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廣福天水堂2020年三十、正月初二敬阿公婆+老屋風華三甲子闔家歡喜慶團圓+歲次庚子北埔姜屋天水堂除夕、年初二祭祖-0124-202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分類械鬥年表/一田二主/南北客家土地差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x4cAZ
======================
--------------------------------------------------------
平埔族-三貂新社頭目平埔族-三貂新社頭目 荷蘭船頭木雕女神
業戶姜勝本圖記福
--------------------------------------------------------------
姜秀鑾-印章+金廣福印章
-------------------
1856年新竹關西(鹹菜甕)墾戶首姜殿邦
beipu.2222.idv.tw【北埔人的原鄉情懷】 http://tinyurl.com/y24tmyvc
客家精神北埔遊 @ 青睞拼布生活工藝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o6axtu
新竹古蹟-北埔金廣福公館 http://tinyurl.com/y6rd8xwf
新竹古蹟-北埔金廣福公館 @ 快樂旅行攝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tinyurl.com/y6rd8xwf
典藏號:OB93c0297
契字名稱:執照
年號:光緒12
西元:1886
舊地名:柯仔壢
立契人:徐運古
印記:「新竹縣正堂給竹北一保南興庄閩粵總墾戶金廣福長行戳記」。
內容:南興庄總墾戶金廣福收過柯仔壢佃戶徐運古大租隘糧谷七斗,合給完單付照
文物典藏系統 http://tinyurl.com/y44nqzsu
年代:道光20年(西元1840年)
描述:這是受訪者父親陳龍發先生留下的一份清道光二十年的文件,它是存放在一個相框裡面,放在書櫥的上面,因家裡樓上曾經漏水,因此部分地方被水滲透弄髒了,幸好未損壞,字跡仍非常清晰可見。 一份清道光二十年、由當時金廣福墾戶首姜秀鑾所批示的同意書,最後面有蓋墾戶首姜誏、總墾戶金廣福的戳章。 全文是用毛筆繕寫,內容抄錄如下: 「立給山批字南興莊總墾戶金廣福墾戶首姜秀鑾緣 福等奉 憲在南勢山建隘防番就地取粮今因 福等 管地方土名赤柯坪莊背大龍尾山埔一處可堪築穴做坟坐西南向東北或左或右及上下均踏前后左右界址四至帶踏分明出給與羅家賞兄簽 伊弟金骸萬載佳城並無干碍抵塞別人物業合給山批付為執照」 「即日批明經同議定穴中前陸丈後捌丈為界左捌丈右捌丈為界後至龍上不淂損壞日後羅家賞兄界外概不得阻碍 福等佃人耕種立批是實」 最後寫著:「場見管事姜長妹 公正,依口代芼徐世全 畫押 」 道光弍拾年拾貳月 日立給山批字墾戶首(戳記-墾戶首姜誏)總墾戶(戳記-總墾戶金廣福) 別名:契書-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158069) http://tinyurl.com/yyyuv5dk
金廣福
發布日期:2016-07-15 https://is.gd/vNyTFL
金廣福的外觀門口
新竹縣唯一第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創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屬清代墾拓大隘地區的一個據點,也是金廣福墾號的辦公室。金廣福墾號是由官方主導補助,再由閩客籍人士合資而成的一個開發公司,其名稱之「金」取意為吉利、「廣」為廣東、「福」為福建。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至清朝後期已擴展至今苗栗縣南庄鄉、三灣鄉一帶。
金廣福之組成是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十五座,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閩籍墾戶首周邦正住在竹塹城內,主管有關衙門公事和會計事務,並掌管戳記;粵籍墾戶首姜秀鑾則進駐墾區,擔任守隘防番和督工開墾的任務。姜周二人分工合作進行墾拓事業,使得墾拓事業漸有進展,為大隘地區的開發奠下基礎。金廣福墾號是一個由閩粵兩籍業戶與舖戶合股組成,兼具防番與土地拓墾功能的組織。組成後由姜秀鑾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從樹杞林(今竹東)附近突進北埔,建立據點,然後建設新隘三十六處,形成一個大防禦線,因此又稱大隘。
金廣福之字義,其中「金」為臺商取名俗例,以金字起頭,取其發財多金之意,「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臺灣早期閩、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為臺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不過金廣福的武裝拓墾,也與世居當地的臺灣原住民(賽夏族為主)正面衝突,隘勇死傷無數。《樹杞林志》就提過「山內面橫截,建設銃櫃,與番血戰數十陣,隘丁戰歿無數,股內傾囊」的戰爭實況。 在1898年(明治31年)臺灣總督府廢止「三段警備制」, 建立地方警察制度之後, 北埔警察署、北埔辨務署等均曾借用金廣福公館辦公。這座建築物也是全臺灣維一倖存的一座公館,由於其歷史意義與特殊性,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一級古蹟。
建築形式
金廣福公館的建築形式為兩進一院之四合院格局,其兩側還各有一條外護龍。右外護龍於1935年大地震後改建為日式建築,而左外護龍目前仍維持清代原有格局。鄰近的天水堂是姜秀鑾的故居,現由姜家家族自行修繕維護,目前仍有姜秀鑾後裔居住其中。
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產,現懸掛於金廣福公館大廳前之金廣福匾額為複製品,原件由北埔姜家後代另行收藏。
歷任墾戶首
「金廣福大隘」自道光15年(1835年)創立至光緒12年(1886年)劉銘傳實施裁隘政策為止,共傳四任粵籍墾戶首、三任閩籍墾戶首,經歷52年。
因山區拓墾工作艱險困難,需費資金龐大,閩籍人士參與意願降低而逐漸退出,致使金廣福拓墾事業的主導權由姜家全面掌控。
修復過程
金廣福公館作為「金廣福墾號」的辦公室,在隘墾的五十餘年中或有修繕,但未留下記錄。日本領台後,金廣福公館先後作為憲冰分對屯新竹辦務署北埔支署衙署,又改用作北埔支廳宿舍。雖然格局未有更動,但內部空間多有因使用而調整。1935年(昭和10)發生關刀山大地震,金廣福公館嚴重受損,隨後加以整修,並運用日式構架,成為一個傳統建築與日式建築的混合體。修復之後,部份空間作為穀倉之用。
民國72年金廣福公館經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之後雖有整修之議,但因部份爭議,致遲遲無法進行修復。88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金獷服公館建築嚴重傾毀,經內政部補助進行緊急搶修,予以加固並搭設保護棚架。隨後新竹縣政府積極協調所有權人,進行修復作業,並獲內政部核定動支九二一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辦理修復工程,於90年元月動工,至92年4月完工。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五鄰中正路1號及6號
座標:24°42′03″N 121°03′28″E
創建年代: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https://is.gd/vNyTFL
金廣福-閩籍墾戶首周邦正駐於竹塹城內,掌管戳記,主管衙門及會計相關的事務;粵籍墾戶首姜秀鑾則進駐墾區,擔任守隘防番和實際開墾的任務。當時,姜秀鑾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從樹杞林(竹東)前進北埔,在北埔、峨眉、寶山等地新設36處隘寮,形成一個大防禦線,稱為「大隘」。
36處隘寮的辦公室及指揮中心設於北埔,這裡也是招收墾佃及徵收隘租的行政中心,而被稱為「金廣福公館」。「金廣福公館」現為國定一級古蹟,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一級古蹟,顯示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北埔的姜紹基還曾組織團練北上,與官軍並肩作戰。事後,「金廣福墾號」獲頒「義聯枌社」匾額,以獎勵其保家衛國的義行。
金廣福公館平面型式類近廣東客家地區的雙堂屋,但其廂房與耳房緊密箝入,連成一條室內通道其正方形的空間佈局較長方形的雙堂屋緊湊密實。
這座公館對外開有三門,且於大門背後設有「栓杆、伏兔」。其結構為土磚、石材築砌的承重牆系統,牆厚達五十公分,另外,左右兩扇門一共有六個栓眼,三個在門內的地上,三個在高高的門楣內側,上下相對,一共三組,門閂是三根約六尺多高的原木,垂直插在上下兩個栓眼裡;插上三根門閂後,在粗壯的人也無法破門而入。由此可知,金廣福公館在建築設計上,充分表達武裝移民大本營的角色。
1884年清法戰爭後,台灣建省,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成立「撫墾總局」,將開山拓墾的工作收歸官辦,解除金廣福墾號長達半世紀的墾務任務
周邦正+姜秀鑾+金廣福長行戳記
姜秀鑾令我在人類學研究上覺得有趣
姜秀鑾令我在人類學研究上覺得有趣 - 《台灣瑞士夢》理想、夢想&現實 - 新浪部落 https://bit.ly/3tdlCLZ
蔡台文看到本網討論北埔國家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關於姜秀鑾是福佬人不是客家人以後,他恍然大悟說:「難怪賽夏族人稱呼福佬人為姜秀鑾!」此事我也請教了賽夏族人,得到證實,他們稱呼福佬人為「姜秀鑾」,這成為姜秀鑾是廣東福佬人的活證據!
筆者是因自己的祖籍是廣東潮州,被家鄉所在地糊塗的行政首長及中央客委會劃歸客家人,從而前往廣東潮州祖籍地調查,證實自己家族並不是客家,也得知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大部分是福佬人不是客家人!
筆者在與吳中杰教授討論指導之下,因三山國王被傳為客家人的信仰,而做了全台灣三山國王廟調查,統計了全台三山國王廟的始建者及年代,歷史變遷,及現在信徒所屬族群,作為統計分析及研究的基礎,證實三山國王是潮汕人的文化符碼,非客家信仰。並且出版了《台灣三山國王廟全集》共28萬餘字,出版之際有讀者說此書將是宗教界的大著作,我細思答以:「此書其實沒有探討宗教問題,內容多數是人類學的範疇。」
姜秀鑾這個案例使我在人類學研究上覺得妙趣橫生!❤️
姜家原是福佬家族,在明朝由漳州龍溪福佬庄遷移至廣東陸豐接近客家界線的福佬庄而通曉客家話,在遷移至新竹新豐鄉姜厝後開枝散葉,有的住福佬庄說福佬話,有的住客家庄說客家話,他們的認同也各自不同。
有趣的是這樣的家族是否符合我的看法:「人因遷徙關係,在一個地方住久了說當地的語言,也就成了那個族群的一份子,並不是固定的!」
..................
下文是韋煙灶教授所做的調查研究,對上述現象有詳細說明:
〈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
本文之初稿發表於《新竹文獻雜誌》,2010 年,第 42 期,頁 58-67。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一、前言
桃園與新竹兩縣散佈祖籍為舊陸豐縣大安墟鹽墩村姜世良派下裔孫的姜氏宗族,1 姜氏宗族在桃竹地區之所以突出,姜氏先後參與三個地區的墾務,最初在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以姜勝本為墾號,與來自漳州府龍溪縣的郭振岳合作拓墾今新屋社子溪以北到觀音大堀溪間之「大溪墘庄」;2 姜朝鳳家族(以姜勝智為首)與來自潮州府大埔縣的劉承豪合作開墾九芎林;最出色的當屬姜朝鳳曾孫姜秀鑾擔任金廣福墾區的墾戶首。3 站在漢人的立場,姜秀鑾對新竹內山地區開發有著卓越的貢獻,因此《臺灣通史》將新豐姜氏之開臺祖姜朝鳳(陸豐 11 世祖)與徐立鵬等人同列於〈列傳三:王世傑列傳〉中。4
本文將根據這幾年來筆者在兩岸跨界研究所獲得的資訊,來探索姜氏宗族的源流與族群屬性,並配合在桃竹地區以自然村為調查空間單位的微觀的田野訪查成果,來呈現姜氏宗族在此區域的空間分布情況,最後來連結到姜氏宗族的族群屬性對金廣福墾區拓墾過程中可能的正面影響。
二、姜氏宗族的來歷
( 一 ) 粵東閩南語的分類與分布
潘家懿與鄭守治的研究的結論發現,粵東全區 7 市 2700 多萬人口中,有一半人的母語是閩南語,集中分布在沿海的潮州、汕頭、揭陽、汕尾 4 個地級市,而西部和北部的惠州、梅州、河源 4 個山區和半山區的地級市,講閩語的人口總數有 6、70 萬。5粵東閩語按其語言特點可分為潮汕話和福佬話兩大類,潮語區居民的祖先入粵時代久遠,潮語早已從閩語分化出來,成為閩南話獨立的一支。汕尾市城區、海豐縣、陸豐市,以及惠州市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甚至河源市源城區等地。在元明之際的「海豐縣」還幾乎是一片蠻荒,其人口大多數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間從閩南(尤其是漳州府)、閩西和贛南等地輾轉遷入的。由於入粵時間短,原鄉的方言大致還基本保存(主要為漳州腔閩南語)。閩語區內則夾雜一些客家方言點,客語區內也有少數的閩南方言點。6
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
潘家懿與鄭守治的研究與筆者在桃竹地區的調查是不謀而合的,新竹沿海的新豐鄉紅毛港與桃園新屋蚵殼港周邊的粵籍移民裔所使用的閩南語偏漳州腔,7 一個被泉州腔圍繞的區域,來自粵東的世居宗族是不太有機會學習到漳州腔閩南語的,合理的解釋是其閩南語乃攜自粵東原鄉。筆者從桃竹地區世居宗族祖籍的訪查中發現,祖籍海、陸豐的閩南族群,在遷入粵東之前的祖居地大多為漳州,其開臺祖多為海、陸豐開基後的 9-13 世間(平均約為 11 世),以一世 25-30 年換算成確實的年代,頗符合「大多數都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間從閩南、閩西和贛南等地輾轉遷入的」。
桃竹地區的姜氏宗族即是這種在明代由漳入粵的典型宗族,從目前各桃竹各地姜氏宗族所編的族譜及墓誌大多指稱,姜氏開粵始祖姜世良在入粵之前的祖籍地為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江(紅?)豆村,入粵的第一站為碣石衛,其後部分裔孫再遷徙到海豐及陸豐大安墟鹽墩村等地,桃竹地區姜氏宗族的原鄉均在陸豐大安,大批渡臺的時程約為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之間。
姜世良於明洪武年間(西元 1368 年)由閩入粵,但姜世良入粵的時代背景為何?筆者根據其駐足與遷徙路徑,以及《天水堂十一世渡臺祖姜朝鳳公派下族譜》8 所載諸多姜世良派下裔孫葬於各地衛所駐地的資訊推斷,姜世良應為明洪武年間奉派到廣東碣石衛駐防的軍人。明代軍制行「衛所兵制」,軍戶與民戶分籍,軍籍為世襲,軍戶歸衛所管轄,衛的位階相當於府級行政區,千戶所(如福建之金門所)則相當於縣級行政區。從姜世良派下世系表來看,姜世良有二子,除了持續一代一人繼續世襲軍戶(直到明朝覆亡)外,其餘子孫在海、陸豐一帶繁衍落腳。
陸豐大安是一個谷口型的城鎮,為唐初所設安陸縣縣治所在地,也是流貫舊陸豐縣的螺河流域諸多支流匯流處,其地理位置頗類似清代的桃園大溪,灌溉水源充沛、航運便利,是交通與商業的輻輳點,也是與畬族鄰接的要衝。9 在明朝由大安往北就是當地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目前我們尚無法證實,姜氏宗族是否曾經與?族進行土地資源爭奪的鬥爭?而且能將此經驗複製到桃竹地區的拓墾上?或者姜氏宗族由於軍戶出身的關係,一直保持尚武的習性?若能確認姜氏宗族具備上述的原鄉文化技能,則當有助於其在臺的拓墾工作,但這些仍有待日後的研究再一一解開。
( 二 ) 歷史文獻所呈現的歷史語言證據
桃竹地區姜氏宗族的祖籍地,不管是陸豐大安、碣石衛或漳州龍溪,均屬於閩南語區,筆者三度到陸豐大安及碣石姜姓宗族聚集的聚落,結果證實兩地均為閩南語區。目前的原鄉的方言分區是否能反映渡臺之初姜氏宗族所使用的母語?與金廣福拓墾時期北埔姜氏能否使用閩、客雙語?答案是肯定的。證據如下:
乾隆 40 年(1775)來自陸豐大安的姜姓宗族分家鬮書(〈姜阿妙兄弟同立分家鬮書〉)所呈現的語言證據:「……父親遺有家業水田壹所,帶瓦屋三間、茅屋並牛椆七間,共拾間;……坐落土名茄東坑口(今新豐鄉鳳坑村境內),……,其樹林仔庄(今新豐鄉鳳坑村姜厝)前水田壹所,另四界帶地屋壹所,瓦屋共五間,……乾隆四十年十月 日 立分鬮書……。10
〈新竹北埔姜家史 料 〉 載 道 光 12 年(1832)姜秀鑾及姜秀福兄弟分家鬮書:「兄弟承父所遺,僅有屋前之田,屋後之山竹果等項,餘者數處之田併山崙等業,係鑾兄弟粒積。……。」11
此兩則姜家的分家鬮書均為閩、客式用詞併用:屬於閩南語的用詞尤為突出(括弧內為客式用詞),如:牛椆(牛欄)、崙(排、崗、墩)、粒積;屬於客家語的用詞(括弧內為閩式用詞)如:瓦屋(瓦厝)、茅屋(草厝)、屋前(厝前)、屋後(厝後)。
可見姜姓宗族從較早期的乾隆 40 年(1775),到道光 12 年(1832),均能維持使用閩南語,且具備使用閩、客雙語能力,姜姓為亦閩亦客的族群屬性。
三、姜氏宗族在桃竹地區的分佈及其歷史與地理意涵
清代姜氏宗族在桃竹地區的開基之地,至少涵蓋觀音、新屋、新豐、芎林、新埔、竹北、竹東、北埔、寶山、峨眉等 10 個鄉鎮市,最早入墾之地,也是親族最聚集的當屬新屋。後續發展最有成就者首推開基於新竹縣新豐鄉鳳坑村姜厝的姜朝鳳派下裔孫,個別人物最出色者當推金廣福墾區墾戶首姜秀鑾。
以其所使用的母語而言,目前仍居新豐姜厝的姜朝鳳三子勝韜房裔孫保留閩、客雙語能力,其使用的客家語為海陸客語,閩南語為漳泉混合腔,但有趣的是其週邊來自福建閩南移民裔所使用的閩南語腔調全為泉州口音,此與當地閩南人祖籍多數屬於泉州(尤其是同安縣的金門)有關,故當地姜姓宗族的閩南語口音是攜帶自原鄉。12 13
新屋的姜氏宗族中靠近沿海閩南語區(祖籍仍是同安縣為多)也能使用閩客雙語,當初拓墾時的合作對象為來自漳州府龍溪縣昇平樓的郭家,此郭家與桃園大園郭光天家族為同宗關係,陸豐閩南語偏漳州口音,基本上能與來自福建漳、泉移民溝通。14 靠內陸姜氏宗族的母語則逐漸客化,40 歲以下的族人不僅以客家語為母語,且族群認同傾向也是客家,70、80 歲的老年層,才知曉祖先以閩南語為母語(在家說閩南語,出外說客家語),認同自己為閩南底。竹北、芎林、北埔的姜氏宗族則更是毫無例外的認同客家。故現今姜氏宗族的族群取向與所處的人文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聯,位於閩客過渡區者有雙重認同,位於客家語區者則認同客家。
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 新豐與新屋姜氏宗族分佈地區的其他姓氏移民,大多數的祖籍地為陸豐大安墟,與姜氏宗族是同鄉關係。桃園及新竹沿海閩南人對這群祖籍粵東且在原鄉即能使用客、閩雙語的族群稱為「半福佬客」,這群半福佬客的族群屬性亦閩亦客,在地緣上恰巧位於現今桃竹地區閩、客族群的過渡地帶,有這群半福佬客作為閩、客族群之間的緩衝,或許使得桃園南半部與新竹地區在清代從未出現大到被記錄於史料的閩粵或閩客械鬥事件。15 16
新屋范姜姓宗族來歷頗值得討論,范姜氏五祖之祖父范集景,生二子文周(又名文修)與文質。周集景死後,妻雷氏攜二子改嫁陸豐大安墟鹽墩村姜同英,文周改姓為姜。文質仍承范姓,但文質為報姜同英撫育之恩,對五子是冠范或姜姓,無法均衡,乃同承范、姜雙姓(范姜)。
新屋及觀音的姜、范姜兩姓,乍看姓氏相異,祖籍地不同,實則同是自陸豐大安墟鹽墩村遷臺。范姜姓遷徙至海豐公平墟前,范姓祖先原居地在陸豐吉康都水唇田心壩(今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田心壩,客語區),17 雖然新屋范姜五祖的成長地為陸豐大安墟(福佬語區),但其族群與語言認同,則是趨向於客家,反映在其居住聚落採用客式地名—新屋。
從移入地(觀音、新屋、新豐)的空間結構來看:與范姜親屬關係相近的姜姓宗族(范文質繼父姜同英兄弟姜同雲、姜興芝的兒子們:姜文迎、姜文欽等派下)18 19 20 與范姓的居住地偏在較內陸地區;與姜朝鳳及其兄弟、堂、從兄弟所傳的姜氏宗族,其居住地偏在沿海地區。居住地的空間分佈,充分展現出姜氏宗族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21
四、結論
本文彙整姜氏宗族所編輯的族譜,配合田野訪查與文獻梳理,大體可以完整呈現桃竹地區姜氏宗族姜姓宗族的歷史源流與在臺灣的空間分佈情形。姜氏宗族在桃竹區域發展的在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令筆者感興趣的姜氏宗族在拓墾之初所顯現的亦閩亦客的族群特質,而在桃竹地區這種帶有亦閩亦客的世居宗族不在少數,在過去的桃竹地區有關的歷史、語言、族群關係、區域發展研究,均未發現此種族群特質,透過揭開桃竹地區姜氏宗族分布地理空間與歷史源流的脈絡,當有助於更客觀的詮釋與分析歷史文獻與論述。
(圖、照片、註釋均略)
姜秀鑾令我在人類學研究上覺得有趣 - 《台灣瑞士夢》理想、夢想&現實 - 新浪部落 https://bit.ly/3tdlCLZ
生產樟腦的樟樹,多半生長在亞熱帶特定地區,尤其是平原和山地之間的丘陵和淺山,而台灣就是19世紀全世界最大的樟腦產地
樟腦有防腐、防臭的功效,也可以製作香料和藥物,在19世紀後半,更可以用來合成賽璐珞和無煙火藥,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
因此19世紀後,許多大家族開始在桃竹苗沿山拓展勢力,之後各大家族紛紛以隘寮這種防禦工事為中心,建立名為「隘庄」的社會系統,除了能保衛農田收入,更是為了樟腦的利益
但經營隘庄不是只有蓋蓋隘寮那麼簡單,必須向庄內領民收取稅金,然後規劃設施建造、雇用專職部隊、處理後勤、養護渡口道路、舉辦宗教活動團結領內等等
由此可見隘庄本質上就像一個小王國,隘庄主就是領主。要維持這樣的系統運作順暢,領主必須要有財力、有武力還要有足夠號召力作為後盾。通常只有大商人或大家族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93年來自竹塹城的大商人陳智仁,取得了成立隘庄的許可,在現在的關西鎮建立了最早的隘庄,取名為美里庄
但很快地美里庄遭到東方馬武督群的進攻,陳智仁小看了當領主的難度,而且也缺乏軍事經驗。1799年他以防禦經費不足為理由從這裡抽身,他的合夥人衛阿貴接替了職務
這位衛阿貴大有來頭,他出身平埔竹塹社貴族階級,在和陳智仁合夥前,就已經在新埔以東,率領一群佃戶拓展勢力範圍。陳智仁離開後,美里庄佃戶為了穩定局勢,共同推舉衛阿貴成為新領主
就跟沙丘故事一樣,當亞崔迪到了沙丘,需要爭取小家族的支持。衛家能被推舉為新領主,很大的原因也是小佃戶家族的支持
這些小家族很早就在當地開墾,例如上南片羅秀文家族,崁下的彭名英家族和王廷昌家族,他們在美里庄的發展歷史就跟衛家一樣久
這些家族來到美里庄落地深根,並沒有隨著領主換人而離開,反而還成為新領主上位的推手
身為領主的最重要職責,就是提供軍事保護,因此衛阿貴擔任領主第一件事,就是沿著牛欄河,重新構築隘寮防線,這樣才能確保小家族的支持,也才能確保稅收穩定
從1800年到1820年,有更多小家族被吸引而來。直到衛阿貴去世前夕,衛家以及諸小家族在牛欄河以西算是站穩了腳步
衛阿貴兒子們在1820年左右組織名為「衛壽宗」的集團,繼承領主職位,並正式將這裡改名為 #鹹菜甕。這名字也成為關西古名直到二十世紀初為止
之後衛家跨過牛欄河加速東進,防線推到湖肚東側的白石山一帶。鹹菜甕擴張事業非常順利,衛家的聲勢也到達頂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即便家大業大,也沒有永遠的領主。在衛家的全盛時代,也曾經被小家族「下剋上」,導致下剋上的主要原因就是戰爭
1830年後衛家與馬武督群的衝突加大,擴張計畫受挫,衛家聲望在小家族內部出現信任危機,1845年小家族聯合拉下衛家,由彭家短暫接替了領主職位
但這點挫折並沒有真正影響衛家的實力,五年後衛家又重回領主之位。只是衛家真正的強敵,並不是東方的馬武督,而是來自東北方的板橋林家
當時林家根據地位於大姑崁,也就是現在的大溪老街,林家有一座方形城池作為作為大本營,而且土地產業遍及整個北台灣,是個相當強大的家族
1853年,林家在三角湧逮捕了一些欠稅的小家族。將他們關入大牢。這些小家族聯絡到衛家。計畫共同對抗林家
衛家聯合其他三個家族,共同和林家開戰。這場戰爭從1853年開始,前後打了三年。這期間林家以一打四,不只守住大本營,同時間還在板橋築城,持續擴張版圖
衛家就不一樣了,早在對林家開戰之前,就已經面臨財務危機
因此當衛家重回領主位子第一件事,就是向小家族漲稅,甚至計畫重新丈量每個小家族的土地,進一步增加稅收
衛家在這個時間點介入林家事務,表面上為了林家佃戶出氣,真正的動機還是經濟利益
因為大姑崁位於沿山丘陵,與鹹菜甕一樣擁有豐富林產資源,衛家想藉由這次軍事行動,打開新的財源
但從作戰結果來看,衛家不僅沒有取得成果,財務狀況還更加惡化。為了填補財政空缺,衛家計劃繼續漲稅,等於是在幾年之內連漲好幾次,這就引起諸小家族反彈
既然無法漲稅,就只能裁掉隘寮和武裝部隊來節流,但這等於放鬆了對馬武督群的防禦,小家族因此聯合指控衛家忽視安全,只是衛家也無法再支付鹹菜甕的防禦經費了
1855年,羅家和彭家為首的小家族,認為衛家無法履行領主義務,也拒絕再繳納稅金,聯合一個外來新勢力,經過檯面下的運作,聯手將衛家逼退
這個新勢力,就是南興庄的金廣福領主姜殿邦
南興庄與鹹菜甕一樣,也是以樟腦利益而擴張的隘庄。姜殿邦本人也在這場政變當中,得到了鹹菜甕小家族的支持,成為統治南興庄和鹹菜甕庄的超級領主
1862年淡水成為國際條約港之後,樟腦需求持續增加,擁有樟腦資源的隘庄都因此受益,手握兩個隘庄的姜家也進入全盛時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就像過去的衛家一樣,姜家在鹹菜甕的統御力也不是絕對的。首先,鹹菜甕小家族經過半世紀的發展,包括羅家、王家、鄭家和杜家等等,都已經逐漸成長為鹹菜甕的強宗巨族
姜殿邦上任後,為了取得小家族的信任,花了很大的力氣談判協調,例如允許小家族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納稅,也承諾不會將領主職位私相授受,小家族依然有推舉領主的權力
另外也因為樟腦價格上漲,越來越多洋行進入台灣,甚至有英國洋行來到鹹菜甕設立樟腦交易所。小家族會開採自己土地上的樟腦,自行與英國商人貿易,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樟腦貿易網路,運輸到沿海港口販賣給洋行
鹹菜甕庄整體雖然持續蓬勃,但姜家對庄內的掌握力卻越來越低,利益卻逐漸被小家族侵蝕
再加上姜家要維持兩個隘庄的運作與擴張,財務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必須與小家族借錢周轉
最終姜殿邦在鹹菜甕擔任14年領主後,在1869年辭去了領主職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殿邦辭去領主後,老領主衛家重新上台。為了增加收入,野心勃勃地計畫繼續向東部擴張,大舉投入高獲利樟腦事業,並漲稅擴充武裝力量
但鹹菜甕內也開始有矛盾,像鄭家這種以水田收入為主的家族,並沒有從樟腦貿易得到利益,因此反對浪費經費在東線的防衛
當1870年代後樟腦的市場價格下跌,衛家的擴張成效有限,樟腦獲利不如預期,聲望又再次挫敗
水田派小家族拒絕再支持衛家,1875年,以鄭家為首的十個小家族聯合下剋上,衛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重回領主職位
對鹹菜甕小家族來說,衛家算是認真的領主,確保領國持續擴張,且盡量利益均霑,在鹹菜甕庄百年的歷史中,衛家壟斷領主的時間就超過一半
只是這次事件也標誌了小家族的成熟,許多小家族實力已經相當雄厚,甚至有能力挑戰領主的職責
衛家下台後最後三任領主,都是由小家族出任,例如以米穀生產為主的鄭家,以及以樟腦貿易為主的連家
但這兩派的矛盾也開始檯面化,水田派的鄭家上台後,因為拒絕增加防禦經費,連家等東方山區小家族便聯合控訴鄭家。之後連家繼鄭家之後,當上新一任,同時也是鹹菜甕最後一任的領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李明賢,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
陳志豪,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
關西鎮志,歷史篇
戰國福摩薩 - 【台灣版沙丘 - 新竹沿山權力遊戲】 《沙丘》電影的故事,圍繞在香料這個貴重物資... | Facebook https://bit.ly/4a9hF0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