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為甲螺,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漳州海澄縣人。因宦家欺凌,揮拳擊斃其僕,逃往日本,以製衣為業。數年後,積蓄頗豐,仗義疏財,有名聲。顏思齊在日本廣結英雄+福建省人顏思齊者,與鄭成功之又鄭芝龍結夥,自稱日本甲螺而撫馴台灣,此外常劫奪福建廣東一帶沿岸,其勢不可當。顏思齊死後芝龍繼承其後業,又自稱為日本甲螺。但所云甲螺即頭之意。+甲螺時代的台灣,除了原本就居住在此的原住民以外,已經是走私客、海盜出沒之地。甲螺一詞有海盜或海盜頭子之意,海盜顏思齊曾自稱「日本甲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Tdstp
為「開台第一鄉」正名;北港鎮公所則重新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水林鄉最近掀起一股「顏思齊熱」,訴求水林鄉是明朝顏思齊來台最早紮寨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gNw0H
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思齊,其登陸地點是「笨港」最古老的物證之一就是七角井,漢人在台灣中部的第一口井/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六百年的銅製香爐/遶境、射火馬/雲林水林鄉日據時代曾經有座機場,部份神風特攻隊是從此處出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0DPx8R
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按史:思齊海澄人,以眾據臺灣,鄭芝龍附之。其後延平肇造東都,則基於此。當是時,何斌亦從思齊於臺。斌之子孫,居於鳳山維新里,所謂「前何」、「後何」者也;則其墓亦當在此。
一四三、嘉義許紫鏡謂余-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5840102) https://bit.ly/3R8a7Tb
「顏墓」疑案 連景初 p.44附圖:嘉義縣牛稠埔之古墓 臺南市歷史館管理員石暘睢君,於四十一年十一月間在南大南門外師爺塚前管事園,發見一明代古墓,墓碑上鐫有「澄邑晨暘曾公墓」及「崇禎十五年」字樣,以上述年號來說,該墓較鄭成功之入臺早了十九年,南市雖號稱古都,但在「曾墓」發現前,原有之可考古墓,不過為鄭成功之曾蔡二姬墓,鄭公子墓,五妃墓及李茂春墓等,但年代均較「曾墓」為遲,曾墓為目前臺灣發現古墓中的年代較早者,認此為一重要史蹟的發現。 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長陳漢光於聞悉後,認為此墓「實不足為奇」,且云:臺灣古墓可據而可考者以嘉義縣之三界埔尖山顏思齊墓為較早。陳組長又謂: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地址在嘉義南鄉里尖山,邑人并立有紀念碑於側,臺大歷史學系教授楊雲萍及省文獻會藏有「顏墓碑」及「紀念俾之相片,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亦作有「顏思齊墓考」一文,以證實確有「顏墓」。 至是因發現「曾墓」而引起了「顏墓」的疑案。鄭成功曾稱臺灣「為家君手創舊業,棄由荷人經營」。鄭成功父鄭芝龍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隨顏思齊入臺者。如「顏墓」確於數年前被發現,可說是臺灣史上的一重大發現,因國人之大量移居臺灣實自顏思齊始。 顏思齊當年病逝臺灣情形,連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所載,多據江日昇的臺灣外記,外記謂:「天啟五年乙丑秋夷月,顏思齊往諸羅山(嘉義昔稱諸羅)打圍……飲過度,受感風寒,自知不起,與天生(楊天生)訣曰……言訖嗚咽氣絕,天生隨即殮殯,設立掛孝……」 據省文獻會「臺灣自史蹟抄本」顏思齊墓謂: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海澄人,民前二百九十一年(明天啟元年)來臺。原註:據續修臺灣府誌建置文作天啟元年,連雅堂顏鄭列傳作天啟四年按元年近事實。(筆者按:鄭成功於日本寬永元年誕生於日肥前平戶千里濱,寬永元年即天啟四年,也即甲子年,鄭氏墓誌銘稱:王父(指成功)生於甲子年,芝龍係在日生成功後隨顏思齊入臺,且江日昇臺灣外記,鄭亦鄒鄭成功傳亦稱思齊於天啟四年渡臺。)鄭芝龍附之,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蕃,分汎所部耕獵。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五年秋九月,思齊入諸羅山打獵,病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原註: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其墓至今尚存。原註:據連橫(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 又民國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顏思齊墓考題記謂:「顏思齊,宇振泉,福建海澄人,雄健任俠,避仇赴日本為縫工……天啟四年六月既望,窺德川幕府失民心,約鄭芝龍等擬倒幕事洩,幕吏捕之,急與芝龍等浮海至北港,築寨撫番,事墾殖,擬以臺灣為根據地謀再舉,漳泉之民聞風歸附者三千餘人,天啟五年(公元一六二五)秋九月,思齊率眾入諸羅山行獵,病傷風,數月篤,集芝龍等廿六盟弟而訣曰……思齊死,眾推芝龍為首,而葬思齊於諸羅三界埔之尖山,即今立石處也。」此為宓氏顏墓考所述。至如何發現顏墓及何以證實三界埔之古墓即為顏墓,宓氏顏墓考中并未提及。 省文獻會主委黃純青,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答南市汪有序君詢有關顏墓,信中謂:「顏思齊生平事蹟及死後安葬發現經過等情,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茲附臺灣省史蹟抄本(省文獻會稿)以資參考」,史蹟本上顏墓記載,已見本文上引,該抄本謂顏墓至今尚存,係據連雅堂通史顏鄭列傳所載,顏鄭列傳謂:「曾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而墓門已圮,宿草□焉。」但連氏是否親往勘查過顏墓,實成疑問,此於較後撰述之連氏「雅言」中可以見之,雅言謂:「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而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 本年元月十四曰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七人,為勘查顏墓,前往嘉義,承嘉義縣長林金生熱心協助,借用汽車,井派水上鄉公所人員為嚮導,於下午三時許出發,至黃昏(五時許)方登水上鄉南村牛稠埔(三界埔南)尖山南邊之山岡,至則但見此傳說中之所謂顏墓,係一古墓,山上未見樹木,墓旁荒草叢生,墓穴土壤頗為完整,墓碑作長方形,高二、二二臺尺,寬一、六八臺尺,厚二寸八,碑面經已風化,無任何鐫刻或文字痕跡,為一十足之「無字碑」,墓四週亦無何遺物,側建有顏思齊墓考碑,即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所建,(古墓及顏墓考經攝影携回)據該處(南鄉村)劉村長言,渠由新竹遷至該處已三十餘年過去未聞此墓為顏墓,光復後宓市長來查勘後方聽說。而當時宓市長之所謂發見顏墓,不外因閱連雅堂通史載三界埔有顏墓,所以命水上鄉公所人員調查,聽說鄉公所人員係據該鄉國姓村八十餘歲老人黃天生(黄前年逝世,時八十八歲)所指稱,也即連氏雅言所說:俗稱「番王墓」,此田夫故老的傳說是否信而有徵,殊為疑問,即臺大歷史系教授揚雲萍所撰臺灣史人物之一顏思齊,其中有關顏墓,所弔亦不過連氏的通史,此外遍閱臺灣府誌及諸羅縣誌,以及日人所著各種臺灣史蹟冊籍,均未見有顏墓之記載,則田夫故老傳說中的「番王墓」即為顏墓,證據殊為薄弱。 以牛稠埔尖山南之(古墓即宓氏立顏墓考處)地形觀之,該處山岡清秀,古墓背靠尖山,左右兩旁山丘如雙臂伸出,墓前一望開濶,面對現南靖糖廠蓄水池(頭前埤),該墓穴之覓定,恐出堪輿家之手,且墓碑頗具規模,恐非思齊當年流亡荒島,能於叢莽中覓得佳壤,況當年顏輩不過「海上英雄」,住無定所,室家未安,顏死後楊天生鄭芝龍等倉卒為之殮殯,亦無閒情思及為顏覓好風水以蔭顏之後人,顏死後鄭等仍過海上漂泊生活,事後恐亦未能為顏改葬,及芝龍受撫返大陸後,再營顏墓實少可能。 牛稠埔古墓碑面經已風化,了無痕跡;目前臺南市所存古碑二百餘件中,碑面全風化者,只有現立人街三山國王廟門前壁間之無字巨碑,三山國王廟建於清雍正七年,此無字碑來源無古考。再觀牛稠埔古墓之完整,恐係當地已進入相當安定時期後所經營者,與顏思齊當年之獵於諸羅,尚一片荒莽,似不可同日而語。 總之,現牛稠埔古墓雖經宓汝卓建顏墓考,稱之為「顏墓」,但宓氏及省文獻會所據,均為連氏通史,文獻會之主委黃純青既說過:「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連氏本人於「雅言」中也含糊其詞,充其量不過據田夫故老傳說而已,是則連氏修通史時以三界埔傳說中之「番王墓」為顏墓,實為乏確證之「大膽假設」,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之顏墓考,不過係大膽假設的「大膽附會者」,而省文獻會陳漢光組長所謂:「臺灣古墓而可考者以嘉義縣顏思齊墓為較早」且云:「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邑人立有紀念碑於側(諒指宓氏顏墓考)云云,更不足論矣! 雖現尚未有人能提出有力考證,以證實牛稠埔之古墓非顏墓,但任何人在未發現有力考證以證實上述確為「顏墓」前,顏墓還不是一疑案嗎?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t64YTl
水林顏厝寮 顏思齊開台第一庄
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 2015-12-07 05:04:41 AM 標籤: 顏思齊 , 開台第一庄 , 水林
【大紀元2015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顏思齊文化節6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社區舉行,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入口意象以印章為創作概念,打造屬於顏厝寮的專屬印記,水北村長洪茂仁表示,394年前顏思齊率眾來台開墾,在水林、北港地區設立10寨,主寨於今顏厝寮,是「開台第一庄」,顏厝寮社區至今也還保有多處易守難攻的馬蹄型聚落,極具歷史意義。
在社區裡到處可見紅色的「茶壺信箱」。(廖素貞/大紀元)
「顏厝寮人口外流嚴重,大多遷居北港,留下的都是務農的居民造成文化的斷層。」洪茂仁表示,為找回在地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顏思齊開台史,將社區活動中心打造成「開台文化客廳」,內有杜福安老師以漫畫呈現顏思齊相關史料、10寨分佈模型,以及1艘長3公尺、高4公尺的「開台帆船」。
在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廖素貞/大紀元)
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沿著故事牆走一趟顏厝寮社區,彷彿回到顏思齊當時意氣風發的情景。
--------------------
2014-05-21
〔記者陳燦坤/水林報導〕水林鄉公所編印顏思齊故事鄉土教材,又打造明朝古戰船意象,要為「開台第一鄉」正名;北港鎮公所則重新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兩地儼然有較勁意味。
水林鄉最近掀起一股「顏思齊熱」,訴求水林鄉是明朝顏思齊來台最早紮寨處,鄉公所不僅將顏思齊十寨編入鄉土教材,同時在鄉境主要幹道安全島,以廢課桌、椅打造明朝古戰船,船帆寫著「開台第一鄉」,顛覆過去視北港為顏思齊登陸地說法。
無獨有偶,北港鎮公所日前雇工粉刷位在圓環的顏思齊登陸紀念碑,由於時間點相近,外界諸多揣測,鎮長蕭永義表示純粹是美化巿容,並指出顏思齊開發北港有史料為證,紀念碑又有前台灣省主席周至柔題字背書,真實性無庸置疑。
水林鄉公所主任秘書李明岳則指出,舉凡與顏思齊有關的元素,公所都予以串連,所以去年舉辦單車尋根之旅,為幫下一代認識故鄉,鄉長陳怡帆規劃巡迴各小學講述顏思齊故事,也會教導小朋友以寬闊心胸,包容不同的傳說。
【大紀元2015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顏思齊文化節6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社區舉行,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入口意象以印章為創作概念,打造屬於顏厝寮的專屬印記,水北村長洪茂仁表示,394年前顏思齊率眾來台開墾,在水林、北港地區設立10寨,主寨於今顏厝寮,是「開台第一庄」,顏厝寮社區至今也還保有多處易守難攻的馬蹄型聚落,極具歷史意義。
「顏厝寮人口外流嚴重,大多遷居北港,留下的都是務農的居民造成文化的斷層。」洪茂仁表示,為找回在地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顏思齊開台史,將社區活動中心打造成「開台文化客廳」,內有杜福安老師以漫畫呈現顏思齊相關史料、10寨分佈模型,以及1艘長3公尺、高4公尺的「開台帆船」。
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沿著故事牆走一趟顏厝寮社區,彷彿回到顏思齊當時意氣風發的情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