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台灣道 1684--1895/1888台灣省最高行政長官全稱為“福建台灣巡撫”/1887福建臺灣布政使,臺灣內政最高官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DYlo4c

---------------------

官帽/清朝的官帽/清朝七品官員級別的官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1WEQy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PNqij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台灣官員官階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芝麻綠豆官者,喻其官之小也。官分九品,品分“正”與“從”。共有十八級,“從九品”便是最低卑的芝麻綠豆官。比從九品還要卑微的也算是官,叫做“未入流”。未入流即是不入流品,或是罵人所罵的“下流”。其流品之龐雜、人格之卑鄙,在戲劇和小說中常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清的正式命官,以知縣為樞紐,知縣雖只是正七品的卑官,卻是親民的正印官,統治百里或數百里的土地和居住的人民,有下屬的縣丞、主簿以及胥吏捕役,還有延聘的幕友。至於典史等下屬,雖也算官。卻近於未入流了。知縣之上級,有比他高二三級的官,如同知、通判、府丞等。名義上應是知縣的上司。但這些上司,都屬於丞倅的佐貳,並不為人重視,世稱之為“搖頭大老爺”或“點頭大老爺”。因為知縣為了客氣,有時拿公事去和他們商量或禀告,他們照例不敢有所主張,不是搖搖頭便是點點頭,敷衍過去了事。有一笑話,說是知縣和他們有時論事發生扞格爭論,知縣會當面頂撞他們,說:“等大人升到卑職的時候,便知道辦此事的難處了。”蓋通判等官碰到運氣好,有時上官會命他們去署理縣事,那是比升官還不容易的大喜事。所以七品知縣會對他們說這種刻薄的話。那麼這些五六品的官其實也屬於芝麻綠豆官了。     未入流的芝麻綠豆官,還有一種叫“大使”和“副大使”,這個官名可萬萬不能和辛亥革命之後的外交官大使相提並論。駐外的大使是外交官最高的級別,自從光緒元年開始有駐外使節以來,終清之世,對東西方互派的使節只是公使一級,即大使是代表國家元首的,而公使只是代表外交部長。那是東西方強國瞧不起我們弱國之故。即使聲望極隆的李鴻章,出使日、俄等國也只稱為“頭等公使”而未有大使的崇銜。北洋政府時代也只有十月革命的蘇俄曾在北京設置大使館,不久便被“張大元帥”查封了。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前也只有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在上海設立大使館,英、美等大國直要到二戰時才正式升格為大使。那些大使地位之高,當然非清代的未入流的大使所能望其項背。     清代的大使,並不限於外官,京師各衙門,有的也設有大使一職。其官職雖卑下,有的卻是絕美的肥缺。據說廣州的河泊所大使,是天下第一肥缺,而且簡放這一大使,還須由皇帝親自過問,真是做官的官場奇聞。原來廣東和外洋通商最早,明代以來,對外貿易徵稅與洋商往來接待事務都歸河泊所大使經管,歷久事務日繁,官和職務卻未變更,因此這個卑缺竟成為天下第一肥缺,皇帝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還有京師崇文門徵稽稅務的大使,也是著名的肥缺。 歡迎訪問三秦記     芝麻綠豆官群中,還有一種官也可列入其中,便是教官,又稱儒官或學老師,他們不管行政事務,只管死去兩千年的孔老夫子和活著的秀才童生們。他們的治地也只孔廟一座、大成殿一楹,所屬不過“門斗”三五人而已。生活當然清苦,所謂苜蓿生涯,每天只能吃些田裡作肥料用的金花菜過日子,一年只盼望春秋兩祭,孔夫子及其門徒吃剩下來的胙肉,可供他們知知肉味。不過有時他們權力倒也不小,凡是縣中秀才們犯了法,知縣決不能令他下跪或笞責,必須先徵得教官的同意,被革了功名,才可以像老百姓一般予以跪責。     教官的官名倒很不少:最高的是七品官的府學教授,很有些是進士出身的;州學的叫學正,縣學的叫教諭和訓導,其品級以次遞降。當教官的不像從八從九或未入流有油水好撈,並且一般做官是進入死胡同,要想轉升其他的官,比登天還難。     為什麼一般讀書人肯去做這種可憐蟲的芝麻綠豆官呢?也有他們的打算,首先是封建時代,做官是要迴避本籍的,例如江蘇人便不能在江蘇一省之內做任何大小的官。但只有兩種官是例外,一是武官,一便是教官,所以教官都是本省籍人,可免“憚於遠行”,在本地平平安安過日子。朝廷這樣設此例外,是因武官和教官都不治民,與刑獄徵稅沒有乾涉。再則當教官的都是年事已高,更無雄心壯志,藉此微秩吃吃皇糧以糊口罷了。     在清代教官如此卑微和可憐,孰知在元代和明初並不如此,元代幾位名臣和詩文大家如虞集、偈傒斯,明初的劉基、宋濂等,都先做過教官,後來才飛黃騰達的。不知怎的,到了清代竟成為仕宦之末路了。 

----------------------

中國歷史悠久,立官設守,肇始於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時已初具體制,而後歷朝沿襲並發展,官職有所增減,同一官銜的品級有所差異,有的官職名稱也有所不同。本文僅側重於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七品以上)官銜舉要簡介。

為方便查檢,所選介官銜均首字筆劃的順序排列。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國公:唐、宋、元、明時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級,以古國名稱國公,如「魯國公」等。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品武官。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昌邊疆要地州縣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總兵:明代總兵階無定製。清代正二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副將:明、清兩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僅次於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詹事:宮廷中太子的屬官,正三品;少詹事為正四品。

道台:道台是道員的別稱。明、清兩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一般為正四品。

提督:明代總兵上一級的武官。清乾隆以後提督固定為從一品。

宰相:同丞相。

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

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Liusophin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E5%AE%98%E8%81%B7%E8%A1%A8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孺人/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臺灣旗幟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UsMaO7

「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的檢索與應用

故宮清代檔案數位典藏子計畫/楊士朋、 楊慶平、黎裕權
  在清史研究中,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檔案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深為學術界所重視,但在浩若瀚海的數十萬件檔案中,研究者要找到符合自身所需的資料實為耗時費力的苦差事。為了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遂於民國85年開始建置清代檔案資料庫,將院內所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一一分類整理,開始製作目錄檔及影像檔,置於故宮網站上。不但便利於研究者的檢索、查閱,亦可減少摺件因多次調閱而造成原件的損傷。

  民國90年,圖書文獻處因為加入「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分項中的「故宮文物典藏系統之研製」計畫,考慮到故宮所藏清代檔案的年代、性質及來源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極為近似與相關,雙方遂開始合作清代檔案人名權威檔資料庫的開發與建置,利用雙方檔案資料彼此互補,以強化個別進行建置工作的不足。透過這兩個單位的網站,皆能對此資料庫進行連結,僅名稱略有不同。而此資料庫最大的便捷,即在使用者可以在使用清代的軍機處及宮中檔摺件(或史語所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之餘,尚能透過系統連結到此一資料庫,藉由資料庫所提供傳主的生卒年、傳略、籍貫、履歷、親屬關係、異名字號……等基本資料,俾使用者能更進一步掌握、了解所查閱的摺件檔案,並進一步透過此資料庫提供的資訊而得到更多線索,解決使用者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查閱歷史人物背景的種種困難。

  收錄於此一資料庫的清代人物主要為軍機處檔摺件中出現的具奏官員。在19萬餘件中,總計約有近6000位的具奏人,截至民國94年8月為止,故宮方面已建置約3700位左右。但由於此一資料庫是由故宮圖書文獻處與中研院史語所兩個單位共同建置,而史語所根據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所建置的明清人物中,有不少人是屬於前述的「具奏人」,且在此二單位遵循「同一人物不重覆建置」的規則下,實際上已被建置的具奏人必定遠多於3700位,且預計於計畫期間完成全部6000位具奏人的建置。

  這些有資格上奏的人物並非名不見經傳之輩,大半為清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建置人員根據內閣大庫檔案、軍機處及宮中檔摺件、清國史館傳包傳稿、清實錄、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清代職官年表、清朝碑傳全集……等各類的史料與傳記參考書籍相互參照比對,詳細整理出這些人物的基本資料,相信有益於學術研究之用。

  本資料庫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網頁中,讀者可透過點選「圖書文獻館」的「館藏資料庫」連結。本資料庫連結方式有二:一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目錄索引」或「清代宮中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www.npm.gov.tw/gct.htm);另一為「清代檔案人名資料查詢」。

http://goo.gl/xAYjQv

2 文官
2.1 正一品
2.2 從一品
2.3 正二品
2.4 從二品
2.5 正三品
2.6 從三品
2.7 正四品
2.8 從四品
2.9 正五品
2.10 從五品
2.11 正六品
2.12 從六品
2.13 正七品
2.14 從七品
2.15 正八品
2.16 從八品
2.17 正九品
2.18 從九品
2.19 未入流
3 武官
3.1 正一品
3.2 從一品
3.3 正二品
3.4 從二品
3.5 正三品
3.6 從三品
3.7 正四品
3.8 從四品
3.9 正五品
3.10 從五品
3.11 正六品
3.12 從六品
3.13 正七品
3.14 從七品
3.15 正八品
3.16 從八品
3.17 正九品
3.18 從九品
3.19 未入流

---------------------

官階 -詳細介紹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

官階 -官員服飾及俸祿
  官員服飾及俸祿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

【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佈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
,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 ◗陳涉世家◖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錄﹞後序◖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 ◗梅花嶺記◖ 『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 ◗梅花嶺記◖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 ◗張衡傳◖ :『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 ◗﹝指南錄﹞後序◖ 『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 ◗譚嗣同◖ 『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張衡傳◖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 ◗訓儉示康◖ 『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 『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 ◗譚嗣同◖ 『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
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同◖ :『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
本為史官,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 ◗記王忠肅公翱事◖ 『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 ◗〈指南錄〉後序◖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 :『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屈原列傳◖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 ◗〈指南錄〉後序◖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師說◖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 ◗石鐘山記◖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訓儉示康◖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碑記◖ :『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張衡傳◖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五人墓碑記◖ :『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出師表◖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 ◗赤壁之戰◖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師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譚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
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出師表◖ 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
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 ◗荊軻刺秦王◖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 ◗張衡傳◖ 『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 ◗出師表◖ 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 ◗後漢書◖ 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冑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
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 ◗屈原列傳◖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 ◗促織◖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
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 ◗鴻門宴◖ 『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
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陳涉世家◖ :『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鴻門宴◖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
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記◖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 ◗鴻門宴◖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
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紅樓夢◖ 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
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 ◗梅花嶺記◖ 『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記◖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孔雀東南飛◖ :『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戰◖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
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 ◗梅花嶺記◖ :『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 ◗五人墓碑記◖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
參見『巡撫』條。 ◗促織◖ :『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
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 ◗赤壁之戰◖ :『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水滸傳◖ 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 ◗水滸傳◖ 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赤壁之戰◖ :『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 ◗登泰山記◖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孔雀東南飛◖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裡正】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 ◗促織◖ :『令以責之裡正。』

【裡胥】
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促織◖ :『裡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製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 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如 ◗﹝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 除
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 擢
提升官職,如 ◗戰國策·燕策◖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 遷
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复。

5 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岳陽樓記◖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 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 ◗國語◖ :『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 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
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 乞骸骨
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 ◗張衡傳◖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千總】
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
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
『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
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
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
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
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
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
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
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
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
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
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
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
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
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
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
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
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
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
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
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
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
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
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
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
『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
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
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
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
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
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
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
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
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
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
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郎】
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
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
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
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
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
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
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
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
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
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
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
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
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
『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
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
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
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
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
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
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
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
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
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
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
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
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
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
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
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
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
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
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
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
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
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
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
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
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
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
『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
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
『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
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
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
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
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
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
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
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
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
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
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
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
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
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
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
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
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
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
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
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
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
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
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
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
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
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
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
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
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
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
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
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
『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
。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為甚麼清朝的官帽上有頂子,帽後有花翎?
作者﹕心語

(網路圖片)
【簡體版】 【字號】大 中 小 【列印版】
從古籍文獻中的記載或電影電視上演的宮廷戲中,如果注意觀察,可以發現明朝以前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官服不同,戴的官帽樣式也不同。明朝之前大多是我們熟悉的烏紗帽,而清朝的官帽則是頂戴花翎。
那麼,為甚麼清朝的官帽上有頂子,帽後還插著一束花翎呢?
清朝以前的官帽,就是我們常見的烏紗帽。烏紗帽是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原是民間常用的一種便帽。最早源自於東晉成帝時,凡在宮中做事的官員,都戴一種叫烏紗帢的帽子。到了南朝宋,這種帽子開始普及,烏紗帽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烏紗帽正式成為官服的一部分,則始於隋朝,盛行於唐朝。
宋太祖即位後,為免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令在烏紗帽兩邊各加一個翅,只要有人腦袋一動,軟翅就會跟著顫動,皇帝居高臨下,一目了然。明朝時,烏紗帽始定為官帽,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如《明史‧輿服志三》上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烏紗帽於是成為官職的代稱。
清朝時,由於民族性不同,清帝改冠服制,服飾以滿族服裝為主,官帽也與明朝截然不同,以禮帽代之,帽後都拖一束花翎,稱為「頂戴花翎」。清朝官帽,有上朝戴的朝冠與平時戴的吉服冠兩種,亦即有禮帽、便帽之分。這兩種帽子又各有冬、夏二式。
清朝官員戴的禮帽,又稱為大帽,有冬季戴的「暖帽」和夏季戴的「涼帽」兩種款式。依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暖帽大多為圓形樣式,中間飾以紅纓,冠頂有頂珠,帽簷反折向上,簷面質料多為皮質,也有呢料、絨布、綢緞等。涼帽多為圓錐形的笠帽,用玉草、竹絲或藤絲編織而成,外罩綾羅,多為白色,亦有湖藍色、黃色,頂上綴有紅纓、頂珠。

清單眼花翎涼帽(網路圖片)

清雙眼花翎暖帽(網路圖片)
頂戴、花翎都是清朝官品的冠飾,也是區分官階大小的重要標幟。清朝官吏品級,依帽上頂珠的顏色和質地來區別,稱為「頂戴」,也可作頂帶、頂子、頂珠,就是指裝在官帽頂上正中的飾物。
朝冠頂子共分三層,頂端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珠寶,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只有球型珠寶與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有金製,也有銅製,上面並鏤刻花紋。按照清朝禮制,頂珠質地以寶石為主,一品官為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為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鏤花金,九品用陽紋鏤花。冠上無頂珠即無官品。
此外,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都裝有翎管,目地是用來安插花翎。翎管約兩寸長,圓柱型。文武大官所戴翎管都是用各類玉石、象牙或玻璃燒製而成,當時以翡翠翎管最珍貴、盛行,但官品低的官員只准用紅玉。

玉製翎管(網路圖片)
清朝官員禮冠上用來區別品級的羽飾,有「花翎」、「藍翎」兩種,又稱為翎子,以花翎為貴。花翎以孔雀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以鶡羽製成,色藍,故稱。在清朝昭槤《嘯亭續錄.花翎藍翎定制》上載︰「凡領侍衛府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滿員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冠戴鶡羽藍翎,以為辨別。」
所以,藍翎是賜予六品以下而在皇宮、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亦可賞賜給官階低的功臣。但後來賜戴浮濫,出錢即可得。
孔雀翎上有眼狀的圓圈,一個圓圈算一眼,故花翎又分單眼、雙眼、三眼,以三眼最為尊貴。因此,花翎主要是以翎眼多寡來區分官吏等級。如《清會典.禮部四.冠服》上載:「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一等護衛均得戴之。翎根並綴藍翎。」
花翎原本是清朝皇帝賞賜給有功勛的大臣或貴族的冠飾,代表榮耀與官階。花翎有昭示官爵品秩、賞賜勛業的作用,故其規定嚴格,不可隨意佩戴。如有擅戴者,則送吏部從嚴處罰,若被罰以拔去花翎,則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
到清末,隨著花翎賞賜範圍擴大,也就不及之前尊貴,五品以上的官,不用勛賞只要捐納就可得花翎戴。後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國庫空虛,捐例大開,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了。@*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http://60-250-180-26.hinet-ip.hinet.net/theme/theme-58/58-index1.html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43/tony0543.html

-------------------------------------------------------------------

图七 清代八旗旗色图式 - 輔文 - 中华军事职官大典 - 中國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 - http://goo.gl/CPhUUK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代乾隆以後的官職,分為文官、武官,官階高低由秩品來區分。本表所列官職限於中央和行省地區。蒙古各盟、旗之官制參見清代蒙古官制;新疆回部各地官制參見伯克制;西藏官制參見駐藏大臣及噶廈;青海地區官制參見西寧辦事大臣。
清朝官職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UNi8Qy

清代的官階

任官稱謂:
清制,官分九品十八級。任官的稱謂有六:
一、除或授:凡具有為官之資格者,始授以官。
二、補:即復職於原衙門,或改用於他衙門之謂。
三、轉:即同一衙門內遷任於同品級而位次較高之官。
四、改:即同一衙門之官遷任於他衙門同品級之官。
五、調:即以一官更換他官之謂。清制,因事而互相轉換,
或特定衙門不設專官而任以他衙之官者,名之曰調用或調任,簡稱調。

六、升:因年、因功而進於高一級官品者。

任官類別:
九、管理事務:1.樂部、太常寺、鴻臚寺,由禮部滿人尚書兼管。
2.戶、工二部的錢法堂,由二部右侍郎兼管。3.武英殿、御書處、
宗人府銀庫、戶部三庫、工部火藥局、光祿寺、國子監、欽天監、
太僕寺、太醫院等,皆有兼管大臣。4.順天府府尹,
由漢人尚書或侍郎特任。奉天府府尹初以盛京五部侍郎選任,
後改為盛京將軍兼任。

十、行走:即內廷差使,不設專官,而以他官攝行之謂。
十一、兼充:即以本任兼他職之謂。如經筵講官、日講起居注官、
文淵閣領閣事、提舉閣事、直閣事、國史館、方略館、
實錄館等館之總裁官、副總裁官等,均無專官而以他官兼領其事。

十二、加銜:即加以高於本秩的官銜之謂。兼銜也是加銜。
十三、稽察:即以本職考核他官之謂。
十四、差委:差與委不同。差者,由皇帝所差遣,故又名欽差。委者,
由上級所委派,故又名委員。

十五、分發:即見習。
十六、署理或護理:即本官不在其任而以他官代理之謂。

品級:
品級指九品十八級而言,文武官皆同。
文官自正從一品至正從九品,品分正從,凡十八級,
不列於十八級之內者曰未入流,附於從九品之次,實為十九級。

土官百長以下則不列品。
武官同於文官。

封爵原因:
一、酬庸(軍功)
二、獎功(死難)
三、推恩(外戚)
四、加榮(孔裔)
五、備恪(明裔)
封爵內容:
世爵、封階、贈銜、蔭子。
世爵:
三、宗室覺羅世爵:
專為優待清皇室王公貴族而設。掌於宗人府。
凡十四等: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二、外藩蒙古世爵:
專為優待蒙古王公貴族而設。掌於理藩院。
凡七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
四、民世爵:
專為優待漢員及其他各民族之有軍功大臣而設。掌於吏部驗封司。

凡九位,二十七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一等侯兼一雲騎尉)
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輕車都尉,分四等。

騎都尉,分二等。雲騎尉,分一等。恩騎尉,分一等。

授爵自雲騎尉始。雲騎尉,襲一次。加一雲騎尉,則合為騎都尉,
襲二次。再加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三次。再加為三等輕車都尉,
襲四次。二等輕車都尉,襲五次。一等輕車都尉,襲六次。

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七次。三等男,襲八次。二等男,
襲九次。一等男,襲十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三等子,
襲十二次。二等子,襲十三次。一等子,襲十四次。
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三等伯,襲十六次。二等伯,
襲十七次。一等伯,襲十八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
三等侯,襲二十次。二等侯,襲二十一次。一等侯,襲二十二次。
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三等公,襲二十四次。

二等公,襲二十五次。一等公,襲二十六次。

封階:
分為京官准照加級請封,與外官照現任之級給封。同時又有文、

武之別。

文官之階十八:
正一品:光祿大夫
從一品:榮祿大夫
正二品:資政大夫
從二品:通奉大夫
正三品:通議大夫
從三品:中議大夫
正四品:中憲大夫
從四品:朝議大夫
正五品:奉政大夫
從五品:奉直大夫
正六品:承德郎
從六品:儒林郎
正七品:文林郎
從七品:徵士郎
正八品:修職郎
從八品:修職佐郎
正九品:登仕郎
從九品:登仕佐郎
以上文官階若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為宣德郎,
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光祿大夫。
後從一品改榮祿大夫。

武官之階十八:
正一品:建威將軍
從一品:振威將軍
正二品:武顯將軍
從二品:武功將軍
正三品:武義都尉
從三品:武翼都尉
正四品:昭武都尉
從四品:宣武都尉
正五品:武德騎尉
從五品:武德佐騎尉
正六品:武略騎尉
從六品:武略佐騎尉
正七品:武信騎尉
從七品:武信佐騎尉
正八品:奮武校尉
從八品:奮武佐校尉
正九品:修武校尉
從九品:修武佐校尉

贈銜:
贈銜有加等與減等之分。贈高於本官一級者為加等,
反之為減等。贈銜之等十八,如總督(正二品)贈太子少保(超品),
巡撫(正二品)贈右都御史(從一品),故為加等。

其中,太師、太傅、太保,俱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俱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俱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俱正二品。以上皆為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
凡大臣宣力中外、榮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
以示優寵焉。

蔭子:
蔭子之等六:
如二品以下官,滿、蒙子弟蔭主事,漢軍、漢員子弟蔭知州。
四品以下官,滿、蒙官至知縣(正七品),子弟可蔭至七品筆帖式,
漢軍、漢員官至通判(正六品),子弟可蔭知縣。其餘類推。

蔭子也有減等之制。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他與袁世凱勾結 是晚清第一貪官!溥儀送他一個字...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G3WM9L

他與袁世凱勾結 是晚清第一貪官!溥儀送他一個字...
2016年05月03日 20:20 於慶璇/綜合整理
他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是晚清第一貪官,與袁世凱勾結。 (圖/互動百科)
他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是晚清第一貪官,與袁世凱勾結。 (圖/互動百科)
一提到貪官,相信大家腦子裡都會浮現出和珅的形象,但其實除了和珅之外,在晚晴還有一位人物,比和珅還要更貪,貪的東西比和珅還要多,而且他還是一位王親,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慶親王奕劻。

奕劻,生於1838年,滿洲鑲藍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公元1894年,在慈禧皇帝60大壽時,被封為了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清朝時的一種爵位),同時他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在辛亥革命期間,奕劻還擔任了6個月的內閣總理大臣。

奕劻繼承的是它的爺爺慶僖親王永璘的爵位,沒什麼學問,卻寫了一首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圖/100toutiao)
奕劻繼承的是它的爺爺慶僖親王永璘的爵位,沒什麼學問,卻寫了一首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圖/100toutiao)
奕劻繼承的是它的爺爺慶僖親王永璘的爵位,他在前半生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雖然沒什麼學問,卻寫了一首好字,慈禧便經常找他代筆,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慈禧以「因循貽誤」的罪名,罷免了恭親王奕訢的一切職務,奕劻也因此有了機會,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為慶郡王。自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奕訢等在北京發動政變,從肅順等「贊襄政務八大臣」手中奪取了朝政大權,一直到辛亥革命,而幸運兒奕劻雖然能力不高、才疏學淺,卻做官做得相當順利。

奕劻之所以能在晚晴政壇的驚濤駭浪中屹立不倒,與他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有很大關係。奕劻做事作風穩重、滴水不漏,史書上說他「榮辱忽焉,皆在聖意」。在晚晴政壇保守持重的風格下,官僚能力的高下不是決策者所看重的,所以像奕劻這種諂媚軟熟之人才能按部就班地升遷。在辛丑年時,奕劻還沒有出任領班軍機之前,他的貪財就已經是朝中人人皆知,時人稱慶親王府邸為「老慶記公司」,專門賣官斂財。

史書上說慶親王奕劻「榮辱忽焉,皆在聖意」。(圖/今日頭條)
史書上說慶親王奕劻「榮辱忽焉,皆在聖意」。(圖/今日頭條)
奕劻以各種名目受賄,他與袁世凱的勾結,更是為大清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1903年,領班軍機榮祿病重,袁世凱計算奕劻將繼任,遣楊士琦持銀十萬兩相贈,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之後,袁世凱月有月規,年有年規,兒女成婚,皆由袁一手佈置,不費王府一分錢。

1908年,奕劻七十誕辰,成了官員們攀緣交結的好時機,奕劻更是大肆進財納賄。慶王府門前車水馬龍,列起了長陣,為了掩人耳目,明地裡,奕劻告誡家人勿收禮物,但暗地裡卻將送禮者按眾寡厚薄分為四級。這一次七十壽誕,奕劻所得現金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價值更為百萬以上。

1911年,直到大清帝國即將滅亡之際,奕劻還近乎病態的聚斂著個人財富。據《光宣小記》記載,武昌起義後,原四川總督錫良曾自告奮勇率兵督陝,而一向賣官攏財的奕劻竟仍向其索賄80000兩,錫良為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錢買官,況此時乎?」

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圖/華聲論壇)
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圖/華聲論壇)
大清帝國傾覆之際,奕劻通過受賄索賄聚斂的家產折合白銀億兩以上,而當時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8000多萬兩。奕劻的貪污名揚海外,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1917年,奕劻病死於天津租界,時年七十九歲,溥儀賜諡「密」字,意為「追悔前過」。

儘管奕劻歲貪污無數,但到頭來全被兒子們揮霍殆盡。據愛新覺羅·溥銓的《我父慶親王載振事略》記載,載振、載搏、載掄繼承了奕劻的巨額遺產,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享受生活。


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爲文武百官。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
委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以孝順著稱的鷓鴣管教育,以公平穩妥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剛正的雄鷹掌管法律,兇猛威武鷙鳥管理軍事的。巧言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皮工等五個工種,總之,各種各樣的鳥分工協作,都各其材,各司其職。西方天神「句芒」還有其父「少昊」來歷神祕  https://bit.ly/3gDLGL1


中華文化傳承組|Chinese Culture impart and inherit group | 清代官服等級紋飾 | Facebook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中華文化傳承組|Chinese Culture impart and inherit group | 清代官服等級紋飾 | Facebook


 

晚清老照片:安定門甕城很壯觀,五品文官與妻子合影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晚清老照片:安定門甕城很壯觀,五品文官與妻子合影


▲古代官員每年領有俸銀。(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2024/2/24 
中國古代的官場上,擁有「正一品」官銜的官員無疑是權勢巔峰,一身朝服龍袍上的繡章,意味著他們立於帝國權力金字塔的最頂端。正一品官員地位僅次於皇帝是皇帝的心腹和左膀右臂,手握大權。不過他們的俸祿,卻讓人意想不到。
古代「薪水天花板」在哪裡?清朝正一品官員俸祿太驚人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49paK2h
清朝正一品官員每年俸銀約新台幣3萬9000元。(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大清帝國兩百多年的統治史上,能位於正一品的官員極其稀少。除了是戰功卓著的邊將,也有世代頂級世家的後裔、敢於進諫的臣子等。正一品官員居住的官邸,都是皇帝親自分配的。房子多在20間以上,結構典雅、規模宏大、設計考究,宅第內部也是金碧輝煌。官邸坐落在京城的要地上,景致優美、環境幽靜,尤其方便往來政務。
不過,官員的俸祿卻是少得可憐。古代銀兩的價值數唐朝最高,一兩銀子約等於新台幣1.7萬元。可是到了清朝約等於新台幣1300元左右。到了清朝中晚期,價值逐漸貶低,大約只有新台幣750元至1100元。
清朝正一品官員每年能得到俸銀180兩白銀,折合成現在的幣值約新台幣3萬9000元。清朝二品官員則享有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兩。除此之外,每正俸1兩,還有1石祿米。古代「薪水天花板」在哪裡?清朝正一品官員俸祿太驚人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49paK2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