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和圖書館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都是隨著日本人的到來而建立的
日本岩波文庫1927年創刊以啟蒙在圖書館閱讀的孩子以及傳達普通百姓的知識為目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WtKdr
----------------------------
http://tlh.lias.nccu.edu.tw/dspace/handle/lias/614
台灣日治時代初期,台灣雖然已經有了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台灣文庫」的設置,不過台灣文庫沿用日本圖書館的舊例,需要付費入館。1909年,來自日本群馬縣,曾任中學老師的石坂莊作(1870年─1940年),因為有感於台灣圖書資源的缺乏,在基隆成立了可以免費瀏覽的「石坂文庫」。文庫座落於「基隆市日新町一丁目三番地」,也就是今日基隆市義一路的台灣銀行基隆分行右側。館舍為兩層樓木造建築,一共藏有八千餘本書(日後擴展至近兩萬本),一樓有新聞雜誌閱覽室、新到圖書陳列室、吸煙閱覽室等,二樓則有男閱覽室與婦女閱覽室、目錄櫃等,組織與現代圖書館無異。而庭院內有還設有角力場與健身器材,供民眾免費使用。
石坂文庫最大的特色在於「巡迴圖書館」的概念,任何機關學校只要經過申請並自付運費,文庫即可出借圖書,為期一個星期。根據紀錄,該文庫曾經巡迴到台東、花蓮等地,最遠甚至到達中國的廈門、福州、與日本的沖繩。
石坂文庫於1932年捐給了當時的基隆市役所(基隆市政府前身),改名為市立基隆圖書館。經過多次改制,目前為基隆市文化局圖書館,位於基隆文化中心三樓。
--------------------------------------------------------------------------------------
----------------------------------
石坂莊作〈明治3年3月~昭和15年1月,1870年~1940年〉出生於日本群馬縣吾妻郡原町,原町小學畢業後,當過原町小學教員,也加入近衛工兵中隊,曾參與甲午戰爭。
明治29年〈1896年〉3月,前往台灣日日新報工作。明治32年〈1899年〉11月,定居基隆,直到去逝為止。石坂在基隆開設「石坂商店」,販賣度量衡相關器材與香煙,也擔任基隆及臺北州公職。
他的貢獻為創辦石坂文庫〈明治42年開館,大正3年捐給基隆公益社管理〉、石坂公園〈昭和8年設立,今中正公園〉、基隆夜學會〈明治36年創校,後改名基隆商工專修學校,今光隆家商〉、藤田豆餅株式會社〈大正6年成立〉、臺灣耐火磚株式會社〈大正9年創立〉、洋裁縫講習所〈昭和5年創校,後改名基隆技藝女學校,被美軍炸燬廢校〉。
石坂文庫〈圖書館〉,也就是基隆市立圖書館前身。石坂文庫曾設有三支館〈玉田、新店、三沙灣〉,其中新店支館於大正4年〈1915年〉3月設立,位於基隆停車場前新店街的石坂經營「石坂名產物陳列場」之中。陳列有書籍200餘冊及新聞雜誌40餘種,提供火車、汽船乘客閱讀。新店分館後來因撤離關係,於大正9年〈1920年〉12月閉館。
繪葉書正面為石坂寄給阿猴廳官舍的磯具武平賀年片,銷基隆大正6年1月1日櫛型戳,背面為石坂文庫,圖上為「石坂名產物陳列場」。
石坂文庫大正4(1915)年8月10日竣工之建築物。伊藤勢太郎設計及工事監督,是廣木秋太郎氏於大正4年6月22日起負責施工的。入口處在照片右下方,寬4間(1間=6尺),縱深6間。二樓建築,地階舖水泥,其上木造,塗漆,屋頂為日本瓦。二樓設有閱覽室(分男子席、婦人席)及書庫;一樓則撥出部分做玄關與喫烟談話室。二樓之二十四坪,可承受重量約12960貫(1貫=3.75㎏)。以上參照《私立石坂文庫第六年報》。又據大正15(1926)年2月21日發行,石坂莊作著《御賜之餘香》頁75,第三章石坂文庫.第一節十五年小史,有以下文字︰大正13(1924)年10月12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紙上刊出〈文庫庫藏書寄贈〉之廣告。18日寄發『問候信』給「同情者」。24日向「臺北州知事」提出『石坂文庫廢止認可申請書』。11月3日關閉玉田、三沙灣及其他「支館」,長年活躍於八重山之「巡回書庫」亦撤廢。12月3日接獲『石坂文庫廢止認可指令』;如此,有十五年歷史的本「文庫」得以於本日宣告結束。
台灣文庫一開始藏書有6000餘冊,後擴展至一萬多冊。台灣文庫為了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援引日本圖書館舊例,訂出了普通及特別閱覽的收費標準,收費金額分別為三錢、五錢,士兵與巡察(警察)半價優惠。不過因為台灣當時的生活水平普遍低落,因此利用率不高。1901年全年,台灣文庫的閱覽人數1680人;1902年全年更降到762人,平均每天只有2個人到館。加上日後的“市區改正”及房屋腐朽,1906年 8月16日淡水館被拆除,“台灣文庫”關閉,圖書移交“東洋協會台灣支部”來保管。該批圖書本來收藏在新公園中的“天后宮”,後來移動到大稻埕六館街板橋富豪林本源商號所有之房屋內,日後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接收。目前剩餘約三千冊的圖書,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保管,為重要的日治時代史料。
2 發展歷史
編輯
台灣自清代以來就有大家世族的私人藏書,不過並未對外開放。1898年,當時的台灣日報記者栃內正六,動了創立圖書館的念頭。該報社社長守屋善兵衛大為贊同,並且聲明願意提供其本身所藏圖書以資贊助。於是官民多人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官邸開了“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當時之發起人共有官民:石塚英藏、藤田嗣章、堀內文次郎、松岡辨、木村匡、町田則文、栃內正六、草場謹三郎、守屋善兵衛、木下新三郎、大島邦太郎、兒玉善八等八位,他們認為台灣當時民智未開,公共道德落後,要矯正弊端,必須由研究自修開始。“所謂研究自修途徑,唯有設置公共圖書館,也別無他途”。於是會中議決通過“創辦圖書館案”,並於隔年以慶祝日本皇太子之名義,向民眾捐募基金,現款、圖書,其中一部份書籍,為日後創立石坂文庫的石坂莊作所贈與,石坂莊作也被稱為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開山祖師。1901年,台灣文庫在淡水館正式開幕。淡水館即是清朝的登瀛書院,在日治時期是台灣官員的聚會所,位於今日總統府後方的長沙街一段。
全台No.1「平民化」圖書館-石坂文庫
2010/10/10 09:48瀏覽339迴響0推薦0引用0
日治時期,旅台逾四十載的日本群馬縣人石坂莊作(1870-1940,號圖南),一生的心力全奉獻給台灣。除了於1903年創辦全台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基隆夜學校)外,另一項最為人稱頌的是,於1909年10月1日(明治42年)在基隆市義重橋畔(今之基隆文化中心義一路側門右前方,台灣銀行左側)設立全台第一座現代化與平民化的圖書館─石坂文庫,為開啟台灣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先河比日本官方所開辦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還早六年。。
創辦人石坂莊作高瞻遠矚,認為提升民眾的知識水準與道德素養,在學校教育之外,唯有多閱讀好書,因此排除萬難,獨力捐資並親自經營基隆夜學校與石坂文庫,鼓勵台灣的人民有機會接受教育、利用圖書館。
石坂莊作可說是台灣第一位提倡並落實「終身學習」理念的教育家,更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父」的民間學者; 每年並親撰《私立石坂文庫年報》,以科學的方法紀錄圖書館的營運概況, 這部圖書館年鑑,今已成為台灣第一套圖書館經營學的寶典。
石坂文庫是棟二層樓、典雅的木造屋,座落在交通便捷、鬧中取靜的雨港市中心。由於圖書館內設有多功能的館室,二樓有男女閱覽室、圖書目錄櫃、閱覽桌椅,以及六座大型書架的書庫; 一樓則有新聞雜誌閱覽室、抽煙談話室、新書展示室、參考工具陳列室,庭院內有角力場、健身器材等,完全免費使用,大受市民的喜愛與好評。單從多元化的設備、多角性的經營,充分服務各層次的讀者群,石坂文庫已具備近代台灣「公共圖書館」的雛型。
石坂文庫在台灣圖書館界,另創幾項輝煌的紀錄: 於1912年首創「巡迴書庫」的活動,1915年成立第一座「分館」(玉田支館)。至於巡迴書庫的服務範圍,可說無遠弗屆,不僅遍及台灣本島之台東、台南、花蓮、金山等地,更遠至中國大陸的福州、廈門,以及日本沖繩縣的八重山諸島。分館在基隆共設立三座:奠濟宮(玉田支館)、火車站附近、三沙灣,在高雄港闢建一座,嘉惠台灣各地的民眾,石坂莊作可說功在台灣的「文化人」。
石坂莊作後來鑑於時代趨勢的發展及圖書館的社會使命,於1924年10月閉館,12月25日將其館藏全數移交「私立基隆文庫」,,藏書2萬卷。昭和7年(1932年)改為市營的「市立基隆圖書館」,更是今日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的前身。儘管石坂文庫才只有十五年的歷史,但其經營圖書館的理念,早已落實在全台各圖書館中,繼續發揚光大。
台灣文庫,成立於1901年,是日治時代台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也被視為目前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最早的前身。
台灣自清代以來就有大家世族的私人藏書,不過並未對外開放。1898年,當時的台灣日報記者栃內正六,動了創立圖書館的念頭。該報社社長守屋善兵衛大為贊同,並且聲明願意提供其本身所藏圖書以資贊助。於是官民多人在民政長官后藤新平官邸開了「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當時之發起人共有官民:石冢英藏、藤田嗣章、堀內文次郎、松岡辨、木村匡、町田則文、栃內正六、草場謹三郎、守屋善兵衛、木下新三郎、大島邦太郎、兒玉善八等八位,他們認為台灣當時民智未開,公共道德落後,要矯正弊端,必須由研究自修開始。「所謂研究自修途徑,唯有設置公共圖書館,也別無他途」。於是會中議決通過「創辦圖書館案」,並於隔年以慶祝日本皇太子之名義,向民眾捐募基金,現款、圖書,其中一部份書籍,為日後創立石坂文庫的石坂庄作所贈與,石坂庄作也被稱為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開山祖師。1901年,台灣文庫在淡水館正式開幕。淡水館即是清朝的登瀛書院,在日治時期是台灣官員的聚會所,位於今日總統府後方的長沙街一段。
台灣文庫一開始藏書有6000餘冊,后擴展至一萬多冊。台灣文庫為了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援引日本圖書館舊例,訂出了普通及特別閱覽的收費標準,收費金額分別為三錢、五錢,士兵與巡察(警察)半價優惠。不過因為台灣當時的生活水平普遍低落,因此利用率不高。1901年全年,台灣文庫的閱覽人數1680人;1902年全年更降到762人,平均每天只有2個人到館。加上日後的「市區改正」及房屋腐朽,1906年8月16日淡水館被拆除,「台灣文庫」關閉,圖書移交「東洋協會台灣支部」來保管。該批圖書本來收藏在新公園中的「天后宮」,後來移動到大稻埕六館街板橋富豪林本源商號所有之房屋內,日後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接收。目前剩餘約三千冊的圖書,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保管,為重要的日治時代史料。
-----------------------------------------------------------------------------------------
石坂莊作設立「基隆婦人會」及「石坂公園」。「基隆婦人會」乃因石坂荘作之主張,於西元1919(大正8)年11月設立,其目的是針對慈善活動之舉辦以及婦人們的親睦程度、教養之提升,石坂希望提高婦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而設立此臺灣最早婦人會,意義非凡。「石坂公園」則是石坂自掏腰包並自己參與工事建設而成立之公園,目的在提供市民休閒及休憩場所,這也是石坂能夠高瞻遠矚,早就看出公園之於都市的功能。(本公園目前更名為「中正公園」)。其次,就教育方面而言,可說是石坂介入最深之領域,其中尤以設立、經營基隆夜校更是石坂畢生之事業。該校是以白天從事於勞動、財力暨時間較為欠缺之日本人以及臺灣之青少年為對象,於西元1903(明治36)年2月以「基隆夜學會」之名稱創校,可說是在殖民地臺灣最早之私立學校。迄於昭和15年,石坂逝世之前,當校長的石坂,對於該校總是事必躬親、苦心經營。在日本統治末期,改名為「私立基隆商工專修學校」。西元1945(昭和20)年5月,當時具有軍港功能的基隆成為美軍轟炸之對象,學校也遭到轟炸,校舍、設備、文書資料等全部被燒光。日本戰敗後,該校由臺灣人接收,現已改為「私立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在基隆以職業專科學校繼續發展。該校在日本統治時期,以才能輩出的臺灣人而揚名。
石坂在教育方面還有一項功績就是經營「基隆技藝女學校」。此乃西元1930(昭和5)年2月「基隆婦人會」以所設立的「和洋裁縫講習所」為事業的基礎,在該校專門教授日式、洋式裁縫、手工藝等給基隆附近小學畢業程度的日本、臺灣女子,目的在讓女子有一技之長來提升她們在社會上的地位。石坂也是該校校長。西元1936年7月,依據女學校法令取得「基隆技藝女學校」之認可,石坂逝世之後,在西元1943年4月改以「基隆市立家政女學校」由市政府經營。可惜的是該校也在西元1945年5月被美軍炸毀,於日本戰敗之混亂時期中廢校。接著是有關學術、文化方面,石坂常常撥出時間以自費的方式廣泛研究臺灣的社會、經濟、文化及風俗。全都是他腳踏實地親自以實證所作之研究。石坂把所有鑽研成果出書讓世人知曉。日本統治時期,有許多學者是在臺灣總督府的庇護之下,得以呈現許多研究業績,但石坂卻始終貫徹他在野之研究者立場。就因為石坂的著作是屬於實證性質,從現在之時點來看,其中諸多內容具有極高之歷史價值。另外,石坂透過調查研究訴求輿論保護臺灣文化財,甚至自己出資舉辦保護活動。有關石坂著作現今能確定的計有單行本11件及石坂文庫年報。
----------------------------
台灣首座公共圖書館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07-02-05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
早在1909年,寓居基隆的日商石坂莊作,於現今台灣銀行基隆分行右側停車場(文化中心對面)開設「私立石坂文庫」,是台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藏書約兩萬冊,開放給民眾免費閱覽。
基隆市誌人物篇唯一記載兩位日本人,一位是醫師小島鼒三,另一位就是石坂莊作。根據作家陳青松研究,石坂莊作博學多能、富而好禮,經商致富後,在基隆創辦了基隆夜學校(現光隆商職前身),還希望大家有書看,於是獨資設立了「私立石坂文庫」,是台灣第一座開放給民眾閱書的公共圖書館,也是基隆市立圖書館前身,比日本官方所開辦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還早六年。
陳青松訪談基隆市耆老,還有人依稀記得,石坂文庫就在如今台灣銀行右側停車場(現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義一路側門的正前方),是棟二層樓木造屋,書架排列整齊,周圍都是自然採光、空氣流通,斜前方就是基隆市役所(現市政府),地點很好。
開館的經費都是由石坂莊作負擔,也由他自己管理,他也經常在火車站前等地張貼海報,請過往的商旅遊客或地方人士捐贈圖書、雜誌。除了這座圖書館之外,石坂還在奠濟宮(基隆廟口)、火車站附近、三沙灣等地設置分館,且至各地巡迴書展,讓更多人可以借閱書籍。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0297191595.pdf
-----------------------------------------
總督府圖書館兒童室入口,右邊牆上貼有開放時間告示牌,後方建物依序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今台電;建物毀於美軍轟炸)、交通局遞信部(今國史館)。
1915年的今日(8月9日),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正式開館。
圖書館的功能甚多,啟迪民智、學術研究、保存文化、教化社會,不勝枚舉。台灣在清代藏書名家不多,傳統書院因「諸生有嚮學之志」,必然藏書供諸生閱讀。然而幾百冊已屬難得,畢竟書籍供應,大都來自唐山( 大陸), 得書不易。但是咸豐、同治之後,乃出現一些藏書名家,如台中神岡呂家和板橋林家。
台北城內所設登瀛書院,附有書庫,較之前全台各地書院,藏書更豐。台北府設立的「台灣通志總局」,據記載已有萬餘冊的書庫。台灣書庫之劫,為1895年日軍犯台的兵燹之災,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了:「海東書院的台灣之文獻亡矣!」的沉痛回憶。
日據時代的圖書館之設,以1901年於台北城內書院街(後改書院町)淡水館(前清之登瀛書院)的私立台灣文庫為濫觴,此書庫為台灣協會所創,已具近代圖書館規模,後因經費短絀而停辦,藏書後來移交總督府圖書館。
1909年,日人石坂莊作在基隆設「私立石坂文庫」,其近代化的管理,受台灣文教界矚目,台灣圖書館事業由此再推前一步。
1914年4月,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官制公布,11月設置臨時辦公室於艋舺祖師廟內,翌年6月正式選定永久地址,以原彩票局做為館址,位置就在營建中的台灣總督府(今經統府)後方西側。
彩票局為發行獎券的機構;1906年,台灣總督府發行彩券,號稱東亞第一次公營獎券,後因輿論批評,彩券於1907年停售,原廳舍於1908年轉為「台北博物館」所用。1915年,博物館遷入新公園內的新館,原建物又移撥給圖書館使用,8月9日,正式對外開館,因此館址是前有彩票局、後有博物館兩種身分。
總督府圖書館閱覽室有兩百六十餘坪,另規劃普通室、婦女室、兒童室,還有特別室、優待室和報紙、雜誌等,規模相當完備。1922年起辦全台巡迴書展,在各地巡迴,每處停留 4 個月,供民眾閱覽,推廣讀書風氣。
1927年起,第五任館長山中樵廣泛蒐集台灣地方文獻及南洋資料,並推動「圖書館紀念日」,訂定每年4月2日舉辦活動,從1934年第一屆開始,每年都有隆重儀式,並固定舉辦史料及好書展覽會等活動。
1945年5月31日,總督府圖書館館舍毀於「台北大轟炸」,大多數圖書先前已疏散各地,倖免於難。光復後歷經改制,現為國立台灣圖書館;原圖書館的現址為寶慶路與博愛路交會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本文取自即將出版之《城內舊事──台北建城130周年》
--------------
日治時期,旅台逾四十載的日本群馬縣人石坂莊作(1870-1940,號圖南),一生的心力全奉獻給台灣。除了於1903年創辦全台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基隆夜學校)外,另一項最為人稱頌的是,於1909年10月1日(明治42年)在基隆市義重橋畔(今之基隆文化中心義一路側門右前方,台灣銀行左側)設立全台第一座現代化與平民化的圖書館---石坂文庫(Ishizaka Library),為開啟台灣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先河。
創辦人石坂莊作高瞻遠矚,認為提升民眾的知識水準與道德素養,在學校教育之外,唯有多閱讀好書,因此排除萬難,獨力捐資並親自經營基隆夜學校與石坂文庫,鼓勵台灣的子民有機會接受教育、利用圖書館。石坂莊作可說是台灣第一位提倡並落實「終身學習」理念的教育家,更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父」的民間學者; 每年並親撰《私立石坂文庫年報》,以科學的方法紀錄圖書館的營運概況, 這部圖書館年鑑,今已成為台灣第一套圖書館經營學的寶典。
石坂文庫是棟二層樓、典雅的木造屋,座落在交通便捷、鬧中取靜的雨港市中心。由於圖書館內設有多功能的館室,二樓有男女閱覽室、圖書目錄櫃、閱覽桌椅,以及六座大型書架的書庫; 一樓則有新聞雜誌閱覽室、抽煙談話室、新書展示室、參考工具陳列室,庭院內有角力場、健身器材等,完全免費使用,大受市民的喜愛與好評。單從多元化的設備、多角性的經營,充分服務各層次的讀者群,石坂文庫已具備近代台灣「公共圖書館」的雛型。
石坂文庫在台灣圖書館,另創幾項輝煌的紀錄: 於1912年首創「巡迴書庫」的活動,1915年成立第一座「分館」(玉田支館)。至於巡迴書庫的服務範圍,可說無遠弗屆,不僅遍及台灣本島之台東、台南、花蓮、金山等地,更遠至中國大陸的福州、廈門,以及日本沖繩縣的八重山諸島。分館在基隆共設立三座,在高雄港 闢建一座,嘉惠台灣各地的民眾,石坂莊作可說功在台灣的「文化人」。
石坂莊作後來鑑於時代趨勢的發展及圖書館的社會使命,於1924年10月閉館,12月25日將其館藏全數移交「私立基隆文庫」,藏書2萬卷。昭和7年(1932年)改為市營的「市立基隆圖書館」,更是今日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的前身。儘管石坂文庫才只有十五年的歷史,但其經營圖書館的理念,早已落實在全台各圖書館中,繼續發揚光大。
--------------------------------------------------------------------
石坂莊作(1870-1940)在大正12年寫了一本他在北台灣遊玩時
看到的古碑而描繪的書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luckner07 ... 3448766530
圖檔
石坂的私人興學偉業~~當然就不用後輩於此贅述
他也出版過書
台湾古代文化の謎__1935
包里の伝説二つ三つ(領台以前の金包里余録) 石坂 荘作[著] 南方土俗 3-4 台北 新高堂書店 1935 p399-402
之前主要為了尋找田寮峠(とうげ)御遺蹟而發現這本書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luckner07 ... 8688995378
圖檔
請教各位先輩達人
此碑(圓窗嶺司令所記念碑)是否可能藏在培德路的憲兵隊裡呢..........
據石坂文裏..是在基隆往宜蘭..平原盡頭上陡坡的鞍部上...
原為基隆重砲兵大隊所維護
此外於雙溪
明治31年立見尚文之表忠鎮魂碑 & 大正5年川村景明之川村元帥記念碑
據新北市鄉土百科所述
http://db.tpc.edu.tw/NewTaipeiCity/cont ... Entry=1433
文物只剩清代古砲於雙溪南天宮
============================
岩波文庫是日本岩波書店發行之日本語文庫本叢書。1927年(昭和2年)7月10日創刊
岩波文庫出版時,以啟蒙在圖書館閱讀的孩子以及傳達普通百姓的知識為目的,德國雷克拉姆出版社作為模型。起草為三木清一,當時岩波茂雄是岩波文庫社長。
岩波文庫以蠟紙作為書本的封面,並以領域的顏色標記。20世紀60年代開始,開始介紹其他公司內容,但岩波文庫導入相對緩慢,第一個岩波文庫於1982年10月引進。1987年7月,所有新書以蓋帶顏色表示。
--------------------------
岩波書店不只出版了大量的學術書籍,並且也出版了《岩波文庫》(1927年7月10日創刊)
岩波書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Rfxu6
------------------------
▲前總統李登輝。(圖/遠足文化提供,下同)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林冠華為反課綱燒炭輕生,家人說他在國中時即質疑讀書的意義,認為考試很浪費時間,課堂上的知識已滿足不了頭腦;「抗癌小鬥士」周大觀的弟弟周天觀,因為反課綱抗爭行動和父母爆衝,高中生的學習和台灣教育應何去何從等問題,瞬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無獨有偶,前總統李登輝在即將出版新書《新.台灣的主張》中,也提到自己高中時的學習生活。他表示,在日本統治之前,台灣人只學四書五經。日本在台灣引進公眾教育後,台灣人開始吸收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社會等新知,而逐漸擺脫儒教的束縛。
李登輝表示,他從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接著到京都帝國大學讀書,父親因擔任警察經常調動,所以他經歷了四次轉學,很難交到朋友,變成了喜歡自己看書、塗鴉,非常內向、自我意識很強的小孩。李登輝強調,他很感謝日本的教育與學校制度,讓他在少年時期就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先賢哲人寫的書,以及他們講過的話,只是上了中學之後,「我是誰」、「什麼是人」、「人該怎麼活」之類的疑問,日漸困擾著他。
回憶在台北高等學校的生活,李登輝在書中也指出,在自由的校風之下,他樂於和同學討論,努力用功讀書。在舊制高校的課程中,英文書不用提了,就連法文書和德文書,也都是要求讀原著。哥德的《浮士德》、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全都是讀原著。至於文法課什麼的,根本沒開,感覺是要你自己下功夫念好。
「讀書需要時間。我在筆記本上逐一記錄讀了什麼領域的書,花了多少時間等等。有哲學、歷史、倫理學、生物學、科學。真的是這樣,各種有的沒的領域都讀過了。直到高中畢業,光是岩波文庫的書我就擁有七百多本。」
談到影響人生觀的書,李登輝表示,真要選一本的話,他會挑十九世紀英國思想家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接觸到這本書的原因是在就讀台北高校的課堂上被要求讀英文原著,但對於當時苦苦追尋「自我」、「關於死亡」真諦的他來說,似乎對其中大致的意思能夠心領神會。
為了一股更深入了解的衝動,李登輝說,他走遍台北市區的書店和圖書館,大量涉獵國內外相關書籍。不過,最終還是沒找到能說服他的理論,直到有一天,偶然在台北市最大的公立圖書館──總督府圖書館裡,發現一本《講義錄》。他在反覆閱讀著已經泛黃、變色的《講義錄》,終於理解從少年時期一直思索,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人為何會死」、「生是什麼」之類的「memento mori」(記住人將會死亡,拉丁語)—也就是對於生死觀的疑問,至此終於盡數得到化解。
---------------------------------------
台灣文庫,成立於1901年,是日治時代台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也被視為目前國立臺灣圖書館最早的前身。
台灣自清代以來就有大家世族的私人藏書,不過並未對外開放。1898年,當時的台灣日報記者栃內正六,動了創立圖書館的念頭。該報社社長守屋善兵衛大為贊同,並且聲明願意提供其本身所藏圖書以資贊助。於是官民多人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官邸開了「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當時之發起人共有官民:石塚英藏、藤田嗣章、堀內文次郎、松岡辨、木村匡、町田則文、栃內正六、草場謹三郎、守屋善兵衛、木下新三郎、大島邦太郎、兒玉善八等八位。他們認為,台灣當時民智未開,公共道德落後;要矯正弊端,必須由研究自修開始。「所謂研究自修途徑,唯有設置公共圖書館,也別無他途」。於是會中議決通過「創辦圖書館案」,並於隔年以慶祝日本皇太子嘉仁之名義,向民眾捐募基金、現款、圖書,其中一部份書籍,為日後創立石坂文庫的石坂莊作所贈與,石坂莊作也被稱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的開山祖師。1901年,台灣文庫在淡水館正式開幕。
台灣文庫一開始藏書有6000餘冊,後擴展至一萬多冊。台灣文庫為了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援引日本圖書館舊例,訂出了普通及特別閱覽的收費標準,收費金額分別為三錢、五錢,士兵與巡察(警察)半價優惠。不過因為台灣當時的生活水準普遍低落,因此利用率不高。1901年全年,台灣文庫的閱覽人數1680人;1902年全年更降到762人,平均每天只有2個人到館。加上日後的「市區改正」及房屋腐朽,1906年8月16日淡水館被拆除,「臺灣文庫」關閉,圖書移交「東洋協會臺灣支部」來保管。該批圖書本來收藏在新公園中的「天后宮」,後來移動到大稻埕六館街板橋富豪林本源商號所有之房屋內,日後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接收。目前剩餘約三千冊的圖書,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保管,為重要的日治時代史料。
--------------------------
基隆市役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