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保母低價收托 苗栗縣府開罰
2015-01-28 03:59:06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核發「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證書」(樣張),供家長認明。 記者范榮達/攝影
分享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新制上路近兩個月,苗栗縣政府勞動及社會資源處查獲竹南鎮一名違規保母低價招攬生意,昨天開出第一張罰單,勞社處將裁罰6千元到3萬元,也籲請家長認明證書,托育品質更有保障。
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上個月1日施行,規定三親等外的一般保母必須辦理登記,苗栗縣至目前共有388人登錄,托育9百多名嬰幼兒,但沒有辦理登記的黑數難以估計,勞社處幾乎天天接獲檢舉,本月22日在竹南鎮查獲一名違規保母,昨天簽請裁罰。
勞社處稽查人員指出,這名違規保母沒有證照,也未受過專業訓練,收托2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目前日托行情每人1個月1萬5000元,她僅收1萬元,甚至直接告訴家長「因為沒有登記,因此收費比較便宜」。
勞社處表示,違規保母托育處所沒有設置安全柵門、桌角防撞保護墊片等,籲家長勿貪圖便宜,犧牲托育嬰幼兒的安全風險,勞社處發給合法有登記的保母「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證書」,必須在明顯處告示供家長認明,或可洽苗栗縣社區保母系統確認。
勞社處擔心托育市場劣幣驅良幣的反淘汰狀況,稽查發現有保母為逃避督導而退出保母系統,其中1人沒多久就發生托育糾紛,一名5個多月大的嬰兒疑似嬰兒搖晃症頭部受到傷害,全案苗栗檢方偵辦中。
此外,還有一些保母私下收托,因違規未登記僅屬行政罰,違規保母要求出示搜索票,稽查人員即使會同警方也吃閉門羹;也有些違規保母疑似與家長勾串,聲稱是幫親戚或朋友照顧嬰幼兒,沒有收錢的對價,稽查徒勞無功,勞社處也無奈,籲請家長認明合法有登記托育的保母。
-----------------------
日本公務員天天加班 將改革
【經濟日報╱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2014.09.13 03:26 am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強調提升「女力」、延攬更多女性入閣之際,政府仍須改正公務員老是加班到要搭末班電車回家、以致犧牲家庭生活的文化。
日本政府的人事部門2月推行一項實驗,首度邀請來自各個部會的19位女性,參加成員全是女性的培訓課程,這四天的活動後來總結成30頁的政策建言,呈報給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加藤勝信,希望改正公務員天天加班、以致於犧牲家庭生活的問題。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擔任主任的河村典子(音譯)說,如果她們準時下班回家照顧小孩,工作負擔就會落到其他同仁身上,自己會有罪惡感,但她們開始了解發牢騷根本於事無補,必須採取行動。
安倍12日在東京主持全球女性領袖論壇,他在晚間接待這些代表時,東京的公務員已為了準備12月的預算,連續幾個月加班到深夜。
加藤勝信說,必須改變工作行為,他最近從職場婦女獲得一些提議,正準備落實這些提案,包括找出導致公務員加班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
由於勞動人口老化與男性人口減少,日本女性已經不再能在20歲至30歲時離開職場照顧家庭。
【2014/09/1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媽媽、阿嬤、保母、托嬰…幼兒誰來顧?
2014/06/16
【王兆慶╱政策工作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小孩應該媽媽自己帶,還是交給阿嬤阿公、保母、托嬰中心帶?
新北市掀起的「公共托嬰中心」風潮,可說是近年最夯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市政府六月份也發布新聞稿,12家公托中心名額已全部爆滿,還有將近1400人在排隊等候補。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完全是供不應求。
然而,一旦跟世界各國相比,「幼兒應該誰來顧」這個小問題,其實可以精準反映出台灣還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矛盾。
台灣人通常會在親子網站、bbs或教養書刊上,看到各種探討幼兒照顧方式的論述。有就業父母的焦慮〈送寶寶到托嬰中心,是不是很殘忍?〉,有新手媽媽與長輩的糾葛〈寶寶給公婆帶的哀與愁〉,有知名醫師從醫學角度呼籲〈在家帶孩子,值得的投資〉。但很少人知道,國際社會調查(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ISSP)也會針對家庭議題,詢問諸國人民的意見。最新公布的ISSP家庭及性別角色調查,在24個國家發放三萬三千多份問卷(台灣部分由中研院合作執行),並發現:
第一、問你是否同意:「媽媽去工作或媽媽在家帶,跟小孩的親密關係一樣好」,或「做家庭主婦,跟出外就業一樣有價值」的時候,約70%的台灣人都會很「委婉」地表達「同意」,但不會勾選「強烈同意」。社會大眾好像既支持女性就業、也支持女性當主婦,分不出是開放還是鄉愿。
第二、更進一步,問你是否同意:「若媽媽去工作,幼兒會比較痛苦」,以及「男人的工作是賺錢,女人的工作是照顧家庭」,台灣人意見開始出現兩派分歧了。
回答「同意」及「不同意」的台灣人各約40%,只有極少數的人勾選強烈同意、強烈不同意、無意見。可以這麼說——台灣社會不喜歡對別人家的「私事」表達強烈意見,但主張「傳統價值」跟「現代價值」的人其實各有一半。
墨西哥、菲律賓,在這兩題上是強大的「傳統派」。墨西哥有72%的民眾認為「媽媽去工作,幼兒會痛苦」,菲律賓高達80.3%的民眾認為應該「男主外女主內」。北歐及西歐則是強大的「現代派」。「媽媽去工作,幼兒會痛苦」這題,北歐國家約70%的人覺得「不同意」(丹麥人甚至有50%勾選強烈不同意!)「男主外女主內」這題,法國、北歐也有70%-80%的人表達反對。
至於波蘭,跟台灣很類似,民眾的意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拉鋸。日本則是矜持與迷惑的國度,這兩題都有約30%的民眾勾選「無意見」,不表態。
第三、「家有幼兒的話,你認為男女分工最理想方式為何?以下這些國家都有超過50%的人選擇「媽媽辭職,爸爸全職工作」:保加利亞、捷克、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墨西哥、菲律賓、日本,以及台灣。」
不過,北歐(丹麥、挪威、芬蘭)和西歐(法國、英國)國家,50%民眾認為最理想的方式是「媽媽半職工作(part-time job)、爸爸全職」。其次是「雙全職家庭」,支持度約30%。比較奇特的是,「媽媽半職、爸爸也半職」在瑞典有近40%的人認為是「最理想的」,可見性別平等與男人育兒風氣之盛,這在台灣卻只有1.7%的支持度。
● 地方的爸媽需要政策,而不是嘴砲
分析各國差異,難道是法國、瑞典、丹麥人比較「無情」,所以主張托育嗎?墨西哥、菲律賓的醫學及幼兒發展研究比較「先進」,所以民眾根據醫學及教育知識,熱烈支持媽媽在家帶小孩嗎?當然不是這麼回事。
孩子要給誰帶?涉及家庭的經濟能力、就業機會、價值觀、親友支持度,以及在地托育服務的價格、可信賴度、福利政策誘因……。一個小小的決定,可能是一系列資源、條件和偶然性的龐大函數。但說穿了,放眼世界,人類社會其實沒有「非如此不可」應然標準答案,就只是各國的經濟發展、女性學歷、就業率、性別分工體制各自有別罷了。
尷尬的是,台灣人,剛好處在價值光譜的中間點。
台灣目前的現實是,新手媽媽投入就業市場,選擇「托育」(給其他人顧)的比例已經愈來愈高。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發現,3歲以下幼兒照顧方式,30年前有80%是自己照顧,只有20%是托育;亦即「六年級生」以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媽媽親自餵奶、換尿布帶大的。不過現在嬰幼兒自行照顧剩下52%,從社會趨勢來看,人心思變。自帶、托育(阿嬤╱保母╱托嬰)兩大選擇,已是五五波了。
圖:台灣3歲以下幼兒照顧方式歷年趨勢。(出處: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台灣跟墨西哥、菲律賓不同,我們已經沒有「母親一定是最佳照顧者」、「新手媽媽必須辭職專心養小孩」等等強烈的價值束縛。可我們也還沒有踏入北歐、西歐那樣強烈自信的地步,他們大聲主張女人當了媽媽,仍應半職╱全職就業。
這可能起因於世代差異(兩代人主流觀念不同),也可能源於階層差異。行政院調查也分析,家有3歲以下幼兒時,大專學歷的媽媽60%會選擇托育;但國中學歷以下(經濟能也就有限)的媽媽,80%會選擇自己帶。換句話說,可以安心給老公養的富裕階層全職媽媽,恐怕是少數。
因此,當下次有人問「小孩應該媽媽自己帶,還是交給阿嬤阿公、保母或托嬰中心帶?」或許我們可以冷靜想想,每個人做決定時背後的資源、條件,以及台灣母職文化在世界光譜上的矛盾特徵。不需要急著鼓吹「小孩這樣帶一定最好」。
至於政府,也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政策任務。
台北市內湖公共托嬰中心開幕那天,竟然有一位高階官員致詞時公開說:「我認為小孩還是媽媽自己在家帶最好!」我得知此事後非常傻眼。畢竟,拜託……這是「公共托嬰中心」的開幕式啊,何苦這樣傷害托育家庭的感受?
政府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的選擇自由,而不是「假自由」——在這個經濟壓力極大的時代,選擇自己帶的幾十萬名新手媽媽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托育費又十分昂貴,再加上旁人主觀立場的一句:「妳自己帶小孩比較好」,所以不得不咬牙辭職。這樣的「個人選擇」,並不是出於「自由」,而是重重限制之下的結果。
所以政府可以做的事情,絕不是空口說白話、逕自鼓吹價值,而是調整制度和基礎建設。德國(特別是舊西德)也是價值傳統、崇尚母職的國家,但德國仍於2002年立法規定,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必須迅速擴張,十年內供應量要從全體幼兒人數的14%,成長到35%!好讓民眾真正擁有「選擇」的機會。這跟目前台灣2歲以下公共托育涵蓋率僅1%(社區保母還未達有效公共化),實乃天壤之別。
又如瑞典,全國上班族父母,皆可選擇降低工作時數的25%(每天上班8小時縮短成6小時——不只是哥特堡地區的片面實驗而已),以建立制度性、有勞動保障的part-time模式。反觀台灣,允許媽媽part-time的機會沒那麼多,於是只剩下辭職回家一途。
對各層級政府官員來說,這當然不是條好走的路。但建立公共托育服務、育兒友善職場,應該是三年前馬總統宣示要處理「少子女化國安危機」之後,非走不可的一條路了。如果政府真的,還打算,處理這個危機的話……(畢竟近年來待處理的危機還不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