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Shot Capture 029 -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_ - www.facebook.com tempFileForShare_20230328-205219

在會所裡的鄒族人
幾位鄒族人(鄒語:Cou)坐在會所中。日本殖民到光復初期稱為曹族,為臺灣南島語族的一支。因地緣關係,又分為北鄒與南鄒。北鄒分布在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南鄒則居住在那瑪夏區,與布農族比鄰而居。
1895年乙未戰爭,日本主要作戰對象是漢族反抗社群,與聚居山區地帶的原住民部落保持著相安無事的狀態。總督府對漢族的血腥鎮壓大約進行了10年左右,始建立了初步穩定的殖民社會秩序。1906年,出任台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開始將開發山區資源作為施政重點,提出「五年理蕃計劃」,前期做了大量的測繪、調研和準備工作。曾經在1874年指揮日軍攻打牡丹社的佐久間左馬太,對反抗的太魯閣族部落採取殘殺燒莊的焦土策略。儘管如此,1915年的噍吧年事件以及1930年的霧社事件,顯示無論漢族和原住民大規模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事件,始終不曾平息。(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戰爭 庶民 風物」)日本時代的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2NPv5Jq

143218412_2813981505588256_7960923335023955762_n177292677_4264634666901572_8460503616318167449_n


三名強健的鄒族勇士留影
1900年代,三名年輕的鄒族勇士留影,手長掌大,身形強健優美,是天生可畏的戰士。如果放在今天,也必然是天生的體育健將,奪取獎牌的好手。鄒族聚居在嘉義阿里山山區一帶,以「聯合家族」、「氏族」和「大社」為部落之社會組識結構,每年三大祭儀中有「戰祭」,具有尚武精神。(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 戰爭 庶民 風物」)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16069898415428/permalink/3960876367268081/

163677658_1329445370766014_4282066469578830990_n


日治時期鄒族原住民男子舊照

82606947_3000554126642972_5582089473291714560_n


日治時期鄒族原住民男子舊照

82555400_2996028753762176_5466150387369115648_n


賴瑞·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01-03_124157


鄒族聚會驚覺溝通不了!台灣原住民再增2族
大 中 小
2014-06-26 18:35:00


▲正名成功!台灣原住民增2族至16族。(圖/記者賴于榛攝)

東森新聞蔡岳霖、呂佳賢/台北報導

從26日開始,台灣正式再多出兩族,讓正名的原住民族多達16族。但這次會再多兩族,原因就在20年前,一場原住民「鄒族」的表演節目,竟然讓他們覺得有語言上溝通的困難,那時才發現,原來他們跟別人不一樣。

類似的兩個原住名服飾,分別是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原本全被都劃分成阿里山鄒族,不過就在20年一場活動,讓族民覺得他們跟別人不一樣。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說,當時就是在鄒族聚會的場所裡突然發現,原來大家要唱的歌、穿的衣服,甚至語言溝通竟然有這麼多困難!「語言沒辦法像國語一樣直接就可以溝通。」

溝通不了!原住民再發現他們是「新族群」

光看地區分別,多達7000多人的鄒族,根據地在嘉義阿里山,不過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兩個族群和鄒族隔好遠,拉阿魯哇族人數不到500人,聚居高市桃源鄉,卡那卡那富族人數約500多,聚居高雄那瑪夏鄉,為了替族人發聲,他們還曾經拍過紀錄片。

片中宣告自己是被遺忘的族群,莫拉克風災雖然讓他們毀了家園,卻沒有讓他們忘記自己的歷史,這次重新正名,讓他們有更多保存歷史的機會。鍾興華說,因為他們的語言瀕臨滅絕,需要特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突顯這個單一民族存在的價值。

各有各的文化語言! 台原民多達十六族

再看一次他們的衣著,男生上半身全紅色的沒有色彩點綴的是鄒族,更多條紋式花樣的是不同兩個族群,拉阿魯哇和卡那卡那富族,從這刻開始,他們是台灣的第十五、十六族。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正名 原住民族添2增為16族
大 中 小
2014-06-26 17:37:00
記者賴于榛/台北報導

正名成功!行政院會26日通過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報的「『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申請核定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民族認定」,2族終於脫離語言、習俗上都不同的「鄒族」獨立正名。行政院更隨後舉行正名典禮,由院長江宜樺親自宣布。

▲「卡那卡那富族」26日在證明茶會中表演傳統習俗。(圖/記者賴于榛攝,下同)

江宜樺會中特意穿上原住民風格的背心(下圖),恭喜「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族人鄉親正名成功,致詞時表示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精神,是人類歷史發展上很重要的進展,因為自20世紀以來,人們對人權的認知已有所改變,族群的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一樣重要,有別於早期的人權觀念大多主張個體的人權。

「台灣是多元民族的社會,原住民族文化是最純樸與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有責任以多元文化豐富台灣既有文化內涵」,江宜樺強調,任何語言要能保存與發揚光大,必須靠民族中所有成員共同維護,也有賴其他民族或族群加以尊重,這些文化才能以共同資產方式被保存下來。

會中,族語老師游仁貴代表拉阿魯哇族致詞指出,經過6年的努力,並在隆重的儀式下,由行政院長親自宣布拉阿魯哇族正名成功,族人們皆感到十分興奮,未來會努力讓族人的文化發光發熱;卡那卡那富族耆老蕭能吉則說,從前多數民眾不知道有這個族群的存在,今天宣布後,他覺得非常光榮,就像長輩曾提醒的要把眼睛張開、把門打開,就會看到世界的美好,今後他們會努力把自己的腳步站穩。同時,對於過去鄒族長輩及弟兄姊妹的許多禮讓與照顧,也表達最高謝意。

▲「拉阿魯哇族」26日在證明茶會中表演傳統習俗。

政府目前承認的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以及今日新增的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共16族。


【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與矮人族嘎卜魯阿的傳說】
【聖貝祭(貝神祭)】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75387685856158/
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是「miatungusu(舊稱貝神祭,現稱聖貝祭)」,原為2年舉辦一次,但為了文化傳承,自1994年起改為每年舉行。
貝神祭之由來:很久前hla'alua(拉阿魯哇人)與kavurua(小矮人嘎卜魯阿)曾經同住在 hlasʉnga 這個地方,而takiarʉ(貝神)是小矮人的守護神。小矮人與拉阿魯哇族人相處非常的融合,有一天拉阿魯哇的祖先要離開hlasʉnga(日昇之地;東方之山)這個地方,小矮人很難過,於是當拉阿魯哇族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惜的寶物─貝神贈送給拉阿魯哇祖先,並且交代拉阿魯哇族人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十二貝神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的神了。
貝神共有12個,各有祂們的名稱,分別為:
1. Pavaasu(勇猛神):能保護族人成為勇士。
2. Paumala Papa'a (狩獵神):能保佑族人狩獵時都能獵到獵物。
3. Pamahlatʉra(健康神):能保佑族人身體健康強壯。
4. Paumala Aanʉ(食物神):能保佑族人每年都有豐富的食物可用。
5. Hlalangʉ 'Ihlicu(驅魔神):能驅逐妖魔永不附身。
6. Patama'iiarʉ(勤勞神):能保佑族人勤勞工作。
7. Pamavahlaʉvaʉ(平安神):能保佑族人做任何事均能相安無事。
8. Kupamasavaʉ(驅懶神):能驅離族人的懶惰。
9. Paumala Ngahla(狀元神):能保佑族人出人頭地、成大業、立大業。
10. Pamaiatuhluhlu(守護神):能守護部落的族人化險為夷。
11. Papacʉcʉpʉngʉ(聰明神):能保佑族人個個都聰明。
12. Sipakinivaratʉhlausahlʉ(風雨神):能保佑年年風調雨順、遠離天災。
miatungusu(聖貝祭)是拉阿魯阿人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兩年舉行一次。平常貝神是由raahli(部落首領)保管,頭目會把貝神放在甕中封起來,再把甕埋在家後面,但很神奇的是,不到祭典時,既使貝神被封在甕裡,埋在土裡,卻仍然不見其在存。據說祂們都已經回到hlasʉnga這個地方了,但是當族人要舉行貝神祭的前十天,部落首領會去看甕裡的貝神是否已回來,果然發現貝神都已經回到甕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之事。
【矮人族--嘎卜魯阿】
嘎卜魯阿(拉阿魯哇語:Kaburua、kavurua),是台灣拉阿魯哇族傳說中的矮人族,他們和族人和平相處,並且贈與他們重要的聖貝,成為聖貝祭的起源。
傳說中拉阿魯哇族的祖先在洪水時期和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是同一個社的人,直到洪水退去後才分道揚鑣,其中拉阿魯哇族的祖先往東走,遷移到嘎卜魯阿住的地區,而當地的嘎卜魯阿也很歡迎他們,讓他們住、給他們食物、教他們農耕技術,兩族相處融洽。
但後來因為拉阿魯哇族繁殖較快,當地已經逐漸容納不下他們,所以他們打算離開,嘎卜魯阿相當捨不得他們,所以就把自己族裡最重要的貝神(takiarʉ)送給拉阿魯哇族的祖先,交代他們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成為聖貝祭的來源。
另有傳說認為一開始拿到聖貝的只有美壠(Vilanganʉ)社的人,排剪(Paiciana)社、雁爾(Hlihlara)社和塔蠟(Talicia)社羨慕他們有聖貝可以舉辦盛大的祭祀,因此趁機偷了一些回去,但也不敢太招搖讓美壠社的人發現,因此在重要的聖貝薦酒環節只敢在室內舉行,成為各個社的聖貝祭差異的原因。
傳說嘎卜魯阿住在今拉阿魯哇族居住地的東方,一個叫做沙蘇納(hlasʉnga:日昇之地;東方之山)的地方,那個地方又被稱作拉蘇納(rasunga)。
拉阿魯哇族相當感謝嘎卜魯阿對自己的照顧,不僅在聖貝祭時舉辦盛大祭典,還有許多相關歌謠,當代族人另有創作一首感謝他們的歌曲:〈拉阿魯哇族hlasʉnga族歌〉,該族歌還被列為母語教材之一。
事實上,也有部分傳說認為嘎卜魯阿是族人的敵人,和遷徙中的族人交戰戰敗之後往東方逃竄、或是黏合化的傳說,但以上說法多屬異說,而在卡那卡那富族、鄒族的傳說中,也有嘎卜魯阿是食人族的說法;布農族則認為嘎卜魯阿就是阿美族。
而拉阿魯哇族本身,也有嘎卜魯阿是矮人、身高普通者或是阿美族人的說法,但目前以矮人為主。
【參考文獻與照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75387685856158/
https://zh.wikipedia.org/....../%E5%98%8E%E5%8D%9C%E9......
https://www.facebook.com/Hlaalua-%E6%8B%89%E9%98%BF%E9%AD%AF%E5%93%87%E6%97%8F-200365026821743/photos/202314116626834

152938166_10222143621730900_4435924012515522040_n


2021-03-17_2110302021-03-17_2111482021-03-17_2111382021-03-17_2111192021-03-17_2111032021-03-17_2110422021-03-17_211112

Wazaqan(日月潭),是邵族人口中的海。只是,走到今天,這片海的樣貌已然變化太大,在長老高榮輝(Hudun Lhkatanamarutaw)一邊翻閱老照片、一邊回憶的過程中,我們彷彿回到 1934 年以前還如沼澤般平靜浩瀚的海。【船邊故事】你的山色湖光,我的眼淚海洋──邵族人的百年流浪和消失的獨木舟文化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NpfyQA
20世紀前期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之臺灣日月潭獨木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一體成形的邵族獨木舟
Ruza(獨木舟)對於世代臨「海」而居的邵族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無論是 1934 年因興建日月潭水庫而淹沒的 Taringkuan 舊社,或是搬遷至新部落 Baraubaw 之後(即今日的伊達邵部落),各家戶都備有可以承載 1 至 3 人的私船。平時要到部落外的水田耕作、到潭裡進行漁撈,或是要到對岸求學、求醫都需要仰賴獨木舟的往來;若是人數眾多,也有可乘坐三十餘人的公船(malamu,俗稱芭樂皮)。因為使用頻繁,邵族男女老少對於操槳都十分熟練。
以往在沒有浪的「海」上,許多獨木舟的船頭是沒有擋浪板的,高榮輝長老回憶起兒時:「我小時候還有划過真正的獨木舟。我比較不按牌理出牌,雖然會操槳,但總愛趴在船頭用兩隻手這樣划划划。」
除圖片下方隱約露出船頭的獨木舟外,也有部分族人使用竹筏。這種以大木架起四手吊網的捕魚方式並非日月潭獨有,西部許多漢人也用這種方式捕魚。(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不像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需要由不同樹種拼裝而成,邵族的獨木舟是直接利用一整棵被刨空的樟樹樹幹製作。從到山上挑選樹木開始,在取下所需的軀幹前要先祭拜樹靈,取下後還要灑祭祈求造舟的過程平安順利。砍下的木材,放置幾年乾燥之後,再去除樹皮、測量木頭重心、切割出大致的船形;接下來,進一步細緻處理,如為便於刨空樹幹中央,藉由火燒讓堅硬的木頭碳化,一邊燒、一邊挖,逐漸將樟樹雕刻成獨木舟的樣貌。
只可惜,邵族目前僅有的獨木舟都已非樟樹所造。2015 年,為預防颱風而先行砍下的南洋杉,讓陳忠駿(Malihan Lhkahihian)與其他部落青年有機會向丹明元長老學習製作傳統獨木舟的方法;無奈舟還未成形,長老就先走一步。而後,邵族的造舟工藝技術,也隨著長老們逝世而逐漸消失。
觀光的衝擊
邵族獨木舟,為日治時期畫家宜洲參考森丑之助於 1902 年調查拍攝的照片所描繪。(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改變的不只是製作獨木舟的原料。在這片山裡的「海」中行駛的船,一步步從早期邵族人生活必備的獨木舟,轉變成遊湖觀光不可或缺的生財工具⸺那些由漢人引進,更為堅固並可乘載更多人的舢舨。但人力搖槳遊湖,一趟需費時 3 小時。
因此在舢舨之後,是加上引擎動力、提高載客效率的船外機小船,只不過船艙空間不大,過沒幾年又被木造船取代。直到近年,玻璃纖維製成的大型遊艇被引進後,出現在這片海上開始「興風作浪」,高速行駛而掀起的陣陣船浪,沖刷著潭邊的土地,造成土壤流失,使許多樹木傾倒在岸邊,很大程度地影響著邵族人的生活。
高榮輝長老因家中經營遊艇事業,從小就常在潭邊玩耍,現在仍會趁著清晨未有船浪之際,駕駛著他的「海上保時捷」記錄環境變化,卻只能不斷惋惜著生長百年的老樹一一倒下,也感嘆邵族的獨木舟再也無法行駛這片「海」上。
日治時期,邵族獨木舟因其地方風土特色被製成明信片販售。搭船遊湖也是當時觀光的一環。(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遊湖船業日漸繁榮,意味著觀光產業不斷壓縮著邵族人的生活。在邵族祖靈信仰中,所有祭典都仰賴 Shinshii(邵族女祭司,又稱先生媽)與祖靈的溝通,但 Shinshii 的誕生相當不容易,不僅資格難以取得,且學習的過程艱難又為終身職。睽違九年,終於 2017 年產生了新一任 Shinshii,就任前需乘坐小船前往 Lalu(舊稱光華島,為邵族最高祖靈聖地)求巫,並要在途中觀察水面跡象來得知祖靈的意向。然而,為讓祭典順利進行,光是要求充斥著觀光遊艇的潭面保持平靜,都需要與政府部門及船家公司來回溝通協調多次。最後,終能獲得一個早上的禁航。
延伸閱讀:每年七月初三,向祖靈獻上白鰻的傳統祭典──邵族「拜鰻祭」
傳統領域下的獨木舟文化
除了船隻的更替外,生活空間的不斷流失,也嚴重衝擊邵族的獨木舟文化。日治時期,邵族因政府興建水庫而喪失了舊社生活,戰後,市地重劃取走族人家戶前的祭祀空間,使得邵族的祭典需在馬路上進行。而在因日月潭景色而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下,多項開發案更剝奪了邵族的土地。
在 921 地震之後,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為了復育邵族的傳統獨木舟文化,申請使用後山合適的樹木,希望再次造出漸被遺忘的獨木舟;林務局卻回文表示,邵族須在劃定的「原住民保留地」中取材。諷刺的是,邵族人的原住民保留地,僅限於個別家戶「屋簷滴水線」之內、長不出樹木的家中,這也使族人只得由國外進口昂貴木材製作。無奈外來的木材過重,下水後也難以划動,就連試航也只能象徵性地繞行 Lalu 一周後,便沉於潭邊。
某天,作者一行人在清晨出發遊湖,聽長老說故事。(Source: 簡煒倫攝影)
世代承襲的船隻,如今卻無法在祖先曾經生活的湖泊上航行;為抗議《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並爭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部分族人集結前往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並在 2017 年的端午節舉辦「凱道,船來一首詩」的活動,及籌備「邵族悲歌文物展」,藉由展出邵族傳統獨木舟來控訴原民的土地流失困境。
發起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回應舉辦這場活動的緣由:「原住民本來就是在海上航行的海洋民族,只是現在被中華民國政府統治,教育到造船、航行能力都沒有了,因此讓屬於原住民自己造的船來到凱道,逆轉回來節日的意義。」於是,兩艘乘載著邵族土地流失血淚史的獨木舟,被運上了臺北,放置於總統府前。負責聯繫的邵族青年陳忠駿說:「我們是日月潭邵族,卻沒有使用水域的權利,我們的獨木舟是不能動的。即使總統道歉了,原住民的權利在傳統領域議題上還是像獨木舟一樣不能往前,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聲援支持。」獨木舟在臺北流浪一周後,又再次回到部落,而百年來,邵族卻只能不斷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2017 年 5 月,在凱道的邵族獨木舟。(Source: 陳忠駿提供)
自 1990 年「還我土地」運動至今,原住民土地運動已經過了三十個年頭。邵族人近年也試著透過傳統領域調查,開始爬梳族群歷史脈絡,希望讓後代及主流社會了解邵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關於那些無法航行在「海」上的獨木舟的故事。
難怪阿媽們總說:「海裡裝著很多眼淚。」【船邊故事】你的山色湖光,我的眼淚海洋──邵族人的百年流浪和消失的獨木舟文化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NpfyQA


日月潭地區邵族的傳統領域。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根據歷史學家陳計堯先生的研究,日月潭地區約莫在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左右,已將原住民的聚落定型,他推測日月潭的原住民有水裡社、頭社、社仔社、猫蘭社、審鹿社、木屐蘭社、福骨社等七社,這七個社雖不等同於傳統的水沙連或邵族,但19世紀開始,他們便以一個「群體」的方式,以日月潭為內聚力,分散與聚合,並經過四次重要的遷徙,這四次的遷移多半與漢人入墾邵族傳統領域有關。依史料的性質與發展脈絡來斷代,以1815年「郭百年事件」為起點,該地區的遷移可分成四個時期:1815~1849年、1850~1874年、1875~1895年、1896~1934年。
(1)從郭百年事件到「草地主」的出現(1815~1849年)
  日月潭地區原住民受到漢人侵墾,揭開原住民集體遷移的序幕,以嘉慶20年(1815年)郭百年事件為背景,直至道光29年(1849年)第一份以「草地主」名義訂立的契約出現為止。這段時間關於漢人進入日月潭地區開墾的紀錄至少有六宗,路線似乎都是從今天的集集鎮進入的,而當時日月潭區域只有社仔社、水社、審鹿三社,開墾的地點依次由集集方向而入,至社仔社、水社、審鹿,後往北至埔裏;道光9年(1829年)姚瑩《東槎紀略》〈埔裏社紀略〉,曾敘及嘉慶22年(1817年)處理這個個案時云:「郭百年既得示照,遂擁眾入山,先於水沙連界外社仔墾番埔三百餘甲。由社仔侵入水裏社,再墾四百餘甲。復侵入沈鹿,築土圍,墾五百餘甲。三社番弱,莫敢較。已乃偽貴官,率民壯佃丁千餘人至埔裏社,囊土為城,黃旗大書開墾…。」
  約在道光16年(1836年)至18年(1838年),根據劉枝萬《南投縣沿革開發篇稿》的描述,說明墾殖方向由集集至統櫃、頭社、水社,再從水社至猫蘭、卜吉。「……道光16年,漳州人移住於統櫃庄。是年黃漢死,翌17年由其子黃天肥(或作天惠),承接水沙連六社化番總理缺額,以理番務,繼續撫墾。翌18年俾使漳州人入墾於頭社,泉州人入墾於水社,而以水社為根據,墾至剝骨(卜吉)、猫蘭等地,獲利頗鉅。」
  而日月潭一帶的原住民受漢人墾殖的影響,各社遷移的路線並不相同,例如社仔社遷入頭社,猫蘭社遷入水裡社與珠仔嶼,而福骨社遷入內山與當地的原住民雜居,並在這次遷徙中一分為二,一部分遷往沙興里,另外一部分則遷往水裡社。這段時期以道光29年(1849年)為結束,當時以「草地主」或「頭目」的名義進行開墾制度已經建立。
(2)漢人開墾的延續(1850~1874年)
  道光29年(1849年)至同治13年(1874年)間,日月潭原住民的集體遷移因漢人不斷移入而進行,不過,這時期漢人的移入較上一個階段為數來得少,只有三宗,但規模比之前更具組織。這一期的墾殖,大多見於「草地主」或「頭目」等名目所建立的契約文書中,例如黃天肥招募的小家庭式墾戶:「咸豐五年,招致漳籍四戶十四人,移往崙龍及水社。次年幼招徠黃達理等六戶三十人,居住卜吉…。」因此,此次漢人的墾殖,似乎也由集集而來,並進入頭社、水社、卜吉、木屐蘭…等。同一時期的古文書中,出現了許多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土地的契約買賣,不過大多仍屬於非法狀態,這時期原住民的遷移路線是從卜吉社到珠仔嶼,如前所述:「次年又招徠黃達理等六戶三十人,居住卜吉,並使化番十八戶,遷居珠嶼及水社。」
  而咸豐8年(1853年),出現了一個新興的聚落—石印,這個新聚落到1861年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bell)造訪日月潭時仍不起眼,一直要到1874年官方所繪製的「埔裏廳圖」才出現它的蹤跡。這段時期遷移的規模比上一個時期小,受到瘟疫肆虐的影響,社仔社成了廢社,審鹿與猫蘭二社成了荒埔,餘下的聚落只剩頭社與水社等四社。
(3)開山撫番之下的日月潭(1875~1895年)
  同治、光緒時期,清政府因牡丹事件而調整對臺政策,由以往消極對漢人越界侵墾及對原住民部落的控制,改採積極對山區與東部勢力的擴張,設法統御原住民。政策的大轉變使得開墾成為合法,漢人在日月潭的開墾路線不必再沿著以往的路線由集集進入,而是因應開墾者自己的考量而定,這時期,日月潭的漢人無所不在,例如原先是原住民的聚落「剝骨社」,這時期已經成為漢人的聚落「卜吉」或「北窟」,日月潭地區半數以上的廟宇建築,Lalu島上的正心書院也是在當時所興建的。
  這一時期原住民的遷徙大多因漢人違背邵人的古老禁忌造成,例如原住民的祖靈地Lalu島被興建書院等造成風水大壞為由,而搬離居地。光緒8年(1882年)至日治時期,日月潭的原住民大多從珠仔山及水社遷往大茅埔、石印、竹湖一帶。
(4)返回日月潭(1896~1934年間)
  進入日治時代,日月潭地區經過了數十年漢人開發與墾殖,已經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區域,漢人的莊園在日月潭已形成。而這一時期原住民的遷徙,並不是受到漢人影響,而是因日本殖民政府為建造水力發電廠之驅使下搬遷。
  其中水社、北旦、向山、卜吉…等漢人被迫遷往今彰化縣員林一帶,而原住民則從猫蘭、大茅埔、小茅埔、新興庄…等地遷回石印,頭社人則遷至大平林。石印一帶的居民亦有遷往日月潭東部的竹湖,但最後該支還是選擇回到石印。這種原本散居的狀態,最後使日月潭原住民又再次聚住在一起,是此時期最突出、顯明的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064&keyword=%AA%F2%B1%DA%B6%C7%B2%CE%BB%E2%B0%EC

143122396_1803921593118411_6382132627601608541_n


202010150906585258522021-04-12_164217

嘉義/鄒族美女安欣瑜 「醫」護族人像家人
2020/10/12 05:30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嘉義縣阿里山鄒族出身的美女醫師安欣瑜,11年來投身嘉義基督教醫院「把醫療送上山」行列,守護族人健康,行醫之餘,精進專業知能,目前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進修,還擔任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同時兼顧家庭照顧兩個年幼子女,身兼多重角色,展現女力堅強韌性,為實現夢想不斷努力。
七年級生安欣瑜,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目前嘉基家醫科醫師兼任部落健康中心主任,擁有原住民血統,五官深邃立體,水汪汪大眼睛,陽光健康形象,專業能力及口條好。
安欣瑜來自鄒族最偏遠的里佳部落,小學畢業離開後,鮮少回山上,讀慈濟大學醫學系時,喜歡花蓮的海,拿到潛水證照,畢業後與花蓮慈濟醫院簽約擔任住院醫師。原打算在花蓮慈濟醫院安身立命,11年前發生莫拉克風災,擔憂罹癌的父親,讓她決心返鄉服務,陪伴父親度過餘生。
安欣瑜到嘉基後,除在山美衛生室駐診,並與其他醫師夥伴共同負責阿里山南三村(山美、新美、茶山)巡迴醫療至今11載。
她說,剛到山上駐診兼巡診時,發現族人B、C型肝炎盛行率偏高,高尿酸、「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問題不在少數,因交通不便與自身醫療觀念不足,許多人往往錯過治療先機,不能「等病人上門」,得主動出擊,進行居家醫療。
安欣瑜與醫護人員不畏舟車勞頓「把醫療送上山」提供妥適醫療服務,這幾年新增阿里山長期照顧服務(A)單位、山美、新美部落文化健康站等功能,從預防層面做起,逐步搭起社區整體照護網絡。她說,在偏鄉推動全方位醫療,過程雖艱辛,但甘之如飴,「因為守護的族人,就像家人般。」
她身兼多重角色,投入臨床照護又兼顧行政工作,9月開學後,成了台大新鮮人,也到敏惠醫專擔任講師,展開台北、嘉義、阿里山、台南跑透透的斜槓人生。
「愛做麵包愛做菜,最想兼職的工作之一是煮婦。」安欣瑜娓娓道出,人生的挑戰越來越多,充實生活讓人成長,堅強、認真的人看來漂亮,無論如何,小孩永遠是優先順位,珍惜與小孩相處的美好時光。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蔡宗勳記者報導)新聞連結:https://reurl.cc/EzQ87v



〈病人在偏鄉1〉美女醫從小竟被歧視 為救癌父返原鄉【壹點就報】
2018年07月09日〈病人在偏鄉1〉美女醫從小竟被歧視 為救癌父返原鄉【壹點就報】 https://bit.ly/3d7W5hi
「我到現在還記得,5歲剛下山時,鄰居用很大聲的悄悄話說:『欵~彼咧番仔囝啦!』」童年舊傷靠時間結成痂,如今她翻轉人生,擁有漢人稱羨的收入與社會地位,還被冠上「鄒族第一位美女醫師」封號。「其實我不是第一個(鄒族醫師),前輩不想張揚血統的心情,我能體會。」
扣除路程,安欣瑜上一趟阿里山要跑3間衛生室、看診9小時以上。
半原半漢小美女 「我不知道根在哪裡」
安欣瑜的媽媽是彰化人,到阿里山當代課老師和爸爸相戀。歌曲《高山青》「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的幸福結局,沒發生在她家,5歲時父母離婚,她和妹妹搬到外婆家生活。
天生美人胚子,臉部立體輪廓、水靈靈大眼睛,卻在漢人世界招來譏嘲。「不屬於原、不屬於漢,我是誰?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安欣瑜努力讀書,向所有岐視她的人證明「番仔囝一樣聰明」。
「讀慈濟醫學系時,王英偉老師(現任衛生署長)將醫學生帶進部落、要我們體驗偏鄉醫療的重要性。走進山裡,小時候的親切感全回來了,我主動申請到紐西蘭、加拿大見習部落醫療。」花蓮的土會黏人,畢業後原打算定居花蓮,但爸爸的癌症惡化了。
「從小和他聚少離多,這次,我想陪他走到人生盡頭。」她向慈濟申請留職停薪,收拾行李時打給爸爸:「講到一半電話就斷了!那場莫拉克風災,阿里山道路、通訊斷了一兩個月。」
她沒辦法接爸爸下山,卻認識一群從各地奔聚阿里山下、焦急的鄒族年輕人。「我和他們一起揹物資、用雙腳走進殘破山林,心頭浮現陌生又熟悉的衝突感,很想留下來為久違的故鄉做些什麼。」
在漢人世界長大的她,竟因一雙漂亮大眼備受岐視。 安欣瑜提供
〈病人在偏鄉1〉美女醫從小竟被歧視 為救癌父返原鄉【壹點就報】 https://bit.ly/3d7W5hi
安欣瑜從小和爸爸聚少離多。 安欣瑜提供
慟父逝不踫安寧 「自己其實很不勇敢」
她轉往嘉義基督教醫院工作、在附近租房子和爸爸相依為命。「房東知道我爸癌末,嫌我們髒、要趕我們走。」她來不及申辯,爸爸已住進安寧病房。「前一天還討論要實踐什麼心願,隔日天沒亮就接到護士電話。」
忍著全身病痛說笑話逗她的父親,從此不再對她笑了,安欣瑜突然覺得這世界剩自己孑然一身,失去至親的畫面太揪心,讓她從此不敢踏入安寧病房。每當提起傷感往事,總笑得特別刻意,她牽起嘴角,甜美的望著我:「身為一名醫師,我是不是很不勇敢?」
嘉基家醫科醫師必須輪班上阿里山看診,莫拉克災後那些年,醫護人員苦不堪言。「只要下一點雨,護理師就得到處打電話確認路況;路斷了,大家揹著醫療器材,像山羊一樣用4隻腳爬上山,我卻越做起勁,一個禮拜最多輪4天。」原鄉的歸屬感緩解了喪父之痛,在這裡,經常有人喊她鄒族名Yangui(雅舞伊),每個人都和她一樣,有著深輪廓、漂亮的大眼睛。
安欣瑜加入巡迴醫療不久,媽媽回山上定居,理由可愛又牽強:「我女兒就在這兒工作啊!」她不想多談長輩恩怨,只貼心的說:「個性開朗的她,當年被傷得很深。我想,來不及和爸爸和解,也是她的人生遺憾吧!」
9年前莫拉克風災,熱血年輕人揹物資冒險挺進山區。 資料畫面
9年前莫拉克風災,熱血年輕人揹物資冒險挺進山區。 資料畫面
不捨族人苦病痛 「看診也是看朋友」
每星期二,是她輪班的日子。早上7點多,我們先和司機高先生會合,他在醫院裝好藥品和醫療器材,到兩條街外接安醫師。不久一名長髮散亂、眼球爆血絲的女生,拎著手提電腦衝上副駕駛座:「不好意思,我剛值完48小時香林站(阿里山海拔最高的衛生室),腦袋還沒醒。」山路搖搖晃晃,有的是梳整儀容的時間,她專心看報表資料,猛想起什麼,回頭問我:「對了!你們會暈車嗎?」
第一站是茶山村衛生室,這是莫拉克風災後的新建築,9點不到,護理師、藥師都到了。老病人高大姐還來不及訴說病情近況,先報告村內新聞:「安醫師,早上你媽買早餐,不小心踏到貓尾巴,被咬了!」「哦!她剛剛電話裡沒告訴我。」「會不會破傷風啊?我去叫她過來讓妳看看啦!」
高大姐前腳走、老太太帶孫女走進診間,安欣瑜拿起手電筒:「小綺,你除了嘴巴破,牙齒也要看醫生哦!」「可是把拔在山下工作,沒空帶我去。」
80歲的方老爹,顫巍巍拄著柺杖,說要來拿藥。護理師朝重聽的他喊:「老爹,你是說肺的藥還是胃的藥?」他卻指著痛風漲裂的手指:「這裡痛,痛到睡不著。」安欣瑜聞聲跑出來:「阿姨好了些嗎?狀況不好不要拖哦!」
兩個老人彼此依偎,能走的呵護臥床的。「這現象在山區很常見,能走到村衛生室,病情都算好的!」因為看不下去,兩年前她投入居家醫療,把診間搬到部落涼亭、病患家裡。
安欣瑜幫方老爹擦藥,邊詢問臥床老伴病況。
〈病人在偏鄉1〉美女醫從小竟被歧視 為救癌父返原鄉【壹點就報】 https://bit.ly/3d7W5hi
看病的鄒族小男孩,好奇盯著記者相機瞧。
網路整合資源 「很幸運能照顧大家」
「居家醫療在台灣起步不久,居服員、社工師最辛苦,負責把病人找出來。」曾有個獨居男子,族人以為他下山打工。「甲狀腺亢進沒就醫,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社工發現時眼珠子凸出來、瘦成皮包骨;另一對兄弟皮膚過敏很多年,我們到他家才發現,一張草蓆睡30年,都長蟲了!同事幫他們募新床墊,從此不必擦藥。」
偏鄉看診,哭笑不得的狀況也多。「上星期有位大姐打電話問我會不會接生,問清楚才知道,可能難產的產婦是她家的貓!還有一次,部落患者血糖集體爆表,原來木瓜豐收,每人吃一大顆當正餐;前不久還有人把肛門退燒劑當藥吞了,幸好居服員發現得早。」她到日本觀摩,居家醫療慢性病患的即時病況全面網路化。「台灣現在做不到沒關係,我們建立LINE群組,土法煉鋼也可以。」
投入山區醫療9年,她是團隊裡唯一的原民醫師。「這工作並沒特別奉獻或偉大,有的人興趣是賺大錢,我剛好對部落文化有興趣,能為故鄉盡點力、工作時做開心的事,很幸運啊!」她說:「醫生是很特別的行業,雖然越來越像服務業,但在這裡,還是能透過改善病患狀況,獲得單純的滿足與喜悅。」她細數上山小確幸:風景漂亮空氣好、族人送青菜給她。「還能買到便宜的放山雞哦!」
一趟巡迴醫療至少13個小時,當醫生要開的會、交的論文、績效要求一項也沒少。「誰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累呀?巡迴醫療真的很辛苦,但看到團隊同伴努力不放棄的樣子,我就忍不住對自己喊:安欣瑜加油!妳一定可以的!」〈病人在偏鄉1〉美女醫從小竟被歧視 為救癌父返原鄉【壹點就報】 https://bit.ly/3d7W5hi


「因為守護的族人,就像家人般。」嘉義鄒族美女安欣瑜 「醫」護族人像家人〔2020-10-12〕
更新日期:4 天前
鄒族美女醫師安欣瑜看似柔弱,毅力驚人。(安欣瑜提供)
「因為守護的族人,就像家人般。」嘉義鄒族美女安欣瑜 「醫」護族人像家人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2020-10-12〕
嘉義縣阿里山鄒族出身的美女醫師安欣瑜,11年來投身嘉義基督教醫院「把醫療送上山」行列,守護族人健康,行醫之餘,精進專業知能,目前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進修,還擔任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同時兼顧家庭照顧兩個年幼子女,身兼多重角色,展現女力堅強韌性,為實現夢想不斷努力。
七年級生安欣瑜,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目前嘉基家醫科醫師兼任部落健康中心主任,擁有原住民血統,五官深邃立體,水汪汪大眼睛,陽光健康形象,專業能力及口條好。
安欣瑜來自鄒族最偏遠的里佳部落,小學畢業離開後,鮮少回山上,讀慈濟大學醫學系時,喜歡花蓮的海,拿到潛水證照,畢業後與花蓮慈濟醫院簽約擔任住院醫師。原打算在花蓮慈濟醫院安身立命,11年前發生莫拉克風災,擔憂罹癌的父親,讓她決心返鄉服務,陪伴父親度過餘生。
安欣瑜到嘉基後,除在山美衛生室駐診,並與其他醫師夥伴共同負責阿里山南三村(山美、新美、茶山)巡迴醫療至今11載。
她說,剛到山上駐診兼巡診時,發現族人B、C型肝炎盛行率偏高,高尿酸、「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問題不在少數,因交通不便與自身醫療觀念不足,許多人往往錯過治療先機,不能「等病人上門」,得主動出擊,進行居家醫療。
安欣瑜與醫護人員不畏舟車勞頓「把醫療送上山」提供妥適醫療服務,這幾年新增阿里山長期照顧服務(A)單位、山美、新美部落文化健康站等功能,從預防層面做起,逐步搭起社區整體照護網絡。她說,在偏鄉推動全方位醫療,過程雖艱辛,但甘之如飴,「因為守護的族人,就像家人般。」
她身兼多重角色,投入臨床照護又兼顧行政工作,9月開學後,成了台大新鮮人,也到敏惠醫專擔任講師,展開台北、嘉義、阿里山、台南跑透透的斜槓人生。
「愛做麵包愛做菜,最想兼職的工作之一是煮婦。」安欣瑜娓娓道出,人生的挑戰越來越多,充實生活讓人成長,堅強、認真的人看來漂亮,無論如何,小孩永遠是優先順位,珍惜與小孩相處的美好時光。


1153x768_202104060001591153x768_20210406000158

高雄卡那卡那富族「河祭」 將申登原民無形資產 300年前因遷徙而發展出來的特有祭典文化
高雄特有 卡那卡那富族河祭將申登原民無形資產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3UMON
卡那卡那富族「河祭」起源於約300年前,當時族人遷徙至高雄那瑪夏溪,即楠梓仙溪上游一帶,溪中有豐富魚蝦資源成為族人重要獵場,特為感謝天神美好賜予而發展出的特有祭典,會在春夏之際舉行。(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淑芬傳真 110年4月6日
高雄卡那卡那富族「河祭」 將申登原民無形資產 300年前因遷徙而發展出來的特有祭典文化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6日電) 110年4月6日
高雄市有16個原住民族,其中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已公告為高雄市第一個原住民族民俗祭儀,高市史博館又提出卡那卡那富族「河祭」要申請登錄為原住民族無形文化資產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今天指出,預計6月舉辦「高雄市政府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會」,高雄市將有望新增全國最獨特與唯一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
原住民族共有16族,高雄市擁有全部的族群,其中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Miatungusu)已經在2016年10月12日由「高雄市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後由高雄市政府公告,是高雄市第一個通過原住民族的民俗祭儀。
史博館指出卡那卡那富族河祭(Kaisisi Cakuran)因於凌晨在楠梓仙溪河畔舉行,予外界神秘印象。市長陳其邁重視原住民族文化權,上任後積極設置「高雄市政府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會」;去年10月啟動「卡那卡那富族米貢祭」、「那瑪夏區拉阿魯哇族聖貝祭」、「卡那卡那富族河祭」專案小組訪查,未來會辦說明會向族人說明文化資產的權利義務關係,6月將審議河祭登錄原住民族無形文化資產。
高雄卡那卡那富族人於每年春夏之際會舉行「河祭」,向天神表達感謝並祈求豐收平安。族人會在天未亮前往楠梓仙溪河畔,祭司在河域打結芒草形成結界,經儀式流程再將嚼碎米粒投入河中餵食魚群,最後在岸邊用石頭疊壓芒草、山棕雨具做記號,敬告外人勿擅入漁獵流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淑芬傳真 110年4月6日
史博館指出,「河祭」是約300年前,卡那卡那富族人遷徙至那瑪夏溪,即楠梓仙溪上游一帶,溪中有豐富魚蝦資源成為族人重要獵場;感謝天神美好賜予而發展出特有河祭,祭典在春夏之際。
祭儀在族中長老宣布進行後,族人會在天未亮前往楠梓仙溪河畔,祭司在河域打結芒草形成結界,經儀式流程再將嚼碎的米粒投入河中餵食魚群,最後在岸邊用石頭疊壓芒草、山棕雨具做記號,敬告外人勿擅入漁獵流域。祭儀禁忌包括不能打噴嚏、孩童不能看祭儀用品、禁止攜帶豬肉與芭蕉等
卡那卡那富族多居住在高雄市那瑪夏區,人口近400人
高雄卡那卡那富族人於每年春夏之際會舉行「河祭」,向天神表達感謝並祈求豐收平安。族人會在天未亮前往楠梓仙溪河畔,祭司在河域打結芒草形成結界,經儀式流程再將嚼碎米粒投入河中餵食魚群,最後在岸邊用石頭疊壓芒草、山棕雨具做記號,敬告外人勿擅入漁獵流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淑芬傳真 110年4月6日
高雄特有 卡那卡那富族河祭將申登原民無形資產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3UMON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2021-07-23_222255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154077048691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