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211159767  

同治七年榜單

1854年11月10日,太平天國在天京舉行天試。太平天國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批判甚至破壞,卻很快認可了科舉。科舉如今雖已廢除,但是其影響仍然見於諸多社會、文化現象,值得持續關注。有關晚清科舉史的研究,可參考本所《集刊》: 劉龍心,〈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型(1901-1905)〉

------------------

家族宗祠對子弟登科之鼓勵


中功名考生本人可入祀或本人+配偶,若中進士、舉人配偶、父母等直系血親三代
。宗祠平時設獎勵措施;育才公業、書田(學田),平時儀式吉祥話

DSC00255  

DSC00256DSC00257  

DSC00260  


臺灣文化志 http://tinyurl.com/y43m56tw

《台灣文化志》,是日本殖民時期人類學者、平埔族研究學者伊能嘉矩的代表作之一。1906年,伊能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回到故鄉。回鄉之後被隔海委託擔任臺灣史料與蕃族調查編纂的工作,更埋首於清代臺灣史《臺灣文化志》的寫作,直到1925年病逝,共耗時19年完成此書。全書分三卷,共十七篇。於他死後三年(1928年)出版。
歷史學者楊雲萍曾在《臺灣風土》中將本書列為「臺灣研究必讀十部」的著作,並與作者伊能嘉矩譽之為「可以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


伊能嘉矩
出生於日本本州東北,今日的岩手縣遠野市。早年就讀岩手縣師範學校,因被認為鼓動學潮而遭退學,而後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加入東京人類學會。
1895年底,隨日本政府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期間,歷任總督府雇員、山地事務調查員、囑託等職,並展開其研究。早期以臺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為研究對象,1897年五月起開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島大調查,其後又多次進行局部的調查旅行,在此期間跋山涉水,歷經種種艱難危險,獲得豐富詳實的田野資料,使其成為當時在臺日本人的「蕃通」與「臺灣通」,建立起在臺灣研究領域的知識權威。
1906年,辭去在臺職務返回故鄉之後,仍持續致力於臺灣及故鄉遠野的鄉土研究,埋首寫作《臺灣文化志》。1925年,由於早年在臺踏查感染的瘧疾復發,於五十九歲去世。《臺灣文化志》於1928年,在其故舊及門生奔走下出版問世。依據其學生板澤武雄記述,伊能生前出門旅行時曾云,若家中遭遇著祝融之災,其他財物皆可不管,唯一擔心的只有《臺灣文化志》的五十四冊原稿,可見其對於此部著作的重視。
伊能著作眾多,與臺灣相關著作計有《臺灣在世界中的位置》、《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年表》、《臺灣蕃政志》、《領臺十年史》、《領臺始末》、《臺灣文化志》等十餘種,其中尤以《臺灣文化志》為代表作,是研究清帝國統治之下臺灣史的頂峰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