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祭:
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祗者,以四月食麥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此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子孝婦,緣天之時,因地之利。藝之稻麥黍稷,菜生谷熟,永思吉日,供具祭物,齊戒沐浴,潔清致敬,祀其先祖父母。孝子孝婦不使時過,己處之以愛敬,行之以恭讓,亦殆免於罪矣。
-------------------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節”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節” https://bit.ly/3YzyC0D
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爲中元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儘管這個節日有着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很可能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古人在農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時,奉上新收穫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穀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嚐新之意。
原先“秋嘗”祭祖的時間並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後來由於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巴利語中的烏蘭波納。“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後來“盂蘭盆”衍生爲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
佛教這個節日大多是在寺廟集體做盆供祭祀。魏晉南北朝之後,這個節日就隨着佛教的普及開始廣泛流行。
幾乎在同一時期,道教也將七月十五作爲節日命名爲“中元”。在道教世界裏,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別主管賜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誕辰分別爲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爲“三元日”。
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已經故去的祖先會在中元日回人間,看望子孫後代,其他孤魂野鬼也會出來搗亂。中元節被稱爲“鬼節”,正是由此而來。
人們爲免遭不測,要在中元節祭祀祖先,燃燒紙錢,既表達孝心,也給孤魂野鬼些許安慰,換取人間生活安寧。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變爲中元節祭祖孝親的節俗。
中元節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縮影,這個過程以魏晉爲起點, 隋唐時達到鼎盛,出現了儒家秋嘗、佛教盂蘭、道教中元並行的奇異景象。
《唐會要》載:“(唐代宗)大曆四年(769)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後各一日,宜準舊例休假。”七月十五日有三天休假,此爲盂蘭盆節的日子,宮廷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史籍留下的諸多記載也證明唐後期此節普遍施行於民間。如陳元初《憶長安·七月》雲:“繡轂金鞍無限,遊人處處歸遲。”詩文描述了節日狂歡的場景,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其繁華喧囂以至於遊人歸遲。唐以後,這個節日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從宗教走向民俗,節日色彩趨近清明節
---------------
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因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七月望。中元節的節名來源於道教,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盡管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
自古以來有“秋嘗”,佛教帶來“盂蘭盆節”
文化考古學者宋兆麟在《中國古代節日文化》一書中認為,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比較可信的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傳統。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國自古就有在此時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古者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古人春夏秋冬四時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以“秋嘗”祭祖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倫理,成為儒家“孝道”的核心內容。
“秋嘗”儀式時,四鄰鄉親還會聚在一起,品嘗豐收的成果,迎接收獲的秋天,這一節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親情的作用。不過當時,“秋嘗”祭祖的時間並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來由於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佛教剛開始傳入中國時,仍堅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禮教約束的無君無父原始教義,與注重血親人倫關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沖突,極大影響了佛教的傳播。后來,佛教入鄉隨俗,以盂蘭盆會的形式與傳統“秋嘗”習俗相結合,形成富有中國倫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親節——盂蘭盆節。
“盂蘭盆”一詞來源於漢傳佛教經典《盂蘭盆經》,為“解倒懸”之意,即將人的靈魂從困厄中解救出來。《盂蘭盆經》講的是佛祖弟子目連想救母親出惡鬼道苦海,佛祖告訴目連,你母親罪孽深重,僅靠你一人之力無法救贖,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設盂蘭盆,用百果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依靠他們的合力才能救出母親。依照佛祖的指示,目連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議,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蘭盆,救贖現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根據學者張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兩晉之際,盂蘭盆節就流行在西北和東南地區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告誡子孫可以借助盂蘭盆節報答父母恩情,表達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於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后“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據成書於這一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時人“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採鏤繒,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
過盂蘭盆節還是中元節,在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問題
不久,道教也將七月十五納入自身理論體系,為之注入“中元”意義。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別主管賜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誕辰分別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為“三元日”。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道家經典《玄都大獻經》中甚至有地官於七月十五日點燈燃香,採集花果,供養道士講經說道救贖惡鬼的故事,與《盂蘭盆經》十分相似。張弓先生考証,《玄都大獻經》應是受到《盂蘭盆經》影響。
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已經故去的祖先會在中元日回人間,看望子孫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會出來搗亂。中元節被稱為“鬼節”,正是由此而來。人們為免遭不測,要在中元節祭祀祖先,燃燒紙錢,既表達孝心,也給孤魂野鬼些許安慰,換取人間生活安寧。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變為中元節祭祖孝親的節俗,展開了與佛教的信仰爭奪。
南北朝時期,佛道二教都極力向七月十五的節日滲透,但佛教影響力更大,盂蘭盆節一直壓過中元節一頭。李唐以道教為國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不相上下。唐朝官員可以在中元節休假一到三天,玄宗曾下令官員在中元節赴道觀誦經修齋。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望日,於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幡花鼓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王建“看著中元齋日到,自盤金線繡真容”,李商隱“絳節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就是當時中元節慶的寫照。
但在當時的民間信仰中,盂蘭盆節仍超過皇室支持的中元節。據日本遣唐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諸寺作花、蠟花餅、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佛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
而以“滅佛”著稱的唐武宗為抬高道教地位,“敕令諸寺佛殿供養花藥等盡搬到興唐觀,祭天尊”,下令將各寺院的盆供物品都搬到道觀興唐觀中“十五日天子駕幸觀裡,召百姓令看”,武宗不僅親自駕臨道觀,還強制百姓捧場。百姓罵道“奪佛供養祭鬼神,誰肯觀看”,武宗“怪百姓不來,諸寺被奪供養物,恓淒甚也”。
從北宋開始中元節取代盂蘭盆節,從皇宮走向街巷
到了北宋,因皇室對道教的尊崇,加上“盂蘭盆”名字由梵語音譯,較為拗口晦澀,而“中元”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時節特色,中元節遂取代盂蘭盆節,成為七月十五日的節日名稱,“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
北宋城市商業繁榮,中元節從皇宮寺觀走向民間街巷,祭祀對象從高僧神仙重新回歸為自家祖先,宗教色彩逐漸淡化。據北宋末年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中元節前幾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人們在集市上購買紙糊的鞋帽衣服和紙錢等。
“秋嘗”的儀式也恢復了。在中元節前一天,人們准備好楝葉、麻谷窠兒、雞冠花等,“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在中元節當天早上,人們把穄米飯、轉明菜、花花油餅、馂豏、沙豏等素食放在供桌,取請祖先“秋嘗”和告成之意。各家“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用竹子做成盂蘭盆的形狀,在裡面焚燒紙衣紙錢告祭。朝廷也舉行公祭大會,祭祀前線陣亡的將士。
晚上,祭祀儀式基本結束,人們成群結隊到勾欄瓦肆逛夜市,在舞台前觀看“目連救母”雜劇,“潘樓並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市井之中美食雲集,熱鬧得如七夕節一般。據南宋《夢梁錄》,官府還要在河邊放萬盞蓮花河燈,“以享江海鬼神”。
中元節時,雖已入秋,但在某些秋老虎發威的年份,天氣還比較炎熱,南宋楊萬裡就曾感嘆“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以致“小圃追涼還得熱”。為避溽暑,他隻有“焚香清坐讀唐詩”。
賞湖山、放河燈,明清的節日氣氛更加世俗
明清時期,中元節習俗基本上不超過宋人范圍,但節日氣氛更加世俗,百姓娛樂游玩興趣更濃。明萬歷年間,文人馮夢禎在《快雪堂日記》中多次記述他於中元節到西湖賞湖山風月之事,有時還夜宿湖中,觀“夜月佳甚”。
明末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描摹杭州人中元節夜游西湖盛況,全文厚人薄鬼,開篇即言“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是夜,張岱與友人“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充滿情趣的世俗情懷躍然紙上。
據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陰濃,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放河燈更是盛況空前,“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游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清人甚至有“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之說。
中元節令人懷念的不止先祖,還有半路分手、遠赴黃泉的亡妻。納蘭性德在中元夜半,想起亡故不久的愛妻盧氏,傷懷不已,“手寫香台金字經,惟願結來生”,親手抄寫佛經,祈求佛祖能讓他與盧氏來生再結連理,再續前緣。然而佛經抄了一遍又一遍,愛妻也不能起死回生。納蘭“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萬千愁緒無人可訴,隻有到池塘邊為愛妻點亮一盞小小荷燈,“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
台灣在普渡時,慣稱祭祀的主神為「普渡公」,但祭祀對象佛道對象是不同的,佛教祭祀的普渡公是觀音菩薩化身大士爺,道教則是太乙天尊化身;供品部分,佛教自然是以素食供奉,道教則葷素皆可,其它則無太多不同的地方。
普渡公供品參考如下:
一、三牲,葷、素皆可(雞、豬、魚,牲禮需完整,不可斷首去尾)。
二、清茶、酒 各三杯。
三、鮮花。
四、水果。
五、香爐(可用米裝在杯內,外層用紅包紙包著)。
六、普渡公金。
七、普渡旗。
八、蠟燭一對。
好兄弟供品則須在每項供品各別插上一柱尺三的香,參考如下:
一、耐放的飲料、泡麵、餅乾零食、罐頭、雞精、紅蔘。
二、水果:水果的數量依單數1、3、5等為佳。
三、臉盆、新毛巾、牙刷、牙膏、梳子、肥皂、洗面乳象徵替「好兄弟」接風洗塵。
四、紙錢:經衣、小銀、金白錢、刈金、祭旗。
五、鮮花。
祭拜七大禁忌:
一、禁忌水果:「招你來旺」,包括香蕉、梨子、李子、鳳梨;「成串離開」各類多籽整串水果,如芭樂、番茄、葡萄、荔枝、龍眼。
二、不可祈禱、許願及說出自己的名字及生日。
三、給好兄弟的供品,每項都要插上香,指引好兄弟來享用。
四、忌搶分食供品 避免帶來衰運或病痛。
五、香燃約莫1/3時,先燒經衣;香快燒完時,接由大至小的紙錢開始燒。
六、普渡完時,未燒完的香及供奉的茶酒,可灑在爐內(忌跨越金爐)。
七、當日正沖、孕婦、生理期、帶孝中的喪家宜回避。
祭祀說詞:
今良辰吉日弟子OOO(姓名或公司名稱+地址)恭請普渡公隨香降臨主持,帶領五路四方眾兄弟姐妹來享用牲禮及更衣梳洗,請普渡公來監宴,說完詞後以擲筊確認。
高宏寓特別強調,許多人會參加社區普渡,但要特別留意,「社區普渡不等於超渡祖先」,建議兩者都要做。最後,他也提醒,「其實各項禁忌,是提醒我們保持對於無形事物的敬畏之心,可信但不宜過度迷信,畢竟這時代賺錢不易,好好賺錢過日子,行有餘力不忘好事才是在世修行根本。」
中元普渡公「佛道不同」別拜錯!命理師曝七大禁忌:誤觸沖煞重者恐致死 https://bit.ly/3sm3vHR
普度觸禁忌=請鬼進門!廖大乙:2必備2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
普度觸禁忌=請鬼進門!廖大乙:2必備2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QA3dc
中元普度除了準備三牲、四果、茶酒加上臉盆及新毛巾,民俗專家廖大乙提醒「2樣必備、2樣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記者王姝琇攝)
2023/08/26 06:06
普度觸禁忌=請鬼進門!廖大乙:2必備2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QA3dc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中元節即將到來,許多民眾計畫提前在本週末普度祭拜。民俗專家廖大乙呼籲,要留意相關禁忌,以免誤把好兄弟請進門;除備三牲、四果、茶酒加上臉盆及新毛巾,還有「2樣必備、2樣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
廖大乙指出,普度供品「空心菜、甘蔗」絕對不可少;建議準備5把生的空心菜,代表祭拜五方兄弟,空心菜意指「有心請客無心留客,吃飽喝足就可以離開」;也有地方習俗會將空心菜燙半熟,但千萬不能調味,代表彼此半生不熟、沒交情。
準備甘蔗則是取其「多節」的意涵,一來對祭拜的人象徵節節高升,二來提醒被祭拜的好兄弟,農曆7月「放假」期間要遵守陽間規矩,「甘蔗更代表『兩頭甜』,對彼此雙方都是好的。」甘蔗長度建議以7、14、21吋等,以7的倍數最為吉利。
而普度禁忌的部分,廖大乙說,「芭樂、番茄」不能上桌當供品,芭樂、番茄多籽,吃進肚再排泄出來落地後仍能生長,有污穢、不淨之意;另家中1年內有喪事的人,也建議不宜普度、拜好兄弟。切記不能用拜過神明、內有香灰的香爐,要改用貼有紅紙的塑膠杯裝入白米作為「米爐」,米爐可以垂直插香,另每樣供品都要插一炷香,必須45度斜插,不能直插。
廖大乙特別強調,普度一定要在戶外進行,見天、朝外祭拜,避免讓好兄弟進到家裡;時間則以下午1點到日落之前,普度完畢盡快收拾,也代表不留客。
民俗專家廖大乙強調,普度供品「空心菜、甘蔗」絕對不可少。(記者王姝琇攝)
普度觸禁忌=請鬼進門!廖大乙:2必備2不上桌、1種人不能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QA3dc
中元普渡的最終意義 創造冥陽兩利的寧靜社會 https://bit.ly/31HoMuI
許多人對農曆七月很害怕,認為這個月份是鬼月,地府中的餓鬼一批一批的來到人間,若一個不小心可能會被抓交替。不過若以另一個方式思考,會發現農曆七月一連串的宗教活動都指向著冥陽兩利的最終意涵。
位於南投縣名間鄉的松柏嶺受天宮,是台灣玄天上帝信仰的重鎮,由此分靈出去的宮壇廟觀粗估有一萬八千餘座,可以說每天都能看到有團體來進香。
而到了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受天宮舉辦的中元普渡祭典,就是神明與信眾共創冥陽兩利的居住環境的最佳合作表現。按照台灣民間信仰的習慣,許多廟宇在農曆七月時會封爐,代表神明不辦事以給好兄弟們方便,普渡時也交由大士爺監督,避免好兄弟看到太過凶猛的神明而不敢參加祭典。
中元普渡的最終意義 創造冥陽兩利的寧靜社會 https://bit.ly/31HoMuI
松柏嶺受天宮主祀玄天上帝,每年中元節都會舉行普渡以祈求冥陽兩利。(圖/南投名間松柏嶺受天宮提供)
但是為了創造一個寧靜的空間以及展現出神明對於天地生靈的愛護,受天宮的玄天上帝與康趙二元帥、太子爺,都會在廟方舉辦的中元普渡祭典中盡一分心力。受天宮境內六區十一庄的信眾,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用扁擔挑著供品,前往受天宮的廟埕,為這場祭典盡一分心力。
松柏嶺受天宮主祀玄天上帝,每年中元節都會舉行普渡以祈求冥陽兩利。(圖/南投名間松柏嶺受天宮提供)
中元普渡的最終意義 創造冥陽兩利的寧靜社會 https://bit.ly/31HoMuI
所謂的中元節其實就是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的聖誕,地官大帝的完整聖號為「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在神格上是僅次於玉皇上帝的先天大神,掌管五嶽諸神,考察眾生禍福核男女功過,所以台灣民間有著在中元節這一天請求地官大帝赦免罪過的科儀,許多人會在這一天到廟中向地官大帝上疏文,請求祂赦免我們犯下小過錯。
但中元節除了陽間凡人請求地官大帝恕罪,最重要的是讓那些在地府中受苦的孤魂有一個機會吃個飽,順便聽經聞法以前往極樂世界,脫離地獄中的無邊之苦。簡單來說,就是神明與凡人攜手為這些好兄弟開一道後門,讓好兄弟得以前往極樂世界。
在廟方委託的道壇主持之下,道長會先調動五營兵將守護普渡會場安全,近年來受天宮的普渡桌數越來越大,除了廟埕之外還會動用到第二停車場,接著道長會啟動整個科儀,並請太乙救苦天尊降臨會場,以解救地獄中受苦的好兄弟。
科儀結束之後並不是東西收一收就可以回家了,通常在這個時候,神明會降駕在乩身之上,親自巡視信眾挑來的飯擔與松柏嶺境內的各庄頭,降駕的神明不一定是哪位,可能是康趙二元帥,也可能是太子爺。巡視的最後,神明會藉乩身開出符令,接著慎重交代需要注意的事項,待神明退駕後,整場普渡祭典才算結束。
要辦一場中元普渡祭典很簡單,但是要辦的面面俱到就是個挑戰,松柏嶺受天宮的普渡祭典從原本的幾個庄頭開始,到現在開放認購普渡桌之後,每年的桌數都是以千起跳,雖然數量逐年增多,但廟方對於品質的控管更加的專注,因為這一場重要的祭典牽涉到一個領域中是否冥陽兩利,是否能環境平衡,但毫無疑問的,松柏嶺受天宮在這方面絕對是盡心盡力,是神明與信眾攜手共進的代表廟宇。(編輯:黃彥昇)
2014-08-09
〔記者吳俊鋒/仁德報導〕仁德區公所昨天舉行中元普度祭拜活動,除豐盛的牲禮、水果等各式供品之外,還擺放象棋、紙牌等民間賭具,讓「好兄弟」娛樂一下;更為「好姊妹」準備傳統的胭脂水粉,也有機會可以美妝,打理門面,設想周到,展現人情味。
仁德區長徐萬仲表示,以往公所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當天舉行普度祭典,但今年中元節適逢週休假期,沒有上班,因此提前辦理,準備了八大桌的供品,豬、雞、魚、蝦等牲禮,並擺滿各式水果、乾糧、食品,相當「澎湃」。
為了展現普度的誠意,祭拜的五大類水果中,特地挑選李子與梨子,取台語諧音「你來」,毫不避諱,真的歡迎另一世界的兄弟姊妹們可以到場,盡情享用各式供品。
仁德公所在祭拜現場還提供了象棋及撲克牌、天九牌、四色牌等特殊供品,讓好兄弟酒足飯飽之後,也能小賭一下,重溫人間娛樂。
另外,也針對女性孤魂野鬼擺出了胭脂水粉,還有剪刀、量尺,愛美的好姊妹們可以修個髮型,整理門面,漂亮打扮。區公所的貼心準備,讓這場中元普度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
-------------------
歌台祭鬼燒金紙 新加坡中元節氣濃
a.msn.com查看原始檔
© 中央社 歌台祭鬼燒金紙 新加坡中元節氣濃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23日專電)農曆7月中元節,新加坡鄰里中心組屋區或指定空矌區,無論是中元會燒金紙祭拜亡魂,或大型歌台表演酬神祭好兄弟,都可以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中元節氣氛。
新加坡的中元節是從農曆7月1日「鬼門開」到7月底止,這裡不時可以看到各種大型或小型的中元會祭拜活動。旅人如選在農曆7月赴新加坡旅遊,的確可以感受這種具有特色的中元節。
新加坡是移民社會,華人眾多也保留農曆7月祭拜亡魂習俗。獅城多數華人相信農曆7月鬼門開,讓放出來的孤魂野鬼到人間遊蕩,因此舉辦中元會,燒金紙祭拜亡魂,以表達心中誠摰敬意。
走進新加坡政府組屋區,其實可以感受到這些最原汁原味的庶民文化,組屋區路邊會看到地面上有插著香並擺上供品祭拜,地面也有燒金紙痕跡,建屋發展局也會設立大型爐讓善男信女焚燒金紙。
新加坡高文(Kovan)地鐵站附近政府組屋區,中午舉辨中元會祭拜儀式,供奉桌上擺放祭禮有葷有素,從燒雞鴨魚肉到水果、米等食品,乃至各式各樣罐頭都有,均視善男信女心意,信眾們隨著道長口中喃喃唸經聲中,雙手持香,心中默唸祈求平安。
當儀式結束後,信眾們隨即將金紙圍堆成高聳的圓柱形焚燒,高達兩公尺的祭拜大香燭煙香裊繞,煞是壯觀。
位於新加坡黃埔區的惹蘭峇哈路上,興興社晚間也舉辦熱鬧的中元會宴會,席間有卡拉OK演唱,同時進行投標「福物」活動,大家透過競標福物所得,用來補貼來年購買祭品費用,由於華人普遍相信標福物可帶來財運,席間彼此喊價投標,也將晚宴推到最高潮。
新加坡中元節也有歌台文化,芽籠區日前也在空矌處以帳棚搭建戲台,讓藝人登台演唱,以酬神祭鬼。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中元節文化也讓不少從事傳統糕餅業者生意紅火,宏茂橋娘惹糕業者楊穎告訴中央社說,農曆7月是華人最重要的月份之一,許多華人都會買諸如發糕、紅龜粿、豆沙餅、碰餅、軟糕、粉糕等祭拜好兄弟。這也讓獅城傳統糕餅店家大排長龍。1040823
鬼門關!北斗菜市場「普肉山」 豬戴面具、三牲插假人頭(民眾提供) - YouTube
拜姜太公釣魚 鬼門關!北斗菜市場「普肉山」 豬戴面具、三牲插假人頭(民眾提供) - YouTube
拜姜太公釣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