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5
鄭秀玲 台大經濟系教授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惡化的主因在於,以台灣母公司接海外訂單,由位於海外(以中國為主)的工廠生產製造,出口到海外的三角貿易,提供了海外勞工就業機會,卻導致國內的工作機會流失勞工薪資不斷下降三角貿易每年約有一五○─二○○億美元淨收入計入我GDP,但僅為少數台商與公司股東所有,我眾多勞工並未受益。去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為四八九三億美元,經濟成長率為二.一一%,看似增加了一○三億美元,但扣除企業海外收益的一九三億美元後,其實生產毛額反倒較前一年減少了九十億美元!此外,透過三角貿易所賺而匯回台的比重偏低,僅九.七%,難怪台灣經濟表現不好!
馬政府一廂情願以為簽署兩岸服貿和貨貿協議可以扭轉我經濟頹勢。事實上,從ECFA早收清單的相關產業表現,已證明對台灣經濟沒有明顯助益。真正要讓台灣亮起來的是,政府應審視我們的優勢,提出前瞻的產業政策,發展產業特色,以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以美國經驗為例,柯林頓總統在一九九三年上任時,有高達二九○○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在他六年執政後財政盈餘竟達二三七○億美元。何以致之?他一上任就宣布本來為軍方和大學使用的Internet開放給全世界使用,同時宣布建設「光纖高速公路」,造就了美國網際網路產業的引領世界風騷。除此之外,他更宣布將美國和其他國家投資了三十億美元,費時十年推動「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成果讓全球共享,加上其他配套措施,因而創造龐大生技商機,奠定了美國在生物科技產業的全球霸主地位。
歐巴馬總統近年來也力圖改善美國經濟,他的二支箭:一為推動油頁岩的技術突破和開發。導致美國德州等地頁岩氣生產的天然氣比礦泉水便宜,吸引大量製造業回流,預估到二○二○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另一支箭則是積極推動雲端科技軟體產業的發展。他呼籲美國人,不要只是去買遊戲、下載App,玩現成手機,更應該自己去寫程式和設計。
為解決台灣的經濟困頓,我建議應朝以下兩方向著手:
(一)以大學為新經濟引擎,發展生技醫藥和雲端軟體產業
台北市有台大醫學院和醫院、中研院及多家大型研究型醫院,匯集了亞洲頂尖的醫療和生技研究人員(例如台大有世界級的肺癌、肝癌和青光眼等醫療技術),早就具備發展一流生技產業聚落的成功條件。加上數年前我政府已參考美國Bayh-Dole法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獎勵投資、修正《科技基本法》鬆綁科研人員擔任企業董監事。政府若能檢討現行教師升等和醫師評鑑辦法,並進一步結合海外學人的人脈和經驗,我國生技醫藥產值未來必可大幅突破目前僅佔全球產值一 %的局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過去軟體產業表現不佳的主因是創業初期資金緊俏以及後期行銷推廣受限。雲端科技的興起,不只能夠大幅降低其發展初期所需投入的基礎設備成本,資訊平台更可協助其全球行銷,因此提供了他們和大型企業一較長短的機會。應用軟體(App)最大的線上商店App Store和Play Market已各自累計數百萬種軟體,其中蘋果支付給開發者的費用更高達七十億美元。我業者要如何才能分享此商機?事實上要投入App產業的技術門檻不高,關鍵在於創意及推出時效。我建議政府複製近年來台大在推動師生和校友創意創業的成功經驗於各大學,鼓勵青年學子自組技術、管理、行銷和業務等不同專長的團隊,新創事業。除了可促進當地創意園區的發展,還可減緩我國南北及城鄉發展失衡問題。
(二)結合中小企業、台商和政府力量,推動服務業和農業建立品牌,行銷國際
台灣雖然已有統一、王品、鼎泰豐和誠品等服務業龍頭集團表現耀眼,政府應思考如何結合有跨國營運經驗的台商,幫助服務業和農業之眾多中小企業,提升其創新和競爭力,建立品牌行銷國際。以我農業為例,無論在品種改良或栽種技術,都是世界一流水準,但由於沒有統整,許多技術正被剽竊,農民未能從中獲利。我政府或可借鏡紐西蘭奇異果Zespri經驗,政府成立New Zealand Kiwifruit Marketing Board,幫助數千名農民成功建立品牌,對世界行銷。台灣微熱山丘鳳梨酥的行銷,就是一跨領域合作成功的例子。具國際行銷經驗的電子公司老闆,透過嚴格品管和品牌行銷,將鳳梨酥行銷海外,每年產值上億元。
因此建議馬政府應亟思如何制定出與時俱進的產業政策,才是突破我經濟困境的上策!

----------

 

2014-05-05
曾嬿芬 台大社會系教授
一年一度競爭激烈讓學子屏息的大學申請剛落幕,許多人又將投入下一階段的指考。台灣學生普遍相當勤奮,平均學業成就很高,在國際學業評比各項測量中經常都是前幾名。以最近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公布二○一二年國際學業評比分數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台灣十五歲學童平均數學分數排名六十五個國家的第四名,閱讀能力排名第七名(從二○○六年的第十六名巨幅上升) ,顯示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世界上最好的人力素質。
但是,我們的經濟體系、勞動力市場用什麼來回報這樣的辛勤學習、高的人力素質?台灣薪資水準已經和經濟成長脫鉤,過去十二年來,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四%,薪資就是不漲。由逐年的曲線看得到當經濟好時不加薪,經濟不景氣時,薪資立刻滑落。這樣的趨勢影響最大的是年輕人,根據主計處公布的統計,一○二年前七個月,除六十五歲以上所得者收入持續增加外,其餘年齡層所得均下滑。其中,三十至三十四歲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五十八.二六萬元,相當於十六年前(八十六年)的水準。
低薪對企業、對雇主可能會有短期利益,但長期來看卻是災難一場。台灣企業嚴重缺少人才供給,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針對企業徵才困難度進行調查,目前亞洲地區台灣企業徵才困難度僅次於日本。台灣的歐洲商會最近的一項《二○一四台灣薪資與就業預估》調查報告指出,受到中國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有四成企業認為台灣今年仍將面臨專業人才短缺情況。該報告也指出,薪資偏低是台灣人才外流主因。在這項報告中,台灣歐洲商會呼籲台灣政府與企業,正視低薪造成對經濟毀壞性的效果。
台灣的年輕人已經大量出走到別的國家去工作,人力資本越高的人越可能出走。根據OECD最新的一項調查,台灣人外移的人口中,大專畢業生的比例是六成,比率世界第一,比大家熟知的印度高技能人才外移的情況更嚴重(印度大專畢業生是外移人口的五成)。根據《今周刊》 今年四月針對三十五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的調查,發現有高達四十六.一%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有「離開台灣」的想法。
在台灣有志難伸的人,許多去了中國,根據中國二○一○年的普查資料,台灣在大上海地區(包括昆山)已經有七十萬人。中國對於台灣移居者的出入、居留、就業、就學等採取越來越鼓勵與整合的政策,在目前的政策架構下,台灣人來往、長期居留、就業、就學幾乎沒有太多的障礙,這樣的寬鬆政策自然使得台灣人將尋找工作的範圍擴張到中國。就這樣,台灣的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白白送給中國,中國可以說不花半毛錢就取得全世界最好的人力資源。
根據主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企業的儲蓄成長明顯優於家庭,從家庭與企業儲蓄淨額的消長解讀,可以看出企業賺了錢,卻沒有幫員工加薪。企業未將獲利移轉給員工,企業賺的錢都進了老闆口袋。扭轉一面倒的經濟分配,著眼點不只是社會正義,同時也是立基於經濟考量,在總體經濟上,惡化的經濟不平等本身會削弱總體需求、不利於經濟景氣。在個體動機上,一個日益不平等的社會,也削減一般人努力的意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在近作「不公平的代價」中更指出,分配不均導致經濟體系不穩定,這樣的社會掉進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中。在台灣,目前趨勢已證明,企業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壓低工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結果是重創愛拚才會贏的動力,並造成大量人力流失的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