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孤立台灣的元凶與幫凶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8-15
華爾街日報上週以「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為題,在社論主張台灣要與中國簽訂服貿協議,否則會被孤立。馬英九總統本週一在為高雄氣爆的記者會,卻借題發揮,拿它來批評反對黨杯葛服貿協議在國會審議。連日來,不論馬英九的講話或華爾街日報社論,都有不少回響,我們對相關爭論的看法是︰馬英九自失總統高度,中國是孤立台灣的元凶。
剛過一百二十五年社慶的華爾街日報,是具國際影響力的報紙,以強調「自由市場、自由人」自任,鼓吹自由經貿與全球化是它一貫目標。社論認為,台灣應修改過時管制、放寬投資限制,以增強競爭力,並展現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決心。但在中肯的論點之外,它認定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之道,必須透過北京;這不但一廂情願,也與台灣人民普遍認知相反。
馬英九單挑華爾街日報這一社論高談闊論,在以處置災變為主題的場合,「氣爆扯服貿」,離題且目無災民,顯已不當;又趁機責難在野黨,也許自認拉高藍綠對抗有助拉抬個人和執政黨低迷的人氣,但製造對立絕非正常總統所當為。以總統高度,理應觀照全局,而不是以執政黨主席角度,不分場合指責在野黨的不是,並與民意站在對立面,罔顧事實,大放厥詞。
眾所周知,不論太陽花學運或至今在國會的立法延宕,服貿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爭議,都因馬主席而起。有馬主席一意孤行,強推服貿,才激起太陽花,也才有監督條例的送審。正因馬英九與民意站在對立面,包括太陽花或在野黨強力監督,都有廣大民意基礎。馬英九的談話,只是再度印證其不知自我反省的個性,這不是總統之尊的好氣質。
必須強調,民調明白顯示,台灣人民多數反服貿,但不反國際化;擔心與中國過度緊密,卻樂於與國際接軌。有如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e)總編輯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十一日在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的文章所指出,服貿懷有輕易可拆穿的政治意圖,只會讓台灣進一步鎖入中國,限縮國際空間。這位長期關心台灣的專家所說的,正是中國對付台灣的「口袋戰術」︰既打壓台灣與國際經貿互動,杯葛與重要經貿夥伴簽署FTA,也透過ECFA、服貿誘使台灣落入預設的陷阱,最終任其掌控。
中國這一謀取台灣策略,華爾街日報未加體察,但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經濟依賴中國、台灣容易受傷」,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William T. Wilson)的「經濟傾斜、台灣命運操諸中國政治決定」,都是一針見血的警告。台灣人民也已清楚看出,且明顯反映於民調,只有追求「終極統一」的馬英九執迷不悟。
南韓與中國要簽訂FTA,剛好被馬英九引為大作文章的題材。然而,南韓出口超越台灣,始自二十年前,和它晚近所簽署與美國、歐盟等FTA並不相干,產業競爭力提升及結構調整才是關鍵,況且韓中是國與國關係,中國卻以併吞台灣為目標,「南韓威脅論」顯然比擬不倫。
台灣經濟要有出路,應走國際化而不是中國化。對內有如華爾街日報所指的,進行鬆綁與自由化改革,強化產業競爭力與結構,改革中油、台電等公營事業;對外積極與美歐日東協等貿易夥伴強化經貿關係。特別是以亞太為主的TPP,既由美國主導,有平衡中國的用意,與民主國家往來也符合台灣利益,但其要求自由化與開放標準較高,必須確實改革,積極談判,才能加入馬英九獨沽中國一味,對TPP並不積極,也無具體談判策略計畫。威爾遜建議美國政府以實際行動促進台灣加入TPP,但無心也無能的馬政府能否積極行動,從馬英九的言行看,中國化仍是他優先不變的目標,實令人難以樂觀。

----------------------------------------------------

焦點新聞
美學者:中國對台經濟優勢 前所未見

2014-08-15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三日報導〕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今天表示,台灣百分之四十的出口是到中國,兩岸處於一個不對稱的貿易關係,沒有一個亞洲國家像台灣這樣依賴中國,從兩千年至今,「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優勢快速成長,前所未見」,台灣必須要尋求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擴大內需。
威爾遜說,過去美牛問題讓美台經貿談判中止,台灣如果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就不能再杯葛美國豬肉進口,這樣有利於美台雙邊投資協定和自貿協定的談判。
廣告

政府邀訪為兩岸政策背書
威爾遜返美反打馬政府臉
傳統基金會今天邀請七月才訪問過台灣的威爾遜以及另一位資深研究員萊利,與部分亞洲媒體討論台灣的經貿問題。
據了解,威爾遜訪台為台北駐美代表處安排,原本希望傳統基金會肯定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並為台灣加入TPP敲邊鼓,結果威爾遜仔細研究兩岸經貿數據,八月初返美後發表的文章,卻對馬政府「打臉」,嚴厲警告台灣對中國經貿過度依賴,台灣的經濟基礎不斷惡化,產能下降,現狀難以維繫。
威爾遜在回答記者問題時表示,台灣與中國簽署的服貿協議引起內部爭議,他觀察新興市場的發展,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沒有服務業文化,所以台灣有相對優勢;但台灣的服務業是中、小型為主,且集中在國內市場。「中國擁有的大型和國有企業,有可能吞併掉台灣的企業」。
威爾遜強調,上述問題是台灣在考慮服貿協議時要衡量的利弊。他說,台灣製造業已大量移往中國,未來支援製造業的服務業也可能陸續外移到中國。
中國若杯葛台灣進口
台灣是否有其他選擇
威爾遜說,兩岸關係現在很好,但如果民進黨二○一六年執政時,中國若決定杯葛台灣的進口,台灣可有其他選擇? 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雖不高,但中國對台灣經濟的控制卻有極大優勢。台灣現在面臨很多結構性問題,但國內分裂,藍綠對抗,難題都動不了。
威爾遜表示,民主黨怕得罪工會,美國在期中選舉之前,不可能通過TPP,美國應該支持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貿協定。萊利則表示,台灣除爭取加入TPP談判,也應和歐盟、亞太國家先談判自貿協定,國內可先就貿易和投資政策進一步自由化,先改善自己的投資環境。

------------------------------------------------------------------------------------

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盧燕俐)
2014/08/12 12:20

新頭殼newtalk2014.08.12 文/盧燕俐

馬總統在高雄氣爆事件的記者會中,花許多時間談服貿,還舉《華爾街日報》社論「台灣自甘落後」內容強調,國內政治惡鬥耽誤重大經濟日程,應儘速通過因學運而受阻的服貿。

問題是,如果服貿那麼好,沒有任何後遺症,為何許多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提出質疑聲浪?而如果簽了服貿,可以解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早該獲得所有人民舉雙手贊成?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篇社論,只能說這是一篇純財經角度,沒有思考到兩岸關係,及人民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文中論述,南韓和中國在今年稍晚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由於台灣出口的石化、鋼鐵和紡織等產業,約有五到八成與南韓重疊,一旦陸韓簽訂FTA,將為台灣帶來問題。

這篇社論的大標是「台灣自甘落後」,副標則是「通過與中國的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強調「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繼續實行兩岸貿易壁壘,只會傷到自己。」

我認為,只是要對全球經濟有概念的民眾,對這些觀點不但能理解,也多贊同。但受限於兩岸政治的現實,以及馬總統過去紀錄不佳(包括六三三等財經政見嚴重跳票、ECFA效益不如預期),要人民此刻對執政黨的服貿版本毫無異議,難度頗高。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不如說台灣人其實是對馬政府的嚴重不信任!馬政府曾說,只要簽了ECFA,台灣就可以跟東協、美、日和歐盟等主要國家簽訂FTA,增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出口競爭力,並縮短貧富差距。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簽訂ECFA滿四年,台灣薪資還倒退回16年前的水準;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自台灣進口值也大減10.2%,是中國前六大進口國中唯一減少的,顯示ECFA效益不是不如預期,就是當初馬政府過於誇大。

另外,《華爾街日報》點到為止的還有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文中寫道,「北京說過,台北若不對中國自由化,將杯葛台灣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多邊協定的參與,弔詭的是,台灣想不那麼依賴中國,還是得穿透北京。」文中沒有深入討論,卻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是的,北京就是要讓台灣人認清:沒有我們點頭,你們休想加入TPP!而這又偏偏是台灣人最擔心的一件事:台灣想在國際經濟拓展版圖,沒有主導權,只能聽命行事,不就等於經濟咽喉被掐住了嗎?一旦經濟咽喉被掐住,政治主權會不會也因此日漸失去?

就我看來,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也比馬政府在乎的還要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