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五勺之木盒量斗-一勺為1/100升
石、斗、升、合,能準確讀出這四個字的年輕人不多了
http://bit.ly/2ogJZvD
斗
近日,正在整理一些過時的新聞,看到不少關於「增產糧食**石**斗**升」的說法,看着都很陌生了。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有句台詞是「你家的莊稼今年能收多少石?」螢幕上卻打成了「你家的莊稼今年能收多少擔?」一晃而過,人們也沒時間去和他較真,但是「石」(dan)的這個讀音以及意思,真的已經遠離人們生活了。石、斗、升、合,好在我的記憶里還有,我從小曾經接觸過。
石dan、斗dou、升sheng、合ge,都是過去儲運交換糧食的計量單位。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當然,電視劇用了別字這也不能全怪打字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城裏長大的年輕人,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一個「石」 (dàn,旦)的計量單位。這「石、斗、升、合」作為計量名稱是很古老的。在解放後農村還一直使用,直到近二三十年才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如以前問農民:「今年這塊地能打幾斗谷?」;「你家今年收了多少石糧食?」 解放前窮人借貸地主家的糧食,講究「幾合利息?」比如「五合利」,也就是借一斗糧食一定時間內給五合糧食的利息,相當於百分之五的利率。
斗
升子
作為量具的斗,在我老家一般是正方體的、材料是木質的方箱子,上面沒蓋,有的在上面的中間有一橫樑,便於提攜,有的就沒有。成語「海水不可斗量」,這裏說的斗就是量具。解放後,農村收糧、分糧就一般是用秤而不是用鬥了,只有在民間還在使用小容量的升子。升子,一般由一塊正方形和四塊梯形木塊組成,用榫卯或鋦釘連接,後來我家還用過鐵制的升子。升子上口敞開,是一個正方形,每邊約長為二十厘米;下面封口較小,高十厘米左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升子也越來越少用了,一般都按秤計。過去用的斗和升子等量具,現在已當作民間收藏的一種民俗用具,而且越來越少見了。
記憶中的早上,我還在睡夢裏,母親就要上地幹活去了。母親會叮囑:「鍋坐上了,圪糝已經下到鍋里,一會兒鍋開了,稍滾滾幾分鐘,就下進去二合米,鍋滾上半個小時蓋住火就行了。」我會問二合米是多少?母親說:「二合米,就是小半升,蓋住升子的底稍微有三指高。一會兒,你二嬸來借玉茭面,尖尖的搲上一升端走就行了。」母親交代完上地走了,我還可以美美的睡一覺,我家的那個火,開了那一鍋水,時間還長着呢。這裏有我家的升子,一個年輕人已經完全陌生的計量器具,在三十年前,是家家必備的。別人來借糧食,升子不僅要滿滿的,上邊還要堆的尖尖的,不要太小氣了。樸實的民風,若此
http://bit.ly/2ogJZvD
鬥,升,石。是計量糧食的傳統計量容器,它是勞動人民從古至今沿用的傳統農具。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發明了升和鬥,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後,這些度量衡器還在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http://bit.ly/2oeCjdc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升,也叫升斗子,大多是木製結構,一般材質是櫸木,上口大,下口小,呈正台型狀,側面是四個梯形的木板,底面加一木座,有的升還在中間加一橫梁,以此保持鬥的穩定性,鬥一般高10厘米,上口長度15厘米,下口長度12.5厘米,一升是現在的計量單位2斤。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鬥,上口偏小,下口偏大,中間鼓起,呈圓鼓狀,一般上口直徑21厘米,下口直徑30厘米,深度有30厘米。既有木質結構的鬥,也有用臘條編織而成的鬥,通常一升等於一公斤,10升為一斗,一斗為10公斤。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俗語說道,升不離鬥,秤不離砣,篩子不離框和蘿。升和鬥,是過去重要的傳統農具,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一晌地播種多少種子,都是通過升斗計量後完成播種的,糧食收穫後,通過升斗計量糧食的畝產,總產量等。人們在市場交易中,也用鬥升來完成買賣和交換。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舊社會,地主為剋扣佃農的糧食,常用大斗進,小鬥出的辦法,剝削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坑害勞動人民血和汗,往往受害的勞動人民敢怒不敢言。但在鄰里之間,東家借一升米,西家還一升谷,升斗都是很標準的,往往還要多還上半升,勞動人民的心都是善良的,沒有誰坑害誰的意思。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在改革開放前期,生產合作社還在使用升斗計量糧食做大鍋飯,困難時期,糧食是緊缺的,每戶每個人的糧食都是定量的,每次吃大鍋飯,用升量米是非常準確的,每次卡準,糧食基本是不會浪費的。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用升斗量米也是有技巧的,將昇放入米堆裡,端起來輕輕搖晃幾下,將多餘的米晃掉,升口的米是平的稱為平升,另一種量米將升深放米堆裡,慢慢端起,不用搖晃,升口上面形成一個尖堆,這叫流升,流升會比平升多出半斤的糧食。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改革開放後,稱在交易過程中被廣泛推廣使用,由於稱和其他計量衡器的精確性要比升斗高的多,升斗逐漸退出了市場交易行為中。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現在的農村鄉下,有時候還能見到升斗,但都改變了用途,有的在升斗裡放上了雜物,有時候,還能在農村婚禮上看到,有人抱著那種臘條編織的鬥,斗里面盛滿五穀雜糧和麥麩,為新人撒福祈願。
升斗之間看人間百態悟古今萬象
升和鬥逐漸退出了傳統農耕歷史舞台,一些散落在百姓人家的升斗,由於常年不用,放置在陰暗潮濕的角落,大都發霉腐朽了,很少有人保護留存到現在,保存到現在的升和鬥,都作為藏品收藏了。
http://bit.ly/2oeCjdc
----------------------------------
石、鬥、升、合之間的換算是簡單的十進制: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等於十合。
以“石、鬥、升、合”等容積單位用以計量米或者麥等固體顆粒的體積。因為當時農村秤比較少,磅秤或地中衡更是少有,糧食又是大宗商品,大量過秤比較麻煩,用容積計量則比較方便。所以,到1950年代初期,“石、鬥、升、合”這種古典計量方法在中國農村還一直沿用。
“石、鬥、升、合”,四種計量單位中,“升”和“鬥”最常見,“石”和“合”這兩種,可能因為過大或太小,都不常用,與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什麼關係。所以“升”和“鬥”的成語與熟語,非常普及,如:升斗小民、日進斗金、車載斗量、不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擴展資料:
這“石、鬥、升、合”的計量名稱是很古老的。解放後農村還一直沿用,如:問農民:“今年一畝地打幾鬥麥?”,“你家今年收了幾石糧食?”過去窮人借貸地主家的糧食,講究“幾合利息?”也就是百分幾的利息?比如“5合利”,就等於百分之五的利率。
交公糧和市場買賣糧食都是過秤,而不是用斗量,因為秤更準確,誤差小。有句話“海水不可斗量?”這裡就是說鬥是量具。農村合作化以後,收糧、分糧也都是用秤而不是用鬥了,從此這些計量方法基本上被淘汰了。過去用的鬥和升子等量具,現在只當作盛物的一種用具,而且越來越少見了。
古代常用單位換算標準: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2、豆:容量單位。
3、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4、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5、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6、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7、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8、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
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等於十合。其中一合約為107.4cm3
石、鬥、升、合,是中國傳統的容量單位,是屬於“市製”單位,相當於英制的加侖、夸脫、品脫;公制的升、毫升等。由於我國解放後推行公制,所以石、鬥、升、合等已淡出日常視野。
“石”用作計量單位,應讀為“dàn”,而不是石頭的石;“合”用作計量單位,應讀為“gě”,而不是合作的合。擔(dàn )是指用肩膀挑的意思。
------------------
一斗大。
“升”是民間一種計量單位的方法,一升是一斗的十分之一。
“鬥”,中國市製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
過去人在沒有標準度量衡的基礎上,發明了以“升”為容量來測量稻穀的方法,還是很好用的。有很多文學作品中揭露了地主放高利貸採取了小升(鬥)出,大升(鬥)進的手段欺詐農民。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剝削制度。
擴展資料:
升的換算公式
昇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為L,其次級單位為毫升(mL)。升與其他容積單位的換算關係為:
1L=1000mL=0.001立方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L=1dm*1dm*1dm=10cm*10cm*10cm;
1mL=1立方厘米=1cc;
1立方米= 1000升;
一升=1000毫升,一加侖(美)≈3785.411784毫升,一加侖(英)≈4546.09188毫升。
另,韓國一升約1800毫升,日本一升約1803.9毫升。
交叉換算:一升≈0.26加侖(美),一升≈0.22加侖(英)。
石單位的問題,
60石換算成重量約是4140公斤;
一斗11.5斤(台斤),
十斗一石,
一石是115斤,
60石是6900斤,
等於4140公斤。
1938年每公頃產量約為2242公斤(這是糙米),
所以說六十石山產能至少是一田水田的2倍,
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故以石(音但)為發音有誤。
Facebook https://bit.ly/3BriVLK
古方中的計量單位 https://m.soundofhope.org/post/641426?lang=b5
【希望之聲2022年9月3日】(編輯:郭强)在中國歷代醫藥書籍中,關於用藥計量單位的名稱雖然大體相同,但其具體的輕重、多少,往往隨着各個朝代的變遷和制度的改革而頗有出入。方劑中常用的“兩”就有很大的變化。以考古發現為基礎,經現代研究確定,秦、西漢時期一兩隻有15.6克,東漢時一兩變為約15.4克,魏、晉時期一兩是17.7克,隋唐宋元一兩多在40克以上,直到明、清兩代才大體穩定下來,計量以十六兩為一斤,一兩為十錢,一錢為十分。一錢約為3.125克,故古方中的一兩都換算成30克。
古方中的計量單位 | 古代醫藥 | 計量單位 | 古方 | 方寸匕 | 錢匕 | 刀圭 | 雞子黃大 | 量器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KJtY7g
中藥。(Pixabay)
中藥的計量(Pixabay)
在古代醫藥書籍中,一些特殊計量單位也比較常見,如方寸匕、錢匕、刀圭、一字等。這些古代特殊的計量單位摺合現代計量單位是多少呢?下面給大家做簡要介紹。
方寸匕 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狀如刀匕,猶今之葯匙。《政和證類本草》載:“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為度。”按照古今度量衡的換算,一方寸匕的容量,約等於現代的2.74毫升;金石葯末約為2克,草木葯末約為1克。
錢匕 錢匕是古代量取葯末的器具。用漢代的五銖錢幣抄取葯末,以不落為度稱為一錢匕,一錢匕的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約合一方寸匕的6/10~7/10,約今五分六厘,約合當今不到2克;半錢匕,則是用五銖錢的一半面積抄取葯末,以不落為度,約合一錢匕的1/2,約今二分八厘,約合不到1克;錢五匕,是指葯末蓋滿五銖錢邊的“五”字為度,約合一錢匕的1/4,約今一分四厘,約合0.42克。
中藥(bomb bao/Flickr, CC BY-SA2.0)
中藥(bomb bao/Flickr)
刀圭 刀圭是指形狀像刀頭的圭角,端尖銳,中低洼。以此刀頭的圭角做計量工具,《政和證類本草》引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凡散葯有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也就是說,一刀圭約等於一方寸匕的1/10。
一字 古代以唐“開元通寶”錢幣抄取葯末,錢面共有四字,將葯末填去錢面一字之量,即稱為一字,約合今之0.4克。
雞子黃大 雞子黃大是採用取象類比的思路確定用藥分量的一種方法。如《傷寒論》大青龍湯中的石膏,“如雞子黃大”。一雞子黃大略等於40顆梧桐子大,約合9克。
枚 為果實入葯的計數單位,根據品種的不同,選擇標準各異。如大棗十二枚,則可選較大者為一枚之標準;又如白果五枚,則可選中等個頭的為一枚之標準。
握、把、束 是指部分草本類或蔓莖類藥物的一種約略計量單位。就是以手握拳取葯為一握、一把;握緊拳頭取葯後,切去其兩端超出部分,稱為一束。
片 亦為湯劑中常用的一種約略計量單位。如生薑一片,約計一錢(3克)。
盞、杯、碗、盅 為藥液(或水、酒)的約略計量單位。通常的容量約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書中或在民間用藥時,還有一些模糊的計量名稱,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是指用藥取較少的分量,一般僅有幾克。
在對古代醫籍中記載這些劑量進行換算時,可以此作為參考,但不可拘泥這些換算方法,還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按照治療的要求,以現代臨床經驗為主要依據,辨證施藥,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古方中的計量單位 | 古代醫藥 | 計量單位 | 古方 | 方寸匕 | 錢匕 | 刀圭 | 雞子黃大 | 量器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KJtY7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