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法--學校把我們「馴化」,卻沒教我們應付「變化
www.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有次在一家小店吃麵,電視正在播著賣藥的廣告。我家沒裝第四台,很久沒有看到這麼接地氣的節目了,所以就認真看了下去。真是非常有意思,這藥是治療關節的,不能免俗,一開始有位穿白袍疑似醫師的人出來講解(常由蓄鬍子的中年白種男性扮演),然後是電腦3D動畫解說原理,接著就是好幾位明顯是臨時演員的病患進行誇張的「真心推薦」(後面站著點頭如搗蒜的「家人」):有位阿婆原本要動手術換人工關節的,結果吃了這藥不但完全康復,還可以繼續跳心愛的土風舞;一位阿公長年不良於行,服用了這神奇的藥,竟然可以不用柺杖自由行動......我有點訝異,原來2017年的今天,台灣還是有為數不少的人相信這樣的「保證療效」宣傳,否則藥廠也不會花大錢播放這長達10分鐘的廣告!
最近有位擔任理財專員的朋友想要轉職,請我給點建議。我問起離職的原因,他說:「內心無法說服自己!」因為他對投資理財每多一分瞭解,就更加確定他賣的商品對客戶未必有利,目的是為基金公司賺取手續費而已。可以想像為了業績,他得向客戶宣傳「保證收益」或是「穩賺不賠」,他卻覺得有違道德,因此決定離開這個產業。但弔詭的是,離職前他幫幾位很熟的客戶上了一門理財課,暗示他們不要相信這些高手續費,結構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原以為客戶會感謝他說實話,沒想到他們卻一副茫然,甚至有些生氣,然後都決定要去找宣稱可以「保證收益」理專。
世界上絕對沒有「一服見效」的靈丹,也沒有「保證收益」的基金,這道理不是顯而易見嗎?為什麼總是有人深信不疑,甚至告訴他真相他也不願意相信?我以前以為這純粹就是「春天裡的兩條蟲」(蠢)作祟,但其實這無關智商,而是人的天性: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會極度渴望明確的因果關係,渴望到甚至會放棄自己的思考能力!
《影響力》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例子,有位教授很看不慣美國的一些靈修或是邪教組織的詐財行為,有次喬裝成聽眾參與他們的招募大會。台上講者口沫橫飛,講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道理,鼓動大家入會。台下聽眾有人感動,也有人茫然......這位教授原本是去蒐集情報的,但後來聽到台上鬼扯實在按耐不住,就舉手發言跟台上講者槓上了。大教授當然很厲害啦~點出很多矛盾與盲點,讓這位講者當場啞口無言,掛在台上。後來的發展卻出乎意料,原以為這些民眾會看破手腳,一哄而散。沒想到大家反倒更積極地繳錢入會,教授差點下巴掉下來!
他抓了一個鄰座的男士,問他為何要急著繳錢入會,難道他沒聽出來這講者的言論充滿謬誤嗎?這位男士說,我的人生已經一塌糊塗,實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也知道台上講的不一定是真的,但至少是一條路不是嗎?如果我只要拿存款出來,就能解決我的困境,我願意放手一試!
老化的關節要如何復原?什麼樣的基金會帶來獲利?這是多麼複雜的問題,真正專業的醫生與投資專家都不可能給一條「保證有效」的解答。但對當事人來說,身體的痛苦是確實的,發財的渴望是熱切的,該怎麼辦?這時候有人跳出來拍胸脯保證,他的秘方絕對有效!好吧,就姑且信他一回,花錢買個機會,總比那個醫生要我動刀,還要辛苦復健;那個理專,要我評估風險,還要長線投資要明確多了吧!於是,通往「糖果屋」的幽徑就此展開!
Joe在《愛情市場學》中提到對「80分女孩」的觀察(條件優等的女生最容易在愛情中卡關),我這幾年在職涯的領域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不少職涯卡關多年的朋友,其實都有不錯的學經歷。反而對於學經歷較弱的人來說,他們的職涯卡關往往是暫時性的,只因為眼前看不到任何機會,我幫他們分析出幾條路之後,他們都很願意去嘗試。但對於「80分白領」而言就麻煩多了,他們眼前其實不缺機會,但缺的是能帶來「保證收益」的機會,他們資質都很好,只要下定決心,沒什麼事情做不到,但問題就在於他們非常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或是報酬的CP值太低,因此躊躇不前,不知不覺就蹉跎了好幾年。這就像是條件很好的女生,從年輕時選擇就很多,心裡總想挑出最完美、最匹配自己的那一個,否則不輕易交往,結果挑來挑去時光飛逝,突然間眼前的選項都不見了,自己卻連戀愛經驗都沒幾次。
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好學生身上?我覺得關鍵在於學校教育把這類人給徹底「馴化」了!(維基百科:馴化是指動物逐漸受人類利用與掌控的過程。人類使動物馴養化的目的包括作為食物、衣物、運輸、守衛或是觀賞娛樂用途。常見的馴養動物包括了寵物、家畜等。) 就拿家裡的狗狗來說,我們想訓練牠握手,就要先給予握手指令,然後引導牠把手抬起來,接著給一口零食獎勵。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狗狗瞭解了「指令-行動-獎賞」間的因果關係,就大功告成了。有些狗狗一教就會,但有些狗狗要教很久(如果你跟我一樣養貓,牠會反過來訓練你做剷屎的動作。)為何說專家就是訓練有素的狗?有些在學校裡表現優秀的學生,就是聰明狗狗,在升學導向的教育體制下,他們透過用功讀書來取得好成績,並且獲得各種獎勵與認同,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相對公正,而且具有「保證收益」的因果關係。相較之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基於種種原因,無法順利進入這樣的「指令-行動-獎賞」的機制,在老師眼中,他們也就是難以「馴化」(官方用語是「教化」)的一群!
為什麼我們常說找到工作的熱情很重要,因為那是自發性的動機,而不是為了老闆的薪水而工作。如果只是為了錢而工作,很快又會進入另一個「被馴化」的過程
有位老爺爺家門前有個很大的庭院,常常有小朋友跑來玩耍喧鬧,怎麼樣都趕不走。於是老爺爺想到一個妙招,他先把帶頭的小孩叫來,跟他說:「我很喜歡熱鬧,你去多找幾個小孩子來玩,每個人我打賞100塊!」果然來了一群孩子,老爺爺也如實發給「工資」。孩子個個歡欣鼓舞,加倍喧嘩。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老爺爺說,我錢不夠了,現在每個人只能給10塊,於是很多孩子很失望,人就漸漸少了。最後老爺爺跟剩下的人說,不好意思,我沒辦法再付錢給你們了,只好請你們免費服務。結果這群孩子包含一開始帶頭的,都非常氣憤:「去!連10塊錢都沒有,我們還來幹嘛,走了走了...」於是大家一哄而散,留下一個寧靜的庭院,老爺爺露出了微笑。馴化成功!
我有位年輕的朋友,明明程度很好,卻在工作上刻意擺爛,跟老闆對立,他的說法是:「我只拿這樣的薪水,所以只提供這樣的品質!」我說既然問題出在老闆小氣,何不乾脆離職算了?他說:「我就要留在這裡,讓老闆知道我的憤怒,讓他得到教訓!」我哭笑不得,只好告訴他「你的行為是歸大腦控制,還是老闆的工資控制?」然後把上面的故事講給他聽。他終於懂了,回去開始認真工作,但不是為了老闆,而是為了累積自己的實力。年不到,老闆為了留住他這個人才,給他加薪又給他獎金。上週他跟我說,謝謝我的當頭棒喝,把他從自己設的牢籠中拉出來!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牧場」,凡事都有清楚的規律,那麼被馴化者是占盡優勢的!你看我們父母的年代,少數擁有讀書機會,能一路念到大學考取公職的人,今天的生活都是不錯的。以前的社會,只要學經歷優,加上努力工作,肯定會有豐厚回報。但可惜的是,全球化跟網際網路這兩件事,打亂了這個寧靜平和的世界,整個遊戲規則從「牧場模式」切換成「叢林模式」。請各位想像一下,在一群狗狗居住的地方,設有A、B兩個撥桿。A撥桿撥一下,保證會有三顆飼料掉下來,馬上可以嚼嚼嚼;但是B撥桿就怪了,去撥它往往什麼都不會發生,有時候甚至還會被電擊,痛的該該叫。但B撥桿的機關在於,如果累積次數夠多,或許,只是或許,會隨機掉下超大塊的菲力牛排。你覺得,有多少狗狗會認真去撥那個B撥桿呢?
曾在學校裡被徹底馴化而不自知的人,未來前景是堪慮的,這個世界「A撥桿」已經成了稀有品,而且一次頂多掉下一顆飼料就了不起了,其餘都是不可靠的「B撥桿」。如果不能體認這個現實,昨日的優秀,將成為明日的憂慮!
人生、職場、愛情之所以會卡關,常常是我們的內心卡住了!有些人堅持,一定要先看到「前面路口都全是綠燈,我才要踩油門」,一定要先確保我的投入會有收益,我才要認真付出。我想說的是,這世界不是個「釣蝦場」,會有專人在池子裡倒蝦,釣不到還保證獲得一斤!這個世界是個叢林,就算你威猛如老虎,也只有5%~10%的捕獵成功率,那該怎麼辦?沒怎麼辦啊~就努力嘗試狩獵,失敗就再試一次,試了20次也許有機會獵到一隻兔子,但你的狩獵技術也會提高,許未來只要嘗試15次就可以捕到。你雖然辛苦,但你擁有自由,而且終會成為優秀的野生老虎。某天一位朋友告訴你,有個地方完全不用打獵,只要能跳過火圈,就「保證」有肉可以吃,你會想要制止他,因為你知道「保證回報」的背後多半是個牢籠!
講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為「成熟大人」多加一項定義:就是認清現實,瞭解世上沒有什麼是能「保證回報」的。想獲得理想的人生,不是到處尋找絕對有效的秘方,而是先虔誠地「獻祭」必要的代價,持續累積,相信最終在某個時間點會有想像不到的結局!就像辛棄疾的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文獲「大人學」授權轉載,原文:為何台灣人一聽到「絕對報酬」跟「保證有效」就嗨了?因為學校把我們「馴化」,卻沒教我們應付「變化」


好主管四堂課:少做事 多領導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從踏入職場的第一天開始,「追求個人貢獻度」已經像是植入晶片一般,深埋在上班族的皮下組織。使命必達、完成任務,就是你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但是身為管理者,你得重新定義:你創造了什麼價值。

「以身作則,親力親為」是一種領導風格,美國心理學家高曼(Daniel Goleman)在《哈佛商業評論》曾發表過文章,分析這類衝鋒陷陣的領導者,對於帶領一群能力高、自我動機強的團隊,將有很好的工作表現。但缺點是,這樣希望大家一起熱血的領導方式,帶給人喘不過氣的高壓。

好的「工作者」,不等於好的「領導者」。史丹佛商學院的講師巴帝斯塔(Ed Batista)建議管理者逆向思考:「少做,多領導!」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時代,要少做一些,忍住不插手,是非常困難的。

累積豐富的經驗值、具備良好的技能、精準的執行力,如果是你來做,三兩下就可以將事情解決。但是抱歉,如何調度人力,如何激勵團隊等,都更為重要。執行面的細節,就放手交給底下的伙伴完成吧。

跳脫執行面,你需要調整的如下:

調整一、讓更多人參與:

「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別大小事都往身上攬,讓團隊成員一起參與,讓成員感受到在這個團隊中的參與感,同時也藉此感受到自己對團隊的貢獻,發掘自己的價值。

調整二、高度信任:

放手,需要更多的信任。如何帶兵打仗,而不是急著跳下去當前鋒殺敵,考驗將軍的智慧。

調整三、強化團隊信念:

希望下屬做得跟你親自出馬一樣好,就讓他們和你一樣,相信這件事有多重要。

除了激勵打氣之外,讓成員都理解為何而做,認為這麼做是有意義的、是重要的,打從心底願意相信這任務值得努力一搏。想辦法讓成員買單組織的理想,不僅減少歧見,更是凝聚團隊共識。

調整四、少說話,甚至閉嘴:

企業顧問依肯貝瑞(Kevin Eikenberry)觀察,領導人常常說得太多,或者在不恰當的時機說。少說話,開始聆聽,是他給領導人的建議。

不論喜歡不喜歡,你的管理階級讓你的一字一句都帶有份量。如果一開始就哇啦哇啦自顧自地講起自己的觀點,下屬自然會認為你已經有了計劃或答案,順著你的意思回應。

不用擔心因為少說兩句影響團隊溝通,畢竟有許多溝通不是透過語言。因為你的少說,讓新創意和新想法有自由表達的空間和可能。

將埋頭苦幹的腦子騰出來,領導者該把重心放在「做決定」。

「做事不難,但決定要做什麼事卻需要很大的力氣,」美國著名的出版家哈伯德(Elbert Hubbard)說。

身為管理者,在龐雜的各項事務中,找出方向、下決策,決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找出利基,專注核心,進一步進行資源分配,以更廣泛的視角,把所有工作都掌握在可控範圍內,同時排除個人因素、政治角力影響結果流程,將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元素減到最小,這些都是管理者要多著墨的地方。

比起捲袖子親上火線,一個領導者如何影響帶動團隊,更為關鍵。「真正的領導力,是與人工作,透過他人完成任務的軟實力,」史丹佛商學院院長賽隆納(Garth Saloner)點出了領導的真諦。

------------------------------------------------

從日本製造業危機,看人才的培訓與傳承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lurk Share on sinaweibo

toyota_flickr_urbangargen_336062325
編譯 / 王紫炘、陳顗(實習編輯)

為了讓日本製造業重獲生機,企業開始透過關鍵技術的傳承,重新強化人力資源的管理。無論是本國或海外,都需要更注重人才的培育與管理,才能建立永續的系統,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長久地維持高效率、提升競爭力。

強化人力資源的挑戰,背後來自於日本企業前所未見的危機感,特別是對於國外競爭者就要迎頭趕上的恐懼(下圖),富士全錄總裁山本忠人就曾說過:「就我從已經商品化的電腦和電視看到,國外競爭者正急起直追,甚至追過我們的優點──設備的精密度。」

螢幕快照 2014-08-27 下午12.35.27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若無法用更短的時間,開發出一些無法被複製的高附加價值商品,情勢只會越來越艱困。而要生產創新的產品,最重要的,莫過於淬鍊設計師與開發者的想像力,並改善他們研發新奇科技的能力。

在製造方面,外國競爭者也不斷急起直追。日本製造業過去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創造高品質產品時,背後那群擁有先進技術know-how的勞工。然而,在新興國家逐漸培養起自己的技能時,這樣的競爭優勢也備受威脅。要維持競爭優勢、並且能夠靈活處理客戶的嚴格要求,擁有先進技術know-how與製造科技,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曾被日本製造業引以為傲的員工技術能力,大不如前

盡管開發創新產品與製造技術的需求劇增,員工的技術水準卻下滑了。為什麼這樣的情形會發生在設計、開發端的前線?原則上,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1. 資淺員工的學習機會變少

過去,他們可以花時間在各種經驗中獨立思考,累積寬廣的領域知識與技能;但隨著商業規模日趨擴大,工作分派走向專業分工,工程師只被要求正確完成指定、限縮的任務,結果限制了他們獲取知識與技能的機會與時間。

2. 資通訊工具的運用(如:3D-CAD)

「我們過去在設計時會畫草圖,這讓你別無選擇,一定得去了解草圖中的數字,是為什麼、又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富士電子說。「可是現在,舊的草圖會被用來做為固定版型(template),只要用電腦稍為修改幾個數字,就能畫出看起來還不錯的草圖。這剝奪了人們回過頭來思考設計邏輯的機會,要去學習設計的觀念與基礎,變得更加困難。」

說到員工訓練,生產製造端也走到了死胡同。主要的困難在於,使用自動化製程,讓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OJT)的機會變少了。

以化學工廠為例,更換新設備的頻率低、加上廣泛的自動化,員工根本沒有機會學習設備啟動、以及疑難排解的機會。過去在老鳥作業員還年輕的時代,曾有大量的在職訓練,他們被訓練要去解決非正規的程序,像是啟動、疑難排解和製程的優化等。

「因此,老員工可以培養出很敏銳的神經,了解何謂可靠又安全的作業模式,對設備的知識與操作技巧也瞭如指掌。」花王株式會社說。

但是,當現代設備自動化以後,例行作業、裝配與生產的過程都被自動監控。自動化設備的引進(包括工業機器人),讓焊接與裝配的過程,少了人為參與的空間。

機械化與自動化改善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現場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卻也剝奪了資淺員工提升能力的機會。結果,資淺員工得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些技能。對於如何維持可靠、安全的營運模式,也沒有過去那麼熟悉了。日本工廠近幾年來常常遭受爆炸之苦,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資淺人員缺乏足夠的技能,可以預防災害的發生。

雪上加霜的是,老鳥工程師們大部分屬於嬰兒潮世代,即將屆齡退休,離開工作崗位。一家主流電子製造業者表示:「未來五年內,40%有經驗、有技術的製造業工作者就會退休。」

如何改善日本人力資源的困境?

為了化解僵局,日本製造業接下了這個改善人力資源的挑戰。方法很簡單:將老鳥的技術、智慧與經驗,迅速地傳承給菜鳥們。具體的實踐步驟,對視設計研發端與生產端而有所不同。

在設計研發方面,老鳥的智慧可被保存在資通訊工具、設計流程手冊或書本中。舉例來說,汽車零件的製造商康奈可株式會社(Calsonic Kansei Corp.),便把老鳥在產品設計、製造技術上的know-how,放在具有工作流程(workflow)功能的設計支援工具中,可以在企業內部網路下使用。

另一方面,生產端為了消除現有的困難,確保在職訓練的機會,有兩項主要措施:

1. 執行「在職訓練」計畫

人員的在職訓練必須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而不是一日復一日的隨機訓練。舉例來說,三菱日立電力系統(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根據其商業策略,描繪出長期的訓練計畫(比方說,有多少具有某項技能的員工必須接受訓練,又要在何時以前完成訓練),接著將其拆解為個人訓練計畫,以此訓練年輕的工程師。

2. 強化「職外訓練」(off-the-job training,OFF-JT)

像是實務的訓練課程、或是教室的課程。舉例來說,為了讓年輕的作業員熟悉基本的廠房營運知識、增加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花王株式會社提供了進階的訓練計畫,用迷你廠和模擬器,實際模擬設備的營運狀況、以及現場會發生的問題,期待老鳥和菜鳥之間,可以透過後續的討論,培養「偵測」問題與故障的能力。

----------------------------------------------------------

成功者最重要的心法:用同理心了解對方,不急著快速解決問題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lurk Share on sinaweibo

Heap o' hugs_glamhag_3292962643
整理 / 謝明彧

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1979年進入美國知名公司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她是這家幫可口可樂推出曲線瓶、為殼牌石油設計出醒目標誌的企業中,唯一的女性設計師。某天,在針對新型冰箱的腦力激盪會中,摩爾問了一個簡單問題:「我們難道不能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嗎?」上司看著她,一臉不以為然:「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

「什麼叫做『那些人』?」忿忿不平的摩爾,決定採取行動,她在專業化妝師的協助下,臉上塗上好幾層乳膠,讓自己看起來衰老而滿臉皺紋;她戴上厚重眼鏡來模糊自己的視線,戴上耳塞讓自己聽不清楚;她在身體綁上支架,用繃帶團團圍住,變成駝背的樣子;她在手和腿上纏上夾板,讓自己手腳無法自由彎曲;她穿上高低不同的鞋子,讓自己行動不便,而且必須用柺杖才能行走。

摩爾讓自己從26歲的年輕女性,搖身變成85歲的老太太。她接著親身造訪美國100多個城市,找出老年人每天所會遭遇的現實困境,例如得在陡峭的地鐵階梯爬上爬下、推開百貨公司的厚重門板、趕在燈號變換前穿越馬路,使用開罐器,以及打開冰箱門。

這場變裝體驗,讓她徹底體會這個世界對老年人有多不方便,因此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設計,一舉成為「大眾通用設計」的開創者:她的作品可以讓5~85歲的人都能使用,例如裝上橡膠把手的削皮器,即使罹患關節炎的雙手也能輕鬆使用,如今這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標準配備。

摩爾的「同理心實驗」,不只讓自己完全融入使用者真正的感受,進而啟發了一整個世代設計師的思維,這段經歷也讓她成為老人學專家,為年長民眾的權利喉舌,她成功推動國會通過《美國殘疾人法》,成為年長民眾的代言人。同理心,讓她改變了世界。

 

小故事,大啟示

同理心就是絕對不把人的行為貼上標籤,將個人簡化為抽象的概念。

同理心,是改變社會與他人最強大、最有用的力量。要做到,「絕對不把人的行為貼上標籤,將個人簡化為抽象的概念,」哈佛醫學院教授、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在《你的感覺,我懂!》中指出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則。

一個人會缺乏同理心,甚至給人「獨斷、壓迫」的感受,不一定是他本性粗暴,而是對許多人來說,透過理論與標籤化,就能輕易地就能將對方的行為詮釋為某種現象,然後就可以套用某種方法「正確地去應對」,尤其主管在管理部屬時、服務人員在面對客人時,這是處理問題時最簡單的做法。

然而,這麼做只會嚴重妨礙我們去了解對方:當對方選擇走上一條與我們認知不同的路時,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做?他真正想的是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感受?喬拉米卡利說,「唯有先搞清楚別人在講什麼、在想什麼,充分了解他的想法與感覺,你才能做出對的結論。」否則,你以為你在幫助對方,其實只是自以為是,「你看似是個朋友,但其實更想要當個英雄」。

-------------------------------------------------------------------

好主管要懂罵人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lurk Share on sinaweibo

shutterstock_96492560
整理 / 謝明彧

有些員工不遵守期限、有些員工不按照指示工作、有些員工只要主管一不注意,就想混水摸魚。如果你想管教,一罵出口,結果對方立刻鬧彆扭、或跟你比大聲;或是口口聲聲說好,下次卻還是再犯,這時候,你腦中會不會浮現這些念頭:

「為什麼他不好好把事情做好呢?」

「為什麼他們老愛惹我生氣?最好別惹火我,否則……」

「好鬱悶,為什麼當主管就得當壞人?」

「為什麼管了卻沒用?我明明不是主管嗎?」員工罵了也沒效,《好主管得學會罵人》作者齋藤直美反問,你可以先想想自己,你是不是有這種經驗,挨了罵,雖然罵你的人說得很對,你也能夠理解,但心裡就是不爽,一點也不想照著做?

這是因為罵的人「語言」和「非語言」不一致,數據資料顯示,面對面溝通時,視覺資訊占55%、聽覺資訊占38%、而說話內容只占7%!也就是說,比起內容,你的說法、語氣、態度的影響更大。

這不是說你指正部屬時一定得和藹可親、滿面堆笑,而是必須用嚴肅的態度傳達你有多在意這件事,必要時表現怒意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在罵人時有以下表現,就算你說得再對,部屬也是聽不進去的!

1.別說「這是上級規定」,你的擔當呢?

有些主管指正部屬時會說「因為規定就是這樣」「因為上級這麼說」,這種假借別人名義、引用規則的罵人,只會被部屬看破手腳,認為你不負責任,就算會照著你說的做,也不會心服口服。

齋藤指出,會這樣罵的主管,八成是對罵人心懷恐懼,不想顧人怨、不想扮黑臉、不想傷害對方,但反而顯示出自己的沒擔當,因為話語對部屬顯示出的,不是「你有錯,我希望你改」,而是「你犯錯,害我在更高主管或公司眾人前丟臉」,如此只會失去部屬的信賴,不再跟隨你。

2.不能說「你老是、你又、你總……」,罵人要具體!

當部屬犯了重複的錯,有些主管會忍不住罵「你又出包」「你老是失敗」「你總是笨手笨腳」……這種「你老是、你又、你總……」的說法,等於把對方所有行為都說成一個樣,但聽在對方耳裡,心裡第一個念頭一定是「我之前某一次才沒有這樣呢!」「我只不過偶爾會……」,完全聽不進你後續想要指正的事情。

齋藤強調,主管說出「你老是、你又、你總……」,會讓對方覺得你以偏蓋全,自覺「我整個人被否定」「上司沒仔細觀察自己」,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只會累積對主管的不信任。

3.「好好做」「加油」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些主管罵人時,常常脫口而出「要好好做」「要加油」「要振作」,這些自以為是激勵,但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效用的話,儘管部屬也回應「是,我會加油!」但之後情況也不見有任何改變。

齋藤表示,罵人要具體,因為責罵的目的是要改善人的「行為」,而不是「意識」,如果你不明確說明希望對方做到哪些事,例如要如何改變?該改變什麼才好?沒說清楚,對方只會無從改善,你也就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4.沒教過的事員工做不到,這是理所當然的!

這是主管最常犯的錯之一,覺得「這些事情不是基本常識嗎?還要我教!」但你知道的事情,部屬可能真的就是不知道,碰到這種情形,只要好好教他就好了;如果部屬不是故意失敗或犯錯,你要認同他想好好做的努力,同時引導他改善。

反之,如果部屬沒按照你告知、教導的方式去做,或是違反公司內部規定或規則,你就可以罵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