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泰古厝初建於178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棟傳統閩南風格的單層2進4合院,是依照民間地理風水習俗而建造的,其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做法,以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外埕舖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作壓艙之用,又稱為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材料上大量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並使用竹釘、木釘,採榫頭方式接合
古厝前的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在中國風水中,屬於聚寶收納的型制,不但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更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
走訪古厝內外細細觀察,其中蘊含著無數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與智慧,也可窺見昔時生活的風貌情境。
-----------------------------------------------------------
林安泰古厝展登場 邀遊客品嘗閩南道地美食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辜粲詠/台北報導
位於台北市新生公園旁的林安泰古厝,是台灣知名建築,也是台灣閩南式古宅代表作。從即日起,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將推出「百年安泰」展覽,利用古厝生活空間,具體呈現傳統年代婚嫁、育兒、宴客、起居等禮俗場景,讓民眾更了解閩南族群當年的生活。
烏骨雞、龍蝦、甘貝..,傳統閩南結婚辦桌豐盛菜餚一道道被端出,讓遊客體驗農家座上賓的樂趣。老一輩的人,應該還記得小時候用板模做粿的美好時光,在林安泰古厝舉辦的「百年安泰」常設展,帶您一一回味。
談到閩南家常美食,絕對少不了的是消暑、爽口的米苔目與一口粽。從日常起居、安家嫁娶到小baby出生後的抓週習俗,將帶領觀眾回到過去,感受早年閩南生活的古樸風華。
除了體驗復古有趣的空間裝置,主辦單位台北市民政局也歡迎民眾一起動手DIY,找出不同色調層層疊印,就可以完成專屬於個人的明信片,不但能體驗親手「蓋」古厝的樂趣,更能體會先人渡海的開拓精神。
---------------------------------
◎歷史軌跡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民國67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遭到拆除的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方得以移至現址而保存下來。
民國89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民國100年繼續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放民眾參觀,為本市重要觀光景點。
◎風水案山‧道法自然
林安泰古厝1986年自四維路拆遷重組于濱江公園,即脫離原有的地理風水環境,昔日古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今日閩式庭園為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以之重現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
古厝外顯閩南建築形式,庭院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之造景理念。蜿蜒曲折間,或見山水應和;飛石築道, 或見怪石嶙峋,野景成趣。粉牆映翠竹,波光現枯石,小中見大,幽遠不盡的空間形塑,兼具養心、賞玩、遊憩、文化、教育等功能,怡情養性不在話下,是市民朋友日常生活的後花園,更是近悅遠來,結伴賞遊的最佳首選。
林安泰古厝[編輯]
座標:25.072383°N 121.5303498°E
2010年前的林安泰古厝全景
林安泰古厝入口大門
花博期間的正廳
林安泰古厝,又名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原名安泰厝,現位於台灣台北市新生公園旁。該古厝為台灣知名的古式傳統建築,雖因為曾移遷改建而未列入古蹟,但是仍為台灣閩式古宅的代表作,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期,古厝曾作為花博展館使用,目前為花博公園的一部分
1754年,本籍中國福建泉州安溪林欽明移民至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其子林志能因為於台北艋舺創建榮泰行從事船運與貨物貿易而致富。大安由福建泉州安溪移民開發,為紀念家鄉,故命名為大安,意指「偉大的安溪」。 1822年,林志能於今台北市東區敦化南路二段、信義路與和平東路間興建四合院住居,取地名大安的「安」與榮泰行的「泰」為大厝名,定名為「安泰厝」。
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位於拓寬用地上的林安泰古厝原本將被拆除,後來經文史學者疾呼保留,亦有意見主張敦化南路應變更設計繞過古厝,後來將主建物遷建至新生公園,並於2000年起成立「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建築特色[編輯]
經過重建後,林安泰古厝面積遠比原建築少,但內部仍有672平方公尺,基地則達16360平方公尺。屋內的傢具是仿古傢具,牆內有鋼筋混凝土補強,木材上塗有防蟻劑防止白蟻蛀蝕。而古厝的磚瓦石材木材多來自中國福建,如防滑且防苔的紅普石,另建築樣式閩式藍尾尾脊,正廳神龕雕刻,門廳窗櫺橪等,都呈現特色。
林安泰古厝距今約有二百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方位坐北朝南
民國六十七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
在當時以都市計畫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林安泰古厝遂遭到拆除的命運
幸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依照計畫拆除時先拆裝飾及附屬物,再拆隔間,最後由屋頂向下拆
古厝的一磚一石一木,經丈量記錄、分類、編號,繪製成藍圖,做為日後施工時的依據
歷經五個月,拆卸和整理的工作完成,但是遷建的地點卻遲遲無法定案
所有建材在往後六年內輾轉暫放安和路及和平西路之倉庫及高架橋下,直到遷建地點確定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並在古厝拆除七年後,由臺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負責在新生公園後門靠近濱江街處著手進行重建作業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正式完工,並由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負責管理維護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十七日正式對外開放,復於民國八十九年五月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林安泰古厝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參觀免費,開放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