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界醜聞添一椿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炒19人 
 分享慈善界醜聞添一椿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炒19人到Facebook 分享慈善界醜聞添一椿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炒19人到Line 分享慈善界醜聞添一椿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炒19人到Google+
2018-02-15 14:3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救濟組織「樂施會」(Oxfam)被爆有職員在災區救援時召妓後,引發外界關注,國際救援團體「無國界醫生組織」(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簡稱MSF),法國時間14日公布去年處理24件員工性騷擾、性侵相關案件,共有19人遭到開除。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內部接獲24起涉性侵案件投訴,共開除19人。(法新社)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爆內部接獲24起涉性侵案件投訴,共開除19人。(法新社)
據《法新社》報導,無國界醫生組織昨日主動內部公開性虐待報告,去年共收到146件投訴,其中40件涉及性騷擾或性侵。性侵投訴中有24個案件成立,目前有19人遭到解雇,無國界醫生組織發表的聲明並未說明性騷擾或性虐待的個案詳情。
無國界醫生組織為全球最大救援團體之一,世界各地共有4萬名員工,主要為受武裝衝突、疫病和天災影響的人提供緊急醫療援助。
此前,樂施會近日被媒體揭發職員涉用基金嫖妓,還試圖包庇的行徑引起各界批評。樂施會副執行長勞倫斯(Penny Lawrence)也宣布辭職以示負責。英國政府也對該組織減少補助


 F1449716121098  F1449716352088C1449714959181  

加入無國界醫生(MSF),到底難不難?
張傳佳/無國界醫生 2015/12/10

如果,你除了滿腔熱情之外,還希望使用你的專業技能(即使你不是醫師),為世界各地身處緊急危難地區的人們提供緊急醫療護理,或許加入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簡稱MSF),會是你會有興趣的選項。

你可能已經聽過「無國界醫生」這個名字,卻未必對它有足夠熟悉或了解;在世界各地,有不少朋友都以為,有一個組織叫「無國界組織」,然後下面因應不同專業再分工,「無國界醫生」就是其中之一個,但其實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會。雖然各地的確有許多名稱帶有「無國界」三字的各式組織甚或商業組織(如餐廳),但其實它們都與「無國界醫生」沒有關係。「無國界醫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

提交
謝岳哲醫生於2012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同年被派到阿富汗赫爾曼德省布斯醫院參與救援工作,為期超過9個月。© Laura Lee/MSF

「無國界醫生」的法文名字是「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英文名字是「Doctors Without Borders」;1971年成立於法國,現總部設於日內瓦,致力為受武裝衝突、疫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排拒於醫療體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1999年,無國界醫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肯定組織在各地進行人道救援的努力。

為了能夠深入戰區,與各方派系交涉,並同時接觸戰線雙方的傷病者,無國界醫生堅守原則,遵守其宗旨與憲章,保持獨立、中立、不偏不倚,且不分派系、不屬於任何組織、任何政府,而為保持以上原則、維持自主行動,無國界醫生有近九成的運作資金來自世界各地的一般大眾,支持無國界醫生在全球超過 60 個國家、3.3 萬名前線救援人員,於前線開展緊急醫療計畫。

目前,台灣已有 8 位醫護人員或行政人員正在前線或曾經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你可能會問,要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人員」,到底難不難?

或許不難,卻也需要符合一些基本條件。

首先,必須擁有兩年或以上的專業工作經驗。

無國界醫生主要的工作是「緊急醫療援助」,在極度缺乏醫療資源的地區,你可能是方圓百里唯一的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婦產科醫生、助產士、護士、藥劑師、化驗室技術人員;因此,你必須能夠獨當一面的工作,甚至可能要帶領當地的團隊一起工作,以完成預定目標,若沒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經驗,到了前線將會很難勝任工作。

對了,其實,無國界醫生不只招募「醫療救援人員」,還招募不小比例的「非醫療救援人員」──包括後勤人員、水利衛生專家、行政/財務統籌人員、人力資源統籌人員等。事實上,在 2014 年,無國界醫生全球的前線救援人員之中,醫療人員僅佔了 58%,其他 42% 都是非醫療人員。在前線,許多地區連安全的飲用水都沒有,此時就需要水利專家的幫助;在前線的人力招募以及日常運作,都需要行政/財務/人資專業人士的幫忙。

如果想要了解前線人員各職位的需求,可以按此進一步了解。

第二,你需要能夠流利使用英文,若能流利使用法語,將有更多前往其他地區的機會。

無國界醫生視世界各地的前線需求,分派任務給全球各地的前線救援人員。到了前線,你必須立刻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救援人員以及當地員工一起工作,因此,英語往往是共同的溝通語言。

為了能夠順利與前線團隊進行複雜的工作,英文聽說讀寫流利,將會是成為前線救援人員的重要條件。如果你懂法文,會有更多出任務的機會,並被分派到使用法文的地區。

第三,要有接受長達12個月的救援任務的準備

除了外科相關的專業人士如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等,有機會接受較短期的任務之外(1 至 3 個月),其他專業的救援任務都是長期任務,至少長達 6 個月甚至 1 年,因此,你要有能夠接受長達任務的準備。或許你剛好處於工作轉換期,或是要事先尋求上司的同意;當然,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提交
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難民湧到希臘的列士波斯島,無國界醫生在當地開展項目,提供醫療護理和心理支援。© Georgios Makkas/Panos Pictures

為什麼無國界醫生的任務,一次都要這麼久呢?

這其實是為了考慮到確保救援項目的延續性以及與團隊的合作,以及避免資源浪費。例如,前線救援人員在第一次出任務之前,無國界醫生會給予有關前線救援的專業訓練;前線地區時常位於偏遠地帶,需要數天交通才能到達;救援人員到了前線,也會需要一段時間讓任務上手;而且若救援人員轉換頻繁,令其他隊員及當地員工也要重新適應和磨合,這亦會影響團隊的效率。基於以上與其他各種原因,無國界醫生會希望救援人員一旦出任務,可以盡量在前線待上較長的時間。

不過,如果前線救援人員感到不安全、或是真的無法適應前線工作環境,仍保有隨時退出任務的權利。為了讓前線救援人員能夠無後顧之憂,無國界醫生也為救援人員準備每月約 922 歐元的補助金,並且提供用當地貨幣發放的每月生活津貼。而救援人員的食、住、交通,都由無國界醫生提供。

除了以上三個基本條件之外,如果你曾有在發展中國家的工作經驗,將會更有機會加入無國界醫生;其他人格特質如良好的團隊精神、應付壓力的能力、彈性完成工作的能力,或是願意於高危環境中工作,也會成為你成功加入無國界醫生的條件之一。如果你認為你符合上述條件,歡迎先詳讀此網頁的自我評估,讀完後可填寫線上申請表格。

看到這裡,你認為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人員,到底難不難呢?或許再多認識無國界醫生,並多追蹤前線資訊,就會更了解自己的情況是否適合這份極具挑戰又充滿意義的工作了。

美轟炸阿富汗誤炸醫院 12「無國界醫生」枉死

美國空襲伊斯蘭組織「神學士」傳出誤炸醫院事件,造成至少19人死亡。(圖片擷取自衛報)

2015-10-04  08:5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子彈無眼,美國空襲伊斯蘭組織「神學士」傳出誤炸醫院事件,造成至少19人死亡,包括12名醫護人員、4名病人和3名小孩。另有37傷。美軍為此進行調查並向阿富汗總統道歉,聯合國痛批不可原諒。

《衛報》報導,「無國界醫生組織」(簡稱MSF)指出,他們早已知會美國及阿富汗醫院地點,卻在晚間遭到無情轟炸。MSF指出,事發當時院內約有105名病患與家屬、近80名醫療人員。轟炸過後現場滿目瘡痍,造成至少19人死亡,包括12名醫護人員、4名病人和3名小孩。另有37傷。

歐巴馬要求國防部解釋

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死者致上哀悼,並要求國防部解釋。北大公約組織(NATO)駐阿聯軍發言人、美國陸軍上校崔巴斯(Brian Tribus)表示,空襲似乎為美軍所為,美軍也向阿富汗總統甘尼(Ashraf Ghani)致歉。聯合國則怒指美軍行為不可原諒,可能已違反國際法。

----------------------

我們可以安穩入睡,是因為有一群英雄願意替我們起身奮鬥,他們不眠不休,懷抱勇氣和慈悲地替全世界爭取對抗病毒的時間。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4: Ebola Fighters - http://goo.gl/RYsFL5

World29702World29707World297010World297011  

《時代雜誌》日前選出了2014 年風雲人物,今年的這項殊榮頒給了勇敢在伊波拉疫情最前線作戰的每一位醫護人員;《時代雜誌》的總編輯也分享了他們最後做出這項決定的原因。

用勇敢的心作戰

《時代雜誌》編輯吉布絲(Nancy Gibbs)解釋為什麼這群伊波拉醫護戰士成為 2014 年風雲人物;

「『奮勇作戰的,不是閃耀光芒的刀槍,而是一顆英雄之心』

這句格言在許多戰爭中都適用,而一場充滿消毒水和祈禱的戰役中更是如此。

噩夢肆虐全球

數十多年來,伊波拉病毒出沒在非洲的偏遠村落,它就像是我們在故事中看過的怪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跑出來吃人,之後又回到巢穴等待下個肆虐時機點,換到西方世界,這樣的形象則成了夜晚會碰上的夢魘,苦無醫藥的人們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受害者雙目流血,最後臟器溶解而死。

但是,這樣的惡夢在 2014 年有了不一樣的發展;許多本來偏遠的鄉村,因為社會進步的影響,新鋪道路和新蓋大樓讓人們的生活有所好轉,數百萬人因而脫貧,但這樣的發展卻也讓『噩夢』開始把魔爪向外延伸,這次伊波拉病毒入侵到賴比瑞亞、幾內亞還有獅子山共和國等地的貧民窟,更進一步,病毒也往鄰近的奈及利亞與馬利移動;讓許多人震驚的是,歐美地區如西班牙、德國和美國,也開始傳出病毒現身的消息。許多醫生護士因為未曾出現過的病例數量感到震驚,這場病毒也入侵許多國家早已漏洞百出的醫療系統中。」

World29702
(Sourec:路透社)

「別人有難就該幫忙」

「今年 8 月時,賴比瑞亞傳出 6 名孕婦不幸失去寶寶的消息,原因是當地醫院無法處理她們的併發症。對當地人來說,答應救治伊波拉患者的人,也等於是承擔下被感染的高風險。

這些現實,讓我們更加體認到醫護人員們如英雄般勇敢的心;當世界上沒有解藥可以遏止疫情繼續擴散,當各國政府沒有足夠的應變系統;當世界衛生組織(WHO)還不敢相信會有伊波拉疫情爆發,當第一個發難的人被當成騙子,而疫情事實上已經開始肆虐時,是這些醫療人員:無國界醫生(MSF)、基督教慈善機構善普施(Samaritan’s Purse)、以及無數世界各地的醫生護士,他們願意飛到疫區,和當地的醫療人員、救護團隊以及掩埋團隊一起並肩作戰。

當你問他們為什麼願意這樣做,他們會說是神的旨意、有人會說這是為了國家,也有的人會說看到有難的人就該幫忙。」

World29703
▲ 美國 2 名染上伊波拉病毒的護士,之後皆傳出狀況良好且康復中的好消息,其中亞裔護士妮娜出院後,歐巴馬也在白宮接見這位護士,親自恭喜她。(Sourec:路透社)

World29704
▲ 另一名染上病毒的美國護士安珀也在日前康復出院(Sourec:路透社)

我想救好多人

「訪問到賴比瑞亞的護士艾瑞絲(Iris Martor),她說:『如果有美國人願意來幫我國的人民,如果有烏干達的人願意來幫我們,那為什麼我不行?』

另一位從感染病毒中活下來的救護車駕駛嘉萊(Foday Gallah),他表示自己可以痊癒是上天的禮物,他說:『我想捐出我身上的血,這樣可以救好多人,我要盡全力對抗伊波拉。』」

World29705
(Sourec:路透社)

「助理護士沙羅美(Salome Karwah),她是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成員,你會看見她奔走在病人的床邊,忙著替染上病毒的患者們洗澡、餵患者吃飯,你無法猜到,她開診所的父母已經在一周內先後病死,就連她自己也染上病毒,但幸運地活了下來;沙羅美說:『這就像是上天給了我幫助他人的機會』」

World29706
(Sourec:路透社)

孤獨害怕中死去…

「許多小朋友,年幼的他們必須眼睜睜看著家人一一死去,但因為接觸會害孩子們染病,所以這些幼童連一個擁抱都得不到。無國界醫生的主席劉安妮(Dr. Joanne Liu)說:『你看著那些將死的人們,他們無法和家人待在一塊,只能看著穿得像太空人的醫護人員在旁邊走來走去』

『沒有人該在這樣的狀態下離開世界。』」

World29707
▲ 已經康復的布蘭特利醫師(Sourec:路透社)

像是被砍頭一樣痛

「談到染病症狀時,沙羅美形容那『就像是有人拿斧頭不斷砍你的頭那般地痛』,這樣的痛楚只有染上病毒的人才能了解。

另一位倖存醫師,布蘭特利醫師(Dr Kent Brantly),記者問到他有沒有因為這場疫病改變人生時,他則是從別的角度回答:『我還是有以前的缺點。當我們碰上可怕的事件時,我們可以說這是個懺悔過去有沒有做錯事的機會,我們可以自問要怎麼從這樣的經驗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不這麼改進自己,那會是讓人羞恥的事情。』

 

全人類的挑戰

所以,我們可以說接下來的挑戰是:人類已經從今年的伊波拉疫情學到甚麼?這對全世界的我們來說,就是場試煉,目前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面對這場可能全球爆發的疫病並沒有處理得很好;這場疫情讓我們發現,非洲政府的貪腐、西方國家的自大還有官員之間的明爭暗鬥。

​伊波拉病毒點燃了非洲到歐美政府的不信任感,每一週,各地都會出現新的疑難雜症,例如:除了替入境乘客量體溫外,你還能做些甚麼保護國家?誰有權利限制民眾待在家中?誰有權力可以命令警衛守在民宅外?替一場主要發生在貧窮國家的疫情研發疫苗,這樣要付出甚麼代價?而今年截至 10 月中的伊波拉死亡人數,已經超過過去所有的加總人數。

World29708
▲ 11 月初康復出院的西班牙護士特瑞莎(Teresa Romero)《Sourec:路透社》

關閉學校 停止上課…全美恐慌

「美國本土第一位發病並死亡的患者鄧肯(Thomas Eric Duncan),以及治療他而意外染病的 2 位護士,這些消息動搖了美國人民對國家醫療應變系統的信任,人們瞬間變得激動慌張,例如在俄亥俄州,一所學校傳出關閉的消息,原因是有一位職員搭過鄧肯坐過的飛機,但他們並不是在同一架班機上。

另外,德州大學則傳出拒絕來自奈及利亞的入學申請,理由是因為『該國有伊波拉確診病例』出現。更誇張地,緬因州一名教師必須請上 3 周的假,原因是她到有傳出伊波拉病例的達拉斯地區參加教師會議。

 

我們都死定了

不只美國,這場對伊波拉的恐懼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傳出護士染病的西班牙,當地官方除了將護士隔離治療外,還為了防範病毒擴散將護士的狗安樂死,當地的推特上也不斷有網友響應著『我們都死定了』(#VamosAMorirTodos)的發文標籤。

馬其頓共和國當地,許多遊客被困在旅館內不得外出,原因是旅館有英國籍遊客病死,但最後證實死亡原因和伊波拉病毒完全無關。」

World29709
▲ 為免疫情擴散,特瑞莎養的狗狗「艾克斯卡利柏」(Excalibur,王者之劍之意)被政府安樂死引發抗議《Sourec:路透社》

World297010
▲ 照片中是返美護士希克斯(Sourec:路透社)

打擊醫護人員的心

「最讓人擔心的,是這一波波彷彿失去理智的恐慌,可能會導致大眾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退縮;伊波拉疫情需要許多醫護人員投入時,社會大眾的反應卻讓這樣的需求變得更困難;例如,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護士希克斯(Kaci Hickox),她從獅子山返美後,儘管完全沒有症狀,抽血檢驗也是陰性反應,但卻被迫隔離在紐澤西政府設下的帳篷中。
希克斯說:『這真的很荒謬,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吵著要怎麼監控從疫區返國的民眾,但我們最能保護大眾的作法其實是遏止西非地區的疫情持續散播。』

 

300 多名醫護人員死亡

已經隨著無國界醫生組織征戰多年的護士希克斯,她說這次的伊波拉病毒和過去碰上的疫病不一樣,她說:『(伊波拉病毒)是那種會一次感染整個家族,並讓孩子變成孤兒或是母親沒了孩子的疫病。』,此外,只要一點漏洞或是針管稍微畫到,這種病毒還可以殺死在前線作戰的醫護人員。(現階段,有超過 600 位的醫生和護士以及其他醫療人員染上病毒,其中有 300 多人不幸死亡)」

World297011
▲ 站在前線的醫療人員必須用一層一層的防護保護自己。照片中是賴比瑞亞疫區的工作人員,他們在一天工作開始前進行禱告。(Sourec:路透社)

32 度高溫下穿不透氣防護裝

「回想之前,希克斯說他們曾碰上同隊的醫療人員染上伊波拉病毒,這也是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第一起伊波拉病例,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退出。

進入獅子山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時,希克斯也等於要開始面對一連串嚴峻挑戰;她說『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員通常是一天工作六天,每天工作 12-14 個小時』

『當時的氣溫高達 32 度以上,我們穿的防護裝因為必須防水所以完全不透風,也因為這樣,我們只能穿著防護裝工作約 1 個小時左右,但當你碰上一個醫療中心只有 9 人而病人有 35 人的情況時,你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去回應每一位患者的需求。』

 

揮不去的挫折感

希克斯繼續說道,你該怎麼安撫這些痛苦呻吟的患者?當你臉上罩著起霧的護目鏡、嘴上的聲音是透過雙層口罩傳出時,你要怎麼替這些人打氣?對抗伊波拉病毒,就代表你必須不斷面對這些恐怖的感覺。她也談到,這些讓人灰心喪氣的感受揮之不去,不管他們做了些甚麼,總覺得還可以做更多。」

World297012
▲ 染上病毒的美國醫生史賓賽(Dr. Craig Spencer)引發紐約地區民眾恐慌,日前他已經康復出院《Sourec:路透社》

恐懼環伺 繼續奮鬥

「救護車駕駛嘉萊,他救了一位小男孩卻也因此染上病毒差點沒命,他回想當時他決定站出來協助救援時的心情是出於沒有選擇了,『我們必須這麼做(對抗伊波拉病毒)。因為沒有人願意來幫我們』

『所以我們決定來承擔這些風險,恐懼和害怕隨時都在身邊,但這並沒有壓倒我們。』」

World297013
(Sourec:路透社)

他們就是 2014 風雲人物

「《時代雜誌》編輯吉布絲:『伊波拉是一場戰役,也是對人類的警告,它讓我們知道全球的醫療防護體系無法保護我們染病,這邊說的『我們』指的是每個人,不是單指住在遙遠國家的人。我們可以安穩入睡,是因為有一群英雄願意替我們起身奮鬥,他們不眠不休,懷抱勇氣和慈悲地替全世界爭取對抗病毒的時間。

他們甘冒危險、他們努力不懈、他們犧牲小我,並拯救人類。這群伊波拉醫護戰士就是《時代雜誌》2014 年風雲人物。」

2014 年度風雲人物《時代雜誌》向抗伊波拉醫護人員致敬 | TechNews 科技新報 - http://goo.gl/Nk9cHu

-----------------

無國界醫生劉鎮鯤:一個醫師可以改變一群人的命運

劉鎮鯤的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在擔任了6年半的麻醉科醫生後,劉鎮鯤踏上一場亞洲之旅,從土耳其到伊朗,他的足跡遍及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結束旅程後,劉鎮鯤一度轉職從商,但再聽聞無國界醫生後,他意識到「在台灣少一個醫生沒有什麼差別,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有一名醫生。」

最失敗的手術 最成功的團隊

劉鎮鯤的第一項救援任務在南蘇丹,他與另一名菲律賓籍的婦產科醫生先在當地重整手術室,「到達當地之後,我們要先把手術台弄好,我們弄了半天,兩個人都很滿意。」當晚五、六點時,第一名病患被推進手術室,是位孕婦。此時,劉鎮鯤發現,他們竟然忘了裝最基本的手術燈,兩名醫生皆束手無策。幸好當地員工緊急的把太陽能照明燈推進來,隨後婦人也順利生產,化險為夷。

「大醫院的醫生其實只管手術,後勤什麼的我們都沒想過….當下真的很沮喪。」劉鎮鯤回憶,術後,兩人都垂頭喪氣,團隊成員輪流來鼓舞他們、說笑話逗他們。「當晚,我都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南蘇丹了,總部也找好可以調派的麻醉醫生。」走或不走,就在一念之間,劉鎮鯤想了一夜,決定再試「一下」。這一下就持續了7個年頭。

第一次的手術是劉鎮鯤離「放棄」最接近的一次,「之後整個團隊幫忙我們把手術房弄好,這也是我決定繼續待下去的原因。」無國界醫生的力量來自團隊合作,缺少後勤,醫生也難以孤軍奮戰。

目前擔任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的劉鎮鯤喜愛旅行與攝影,出任務時喜歡用相機記錄下美好的事物與當地人頑強的生命力。(MSF、劉鎮鯤提供)

失而復得的小生命

從南蘇丹、剛果、中非共和國到獅子山共和國,劉鎮鯤參與了7次救援任務。這些任務有的十分艱辛,需要24小時待命。「有一次我開刀開了一整天,都沒吃東西,好不容易熬了一鍋雞湯,結果我做完手術回來,比利時的同事跟我說你熬的雞湯真好喝。」儘管工作疲憊,但被需要的感覺是劉鎮鯤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馬西西地區的救援任務期間,劉鎮坤回憶,「我幫一個2個月大的嬰兒做腸扭結手術,他麻醉後一直沒醒,我急救了3個小時,準備要放棄了。」所有的當地員工都圍在我身邊,等著我下達通知家屬的指示。「台灣可能很難想像,在那裏死亡是很常面對的事。」劉鎮鯤表示,「我掙扎了很久,就在我停止急救的時候,他就醒過來了。」當下,劉鎮鯤非常感動,失而復得的小生命讓他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資源有限 醫或不醫的取捨

而救援地區的醫藥資源往往十分匱乏,「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醫療資源都運用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劉鎮鯤表示。因此,分配資源是所有無國界醫生的難題,也是必須學會的一課。

給予放下武器的人「平等的醫療資源」

無國界醫生憲章是這樣寫的:「無國界醫生不分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為身處困境的人們以及天災人禍和武裝衝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全體成員嚴格遵循其職業規範,並且完全獨立於任何政治、經濟和宗教勢力之外。」

而他們服務的地區也充滿風險。劉鎮鯤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馬西西地區駐紮期間,武裝部隊曾一度逼近,「消息傳來說,叛軍明天就會到達山頭,那座山具離營區大概徒步一個半小時的距離,我決定留下來。」他憶及,爾後一場傾盆大雨,阻撓了軍隊的行徑,才化險為夷。

但舉凡願意在醫療帳棚外放下武器的人,無國界醫生都會給予平等的醫療機會。劉鎮鯤表示,他在擔任無國界醫生期間,決定以國際人的身分看待自己,不是臺灣人。因此,劉鎮鯤也認為,一位無國界醫生最大的特質變是「彈性」。他說,「你不能抱有任何想像或預設立場。」

成為家人的驕傲

「我爸從沒說過以我為榮,可我知道他其實是(以我為榮)的。」劉鎮鯤表示,起初家人反對他加入無國界醫生,但他告訴家人,「如果我繼續在中東地區旅行,徒然哪天不與你們聯繫了,你們也不知道我是生是死。如果我加入無國界醫生,你們還可以像香港辦事處探聽我的近況。」

劉鎮鯤表示,直到有一次,他將雜誌專訪隨手放在客廳的茶几上,接連幾天,父親帶著雜誌去親戚家。「姊姊跟我說,爸爸一直拿雜誌給親戚看。」劉鎮鯤笑著說,「我才知道他都不說,但是很為我驕傲」。

時時待命上前線 調度機動性高

雖然目前劉鎮鯤從救援前線退下,擔任香港辦事處主席一職,但他仍隨時準備再出發。今年4月尼泊爾突然遭受強震襲擊,震災發生當天中午,劉鎮鯤正在國外開會,隔壁的英國同事問他:「要不要去尼泊爾?」在飛機起飛前2小時,劉鎮鯤仍然猶豫不決,去或不去,最後他思及目前的行李並不適合前往救災現場,便決定先回台灣待命。

而隔日80多人的無國界醫生醫療團隊便抵達尼泊爾災區,進行第一時間的醫療援助。為了應付突發的天災人禍,無國界醫生的機動性強,能夠隨時調度各地的救援人員。劉鎮鯤表示:「我現在也可以隨時投入前線救援。」

(左起)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兼麻醉科醫生劉鎮鯤、麻醉科醫生陳鈞婷,以及首位來自台灣的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宋睿祥。(顧哲銘/地球圖輯隊攝)(MSF提供)

【我要發風】

「讓人在生命面前感受到謙卑」

陳鈞婷在巴基斯坦亨古的醫院協助醫治一位孩童。(Tomochiro Anzai攝,MSF提供)
無國界醫生的救援經歷讓陳鈞婷感受到貧窮與醫療資源缺乏所造成的傷害。(Tomochiro Anzai攝,MSF提供)

能夠趕到醫院接受治療的還算幸運,陳醫生憶述,有許多婦女因路程遙遠或無法承擔交通費等原因,抵達醫院時已經太遲。不過即使如此,無國界醫生還是會利用僅有的醫療設備和藥品進行緊急醫療處置,希望能搶救一線生機。「在現場與無國界醫生醫療團隊一同工作,真實觸及因貧窮與醫療資源缺乏所造成的傷害,是一個讓人在生命面前感受到謙卑的經驗。」

(左起)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兼麻醉科醫生劉鎮鯤、麻醉科醫生陳鈞婷,以及首位來自台灣的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宋睿祥。(顧哲銘/地球圖輯隊攝)(MSF提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