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總字第一號公文書】
國立臺灣大學的第一號公文內容是什麼?原來是1945年12月5日,臺大准請當山直三教授兼作基隆市政府建設研究室諮詢員。不過,相信看到這張檔案照片,大家一定納悶為何是寫著「國立臺北大學」?
經臺大檔案館解釋,戰後政府接收原本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當時物資貧困,就沿用帝大的便簽,再以手工增刪文字。加上戰後百廢待舉,學校的正式名稱也未完全確定,訊息紊亂,故接收後約有一個月的時間都是寫著「國立臺北大學」,直到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從這份難得的檔案中,我們也挖掘出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窺知學校草創初期的狀況。
臺大檔案館正舉辦「『洛鴻恭年』 1945~1951年臺灣大學線上檔案特展」,讓大家了解臺大最動盪的一段校史。檔案是歷史文化的珍貴紀錄,透過檔案的呈現,回溯記憶的碎片,探究歷史的軌跡,重新梳理變動的真相,讓檔案的保存更具有時代意義。
特展網址連結:
http://homepage.ntu.edu.tw/~fdhome/NTUA/index.html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rh7cJ9

140362100_1659312800914339_3923109646364099723_o(1)


歷經20年協商交流,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2月1日正式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大學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歷經20年協商交流,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案去年8月獲教育部同意,明天(2月1日)正式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後教師約1400名、學生近2萬人,19個學院、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臺北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將分別舉行揭牌儀式,宣告完成合校之路,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兩校歷任校長都將出席見證歷史性一刻。
 為紀念原校歷史,陽明、交通均保留一面歷史牌樓,明大學將守仁樓前校銜名牌更換為新校名,但保留校門牌樓「國立陽明大學」;交大保留博愛校區的門牌校名,光復校區則更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因應合校,日前陽明與交大各校區電話分機已正式接通,電子郵件與網路系統2月1日完成整合,合校後每天將有14個班次交通車往返臺北與新竹,供師生免費搭乘,以便跨校區上課教學;兩校學生會已成立陽明交大學生會籌備委員會,確保合校過程無損學生權益。
 陽明與交大的合校之路,中間曾經歷不少波折,最早可回溯至20年前。2001年雙方校務會議通過,簽署合併意願書,但後來因校友、師生反對而擱置多年。直到2015年兩校再度傳出有意合校,交大率先通過合校備忘錄,但陽明師生意見不一,導致2016年校務會議未能通過合校備忘錄,合校之路再次暫緩。
 2018年9月,陽明校務會議決議重新啟動合校程序,清大和交大都表達意願,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後,陽明於2018年12月校務會議決議優先與交大進行合校議約,兩校隨後成立合校工作委員會,並於2019年3月校務會議分別通過合校意向書,讓合校之路邁進一大步。
 合校工作委員會成立後召開多次會議,於2019年8月完成合校計畫書。陽明與交大於9月分別召開校務會議,最後兩校校務會議皆通過合校計畫書,並於2020年4月將修正後的合校計畫書報教育部,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合校案,2021年2月1日合校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育部也啟動陽明交大首任校長遴選,1月10日遴選結果出爐,由交通大學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奇宏當選。陽明與交大合校後,教師約1400名、學生近2萬人,校地約19公頃,初期將有19個學院、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分布於9個校區。
歷經20年合校之路 陽明交大2月1日掛牌 https://bit.ly/36sKrdp

2021-02-01_081524BB1dfOOp


2020-06-24_2012122020-06-24_201237

獨/陽明交大之戀教育部點頭了 明年2月1日合併掛牌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dweth1
2020-06-24 16:47 聯合報 / 記者章凱閎/台北即時報導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報系資料照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而合併所需必要費用約4億元,將由教育部逐年核列。
陽明與交大合併案研議多時,兩校「戀情」日前連蔡總統都表達「樂見」,認為兩校完成合校最後一哩路,有利於培育台灣智慧醫療產業新世代人才,也有助於高教打國際盃。
據了解,兩校合併案已獲主管機關教育部「決議原則同意兩校合併計畫」。根據兩校4月20日報教育部、經兩校校務會議通過的修正版合校計畫書,合校後校名訂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National Yang-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簡稱NYCU)。
兩校原預計109學年度完成合校,但根據5月22日兩校合校工作委員會會議決議,兩校合併目標日修正為110年2月1日,也就是109學年度第2學期正式合併。
據了解,教育部考量兩校合併後,學生達1萬7000多人,教師數達1400人,校地達139公頃。合併後,雙方學術互補、學術領域更多元,且規模擴增有助資源整合及提升學校競爭力,已報行政院「爰請鈞院惠予同意」。
另外,兩校合併必需的「嫁妝」,例如必要搬遷相關費用、系統整合費用等合併基本設施補助,約4億元,教育部將依實際進程,在年度預算中逐年核列。
此外,合併後,陽明校區新建館舍「智慧健康大樓及動物中心」、「南校區整體公共設施與景觀工程」及「其他衍生費用」等高達26億元經費。教育部支持兩校循公共建設預算辦理。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報系資料照


2014世界前1千所大學排行榜 台25校入列
2014/07/16 17:45

新頭殼newtalk2014.07.16 洪聖斐/編譯報導


世界大學排名中心(the 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15日公布2014年全球前1千名大學排行榜。在各國中,最多所大學入列的依序為美國(229所)、中國(84所)、日本(74所)、英國(64所)和德國(55所)。台灣則有25所大學擠進這個排行榜。

台灣名列全世界前1千名的大學分別為:國立台灣大學(第65名)、國立成功大學(第246名)、國立交通大學(第411名)、國立清華大學(第418名)、國立陽明大學(第534名)、國立中央大學(第565名)、長庚大學(第595名)、國立中興大學(第635名)、中原大學(第696名)、高雄醫學大學(第774名)、國立中山大學(第791名)、中國醫藥大學(第798名)、台北醫學大學(第805名)、國立中正大學(第855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857名)、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第893名)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第899名) 、逢甲大學(第928名)、中山醫學大學(第950名) 、元智大學(第952名) 、輔仁大學(第974名)、淡江大學(第989名)、義守大學(第994名)、國立東華大學(第996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第997名) 。

世界前10所頂尖大學之中,美國包辦了8所,另外2所則為英國大學。依序為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亞洲表現最好的大學則為日本的東京大學(第13名);中國表現最好的是北京大學,名列第55。

--------------------------------------------------------

研究資源分配不均? 台交成校長3年補助逾6億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科技部的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查詢101到103年補助學者狀況,交大校長吳妍華9件取得1.5億元。圖片來源:科技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

新頭殼newtalk2014.07.21 邱珮文/台北報導

媒體踢爆「大咖」教授享盡國內研究資源,光是台大、交大、成大3位校長3年內獲得的研究經費,加總起來就超過6億。今(18)天《中國時報》指出,根據科技部統計,最近3年,台大校長楊泮池16件研究計畫共獲3.8億元、交大校長吳妍華9件取得1.5億元、成大校長黃煌煇6件得到8633萬元的研究補助。

監察院99年公布大學校長95年到97年獲國科會(現為科技部)補助狀況,便曾批評過學閥壟斷學術資源的情形。當時台大校長李嗣涔有12件研究計畫取得7216萬元經費,清大校長陳文村15件獲3223萬元,北科大校長李祖添13件獲3480萬元。

根據報導,從科技部的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查詢101到103年補助學者狀況,楊泮池、吳妍華及黃煌煇等3位校長,竟爭取到比當年李嗣涔還要高的經費補助。

對此,3校長皆表示,大部分補助經費是出自大型研究計畫,並非個人研究的補助。

楊泮池表示,他之前以台大醫學院院長負責生醫製藥國家型計畫,另台大、中國醫藥大學、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的跨國研究中心由他出面代表,政府支持這些計畫的經費都掛在他名下,其實他個人研究申請補助的很少。

吳妍華解釋,她只有3個研究計畫獲補助,因都有持續性,3年下來被科技部算成9件。其中1件是交大、陽明及國外團隊的大型合作案,她曾是台聯大系統(清大、交大、中央、陽明)總校長,就出面擔任計畫主持人,這部分經費不該算在她身上;另2件是她帶領博士生或博士後研究員進行的計畫。

黃煌煇則說,他主持2個大型研究計畫,一是台灣和俄羅斯科學院合作的地震、海嘯影響性跨國研究,另一是國家型能源計畫,因都有持續性,所以3年被算成6件。他個人的研究未向科技部申請任何經費。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對於「大咖掛名」情形則表示不認同,他說,教授執行1000萬元經費都很費功夫,楊泮池等校長取得這麼多資源,真是不得了。但是校長若只是掛個名爭取經費、未實際參與研究,將難獲認同。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張瑞雄指出,學術界盛行「靠行」風氣,有些小咖教授個人研究計畫爭取不到科技部補助,會想辦法加入大咖教授的整合型研究計畫,如此通過可能性高,一起取得經費後,團隊成員雨露均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