種乾旱損失?
台灣平均雨量2,500毫米,稱得上水資源量豐沛,但因水文豐枯不均、人口眾多,事實上是缺水國家。但一提起要水資源開發,馬上引來環保撻伐,不要說傳統的水庫,例如天花湖水庫難以推動,就連平地水庫,像埤塘的高屏大湖也是困難重重。
不要水庫,那總要採取其他方案。推動多元化水源發展,一直是水利單位努力的方向,但海水淡化,耗費能源、不符經濟;再生水利用,還卡在政策、法規、經濟、心理等因素,都難以有效推動。
除了加強管理、調度外,倒是「東水西運」的構想,值得重新檢視。本來,要專門建造一條輸水管線,可能經濟效益不高,也有環保疑慮。但若「北宜直鐵」成功,不管是何種方案,將輸水管配合鐵路建設,就較無環保疑慮,工程經費也降低,況且蘭陽溪流域平均雨量超過3,200毫米,是全台最高的流域,比全台平均高出一截,年逕流量約28億立方公尺,水量、水質都沒問題,而石門水庫年運轉超過4次,是全台高缺水風險地區之一,權衡之下,或許配合鐵路建設的東水西運會是另一個選項。
當然,這一切還需要更詳細評估,尤其所西運的水是供常態使用還是備援?是要先進水庫還是直接供利用,都會影響其經濟效益;除此之外,更要考慮東部地區民眾的權益與感受。
乾旱雖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若民眾單純地以為家庭用水無虞,就不需要開發、維護水資源,那就錯了。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旱澇可能更為極端,我們不能僅依靠「停灌休耕」這條用水保險絲,需要付出更多的關心與努力,採取更多開源節流的措施。(作者曾任水利署水政組長)
-------------------------------------------------------
全面休耕,真是因為缺水嗎?(王乾任)
2014/12/26 10:46
新頭殼newtalk2014.12.26文/王乾任
就在全民歡慶聖誕,迎接柯P新政,還有檢討為廷亂摸的喧鬧聲中,中央政府悄悄宣布,來年上半年稻田全面強迫休耕。
休耕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缺水!水不夠用了,農業的GDP不如工業,且不若民生用水重要,加上台灣可以從國外採購糧食,農業配合休耕以節水,雖不得已但應該共體時艱,況且政府會發給休耕補貼(雖然遠遠不夠農民生活所需)。
不過,難道只要政府發給農民的補貼夠優渥,缺水時農民就應該休耕以共體時艱嗎?難道真的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嗎?
以台灣不利蓄水的地形環境,加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真的適合繼續發展高耗能產業嗎?就算真的要發展高耗能產業(保住GDP),工業用水一定跟農業或民生用水競爭嗎?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新加坡就積極推動海水淡化設施,雖然水費較為昂貴,但為了確保水資源命脈,新加坡政府寧願以政策方式推動。
另外,澎湖因為氣候條件的關係,也早就引進了海水淡化設備,以供應當地用水。所以說,台灣本島不是不能引進海水淡化設備,政府也可以用各種優惠獎勵條件鼓勵工廠引進設備使用,減少工業用水對民生與農業用水之間的緊張關係。
明明可以做的事情,政府為什麼不做?
況且台灣的國土利用早已超載(這可是國民黨自己人李鴻源說的話),根本不應該繼續發展耗能產業。
其次,台灣的自來水管平均漏水率高達22%,每年約莫浪費掉3.6座石門水庫的水資源。然而,因為台灣的自來水水費長年偏低,自來水公司基於各種理由不敢調漲,結果推說沒錢更換老舊水管設備,只能放任寶貴的水資源不斷流失。
更荒謬的是,幾年前馬英九總統竟然花大錢採購節水墊發送給全台民生用戶,只為了節省據說2%左右的水資源,卻不願意編列特別預算或讓自來水公司調漲水費,修好每年浪費掉的22%水資源?
政府高層只會做表面功夫的乾節水,卻不做真正能夠大量儲水的濕節水,真叫人情何以堪?
全台各地主要蓄水的水庫,因為泥沙淤積的情況日益嚴峻,水土保持不利,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造成的降雨情況大變,加上清淤經費嚴重不足,水庫清淤作業遲緩延宕,也造成蓄水力不斷下滑。
台灣的湍急溪流地形原本就不適合蓄水,先天不良,後天還不好好調理,不好好修正水庫和水管,不節制耗能產業發展,還一味地放任耗能產業擴廠,結果水不夠用就要農業部門承擔,是欺負農業部門的GDP產值不如工業部門,投票人口不如民生百業吧?
對比於歐美各國的強力補貼照顧農業,台灣政府對於農業根本是滅殺多於扶植。非但沒有青年農夫培植計畫,考慮開放中國勞工來台從事農業不說,長年放任工業部門圈搶農地,發展一時的工業,摧毀長久的農業,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農業雖然只佔GDP的3%,卻是不可或缺的3%,是關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牽涉到國家安全的糧食自給率問題。就連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都有40%,台灣卻只有30%。萬一將來國際局勢丕變,或者台灣被中國挾制海運,光是沒有自給自足的農業供應糧食就足以造成國家動盪。
即便沒有世局動亂,高糧食自給率,透過公部門平抑量價,也是平抑民生物價的重要作為,是保護民生百業不受通膨侵擾的重要關鍵。因此,世界各國的政府積極保護都來不及,只有台灣的政府不斷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當我們不再自己生產糧食,務農人口就會從土地消失,糧食仰賴海外進口,等於國家生計命脈被掐在他人手上,任人予取予求。
政府有什麼資格在不清空水庫汙泥,不修好水管漏水,不輔導工業部門改用海水淡化設備……,在什麼都不積極去做以改善水資源緊張的問題的情況下,強制稻田全面休耕,強迫農民為了國家經濟發展而犧牲?
作者:王乾任(社會觀察家)
停灌休耕挨轟 農委會5大因應:補助經費約30億元
-字
+字
NOWnewsNOWnews – 2014年12月27日 下午8:53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全台水情吃緊,桃竹苗、台中、嘉南一帶將停灌休耕,引發反彈聲浪;農委會今(27)日提出5大因應措施,除放寬農貸償還寬限,並加強近年配合農業政策轉型專業農民溝通,且會重視外界建言加以參考,預估此次停耕經費約30億元。
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決議辦理明(104)年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等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停灌面積4萬1,576公頃;然讓前立委羅文嘉、楊儒門等人跳出來砲轟中央,直批產業用水重於農業用水根本違法。
農委會今日重申,對於外界對此次停灌措施所提出的各項關切與建言,將積極提出因應對策,目前將以5大方向處理,相關處理措施說明如下: 一、 停灌補償依休耕或轉作提供多種方案:農委會依經濟部「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為依據,計算被調用地區稻作農家賺款,另加5%反映物價成長幅度,以此公式計算出明(104)年一期作每公頃停灌補償標準:(1)休耕且種綠肥為85,000元、(2)休耕不種綠肥但有翻耕為78,000元、(3)轉作其它作物為39,000元,農民可依耕地狀況自行選擇。
二、 經費來源:此次停灌補償估計經費約30億元,由相關部會共同籌措。以本次乾旱休耕種植綠肥為例,每公頃補償85,000元,其中,農委會負擔一般休耕給付,每公頃最高支付45,000元,其餘由經濟部、科技部等單位分擔。
三、 停灌補償對象:目前稻作栽培大部分為自耕農,即停灌補償由農民領取;如有承租簽訂合約者,停灌補償費則給付予實際耕作人(即承租人,因地主已向實際耕作人收取租金),至於地主與實際耕作人分配比例得由租賃雙方自行議定,或依租賃契約約定辦理。99年辦理乾旱休耕補償時,即依此模式運作,並無爭議情事。
四、 對於受影響相關業者提供貸款寬限措施與輔導: (一) 水稻育苗業者:每公頃最高補償1,500元,此外,農委會可協助其辦理明年第一期作稻種冷藏保存事宜。 (二) 農貸寬限措施: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如農機貸款、小地主大佃農貸款及輔導農糧業者經營貸款等,在停灌期間償還貸款有困難者,本金償還期限可展延6個月,展延期間免收利息。
五、 糧食供應無虞,密切監控糧價:明年一期稻作停灌面積約4萬1千餘公頃,其中種稻面積比例約54%,減少稻作面積約2萬2千餘公頃,影響糙米產量約12萬公噸;目前政府庫存公糧尚有87萬公噸糙米,其中一年內新期米33萬公噸,整體稻米供應無虞。此外,該會將密切監控糧價波動,以維持物價穩定。
農委會強調,將積極與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協助農民順利申領補償金,並主動加強對受影響農民與業者的溝通輔導,以維護其權益,特別是對於近年配合農委會農業政策轉型的專業農民,將主動聯繫溝通及提供協助。並呼籲各界共體時艱,配合政府的節水措施,度過缺水難關。
--------------------------------------------------------------------
休耕補貼代位求償工業界 農委會無異議
中央社中央社 – 2014年12月27日 下午6:45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7日電)調節用水5處灌區休耕,補貼約需新台幣30億元,農委會支付約占5成,收費自企業界的科學園區僅約13%,對於是否應向工業界代位求償,農委會沒有異議。
輿論對於缺水休耕調節用水,讓工業優於農業產生質疑,一部分來自休耕補貼經費,疑未依照使用者付費觀念,仍由國民納稅的公務預算編列居多有關。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公布,以民國95年為例,農委會占休耕補貼經費來源的44.98%、經濟部占20.95%、台灣自來水公司占20.95%、國科會科學園區占13.12%。
他也說,民國91、92、93、95、99年5次調節用水的休耕補貼經費,農委會平均占46%,今年推算近5成。
用水比例方面,張敬昌說,全國用水農業占70%、民生占20%、工業占10%;調節用水後,若只看民生與工業用水,占比為2:1,循此推算工業占優先用水量的1/3;但他建議,要結算停灌期間,因而受惠的區域內工業總用水量占停灌區總用水量的比例,較精確。
媒體詢問,以95年休耕補貼預算編列,僅國科會科學園區預算可算是工業界付費,但也只占13.12 %,質疑比例太低,而且科學園區預算也不一定全數來自業界;反之,農業未用水,農委會卻支付近5成預算,是否應向工業界代位求償,張敬昌說,依此而論,農委會沒有異議。
農委會為調節用水所編列的休耕補貼預算,來自早年推動的休耕制度,與調節用水而休耕的業務項目並不一樣,是否有違反預算法的專款專用問題,而且近年推動休耕地活化,正打算減少早年的休耕補貼開銷,轉用於鼓勵轉種替代作物,如今又挪用,目的恐相違背。
他說,如此編列支用已10年,民國91、92、93、95、99年5次因應調節用水休耕的補貼經費,都是使用早年推動休耕的補貼經費。
對於農民團體質疑工業用水價格僅及家庭用水價格的1/3,又未全額自付休耕補貼經費,最後還是得由全民買單的質疑,張敬昌則回應表示,水價非農委會主管。1031227
竟把農民當賤民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28
◎ 蔡易餘
選舉剛結束,經濟部竟然用一紙行政命令決議明年一期停灌面積為新竹、桃園、苗栗、台中部分地區以及嘉義,強制休耕面積多達四萬一千公頃,史上第二多。
(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農委會故做大方說,縱使休耕,尚有補償農民每公頃八.五萬元,明年已編三十億之多,但事實上休耕補助多是地主拿,實際務農者只是「過路財神」,根本領不到半毛錢,逼弱勢佃農得和地主談判租金,還是根本欲逼佃農飲農藥自殺的莫名政策。
且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用水標的之順序如左: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 、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農業用水順位高於工業用水,經濟部卻只要農地休耕,未見限制工業用水,尤其向苗栗、嘉義兩縣轄區工業規模不大,水資源卻都外調至鄰近縣市工業區,完全違法又不公。
台灣產業,犧牲農業成就工業故事已說不盡,但經濟部最可惡的是,漠視現代農業已成連鎖產業鏈,不是下田除草這麼簡單,包括育苗、肥料、代插秧、代收割、碾米廠、糧商、通路商,只要休耕,全體遭殃,一個都逃不掉。以剛貸款購買一台兩百萬的收割機業者來說,每月利息近兩萬,面對政府無預警又無配套措施宣布休耕,明年利息誰來付,生計誰來顧。
馬政府執政無能六年,一一二九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但馬政府還是像恐龍化石般不知民間疾苦,休耕這件事政府不處理好,就是逼農民繼續上街頭。
(作者為律師
沒水就休耕 政府讓人民自生自滅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作者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水資源政策,而非一缺水就找農民開刀。(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2014-12-27 22:39
◎彰化鄉民
事情是這樣的,從桃園的22677公頃,新竹的4606公頃,苗栗的1175公頃,台中的4625公頃,嘉義的8493公頃,於12月25日公布總計41576公頃的休耕農地,基本上就是不會變動,只會視雨量多寡,或許再追加苗栗的另外2083,甚至及於高屏地區。然後我們可以預估,將會節省4億9百萬噸的水量;而我們必須先從休耕下手,因為實際用水量仍然是灌溉用水占約70%為最多,GDP占3%更加不足與工業產值相衡量。所以就算只能補助1個人約8萬5千元總計約34億,就算這是需要科技部、經濟部、自來水公司依用水比例支付,但最終仍要全民埋單,也是不得不為之,也是真的沒辦法,真的是天公不作美的關係……以上,是來自官方的說法。我不是什麼水利專家,也不是什麼農業學者,但作為一個小小的彰化鄉民,我想就我一直以來觀察的,感受到的,對不管你是藍是綠是橘是紅的政府提出一些疑問:
其一,不要再說這是天公不作美的關係了,水費長期偏低又不調漲,漏水率有22%的老舊水管設備,為什麼不編列運算進行維修?為什麼寧可只是推出節水墊,號稱可節省2%總用水量,寧可每逢旱年就選擇以農民休耕的方式來省水?
其二,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蓄水力年年下滑,河道淤積砂石,卻選擇繼續蓋更多水庫、攔河堰,繼續增加環境風險,不理會國土開發早已負載的警訊!當你們說不得不休耕,我就想反問,為何一直以來都不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好好治水?
其三,在澎湖金門馬祖等地都有使用海水淡化設備來供應當地用水,但對於你們所支持的開發案,卻接受台塑、中鋼這些用水大戶所說的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可行;工業用水固然只占約9%,比起農業用水來說確實相對較少,但台灣本身在先天上就湍急的溪流,本來就不利於留住水資源,更何況近年全球氣候劇變,極端氣候姑且不論,降雨集中化的趨勢更趨嚴重。考量整體的情況,就長遠的發展而言,推動再生水方案難道真的還是B>Z嗎?
其四,全國每天產生近300萬噸生活汙水,國發會去年也通過「公共汙水回收再利用示範推動計畫」,於台中、台南、高雄選定6座汙水廠,但一年過去,計畫卻依然還沒落實。反而工業廢水的非法排放依然時有耳聞,今年光在彰化就新增200多筆重金屬汙染農地,從電鍍水乃至於2013年的日月光,以及更早的鎘米事件,再再都說明著汙水的回收再利用,乃至於違法排放的管制都一再損耗大量資源,又重傷這片土地及環境。
其五,一直以來的農工政策失衡,不但重工輕農,還放任高耗能產業一再擴廠,今年12月初更是採用北水南送計畫,每一天將6萬噸水資源從翡翠水庫經由石門送往寶山第二水庫,就為了供應給竹科工業區使用,但當地農民天天祈雨,卻只能看著水從門前流過而不入,頭前溪缺水難道也只是因為天公不作美嗎?維持工業穩定運作固然重要,但工業用水一度僅3.5元,到頭來因為水量不足,卻要用納稅人的錢來對休耕進行補貼,難道把問題留給農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讓全民來買單,講難聽一點,政府就這樣讓他們自生自滅,難道光靠發放補貼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其六,浮濫徵收良田,從過去的竹北璞玉、苗栗大埔、彰化中科四期,乃至最近打算從蛋黃區搶先開跑的桃園航空城,無一不是到處徵收農地民有地,轉為建地及工業用地。但在現實層面而言,有些淪落為蚊子館,供過於求,有些甚至侵害到人民的居住權利,乃至於家毀人亡。就為了明年休耕,甚至連我國的冠軍米得主都要淪落到打零工來維持生計;而問到地主與佃農之間如何協調分配補助金,終究也只有自行協商的說法,規定與實務無法相吻合之下,受到衝擊的農民與上下游相關產業究竟打算如何因應或補償?更何況農業機具貸款能否延繳還需要再行協商,而真正的農民若拿不到補助金,是一直要等到11月過後,在二期有了收入才能真正拿到錢,這些,難道政府都不必多加思量應該如何因應嗎?
其七,對於即將休耕的農地,也可採取作物轉作,並謹慎研判相關經驗,進行妥善輔導及規劃。而沒有休耕的地方,則可以借鏡嘉南農田的節水經驗,配合掌水工確保水源的公平分配,讓水資源得到最妥善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其八,面對農業後繼者斷流的問題,雖然政府不是完全沒有規畫相關的培育計畫,近年來也積極推動號召青年返鄉,但當總體的農業政策,不管是在水利還是經濟規劃上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卻還想著農業缺工嚴重,希望引進外籍農工來填補,相互矛盾的行政措施,不僅沒能讓青年對農業有安心的期待,反而是好心辦壞事,沒有真正符合民間的需求。
最後,資源的分配固然困難,許多單位其實也有在推動改善計畫,相關的補救及配套措施更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輕易回答,但如果存在已久的治水問題都不解決,對於民間實際的需求沒有因地制宜,對於能做的資源再利用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的長遠規劃也沒有優先於經濟開發,那麼最終困陷在惡性循環,受害的不僅是人民,對日後要施政的接班人以及台灣的長遠未來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奉勸各位為官者,對於你們從齊柏林先生的看見台灣,所接收到的那股震撼,不要當成一部電影就只是看過。這是真實的事件,很多問題也仍然持續在惡化,切莫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建立在犧牲少數人民、加速環境崩壞的腳步。
農業區停灌休耕遭砲轟 經濟部喊冤 「實為不得已」
鉅亨網作者: 記者趙曉慧 台北 | 鉅亨網 – 2014年12月26日 下午7:10
鉅亨網記者趙曉慧 台北
水情仍然不佳,經濟部昨(25)日決議部分農業區暫時停灌休耕,但被外界砲轟不顧農民生計。經濟部水利署今(26)日喊冤,表示這是在兼顧糧食安全及民生經濟穩定前提下,不得已的必要措施。
由於降雨量不理想,今年9月起,水利署即採取各項節水措施,以讓民生、工業及農業用水能穩定供應無虞。
目前新北市板新及林口、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含北彰化)、台南、高雄等供水區,均已實施第1階段限水(夜間減壓壓供水),今年第2期稻作在農田水利會加強灌溉管理下也順利完成供灌,未發生損害情形。
但觀察各地水情狀況,今年水情不佳,10月至11月降雨量創下中央氣象局13個平地站有完整紀錄以來同期最低紀錄。
水利署指出,短期內水情改善機率低,考量至明年枯水期結束前仍有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各主要水庫蓄水率仍偏低,需擴大採取抗旱措施因應。
由於降雨持續偏低,水庫水位逐漸下降,中央氣象局資料研判,短期降雨可達解除旱象機會不大,加上各地水庫蓄水率偏低,如石門水庫57%、明德水庫29%、永和山水庫54%、鯉魚潭水庫53%、曾文水庫56%及南化水庫71%,使抗旱工作更形艱鉅。
現階段抗旱目標,短期內以穩定供應民生工業用水至2015年春節,長期以達成明年5月底前各地區不進入第3階段限水(分區供水)為目標。實施第1階段限水區域縣市政府也有充分的抗旱規劃,如水車調度、備援水井整備、臨時取水站規劃及回收水再利用等。
水利署再度提出呼籲,請大家配合積極節水,以延長水庫蓄水使用期限,減輕須採取進一步限水的壓力。
澎湖海水淡化的自來水成本1度超過60元澎湖400年古井遭控「竊占國有地」!國產署揚言法辦 https://bit.ly/3mR7NRu
國產署又搞笑!公告400年古井竊占國有地 限期清除村民傻眼|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乞丐趕廟公? 湖西南寮社區400年古井竟被公告「竊占」 - 澎湖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國產署又搞笑!公告400年古井竊占國有地 限期清除村民傻眼|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廣邀農友契作 活化休耕地
記者劉力仁/專訪
政府農業休耕政策引發農村民怨沖天,當年震驚台灣社會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現在經營「二四八農學市集」推廣無農藥的優質小農產品,並於全台尋找農友契作黃豆、黑豆、薏仁、小麥等,讓休耕農地活化。面對農業休耕,他在臉書PO文:「我寧願靜靜的煮豆漿,和農友一起一公頃一公頃把休耕地種黃豆,農友可以生存了,消費者得到健康,支持的人多了,話語權才會回到土地,回到農村!」
農用水會下滲 可補助地下水
問:最近因缺水導致農田大規模休耕,這個政策適當嗎?
答:根據「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第一優先是家庭及公共給水,再來就是農業用水,而工業用水排第四,但每次限水都從農業開始,工業用水卻不受影響,這是政府帶頭違法。
台塑六輕一個廠一天用水量,等於彰化縣一百萬人口一天的用水量,我們到底要照顧台塑,還是照顧彰化縣民?每次農業用水限制後,下一階段就是限公共及民生用水,這樣做法合理嗎?
環境面來說,外界常批評農村用水高,但產值不高,實際上,農田用水會下滲,可以補助地下水。水會蒸發,過程中帶走熱量,進而調整「地區的微型氣候」,所以人們常說住在農田旁邊比較涼快;農田田埂,形成獨立的區塊,有滯洪功能;有水就有生物,農友使用正確的種植方式,會為「生物多樣性」帶來可能。農田對於環境的意義很大。
求取平衡 工業與農業可不用對立
問:就一個農業政策關懷者的角度,農業跟工業有共存的空間嗎?
答:我認為工業與農業可以不用對立,都有可檢討的空間。農業方面可以檢討灌排系統是否有效利用、水會不會無效流失,區域進行種植規劃。工業方面,工廠用過的水是否可以再回收,還是就直接排掉?兩邊都要求取平衡,以最少的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
工廠倒閉,老闆將工人解僱,屁股拍拍人就走了,工業是無根的,但農業不可能這樣,土地是農民的,農民不會一走了之。我們要思考如何共同往前走,大家生活都過得可以,追求雙贏。
若沒了農村 會衍生社會問題
問:你來自農村,心中的農村是什麼樣的地方?
答:農業有社會功能,只要碰到經濟不景氣,從農村到都會工作的人會說「如果沒有工作了,那我就回家種田。」農村猶如一個海綿,可以吸納這些失業人口,等到景氣循環轉好,城市又需要工作人口時,這些人再到都市工作。
對農村來說,多一個人,只是多一副碗筷,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失業人口回到農村,左鄰右舍都是親友,大家彼此關懷,可以協助失業者走過低潮,如果農村沒有了,會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農業也關係到國家安全問題,當沒有足夠糧食供給,一旦發生戰爭, 國家就倒了;還有食品安全問題,沒有自己的農業,所有食物都依賴進口,怎麼知道國外的食品是否符合我們的法規?大家應該去吃我們看得見種植過程的東西,支持本土的農業。
問:政府強調休耕政策有補助措施,這項措施有照顧到農民嗎?
答:這次休耕,政府每公頃農地補助八.五萬元,對象雖然是實際耕作者,但通常實際耕作者因為沒有種東西,也不好意思拿,錢還是會給地主,原因是這些實際耕作者擔心真的拿了,地主以後就不租地了,所以這筆錢很難到他們手中。
還有一種情況,農地沒有種植,上面會長出雜草或其他奇奇怪怪的植物,甚至被惡意偷倒廢棄物等,日後要花更多精神讓土地回復到可耕作的狀態。所以也會出現第一期休耕補償金給地主領,實際耕作者幫忙地主整理農地翻土,當成第二期農作租金。無論如何,從事實際耕作的農夫都得不到照顧。
問:農業的困境與農村未來的出路為何?
答:國外政府對於農業都有補貼政策,美國農民種植成本一百元有七十元是政府出的,我們農友幾乎一百元成本都是自己出的,台灣只有災損才有補貼,每個行業失業都有補助,農民失業並沒有補助,導致台灣農民競爭力薄弱,跨國貿易時,難以跟人競爭。「世界的另一種可能」作者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對於國外農業的高額補貼政策有詳盡的描述。
國際社會都是大國才會將農產品外銷,譬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這些國家都以國力推動,台灣農民面對的是不公平貿易。
我認為政府要健全種植端及健全銷售端,種植端比較簡單,只要農作賣得出去,農友就會一直種,「要農友離開土地,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銷售端則要能配合開創農產品的市場,譬如我嘗試發展豆漿店、紅豆湯、甜品等,將農業種出來的農作物轉為實際的商品,進入銷售市場,當農友知道,農產品種了一定會有人買,就會永續投入,並且追求品質的提升。
政府推廣節水作物,希望節省用水,但政府也沒有思考該如何協助農民銷售,避免常常賣不出去。所以,我開始推農友契作黃豆,去年契作產量卅公噸,後端轉製成豆漿、豆腐、豆花,要幫農民把後端的銷售都想好,農民才願意轉作其他作物。
契作黃豆收購價高 農業新的出路
問:你這些年積極從事小農經濟,有實際的成果嗎?
答:我在嘉義東石、雲林二崙一帶,輔導農友轉種黃豆、黑豆、薏仁、小麥等等,有些農友現在還陸續洽談中,去年開始將契作的黃豆轉作豆漿販售。這種模式有機會成功的,進口有機黃豆每公斤五十元、基改黃豆每公斤廿元、一般黃豆每公斤約一百元,我跟契作的農友收購黃豆每公斤一百卅三元,價格好很多,農友一直問我真的嗎?我覺得這是農業未來的出路。
「東西種得再好,如果種在山上,沒有通路也沒有用。」我們希望在一年或一年半時間,為農友找到未來廿年的通路,於是我推動二四八農學市集,迄今將近七年,目前發展到八個據點,嘗試發展通路,我不是要賺錢,而是要幫助農友。
我們追求農產品的品質,但碰到的問題是雖然契作的農友不用農藥,因為地主通常不願意簽租地契約,所以很難申請有機認證。
這主要是當年政府推動三七五減租,很多地主簽了契約之後,「印章蓋了,土地就變成別人的」造成的後遺症,導致現在很多地主不敢簽約,擔心也會像當年三七五減租一樣,日後農地就拿不回來了,所以佃農提不出土地耕作的租約。
政府曾經規劃過「農地銀行」,由官方出來具保租地,轉租給農民,這樣地主就不會害怕,但此政策後來沒有實施,原因是公務員心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很多消費者覺得有機食品比較貴,我的想法是當越來越多人去種植無毒、有機的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單價就會越來越合理;消費者的觀念也要漸漸改變,很多人冰箱都有一些食品吃不完丟掉,如果改變觀念,不要亂買,然後要買就買好的,買有機產品並不會造成經濟負擔。
讓更多人相信農業 還要再努力
問:台灣這幾年農業有進步嗎?
答:有啦!因為食品安全不斷出狀況,加上這幾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影響到農業生產,這兩個因素讓消費者比較願意花錢購買優質的農產品,追求更安全與健康的生活。
「很多人都對農業有心,看我們怎麼讓人家相信!」這是我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缺水就休耕、老犧牲農業 環團︰把水還給
被綁架的農糧署與公糧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02 13:27
◎文青別鬼扯
據說當政府宣布停灌休耕後,馬上有糧商表示,因為栽種面積減少,米產跟著下降,所以米價會上揚。但糧商也強調,漲幅不大,每台斤才漲1元而已。說真的,1元真的不多,手機隨便拿起來講個電話,可能就要10元,況且我們一天也吃不到一斤的米。沒錯,1元真的不多,但若換算成總額,這可是龐大的利益啊!
「台灣的官不是很大嗎?為何農糧署對糧商沒輒?這個道理很簡單,現在的公糧體制早就被糧商綁架了。」(資料照,彭博社)
「台灣的官不是很大嗎?為何農糧署對糧商沒輒?這個道理很簡單,現在的公糧體制早就被糧商綁架了。」(資料照,彭博社)
農委會的資料顯示,2013年全台的食米消費量是104.95萬公噸,也就是1,749,166,666台斤。換句話說,即使每台斤只漲1元,就增加超過17億的利潤!不過,農委會前幾天才說,公糧倉庫還有87萬公噸存糧,糧食綽綽有餘。這時我們就要問了,為何當台灣食米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時,糧商對米價卻能喊這麼大聲?居然還能說漲就漲?
如果大家過去這幾年曾特別留意米價調漲的新聞,就不難發現:每當糧商嚷嚷著要漲價時,農糧署必定會出來表示,農糧署將適時釋出公糧,以平抑米價。或是說,會與糧商溝通協調。有趣的是,通常米價後來還是調漲上去了,然後這樣的戲碼一直不斷重演。也就是說,農糧署對糧商根本沒輒!
奇怪,台灣的官不是很大嗎?為何農糧署對糧商沒輒?這個道理很簡單,現在的公糧體制早就被糧商綁架了。大家想想,政府儲備了這麼多米,一次要釋出幾萬公噸,誰有能力去標?標到後,誰有能力讓這些米糧加工包裝好送到賣場、超商、量販店的貨價上賣?沒錯,就是糧商,這整套制度到頭來還是得依靠糧商才能順暢運作。
當糧商齊聲喊漲時,政府即使手中握有數十萬噸公糧、充滿雄心壯志想倒貨,糧商如果都不去參加投標,農糧署根本沒輒。有時當農糧署標售公糧時,糧商更開心哩。他們正好能買到便宜的公糧,然後再高價賣給消費者。
講到這,一些大腦脫水文青的內心必定已開始燃起小火球,開始罵糧商貪婪、罵官員無能。對文青而言,一切似乎都是「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良心」。不過,文青啊,很多事情都是「制度」在決定的,現階段的公糧體制就是如此。
當這個體制每年都被迫向農民收購3、40萬公噸的稻穀,然後還得遵守當初加入WTO的入會承諾,每年必須由政府主動進口9萬多公噸的稻米時,它能不拜託糧商幫他出清存貨嗎?當它看到糧商將進口米混入國產米出售時,它還能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它除了主動暗中給媒體爆料,讓某些糧商難堪外,實在沒啥手段可言(看得懂的人就知道鬼王在說啥,科科)。
荒謬的是,這樣的體制每年還得花掉我們幾十億的稅金。公糧體制的存廢與適切性問題,該好好思考了吧。
(本文經同意轉自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
農民
〔記者黃淑莉、彭健禮、謝文華、黃佩君/綜合報導〕久旱不雨嚴重缺水,經濟部公布明年一期稻作將有四.一五萬公頃停灌休耕,是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環團人士對擴大休耕決策相當火大,痛批政府本末倒置,總是先犧牲農民和農業,要求依法把水還給農民。
水利法規定 農業用水優先、工業用水在後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表示,水利法第十八條明確規範用水順序為家用及公共用水、農業用水優先,工業用水在後,政府應依法辦理,工業用水應讓業者自行透過農業尾水、海水淡化等方式取得,不應每次都先犧牲農業與農民。
環球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主任、雲林縣環境聯盟理事長張子見也指出,經濟部是水利法主管機關,每次只要水情吃緊即帶頭違法,長久以來犧牲農業成就工業,只顧財團不顧農民的作法,令人火大。他說,氣候變化劇烈,水資源問題只會愈來愈惡化,台灣糧食自給率不高,許多良田遭蓋農舍、種電,僅剩的良田又停灌休耕,國內糧食危機令人憂心。
後龍灣寶自救會會長陳幸雄批評說,政府不應該每次遇缺水時,就要急著先犧牲農民,一心只想保護工業,「政府花錢蓋水庫,裡頭難道沒有農民繳付的稅嗎?」
中興大學行銷系名譽教授吳明敏也批說,暖化乾旱已成趨勢,政府應建立長遠儲水機制和配套,不要讓農民成為每遇乾旱的受害者;缺水休耕補助款應全數由受惠的竹科等企業支付,不該全民買單。
暖化乾旱趨勢 政府應設儲水機制和配套
水利署表示,水利法十九條規定,若水源之水量不敷公共給水,得停止或撤銷十八條之水權,且應依損害情形給予補償。由於今年旱象相當嚴峻,若把目前水庫有限用水供給農業灌溉,水庫水位會急遽降低,恐無法達到明年五月底前不進入第三階段限水的目標,移用農業用水實為不得已的措施。
水利署︰停灌不得已 農委會︰公糧足夠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指出,全國平均一農戶耕作一.一公頃,休耕影響約四萬戶農戶。每公頃八萬五千元補助款,四萬五千元由政府支應,另四萬元則由竹科等用水企業採使用者付費支應。
李蒼郎強調,台灣全年生產一百七十萬噸稻穀,消耗一百五十萬噸,目前公糧尚有八十七萬公噸,估計休耕只減產十二萬噸稻穀,即使到明年六月,最近一年的新鮮稻穀也有卅六萬公噸庫存,另每年因應WTO還進口十四萬噸糙米,糧食供應安全無虞。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則表示,竹科和桃園工業區一年產值總計約一兆六千億元,而四萬戶農民若都領到八萬五千元,補助款支出約卅四億元,國家整體考量水資源分配,限農業用水看來是不得不的方案。
痛批休耕補助政策 羅文嘉:別犧牲農民權益
〔記者周敏鴻/新屋報導〕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在桃園市新屋區經營「水牛書店」,也種植一甲地農田。他在臉書PO文痛批休耕補助政策:「資本家大工廠沒水用,他們也有足夠力量聯合起來反應,政府當然也立刻買單。但是,農民沒水用怎麼辦?」
羅文嘉說,第一,政府不該只剝削農民,應該設立合法機制,第二,水利署帶頭違法,違反了民生、農業、工業的供水順序,將農業擺在最後端,第三,一甲地補助八萬五千元,既不合理,也沒思考過「真的能幫助到農民嗎?」
經濟部水利署開會要求桃園、新竹農田強迫休耕,羅文嘉說,對於靠種田維生的農民來說,這無異於宣告,明年農民完全沒有任何收入,要農民該怎麼辦?
「如果天災這件事情是大家必須要共同面對的一件事,不應該把所有代價和成本都交由農民概括承受」,羅文嘉說,依照水利法規定,缺水時應優先停用工業用水,其次才是農業用水,但如今政府帶頭違法,對農民而言是嚴重的不公平。
羅文嘉強調,政府應拿出更公平、合理的政策,照顧到有真正在耕種的農民,停水休耕的八萬五千元補助,是真正有從事耕作的農民拿到,還是都讓地主拿走,政府都應更認真思考。
缺水大休耕卻不停工業水 楊儒門:政府犧牲農民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26 18:58
〔本報訊〕經濟部水利署為因應10年罕見大乾旱,宣布第一期稻作停灌休耕,面積超過4萬1000公頃,2003至2004年間放置爆裂物,反對進口稻米要求照顧台灣農業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批評,農業用水順位高於工業用水,卻只要求農地休耕沒有限制工業用水,但許多企業以便宜價格取得工業用水,卻不做好廢水回收,胡亂浪費,卻因此犧牲農民權益。
曾為台灣農業請命,放置白米炸彈遭捕的楊儒門,批評政府休耕政策不只無視水利法,也無視農民權益。
曾為台灣農業請命,放置白米炸彈遭捕的楊儒門,批評政府休耕政策不只無視水利法,也無視農民權益。
楊儒門因WTO開放後進口外國稻米,導致許多農田廢耕產量銳減,農地作工業用途,讓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下降,也嚴重影響農民權益,因此在2003年至2004年於台北鬧區放置爆裂物抗議,2007年受到時任總統的陳水扁特赦,今日(26)楊儒門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表示,根據《水利法》第18條,農業用水應該要優於工業用水,政府簡直帶頭違法。
雖有補助但都給地主,佃農生計出問題
楊儒門指出,農業每公頃政府雖補助8.5萬元,但對象是地主,多數承租農地的佃農,休耕無疑對生計產生強烈衝擊,楊儒門批評,政府就是知道農民的聲音不被重視,才敢這樣做。
企業用水便宜卻不珍惜
楊儒門也批評,許多大企業以便宜價格買到工業用水,但廢水回收沒做好,光六輕一個廠的用水量便可供給100萬農戶使用,這根本是圖利企業。
目前也有種植一甲農地的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也批評,桃園、新竹農田強迫休耕,意即明年農民完全沒有收入,農民該怎麼辦,羅文嘉也認為,政府未照水利法行事,完全犧牲農民權益,即便有補助也是地主拿去
---------------------
2014年12月26日20:38
(更新:動即時)
經濟部12月初開會決定北水南調支援竹科用水,明年一期稻作,桃園和新竹被迫停灌2萬7千公頃,也讓新竹冠軍米農民沒有水可耕種,對此,目前在新屋從事書店、農業經營的前立委羅文嘉跳出來為農民發聲,羅痛批政府「帶頭違法!」
羅文嘉稍早接受《蘋果》專訪,他強調如果按照水利法的規定,當缺水的時候,優先停用應是工業及民生用水,其次才是農業用水,現在的政策是國家帶頭違法,把農業用水拿來當作工業用水,但是當農民的生計受到影響, 但對靠種田維生的農民來說。這無異於宣告,明年有近八個月,這些農民是完全沒有任何收入,現在他們被迫接受無薪假的原因是,因為其他人的生活工作必須如常,所以只好犧牲農民了。
羅文嘉說,選舉剛結束,當每個新任縣市長很高興地就職上任時,經濟部水利署開了會,就要求桃園、新竹相當大面積的農田,強迫在明年的時候休耕,原因是說缺水要優先供給工業及民生用水,所以農業用水要全面停止供水,但停止供水的決定,就是告訴農民明年一整年就是沒有任何收入,那要叫這些以耕種賴以維生的農民要怎麼辦?這些真正在耕作的農民,手頭上還有買農機具貸款的錢,還日常家用開支、小孩子的學費要付,一旦休耕沒有收入,就會造成嚴重的生計問題。
羅文嘉指出,長期以來政府一遇到問題,農民就是被犧牲的一群,如果天災這件事情是大家必須共同面對,就不應該把所有代價和成本讓農民來概括承受,所以政府必需要拿出更公平、合理的政策,照顧到真正在耕種的農民未來一年的生計,羅強調,台灣農業的部門有很多的問題,包括這次停水休耕的8萬5千元補助,是真正在耕作的農民拿到,還都是地主拿到,這還有賴於政府的努力。(黎百代/桃園報導)
-------------------------------------------------------
小地主大佃農有成 生產規模增8倍
大佃農蔡錫印(中)秋天栽種8甲菸葉。(黃淑貞/大紀元)
2015-03-19 23:37:48
文章關鍵字:
農糧署 小地主大佃農
分享
【大紀元2015年03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農糧署自民國98年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受年輕專業農民支持,參加人數持續增加,目前參與的大佃農共1,670戶,平均年齡44歲,比全國農友平均年輕18歲,租地面積1萬5,070公頃,平均規模9.02公頃,較一般農民耕地面積1.1公頃增加8.2倍。
農糧署表示,台灣農業面臨困境,包括農民普遍高齡化,農戶平均規模狹小,農地零散等問題,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輔導擴大經營規模,並培養年輕專業農民投入,普遍收益良好,年收入可達百萬元以上。
67年次的竹山鎮青年農夫蔡錫印,年紀雖輕卻已有20年的農夫資歷。國中時,父親因車禍不良於行,家裡2甲地的農務重擔全由母親一肩挑起,他也被迫快速長大成為小幫農,分擔母親的辛勞。
退伍後他決定當專業農夫,向農友承租10甲地,以小地主大佃農身分加入竹山農特產產銷。目前,夫妻兩人以機械化耕作12甲農地,春季耕種6甲水稻,秋季種8甲菸葉及3甲甘藷,另外,還以有機管理3分高山茶,年收入300萬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