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48okhGtN/
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所以加艹字頭為「蕃」
北投區1765年畨公墓
1745~1748年畨界標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紀念一位為葛哈霧平埔運動努力的老朋友——蕭愛蓮女士。
她跟我講了一些葛哈霧蕃婆鬼騎香蕉巫術的故事。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2NdnvIa 
「噶哈巫」是從哪裡遷來埔里的呢?
我們從耆老的口述,從歷代文獻,從現在還活著的族裔,仍可舉證族群的真實存在,仍可重溯兩百年來的遷移與變遷。據廖漢臣在民國29年(1940年)向總土官阿黃的第9代裔孫的調查報告記載:豐原以東五社自稱曰「Kaxabu」,豐原以西則自稱曰「Pazeh」。但這兩大社群因鄰近而關係密切,以致長期以來噶哈巫被歸類為巴宰族。
  荷蘭戶口表記載的Poaly,即清代文獻記載的「樸仔籬社」,分佈於大甲溪河谷流域,在今之台中縣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等地。大約在180年前(清代道光年間,西元1820年代),該地區已有眾多的粵籍移民開墾,族人為了尋找新天地,循著大甲溪河谷溯溪而上,經由東勢角、攀越分水嶺 、渡過北港溪 南下至埔里盆地。此路不僅崎嶇難行,且多處為溪道所阻,其東緣還有強悍的泰雅族群盤據,有遭獵首之危機。根據耆老口述,就有一些先人在「水不流」一帶(今國姓鄉水長流 )被獵首身亡,眾人曾在埔里大坪頂 滯留短期,最後來到眉社(今牛眠、史港一帶)的草地處,向「眉番」租地開墾,定居於眉溪流域、繁衍至今。
清代通稱台灣原住民為「番」,番人聚居之處稱「社」,道光21年(1841年)台灣道熊一本《條覆籌辦番社議》記載:「……又淡水、岸裡、樸仔籬社熟番數百人,因傳聞開墾,亦由內山潛入埔社私墾。
埔里平埔農村
  埔里鎮四周群山環繞,全鎮面積162.227平方公里,丘陵地約120平方公里,佔埔里總面積的74%,平坦盆地約42方公里,佔26%。
  埔里鎮現有8萬8千餘人口,行政區劃分33里,近年埔里以花都酒廠及藝文小鎮聞名,觀光遊客大多集中於埔里的著名景點如牛耳石雕公園、酒廠、鯉魚潭 風景區、台一種苗場等,忽略了埔里鄉村地區自然人文的豐富性,我們希望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埔里,體會平埔農村的自然人文與產業特色。
  族群變遷近兩百年來,埔里盆地是一個族群人口來源複雜多元的移墾社會,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各社陸續移墾,在盆地周邊建立30餘社。至於盆地東北區的眉溪兩岸,早期建立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4個主要聚落,大多的族裔自稱噶哈巫,其祖先多來自台中縣新社、石岡、東勢一帶。百餘年來,雖已陸續擴展出其他農村社區,但一般人仍習慣稱為「眉溪四庄」或「四庄番」。
  另一說法是指早期移入埔里盆地四周的平埔諸族,皆被稱為「四庄番」,又有一說是包括愛蘭台地的族群也被涵蓋於所謂的「四庄番」範疇,無論「四庄」的廣義或特定地域範疇,「番」則明顯的表示有別於後期遷入埔里的福佬人、客家人,甚至外地來的各種人口的區別。至今,此地的後裔仍說:四庄正是「番」,表示其流著原住民祖先的血液和身分,「四庄番」稱謂,反映了地域群體與族群的自我識別意識(self-identity)。
此外,因為埔里盆地的周邊山區,另有許多原住民族群,「眉溪四庄」的地理位置正處於山區與埔里盆地的交界地帶,是清代至日治時代「開山撫番」的前哨站,在歷史上扮演著守護「大埔城」的邊防要地重要角色。
歷史變革
   至今眉溪上游仁愛鄉境內的原住民大多知道早期住在守城份、蜈蚣崙與大湳是噶哈巫,且曾聽聞「有蠻厲害的法術」、「會飛的番婆鬼」(是巫師,不是鬼),但較少知道有巴宰人,這是因為四庄位置鄰近霧社山區,早期的原住民難以越過四庄的防線,進入大埔城與盆地西邊巴宰族居住的烏牛欄台地今日我們應反省歷代政權「以番制番」的手段,應結合四庄因與鄰近的仁愛鄉部落,朝向族群共榮的發展方向。雖歷經百餘年的變遷與異族通婚,四庄的族裔仍流著祖先的血液,許多耆老仍清楚知道祖先是噶哈巫人。遭逢921大地震,古老的土角厝多已毀壞,村莊舊貌不存,然而噶哈巫族裔努力從廢墟站起,不僅重建家園,更要重建文化、追溯歷史的軌跡。
   遷移埔里180年後的今日,噶哈巫族裔將請出奉祀久遠的「番太祖」雕像,引領族裔重新踏上先人翻山越嶺的迢遙遷移路,將首度重返原居地溯源祭祖、吟唱母語歌謠、祝禱代代興盛,讓後代子孫記取前人的艱辛的生存歷程,也向台灣政府與社會宣告族群的存在意義。
   在漢人逐漸成為近代埔里的主要人口,此四庄仍保留許多平埔族群的社會文化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演變,眉溪四庄雖然已不再是過去「守護」埔里盆地的角色,但由於眉溪流域充沛的水源和四庄周圍寬闊的田園,四庄便成為埔里農業花卉等重要產業的原產地,辛勤的村民、四季的農作,提供埔里重要的產業經濟發展。簡言之,四庄聚落的形成歷史與後期的社區發展,與埔里地區的開發拓墾關係密切,影響埔里地區社會發展相當深遠,有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意義。「噶哈巫」是從哪裡遷來埔里的呢? @ 噶哈巫族的故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q6Tp7W
(攝影/Berthaud,約1874~1882年 提供/經典資料室)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2NdnvIa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清同治10年(1871)約翰湯姆生所拍攝平埔族婦女舊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番太祖聖誕 荖濃夜祭11/3登場
By 林雅惠,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5日, 2017
六龜大武(土龍)荖濃夜祭將於11月3日登場,這是族人每年最重要的慶典,大家會擺放米酒、檳榔、香菸等貢品於公廨內,祭祀守護神「番太祖」聖誕,歡迎遊客上山與荖濃耆老及族親一起唱歌跳舞,祭祀歡度一整夜。
六龜區公所表示,荖濃平埔族夜祭是荖濃溪流域沿岸平埔聚落中保存最完整的平埔大武(土龍)族祭儀,歷年來番太祖祭典從無間斷,荖濃也是高雄地區平埔族群中牽戲曲調記錄最為完整的聚落。
聚落內主要信仰番太祖,在每年農曆9月15日晚上會於公廨舉行太祖祭典,居住下荖濃、附近聚落及桃源區之平埔族人均會前來祭拜,並於公廨前牽戲歡唱。
祭典當天以米酒、檳榔、麻糬、香菸、豬肉等物品祭獻,夜祭高潮是在公廨吟唱古調後,由部落耆老牽戲帶領下,以傳統牽曲古調與舞步圍繞公廨,參與民眾和族人一起唱歌跳舞。
2012年起,部落開始歡迎外來遊客一同參與百年夜祭。六龜區長宋貴龍說,平埔族文化不能被忽視也不能被遺忘,公開大武(土龍)平埔族祭典上最完整傳統的儀式,期許在地學子有文化扎根、尋根的概念。


三百年前臺灣西部大旅行-讀《裨海紀遊》(下卷)(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04篇) - http://goo.gl/AKYwT6

平埔族衣服穿法與漢人及和服y字形穿法不同。婦女揹小孩方式也不同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祭祖靈時綁有豬頭殼樹枝上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

於公廨祭拜祖靈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建宮廟後將公廨太祖遷入主神旁邊或地上台上方便祭拜。儀式帶紅圍巾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豬頭殼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清洗置換豬頭殼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祖靈混同成太上老君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祖靈祀壺二小瓶罐放主神旁,或地上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祖靈祀壺及小樹幹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祖靈祀壺及大支樹幹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現高雄縣
    內門鄉附近)
       台灣南部木柵(Boksa )地區平
      埔族女性肖像,服裝還沿襲祖傳服
       飾,風格非常接近寮國婦女的穿
       著。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女性
    肖像。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女性的
       半側面肖像。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
    肖像(側面)。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肖
       像。木柵的男人,剃頭編髮辮,
       著韃靼式服飾,和清朝人很像。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平埔族婦女背小孩的方式。        台灣南部木柵地區平埔族男性肖
       盛裝的平埔族少女全身像。她們
       大多穿著藍或白帶有色彩滾邊的
       短衣,前衽橫過左胸往後紮緊,
       下半身的寬袍是深藍色的棉布裙。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木柵(Baksa)地區平埔族年長
    的女性(抽煙斗者)與年輕的
    女子。

-----------------------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番太祖定居原住民第一廟動土
2014年07月20日 04:10
廖肇祥/南投報導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19日終於動土,輾轉流離300年,噶哈巫的「番太祖」終於要有自己的棲身之所,族人載歌載舞慶祝。人類學者黃美英說,這間廟落成後,應該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間「廟」。

無家祖先流浪300年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族人相信天地萬物皆有靈,主要信仰為祖靈;其中番太祖為埔里鎮蜈蚣里噶哈巫的重要神祇。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戰神」,常常顯靈,手持番刀與戰槍擊退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讓番太祖具像化,請漢人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噶哈巫族並無蓋廟的傳統,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的祭拜。耆老味輝震表示,今年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固定接受十方大眾的供奉;族人開始籌建委員會,向十方大德善信募捐,終於在7月募集足夠款項舉辦動土儀式。

為讓番太祖開心,族人準備了生豬肉、生魚、生雞、生豬肝,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阿拉粿」祭拜,族人牽起了手完成「牽田」儀式,吟唱古調;現場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讓賓客感到好奇,漢人的信仰似乎融入噶哈巫族。

宗教融入漢人文化

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指出,該族的聚落鄰近漢人,有些宗教儀式融入漢人的文化,連番太祖神像的身旁,供奉的正是哪吒三太子;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活躍的族群文化,官方應該列入台灣正式的原住民族。

穿官服手持刀與矛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祭拜的「番太祖」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矛,這樣的形體是很像平埔族;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將那個時代的祖先形象神格化,再賦予官銜的形體,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4個聚落,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是4個聚落共同的神祇。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漢化很深,也會燒香、燒金紙;但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樣的。

噶哈巫傳統新年祭儀活動主要是結合了祖靈信仰、農漁生產、社群組織的重要年度祭儀,在稻穀收穫之後,釀酒做粿、以牲禮祭祀祖靈,由頭目、祭司主持,並以此收穫祭儀象徵新年度之開始。傳統祭儀活動通常持續舉行多日,其中並依男性年齡階級組織,舉辦有關的技能訓練表演與公開獎勵,例如抓魚、賽跑(稱為走標),賽跑得勝者獲彩旗,豎立於集會所,並在得勝者之家舉行慶祝酒宴。夜晚族人聚集一處,升起火堆,族人牽手圍火舞蹈、吟唱紀念祖先歌謠(Aiyen),俗稱「牽田」,全社共飲歌舞、烤魚烤豬、通宵達旦,集體歡愉、情感交融。自清政權與外來文化勢力進入埔里盆地之後,各社的祭儀活動逐漸改變,並集中於農曆11月15日舉行,俗稱「番仔過年」。日治末期因太平洋戰爭、乃至戰後的民生困境而不再舉行,另一方面也因為受漢人影響,平埔各社也隨之過「舊曆新年」(農曆正月初一),另有因改信基督教而廢棄傳統祭祖儀式,所謂的「番仔過年」活動已不復存在。
  埔里的守城份社區,在地震之後,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村人感慨的憶起中斷五十年之久的「番仔過年」,種種情景依稀存在於耆老的記憶與口述之中,四庄重建團隊遂鼓勵社區人士籌辦一次「烘火團圓迎新年、相挺做伙重建家園」活動,婦女製作「阿拉粿」,阿拉粿是以往祭祖和年節必備的「年糕」,以青草和米漿揉和壓乾後,有包餡和無餡兩大類,有餡的又分鹹味和甜味兩種,外層以月桃葉包裹蒸煮,散發特殊的清香氣味。
  此後每年舉辦「噶哈巫過年」活動,守城份的潘永曆以母語(Kahabu muajau ajm)稱之。2002年5月結合四庄族裔正式成立「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更積極推動族群文化振興及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於2002年農曆11月15日盛大舉辦噶哈巫年節慶典活動,激發族群情感,並在蜈蚣崙社區祭拜「番太祖」(apudadawan),下午在忠孝國小操場舉辦賽跑,晚上「牽田」唱母語歌謠(Aiyen)。此後每年照例舉辦噶哈巫年節活動,並邀請社區的舞獅隊、北管樂團參與表演。921災後舉辦中斷五十年的年節活動,祭祖的儀式和意涵較少,主要是偏重聯誼歡樂的性質。

---------------------------------------------------------------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北斗東螺媽巡根 番太祖開道
2008/11/23 20:55

【記者陳威廷/北斗報導】彰化縣北斗鎮天后宮東螺媽廟今天中午將回溪洲鄉舊眉村東螺媽發源地「巡根迎香大典」,為媽祖開道打先鋒的是「東螺番太祖」,祂原是平埔原住民信仰的神明,漢人遷入後,將祂神像化,是台灣少見具像化的原住民神明。

番太祖有原住民頭飾,著漢服,沒有原住民深邃輪廓,像一般漢人臉孔。祂的座前是條台灣土狗,三角頭、蝙蝠耳、鐮刀尾,栩栩如生,像徵原住民勇士狩獵、前進的精神。

東螺人文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洪慶宗說,相傳東螺媽是明朝末年先民渡海拓墾時迎來,當時東螺一帶是東螺社、眉裡社平埔族原住民群聚地,各方長久相安無事,平埔族住民逐漸漢化後,未忘信仰之神「太祖」,受漢文化影響,當時將太祖具像化,刻成神像,入祀東螺天后宮,在當地信仰,祂的神格位階類似三太子。

洪慶宗指出,因漢人文化凌駕原住民文化,便改稱太祖為「番太祖」或「番仔神明」,也是少見原住民供奉的擬人化神明。由於該神像可能以漢人面孔為彫刻範例,若無進一步解釋,信眾難以了解是原住民神明。

今天中午的「巡根迎香大典」,番太祖將擔任東螺媽神轎隊伍先鋒,為媽祖開道,一路浩蕩回到溪洲發源地。大典儀式上,將有多名埔里籃城里東螺社後裔與埤頭鄉陸嘉村東螺媽爐主會信眾出席,廟方也準備平埔族傳統「阿拉粿」為供品,祭拜天地神祇。

----------------------------------------------------------------------

平埔族-for_網路照片  

平埔族出面抗議 身分不被承認
范捷茵 2014/07/14 17:34 點閱 620 次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平埔族群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為什麼原委會拒絕承認我們的身分呢?」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14日質疑,平埔與高山族的分歧很難一刀兩斷,而平埔族群如巴宰(Pazeh)與噶哈巫(Kaxabu)等,除了文化獨特外,語言也被聯合國列入瀕危,原民會卻不肯為這些族群正名,導致族語與文化傳承困難重重

6月26日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5、16個原住民族群,看在平埔族眼中,卻是既喜悅又夾雜著難過。

【語言列瀕危】 
在14日立委周倪安舉辦的記者會上,平埔族噶哈巫族的潘寶鳳無奈表示,看到其他原住民被國家承認、正名,內心當然相當喜悅,可是當她想到噶哈巫族的語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世界18種極度瀕危的語言,服飾與文化的獨特性也不輸賽徳克族,政府卻遲遲無法承認其原住民身分,不免覺得相當沈痛。

以語言學分類而言,台灣古語有泰雅、排灣與鄒語,而噶哈巫語與賽夏語屬於同一語系,而賽夏又屬於泰雅分支,所以許多發音與泰雅族相似,屬於南島語系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

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兼巴宰族人潘紀揚說,原委會3年前曾表示,將努力協助平埔族「正名」,但是至今都沒有任何作為,對於文化保存的輕忽態度,令人心寒。聯合國早已准許他以「台灣原住民巴宰族」身分參加會議,反觀台灣政府,至今卻仍不允許族群正名

【傳承自力救濟】 
對於平埔族的族群數量,文獻上一般認為8族13支或7族14支,直至今日還保有傳統文化、祭典,族群向心力較凝聚的大約還有10族。潘紀揚強調,平埔族和高山族其實如何分類都是人為決定,像被分類為高山族的阿美族、卑南族其實也住在平地。

在缺乏官方的承認下,傳承族語和文化變得相當困難。噶哈巫文化協會秘書長蕭愛蓮表示,噶哈巫族有自己的族語,卻沒有政府力量支援協助保存,眼看著族語隨著地方耆老的凋零而消失,民間團體只好自立自強,在社區內奔走、收錄耆老們的影音資料。

----------------------------------------------------

原民會:已推動平埔族文化復興
2014年07月14日 19:14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表示,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平埔權益促進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今天上午在台灣團結聯盟籍立法委員周倪安陪同下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原住民族委員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地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也特別聲明,「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原民會指出,台灣光復初期,政府為改善「生蕃(高砂)」族群生活,訂定「山胞」身分認定法令,「熟蕃(平埔)」族群除極少數願意登記為「平地山胞」外,皆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近年來平埔族群也曾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原住民身分,但最高行政法院仍然判決平埔族群敗訴。

原民會表示,雖然大部分平埔族群未被認定為原住民,但政府仍然認定平埔族群屬南島民族的事實,格外重視平埔族群議題。

原民會更於民國99年邀請平埔族群代表及專家學者,成立「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並匡列預算推動「平埔族群語言及文化振興計畫」。另為培育平埔族群聚落組織,原民會特別推動「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以直接補助平埔族群聚落發展的方式,協助回復聚落傳統文化記憶與語言。

平埔族群民族身分認定問題,原民會表示,將協助平埔族群復振文化語言,重視平埔族群存在的歷史事實,並以不損害具有原住民身分者既有權益之前提,以循序漸進方式,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與步驟,加速研議處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問題。1030714

---------------------------------------------------------------------

「被迫漢化」平埔族爭正名
2014年07月15日

周倪安(左二)與平埔族後人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名平埔族。趙元彬攝
【劉宛琳╱台北報導】行政院上月二十六日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由十四族增至十六族。爭取正名為原住民的平埔族原住民昨站出來,要求馬政府和原民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族地位。
台聯立委周倪安昨陪同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舉行記者會,他們高喊「平埔是台灣原住民,還我身分權。」呼籲政府正視平埔族的正名運動,還原其歷史地位。

轟原民會「污衊」
對於原民會去年曾發聲明表示,平埔族已「漢化」,與原住民族分屬兩個不同的團體,周倪安強調,平埔族是「被迫漢化」,若要保有原住民的政經地位和社會文化,正名是第一步,現在連正名都無法完成,等於是剝奪平埔族的原住民身分;潘慧安也說,即使原住民受到某種程度的漢化,但仍不能否認他們擁有原住民DNA的事實。
潘紀揚也說,原民會先前說平埔族要求正名是為了要爭取原住民的資源,這是污衊的說法,執政者不思考如何保護少數民族,只是打壓,已違反《聯合國原住民宣言》,踐踏基本人權。

 ------------------------------------------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番太祖定居原住民第一廟動土
2014年07月20日 04:10
廖肇祥/南投報導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19日終於動土,輾轉流離300年,噶哈巫的「番太祖」終於要有自己的棲身之所,族人載歌載舞慶祝。人類學者黃美英說,這間廟落成後,應該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間「廟」。

無家祖先流浪300年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族人相信天地萬物皆有靈,主要信仰為祖靈;其中番太祖為埔里鎮蜈蚣里噶哈巫的重要神祇。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戰神」,常常顯靈,手持番刀與戰槍擊退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讓番太祖具像化,請漢人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噶哈巫族並無蓋廟的傳統,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的祭拜。耆老味輝震表示,今年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固定接受十方大眾的供奉;族人開始籌建委員會,向十方大德善信募捐,終於在7月募集足夠款項舉辦動土儀式。

為讓番太祖開心,族人準備了生豬肉、生魚、生雞、生豬肝,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阿拉粿」祭拜,族人牽起了手完成「牽田」儀式,吟唱古調;現場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讓賓客感到好奇,漢人的信仰似乎融入噶哈巫族。

宗教融入漢人文化

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指出,該族的聚落鄰近漢人,有些宗教儀式融入漢人的文化,連番太祖神像的身旁,供奉的正是哪吒三太子;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活躍的族群文化,官方應該列入台灣正式的原住民族。

穿官服手持刀與矛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祭拜的「番太祖」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矛,這樣的形體是很像平埔族;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將那個時代的祖先形象神格化,再賦予官銜的形體,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4個聚落,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是4個聚落共同的神祇。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漢化很深,也會燒香、燒金紙;但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樣的。

平埔族抗議:原民會為何不給我們身分?

 

2014/07/14 17:50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動土,流離300年,

 

新頭殼newtalk2014.07.14 陳芛薇、尤騰輝/台北報導


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讓台灣的原住民族從14族增加至16族,但其實仍有許多平埔族在等待正名中。台聯黨立法委員周倪安今(14)日與3個平埔族群代表召開記者會,要求原住民委員會以及國民黨政府承認平埔族群的原民地位,不過,主管機關原民會並未派代表出席。

「原民會不承認,是因為怕我們人多,進去分享它的利益、它的福利,它們只承認少數(被正名的平埔族)不影響他們利益的。」凱達格蘭族第13代的潘慧安,抨擊原民會對於多數平埔族正名的反對態度。噶哈巫族的蕭愛蓮也指出當權者如原民立委、議員等,會擔心若平埔族也納入原住民族,有限的原民代表名額會被瓜分。

潘慧安強調「我們都是平埔族,DNA並沒有辦法改變;你否認,我們還是存在。」巴宰族、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表示,以巴宰族語創作的新詩、散文,均獲得「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巴宰族語也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全世界極度瀕危語言的18種之1。「有語言、文化的民族,不要消滅他。」潘紀揚呼籲。他也強調在原民會還沒成立前,他已參與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反駁某任原民會主委曾述說的平埔族正名,是要搶原民資源。

噶哈巫族的蕭愛蓮、潘寶鳳是一對表姊妹,然而她們卻是分別在近10年才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我到55歲,才知道我是番(指原住民),就愛上原住民(身分)。」蕭愛蓮欣喜地分享表示,她在知道自己是原住民後,才驚覺自己的族群快消失了。於是知道自己身分後的這8年,台語說得流利但不曾學過族語的她,積極投入噶哈巫族語言、文化保存,至今,已記錄了3千多個噶哈巫族的字。她質疑:「原民會沒有眼睛、耳朵嗎?為什麼不給我們身分?」

蕭愛蓮的表妹潘寶鳳在17歲時,偶然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她笑稱這種感覺就像「養女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樣」。對於平埔族因為漢化程度高,不被認為是原住民族,她表示,其他已被正名的原民族群,目前也正在複製平埔族過去被漢化的脈絡。潘寶鳳無奈地說,她從第12族被正名起,就在等自己的族群被正名,等到最近被正名的第15、16族,卻都不是他們族。她重申「希望政府不要假裝看不見,我們自己很有意識。」台聯黨立委周倪安強調,「政府不該阻擋人民認同自己。」

本身也是凱達格蘭族、平埔族的周倪安,表示過去平埔族被漢化,是歷史的悲哀;但她質疑「為何21世紀的現今,平埔族知道自己是誰,卻沒有大聲說出來的權利?」

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2010年曾至聯合國會議,控告馬英九漠視平埔族正名。他抨擊原民會當時以新聞稿回應「將協助平埔族正名,珍惜台灣多元族群」的承諾,這幾年都沒做到。但原民會本來要出席這場記者會,但後來缺席,潘紀揚預期,未出席記者會的原民會官員應該也會採新聞稿的模式進行官方回應。

編按:原本第一段第一句「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2個平埔族群為原住民族」但因這2族不是平埔族群,係小編誤植,如今改為正確版本即: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有誤導讀者之處,致深切歉意。

 ----------------------------

八八水災‧重建家園

小林村平埔文化

文‧圖/魯 郡

「莫拉克」颱風來襲造成嚴重的「八八水災」,而被土石掩埋的小林村,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北部楠梓仙溪畔,西以阿里山山脈與臺南縣南化鄉為界,東以桃源鄉為鄰,北接那瑪夏(三民)鄉,南毗同鄉關山村。

西拉雅大滿亞族

小林村位於楠梓仙溪東岸的河谷沖積扇,行政區域包括小林、北勢寮、五里埔、南光(牛寮)、錦地(禁地)、埔尾等地區,是平埔族西拉雅大滿亞族的居住地,居民以劉、潘、王、陳姓居多,主要以從事傳統第一級產業為經濟來源,經濟作物有全臺聞名的芋頭、生薑、竹筍、梅子、番石榴、香蕉和水蜜桃等產物。

甲仙鄉的平埔族,大約在清朝中葉,自大武壟經二埔,遷徙到甲仙南部,另一條則是由坪林越小烏山,到甲仙北部山區,之後分散在甲仙各地生根,與後續來到的客家人、閩南人、日本人,以及光復後的外省族群,經長久生活融合,逐漸加深漢化,由於文字記載史料不全,僅能從生活點滴及斷垣破瓦中去尋找。

遠在荷蘭時期的小林村,可能是鄒族原住民的據領地,早期鄒族武裝成群前來收租,村民通常會盛宴款待,並有《安平縣雜記》記載:「見物則抽」(俗稱「番租」)的習俗,以及通婚與物品交易關係。

小林村民遷移入墾時間,確實尚待研究考證,相傳可能是在清光緒十二年,隨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軍隊在五里埔駐紮時移居。當時,為打通南橫通道,曾由章高元派兵,軍隊從嘉義大埔經西阿里關,穿越山嶺進入小林,而在五里埔駐紮,不過,有多名兵士因水土不服或感染瘧疾而病逝,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們,被立碑草葬於五里埔,現留有「鎮海將軍墓」,已列為三級古蹟,為臺灣開發留下重要的史蹟。

公廨祭祀番太祖

天梯 公廨內中柱與太祖下凡的基座
召請太祖下凡所使用的「天梯」 公廨內中柱與太祖下凡的基座

平埔族是一個母系社會,村落中具有法力的尪姨享有特殊地位,族人平日不祀奉神像,主要祭祀的祖靈稱為「番太祖」,壺中裝水,稱「平安水」、「嚮水」,祭祀祖靈的場所,則稱為「公廨」,尤以公廨是平埔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決定重要事情的場所。

小林村區域內,雖有豐富的平埔族文化資產,卻因漢文化進入及與漢人混居,使得族人逐漸認同漢族文化。為積極復興與保留平埔族文化,高雄縣政府特別在村落裏的小林國小,設置一座平埔文物館,除保存平埔族的文物,更與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太祖祭典,讓族人能夠找回失落的集體記憶,後代更有機會傳承平埔文化。

平埔族的文化,絕非僅存在於文物館的標本展示,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平埔族群文化,因而結合小林社區的力量,創設具有教育功能的小林平埔文物館,正是小林平埔族人的精神象徵,更是村落生命再生與延續的最佳證明。

小林平埔文物館

小林平埔文物館的館舍建築,是平埔族人智慧與經驗的累積,主要是就地取材,利用生活環境周遭的天然材料,最符合地方經濟效益,且考量不同材料特性,賦予各別不同功能。

通常,平埔族人建造屋舍,均以粗壯高大的麻竹作為支架,以架構出主要結構體,再利用平日山野中常見的菅芒,編結成透氣良好的牆面,縫隙間填抹牛糞,可使屋舍冬暖夏涼,最後以茅草搭蓋屋頂,便完成平埔族屋舍。

在平埔族公廨的外側,有座高聳入雲的竹子,插立在空地中央,竹子尾端留有細枝與竹葉,並綁著一把茅草,象徵早期族人走鏢時代的鏢旗,另在竹桿上,綁七束等距的茅草,猶如梯子般,為召請太祖下凡所使用的「天梯」。

太祖下凡的基座,係以粗竹為主體,自上而下,剖成一片片的細竹片,下端則不完全剖開,並用藤圈由下而上環繞擴展,使之成為頭大腳細的漏斗狀,開口處纏著紅青白的粗布和花環,以孝敬太祖,並插有殺豬祭祀用的七支竹刀。

公廨內,立有一支不具結構意義的中柱(將軍柱),它是公廨中不可或缺的祖先柱,柱上並綁有一個向神座。中柱會選用檳榔樹幹,除因堅韌不怕蟲蛀,亦透露平埔族人的檳榔文化特徵。

漢化後的祀壼 鎮海將軍墓
漢化後的祀壺 鎮海將軍墓已列入三級古蹟

傳統夜祭祀祖靈

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多來自於祖靈,公廨祭祀的主神,是平埔族人的祖先阿立祖,但不供拜神像,這也是平埔族人與漢人信仰最大的差異。平埔族人不供奉神祇,而是象徵性的祀壺,平埔族也因而被稱為「拜壺民族」。

公廨內最重要的擺設就是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祀壺的大小、形狀與材質,並沒有特別限制,一般陶壺、酒瓶、醬油瓶、飲料瓶、小甕、碗、豬頭殼、羊頭殼,或用石頭代替者,種類繁多,不一而足,只要是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小林村由於地處偏遠,與外界交通不易,而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大滿族文化,其最重要的傳統祭祀活動,是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夜祭,藉此遙祭祖靈。在夜幕低垂時,族人頭戴圓仔花環,身穿祖先阿立祖最愛的純潔白衣,由祭典靈魂人物女靈媒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歌謠,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番太組下凡與族人同樂。(參考資料:小林社區與小林國小網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