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6_091035  

吉安 開創東部客家文化新風貌
By 許家寧,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5日, 2017
小朋友開心用客語演出,傳承鄉土文化之美。(許家寧攝)
花蓮縣吉安鄉客家人口數約3萬2千人,為花蓮客家人口最多的鄉鎮,吉安鄉公所除串聯鄉內各客庄景點,7年來「客家文化人才培訓計畫」,深植傳承客家戲曲、傳統工藝技術與傳統美食人才,再現東部客家移民歷史與濱海聚落文化新風貌。
近年吉安鄉公所推動喚起「隱性客家族群」,凝聚鄉內客家意識,今年再獲得客委會45萬元經費支持補助,聘請專業師資開班授課,除了客家傳統美食外,還有客庄女紅及木作工藝客家花布燈籠,納入年度的客家藝文人才培訓計畫。
除此之外,各種客家歌謠、舞蹈、樂曲、戲曲等培訓班,總計開設有11班,並在周末為近三百位學員舉辦成果展,不僅具體呈現客家文化,藉由融入客家文化元素,轉型為客家特色產業,讓日常生活中所孕育出來的客家文化能在花蓮落地深耕。
吉安鄉長黃馨表示,吉安鄉是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也是全縣客家人口數最多的地方,七年多來吉安鄉獲得客委會1億元的預算支持,硬體上串聯鄉內各客庄景點,像是宗教信仰伯公廟、萬善廟等文化景點,打造東部客家移民歷史尋溯的自行車步道網。
在成果展中,除了連番上場演出客家大戲,以甜美圓潤歌聲,唱出早期客家採茶故事,重現記憶中的「客家身影」。學員們也互相展示這三個月來的成果,透過客家文化承傳、創新及發展,吸引更多人對投入客家傳統文化,開創東部特有的客家新文化。


 

女祭師文化漸式微 獲補助傳承有望

卡大地布部落女祭師文化漸式微,獲文化部補助承續有望。(記者陳賢義翻攝)

2017-05-02  16:40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祭師文化漸式微,台東知本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守護傳統急跳腳,透過各方管道申補「守護文化的根:pulingaw〈女祭司〉祭儀文化保存及傳承計畫」盼延續,日前接獲台東生活美館來函告知文化部核定補助,懸石終能放下,盼部落婦女能踴躍參與,共同承續傳統文化。

卡大地布部落主席林金德表示,pulingaw〈卜靈奧〉組織嚴重老化已瀕臨消失及瓦解的危機,沒有了守護祖先宗教信仰的組織,傳統文化就如同離根的樹,僅存乾枯的軀殼。pulingaw的禱詞中,會經常唱頌到「ka'urasan及kazialran」,研究的學者說,這兩個地方是相同的地方,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只有盡忠職守的pulingaw去世後才可以居住,亦即她們光榮死後的天堂,而ka'urasan及kazialran兩個詞,研究者把它翻譯為「露水之處及雨水之處」,為什麼與天堂與水有著密切的關係並無細說,或許水是生命的根源,也是萬物生長的要素。另在avang(揚帆歌)禱詞中提及,人生旅途的最終站是由Ruvuwa'an(祖先發祥地)向東經過大海,最後到達天和水交接之處,亦是天堂之門。

林金德說,pulingaw祭典祭儀的學習要花很長的時間,十數年或數十年,這次計畫的目的重於啟發,若有意願加入組織,必須依傳統規範拜師學藝,並舉行入會儀式,為了讓後繼者認識傳統宗教面貌及易於入門學習,部落會編著一本祭儀文化手冊,籲部落婦女不論信仰任何宗教,都能踴躍參與各項會議、講座及研習,認識自己的宗教文化內涵,接受天的感召成為pulingaw組織的一員,學習自古傳下來的祭典祭儀,並以祖先的文化為榮。


 

172  
地方新聞
〈北部〉3歲學當祭師 60歲嬤說生命故事

2014-08-23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吉安鄉東昌村里漏部落僅存的七名部落祭師之一,六十歲的Sera Ingkui(姜勤蘭),娓娓訴說她三歲時生病,部落祭師看病後認為她生了「屬靈」的病,有擔任祭師的「天命」,從此跟著部落的老祭師們學習,迄今將近一甲子!
蒐集一百則花蓮人故事
花蓮縣文化局昨辦「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啟動,委託花蓮縣原住民族藝術文化協進會,將以影像、聲音蒐集一百則花蓮人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除了預計採訪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耆老、退休校長等之外,九、十月也將在壽豐、光復、玉里、豐濱鄉各安排十天的「故事蒐錄站」,歡迎民眾報名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
花蓮吉安鄉東昌村里漏部落三名女祭師。八十六歲的Epah Habai(莊美梅,圖中)年紀最大,其次是七十九歲的Abi Birsay(高金妣,圖右)及六十歲的Sera Ingkui(姜勤蘭,圖左)。(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吉安鄉東昌村里漏部落三名女祭師。八十六歲的Epah Habai(莊美梅,圖中)年紀最大,其次是七十九歲的Abi Birsay(高金妣,圖右)及六十歲的Sera Ingkui(姜勤蘭,圖左)。(記者花孟璟攝)
現場邀請三名部落女祭師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二館,準備檳榔、米酒和麻糬祭拜後,手持香蕉葉片在現場「除穢」,而香蕉葉片還是昨天一大早採集、仍帶著清晨的露珠!
三位女祭師 持香蕉葉片除穢
三位女祭師沿著鐵道文化園區二館周遭,「感應」到有不潔的靈魂,還來討米酒喝;祭師們則呼喚甘露女神、生命女神和歷代的祭師、已故的祖靈等神靈,附著在蕉葉上,現場揮舞、除穢,也預祝故事島計畫順利成功。
六十歲女祭師Sera Ingkui說,三歲以後就跟著年老的祭師一起參加祭典,少女時代看到別人可以和同齡人在一起玩,自己卻只能跟老年人參加祭典,「真的很不願意啊」!但是因為有祭師為她除穢,小時候時常生病的體質也好了,身為祭師一輩子都不能離開這個天質,即使到現在,一年到頭還有三十幾次的家屋除穢、喪禮等工作,需要祭師協助,不管有錢、沒錢,都是她應該做的,也很高興能夠幫助到人。
卓溪鄉布農族作家沙力浪說,他的漢名叫「趙聰義」,小時候讀書讀中國秋海棠、長江黃河,卻不認識自己家旁邊的「拉庫拉庫溪」。直到長大後才和耆老一起沿溪上溯,走日治八通關越嶺道,回到祖居地馬西桑,知道「拉庫拉庫溪」的意思是「無患子很多」的溪,每一座山也有了名字、知道山的哪裡曾是祖先住過的部落,土地也有了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