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拼音:四縣:fam giongxiang cug pu(6157968)
范姜姓族譜 客語拼音:四縣:fam giongxiang cug pu(6157968)
范姜姓是台灣獨有姓氏[1],是范姓的分支。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民國107年(2018年)6月的數據,臺灣范姜姓人口有4,300人,為全國姓氏人數排名第153名。當中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及花蓮縣等地,范姜姓為單字姓以外人口中人口數最高的姓氏,分別為2,314人、248人、43人及158人。另外在臺北市及新北市,范姜姓人口分別為484人、545人。[2]
來源
清朝初年,廣東海豐人范集景之妻雷氏,因丈夫早故且貧寒,而攜二子范文周、范文質改嫁姜同英,故長子范文周所生四子皆繼承姜家,改姓姜姓。次子范文質感念繼父養育之恩,起初難擇膝下五子是二人姓姜三人姓范、或三人姓姜二人姓范,但結果都不公平。最後決定五子皆冠上范姜雙姓。
後范文質所生五子先後來台,申請姜勝本墾號,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南以社子溪為界,東至營盤腳(今楊梅區上田里),西抵石牌嶺(今新屋區石牌里),北達大堀坑(今觀音區大堀里)。是故范姜姓氏皆流入台灣。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1854年)興建祖祠,即今新屋范姜祖堂
客語拼音:四縣:fam giongxiang cug pu(6157968)
桃園10大姓氏 陳、黃、林排前3名
資料來源:桃園市政府主計處製表:記者謝武雄
桃園10大姓氏 陳、黃、林排前3名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DLM1vR
2017-01-18 06:00:00
黃比林多 打破陳林滿天下說法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內政部「姓氏」統計資料出爐,截至去年六月底止,桃園市人口最多的姓氏為陳姓、二十萬一二一三人,其次是黃姓、十三萬二八二六人,第三名為林姓、十三萬一二七六人。桃園市「陳黃林」排序,打破「陳林滿天下」的說法,而十大姓氏合計人數破百萬,佔桃園總人口數的四十七.九六%。
桃園農田水利會總幹事黃金德表示,早年許多黃姓先民渡海來台在桃園定居,眾多有田有地的子孫如今都還在桃園居住,是黃家人數多的原因;例如新屋、觀音,黃家都是第一大姓,而桃園市除了復興區,其他區黃姓也都是大姓。
黃金德說,來台的黃姓宗族都有完整族譜,各派下系統完整,第一世至第五十世都有輩分的排序,例如「仁、義、禮、智、信」等;前立委黃仁杼就屬「仁」字輩,而他的「金」字輩則是二十二世。他表示,黃家宗親相當團結,長期以來,在桃園政界擁有相當的影響力;以往桃園僅選出六席省議員的時代,黃家就擁有黃木添、黃玉嬌兩席省議員,而在立委改成區域選舉前,黃主文、黃宗源都因黃家力挺而當選,桃園升格前,黃家一度當選五個縣議員。
截至去年六月,桃園市的人口為二一二萬四三三九人,十大姓氏除了陳、黃、林,第四至第十分別是李、張、劉、吳、王、楊、邱;而十大姓氏的人口達一○一萬八七八○人,佔總人口數四十七.九六%。
複姓人口 范姜姓二二九三人最多
桃園市複姓人口數為四三一九人,前五大複姓人數有三七○五人,以范姜姓二二九三人最多,其他依序是歐陽姓七六九人、江謝姓三五七人、張簡姓一六三人、朱陳姓一二三人,范姜姓佔桃園市複姓人口的五十三%。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范姜姓僅四二六七人,桃園市就佔了五十四.一七%,因華人世界中,所有姓范姜者的祖先都來自桃園市新屋區。范姜是少見的複姓,姓氏來源為清初廣東惠州府的范文質,他因被姜姓繼父養大,為感念繼父撫養之恩,成家後將五個兒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其後范姜五兄弟渡台定居新屋,成為世界華人「范姜」起源。
桃園10大姓氏 陳、黃、林排前3名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DLM1vR
1751年墾單,中有「今有佃范姜殿高」,但 墾單原件卻為「今有佃姜殿高」,「范」字為1976 年修譜者時所加。范姜姓渡臺前直接的祖籍地應為陸豐縣大安墟鹽墩,而非《范姜姓族譜》所記載的「海豐縣公平墟庵東獅子嶺大壟口」
問:您知道「范姜」姓氏是台灣獨有的嗎?您知道范姜姓氏的起源嗎?讓我們來告訴您!
范姜姓氏的源起
日後范姜五兄弟渡台定居新屋,成為世界華人「范姜」之源,凡所有姓范姜的人士,不論海內海外,皆是出自台灣新屋鄉。
范姜姓氏的源起
日後范姜五兄弟渡台定居新屋,成為世界華人「范姜」之源,凡所有姓范姜的人士,不論海內海外,皆是出自台灣新屋鄉。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swjh01/2-1.htm
-----------------------------next page --------------------------------
筆者推測
早期漢人抱養、過房、改姓、私生子...頻繁又常見。范姜家族說范文質非姜家人所生,是有可能的。若范文質真是范家人生,隨雷氏改嫁姜家也必然改姓名為姜文質,後來為感恩其後代理應為姜范而非范姜,為避免出現姜范。於是姜文質過世時,交代兒子為范家所生要認祖歸宗,後代將神主牌改為范文質。其五子也就明正言順將自己姓名前加上范成為范姜殿榮高、范姜殿高...
------------------------------------------------------------------------------------
台灣超過千人的大家族(若Y染色體分歧,就可確定是平埔族集体漢化)
桃園新屋(不在番界內)范姜族譜說范姜5祖之父范文質是姜家養子,二房祖殿高先在1736年從海豐公平墟來台,15年間二次回鄉帶來4位兄弟,父母亡故未及來台;姜氏族譜則說文質不是養子,他與10多位堂兄弟在雍正年間從陸豐大安墟來台,並各有許多後代。1956年桃園與新竹姜姓約有4400人,依台灣人口增加倍數推估2000年時約有1萬人。若依姜氏族譜,一個小小的鹽墩村(陸豐市大安鎮旱田區艷墩自然村),來了17位男人(分9大系統),竟都能各據一方衍成大族,在桃竹傳下1.4萬客家人。而平和縣心田村賴氏也在台中北屯一地就傳下1萬人,安溪縣科榜3社翁氏在義竹、鹽水傳下1.7萬人,開基祖也都不到20人。黑水溝十分凶險(汕尾新豐620公里、泉州新豐220公里),兩岸陸路都靠雙腿,也沒地圖,路險人更險,政府也禁止移民來台,真的有那麼多族親,3兄弟、5兄弟說來就來,還都結婚並傳下大量後代嗎?未必,來了一人之後,只要借用他原鄉族人的名字(一份族譜)就可再創造出好幾個開基祖。科榜翁的清代族譜記載有152人遷台,心田賴已知的台灣開基祖加上不知所終的遷台者共有94人,主要都分布在3~4代人,但筆者沒發現有鹽墩村族譜可佐証姜氏多人來台,且來台者竟都是第十世。筆者猜測:「姜氏族譜就是來自大墾戶(墾首)范姜殿高(范家在海豐,養祖父姜家在陸豐),他的姜勝本墾號墾地3860甲,部份原住民地主被虛報為他的親兄弟與養祖父家的叔伯。」這就是「一說父母未來台,另一說父與10多個叔伯來台」、「一說海豐,一說陸豐」的真正原因。造譜還不容易,開基祖在頂端,排出人名金字塔,再把造譜時族中的男人一個個填進去。中國族譜為了連接到名人,祖先不明的部份都是這樣編的。
每一壯男平均衍生34~60現代男,即男女68~120人。但台灣有許多在這250年間就繁衍上千人的家族:桃園新屋「葉五美」家族,1980年代有8000人;桃園新屋范姜家族,2005年有4212人(而新屋也成為陸豐鹽墩村姜與范姜二姓的聚集地,2000年時推估共有9千人);台南七股篤加村邱家,1956年村內設籍者有1598人,1956→2000年台灣人口增為2.38倍,邱氏推估有3800人;苗栗公館傅家(始祖居當時的番界內),每年祭祖的就超過1000人;苗栗西湖劉家(始祖居當時的番界內),宗族估計逾4000人;台中北屯「心田五美」賴家,1992年時超過3000人(而北屯也成各派心田賴氏的聚集地,估計1990年時共有1萬人)。以上這些大家族正好都分5房。清國曾於1758年命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賜姓改用漢名,時間正好相符。而台灣最大的家族可能是台南學甲的「陳桂記」,1661年陳一桂率3子來台,今已有親族數萬人。
其實有數千人的大家族在桃竹苗比比皆是,您看一個新竹湖口鄉就有:「張六和」,2009年有族人逾5000人;「陳四源」,1800年時4兄弟應在30歲以下,1894年已有500餘丁,2006年估逾3000人;「戴拾和」,2006年有3000餘人;「周三合」,現在有2000餘人;另還有羅合和、黃六成、范八茂、傅四章、廖三才……。這些家族都在1800年前後才因出生數兄弟而成巨族。湖口在土牛溝以東(舊番界內),1798年才開庄。筆者認為,開基祖與祖籍地或許都是真的,來自大墾戶或當地有名望的人,但他們真正的子孫可能沒那麼多,很多可能是來自平埔人選取姓氏後的認祖歸宗。
在漢化蔚為風潮的年代,藉一位墾戶或入贅女婿之名或族譜就可把幾個相關的平埔部族漢化–實例分析
筆者認為,在1800年前屬番界或保留區的湖口、楊梅南半、平鎮南半、大溪、龍潭(及竹苗丘陵各鄉鎮市)的大家族可能多是這樣來的,像湖口的陳乾興(墾戶)、楊梅的鄭大模(佃首)、新屋的范姜殿高(墾首)等,都有跡象顯示。
湖口絕不是特例,只因客家文化重視族譜與祭祖而進行認祖歸宗,讓我們有機會看出可疑處,而不重視族譜的閩語區則因沒有認祖歸宗,讓我們難找到破綻。
---------------------------------------
「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臺灣各族群身世之謎+「85%的台灣人都帶有台灣原住民(或東南亞族群)的基因」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67615757
大溪墘庄墾戶姜勝本墾號+姜勝本、吳順記、郭振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rKfcO
姜勝本墾號+您知道范姜祖先從大陸何處遷徙至此?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oTwzps
--------------------------
姜勝本墾號
乾隆 社子溪公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姜勝本墾號全名竹塹大溪墘莊墾戶姜勝本,乾隆十六年由清政府核發給范姜殿高(姜殿存)的墾照。開墾範圍:東至東勢屋墘古路透溪(楊梅區營盤腳以東,今楊梅區上田裡),西至林養田(上石牌,今新屋區石牌裡),南至社仔溪,北至埔頂車路(觀音區泉州屋大堀坑,今觀音區大堀裡)分水為界。共約三千六百九十公頃。
開墾史
范姜殿高率兄弟族人來此地開墾,起初以甲頭屋(今新屋區東明里一帶)為居住,由此向外開墾,但與社仔的凱達格蘭平埔族霄里社人發生邊界糾紛,屢遭出草,死傷慘重,遂遷居今新屋區公所一帶,並興建公廳,當地人引為盛事,以客語稱其為“起新屋”,即新屋莊地名由來。而此“新屋”(五棟范姜老屋群中的范姜公廳)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評定為第三級古蹟,是新屋區最珍貴之古宅。(注:客語 “公廳”指祭拜祖先的祠堂。)
新屋開墾以范姜姓為大宗,二房范姜殿高來台後,居於東明里上莊子社子溪邊。後來的三房范姜殿發掌祠堂以南至東明村,東勢至苦練腳上田心等地。四房范姜殿章掌理今祠堂以北,北勢至藍埔、石橋等地。范姜殿高、殿發、殿章來台22年之後,長房范姜殿榮、五房范姜殿爵於1758年(乾隆23年)冬,奉雙親遺骨與家眷來台。范姜殿爵分得祠堂前至石磊仔耕地,范姜殿榮得到甲頭屋至石牌嶺之地[1]。
----------------------
范姜姓是台灣獨有姓氏[1],是范姓的分支。
來源
清朝初年,廣東海豐人范集景之妻雷氏,因丈夫早故且貧寒,而攜二子范文周、范文質改嫁姜同英,故長子范文周所生四子皆繼承姜家,改姓姜姓。次子范文質感念繼父養育之恩,起初難擇膝下五子是二人姓姜三人姓范、或三人姓姜二人姓范,但結果都不公平。最後決定五子皆冠上范姜雙姓。
後范文質所生五子先後來台,申請姜勝本墾號,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南以社子溪為界,東至營盤腳(今楊梅區上田里),西抵石牌嶺(今新屋區石牌里),北達大堀坑(今觀音區大堀里)。是故范姜姓氏皆流入台灣。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1854年)興建祖祠,即今新屋范姜祖堂。[2][3]
人物
范姜殿高:范文質次子,姜勝本墾號墾首。范姜五子最早來台者。
范姜新林:中壢事件重要人物,時任中壢國民小學校長。
范姜毅:知名鋼琴家,擁有漢諾威音樂學院「史上最年輕鋼琴博士」封號。
范姜峻宏:獨立創作樂團拷秋勤主唱,兩度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更在2009年於全美最大的獨立音樂獎JPF Music Awards上拿下四大獎。
范姜素貞:知名香港影星鍾鎮濤現任妻子
范姜泰基: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2011年5月4日-2013年2月18日)
范姜群生: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議、消保會秘書長
范姜冠宇:曾任成功高中儀隊舉旗手
范姜明華:知名畫家,也任職教學。
范姜明道:知名雕塑家,參與多項展覽演出,目前於北京進行創作。
范姜真媺:現任東海大學法律學院專任教授。
--------------------------
感恩的姓氏 范姜兒女滿新屋
2014-03-29 林詩雯
「哎~請問你姓…?」「我姓范姜。」「范姜?范姜是…沒聽過耶!」在生活中,「范姜」這個在百家姓中找不到的特別姓氏,不少人第一次聽到時都會感到陌生。
范姜春光,一名和藹可親的老伯伯,現任范姜宗親會的族長。對保存范姜一族的文化傳統跟理念不遺餘力,范姜春光在訴說范姜的源流時,他的眼神充滿著對范姜一氏的驕傲,對身為范姜人感到萬分榮幸。范姜春光會擔任范姜宗親會的理事長,也是希望能為范姜家族盡份心力。
范姜家族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台灣其他各地乃至於海外地區,凡姓范姜的,必定是從新屋范姜家分出去的,在大陸並沒有范姜這個姓氏。清朝初年在廣東惠州有名婦人雷氏因丈夫范集景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隨後又再下嫁姜同英為妻。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繼父的養育之恩,將其五個孩子均冠上范姜複姓,是為范姜姓的開始。
乾隆元年,范文質二子范姜殿高來臺,先到新屋鄉上庄子築屋暫居,再帶領四兄弟來臺墾拓,後來才遷到祖堂現址。范姜家族於咸豐五年合建祖堂,並從福建廈門運來上等杉木及磚瓦等建材,有如廟宇的宏偉氣派轟動整個鄉里,鄉民閒談之間每每欣羨地說「來去看新厝」,久而久之,就成「新屋」地名的由來,並沿用至今。
全心全意為范姜古厝的范姜春光看著不甚理想的修建工程進度,透露出他的憂愁。(林詩雯/攝)
祖堂保留祭祀功能
范姜祖堂是一棟具有客家樸實特色的建築,整體建築呈口字形。范姜古厝共有五間,皆保有強烈的廣東和客家人的色彩。其中第三座最華麗,而門額上掛著用交趾燒成的「陶渭流芳」之匾額等都極具特色。而第五座為其祖堂,規模也最大,至今維護得很好。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中央,兩側開放式的橫屋供奉觀世音菩薩與張天師,是宗祠中少見的案例。祖堂中尚保存兩百年前從中國大陸攜來的香爐及陶缸,都是十分珍貴的古物。范姜春光認為范姜古厝最為特別的特色,就是范姜祖堂的屋頂是以燕尾的形式建成,在中國傳統建築裡,燕尾的屋頂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興建,就算有錢也不行。范姜春光還說范姜古厝不似平常的客家建築為三合院模式,而是以四合院為整體架構。
范姜家族祠堂仍維持原有祭祀功能,並做為范姜宗親會開會場所。范姜祖堂於每年農曆四月五日、八月一日舉行春秋兩祭,范姜春光表示祭典以遵循古法為主要特色,行跪拜禮、三獻禮還有極具特色的客家八音。每年每次約有一千到一萬人次參加祭典,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會祭祀活動,相當熱鬧。范姜春光說雖然目前在新屋的范姜氏幾乎都向外發展了,但一到祭祖時刻,台灣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范姜氏一定會回來祭祖,把新屋的交通搞得水洩不通。范姜春光每每看見這樣的「大場面」,總讓他感動萬分!范姜宗族的凝聚力、團結是最讓范姜春光感到驕傲、光榮的。
祖傳訓誡忠孝廉節
有四個字被視為祖傳訓誡—「忠、孝、廉、節」。范姜春光表示,在范姜這個團結的大家族裡,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大偉人、大企業家等等,但范姜家族卻以貢獻出許多教師、教授、醫生等等文人墨客為傲,並為國家基層打下穩固的根基。范姜春光只期望家族的每一份子能夠深深銘記四字族訓為客家、國家盡份心力。范姜春光也認為范姜家族裡,這四字祖訓「忠、孝、廉、節」最能代表客家精神。
姓范姜的就一定是客家人,對於這樣特殊的范姜身分,范姜春光不覺得有什麼特別。范姜春光說自己在客家群體中也只是平凡的客家人,並不會因為范姜這個姓氏而有什麼特別。倒是范姜春光在年輕從軍時,客家與閩南的族群分化還是非常明顯,客家人為一群體,閩南人為一群體,彼此並沒有很多的交流,在多數為閩南人的軍中,范姜春光還曾因自己是少數的客籍身分,而感到被排斥。
問起范姜春光對客家文化的驕傲時,范姜春光表示,現在這幾年來,客家文化逐漸被外界重視,紛紛成立了許多機構來推廣客家文化,客家意識漸漸被喚醒,自己才對自身的文化傳統有了不一樣的認同,范姜春光對此非常開心。現在范姜春光也有在推廣客家語言、歌唱,對客家文化的宣導不遺餘力。但問起是否也會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成為范姜宗親理事長時,范姜春光說:其實心裡並未如此希望,因為擔子太重了。身為一家的族長,必須一個人掌管范姜家族大大小小的事務。而他自己是以身為范姜家族的一份子的精神來為范姜家族奉獻。
整修中的范姜祖堂,是一棟具有客家樸實特色的建築,整體建築呈口字形。(林詩雯/攝)
修古厝遺憾砍老樹
目前范姜春生繼續致力於對范姜古厝修建的監督與改善。范姜春光說:板橋林家花園,修建了七年仍然保存古風,不會呈現一種「新」的感覺;但在修建范姜古厝的過程中,卻讓原本的古蹟成為了「一棟新的建築物」。這讓范姜春生非常不滿,目前正在與古蹟主管機關溝通當中,期望能讓三級古蹟珍貴的面貌完整呈現出來。在修建范姜古厝的過程當中,讓范姜春光感到遺憾的,就是原本范姜祖堂外兩棵檀樹,已經種了62年,但古蹟主管機關卻說要整修古厝就必須把樹木移走,范姜春光不得不忍痛把自己從小看到大的老樹砍掉。砍掉之後,族人在罵,縣政府也在罵,其實范姜春光比誰都還難受,范姜春光表示,真的希望族人、大家能夠諒解。
因為范姜春光以前曾經當任過村長一職,對行政方面的了解比別人還深,族人也大力推選范姜春光擔任理事長一職,事實上范姜春光已經是連任的族長了。范姜春光表示,期許自己能為范姜這個大家族在貢獻出自己的心力,讓范姜家族的文化傳承能永遠繼續下去。
感恩的姓氏 范姜兒女滿新屋 新客家人群像 - https://goo.gl/nWVfb9
------------------------------------
創建年代/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祠堂地址/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八鄰中正路一一零巷九號
從新屋的中華路折轉到中正路,再進入一一零巷內,沿著巷道望去,就很容易發現右手邊有一排范姜祖厝,一共五棟,最後一棟也是最大一棟,這就是范姜族人的祖堂。
范姜祖堂主祀宋始祖範文正公。范姜姓源,出自祁姓。范姜氏源於範文正公——范仲淹,係出黃帝軒轅氏玄孫帝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至五十七世杜柏公,事周為上卿大夫,挂右將軍帥,滅唐有功,封唐杜柏,頂陶唐氏。陶唐氏後改為唐,食邑于杜,是為唐、杜二氏始祖。杜伯後有士氏,傳至六十四世士變公,于周定王八年(紀元前599年),晉使中軍以救魯國建功後,食採于范,稱為範文子,既范氏得姓祖。傳五十三世孫,為宋朝名臣范仲淹,再傳十二世至范法澄之子范品義,移居廣東省陸農縣吉康鄉都崙嶺鄉開基創業,轉世而為肇基祖。
范家入粵,又九傳至范集景,因病早逝,遺下妣配雷氏及孤子範文質。雷氏頓夫依特,無奈改嫁姜同英為妻,子範文質隨母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養育之恩,結婚生子後,為求承報,對於自己的五個兒子,不知道應該三個姓范兩個姓姜,或是三個姓姜兩個姓范。最後決定一律冠上范姜雙姓,而成了范姜殿榮,范姜殿高,范姜殿發、范姜殿章,及范姜殿爵。從此”范姜”在我國姓譜中獨創一姓。
清乾隆初年,范姜殿榮這五兄弟,由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字海農公平墟庵冬獅子嶺大壟口,乘蓬船渡海來到臺灣,在臺北談水登陸上岸,迄今已是二百七十年前的往事。
當初,范姜一家先到現在的新屋鄉東明村上莊子築屋暫居,後來才擇吉地卜定於今天祖堂附近株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范姜族人二房殿高已經建有小祠堂,是一土墻茅屋頂式簡陋建築,用以祭拜祖先。咸豐四年(1854年)十月十二日,范姜氏族人開始在原地起造祖堂之前堂,當時鄰里眾人指此為“起新厝”,今之“新屋”鄉實因此而得名。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范姜家族為奉祀祖宗神靈,鳩首協議推派十五世范姜春芳,十六世范姜福生二人,跋山涉水回到陸農老家,奉請上祖靈牌歸臺崇祀至今。
民國元年四月二十日,范姜族人與工改建祖堂,增添後堂,歷一年大致玩竣。當時工程用木材、磚瓦、青石等建材,悉數由廈門蒐羅而來。二十七年十二月四日,外門土墻及祠堂內部多處損毀,重新大事整修,悉心加以維護。嗣後又經過三次修建,分別在1951年、1954年、及1974年,先後整理祖堂內的南北廳、辟建祖堂前的水泥坪,以及添加所有附屬設施,始具有如今四合院式完善壯觀的規模。
目前堂下范姜複姓族人,計有六百多戶,五千多人,散居臺灣各地,正廳供桌上所設的兩隻青銅香爐,即為旅日范姜人士早年購自當地神社攜回奉獻的。今天國內外居住的所有姓范姜的人,均屬范姜祖堂堂派下裔孫。
客家人的祠堂多稱祖堂。范姜祖堂共有二進,屋脊燕尾特別高翹,屋檐下的墻壁喜用白色,這些都是客家式建築特色。前堂門廳額上挂有用黃色交趾燒貼成的“陶渭流芳”匾,范姜祖先是帝堯陶唐後代,又封于渭水,故稱陶渭。進門左右寫有對聯:
籍潁東瀛,家聲不振;
支分陶渭,世澤維新。
後堂正廳堂上高懸“陶釣家聲”匾額,其下兩邊亦有一幅對子曰:
陶陽衍派公侯地;
渭水流傳宰相家。
句中分別嵌入陶渭二字。一般而言,客家傳統祖堂都供置尺寸較大的牌位,范姜祖堂也不例外,正堂上供奉的就是主祀與並祀的祖先大型靈牌。
祖堂依例有春秋二祭,務期使范姜子弟步武前賢,知所繼往開來。春祭在農曆四月初五清明節,秋祭在農曆八月初一,選這兩天祭祖,亦有一段緣由:九百多年前,范仲淹逝世後,宋仁宗除了追謚文正,封楚國公外,並且恩準于江南蘇州府吳興縣建造一座“文正廟”,可以比照聖廟,在上述兩個時間祭祀,這不但是對范仲淹的尊崇,實在也是范姜族的榮耀。自古九族之分,雖各有親疏,其派雖分,而其本仍一,范仲淹曾謂:“吳中宗族甚眾,于吾固有親疏,然吾祖視之,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其意義即在此。
范姜祖堂佔地0.8161公頃,房屋建地面積五百坪,歸范姜宗族所有。原由各方公選委員若干人,組成管理委員會,范姜宗親會族長兼任主任委員,經理奉祀大典全般事物。現在則是成立范姜祖堂祭祀公業,為財團法人負責管理。
-----------------------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
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 -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 https://goo.gl/fgFdhx
http://web3.hakka.gov.tw/dl.asp?fileName=921610591671.pdf
作者 韋煙灶、林雅婷
中文摘要
雍正13年(1735)郭振岳與姜勝本向南崁社土官老密氏等購買土地招佃開墾,郭振岳原名郭振掬,為新屋鄉永安村郭氏渡臺始祖,祖籍為漳州府龍溪縣昇平堡。一群祖籍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的姜姓宗族,約於1735-1736年間渡海來臺。《范姜姓族譜》記載范姜殿高等5位兄弟於1736-1758年間自祖籍地惠州府海豐縣公平墟陸續渡臺,抵大溪墘庄拓墾。就族群而論,郭姓宗族代表漳州閩系,姜姓宗族代表海陸閩系,范姜姓則代表海陸閩系過渡到海陸客系的角色。郭振掬先居臺南,1722年遷淡水廳大溪墘,業戶報陞戶名為「郭振岳」,其開墾的土地非常廣大,東至高山頂,西至海涯,南至大溪(今社子溪),北至大堀溪(今觀音鄉境內)。乾隆9年(1744)郭振岳與姜勝本對半均分土地,拈定大溪墘西畔,姜勝本墾號則拈得大溪墘東畔土地。《范姜姓族譜》宣稱姜勝本業戶圖記為渡臺祖之一的范姜殿高(姜殿高)所有,但在乾隆16年(1751)認墾大溪墘中興莊前土地的契字上文「今有佃姜殿高自己前來給出墾單」,既是作為大溪墘庄墾佃的姜殿高,但為何不署名范姜殿高?如何會是姜勝本墾號的領導人?范姜姓與姜姓的淵源如何?均引發此兩姓後代的爭論。大溪墘庄是清代北臺械鬥最少地區之一,促使本區族群關係相對和諧的原因與這三姓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及其地緣、血緣性有密切關聯。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 月旦知識庫 - https://goo.gl/WaAySM
-----------------------------
范姜家族創造新屋的歷史
靠海的新屋,開發的路線是從西邊的沿海往東邊內陸移動,相傳最早是福建同安人許笨和李建等人,先抵蠔殼港集聚成三塊厝的聚落。清乾隆年間,大批客籍移民以崁頭厝為港口(今永安漁港),沿社子溪朝東墾拓,才形成今日的新屋。
客家族群中,以范姜殿榮家族的「范姜本」墾號最著名,由於族人多,勢力強,墾地遍及新屋大半土地。范姜族人最先定居於東勢(今東明村),清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遷至今新屋地點另建新宅,當地人稱其為「新起屋」,也就成了當地莊名,後簡稱「新屋」。
在中國的百家姓中,沒有「范姜」複姓,其自成一姓,背後的故事十分溫馨。根據史載,清朝初葉,廣東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有位寡婦雷氏,因夫婿范集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只好再嫁姜同英。
范文質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撫養之恩,因此成家後,對自己的五個兒子,不知是三個姓姜、兩個姓范,或是兩個姓范、三個姓姜較為妥當,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
清乾隆初年,范姜家族的老二范姜殿高隻身來臺,從淡水上岸後,發現臺灣北部的良地都被漳、泉移民所據,只有桃園新屋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於是他開始開墾荒地。
後來,范姜殿高返回原鄉,號召兄弟前來開墾,五兄弟胼手胝足,闖出新屋范姜的名號。
當時,范姜兄弟向官方請照墾地範圍,面積達三千八百多甲,經過百年拓荒,使荒野變良田,吸引不少人遷到附近定居。
開墾有成,范姜族人開始興建祖堂,並自廣東老家請來祖靈奉祀。現存的范姜古厝有五座,都位於中正路一一○巷內,每座方位不同,構造也不盡相同。
五棟中以第三棟最華麗,全棟用深紅色的閩南磚,中庭和兩側廂房的走廊,都鋪滿青石板,顯得相當氣派,門額上掛有以黃色交趾燒貼成的「陶渭流芳」匾額,說明范姜遠祖乃帝堯。陶唐之後,又封在渭水,所以自稱陶渭後世。正門兩側屋簷下,都有交趾燒貼成的故事人像,這些富麗裝飾,可看出當年范姜家族富甲一方的景象。
而第五棟規模最大,共有二進,屋簷皆為燕尾式,是范姜的祖堂。目前純供祭祀之用,屋內有一口陶缸,據說是當年范姜兄弟自大陸來臺時裝酒用的,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根據非正式的調查,全臺灣有三萬多位范姜人氏,其中新屋就占了將近三分之一。自此更可證明范姜家族在新屋的影響力,再加上新屋也因該家族而定名,因此稱范姜創造新屋的歷史,應不為過。
-----------------------
新屋范姜祖堂歷史溯源新屋范姜祖堂
范姜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在中國大陸其實沒有范姜家,而是到了台灣之後才成了姓氏,除了新屋鄉以外,台灣其他各地乃至於海外地區,凡有姓范姜的,必定是從新屋范姜家分出去的。范姜氏源自廣東惠州府,清朝初年有婦人雷氏因丈夫范集景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於是再嫁姜同英為妻。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繼父的養育之恩,將其5個孩子均冠上范姜複姓,是為范姜姓的濫觴。1736(乾隆元)年,文質二子范姜殿高隻身來臺,先到新屋鄉上庄子築屋暫居,再領四兄弟來臺墾拓,後來才遷到祖堂現址。 范姜祖堂建於1854(咸豐5)年,當時只建前堂部份,附近民眾指此為「起新屋」,此亦為今之「新屋」鄉名之由來。1906(明治39)年族人到廣東省陸豐縣請回祖先牌位來臺奉祀,並於1911(明治44)年增築後堂,翌年完成後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桃園古蹟‧建築網站-蓮座山觀音寺-歷史溯源 - https://goo.gl/jA4kQg
台灣桃園市-新屋姜姓、范姜家族,姜勝本墾號,1730年代掌握地方大片土地--客庄軍屯
六堆客庄是軍屯的可能證據之一
鍾郁信·2017年9月14日
先前所說 六堆客家開發過程是清政府有意為之的潛規則,正好發生在康熙年間要廢除明朝的衛所兵制之前後。引進粵籍的軍屯力量,用來平衡施琅家族在台的閩南勢力, 已達到分化制衡效果。
後來也證明出 閩籍反叛清政府勢力,往往藉由粵籍的軍屯武裝配合清軍平亂,達到清政府治台目的。
明治28 年(1895)11 月 15 日,柴原曾令雇員上野左京,會同陸軍通譯井上良藏,以及臨時雇員李燿章,隨南征支隊鎮壓六堆地區之便巡視考察河東一帶之後寫的報告
.對六堆地區民情與閩庄比較, 對六堆地區讚譽有加。客家較之其他土 人,勇猛誠實、守義不怕死的性格,常受到軍隊將校的讚賞。還有親見目睹客家的二、三優點如下:第一,客家敬業勤勉,每朝自清晨開始勞動,女子一如男子,亦從事耕作、搬運等劇烈的勞動,比起福建人那樣地纏足,顯示了客家勤勉的特性。巡視管下,比較閩莊(福建人村落)和粵庄,後者的田園呈現豐饒的景象,固然由於客家選擇肥 沃的土地耕種,但就小官所見之處,客家並非恃其威勢而占領最佳的土地。閩粵庄田園肥瘠差異大的原因是:粵庄的勞動倍於閩庄。一見閩粵相鄰的田地,土地肥沃度應該 相同,但生長出來的作物差異卻非常大即可明白。第二,就衛生方面而言,土人中客家比較具有潔癖,他們通常設有浴室,以桶盛水洗滌身體,又屋內設有廁所,此為其他 土人所未見的習慣。以上所記諸點,是當局在治理客家最應注意的事項。
其中 客家人入莊必先建立公廁,這是軍營的規矩,從軍屯遺留下來的好習慣。六堆客家多數來自程鄉,程鄉正是重要的明朝衛所據點。應該說這地區的客家人擁有眾多的衛所屯兵後代,康熙年間六堆客家人開始來台,清廷刻意引進程鄉客人到六堆地區 屯田。事實就是帝王心術潛規則的軍屯。
明治 28 年(1895)11 月 15 日,柴原曾令雇員上野左京,會同陸軍通譯井上良藏,以及臨時雇員李燿章,隨南征支隊鎮壓六堆地區之便巡視考察河東一帶。巡視結束歸廳後,兩位雇員於同年 12 月 28 日向柴原提出一份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6b:8-22)。以這一份復命書為藍本,柴原在名為〈喀家ニ関スル事〉中,更詳細地向臺灣總督說明喀家的來龍去脈,他說:所謂喀家係廣東移住民之總稱,在管下港東上、中里、港西上、中、下里之間,有七十餘庄,以不完備的屯田兵方式(體制)所組成。其性剽悍,各庄築堡壘,設城門,又圍以狹窄的壕溝,並植竹藪,形成要塞。平素調製丁年簿,有事立即攜兵器而起。溯其源係始於康熙 51 年(按:應為60 年,1721)朱一貴之亂。喀家獨唱義,自備兵器糧食、討伐亂賊,清帝褒賞其功,允許在西勢庄建設忠義亭,後來彼等自稱義民,相互團結,設立屯田兵之體制,分為前堆、後堆、中堆、右堆、左堆、先鋒堆等,稱為六堆,象徵六軍。各堆置總理及監事,又六堆整體置正、副總理各一名,管理軍務,威振於他族。昔日劉永福敗走,彼等頑迷不悟,仍稱唱義,嘯集堆民,據火燒庄,抗拒我軍。[ 明治 28 年 ]11 月 26 日之戰,一敗塗地,魂消膽破;至聞知馬關條約之趣旨,迷夢始醒。旬日間管內肅清,不見一人反抗。居住於火燒庄的六堆正總理邱阿六 [ 鳳揚 ],於 [ 明治28 年 ]12 月 3 日,自投南征支隊表示歸順,司令官全免其罪。[ 明治 28 年 1 月 ] 本月 10 日,率舊部知名者二十名,來部謝恩,本官親自接見,並說明馬關條約割臺歸日統治之理由,及日本之政體,同時諭示不可只讓喀家以屯田兵方式組成稱為六堆的體制。
此次巡回最值得注意的是客家的民情,自彌濃庄附近至新埤頭,通過的粵庄即客家庄為數不少,並且又在新庄仔及新埤頭各住一夜,得以略窺客家的風俗。客家較之其他土
人,勇猛誠實、守義不怕死的性格,常受到軍隊將校的讚賞。還有親見目睹客家的二、三優點如下:第一,客家敬業勤勉,每朝自清晨開始勞動,女子一如男子,亦從事耕作、搬運等劇烈的勞動,比起福建人那樣地纏足,顯示了客家勤勉的特性。巡視管下,比較閩莊(福建人村落)和粵庄,後者的田園呈現豐饒的景象,固然由於客家選擇肥
沃的土地耕種,但就小官所見之處,客家並非恃其威勢而占領最佳的土地。閩粵庄田園肥瘠差異大的原因是:粵庄的勞動倍於閩庄。一見閩粵相鄰的田地,土地肥沃度應該
相同,但生長出來的作物差異卻非常大即可明白。第二,就衛生方面而言,土人中客家比較具有潔癖,他們通常設有浴室,以桶盛水洗滌身體,又屋內設有廁所,此為其他
土人所未見的習慣。以上所記諸點,是當局在治理客家最應注意的事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6c:7-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