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翁佳音 助研究員
一、一張臺南到臺北交通路線表
知道荷蘭臺灣末代長官揆一史事的讀者,通常連帶會知道他有個死對頭:花碧和(Nicolaes Verburch)。花碧和是荷蘭得爾福(Delft)人,來亞洲就職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經歷主管、商館館長,1649年7月被任命為臺灣長官,1653 年12月離臺回巴達維亞城,翌年升任巴城東印度評議會常務議員,1667年9月再昇至總經理(director-generaal)。花碧和擔任臺灣長官期間,為了政治事務問題,與教會牧師之間鬧得非常不愉快;揆一當時為副長官,卻站在教會這一邊。雙方還吵到驚動巴城當局派特別專員來調查,心結難解。揆一升任長官後,獲有鄭成功欲攻打臺灣的情報,屢次向巴城請求增加兵力與修築防禦工事經費,但他的政敵花碧和已是巴城常務議員,有影響力,所請往往被拒絕。因此,揆一後來出書《被遺誤的臺灣》,對花碧和屢有怨懟之言。
雙方誰是誰非,不是我要評論的對象。這裡要說的是花碧和當長官時,算是荷蘭時代臺灣史的晚期,殖民統治制度已有一定規模,他後來寫了一份全臺政情報告, 是瞭解當時臺灣政治、社會與族群的重要史料,有機會我再做介紹。本文要介紹的是他在署期1650年10月31日,寄送給巴城范德來(C. Van der Lijn)總督的廿九文件中, 第十九號文件題名為「由臺灣走陸路至北部淡水所經番社、所費時間備忘錄」 ,為方便記憶起見,我通常稱它為「1650年臺灣至淡水道里記」。這可是臺灣第一張南北交通旅程表,值得討論。
讀者又先得忍受我也討厭的繁瑣史地考證。畢竟,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目前以難突破,其中之一因仍在於荷語地名、社名未系統性考訂,致使讀荷蘭時代,猶如讀異國之史。所以,忍耐閱讀仍屬必要。為方便讀者計,我將原檔與排字,同時置於下;讀者最好不要跳讀,若耐著性子看,你會發現,原來,所謂的「古」荷蘭文,其實沒那麼怪,沒那麼神秘。
原件影本
*
【圖一】
(1)Eerst van Taijouan over Sinckan tot in Mattauw.................................. 1 dagh
(2)van Mattauw op Tilossen........................................................................ 1 ditto
(3)van Tilossen naer Dalivo.......................................................................... 1 ditto
(4)van Dalivo op Dovalj............................................................................... 1 ditto
(5)van Dovalj in Torckara............................................................................ 1 ditto
(6)van Torckara over Darida off Middach naer Goemach...................... 1½ ditto
(7)van Goemach over Kalika Toemal tot in Daridan.................................. 1 ditto
(8)van Daridan in Bockael, ofte Poekagh.................................................... 1 ditto
(9)van Bockael naer Perkoetsij..................................................................... 1 ditto
(10)van daer op Tamsuij.............................................................................. 1 dit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ijsens 10½ daegen
荷語交通路程表漢譯
「1650年臺灣至淡水道里記」
(1)Eerst van Taijouan over Sinckan tot in Mattauw................................. 1 dagh
先由臺灣【臺南安平】經新港社【臺南新市】入麻豆社一天
(2)van Mattauw op Tilossen....................................................................... 1 ditto
從麻豆社上往諸羅山社【嘉義市】一天
(3)van Tilossen naer Dalivo........................................................................ 1 ditto
從諸羅山社往他里霧社【雲林斗南】一天
(4)van Dalivo op Dovalj............................................................................. 1 ditto
從他里霧社上往肚猫螺社【雲林西螺①】一天
(5)van Dovalj in Torckara........................................................................... 1 ditto
從肚猫螺入大突社【彰化二林、溪湖一帶,考訂②】一天
(6)van Torckara over Darida off Middach naer Goemach..................... 1½ ditto
從大突社過大肚南社【台中大肚】往牛罵社【台中清水】 一天半
(7)van Goemach over Kalika Toemal tot in Daridan.................................. 1 ditto
從牛罵社過加志閤談文【考訂③】入Daridan 【考訂④】一天
(8)van Daridan in Bockael, ofte Poekagh.................................................... 1 ditto
從Daridan入竹塹社【考訂⑤】一天
(9)van Bockael naer Perkoetsij.................................................................... 1 ditto
從竹塹社往南崁社【桃園南崁,考訂⑥】一天
(10)van daer op Tamsuij.............................................................................. 1 ditto
從當地【南崁】往淡水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ijsens 10½ daegen
行程共計十天半
二、地名考訂
旅程表中的荷語拼音番社,如Sinckan(新港)、Mattauw(麻豆)、Tilossen(諸羅山),以及Dalivo(他里霧)、Goemach(牛罵)等社,早已為研究界共識,指涉地點殆無疑問。至於第(6)的「Darida,一名Middach」,我好幾年前就證明是指臺中縣著名大肚王居住之地,即大肚南社,在臺中縣大肚鄉內,學術界也無異議。但以下所列番社,以及它的確實範圍,能道出所以然的研究者恐怕不多,有必要再說明一下:
①Dovalj:其他文獻又拼寫成:Dobale,有大、小Dobale社之分,根據《臺灣城日誌》所述,可清楚判定是清代東、西螺社的活動範圍,地區大約在今濁水溪中游南北兩岸,即雲林西螺,以及彰化二水、田中一帶。不過,漢語文獻並無相似對譯音的番社,我姑且以閩南話音譯成「肚猫螺(Tō‧-bâ-lê)」。有趣的是,番社規模小的「大肚猫螺」又名「東肚猫螺(Dobale Bajen)」社,即「東螺社」;大社的「小肚猫螺(Kleyn Dobale)」,通常被稱為肚猫螺社。 換句話說,表中的肚猫螺社,就是今天雲林西螺。
②Torckara:荷蘭文獻亦拼成Turchara、Douroukarra、Turckara等等,此區又另有一名字:Taytoet(大突),今彰化二林、溪湖都有「大突」的舊地名。進而,Torckara音近「趙甲Tiokah」、「斗六甲Táo-lak-kà」,這兩個古老地名在舊濁水溪下游兩岸,彰化二林鎮與鄰旁的埤頭鄉如今仍存此名。要而言之,Torckara,大致是指以二林為主的地點。
③Kalika Toemal:又拼寫成Calicautomael,此番語地名,是由Kalika與Toemal兩字合成。Kalika,時而被拼為Calikas / Calicar/ Kalican / Kalikau,據《臺灣城日誌》,此地區在臺中牛罵社(清水)之北,有五、六社,分佈於南崁至大肚王轄區約25荷里之間; Toemal,亦寫成Tommel, 與Kalika一樣,都可確定在苗栗縣境內。清代文獻或舊地名中,亦可在苗栗縣內找到對音番社或地名:即苗栗市內的嘉志閣、加志閣(Kalika)社,與造橋鄉的談文(Tommel)。然而,如此考訂,並不等於說表中的Kalika Toemal就是苗栗市與造橋談文,這不符合特定地點的稱呼法。荷蘭文獻中的苗栗縣內番語地名,被文史研究者忽視與誤解之處還不少,必須進一步實證研究。譬如,通霄鎮,舊地名叫「吞霄(Thun-siao)」,在荷蘭文獻被拼成Calicaroutschiou / Kalikarousout,又名Roetchiouttumal,「吞霄」是音譯自Routschiou或Roetchiout。奇特的是,它的接頭詞或接尾詞,分別為Kalika、tumal,可見這兩字有其番語意義,猶待語言專家解謎。無論如何,表中的Kalika Toemal為一特定地點,若從當時步行速度來推測,現在通霄鎮的可能性相當大。
④Daridan:此番社也被拼寫成:Darradau / Daradau / Doridau,到底指哪裡,我迄今尚未完全確證。不過,若從此表行程,參照後來清代舖舍道里(官道)之記載,則十之六七可推定應該是苗栗竹南鎮崎頂,古地名「老衢崎」之處。由此處進入竹塹新竹市,山路難行,費時一日並不奇怪。
⑤Bockael:一名 Poekagh,此兩地名,另有拼音為Poucal,位於竹塹溪(riviere van Texam,今頭前溪)旁,離海岸不到半荷里(三公里多), 所以,毫無疑問,此地是現在的新竹市。
⑥Perkoetsij:又有拼寫成Parricoutsie、Percoutsy,荷蘭文獻屢次記載此地又名「南崁(Lamcam)」。同一地點有兩種或以上的相異稱呼,原因在於不同語族有各自的地名叫法,Perkoetsij是番語,是當地原住民的慣稱。當時,住在臺南的荷蘭人與漢人外來民族,卻管叫它作「南崁」, 意味淡水河南邊的山崕之處。桃園南崁在荷蘭時代可也是熱鬧之區,這裡姑且按下不表。
三、南北交通路線
經上述枯燥考訂後,我們大概可明瞭,此表在紀錄從臺灣城(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出發,應該是先搭舢舨之類小船,橫渡寬約三、四公里的臺江內海,在臺灣省城(即:普羅文遮,荷語Provintia原意是省區,等於英文的Province)登岸,然後由赤崁樓一帶上路,經新市、麻豆再到諸羅山嘉義市。然後,過雲林斗南到西螺,接著從西螺越溪走彰化二林,再渡溪經臺中大肚,抵達清水牛罵頭。之後,由清水啟程強渡險急的大甲溪,經苗栗縣通霄一路至竹南鎮的崎頂,入新竹市竹塹社,然後走到桃園南崁,北上往淡水。
十七世紀中荷蘭時代的這條臺南到臺北舊大路,與同世紀末清代北路官道、大路,後來的台一線縱貫省道,路線大致相差不遠。 由新市鄉(新港社)路過麻豆到嘉義市這一段路,表中未言明經過哪些社,據荷蘭文獻, 可判斷是先走目加溜灣(Boclovan,臺南善化),然後經麻豆社的水堀頭繼續北上過臺南東山鄉哆囉嘓社(Dorcko)而抵嘉義市。不過,這條荷蘭時代舊大路,在彰化縣內的路線卻與清代不太一樣。清代這段路,由西螺渡溪後朝東往我的家鄉二水,再繼續走社頭(大武郡社,Tavocol)往彰化市(半線社,Passoua),之後才到臺中大肚,也許可比喻說成是山線大路。但如表中(5)「從肚猫螺入大突社」所示,復如上述考證,顯然荷蘭舊大路從西螺進入彰化縣境後,是朝埤頭、二林沿海岸行走往大肚,或可謂是海線之路。
走筆至此,我似乎有義務對我出身的彰化縣,為何在十七世紀會有山海路線交替之問題,提出一個可供討論的解釋。我認為其中關鍵,在於當時社頭大武郡社鄰旁的山區盛產供築屋、造船的木料,不待統治者施捨「建設」,民間產業道路自然應運而生。通常,「臺灣開發史」讀物會告訴我們,嘉義以北地區往往是「杳無人煙」,要到清康熙末期,即十八世紀之後才開始熱鬧「開發」。然而,荷蘭文獻與檔案卻提供我們另一值得反思的歷史風貌。
荷蘭文獻中,大武郡社(Tavokal)隸屬二林區(Takais district), 在1640年代後半期即被劃分為一贌(承包)區,南投縣的南北投社也包括在內,漢人贌商或社丁(congsia)在此區公開或「非法」活動無可避免。果不其然,1660年3月東印度公司評議會會議記錄中,即記載有人假藉漢族臺灣人地主大頭仔三舍名義,在大武郡及南投信義鄉(Sivokon)山區從事伐木。
也就是說,十七世紀五、六○年代間,彰化社頭沿山一帶已有「合法」或「非法」伐木產業。其後明鄭時代、清初情形如何,雖乏文獻可徵,但築屋、造船木料的強烈需求依然存在,很難想像十七世紀後半葉社頭一帶又成廢墟,只存羊腸鳥徑,人跡不至。1714年至1719年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提到臺南官方造船或修船勞民傷財時,說:
估修船料,悉取材於大武郡社。山去府治四百餘里,鋸匠人夫日以數百計…每縣約需車四百輛,…合計三縣共派四千有零。…至重料悉派番;內中如龍 骨一根,須牛五十餘頭方能拖載,…一經興工,番民男婦,日夜不甯。計自山至府,若遇晴明,半月方至,此為番民之苦…
十八世紀初,臺南府城西岸造船廠一旦開工,彰化社頭一帶便每天有好幾百名師傅、工人入山鋸木,連帶地,附近番民老百姓也得義務勞動,數以千輛計的牛車往返其間,山線大路熱絡景象,彷彿眼前。十七世紀末期,清代北路大道彰化段由海線轉移山線,應與此政治經濟背景有關。
我們再回到荷蘭語的「臺灣至淡水道里記」,表中說臺南到臺北一共費時十天半。十七、八,甚至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臺南府城到淡水,若無惡劣天氣,行人通常九到十一、二天即可抵達。 顯然,三百多年間,臺灣南北交通,有一貫的穩定結構。
四、路,還是臺灣人走出來
最後,說不定這枚交通表會引發讀者思想一個問題:這條南北交通舊大路,是不是荷蘭人所修築?畢竟,臺灣歷史總是少不了歷代政權「經營與建設」的章節。荷蘭人在臺南安平古堡附近外,確實曾驅使漢人造橋鋪路,我在〈大橋故事〉一文已略微提及。此外,1653年左右,東印度公司也在據稱是全臺最肥沃的普特曼斯農區(Putmans polder),建造一條新路; 這條路,就是由臺南市東門往歸仁鄉長榮大學一帶的舊大路。不過,我還是得提醒讀者:路,通常是番或人走出來的,不應動輒歸功統治者。
例如,我曾見過有文章寫說西班牙人佔領雞籠、淡水後,曾於1632年開築由淡水沿基隆河到汐止,越山經暖暖而至雞籠的道路。這是誤會,西班牙史料僅是記載當年西班牙士兵們「發現」了這條路。 1646年初,荷蘭東印度公司下級商務員凱薩(C. Caesar)率領四百多人由屏東枋寮越山到臺東、花蓮攻打原住民兼進行探金之長征。 這條四百多名人員橫越原本存在的古徑,經考證後,可確定是與後來稱為「浸水營古道」之路大致相同,但臺灣史地書通常把開路功勞,拱手奉送給兩百二十多年後的大清中國英明官僚沈葆楨,古道年齡因而嚴重縮水數百年。
這條 1650年左右的荷蘭時代南北大路,赤崁樓至新市,甚至到麻豆的路段,也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驅使原住民、漢人修築;然而,公司在臺重心畢竟在貿易,軍力十分單薄,恐怕無能力強迫臺灣人鋪造麻豆以北的兩、三百公里之路。路,應該是臺灣番人在漫長歲月中走出來,蹊久自成徑。又如本件標題所示,這條交通路線是沿著主要番社北上,反過來也暗示各社之間,自古以來即有路可通,未必各社老死不相往來。
翁佳音(民96)。路是人走出來的:十七世紀中葉台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歷史月刊,232,33-38。
‹ 大橋的故事上一層虛實之間的臺灣 ›
路是人走出來的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 http://goo.gl/zsIyQ1
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現 實與理想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第一本從廣泛視角與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脈絡的鉅著,執筆的學者專家包括老、中、青三個世代的臺灣近代史研究者,從中研院臺史所到各大學臺灣文史所,是百年臺灣此一歷史命題罕見的規模與格局。全書論述的範圍廣及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面向,讓我們得以探尋對臺灣近現代歷史的認知。
三代臺灣人歷經三個世代的演變,本書擘畫出百年臺灣的基本圖像,進而彙整臺灣三個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省視每一代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的信念、態度與行徑,並探討臺灣三個世代先輩們與時代奮鬥的歷史,立體雕刻出百年臺灣人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展的軌跡。
作者簡介:
策畫:台灣研究基金會
編輯委員會
召集人:吳密察(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國史館館長)
委員: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何義麟(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許佩賢(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所長)、李福鐘(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所長)
吳密察:一九五六年生,臺南縣人。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東洋史專攻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臺文系教授。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臺灣近代史、日本近代史、臺灣史料論。主要著作:《臺灣近代史研究》等。
許雪姬:澎湖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一九八四-二○○二年服務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年迄今(二○一七)在臺灣史研究所任職。研究主題為清代制度史、家族史、海外臺灣人史等。
黃煌雄: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人(兩年);曾任立委,國大,監委;專注臺灣近代史,著有《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
黃富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兼任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一九八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一九九三-一九九八)。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家族史。主要著作有《霧峰林家的興起》、《霧峰林家的中挫》、《林獻堂傳》等。
蔡石山:美國奧勒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臺灣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萊分校,阿肯色大學,與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著有四本中文、七本英文專書,包括《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 1924-1934》、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Land Reform in Taiwan, 1924-1951等。
吳文星: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歷任臺師大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長、美國哈佛、史丹佛大學及日本東京、京都等大學訪問研究員、臺灣歷史史料研究會長、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長。著有《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等專書。
邱士杰: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同系所學、碩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二十世紀臺灣社會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政治經濟學史。著有《一九二四年以前臺灣社會主義的萌芽》一書。
陳佳宏: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及教學領域為:戰後臺灣政治發展、臺灣國際關係、海外臺灣人運動、族群與認同議題、歷史與電影等。
林瓊華法國巴黎狄德羅(第七)大學博士,現任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從遺忘到再現:謝雪紅在臺灣與中國的影響與遺緒〉(《台灣史學雜誌》第十五期,二○一三年十二月)。
劉士永: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秋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臺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曾任中研院近史所副所長、臺史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民間信仰文化、近代中國產業經濟史。
薛化元: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臺史所所長、政大歷史系主任、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現任政大文學院院長、政大臺史所教授及二二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著有《『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戰後臺灣歷史閱覽》、《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
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主編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吳乃德,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系客座副教授。著有《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第二冊,自由的挫敗》。
許維德: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法學士,美國Syracuse University社會學系哲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認同研究、族群關係、國族主義與社會運動。著有《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一書。
內容簡介:
罕見的規模與格局 豐富多元的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之鉅著
近年台灣研究基金會策畫舉辦了三次研討會,「一九二○年代台灣先覺者的精神遺產」、「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爭取民主的年代」,其中十七篇論文收錄於《三代臺灣人》。三次研討會分別聚焦於一九二○-三○年代、一九四○-五○年代、一九七○-八○年代三個關鍵的時代,探討臺灣三個世代先輩們與時代奮鬥的歷史。從某個意義來看,可說立體地雕刻出百年臺灣人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展的軌跡。
「百年追求」的三代臺灣人──蔣渭水世代、李登輝世代和黨外世代,歷經三個世代的演變,擘畫出百年臺灣的基本圖像。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蔣渭水世代,譜出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黃金十年;黨外世代則為國民黨戒嚴統治下,爭取民主、成果豐碩的年代;李登輝世代著眼於歷史的斷裂與敏感,從皇民化到二二八,深沉地勾畫臺灣的悲愴年代。每一個世代都有回應自己所生存世界的方式,而這些回應夾雜著挑戰與想像。
本書是第一本從廣泛視角與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脈絡的鉅著,執筆的學者專家包括老、中、青三個世代的臺灣近代史研究者,從中研院臺史所到各大學臺灣文史所,可謂濟濟多士,是百年臺灣此一歷史命題罕見的規模與格局。十七篇論文聚焦於一九二○年代以來百年臺灣史論述,三代臺灣人現實與精神質素的實踐。
從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二戰後威權禁忌時代、到黨外時期,其間政治社會變革與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有其現實的延續,也有全新的局面,包括了先覺菁英的啟蒙及普羅大眾的響應;如同一九二四年,臺灣文化協會在林獻堂領導下舉辦的「無力者大會」,這些「無力者」所傳遞的,正是臺灣這塊土地上一群無力者發起的自覺行動。
本書也彙整了臺灣三個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省視每一代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的信念、態度與行徑。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為「先覺者的黃金十年」、「臺灣的悲愴年代」、「爭取民主的年代」三個關鍵年代。
「先覺者的黃金十年」涵蓋一九二○—三○年代。黃煌雄以蔣渭水代表「臺灣的自主性」此一脈絡,討論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一年間,在這些先覺者的推動下,對臺灣社會的啟蒙、激勵,造就了如作者所稱臺灣歷史的黃金十年;黃富三從林獻堂對殖民政府採取的運動路線,探討其內心世界及其所領導的運動對臺灣的功過、評價;
吳密察考察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日本帝國中央的政治背景、法制設計及其與殖民地統治情勢的關係,兼及此請願運動的論理與性質;蔡石山解析了一九二○—三○年代臺灣左翼農民運動與全球大環境的關聯;吳文星藉由《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議録》裡關於臺灣教育的文獻,析論當時臺灣社會菁英對殖民當局的教育主張與理念。
「臺灣的悲愴年代」涵蓋一九四○到五○年代。黃煌雄以導論開啟了對這段歷史的思考,從寫實的文學作品呈現皇民化到二二八的歷史場域、畫面與互動;邱士杰以臺灣左翼分子作為主要的研究線索,闡述當時的臺灣左翼分子如何作為臺灣人中的「一種類型」在臺灣島內活動;陳佳宏探討「半山」權力角色的定位與戰後中國殖民臺灣的權力結構;林瓊華嘗試以《新臺灣叢刊》及二二八事件的左翼脈絡為切入的背景,剖析臺灣左翼者在轉入中國前夕所留下的政治思辨;
劉士永就臺籍醫界菁英面對皇民化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經驗,試論臺籍醫界菁英為何以臨床執業為主的現象;許雪姬以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三位跨越兩個時代又有留學經驗的越境者為主軸,來瞭解這個世代的人所存在的普遍性、根源性和特殊性;謝國興針對一九三○年代日本在臺灣推動的現代工業建設,到戰後初期臺灣民營製造業的增長概況,描繪出臺灣現代經濟發展的圖像。
「爭取民主的年代」涵蓋一九七○到八○年代的黨外世代。薛化元分析了《自由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對臺灣政治、言論自由、人權保障、司法制度等改革主張及其歷史意義;蕭阿勤以「回歸現實世代」綜論七○年代一批具有自覺批判、「去流亡」傾向的年輕人,認為他們對政治體制、重構文化的積極挑戰,對戰後迄今臺灣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吳乃德從美麗島事件談該事件所引發更為蓬勃的民主運動,並改變了整個政治結構;許維德則論及美國臺獨運動和島內反對運動間的聯繫性和相關性;最後由黃煌雄總結自美麗島事件以後,黨外再出發,所累積的政治運動成果。
本書論述範圍廣及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面向,我們因此更加認識先輩們如何在艱困的時代裡奮鬥,及思索這塊土地的未來;在某個意義上,本書所呈現百年臺灣歷史的發展軌跡,無可避免地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樣貌,我們究竟改變了多少?還存在著「臺灣夢」?直到現在,這些問題依然是進行式。本書所提供的歷史線索,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尋對臺灣近現代歷史的認知,以及代代相傳的精神價值。
日本文獻史料中之荷蘭東印度公司船舶舊照
日本文獻史料中之阿蘭陀船
臺灣史(認識台灣歷史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