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的政治社會學調查專家 駁斥龍應台
龍文的危險在於,對內打擊台灣防衛的信心,對外則可能讓國際友人放棄支持台灣抗中的各種行動。
名家分享~彭保羅》正港的政治社會學調查專家 駁斥龍應台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Yxt9qe
2025/04/09 16:50◎ 彭保羅
正港的政治社會學調查專家來了!
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吳文欽和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潘欣欣在《外交家》雜誌上發表文章,駁斥龍應台在紐時投書中向世界傳佈台灣年輕人不想為捍衛國家而戰的錯誤說法。
政治社會學調查專家吳文欽和潘欣欣在《外交家》雜誌上發表文章,駁斥龍應台在紐時投書中向世界傳佈台灣年輕人不想為捍衛國家而戰的錯誤說法。(取自貼文)
政治社會學調查專家吳文欽和潘欣欣在《外交家》雜誌上發表文章,駁斥龍應台在紐時投書中向世界傳佈台灣年輕人不想為捍衛國家而戰的錯誤說法。(取自貼文)
文中指出,龍應台參考的是Dcard上欠缺代表性、亦不具科學嚴謹度的非正式網路民調。但是根據中央研究院等科學機構做的多份全國正式調查,結果卻完全不是龍聲稱的那樣,即使相較於較高年齡層,18至30歲的年輕人防衛意願稍微偏低,但目前也有53%強。龍文的危險在於,對內打擊台灣防衛的信心,對外則可能讓國際友人放棄支持台灣抗中的各種行動。
-------------------------------
台灣年輕人並非失敗主義者——數據證明
大量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學術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包括30歲以下的民眾,都願意為保衛祖國而戰。吳文欽和潘欣欣2025年4月9日
台灣年輕人並非失敗主義者——數據證明台灣年輕人並非失敗主義者—數據證明一切 – 外交官 https://bit.ly/42wKAJ0
台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銀泰女士最近在《紐約時報》發表客座文章稱,烏克蘭最近的事件導致許多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在中國入侵的情況下傾向於投降而不是抵抗。她的結論是基於在Dcard(相當於 Reddit 的台灣社群媒體)上進行的一項非正式、不科學的民意調查得出的。雖然平台上一些用戶表達的情感無疑是真實的,但龍的論點有可能扭曲台灣社會的更廣泛現實,特別是年輕一代。
身為台灣安全問題民調的研究者,我們發現這種網路調查不僅具有誤導性,而且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Dcard 民調與許多社群媒體「快照」一樣,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調查方法標準:樣本是自我選擇的,沒有報告受訪者的人口統計特徵,也沒有採用任何權重來反映台灣的實際人口。僅憑這些數據就對年輕人的決心做出籠統的結論,對於試圖了解台灣安全態勢的讀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是有害的。
與Dcard民調顯示的結果截然相反,大量經過精心設計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學術調查,對過去二十年台灣人民的抗爭意願描繪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1998年至2012年,台灣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發現,84%至86%的受訪者願意在戰爭中為台灣而戰。即使在 2019 年,這一數字也高達 77%。最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2020年台灣社會形象調查」發現,7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捍衛台灣,而該研究所的「2021年中國影響力調查」則記錄了更高的水平,達到81%。
此外,台灣國防部下屬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在2021年至2024年間展開了一系列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民調。這五波數據顯示,74%至81%的台灣民眾一致表示,如果國家遭受中國軍事攻擊,他們會為保衛國家而戰。就連在2025年3月全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和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的背景下進行的最新美國肖像調查也發現,6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不惜一切代價」抵抗中國的入侵。
那麼年輕人具體怎麼樣呢?透過這些調查發現,年輕人不僅積極參與,而且往往十分投入。 18歲至30歲受訪者中,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比例為53%至88%。雖然年輕一代的支持率略低於年長受訪者——這是一種全球普遍現象,反映了年輕一代對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接受——但認為台灣年輕人會在衝突的第一個跡像出現時屈服是完全錯誤的。台灣年輕人並非失敗主義者—數據證明一切 – 外交官 https://bit.ly/42wKAJ0
推國民記憶庫 龍應台:國史一半是假的
2014/07/17 14:04
新頭殼newtalk2014.07.17 邱珮文/台北報導
文化部今(17)日為推動「國民記憶庫」計畫舉行記者會,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不論是黨史或國家歷史,都只是剪裁自己想要的版本。她說,「國史有一半是假的」,真正的歷史在於國民的個人生命史,因此,她呼籲台灣人能多利用此次機會,將父母或者自己的生命故事記錄下來。
文化部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傳「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蒐錄計畫,龍應台及多位計畫行動大使皆出席,包括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國民黨立委陳碧涵、漫畫家蕭言中等。為方便蒐錄計畫,文化部在全台設置61個故事蒐錄站,花費超過半年時間,與中國電視公司合作錄製3千多位台灣人的生命故事,至今已超過百萬點閱率。
龍應台表示,國民記憶庫並非無端而生,更不是一般部會中會出現的計畫,它並不尋常。她提起自己過去寫「大江大海」一書時,採訪過許多人,其中一半以上在書出版以前就已過世,可見記憶就像是和時間賽跑,而且一定會輸。
龍應台說,從小上歷史課都會讀到社會史、國家史,也一定會讀到黨史,不論是哪一黨的。但她根據自己過去採訪經歷,發現那些受訪者敘述故事的角度、版本,是不會出現在國家所謂「正確」的敘述之中。對此,她認為,不論是黨的歷史或者國家歷史,都只是剪裁自己想要的版本而已。
龍應台在稍後與行動大使的分享會上又再度提到,所謂的國史「有一半是假的」,她相信,真正的歷史在於個人生命史,而每位國民個人史的背後,都是最真誠的國家史。
龍應台認為,這項國民記憶庫計畫,能夠使2千3百萬台灣人更加相互理解、相互疼愛,讓社會撕裂少一點。她希望,子女能夠帶著父母一起到各地蒐錄站,記下他們的生命故事,當作父親節最好的禮物。
計畫行動大使陳文茜則認為,「台灣意識」其實指的是在這個島嶼存在過的每一個人,由他們的記憶所匯集起來,讓大家珍藏的國民記憶庫。她同意將歷史比喻為火車的說法,認為過去大家只注意到火車頭,但是有人搭上列車,有人則搭不上,有人抵達目的地,有人在中途被推下去。
陳文茜提及自己外公何集璧曾因228事件被抓走的故事,她說,外公是因為家裡有錢才能夠賄賂貪官,只關3個月就被放出來,沒想到外公為逃離監獄而躲進瘋人院,出來時也已分不清是真瘋或假瘋了。
陳文茜指出,何集璧為逃離日本人統治而去中國,回台灣成立文化協會,最後面對228,他的所有生命都被歷史的大棋局決定,她相信,外公一定也希望有人能說出這些故事,走出這樣的悲劇。
同為行動大使的王榮文表示,過去重視將相帝王的故事,但現在則注重庶民歷史,他打趣地說,大家談童年故事比較沒有負擔,因為那時候都是小孩子,並不需要負責。
-------------------------------------------------
http://storytaiwan.tw/Default.aspx
在 我們共同擁有的不同記憶中,有太多故事值得述說,還有更多故事在衝融的過程中,可能被掩藏、可能被遺忘,打開每個人的記憶膠囊,用聲音影像與文字,讓曾經 疏離的重獲關心,讓曾經悲傷的得到療癒,「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是一個交換生命故事的平台,我們的笑因此可以看見別人的淚,每個人的歡樂與哀愁都可得 到理解與包容,世代或族群的衝突得以在交融之中讓愛從零開始。
來 自於記憶、來自於土地的生命故事,是生活、是歷史、也是文學。這一次,我們的記憶抽屜不受限於官方的抉擇,每個人都可以釋放自己的生命能量,留下自己的生 命註腳,這也會是一個留在雲端的「時空膠囊」,讓後繼者在遙遠的未來,看見我們這一代人為他們留下的故事,臺灣將因我們留下的記憶資產更豐足而飽滿。
每 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生命史,從中經歷的風霜,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都是一篇篇鼓勵其他人努力或重新省思的力量,是維繫家庭、社會 的重要記憶,更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故事不是一種嚴謹的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令人感動、深刻雋永的事件。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身的體驗 訴說記憶中的故事,由個別微觀的故事,自下而上共同拼湊出隱含於日常生活中的歷史。這種故事交織性的共同記憶,有別於主流的歷史及詮釋,它除了豐富生活的 想像空間,更可藉由說與聽的互動方式,直接喚起共同的生命回憶,從歷史與文化氛圍凝結人心,有助於社會正向發展。
相較於文字歷史的記錄方式,說故事的方式更適合弱勢者及不習慣於使用文字表述的人,從而擴大歷史表述的來源與公平性,而說故事本身即是一種全民參與的事件,「我正在參與歷史」的榮耀感也有助民主社會中公民素養的提升。
為 鼓勵臺灣一般庶民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與最愛的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各界分享,文化部推出「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並規劃建置一個記憶分享網 絡,將臺灣人民感動人心的故事記錄下來,匯集為國民記憶資料庫,並透過網站分享給社會大眾。未來並可作為導演、作家靈感的素材,喚起關懷家人、土地、社會 的情感,豐富臺灣的人文記憶。
----------
地方故事數量排名
http://storytaiwan.tw/Story_Location1.aspx?n=8165120E417DA7CB
------------------------------------------------------------------------------------------------------------
文化部今年度力推台灣故事島,希望全民訴說自己的故事,錄下影像上傳文化部國民記憶庫,讓庶民生命點滴匯聚成河;新竹縣北埔隆源餅行老闆張宗文,訴說餅鋪三代故事和山區產業興衰,談起從前「別人穿卡其制服,我穿的是麵粉袋」。
張宗文說,山區經濟不好,三餐吃飯都有問題,很少人能吃餅、吃點心,過去住家隔壁的木匠師傅,靠著手藝一個人可以賺兩千五百塊,養活全家,但他家中四、五個人做餅,再怎麼努力都賺不到這麼多錢,消費市場不大。
他說,念初中的時候,別人的制服是卡其黃,「只有我的是白色,是用麵粉袋做的」
新竹縣故事蒐錄站設在峨眉鄉峨眉村二鄰1-2號(峨眉天主堂),目前已蒐集到5則故事,峨眉蒐錄站負責人姜信鈞,希望鄉親來「講古」,說出自己的故事。
姜信鈞說,蒐錄地方小民的故事,提供後代人了解家鄉和個人史,對國家的發展很有幫助;曾有老大姐談就讀竹東高中時,受到已故水彩大師蕭如松老師教導,點點滴滴,讓後代子孫有機會聽到不同於歷史課本的時代描述,豐富又立體。
北埔隆源餅行老闆張宗文昨天從北埔到「峨眉故事蒐錄站」,訴說餅鋪三代故事和地區經濟興衰。
蒐錄站志工彭瑞麟說,北埔早期只有兩家擂茶店,隔了一年卻多了十幾家,隆源餅行是第一個做擂茶餅的店家,像這些小故事,在大歷史中或許不足掛齒,但在地方產業發展中,是很關鍵的過程。
峨眉故事蒐錄站去年11月開站,迄今僅蒐集到5則故事,姜信鈞鼓勵鄉親別害羞,放輕鬆說出自己的故事,也為地方和家族留下珍貴紀錄。
【2014/02/26 聯合報】@ http://udn.com/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510548.shtml
全文網址: 峨眉故事蒐錄站 徵求你的個人史 | 桃竹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510548.shtml#ixzz2uQuCbixM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