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_9__2017243395  

台灣昆蟲採集先驅 :度邊龜作其人其事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還在北埔秀巒山上的渡邊氏死亡紀念碑斷成三截後,重新豎起。圖:陳權欣/攝

新頭殼newtalk2014.05.11 陳權欣/新竹報導

渡邊龜作,是日據時代一位派駐北埔鄉的警察支廳長,國人對這位日本警察之名很陌生,但透過他的業餘採集昆蟲,在台灣18種保育類昆蟲中 竟然有2種是以渡邊氏取名,分別為渡邊氏大青叩頭蟲(彩虹叩頭蟲)與渡邊氏長吻白臘蟬,遺憾的是渡邊氏在北埔蔡清琳抗日事件中被殺,他的紀念碑還留在北埔秀巒山上。

在一百多年前渡邊氏在北埔地區發現的彩虹叩頭蟲,前胸背板兩側具橙紅色條紋,外緣黑色,具側角,身體扁平,腹端尖狹,觸角及各腳黑色,翅鞘深綠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目前還跟其他17種昆蟲同樣被列為保育類,也是特有種,本種又稱渡邊氏大青叩頭蟲,棲息量較稀少,記者有幸日前還在北埔五指山山區發現牠的行蹤。

根據嘠嘠昆蟲網負責人嘠嘠的說法 ,叩頭蟲科外觀近似吉丁蟲,身體線型,但叩頭蟲科的種類身體腹面有一個「彈器」將胸部與腹部連結起來,由一根棒狀和一個相對密合的凹穴構成。遇到騷擾會掉落地面,腹面朝上彈跳到半空瞬間逃逸。

至於以渡邊氏取名的渡邊氏長吻白臘蟬,也曾被列為台灣18種保育類昆蟲 但因數量增多 ,己從18種保育類中除名。

維基百科指出,渡邊龜作(1868年-1907年),日本警察兼業餘動物學者,於明治36年(1903年)擔任臺灣新竹北埔駐在所蕃地巡查,後來升任北埔支廳長。他在工作之餘採集昆蟲標本,提供北海道帝國大學的松村松年教授做研究。後來明治40年(1907年)11月發生北埔事件,北埔支廳遭到包圍,渡邊龜作與其他17名警察正在舉行講習時被殺。.

在他去世之後,松村松年教授為紀念他,特別在替兩種臺灣蝴蝶命名時冠上其姓名。這兩種蝴蝶分別是渡邊黃斑蔭蝶與渡邊鳳蝶(台灣鳳蝶)。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山谷的油點草自然農場主人陳紹忠跟竹東名醫呂紹達以及記者3人分別曾在新竹縣發現渡邊氏長吻白臘蟬的行蹤。

陳紹忠說,渡邊氏長吻白臘蟬一度是台灣18種被列為保護類中長的最奇特的昆蟲,雖然牠最近才被農委會解禁,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看過這樣可愛的蟬。

陳紹忠跟呂醫師在北埔所擁有的山林,擁有數百種以上的原生植物,隨處可見蝴蝶飛舞、昆蟲出沒,他們用最有機的方式照顧山林,才引來了渡邊氏長吻白臘蟬。

至於記者日前在五指山山區發現的渡邊氏大青叩頭蟲,也是在很意外情況下發現,原本以為是一般叩頭蟲,經比對圖鑑才知道是最珍稀的保育類。

目前渡邊龜作的紀念碑還豎立在北埔秀巒山上,在台灣光復那時,被人破壞,碑石斷成三節,經鄉人反映,三山國家風區才將斷碑重新豎起卻己經原味盡失,非常可惜。

----------------------------

深壢刑場法會 超度北埔事件亡靈

〔自由時報記者蔡孟尚/北埔報導〕日治時代在新竹縣發生的北埔事件受難者家屬二十多人,昨天在宗教人士劉淑鑾、北埔鄉外坪村長楊文國陪同下,重回起掘出受難者骨骸的深壢刑場祭拜,他們還請來安溪城煌爺及普度公超度往生者,希望這些疑遭虐殺的亡靈能夠安息。

 

楊文國表示,發生在西元一九○七年北埔事件,是日治時期台灣首樁武裝抗日事件,傳聞部分台灣受難者的骨骸就埋在北埔鄉內大坪地區的深壢刑場,受難者遺族在二○○六年拜託劉淑鑾和他向官方請求起掘,果然挖出十餘具骨骸。

當地觀音仙水住持陳阿龍,也聽過日本人當時在外坪村內大坪地區殺害台灣人洩憤的歷史傳說,而且傳聞受難者在死前曾遭砍殺虐待或被活埋燒死,他還是小孩時,曾被大人嚴厲警告不准接近這個地方,也不准談論北埔事件,可見地方人士對深壢刑場的恐懼有多深。

楊文國說,對於受難者遺族而言,能找到先人骨骸祭拜,對讓受難者亡靈得到安息,是他們身為後人最欣慰的事,所以從二○○六年起,受難者遺族都會在清明節前後準備供品來祭拜先人,完成他們慎終追遠的心願,昨天就有二十多名遺族共同在深壢刑場舉辦法會,祭拜先人也請神明超度亡靈。一-----------------

2014-04-08_074342  

北埔事件

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日軍進逼侵佔台灣的過程中,雖發生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抗日保衛戰,然「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在帝國主義堅甲利兵蹂躪下,台灣同胞遂淪為日寇殖民高壓統治下,一方面施行皇民化的教育,圖根絕「漢民族意識」,另一方面以殖民思想驅使台灣同胞(日人佔領台灣初期不許台灣人進入法政等系就讀)以壓抑台灣人才,民族尊嚴遭到無情的踐踏,處此境況下,真是無語問蒼天,國仇家恨的傷慟孰能忍之,民族主義之火種隱然澎湃在台灣同胞的心中。

大地一聲雷,西元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解放聖戰-「北埔事件」,點燃台灣同胞抑鬱心中的熊熊怒火,引爆了日人據台以來第一宗武裝抗日鬥爭,北埔遂成全台抗日首役發難地,彼時抗日領導先驅乃蔡清琳烈士。蔡烈士係新竹月眉(今峨眉鄉)人,原籍廣東省陸豐縣,生於西元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其性情剛烈,好打抱不平,頗富俠義之風,故平日素敢與日人爭辯,因此與日警方迭有齟齬,且相互交惡。由於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同胞有志難伸,悲情不可言喻,彼時日人復以高壓殘酷手段對付原住民同胞,使其生機有滅絕之虞,在民族主義激盪下,烈士掌握此時機,密組「復中興會」以救台民為號召,向隘勇及原住民等大肆宣傳,鼓吹民族革命,且稱其行動業獲全台灣望族及清政府支持,若起義定將一舉成功,台灣即可光復。

斯時恰巧烈士有一日籍女友(諸岡)不告而別,復加日警對其個人之壓迫仇視,忿恨幾達臨界,故抗日之決心乃益形堅決。遂與同志密謀起義,起義信號以「新竹舉火」為識別,惟時機尚未成熟之際新竹方面卻突然失火,義軍誤認起義時刻已屆,遂於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深夜,以北埔內大坪為起義基地之隘勇分成二隊,一隊由彭阿石、徐金傳率領,另一隊由何麥榮、何麥賢昆仲率領,其餘如巫新炳、趙明政、葉阿保、張海山、他拉林等人均參與此役,在起義行伍中除隘勇四十五名外,尚有賽夏族原住民及地方百姓合計約百餘人,一行人先行殲滅駐內大坪日警及農墾經營橡膠園之日人(昔日深壢派出所舊址所立「五子碑」即為日人悼念此役中遇難五名日籍幼童之紀念碑),後隨即於翌日清晨手持「安民」、「仁義」、「復中興」旌旗浩浩蕩蕩奔赴北埔市街,於上午八時三十分許義軍即包圍日警「北埔支廳」砍殺正舉辦學術講習之支廳長渡邊龜作等十八名日人,此役從內大坪至此埔共計殺死了日人五十六名及在日方任巡查補之台灣人范永祿一人,僥倖逃過一劫之日人僅時任北埔國小校長之安部手作,因帶領學生旅行及其妻避入埔尾葉宅由學校工友徐石桂與叔父徐阿勝先生將其改扮成台灣民婦而倖免。

至此北埔遂完全置於義軍控制之下,義軍除指派二十餘人留守外,其餘人續向新竹進襲,未幾,日警即展開武力鎮壓,當日(十五日)下午即攻入北埔,十六日績向「番」界(隘勇線)攻擊,進行圍勦、緝捕志士之行動,為了緝捕抗日志士,日方動員軍警及地方保正、甲長、壯丁團等進行全面搜山,且其警視廳長大津麟平亦親自坐鎮北埔下達指示,諭令三日內緝獲參與志士,否則將北埔老少男女全數勦滅之,在風聲鶴唳千鈞一髮之際,幸賴鄉紳姜振乾先生斥資鉅萬元供日寇餐宿及倖免於難之北埔國小日籍校長從中說項,日吏方改策。
功敗垂成,蔡烈士為部眾所害,其餘參與者,在日方嚴刑拷打凌辱之下悉遭殺害,尤有巫新炳烈士為顧全大局,自稱首領,致被日人刑斬斷雙手綁背,在其被解送面對日寇審問,猶答曰:「敢作敢為,死有何惜,唯求速死而已。」壯哉!烈士威武不屈,誠乃天地男子。是役,依日人秋澤次郎所著「台灣匪誌」(大正十二年出版)所載.......「如此被我(日方)官憲天誅(殺害)的匪徒八十一名,自殺或被同黨所殺者十名,被逮捕者九名,而秩序完全恢復。」「公判的結果死刑九名,其行政處分九十七名,不
大坪派出所官佐照片
又據井出李和太所著「台灣治績誌」有關北埔事件部分記載:「被我(日方)以後在北埔的臨時法院,判決全部處死刑。」雖「台灣匪誌」與「台灣治績誌」所載被日人處死人數有所相左,惟誠信以「台灣匪誌」所載較為正確。故在事件中罹難烈士共計一○九名之眾。

嗚呼!青山依舊在,烈士魂已遠,大坪溪水依舊奔騰在歲月的洪流中,彷彿訴說著幕幕沈痛的史實與悲歌。

在台灣同胞抗日史中,客家民族「硬頸」視死如歸的精神「北埔」曾經閃爍著反抗異族統治,民族解放無比的光輝,撫今追昔,徒令後人無比惆悵與遺憾。八年抗戰,台灣光復,民族從異族的桎梏中得到解放,烈士英靈入祀國民革命台北圓山忠烈祠,俎豆馨香,千秋民族氣節,萬古流方,先烈先賢佑我大隘子民,吾輩自當奮起,庶不負先人遺志。 (附北埔事件碑銘) 

-------------------------
-----------------------------
2014-04-08_07404020081124_0220081124_22  

北埔事件抗日義士 疑遭酷刑絕命

中時電子報 陳權欣/北埔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9300381+9
5093025+0+154545+0,00.html

發生於1907年的蔡清琳北埔抗日事件,在北埔殺了56位日本人,史稱「北埔事件」,總共
有近百名義士殉難,但因史冊散失,找不到他們埋屍所在,多位殉難家屬與地方人士透過
訪查,認為他們先祖被葬在五子碑前方100公尺處的深壢刑場,昨天前往整地挖出不少骨
骸,其中還挖出疑似鐵絲穿掌與鋼釘穿腦的佐證,讓家屬看了心痛。
依照史料記載,北埔事件發生時間是在1907年十一月十四日,依照客家習俗算起來今年剛
好是100年整,義士後裔們向新竹縣政府申請在懷疑先祖被埋骨之處整理環境,只淺挖兩
尺就發現有許多骨骸,讓義士後裔們震驚。

 五子碑前 深壢刑場挖出骨骸

昨天到場者包括已入祀忠烈祠的北埔事件主事者蔡清琳的侄外孫呂芳榮、呂芳源兄弟以及
林金祥的侄孫林文生姊弟以及陳阿捷的後裔陳阿龍與北埔鄉外坪村長楊文國,還有擁有這
片土地耕種權的農戶吳新欽等人。

根據文史檔案資料,都查不出北埔事件受難者的埋屍場所,後裔們認為他們先祖有一些人
被日本軍警拖到北埔鄉內坪村「深壢刑場」處決,很多都是老人家的口述,再加上現場在
事件發生後,被日人劃為墓地,更加深後裔們的懷疑。

另外一項可資推測的理由是當年北埔事件發生,在現址上方100公尺處,就是日人所設太
平學堂,有5位日本學童在此被殺,也有將這些抗日義士帶到現場採取嚴厲報復手段。

 疑遭受鐵絲穿掌、鋼釘穿腦

昨天義士後裔們請來小山貓怪手在現場整地,僅淺挖就挖出許多已粉碎的骨骸,並挖出幾
副如釣魚鉤狀的鐵絲,同時挖出的頭蓋骨,都同時挖出有長3公分的鋼釘,是否當年日本
軍警處決抗日義士手段殘忍,仍有待專家考證。


根據記者在現場目擊的情況,這些骨骸埋的很淺,骨骸下方有一層焦土,與老一輩口述當
年義士被殺後,日本軍警採取焚燒滅屍方式,這是挖出骨骸都已呈現粉碎狀的原因。
昨天在現場負責超度的安溪城隍劉姓法師說,她從事超度法會工作長久,沒有看過如此淺
埋屍骨的作法,連棺木都沒有,非屬平常,顯示當年日本軍警在處決人犯後的草率作為,
讓她看了也是很難過。


躲避日軍報復 蔡清琳後裔改姓

陳權欣


今年適逢北埔事件義士殉難百年紀念,許多義士後裔思親心切,訪查先祖埋屍處並前往整
地,卻意外挖出先祖遺骸!

許多北埔老一輩有交代,忌談北埔事件,歷史的恩怨情仇,在這個山邊小鄉已逐漸為人淡
忘,但歷史的過往都隨著老人家的過世,沒有留下記錄,這是家屬後代心急的地方。


北埔事件發生,許多義士殉難外,包括許多活著的人,日子同樣不好過,許多北埔人聊起
,總有深深地感慨,歷史恩怨情仇,對所有住在北埔的人,都是沈重的傷心往事,兩次抗
日(1895年姜紹祖抗日、1907年蔡清琳抗日),都曾在這個山城造成整個政經情勢的逆轉

日方軍警1次整肅報復,就是1次人頭落地的大苦難,再1次的整肅,就當時小小山城而言
,豈只是腥風血雨,而是家破人亡了。

撰寫內豐浩劫這本書的前內豐國小校長楊鏡汀說,「北埔事件」是一段悲慘的台灣歷史,
後代很多人說,蔡清琳當年的主導抗日,害了很多北埔人跟著受難,但楊鏡汀卻不作如是
觀。

他說,在殖民時代,蔡清琳以17歲年齡,是大隘3鄉第1位進入日本講習所訓練者,在日本
強權主導之下,蔡清琳還是日本政府清剿全台6萬支清領時代所擁民間槍枝之後,起義抗
日的第1人,這種膽識無人能及,這也是北埔事件能在抗日史上佔一席之地的原因。
蔡清琳的後裔呂芳榮說,蔡清琳留有一子蔡鏡波,生有兩女,他母親袁桂妹就是蔡清波的
大女兒,連父親的蔡姓都不敢姓,就怕日本人報復。

楊鏡汀校長昨天表示,北埔人應該以包容之心,看待北埔事件後裔們的作為,唯有以「愛
」善待自己家鄉,歷史的恩怨情仇才能淡忘!

---------------------------
中央社

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武裝抗日事件「北埔事件」今年第一百年,傳說是事件受難者埋骨之地
的北埔鄉外坪村「深壢刑場」,九月二十八日首度開挖下,挖出十餘具經過焚燒、頭蓋骨
釘有鐵釘、臂骨劈痕歷歷的遺骸。北埔事件起義人士真正埋骨之處何在,百年懸案可能就
此澄清。

「北埔事件」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武裝抗日事件,但事件現場除了紀念受難的日籍兒童「
五指碑」,並沒有北埔起義人士的紀念碑,他們真正的埋骨之處何在,雖然有前內豐國小
校長楊鏡汀所寫的「內豐浩劫--北埔事件秘聞」勤加考證,但外坪村「深壢刑場」是不是
歷史現場?也有部分文化界人士質疑。


事件領導人蔡清琳外曾孫呂芳華與台北劉(淑鑾)老師工作室等民間人士經過兩年超度事
件亡魂,希望挖掘出受難者的遺骸以確定歷史現場,好為受難者立碑,賦予事件嶄新的意
義。

經過向新竹縣長鄭永金陳情,並與文化局、民政局、北埔鄉公所等單位協調開會,月前,
主張「深壢刑場」就是歷史現場的人士,由北埔鄉外平村楊文國村長以「整地」名義向新
竹縣政府申請挖掘。縣府核准的日期是從九月二十五日到十月十三日,但前日早上八時許
開始挖掘,到中午之前,就挖到第一具屍骸,迄昨晚為止,共挖掘到十餘具屍骸。
現場挖掘到的屍骸,上面都被大石塊壓住,屍骸上下的土地從斷面觀察,並呈現一層暗紅
、一層焦黑的色差,而形成黑色木炭層、白色骨骸層、紅色泥土層的「三色土層」,疑似
土質曾遭受血水滲透並經過焚燒。

仔細觀察遺骸本身,還發現手臂骨輪上佈有遭受銳器劈砍過的痕跡,或者是遭到砍斷的臂
骨。部分頭蓋骨上有直型鐵釘,似可說明當初這些屍骸的主人曾遭到外力以鐵釘敲擊頭部
。現場同時發現一些鉤型鐵釘、連體鋼絲、酒瓶等物。

現場的撿骨師分析,部分屍骸碎骨經過長年積壓掩埋,已呈現腐化、土質化或砂粒狀態。
這些碎骨的形成,極可能與殘留在遺骨上的劈痕有關。

現場出現的證據與文獻記載及當地長輩傳說,北埔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報復參與事件嫌疑
犯,叫犯人先挖一個大洞後,將犯人蒙上黑布,命令站在洞邊,行刑者一刀砍下,不管有
死沒死一律踹到洞裡,放入薪柴、淋上汽油、放火燒,並覆蓋泥土及石頭,兩者趨於一致

現場除了蔡清琳的外曾孫呂芳榮、呂芳華兄弟,還有林金祥的侄孫林文生姊弟以及陳阿捷
的後裔陳阿龍。

負責挖掘工作的劉老師工作室和呂芳華等人已經將所有挖掘過程攝錄下來,將擇日召開記
者會正式對外公布。
新竹縣政府包括文化局、民政局等單位正積極準備在明年推出「北埔事件一百週年」系列
紀念活動,這批遺骸的出土,可能使目前進行中的「北埔事件立碑運動」獲得有力的依據

07  

掛紙(掃墓)一直是客家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祭儀,姜振驤帶著家族來到姜公紹祖之墓,振驤為抗日烈士姜紹祖的遺腹子。右起為振驤、文德(姜烘樞二子)、黃金妹、蕙英、婉鈺(姜烘楷長女)及烘楷。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