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奇景!永和山水庫缺水 「水下土地公廟」浮出水面

2021-03-17_2233352021-03-17_223329

旱災奇景!永和山水庫缺水 「水下土地公廟」浮出水面


2021-03-17_2110302021-03-17_2111482021-03-17_2111382021-03-17_2111192021-03-17_2111032021-03-17_2110422021-03-17_211112

Wazaqan(日月潭),是邵族人口中的海。只是,走到今天,這片海的樣貌已然變化太大,在長老高榮輝(Hudun Lhkatanamarutaw)一邊翻閱老照片、一邊回憶的過程中,我們彷彿回到 1934 年以前還如沼澤般平靜浩瀚的海。【船邊故事】你的山色湖光,我的眼淚海洋──邵族人的百年流浪和消失的獨木舟文化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NpfyQA
20世紀前期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之臺灣日月潭獨木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一體成形的邵族獨木舟
Ruza(獨木舟)對於世代臨「海」而居的邵族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無論是 1934 年因興建日月潭水庫而淹沒的 Taringkuan 舊社,或是搬遷至新部落 Baraubaw 之後(即今日的伊達邵部落),各家戶都備有可以承載 1 至 3 人的私船。平時要到部落外的水田耕作、到潭裡進行漁撈,或是要到對岸求學、求醫都需要仰賴獨木舟的往來;若是人數眾多,也有可乘坐三十餘人的公船(malamu,俗稱芭樂皮)。因為使用頻繁,邵族男女老少對於操槳都十分熟練。
以往在沒有浪的「海」上,許多獨木舟的船頭是沒有擋浪板的,高榮輝長老回憶起兒時:「我小時候還有划過真正的獨木舟。我比較不按牌理出牌,雖然會操槳,但總愛趴在船頭用兩隻手這樣划划划。」
除圖片下方隱約露出船頭的獨木舟外,也有部分族人使用竹筏。這種以大木架起四手吊網的捕魚方式並非日月潭獨有,西部許多漢人也用這種方式捕魚。(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不像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需要由不同樹種拼裝而成,邵族的獨木舟是直接利用一整棵被刨空的樟樹樹幹製作。從到山上挑選樹木開始,在取下所需的軀幹前要先祭拜樹靈,取下後還要灑祭祈求造舟的過程平安順利。砍下的木材,放置幾年乾燥之後,再去除樹皮、測量木頭重心、切割出大致的船形;接下來,進一步細緻處理,如為便於刨空樹幹中央,藉由火燒讓堅硬的木頭碳化,一邊燒、一邊挖,逐漸將樟樹雕刻成獨木舟的樣貌。
只可惜,邵族目前僅有的獨木舟都已非樟樹所造。2015 年,為預防颱風而先行砍下的南洋杉,讓陳忠駿(Malihan Lhkahihian)與其他部落青年有機會向丹明元長老學習製作傳統獨木舟的方法;無奈舟還未成形,長老就先走一步。而後,邵族的造舟工藝技術,也隨著長老們逝世而逐漸消失。
觀光的衝擊
邵族獨木舟,為日治時期畫家宜洲參考森丑之助於 1902 年調查拍攝的照片所描繪。(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改變的不只是製作獨木舟的原料。在這片山裡的「海」中行駛的船,一步步從早期邵族人生活必備的獨木舟,轉變成遊湖觀光不可或缺的生財工具⸺那些由漢人引進,更為堅固並可乘載更多人的舢舨。但人力搖槳遊湖,一趟需費時 3 小時。
因此在舢舨之後,是加上引擎動力、提高載客效率的船外機小船,只不過船艙空間不大,過沒幾年又被木造船取代。直到近年,玻璃纖維製成的大型遊艇被引進後,出現在這片海上開始「興風作浪」,高速行駛而掀起的陣陣船浪,沖刷著潭邊的土地,造成土壤流失,使許多樹木傾倒在岸邊,很大程度地影響著邵族人的生活。
高榮輝長老因家中經營遊艇事業,從小就常在潭邊玩耍,現在仍會趁著清晨未有船浪之際,駕駛著他的「海上保時捷」記錄環境變化,卻只能不斷惋惜著生長百年的老樹一一倒下,也感嘆邵族的獨木舟再也無法行駛這片「海」上。
日治時期,邵族獨木舟因其地方風土特色被製成明信片販售。搭船遊湖也是當時觀光的一環。(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遊湖船業日漸繁榮,意味著觀光產業不斷壓縮著邵族人的生活。在邵族祖靈信仰中,所有祭典都仰賴 Shinshii(邵族女祭司,又稱先生媽)與祖靈的溝通,但 Shinshii 的誕生相當不容易,不僅資格難以取得,且學習的過程艱難又為終身職。睽違九年,終於 2017 年產生了新一任 Shinshii,就任前需乘坐小船前往 Lalu(舊稱光華島,為邵族最高祖靈聖地)求巫,並要在途中觀察水面跡象來得知祖靈的意向。然而,為讓祭典順利進行,光是要求充斥著觀光遊艇的潭面保持平靜,都需要與政府部門及船家公司來回溝通協調多次。最後,終能獲得一個早上的禁航。
延伸閱讀:每年七月初三,向祖靈獻上白鰻的傳統祭典──邵族「拜鰻祭」
傳統領域下的獨木舟文化
除了船隻的更替外,生活空間的不斷流失,也嚴重衝擊邵族的獨木舟文化。日治時期,邵族因政府興建水庫而喪失了舊社生活,戰後,市地重劃取走族人家戶前的祭祀空間,使得邵族的祭典需在馬路上進行。而在因日月潭景色而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下,多項開發案更剝奪了邵族的土地。
在 921 地震之後,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為了復育邵族的傳統獨木舟文化,申請使用後山合適的樹木,希望再次造出漸被遺忘的獨木舟;林務局卻回文表示,邵族須在劃定的「原住民保留地」中取材。諷刺的是,邵族人的原住民保留地,僅限於個別家戶「屋簷滴水線」之內、長不出樹木的家中,這也使族人只得由國外進口昂貴木材製作。無奈外來的木材過重,下水後也難以划動,就連試航也只能象徵性地繞行 Lalu 一周後,便沉於潭邊。
某天,作者一行人在清晨出發遊湖,聽長老說故事。(Source: 簡煒倫攝影)
世代承襲的船隻,如今卻無法在祖先曾經生活的湖泊上航行;為抗議《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並爭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部分族人集結前往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並在 2017 年的端午節舉辦「凱道,船來一首詩」的活動,及籌備「邵族悲歌文物展」,藉由展出邵族傳統獨木舟來控訴原民的土地流失困境。
發起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回應舉辦這場活動的緣由:「原住民本來就是在海上航行的海洋民族,只是現在被中華民國政府統治,教育到造船、航行能力都沒有了,因此讓屬於原住民自己造的船來到凱道,逆轉回來節日的意義。」於是,兩艘乘載著邵族土地流失血淚史的獨木舟,被運上了臺北,放置於總統府前。負責聯繫的邵族青年陳忠駿說:「我們是日月潭邵族,卻沒有使用水域的權利,我們的獨木舟是不能動的。即使總統道歉了,原住民的權利在傳統領域議題上還是像獨木舟一樣不能往前,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聲援支持。」獨木舟在臺北流浪一周後,又再次回到部落,而百年來,邵族卻只能不斷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2017 年 5 月,在凱道的邵族獨木舟。(Source: 陳忠駿提供)
自 1990 年「還我土地」運動至今,原住民土地運動已經過了三十個年頭。邵族人近年也試著透過傳統領域調查,開始爬梳族群歷史脈絡,希望讓後代及主流社會了解邵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關於那些無法航行在「海」上的獨木舟的故事。
難怪阿媽們總說:「海裡裝著很多眼淚。」【船邊故事】你的山色湖光,我的眼淚海洋──邵族人的百年流浪和消失的獨木舟文化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NpfyQA


日月潭地區邵族的傳統領域。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根據歷史學家陳計堯先生的研究,日月潭地區約莫在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左右,已將原住民的聚落定型,他推測日月潭的原住民有水裡社、頭社、社仔社、猫蘭社、審鹿社、木屐蘭社、福骨社等七社,這七個社雖不等同於傳統的水沙連或邵族,但19世紀開始,他們便以一個「群體」的方式,以日月潭為內聚力,分散與聚合,並經過四次重要的遷徙,這四次的遷移多半與漢人入墾邵族傳統領域有關。依史料的性質與發展脈絡來斷代,以1815年「郭百年事件」為起點,該地區的遷移可分成四個時期:1815~1849年、1850~1874年、1875~1895年、1896~1934年。
(1)從郭百年事件到「草地主」的出現(1815~1849年)
  日月潭地區原住民受到漢人侵墾,揭開原住民集體遷移的序幕,以嘉慶20年(1815年)郭百年事件為背景,直至道光29年(1849年)第一份以「草地主」名義訂立的契約出現為止。這段時間關於漢人進入日月潭地區開墾的紀錄至少有六宗,路線似乎都是從今天的集集鎮進入的,而當時日月潭區域只有社仔社、水社、審鹿三社,開墾的地點依次由集集方向而入,至社仔社、水社、審鹿,後往北至埔裏;道光9年(1829年)姚瑩《東槎紀略》〈埔裏社紀略〉,曾敘及嘉慶22年(1817年)處理這個個案時云:「郭百年既得示照,遂擁眾入山,先於水沙連界外社仔墾番埔三百餘甲。由社仔侵入水裏社,再墾四百餘甲。復侵入沈鹿,築土圍,墾五百餘甲。三社番弱,莫敢較。已乃偽貴官,率民壯佃丁千餘人至埔裏社,囊土為城,黃旗大書開墾…。」
  約在道光16年(1836年)至18年(1838年),根據劉枝萬《南投縣沿革開發篇稿》的描述,說明墾殖方向由集集至統櫃、頭社、水社,再從水社至猫蘭、卜吉。「……道光16年,漳州人移住於統櫃庄。是年黃漢死,翌17年由其子黃天肥(或作天惠),承接水沙連六社化番總理缺額,以理番務,繼續撫墾。翌18年俾使漳州人入墾於頭社,泉州人入墾於水社,而以水社為根據,墾至剝骨(卜吉)、猫蘭等地,獲利頗鉅。」
  而日月潭一帶的原住民受漢人墾殖的影響,各社遷移的路線並不相同,例如社仔社遷入頭社,猫蘭社遷入水裡社與珠仔嶼,而福骨社遷入內山與當地的原住民雜居,並在這次遷徙中一分為二,一部分遷往沙興里,另外一部分則遷往水裡社。這段時期以道光29年(1849年)為結束,當時以「草地主」或「頭目」的名義進行開墾制度已經建立。
(2)漢人開墾的延續(1850~1874年)
  道光29年(1849年)至同治13年(1874年)間,日月潭原住民的集體遷移因漢人不斷移入而進行,不過,這時期漢人的移入較上一個階段為數來得少,只有三宗,但規模比之前更具組織。這一期的墾殖,大多見於「草地主」或「頭目」等名目所建立的契約文書中,例如黃天肥招募的小家庭式墾戶:「咸豐五年,招致漳籍四戶十四人,移往崙龍及水社。次年幼招徠黃達理等六戶三十人,居住卜吉…。」因此,此次漢人的墾殖,似乎也由集集而來,並進入頭社、水社、卜吉、木屐蘭…等。同一時期的古文書中,出現了許多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土地的契約買賣,不過大多仍屬於非法狀態,這時期原住民的遷移路線是從卜吉社到珠仔嶼,如前所述:「次年又招徠黃達理等六戶三十人,居住卜吉,並使化番十八戶,遷居珠嶼及水社。」
  而咸豐8年(1853年),出現了一個新興的聚落—石印,這個新聚落到1861年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bell)造訪日月潭時仍不起眼,一直要到1874年官方所繪製的「埔裏廳圖」才出現它的蹤跡。這段時期遷移的規模比上一個時期小,受到瘟疫肆虐的影響,社仔社成了廢社,審鹿與猫蘭二社成了荒埔,餘下的聚落只剩頭社與水社等四社。
(3)開山撫番之下的日月潭(1875~1895年)
  同治、光緒時期,清政府因牡丹事件而調整對臺政策,由以往消極對漢人越界侵墾及對原住民部落的控制,改採積極對山區與東部勢力的擴張,設法統御原住民。政策的大轉變使得開墾成為合法,漢人在日月潭的開墾路線不必再沿著以往的路線由集集進入,而是因應開墾者自己的考量而定,這時期,日月潭的漢人無所不在,例如原先是原住民的聚落「剝骨社」,這時期已經成為漢人的聚落「卜吉」或「北窟」,日月潭地區半數以上的廟宇建築,Lalu島上的正心書院也是在當時所興建的。
  這一時期原住民的遷徙大多因漢人違背邵人的古老禁忌造成,例如原住民的祖靈地Lalu島被興建書院等造成風水大壞為由,而搬離居地。光緒8年(1882年)至日治時期,日月潭的原住民大多從珠仔山及水社遷往大茅埔、石印、竹湖一帶。
(4)返回日月潭(1896~1934年間)
  進入日治時代,日月潭地區經過了數十年漢人開發與墾殖,已經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區域,漢人的莊園在日月潭已形成。而這一時期原住民的遷徙,並不是受到漢人影響,而是因日本殖民政府為建造水力發電廠之驅使下搬遷。
  其中水社、北旦、向山、卜吉…等漢人被迫遷往今彰化縣員林一帶,而原住民則從猫蘭、大茅埔、小茅埔、新興庄…等地遷回石印,頭社人則遷至大平林。石印一帶的居民亦有遷往日月潭東部的竹湖,但最後該支還是選擇回到石印。這種原本散居的狀態,最後使日月潭原住民又再次聚住在一起,是此時期最突出、顯明的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064&keyword=%AA%F2%B1%DA%B6%C7%B2%CE%BB%E2%B0%EC

143122396_1803921593118411_6382132627601608541_n


【影響西部各平埔族群集體大遷徙–郭百年事件】
嘉慶19年(1814年),水沙連隘丁首黃林旺,結合嘉義、彰化二地的有勢人士陳大用、郭百年及臺府門丁黃里仁,假借已經亡故的生番通事土目名義,託詞「番食無資、積欠番餉,願將祖遺水社、埔裏社埔地,踏界給漢人佃耕。」向臺灣府申請並取得墾照,嘉慶20年(1815年)春天,郭百年擁眾入山,先於水沙連界外社仔墾番埔三百餘甲,再由社仔侵入水社,又墾四百餘甲,復侵入沈鹿,圈築土圍,墾五百餘甲,這三社番力薄弱不敢爭較。
郭百年等人接著又偽託為貴官,率領民壯佃丁千餘人到埔裏社,以布袋裝土堆建城壘,並且豎起寫著「開墾」的黃旗,堂而皇之地進行開墾行為。埔裏社族人當然不服,相持月餘。郭百年謀使番割詐稱罷墾,謂稱官兵即日將全部撤回,並誘騙壯番進山獵取鹿茸做為獻禮,然後趁埔裏社族人不加防備的時候,突以武力大肆焚燒殺戮,埔裏社劫餘族人逃入內谾,聚族嚎泣半月之久。
郭百年等人奪得埔裏社土地後,又修築了十三處土圍和一處木城,招入更多墾民進行佃墾。埔裏社餘眾哀苦無歸,只得走依眉社、赤嵌而居。嘉慶21年(1816年)冬,鎮軍武隆阿巡閱臺北,獲悉其事,緝拿主謀諸人究辦,惜因臺灣府層層相護,僅將郭百年一人枷杖而已,其餘各犯都寬宥之。事件最後的處理方式是撤還墾照、拆毀土城、驅逐眾佃出山,並於集集、烏溪二處入山隘口豎立禁碑,不准漢民再入。
郭百年事件的重大影響是水沙連各社自此大衰,尤其是埔裏社族人經此浩劫之後,空虛恐懼,透過水社媒介,招請臺灣西部平原的平埔族群入墾埔里以同居共守,造成了西部各平埔族集體大遷徙。

160494958_10222244367049470_8085078541153361608_n
-------------
進入台北城內的「生蕃」族人
1901年,幾位原住民族人進入台北城內,走在石街上,與一旁的日本人留下此神情自然的畫面。他們穿著泰雅、漢人以及日本人服飾所隨性搭配的「奇裝異服」,呈現一種輕鬆自在的喜感。日本殖民統治的初期,主要集中力量於鎮壓各地漢人的零星反抗,並暫時與山區原住民和睦相處。然而,同一時期,殖民政府已經對山區原住民傳統領域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測繪工作,並且開始製訂用兵計劃。這張照片紀錄了十年後風暴來襲前雙方相安無事的珍貴畫面。

159622319_1322406021469949_6787677031078636811_n


日治時期邵族原住民女子舊照

83088198_3000473279984390_1617402473704587264_n


日本時代日月潭邵族女子

118778966_1631664277015016_998106729795720886_n


日治時期邵族石印社舊照


魚池鄉全納邵族傳統領域 鄉民連署向原民會要求撤案 
 分享魚池鄉全納邵族傳統領域 鄉民連署向原民會要求撤案到Facebook 分享魚池鄉全納邵族傳統領域 鄉民連署向原民會要求撤案到Line 分享魚池鄉全納邵族傳統領域 鄉民連署向原民會要求撤案到Google+
包含日月潭在內的魚池鄉全境,日前公告劃入邵族傳統領域,引發地方反彈。(記者劉濱銓攝)
2018-06-29 19:44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魚池鄉全境日前被公告劃入邵族傳統領域,引發鄉民強烈反彈,鄉民代表會召集鄉民,連署向原民會抗議,鄉長陳錦倫也發出聲明,將與鄉民站在一起。對此,邵族代表說,公告傳統領域只是把邵族在魚池鄉的歷史寫上去,不僅私有地不受影響,對開發案也非一味否定,希望外界不要誤會,甚至刻意曲解、過度解讀。
 魚池鄉全境劃入邵族傳統領域,鄉內漢人對此多表不滿,日前到鄉代會表達心聲。(資料照)
魚池鄉全境劃入邵族傳統領域,鄉內漢人對此多表不滿,日前到鄉代會表達心聲。(資料照)
代表會:撤銷公告議決案已送出
魚池鄉民代表會說,對於邵族傳統領域爭議,已將「撤銷公告」的議決案送出,接著會把鄉民的連署書送到原民會。由於絕大多數的鄉民對於邵族傳統領域議題都不知情,在缺乏完整溝通與公開說明就公告,實在不妥,才會以此方式尋求解決。
鄉長:不排除退出平地原住民鄉
鄉長陳錦倫指出,年初原民會召開傳統領域相關會議,公所人員未查事涉甚廣,未能及時反映,加上當時自己跌倒受傷療傷中,也未及時反映,因而衍生爭議,深感抱歉。他說,現已循相關程序尋求解套,盼有轉圜空間,但倘若無善意回應,且鄉民也同意,則不排除退出平地原住民鄉。
邵族代表:大家誤會了劃設精神
邵族代表陳忠駿則說,尊重鄉代會表達訴求,但大家都誤會了傳統領域劃設精神,有直接關係的僅限公有地大型開發,至於須經部落會議諮商同意,則是要讓族人知道開發內容與範圍,並非一味否決,若有意見分歧,只要理性溝通,都有協商空間,目的只為防止「先斬後奏」的開發案。


玩笑開大了!傳日月潭遊艇業者觸怒邵族 船隊夜訪長老…

2015-10-21  07:0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解說員不經易玩笑用語,很容易惹禍!據報導,日月潭部分遊艇導覽員在解說邵族文化時,採取玩笑式口吻,對邵族祖先、生活習慣、乃至族人稀少等,進行錯誤的解說,遭到邵族人的嚴重抗議,日月潭遊艇業者連夜造訪部落,化解文化歧異,尋求補救。

  • 傳有日月潭遊艇業者觸怒邵族,業者連夜造訪長老溝通。(資料照,記者佟振國攝)

    傳有日月潭遊艇業者觸怒邵族,業者連夜造訪長老溝通。(資料照,記者佟振國攝)

  • 傳有日月潭遊艇解說員開玩笑開過頭,觸怒邵族,業者連夜造訪長老溝通。(圖為邵族日前抗議觀光旅館BOT案情況,資料照)

    傳有日月潭遊艇解說員開玩笑開過頭,觸怒邵族,業者連夜造訪長老溝通。(圖為邵族日前抗議觀光旅館BOT案情況,資料照)

日月潭的文化與觀光一向共生共榮,觀光業者所介绍的文化主軸就是邵族文化,但是,有些業者的解說方式,卻觸怒邵族,《聯合報》報導,邵族認為這些玩笑具污衊性,且是荒腔走板,形成業者與邵族之間的「情勢緊張」。

據報導,這些被PO到網上的用辭包括,邵族「過去祖先沒有道德,沒有文化才需要被感化」、「邵族是母系社會,只要入贅,每天早上起來喝酒,晚上只要陪老婆大人睡覺生小朋友,從此過著幸福王爺般生活」等,還有「每結一次婚,政府補助20萬」等。

據報導,日月潭碼頭遊艇育樂事業總經理劉啟帆前晚率所屬船隊至伊達邵,與邵族耆老、文化人等進行座談溝通,化解文化認知歧異、研商補救,最後決議,加強訓練碼頭遊艇業者文化素養,每三個月與邵族代表座談,深入了解邵族文化,及進一步了解邵族訊息,避免再汙名化邵族,減少紛爭。

---------------------------

依法驅逐邵族?

推文到plurk
2015-06-05 06:00
◎ 何怡君
近年來,邵族人多次在天剛破曉之際,驅車北上陳情,堅決反對日管處與港資仲成飯店簽訂的向山觀光旅館BOT案。涵納三百間客房的旅館預計建設在邵族傳統領域上,按環評規定,要符合《原基法》廿一條—任何開發案要取得原住民族同意。
然而,二○一二年,向山BOT案專案會議中,因《原基法》子法—《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仍在草案階段,尚未擬定,確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區域未公布,因此,判定此BOT案環評「不適用《原基法》廿一條」。
爾後,仲成飯店為表達他們即使不用遵行《原基法》,但仍尊重當地原住民,分別舉辦三場鮮少邵族人參加的地方說明會,並以此代表性不足的會議,宣稱已與當地原住民溝通。並於今年四月初,行政院再度接受日管處對環評提出的訴願,肯定向山BOT案無須尊重在地伊達邵部落的意見。
此例一開,等同大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BOT方便之門。弔詭的是,原住民族世居在台灣土地上,法律條文之於其後,然而,他們的傳統領域淪為法律規範說了算,他們無從自行指認。就如同你我住在自己的家,一天,有人要在這蓋旅館,我們也不能自行指認家園,要等到法律劃定後才能指認,這樣的顛倒邏輯合理嗎?
在這崇尚文字權力的社會中,不得已之下,只能期盼,第一是政府覺醒,別隨意侵占他人家園;第二是《原基法》子法快快訂定,讓法律規範不成為文字遊戲下的劊子手。
(作者為研究生,政大新聞所)


日月潭與邵族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3088294914628791/

203209411_1018664288895393_1314137262923964410_n200649630_1018664262228729_2939291606674167146_n202765836_1018664218895400_6225435792058631893_n202765836_1018664218895400_6225435792058631893_n (1)206679868_1018664605562028_5338523795611644007_n201324467_1018664558895366_5675209523826816893_n207077761_1018664518895370_8369591282644655433_n202723295_1018664488895373_7356826744865937829_n206079633_1018664438895378_712060606246362618_n (1)206079633_1018664438895378_712060606246362618_n212283967_1018664388895383_5496502062694644863_n206810111_1018664355562053_6665615154287277575_n


南投檳榔園 發現疑似邵族最原始葬禮「坐葬(甕葬)」儀式(石頭堆墓塚)〔2007-05-22〕
已更新:2021年9月1日
南投檳榔園 發現疑似邵族最原始葬禮「坐葬(甕葬)」儀式(石頭堆墓塚)〔2007-05-22〕 https://bit.ly/3zLW5gX
南投檳榔園 發現疑似邵族最原始葬禮「坐葬(甕葬)」儀式(石頭堆墓塚)
邵族的喪禮由首領和先生媽共同處理,死者家屬必須在家人死後的第二天清晨四點,於家中祭拜。從前邵族人多行「坐葬(甕葬)」,先將死者的四肢彎成蹲踞狀,用繩子綁好,再在放入缸中下葬。
葬禮方面,傳統的邵族葬禮是「坐葬」,儀式方面是簡單的,由祭司或女祭師在家族與「祖靈籃」間傳達今日家人亡故,祈求祖先收留與庇佑在生在世的子子孫孫。而墓地是挖一個人蹲坐的深度,屍體用麻布裹包成蹲坐式插入墓穴中安葬,並沒有明顯的墓碑及文,只是選擇較大圓形或平板形的石頭或石碑做為墓碑。墓地是家族集中的,雖無碑文,然該家族可以區別孰之墓,不致混淆。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2007/05/22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地區民眾發現疑似邵族傳統葬禮文化「坐葬」墓塚遺址,散落在約一公頃的檳榔園及香蕉園中,初估有十座以上,時間可能有百年之久。南投縣府預定今(二十二)日踏勘了解。
邵族起源仍是謎
邵族本身並無文字,很多事物及習俗均是靠口耳相傳,雖然多數邵族人均自認祖先是追逐白鹿來到日月潭定居,但在這之前,邵族起源始於何處?迄今仍是個謎,能否藉該墓塚遺址釋疑,邵族人也十分期待。
整地挖出水缸碎片
近幾年來,魚池鄉頭社地區民眾在檳榔、香蕉等田園整地、耕種時,經常發現田園中有一堆堆由小石頭堆起大小不一的山丘,起初並不在意,仍繼續整地,但竟出現不少令人難以理解的怪象,諸如工具斷裂、好端端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等,加上部分民眾發現山丘裡頭疑似有大水缸的碎片,經向邵族耆老探詢,才恍然大悟很可能是邵族最原始的葬禮「坐葬」墓塚遺址。
十多座石丘 矗立約百年
邵族民族議會議長石慶龍、鄉民代表黃順昱等人前往了解後,發現類似的墓塚相當多,初估有十座以上,由石頭風化程度,推估應有百年之久,懷疑可能是邵族先人曾經在此地定居過。
石慶龍說,邵族是所有原住民之中漢化最深的一族,據其所知,邵族原本並無漢人「掃墓」的習俗,而是採「人與衣物」分離制。
在邵族以前傳統的葬禮中,須將往生者的四肢彎曲成「蹲踞」狀,再置放於大水缸中土葬,即是所謂「坐葬」儀式。
此外,墓塚大小及石頭堆積形狀也與往生者在族人之中的身分地位有關,身分愈高,墓塚愈大,反之愈小,且未豎墓碑,後人若要祭拜,則是直接對供奉在家中的「祖靈籃」祭拜表達敬意。
南投縣府今踏勘
南投縣府文化局表示,該疑似邵族「坐葬」墓塚是否稱得上是「遺址」,有待勘察,之後再依程序,送交由十九名委員組成的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
南投檳榔園 發現疑似邵族最原始葬禮「坐葬(甕葬)」儀式(石頭堆墓塚)〔2007-05-22〕 https://bit.ly/3zLW5gX

FireShot Capture 012 - 南投檳榔園 發現疑似邵族最原始葬禮「坐葬(甕葬)」儀式(石頭堆墓塚)〔2007-05-22〕 - siow3033.wixsite.com


邵族祖靈祭 除穢祈豐收

2014-08-26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邵族昨起舉行一年一度的祖靈祭,一早便進行去除過去一年不順遂的「除穢祭」,傍晚則是一連串的祖祭儀式,藉由歌唱與頭目們的祈福致意,期盼祖先保佑子孫豐收、平安

  • 邵族昨起舉行祖靈祭,巫師在家戶門前誦唸祈福文,向祖先報告過去一年發生的事物。(記者劉濱銓攝)

    邵族昨起舉行祖靈祭,巫師在家戶門前誦唸祈福文,向祖先報告過去一年發生的事物。(記者劉濱銓攝)

邵族祖靈祭有如原住民豐年祭一般,只是邵族保留傳統的祖靈祭儀,未因時代與族群的融合,改變原有祭儀方式。昨上午先是舉行「除穢祭」,在祭司以山棕葉擦拭男性族人,去除過去一年的不順利後,家家戶戶便在門前擺放祖靈籃,再由巫師誦念祈福文,與祖先溝通,報告邵族人在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物,祈求祖先庇佑

昨晚,邵族家家戶戶則是派人到頭目、副頭目、祭司等人家中致意,並高唱祖靈祭期間才能唱的傳統歌曲,除向祖先祈求來年順利,也盼望族人都能平安,所有子孫都能豐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