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客家人義民-羅冠英-粵籍彰化縣東勢角莊客家人鄉勇平定戴潮春-隨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圍攻小埔心,羅冠英突圍入,周視各壘,中炮亡。事平,上其功,下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賴玉玲〈紅旗白旗反─戴潮春事件義民首羅冠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中部地區爆發戴潮春(戴萬生)事件,彰化城陷落,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秋曰覲遭害,竹塹城林占梅等士紳共推張世英為淡水廳丞,張世英諭令粵籍武生姜殿邦、劉維翰等招募義勇,帶領義民軍出征,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路義軍駐守大甲城,與戴軍激戰。其中很特別的一段故事是大甲城被戴軍圍困,水源斷絕情勢危急,城內居民請貞婦余林氏祈雨,終降下甘霖解除危機。同治三年(1864),余林氏病歿,享年八十六歲,地方感念其貞孝之節操與為大甲祈雨解圍之事蹟,建祠堂祭祀,後因祠堂殘破而神像暫祀大甲鎮瀾宮。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3790945927781/permalink/539905010316373/

157179459_3921401627898703_2235977455995396672_o (1)

北埔墾戶姜殿邦


祈雨祭典-上十方懺儀-農田水利署與大甲鎮瀾宮合辦請出二媽和神農大帝與三太子等神尊-大甲鎮瀾宮廟方表示,祭典依循古制製作祈雨布幡,書寫信徒訴求、司雨神祉聖號,並糊製祈雨令「商羊」鳥形象,以祈天降甘霖,利農田灌溉、民生使用,參與的人員要穿白襯衫,以示莊重。由於大甲媽祖每年出巡、遶境都會下雨,在民間有「雨水媽」之稱,鎮瀾宮至今也已舉辦過3次祈雨法會,時間為清朝年間、日治時期和民國52年,民國52年時由於久旱無雨,台中縣長何金生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4鄉鎮及縣議員、鄉鎮民代表/1929年台中仕紳張麗俊受地方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北埔墾戶姜殿邦,字弼臣;大肚墾戶劉維翰,字宗卿。皆郡庠生,平素二人同心。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作亂,淡防廳秋丞被害,彰化遂陷,北路一帶地方無主,人皆驚擾。塹城眾紳共舉張世英為廳丞,遂諭仰姜、劉二君各募義勇,立即統帶,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義勇,駐守城內,每日與賊接仗。城被圍月餘,水道阻絕,至汲溝底污水飲之;而姜、劉各義勇同矢死守,眾跪天禱雨三日,不雨。適大甲城內有百歲老節婦,誠可格天,婦一跪禱天,即油然作雲、沛然下雨。眾乃幸有再生之日,謂守此必能破賊。果然,朝命丁曰健統兵渡台,姜、劉各義勇即隨丁帥征剿逆賊,克複彰化,賊遂北;官軍乘勝長驅,勢如破竹,不數日,一律蕩平。丁帥即行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且並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於大甲城內。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著,斯亦奇矣!
樹杞林志 : 樹杞林志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bit.ly/2U6qAtm



162015-12-14_144957  下載 (1)  
  北埔墾戶姜殿邦,字弼臣;大肚墾戶劉維翰,字宗卿。皆郡庠生,平素二人同心。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作亂,淡防廳秋丞被害,彰化遂陷,北路一帶地方無主,人皆驚擾。塹城眾紳共舉張世英為廳丞,遂諭仰姜、劉二君各募義勇,立即統帶,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義勇,駐守城內,每日與賊接仗。城被圍月餘,水道阻絕,至汲溝底污水飲之;而姜、劉各義勇同矢死守,眾跪天禱雨三日,不雨。適大甲城內有百歲老節婦,誠可格天,婦一跪禱天,即油然作雲、沛然下雨。眾乃幸有再生之日,謂守此必能破賊。果然,朝命丁曰健統兵渡臺,姜、劉各義勇即隨丁帥征勦逆賊,克復彰化,賊遂北;官軍乘勝長驅,勢如破竹,不數日,一律蕩平。丁帥即行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且並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於大甲城內。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著,斯亦奇矣!

臺中縣大甲「捐建林氏貞孝坊碑記」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stories_07.htm

清代淡水廳大甲街余長榮未笄妻林氏春,以十二歲守寡冰貞,並代夫奉侍舅姑,數十年辛苦備嚐,享年八十六歲。鄉里感佩林氏貞孝,在道光十二年(1832)呈報官方旌表,次年奉准,建坊入祀。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氏貞節牌坊竣工,特立碑紀事,以垂永久。及至日據昭和十年(1935)地方仕紳因感念林氏神靈協助祈雨有功,故重修貞孝坊,並立碑紀念。碑存臺中縣大甲鎮林氏貞節牌坊。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s077_3.htm

2014-06-13_131143  

s077_5 (1)s077_4 (2)  

林氏貞孝牌坊    photo
https://photos.app.goo.gl/YkkhzsnnZFPMnMey6

http://tmantu.wordpress.com/2013/12/03/521/

 http://tmantu.wordpress.com/2013/12/04/《臺灣府志》「列女傳」的書寫轉變(下)/

------------------------------------------------------------------

799px-大甲林氏貞孝坊3600388542_621e2204b8_o2014-06-13_1353322014-06-13_135756  

林氏禱雨事蹟

道光十二年(1832年),鄉紳劉獻廷呈請旌表,隔年臺灣知府周彥與淡水同知李嗣鄴頒賜旌額,而到了道光十六年(1836年)朝廷才下旨准許建坊旌表,但余家家境貧困,故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才在職吏張綱上呈淡水同知黃開基後由黃開基捐銀元五十元募捐,不久竹塹城林占梅即捐助銀一百二十元,隨後各方響應捐款後,共得銀一千二百多元[3]。之後經過數月後,於大甲城南門外建成牌坊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臺灣中部發生戴潮春之亂,王和尚糾眾進攻大甲城,採斷水之計,眾人請貞女春娘祈雨,果然大雨傾盆。半月後王和尚再度圍城斷水,春娘二度祈雨,頓時風雨交加,大甲城轉危為安。半年後,林日成再攻大甲城,因水道屢斷,春娘三度祈雨,雨竟降臨,大甲城遂又解危,民眾都認係春娘守節盡孝感動天地。同治2年2月13日,林春娘病逝,享年八十六歲。地方感念其貞孝,特塑「貞節媽」寶像於鎮瀾宮中供奉,為大甲三神之一。

林氏生前就文獻可考者而言,最早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留有禱雨事蹟,此後尚有禱雨數次,而在同治元年(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時,大甲被圍,林氏曾三出禱雨,適時化解水道被斷的缺水危機(林豪《東瀛紀事》一書有記載)

林氏的禱雨傳奇
林氏生平事蹟,除以貞孝感人外,最為膾炙人口且充滿神祕色彩的,莫過於禱雨一事了。不僅生前屢禱屢應,甚至百年後,大甲地區民眾奉神像禱雨,也是其應如響,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林氏畢生禱雨不計其數,文獻可稽者,最早始自道光三十年,即建坊竣工之翌年,據林占梅「族姑余母貞節孝詞」一詩的描述:「次年苦旱過夏初,四野焦枯傷黍菽;官民籲總無功,面面相覷額蹙;咸請我姑出禱祈,千人萬姓同匍匐;我姑節操凜冰霜,豈有元冥不聽服;歸途衣袂裋沾濡,幾日淋漓失平陸;頻韜數出應同前,風伯雨師相隨逐;共逆雨如藏袖中,抖抽登時紛脈沐;由來節孝眷兩間,故為我姑揚芬馥。」考林氏此詩成於咸豐五年,而詩中又有「頻年數出應同前」之句,可知道光三十年至咸豐五年之間,林氏又禱雨數次,惟缺相應的文獻記錄。
同治元年,戴萬生起事抗清,圍攻大甲土堡,八十四高齡的林氏二出禱雨俱應,不但得甦民困,甚且激勵士氣,終於反敗為勝,而保全大甲居民的性命財產。據林豪「東瀛紀事」一書的記載:「…(同治元年)五月,竹塹總局林占梅遺勇首蔡宇帶勇四百名,同歲貢生陳緝熙赴大甲。…遂復大甲。…(王)和尚偵官軍無多,不從。初六日,糾眾來犯,節婦余林氏禱雨,雨隨降。…二十一日,共萬餘賊復圍大甲,水道為賊所斷,城中絕汲數日,節婦林氏復出禱雨,並齋戒禱天,願賊早退;時賊壓城,而官軍居上風,轟擊幾不支。忽大雨反風,濠邊草屋失火,賊之據其中者皆驚潰。張世英登城擊鼓,羅冠英急擊破之,大甲圍解。…十一月初十日,戴逆復犯大甲。…時水道屢斷,民皆飲溝水,垂罄,幸節婦余氏三出禱雨,雨降,士氣倍奮。」另彰化歲貢生吳德功(立軒)「戴案紀略」所記略同,茲不贅述。
戴萬生黨徒三圍大甲,皆不得逞,林氏的三出禱雨,實有決定性的影響。三出禱雨一事,以今日的科學眼光來看,或許要被認為是稽之談,但前賢對此的看法,卻是見仁見智,足以發人深省,據吳德功云:「林氏之禱雨,而雨立降;官禱之不應,獨氏禱之立應,是天之欲全大甲,即所以彰節婦之功也。苟其不然,則萬民塗炭,不知風幾,節婦之功,不亦偉哉!宜其萬古而不湮也。」http://www.dajia.taichung.gov.tw/ct.asp?xItem=303860&ctNode=10681&mp=141010

大安中庄人林春,7歲時給大甲余家作童養媳。12歲那年,夫余長榮赴鹿港經商,不幸溺斃。林春守節並孝順婆婆,撫養族子傳續香火。道光13 年(西元1833 年)苗栗鄉紳劉獻廷等人報請建貞節旌表,皇帝御賜聖旨,道光28 年建牌坊於南門口。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 年),中臺灣發生戴潮春亂役,戴軍3 次圍攻大甲城,官民無水可飲,林春3 次祈雨,皆降甘霖。大甲解圍,城民跪爬至余家感謝林春。林春卒於同治2 年,鄉紳尊稱為「貞節媽」。日昭和9 年(西元1934 年),地方乾旱嚴重,鄉紳再向貞節媽祈雨應驗,並集資將貞節牌坊遷至今址,稱為「林氏貞孝坊」,現為臺中市定古蹟。而三角街的貞節祠亦因馬路拓寬,街民將神像移駐鎮瀾宮觀音殿內。貞孝坊旁有碑亭,分別有清道光29 年「貞節坊捐題碑記」、清道光19 年「東門義路碑」及清咸豐8 年「奉憲漳泉碑」等7 塊碑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林氏貞孝坊
http://www.ttvs.cy.edu.tw/kcc/9593ta/lin1.htm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LA09602000168&assetsClassifyId=1.1&version=1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007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類別 牌坊
建成年代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位置 臺中市大甲區庄美里順天路119號


大甲、老街漫步:鎮瀾宮、文昌祠、林氏貞孝坊~~ - 輕旅行

2018081213492151720180812134922727201808121349225982021-03-10_1249072021-03-10_1249002021-03-10_124850201808121349232752021-03-10_1248332021-03-10_12482420180812134925558614afc_90dc958273e0480e9b361db2a

大甲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地盤,早在明鄭時期便有漢人開墾的記錄,直到乾隆中期才逐漸發展起來~~
大甲、老街漫步:鎮瀾宮、文昌祠、林氏貞孝坊~~ - 輕旅行 https://bit.ly/3bthYXD
嘉慶21年(1816年),鹿仔港巡檢司遷到此地,改名大甲溪巡檢司,可見當時的大甲已是略具規模的街市,道光七年(1827年)以鎮瀾宮為中心興建的大甲城更顯示當時的大甲居民已有雄厚財力興建大型堡壘做為防禦,三年後竹塹中軍守備亦移防至此並更名大甲中軍守備,可以看出當時文武官署皆備的大甲,是中台灣重要城鎮~~
大甲城因位居要衝,戴潮春事變時曾在此發生激戰,當時戴軍圍城,甚至截斷城內水源,城內居民便請出已年逾古稀的林氏貞孝坊主角---林春娘祈雨,結果每求必中,使得大甲得以順利解除圍城之急,亦從此造就了貞節媽傳奇~~
進入日治時期,從明治40年(1907年)拆除東門開始,大甲城成為歷史名詞,站前的蔣公路是為了連絡大甲市區與大甲車站而興建的道路,受惠於鐵路交通之便,新興的街道兩側聚集了林立商店,大正年間的市街改正為這裡留下眾多西式洋樓風情街屋,走一趟蔣公路與順天路,可以深深體會大甲老街風情,與美麗卻日漸凋零、不知何時會消失的老房子們..............
偶然瞥見某間屋子山牆上寫著SAM-HO HAT & MAT STORE字樣,應該是指三和帽席行,這才想到大甲帽席曾是大甲最重要的產業,雖然盛況早已不復當年,但還是可以在大甲市街上找到許多有關它的點點滴滳~~
大甲除了廣為人知的媽祖文化,亦是台灣主要帽席輸出地,在台灣出口產品佔有一席之地,全盛時期的街上幾乎都是販售大甲帽席的店家,每天都有源源不絕的藺草編織成品上市,在那個沒有冷氣的年代,是最受歡迎的涼夏聖品,現在家電普及,就連騎車也要載安全帽,帽席生意因此日漸式微,現在僅剩少數店家還在維持這項堪稱大甲之光的傳統技藝~~~
走沒多久就會來到來到名聞遐爾的大甲鎮瀾宮,今日總算是一睹盧山真面目,縱使廟埕人潮熙攘,隱約透露出藏不住的清新恬適,沒有想像中那般氣派華麗,還未進到廟裡,內心就已變得寧靜詳和,感覺超好的 ^_^
《淡水廳志》記載其建於乾隆35年,鎮瀾宮之名最早出現在《新竹縣志初稿》。近幾年來,大甲鎮瀾宮從位居中部一隅的地方性廟宇逐步成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媽祖廟之一,1987年解嚴前夕到湄州媽祖廟進香活動是最大推手,儼然成為湄州祖廟在台代表,每年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繞境進香活動更是台灣規模超盛大的宗教慶典,在沒有廟會活動的閒暇時分,看起來就像個靜謐寺廟,廟貌緊鄰鬧區卻沒受到太大影響,很難想像,它可是被市場及一堆攤販給包圍著的呢~~
從龍邊走進廟內,目光立刻被聖父母殿裡的玉媽祖給吸引過去,一旁說解說牌註明是翡翠媽祖,是由在大陸做生意的鄭姓台商所獻,小小一尊也是價值連城,栩栩如生的精緻雕工令人贊嘆,堪稱藝術精品~~
聽說地下室還有一尊金媽祖,是將歷年來信徒所贈金牌鎔融而成,現在這兩尊媽祖神像是廟內重要寶物,金玉合璧的情形與南方澳南天宮有異同工之妙,巧合的是兩間廟的玉媽祖都是來自同一塊玉石(因為是由同一人所捐的呀 !! ),這座玉媽祖將來是否會有專屬的神龕供奉,拭目以待囉~~
恰巧遇到來自外地的進香團,頓時讓原本清幽的廟埕變得十分熱鬧,大清早就見到眾多虔誠信往來朝拜.....不愧是鎮瀾宮 ^_^
原來鎮瀾宮的太歲殿也是每年請出一尊值年太歲神像來祭拜,要安放60尊神像的空間可是佔地不小哩~~這一點倒是做得挺細心的~~
另一座偏殿祭奉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所謂"南斗註生、北斗註死",由於關乎生死之大事,就在停留在此的這段時,仍有不少信徒前來參拜,好虔誠呢~~
祿位廳裡的長生牌位之多教人看了個眼花撩亂,對於了解鎮瀾宮的歷史幫助不少,甚至還能見到一江山烈士的牌位,就在正坐神桌前的地藏王菩薩旁還有個小神像,當時就在好奇是何許神也 ? 後來才曉得是第七代住持淇滿的神像,由於出身少林寺南院,武功之強不在話下,在日治初期守護鎮瀾宮與大甲城,後人為了感念它才立像祭拜,要不是看到南院的字樣,還真不曉得這裡與少林寺竟有這段淵源~~
另外一位值得一看的地方供奉功德業主巧化龍的牌位,不常見的姓氏、隸屬道斯卡族德化社(原名大甲西社,雍正九年(1731年)林武力事件後被清廷改為現名),巧氏一族長期擔任五社總通事(大甲東、大甲西、日南、日北、雙寮),所以當時鎮瀾宮建廟之地,可能是其所捐獻~~
廟內空間其實不大,過了三川殿後就是正殿,沒有後殿的設計倒是令人有些意外~~
神桌上的供品多到快沒地方擺了,人聲鼎沸好不熱鬧,但來到大殿前方,瞬間變得莊嚴寧靜,幽靜的氣氛讓人不禁放輕腳步,耳邊一直傳來不斷重覆大甲媽三個字的宗教音樂,加上來之前就已多次聽說大甲媽祖的事蹟,本來還很隨興的,突然變得乖乖的 ^_^
供桌上有香爐不稀奇,只是這座香爐似乎太小了點,而且似乎年代久遠,不時有廟方人員將香爐上的香給清走,但來回穿梭的香客們沒多久就又將它插滿,結果就是取香、插香不停循環,以大甲媽祖的身份及香客之多,這麼小的香爐有些不太合用吧 ??
這個情形與彰化南瑤宮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爐身上隱約可以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跡,疑似刻有大正八年的字樣,想說該不會是媽祖唸舊的關係,所以將它留未換成新的,未曾止歇的香火燻黑了它的古樸外表,許多廟宇裡的香爐都有它的故事,大甲鎮瀾宮應如是,卻找無與它有關的資料付之闕如,真是可惜了~~
廟內許多柱上的楹聯都是知名政治人物所題,隨便一瞄就見到孔德成的大名,畢竟是孔子後代,末代衍聖公-----最後一個消失的封建時代世襲官位,其背後的孔子招牌耀眼無比,所以每次見到孔德成的大名總是會特別留
鎮瀾宮緊鄰市場,拜完來這裡逛街兼補給,真是非常方便,從早到晚都是十分熱鬧 ^ ^
林氏貞孝坊..............原來距離大甲鎮瀾宮超近的,沿著順天路南下走沒幾步到了 !! 就在與光明路的交會處,就會發現到它,映入眼簾裡的是熟悉的牌坊身影,柱上有著密密麻麻的題字,挺特別的,想不被注意到都很難
牌坊的主人是林春娘,生於清乾隆44年(1779年),以86歲的高齡在同治三年(1864年)去世,依據《淡水廳志》記載,她七歲成為余家童養媳,五年後她的未婚夫余榮長不幸在經商途中遇溺身亡,當時兩人尚未成親,兼且余家貧弱,但春娘仍決定以未亡人的身份奉養夫喪子殁的婆婆,守貞超過一甲子,終身未改嫁~~
以父子雙舉人聞名的劉獻廷曾上奏朝廷立貞節牌坊表揚,道光13年(1833年)准予設立,但因資金籌措困難,直到15年後才興建,座落大甲城南門外~~
她不僅以貞節事蹟留名史冊,與她有關的祈雨事蹟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同治元年(1862年)的大甲城在戴潮春事件中三度被圍,城中水源被截斷,每次都是請出已是耄耋之年的林春娘祈雨解圍,當地居民在她過世後,有感於其一生守貞與守護地方的恩德,特地在鎮瀾宮內供奉神像祭拜,是為"貞節媽",昭和八年(1933年)適逢旱災,也是沿用老方法,請出其神像祈雨而解決,百年來可以連續數次都求得天降甘霖,真是超神奇的~~
話說劉獻廷的長子劉金鍚的媳婦在14歲便守寡,也是畢生守節盡孝,清廷在光緒九年(1883年)為其立坊表彰,是為賴氏節孝坊,現立於苗栗貓狸山上,雖然兩者之間之間沒有關聯,但其中的巧合倒是頗耐人尋味~~
林氏貞孝坊是四柱三間雙層格局,由於奉准建坊與實際興建時間不同,所以正反兩面都列出當時的管轄官員姓名與職稱,從閩浙總督到淡水廳儒學,其中一面刻有"旌表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貞女林氏坊"~~
猜猜看哪一面是正面 ?? 答案不言可喻囉~~
整座牌坊都可見到許多歷代官員的題字,多是頌揚林氏事蹟,這些署名中比較熟悉的是曹謹,貞節可風四字是他在他在道光23年所題,當時的職稱是特陞知府同知淡水廳事,不論是他在鳳山縣令興建曹公圳或是淡水同知時期都為人民做了不少事,但後來的仕途卻不怎麼順遂,令人相當惋惜~~
這些題字的書法造詣都有一定水準,撫摸著這些蒼桑渾厚的字跡,封建時代的特殊名物,禮教吃人的經典象徵,所見之處盡是溢美不絕的頌贊詩句,卻是有著說不出的無限感慨~~
後方有幾塊石碑組成的小碑林,順道過去看看,對其中一塊特別感興趣~~
遠遠就能見到碑上四個大大的紅字,這就是開闢東路義路碑記,原碑立於道光19年(1839),裡邊有提到大甲當時已是淡水、漳化交界處的重要街市,縱使大甲城已有四門,但除了往來南北的大道(順天路)及西門路(孔雀路)有連通城門外,東門仍是孤零零的,後來才由當地仕紳捐助興建義路(文武街),自此十字大街才終於成形~~
不過它不僅是建路紀念碑而已,後段居然還又有一段1951年所刻的貞節坊重修記,一塊石碑居然會出現兩段相差百年的碑文 ? 聽說原碑早已毀去,1951年重製時順道將重修貞孝坊的事蹟一併刻上........有需要那麼節省空間嗎 ? 再另立一碑是否會更好 @_@
泉漳械鬥在有清一代不曾止歇,這塊由淡水撫民同知恩煜立於咸豐八年(1858年)的奉憲漳泉牌記,則是諭示大甲地區兩派人馬不要再發生紛爭,效果如何不知,卻留了一塊見證當年族群紛爭、文字卻快要風化看不清的石碑~~
林氏貞孝坊在日治時期也有重修的記錄,這塊昭和十年(1935年)貞節坊重修碑記,與昭和八年的旱災有關,當時請來供奉在鎮瀾宮的貞節媽神像求雨,果然三日內旱象解除,事後官民合力捐資重修牌坊並立碑紀念~~
內容寫得真是詳盡,差不多可以當作貞孝坊的解說導覽了~~
離開節孝坊,尋找文昌福,沿著順天路往北走,這條路亦是大甲老街建築群中保留較完整的地方~~
順天路是昔日城內最重要的南北大道,後來才又開闢通往西邊的西門街(孔雀路)、以及連接東邊外埔&后里一帶的東門義路(文武路),當年的大甲城就是在以這幾條路縱橫交會下,以鎮瀾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直到今日仍是交通繁忙的順天路,即便現代化大樓林立,仍保留了不少值得一看的舊時洋樓建築,外牆磚瓦、窗櫺樑柱,都充滿了古早的歲月風華~~
偶然發現這面山牆,一隻鳥兒就這樣背倚光芒四射的日光傲然而立.....乍看之下還真有陽光很強的fu呢 ^_^
大甲文昌祠位在文武路與雁門路之間,昔日大甲城西北邊,與文昌國小是好鄰居,沒有鎮瀾宮週遭的嘈雜喧鬧,光影輕舞綠樹群,來到這裡,心情就變得很平靜~~
大甲文昌祠建於光緒13年(1887年),隔年完工,大殿主祀文昌帝君,兩側廂房做為義塾,《淡水廳志》記載大甲社曾設置義塾,不知是否與它有關 ?
進入日治時期的明治29年(1896年),祠內設立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大甲國小前身),所幸在學校遷出後未被遺忘,再度成為學習漢學的講堂,皇民化運動時期又成為附近居民寄放神明及祖先牌位的場所,
戰後陸續有部隊駐紮於地,一度成為安置榮民的居所,雖然隔間林立、屋瓦殘破,但整體結構外觀還算完整,直到大甲鎮公所將住戶遷出,並在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這才展開修復~~
今次來得不巧,屋頂上居然出現鐵皮,不曉得又在搞什麼工程,可惜了 +_+ 饒是如此,還是可以從寬廣的廟埕感受到廟宇建築的氣派壯麗,整體環境與文廟格局相當協調,漫步其間,不僅有文青的fu,就連智慧也好像變高了 XD
爐口上直接寫上聖蹟二字,果不其然,是惜字亭啦~~
雖然外觀略帶新意,但是磚牆石堵間還是流露不少古樸氣息,嘿嘿~~應該是陽光幫了不少忙呀 ^_^
每次拜訪文昌祠,就是要體驗一下出入瓶形門的樂趣................出入平安呀~~巧遇到兩組學生來參觀,分別是男生組與女生組,兩邊壁壘分明,彼此都避免跟對方接觸,這就是學生時期特有的青澀模樣 ?? 教我在旁邊看了個是霧莎莎~~
天井裡有個好大的香爐,神龕裡供奉著五文昌及至聖先師,因為有孔老夫子坐鎮的關係,這裡又被稱做孔廟,只是格局有些不太對,還是文昌祠這個名字比較適合它~~
沿著育德路往南走,開始接近大甲美食區,首先看到這間一品香,聽說名氣很大,招牌產品就是豬肉餡餅、韭菜包、水煎包,別看現沒啥人,剛剛可是大排長龍,就在旁邊看了一下便大概知道,水煎包最不受青睞,不過我也沒得選,只能買它,因為其它兩種都賣完了 >_<
其實水煎包的味道也不錯呀 !! 皮薄酥嫩,裡邊包著瓠瓜絲,十分清爽可口,不加醬料吃也很OK,但配上略帶甜味的辣醬更是入味,本想帶到火車站再吃,結果吃下第一口就停不了,三兩下就清光光,這種爽口不油膩的fu,難怪生意會這麼好~~
哎呀~~下次一定要試試豬肉餡餅、韭菜包的味道究竟如何~~
一品香隔著馬路對面就是裕珍馨,奶油酥餅真好吃,是買拌手禮的好地方 ^^
重點不是那個,是它前方有間小攤車,那就是名頭超響亮的康家阿媽ㄟ粉腸,光是那個粉腸就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朝聖,既然都來了,怎麼可以錯過呢 !!
半透明的粉腸,味道不曉得如何 ??
買了個一份50元來嚐嚐,一拿近就聞到誘人的香味,入口的瞬間是滿滿的蒜蓉味,吃起來軟嫩軟嫩,多層次的味道真是非常特別,不得不說,那個沾醬幫了不少忙 @_@  總之還不錯吃啦 !!
大甲鎮瀾宮到裕珍馨之間的馬路聚集了好多當地特色小吃,未及一一品嚐,其實只要有吃到就很開心了,離開前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到裕珍馨買奶油酥餅當伴手禮啦 ^_^
午後時分漫步大甲老街,緩慢的步調有些懶洋洋的,回到大甲車站,火車快開了,準備搭車到日南車站囉~~
還以為大甲只有鎮瀾宮、鐵砧山,竟不知還有這麼多聲名遠播的美食,意外的巧遇總是教人難以忘懷,還有大甲老街的洋樓風情也是相當賞心悅目,還有那個林氏貞孝坊及文昌祠........哈哈!! 真是玩得超盡興的大甲半日遊
大甲、老街漫步:鎮瀾宮、文昌祠、林氏貞孝坊~~ - 輕旅行 https://bit.ly/3bthYXD


以上引自樹杞林志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72366473

---------------------------------------------------------------

http://www.cango.com.tw/ym/e6.htm

1120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