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6
◎ 陳立軒
教育部未來五年將花四十二億元推動台灣整體的美感教育,但卻只將重點放在參訪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及兩廳院的表演。報載教育部長將要求讓每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都必須前往故宮參訪,以此視為完成美感教育。
筆者認為教育部長對美感的視野實在太過狹隘了。身為教育界的領導人,竟然對美感的領悟如此膚淺,會目光如豆地認為「參觀故宮」等同「美感教育」,令人匪夷所思。事實上,「美」,無時無刻不存在於生活中。擁擠的人群,是美;絲絲細雨的街頭,是美;街頭的塗鴉藝術,是美;離島的沙灘,是美;金門街上的閩式建築,是美。心中有美感,則美無所不在!
筆者建議教育部不應該把錢投入單一、制式的博物館參觀,而是應該以更多元、豐富的方式提升人民的美感。「美」存在於各種形式,政府的經費可以用在更豐富的題材上,且更貼近大自然的方式以提升美感,例如:參訪偏遠鄉村,讓學童體會農村之美;走入森林,讓學童體會野性之美;親自手創藝術品,讓學童體驗創作之美,而不是一窩蜂地走進博物館。
十二億元是一筆大數目,希望教育部長能對美的視野更開闊,把這筆錢做更豐富、多元的利用。美,絕對不只是讓學生在國中畢業前學會一項樂器、到故宮參觀過一次展覽或到兩廳院看過一次表演。這不僅是僵化、呆板、交差式的教育方式,更會增加巨額的碳足跡,非常不環保。試想台灣各地每個國中生都被要求到故宮朝聖,這將增加多少無謂的能源浪費。請教育部能以低碳環保的方式推行美感教育。打破以台北為中心的思維,才能發現台灣無所不在的美,也才能加深學生對藝術體驗的深度與廣度。(作者為大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