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泗治 (1911年4月14日-1992年9月23日),是一位出身臺北士林的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特色為其明顯的民族及鄉土色彩。他的全部作品被收錄於鋼琴教育家Maurice Hinson的著作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並在其中與貝多芬、蕭邦等名家的作品並列。呂泉生曾稱他為「偉大的完人」
1940年,陳泗治與郭琇琮、曹永和、何斌共組士林協志會。1947年2月發生二二八事件,協志會的成員受肅殺氛圍影響,陳泗治擔心成為撲殺對象,於同年8月舉家遷往淡水 https://is.gd/vOGo2D
曹永和與台灣島史觀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9-14
◎ 林冠志
多年前首次讀到曹永和老師的「台灣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因此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是生活在台灣的人,跟台灣的關係就不會變。」這樣的史觀論述時,內心的衝擊是多麼強烈,不僅顛覆了我以往對台灣史觀的認知,並進一步學習以台灣為範疇、以玉山為圓心的方式,去理解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甚至還出現了「為什麼身為一個台灣人,我會對台灣的歷史所知甚少?」這樣的反省。
試想,以台灣土地的角度出發,台灣民族起源的神話將不是盤古開天闢地,而是「台灣人是神木與巨石結合之子」;台灣史上第一個類政權的王國體系,也將會是位於台中大肚由台灣人巴布拉族為首所建立的「大肚王國」,而非後來的荷蘭東印度或鄭成功政權;台灣人所使用的第一種有系統文字,也會是漢文以外的新港文;而以往被外來政權視為寇仇逆賊的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等人,也將會是領導台灣人民起義抗暴的民族英雄。這樣的思考脈絡轉變,徹底重組台灣人看待自我土地的觀點。
如果曹老師的「台灣島史觀」全面落實在台灣全體國民,我們將打破以中原漢人為主的史觀,將台灣本身零散的各政權時期,重新建構成直線性的歷史。現行的黨國體制將和過去的外來政權一樣,成為「自台灣本島以外入境的外來勢力」,我們將不會有以華夏為主的思考脈絡;存在台灣數千年之久的豐年祭將會和春節並重,成為台灣的國定假日;台灣隊出征國際時,吉祥物將可能會是以台灣土地為主的百步蛇或雲豹;我們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處在多語言的環境,人人都能隨口說上台語、阿美語、布農語、客語或華語;更甚者,台灣將完全成為以海洋為主進行思考的國度,如同英國、日本等島國一般,全力開發船舶、港塢、指南定位和海洋科學技術,台灣的子子孫孫也不必再為了歷史認同的混亂而苦惱,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想像。
台灣這塊土地原本就在這裡,應該以土地脈絡去書寫台灣歷史,而非某一特定群體的歷史,群體可以隨意遷徙,但土地卻不會。曹老師離開我們了,台灣人應深思如何以自我真實歷史的史觀為基礎,並以台灣角度去思索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建構屬於自己的新國度,讓世世代代的台灣子孫都有無比的自信和勇氣,面向大海、航向全世界。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
台灣史泰斗 曹永和逝世
2014年09月13日 04:10
湯雅雯/台北報導
曹永和2011年出版「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論文,將台灣早期在漢人移民和農業開墾前的經濟發展完整呈現。(本報資料照片)
曹永和2011年出版「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論文,將台灣早期在漢人移民和農業開墾前的經濟發展完整呈現。(本報資料照片)
自學典範 曹永和小檔案
自學典範 曹永和小檔案
被譽為「自學典範」的台灣史權威曹永和,昨日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94歲。曹永和的正式學歷僅為台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現為成功高中),他靠自學成為台大教授、中研院院士的勵志故事,曾轟動國際;他也是中研院至今唯一無大學學歷,而獲選院士的第一人。
中學畢業 自學成教授
曹永和雖然學歷只有中學畢業,但他到台大圖書館擔任助理員時,靠著自學,一路從館員、典藏股長、閱覽組主任,爬到圖書館主任,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的他,圖書館成為他的研究室,加上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從更宏觀的海洋史角度,研究台灣島受到中國大陸沿海、日本、東南亞,及西班牙、荷蘭殖民者的影響。
曹永和研究以荷西據台時期為主,他靠自學精通日、西、荷等多種語言,以海洋史角度看台灣歷史發展,擺脫漢人開發史的框架。學者認為,若沒有曹永和,荷西據台時期的台灣史將是「一張白紙」,而他獨創的「台灣島史觀」,不同於過去偏重漢人族群的史觀,對於近代台灣史研究,也影響深遠。
資深學者 多是他學生
若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曹永和可說是最佳代表。他65歲才開始在台大任教,一直教到90歲才退休。他的學生透露,50至70歲這一輩的台史學者,幾乎都曾上過曹永和的課或聽過它的演講,他對後輩總是傾盡所知。
台灣佛教史學者江燦騰在臉書發文,曹永和已安詳辭世,家屬下周將在羅斯福路自宅一樓設置靈堂。他的學生也在臉書上留言,「曹老師,願您安息主懷」。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曾和曹永和一起在台大任教,他印象中曹永和是一個謙和、木訥、簡樸的學者,更是台灣史研究先驅,把台灣放在世界座標上,對後輩有很深的影響。
曹永和78歲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成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2年獲荷蘭女王畢翠斯頒授皇家勳章、2009年獲台大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獲日本政府頒的旭日中綬章,是他晚年的三大榮譽。
2014-09-13
〔記者林曉雲、湯佳玲/綜合報導〕只有中學畢業,全靠自學和苦學,開啟台灣史研究先河的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昨天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四歲。
曹永和的一生充滿傳奇性,孩童時代起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台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後,為抗拒當時有為青年就應唸大學醫科的價值觀,拒唸大學,進入台大圖書館,一直工作卅八年到退休。
開啟台灣史研究先河的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昨天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四歲。(記者劉信德攝)
開啟台灣史研究先河的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昨天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四歲。(記者劉信德攝)
稀有多語人 開台灣史研究先河
他在台大圖書館工作時,接觸各國書刊文獻,因此精通日文、英文、荷蘭文,略通西班牙文、德文和拉丁文,成為台灣史學界稀有的「多語人」,透過古荷蘭文獻檔案的掌握,對台灣早期歷史有開創性研究,被學術界譽為「沒有他,就沒有如今的台灣史研究」。
曹永和在一九九○年顛覆從中國思考而來的大陸史觀,首度從海洋觀點提出「台灣島」史觀,主張「在台灣島的基本空間單位上,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從台灣史主體性的觀點細述十六世紀以來,台灣在歐亞海域所扮演的海運和貿易角色。在戒嚴時代更以海洋史研究衝破政治禁錮,讓台灣史得以納入國際史研究脈絡。
台大歷史教授周婉窈指出,曹永和學習荷蘭文,視野很廣,開創台灣的海洋史研究,是台灣史最重要的前輩學者之一,更帶出鍾淑敏、陳翠蓮、李文良等台灣史優秀學者。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岩生成一博士,在日本讀到曹永和寫的歷史論文,欣賞之餘收為入門弟子。六十五歲的曹永和被中研院聘為研究員、台大兼任教授,後獲選為中研院院士,被喻為「桂冠下的平凡學者」。
氣質老紳士 最愛讀《青鳥》
曾與曹永和一起在台大教書的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說,曹永和話不多,和善有禮,是一位有氣質的「老紳士」。
中研院副研究員吳叡人曾表示,曹永和最喜愛梅特林克兒童劇《青鳥》,這個故事描述:「幸福就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在我們的家鄉。」安靜、內向的曹永和不吶喊、不振臂疾呼,只是用心傾聽台灣故鄉的脈動,用溫暖微笑擁抱這個傾斜中的世界之島,但也曾參與反媒體壟斷的連署,關心時事。
-------------------
2014-09-13
1920年出生,士林大族曹家的後裔,1947年進入台大圖書館工作,1965年以後專治台灣史,凝聚出大尺度的環太平洋史觀,及影響學界深遠的「台灣島史」概念。
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騷勳章(Order of Orange-Nassau),2009年獲台大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獲日本政府頒旭日中綬章。著作包括「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中國海洋史論集」、「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