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58846_543664817856445_6004831911289818184_n

爭取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最近在認識「南島語系」,覺得台灣原住民族真的是神奇的存在!
比較多人知道的是,南島語系遍佈範圍: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節島。
但這其中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內容,包含許多之最:
1⃣️南島語系遍佈範圍約佔全球三分之二面積,使南島民族成為全世界地理分布最廣的民族,也是現今全世界唯一主要廣泛分布在島嶼上的語系。
2⃣️ 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最北界,新北市烏來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南島語族聚落。
3⃣️根據,「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調查,屬於南島語系的語言共有 1257 種,是全世界僅次於尼日-剛果語系(底下有 1532 種語言),世界第二大語系。
4⃣️使用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三億八千六百餘萬人,使用人口為世界第五多。南島語系包含印尼語(2.5 億人使用)、爪哇語(1 億多人使用)、馬來語(3000 萬人使用)...等。
研究南島語言最深入的就屬白樂思(Robert Andrew Blust)教授,他畢生都在研究南島民族,白樂思教授也完成一些台灣南島語的田野工作,諸如邵語、噶瑪蘭語、巴宰語、阿美語、排灣語,以及賽夏語等語種,而他出版的邵語辭典有 1106 頁,內容精深、詞彙豐富,是台灣南島語詞典中的曠世巨作之一。
(邵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中的「極度危險」,下一個等級就是滅絕)
白樂思教授於 2009 年出版一本巨著,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台灣譯為:南島語言,繁體中文於 2022 年出版),在「南島語言」這本巨著中,被提及的南島語言就有 812 種。
而根據白樂思教授於 1999 年發表的論文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他將如此龐大的南島語系分成十個分支,其中台灣南島語就佔了九個分支(16-20個語種),而另一個分支則為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其餘 1200 餘個語種)。
也就是,他將世界第二大語系分成十個分支,結果台灣南島語就佔了九個分支,使用這九個分支語言的人口僅數十萬而已,另一個分支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則有三億多。
台灣南島語的英文也被寫為 “Formosan languages”(福爾摩沙語),台灣原住民族僅達悟族所使用的達悟語為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外,其他都是台灣南島語。
據白樂思教授於 1985 年的研究,他認為台灣是這個龐大南島民族的原鄉(homeland)。
另外一項能證明台灣是南島民族原鄉的證據是植物,南島語族會使用「構樹」來製作樹皮衣,而根據台大森林系鍾國芳教授的研究,發現台灣的構樹其基因多樣性較高,代表南太平洋島國的構樹是由台灣散播出去。
由於南太平洋構樹是以無性生殖進行人工繁殖,當鍾國芳教授在復活節島演講時,當地居民看到臺灣構樹開花結果的照片時,居然大吃一驚!
因為構樹是雌雄異株,在臺灣能以開花授粉進行有性生殖;但被帶到南太平洋的構樹是藉無性繁殖的雌性族群。顯示南島語族先祖攜帶構樹旅行時,只帶了雌性植株,因此無法行有性生殖。
而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台灣南島語保存最多古語的特徵,因此若要構擬原始南島語(Proto Austronesian)就必須使用各種台灣南島語言為材料。
真的覺得台灣原住民族是多神奇的存在啊!!!
然而,被國際南島語言學界視為無價瑰寶的台灣南島語現在卻逐漸凋零,甚至滅絕...希望台灣人能珍惜現在被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
因為,如果我們台灣人不保護這樣的文化,假如台灣南島語都滅絕,那南島語系的多樣性等於消失…就會僅剩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1)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Fc6Fl9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2007-07-13〕
已更新:2021年6月27日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在「舊香蘭遺址」挖掘一只耳飾 (左) 和一千三百年至二千年前的菲律賓和越南耳飾 (右) 相似,證明了南島語族和發源地 ─台灣間的「文化回饋行為」。中央社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007-07-13〕
考古、語文等跡象顯示,台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最近考古者首次發現,二千年前左右在菲律賓、越南普遍使用的耳飾,也出現在台灣,顯示南島民族對台灣的文化回饋和互動。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帶領的「舊香蘭史前遺址考古隊」,在結束挖掘前,意外在地表下七、八公尺深處挖掘到一顆奇特的耳飾,這個耳飾是玉石打造,放在石棺旁,並非陪葬物。
李坤修感覺這個耳飾相當特殊,台灣考古出土的玉器從未見過這種造型,經圖鑑比對,這個耳飾和二千年前越南、菲律賓的耳飾,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研判應該是相同的耳飾。
李坤修表示,這個耳飾在考古上意義非凡,尤其是在「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的這個區塊。李坤修說,這個耳飾有可能是「貿易」行為從菲律賓或越南到台灣;也有可能是台灣當地仿造,兩種情況也有不同的文化意義。
如果是藉由貿易行為從南島民族流入台灣,證明了當時「物和人」的移動行為;當時台灣和南島民族持續互動。如果是台灣仿造的,代表台灣的鑄造技術,深受南島民族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這都代表了南島民族和發源地–台灣間的「文化回饋」。
李坤修說,過去許多國內學者專家提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除了語言的相似度外,還有考古的發現,例如澳洲考古學者彼德‧貝爾伍德( PeterBellwood)教授,在菲律賓出土中找到台灣的玉器等。
但是,在台灣始終沒有發現南島民族的「文物」,這次在台灣挖到二千年前越南、菲律賓的耳飾,也證明了南島民族往南遷徙後,也有往北、往回台灣的「文化回饋」行為。講白的說,就是在台灣發現二千年前的越南、菲律賓文物。
李坤修表示,目前只找到一只耳飾,且材質上並非台灣玉,因此研判,這只耳飾「跟著人」從越南、菲律賓到台灣的可能性最高。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在「舊香蘭遺址」挖掘一只一千三百年至二千年前的菲律賓和越南耳飾,證明了南島語族和發源地─台灣間的「文化回饋行為」。中央社
「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只二千年前的菲律賓、越南耳飾 考古證實台灣應是南島民族發源地〔2007-07-13〕 https://bit.ly/3HThFSP

2022-03-09_160235


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
站在海拔40公尺的富山遺址,考古學者劉益昌說,此處在4千年前是沙灘。(記者黃明堂攝)
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sBbi9
2017/08/12 11:14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東現在被稱為台灣的後山,但在考古學者劉益昌眼中,距今4000到2600年前,台東不僅是台灣的中心,甚至是南島語族的首都。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今天站在杉原美麗灣的停車場,這裡約海拔5公尺,他說:「4千年前此處是海底」,再指向前方的海岸山脈海拔40公尺的山坡,說:「那是富山遺址,當時那裡就是海灘,旁邊是聚落」。
接著他帶領一群人上山抵達富山遺址,隨地蹲下來,拾起一把土說:「這是海沙」,表土隨便撥動,就有台灣玉的變質石塊,還有碎陶片。
環視杉原海灣的山坡,劉益昌說:「距今4000到2000年前,這裡到處都是聚落,多處台灣玉加工場,人們從這裡,帶著台灣玉,向環南海擴散到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地」。
劉益昌說:「台東的洋流、季風,在史前時代,比台灣任何海岸都適合遠距航海,南島語族就是從這裡形成後向外擴散」。
他說,地質學已證明台東海岸抬升的速度相當快,3000多年來已抬升40公尺,所以這個高度的山坡遍布遺址,比現在還熱鬧,而且殘留台灣玉的加工工具及玉器廢料,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找到史前船隻,而且也應該找不到,早就爛掉了。
劉益昌今天是應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之邀,到東海岸走訪史前遺址,以探究遺址與海洋的關連,進一步找到兼具保護與開發的途徑。
基金會執行董事劉烱錫說,東海岸有很多遺址,但也同時有很多開發案,兩者僵持,反而停滯不前,所以,當前應先思索這麼多遺址,該何去何從?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sBbi9
---------------------
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2017-08-12〕
站在海拔40公尺的富山遺址,考古學者劉益昌說,此處在4千年前是沙灘。(記者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2017-08-12〕
台東現在被稱為台灣的後山,但在考古學者劉益昌眼中,距今4000到2600年前,台東不僅是台灣的中心,甚至是南島語族的首都。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今天站在杉原美麗灣的停車場,這裡約海拔5公尺,他說:「4千年前此處是海底」,再指向前方的海岸山脈海拔40公尺的山坡,說:「那是富山遺址,當時那裡就是海灘,旁邊是聚落」。
接著他帶領一群人上山抵達富山遺址,隨地蹲下來,拾起一把土說:「這是海沙」,表土隨便撥動,就有台灣玉的變質石塊,還有碎陶片。
環視杉原海灣的山坡,劉益昌說:「距今4000到2000年前,這裡到處都是聚落,多處台灣玉加工場,人們從這裡,帶著台灣玉,向環南海擴散到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地」。
劉益昌說:「台東的洋流、季風,在史前時代,比台灣任何海岸都適合遠距航海,南島語族就是從這裡形成後向外擴散」。
他說,地質學已證明台東海岸抬升的速度相當快,3000多年來已抬升40公尺,所以這個高度的山坡遍布遺址,比現在還熱鬧,而且殘留台灣玉的加工工具及玉器廢料,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找到史前船隻,而且也應該找不到,早就爛掉了。
劉益昌今天是應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之邀,到東海岸走訪史前遺址,以探究遺址與海洋的關連,進一步找到兼具保護與開發的途徑。
基金會執行董事劉烱錫說,東海岸有很多遺址,但也同時有很多開發案,兩者僵持,反而停滯不前,所以,當前應先思索這麼多遺址,該何去何從?
劉益昌在富山遺址地表隨地拾起石塊,說:「這是變質的台灣默玉」。(記者黃明堂攝)
考古學者劉益昌(左)說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向外擴散的起點。(記者黃明堂攝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2017-08-12〕 https://bit.ly/2PUKARO


站在海拔40公尺的富山遺址,考古學者劉益昌說,此處在4千年前是沙灘。(記者黃明堂攝)
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8zPUAf
2017/08/12 11:14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東現在被稱為台灣的後山,但在考古學者劉益昌眼中,距今4000到2600年前,台東不僅是台灣的中心,甚至是南島語族的首都。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今天站在杉原美麗灣的停車場,這裡約海拔5公尺,他說:「4千年前此處是海底」,再指向前方的海岸山脈海拔40公尺的山坡,說:「那是富山遺址,當時那裡就是海灘,旁邊是聚落」。
接著他帶領一群人上山抵達富山遺址,隨地蹲下來,拾起一把土說:「這是海沙」,表土隨便撥動,就有台灣玉的變質石塊,還有碎陶片。
環視杉原海灣的山坡,劉益昌說:「距今4000到2000年前,這裡到處都是聚落,多處台灣玉加工場,人們從這裡,帶著台灣玉,向環南海擴散到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地」。
劉益昌說:「台東的洋流、季風,在史前時代,比台灣任何海岸都適合遠距航海,南島語族就是從這裡形成後向外擴散」。
他說,地質學已證明台東海岸抬升的速度相當快,3000多年來已抬升40公尺,所以這個高度的山坡遍布遺址,比現在還熱鬧,而且殘留台灣玉的加工工具及玉器廢料,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找到史前船隻,而且也應該找不到,早就爛掉了。
劉益昌今天是應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之邀,到東海岸走訪史前遺址,以探究遺址與海洋的關連,進一步找到兼具保護與開發的途徑。
基金會執行董事劉烱錫說,東海岸有很多遺址,但也同時有很多開發案,兩者僵持,反而停滯不前,所以,當前應先思索這麼多遺址,該何去何從?考古學者劉益昌:台東是史前南島語族首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8zPUAf

2021-03-07_215330


台灣除了中國移民以外,還有數千年前就來到台灣的「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根據台大血液科教授林媽利的研究,台灣人有大約 85% 的人專論》台灣人是龍的傳人?來看歷史上台灣與世界各國的互動 https://bit.ly/3qiPXpW
從小,老師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且,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好像除了中國,世界都不存在。台灣除了中國人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人種。
台灣的南島語系原住民
來到海外,接觸各種不同的資訊,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這麼大,除了中國,還有那麼多先進國家的存在。甚至,這一、二百年來,中國是最落後腐敗的國家。另外發現,台灣除了中國移民以外,還有數千年前就來到台灣的「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根據台大血液科教授林媽利的研究,台灣人有大約 85% 的人混有原住民血統。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研究的結果,甚至說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世界有很多的研究報告都支持這一論點。南島語系的人種分布,南到紐西蘭,東到智利的復活島EASTER  ISLAND,西到非洲東邊的馬達加斯加島,中間有夏威夷,斐濟群島( FUJI),所羅門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幾內亞等,共約1.2億人口。
在擴散過程,到達各地的時間不同。因為時間的落差與地域的影響,南島語系的語言,大約分化成 1200多種。但是,有些共同的語辭仍然保留了下來,譬如說眼睛叫 MATA,也就是台南的「麻豆 」。現在的夏威夷,所羅門等地,仍叫眼睛為 MATA。
李遠哲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之後,開始思考如何與世界各國的中央研究院競爭。他認為,既然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應該要設一南島語系研究所,成為世界的中心。1994年聘請哈佛考古人類學系系主任張光直(張我軍的兒子)作為中央研究副院長,並且主持這個計劃。可惜,不到二年,張光直因巴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去逝,後繼無人,計劃中止。
台灣很多名人,都混有原住民血統。譬如,蔡英文有排灣族血統,陳明通有巴宰族血統,吳成文有凱達格蘭族血統,李弘祺有西拉雅族血統,張惠妹有卑南族血統,湯蘭花有鄒族血統。有日本血統的更多了,譬如楊憲宏的媽媽是日本人,廖了以的媽媽是日本人,林媽利的母親也是日本人。有荷蘭血統的也不少,尤其是台灣南部,像前台南市議會議長林全興,兄弟林全福,影星林沖等。
因此,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並不符合史實。台灣的人種是多元的,台灣的歷史是國際的,而台灣地理特色則是海洋的。
台灣人與荷蘭人,西班牙人
事實上,1624年,荷蘭人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有效的統治政權之前,台灣僅有極少數在澎湖或台南等地往來或定居的中國,日本漁民,商人或海盜。甚至到18世紀大清帝國時期,還有很多中國人來台灣做工,完工之後又回中國,沒有在台灣定居。
也因此,荷蘭人只好由印尼的華僑蘇鳴崗(甲必丹)招募 3000名漢人來台墾殖。荷蘭人,是引進中國人到台灣的始作俑者。 台灣,也因為荷蘭人的統治,成為世界商貿網路的一環,躍入世界版圖。
荷蘭人為開發台灣,建立水利系統,帶來農業工具,新的物種,譬如樉子(芒果),荷蘭豆,番仔椒(辣椒)及水牛,番仔火,肥皂(SAVON)等。台灣因此才由打獵捕漁的氏族部落社會,進步到初級的農業社會。
過了二年,1626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恐怕荷蘭人佔領台灣,會影響日本,澳門與菲律賓的商業,因此,派兵佔領基隆,淡水等地方,直到 1642年才被荷蘭人趕走。
1642年,荷蘭人船長 TASMAN 發現紐西蘭北島,是海中一個島嶼,荷蘭文叫做ZEELAND。但是18年前的1624年,荷蘭人已把台南安平一個沙洲叫做 ZEELANDIA(音譯熱蘭遮城),而澳洲北島是新發現的島嶼,衹有加上 NOVA,是新發現的海中小島的意思。100多年後,1769年,英國船長庫克來到這裡,把名字改成英文的 NEW  ZEELAND,音譯紐西蘭,沿用至今。
台灣人與日本人,法國人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鄭成功是明朝時代的人,與1644年佔領中國的滿州人對抗。1683年,鄭成功的叛將施琅接收台灣,但是康熙皇帝並不想要,因為台灣這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得,失之無所損」,拿他幹嘛?因此,大清帝國對台灣是消極放任,台灣成了「化外之地」。直到 1874 年的「牡丹事件」,日本海軍中將西鄉從道領軍進攻台灣,竟因瘧疾,日軍索賠後撤軍。大清帝國此時才驚覺台灣的重要,派沈葆禎來台灣「開山撫番」。
又過了30年,1884年,清法戰爭,法軍進攻基隆。又因瘧疾與霍亂等,孤拔將軍也病死澎湖,法軍退走。1885年,大清帝國乃派劉銘傳為台灣第一任巡撫,積極建設。1891年,劉銘傳被撤,邵友濂接任。邵又消極無為,建設停擺,直到1895年,大清帝國因甲午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因日本的建設,脫胎換骨,向現代化邁進。
最重要的是1908年的縱貫鐵路的開通,好像打通任督兩脈,人就活絡起來。再來是1934年的日月潭的水力發電廠與嘉南大圳的完成。台灣開始電氣化,也就是工業化。台灣因日本的建設,由初級的農業社會進入到高級的農業社會,又由高級的農業社會,進步到初級的工業社會,生產罐頭等。不過,談到台灣的現代化,事實上,在30多年前的 1860 年就開始了。
台灣人與英國人,蘇格蘭人
1858年,英法聯軍,清朝戰敗,簽了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的淡水,安平為通商口岸,傳教士也可合法來台傳教。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醫療系統,教育系統,他們創立醫院,學校,報紙,印刷等現代化的事業。
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先在台南友愛街傳教,看病。過了 7 年,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在北部淡水,宜蘭等地傳教,治病,拔牙齒。其後陸陸續續有數十個傳教士醫生到台灣服務,影響台灣極為深刻。
他們創立的馬偕醫院,新樓醫院,台南神學院,真理大學,長榮大學,彰化基督醫院,第一間盲人學校等都還在運作。林茂生、蕭泰然,城仲模,高育仁,田弘茂等都是長榮中學的畢業生。那時的長榮中學是全台灣最好的,因為老師多是英國人。
商業方面的影響更是巨大。台灣與世界經貿體系接軌,貿易興隆。尤其是茶業行業的開創,為台灣造就了大量就業機會,創造了很多的外匯。台灣茶葉的開創人陶德(JOHN  DODD),也是英國人 ( 其實是蘇格蘭人 ),請李春生幫忙,先在淡水,後來搬到大稻程。到 1881 年,北部的茶與樟腦,出口甚至超過中南部的米與糖。也因此,經濟重心由南部移轉至北部。政治中心也因此轉移至北部,直到今日。
台灣開發還影響了社會階層的變動。過去客家人地位不如閩南人,因為茶葉,樟腦業的興盛,客家人經濟好轉,地位大幅提升,以後客家意識逐漸強化,不但左右台灣政局,台灣也成為世界客家文化的中心。也因為開港,外國人進來,需要人翻譯,跑腿,也因此,產生一些買辦階級。這些買辦階級,後來多成巨富,如大稻程茶業行的李春生等。
因為淡水港在北部,安平港在南部,所以後來就稱北部來的人是「頂港人」,南部來的是「下港人」。台灣有諺語稱「頂港最出名,下港有名聲」。其實是說那時候不管頂港,下港,生意攏作卡嚇嚇叫,生利蓋旺。
有一點要特別提的是,這些醫生傳教士,大都是蘇格蘭人。譬如馬雅各,馬偕,李庥,萬巴德,甘為霖,巴克禮,蘭大弼等,全部都是蘇格蘭人。
總之,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組合,絶對不是單一的中國血統,這是台灣人首先必須釐清的事實。
(作者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在北部淡水,宜蘭等地傳教,治病,拔牙齒,創立醫院。   圖:翻攝自Google Ma© 由 新頭殼 提供 專論》台灣人是龍的傳人?來看歷史上台灣與世界各國的互動 https://bit.ly/3qiPXpW


研究團隊自關島北部的瑞提迪恩(Ritidian)遺址發掘出兩具史前人類骨骸,發現其親緣關係與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坎卡奈族及台灣的阿美族最接近,並得出關島原住民的祖先是從台灣遷移到菲律賓、最後渡海到關島的結論。(圖取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頁pnas.org)
跨國團隊分析古DNA 證實關島原住民祖源為台灣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henGOm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4日電)台灣考古學者洪曉純參與的跨國團隊,經古DNA分析,發現關島原住民的親緣關係與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坎卡奈族及台灣阿美族最接近,證實關島原住民的祖源可追溯至台灣。
來自台灣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洪曉純與關島大學教授Mike Carson、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Mark Stoneking等人合作的跨國團隊,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支持下進行考古發掘研究。
洪曉純告訴中央社記者,馬里亞納群島位在台灣東南方,離最近的菲律賓約2000多公里,包括關島、塞班島等島嶼都在其中,根據過去研究可知,史前人類最早在3500年前就到達馬里亞納群島,但第一批島民是從哪裡來,考古學家則意見不一。
考古學者在關島北部的瑞提迪恩海灘洞穴遺址發掘出史前人類骨骸,經由古DNA分析,證實關島原住民的祖源可追溯至台灣。(洪曉純提供)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傳真 109年12月24日
研究團隊於2016年自關島北部的瑞提迪恩(Ritidian)海灘洞穴遺址發掘出兩具史前人類骨骸,並進行古DNA分析對比,發現其親緣關係與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坎卡奈族(Kankanaey)及台灣的阿美族最接近,並得出關島原住民的祖先是從台灣遷移到菲律賓、最後渡海到關島的結論,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站。
跨國團隊分析古DNA 證實關島原住民祖源為台灣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henGOm
洪曉純指出,近年來學者經由古DNA研究,證實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祖源地2018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古DNA實驗室也證實她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史前遺址挖掘的人骨,與台灣阿美族的親緣關係最近,這與她多年來考古學研究獲得的結論一致;目前可確定南島語族在4000年前從台灣遷移到菲律賓後,有一支向東遷移到關島及塞班島等地區,其他族群則向南擴張到印尼及太平洋上的群島
洪曉純表示,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站刊登的最新研究也間接證實關島史前島民的航海能力,在3500年前就能駕馭2000多公里的遠洋航行,也是當時全世界最遠距離的跨海航行。(編輯:謝雅竹)1091224跨國團隊分析古DNA 證實關島原住民祖源為台灣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henGOm

2020-12-24_2258182020-12-24_2258411280x769_508940679951


5千年前海洋台灣/早就透過玉器貿易輸出「南島基因」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7-12-17 04:00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基於重塑台灣親海歷史與文化,並推動台灣邁向主權獨立,自由民主海洋國家願景,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Ocean Taiwan)、文化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12月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舉辦「2017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從2015年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舉行,前2屆都是廣泛針對海洋各種面向進行研討,今年則聚焦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親海歷史」的聯繫關係。
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在昨日研討會中提出,「台灣:海洋國家」觀點,他認為台灣早期原住民於5千年前(即約為西元前3千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從相關地圖資料顯示,台灣南島語族在太平洋海地域分布狀況盛極一時,其擴散範圍遠及今天的紐西蘭,以及夏威夷群島。台灣人的海洋視野,以及對外的貿交流活動,數千年來始終與世界維持開放關係,甚至一直到17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皆未曾中斷。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於專題演講內容明確指出,(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位於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一路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台灣原住民族。」…,該新石器文化後續的發展、變異,也代表著南島語系人群,在台灣與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半島的形成與分化;台灣南島語族(文化),還進一步成為「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構成基礎。」
劉益昌的講題,「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內容提到,透過出土的玉器文物顯示,台灣南島族群與台灣以外持有玉器族群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史前文化(成為)其他南島族群的『祖源』」;透過其它研究面向,例如基因、文化要素,以及語言,皆可得到同樣結論
大坌坑遺址,為台灣一級古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台灣原住民祖先)原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劉益昌教授也指出,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不僅只是一系列貿易活動路線;更是「台灣南島祖先,透過玉器流通,將海洋文化基因(在太平洋諸島)散播開來。」
劉益昌進一步指出,「南島玉路」的輸出途徑,是由多個航向出發;台灣當時也成了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玉器工藝」中心,而且台灣玉器生產重鎮,是位於台東而非今天的西部;所以,從史前史角度而言,應該採取「從東部看台灣」的思維。
劉益昌還說,當時的台灣人,甚至在國外的玉器貿易地點設置生產工廠,部份玉石半成品,則由東台灣運過去,抵達當地後再進行細緻加工。由於玉器的輸出與傳播,甚至誕生了新的台灣原住民族;劉益昌教授大膽舉例指出,東部較新的人種阿美族,可能是當時生產玉器的台灣人,在異地與東南亞國家居民通婚之後,所帶回來的新興民族。他並指出,台灣史前時期,已具備生產青銅器、瑪瑙、以及煉金、煉鐵等高溫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12月16日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辨的「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張家銘/攝影)


 

野蠻時代,眾欺寡-強凌弱,人多欺負人少

我見我思-泥娃娃與石獅子
2017年07月19日 04:10 廖咸浩

一隻殖民時期的石獅子遭破壞,讓媒體為之喧騰不已,而原住民為傳統領域等權益所進行的抗爭雖屢遭公權力強硬以對,卻乏人問津。這石獅子與泥娃娃(原住民歌手巴奈對台灣原住民地位的隱喻)在台灣顯然被給予了完全不同的地位與命運。因為在台灣政府的認知裡:殖民者是文明薪火的傳遞者,故應予膜拜;但被殖民者的悲涼則緣於自己文化落後,怨不得別人。然而,歷史應如何詮釋(包括誰文明誰落後),其實完全端看「國家」在誰的手中。
原住民小說家拓跋斯曾寫過一篇名為〈獵人〉的短篇小說,故事的主軸便是一名原住民老獵人因為狩獵而觸法,讓他百思不解為何一個不知何時橫空而出、叫做「國家」的「東西」,突然禁止其世代傳承的傳統生活型態?
因此,談原住民的處境,必須把視野拉大。首先,必須從現代國家對原住民的侵擾談起。現代國家自1492年開始入侵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瓜分土地、掠奪資源、奴役人民,展開了長達6個世紀的殖民時代。然而,自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解殖民風潮,對那些在自己的傳統生活圈內已經變成少數的民族而言,卻根本沒有可能。在台灣,現代性殖民始於日本據台,而其後的漢人政權則全面承接。由「山地同胞」改名為「原住民」對此事實雖略有提醒,但並未改變殖民的事實。原住民仍是「泥娃娃」任人宰割。
也因此,尋找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就必須回到長期以來的「被殖民」與「殖民」關係來理解「原漢關係」,而不能單純地視為少數人對其處境的不滿。然而,這只是象徵性的起點,在實踐上,即使在北美這種貌似先進的地方,原住民的命運仍被鎖定為「少數民族」,而不時遭到踐踏(如最近美國油管通過印第安人傳統生活領域的事件)。由此可知,若不還原為「殖民」的關係,原住民的遭遇勢必更為不堪。
其次,就台灣原住民的特殊命運而言,我們也應把視野放寬到南島民族的生活圈。如此就會發現,在台灣被壓縮成為少數民族的南島民族,在許多其他地區都是多數民族。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是,台灣其實是漢人與南島民族在東南亞爭逐過程中的一個特例。台灣因為太靠近中國大陸而被漢人以移民的人海淹沒,而意外成為漢人居多數的地區。但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漢人移民雖也都多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但因為沒有變成多數,其命運便與台灣漢人大不相同(雖然漢人在這些地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需鳴鼓而攻)。
總之,不釐清原漢殖民關係,不會有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 https://goo.gl/pHTRb0

南島民族的起源與擴散

 2016-09-29_220611pepo_linguistics27  

從毛利人來自台灣的新聞談南島民族的遷徒史 | TechNews 科技新報 - https://goo.gl/CN9Eyy

南島語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ZJ4Ji

File:Austronesian languages.PNGFile:Austronesian including Malay and various random languages.svg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 https://goo.gl/OHkhKu

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 https://goo.gl/FgJvIK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台灣與紐西蘭相隔九千公里,卻表現著同樣的文化表情
達悟族與毛利族看似不同的人群,卻訴說著同樣脈絡的南島語言
達悟族的「manhawey」振奮儀式與毛利族的「kapa haka」團舞之間
是否傳遞著一樣的文化與精神?
《Zalan 見識南島》第六季.第4集 【海洋文化的表情】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Vfst6p

342587502_941359807280613_4662200175874337964_n342348276_1385716342277265_5794606875902574131_n342362999_249230447523414_3333931685959212245_n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


80年前旅遊紀念品 台史博看得到

 

2016-09-14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現代人流行在網路上打卡、發文,為旅行留下紀錄,而日治時期的民眾沒有網路,購買農特產品、紀念品、寫生,就是他們為旅行留下回憶的方式。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的「台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帶領民眾回到八十年前,看看當時台灣的旅行紀念品與伴手禮。

  • 獨特的南島民族人文面貌,是八十年前日本觀光客的最愛。(記者劉婉君攝)

    獨特的南島民族人文面貌,是八十年前日本觀光客的最愛。(記者劉婉君攝)

「台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是以日本旅遊風潮為背景,呈現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宣傳政績,大力鼓吹日本人來台觀光的情形,展出物品包括日人來台旅遊後,留下的寫生畫作、明信片、旅遊紀念戳章、旅館名片、商品貼紙、心情筆記或旅遊紀念剪貼簿等,帶著參觀民眾一起穿越時空,感受當年的台灣風情。

原民風特產 當時最夯

台史博表示,從日本時代流行的旅遊紀念品來看,台灣帶有異國想像的原住民文化及南洋島嶼的農特產品,相當受到當時日人的喜愛,許多紀念品均以「南國風」為設計元素與題材,而與台灣自然風景、人文景觀、地方物產等相關的「台灣風」紀念商品,具有台灣意象與文化內涵,深受旅客青睞。

特展呈現日本時代因人類學家曾到台灣進行原住民調查,揭開原住民的神秘面紗南島民族獨特的人文面貌,也是日本觀光客的最愛,當時的觀光行程,幾乎都會安排參觀與體驗原住民文化,尤其以桃園角板山、日月潭邵族等景點最熱門,為了方便遊客消費,大城市也紛紛開設特產店,販售原住民工藝品,或是以原住民元素設計紀念品圖案。

展場運用日本時代的產業地圖,搭配當時各地的旅遊紀念戳章,民眾可以透過QR Code,一起蒐集老戳印。十二月底前,凡設籍台南,或在台南工作、就學的民眾,每個月第一週的週六、週日,上午九時至十時,可免票入館。

 

南島語系各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儀式活動有很大的差異,而活人獻祭卻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在此次研究涉及的93個傳統文化當中,便有40個出現過活人獻祭/活人獻祭:殘忍的儀式如何影響人類文明發展?

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愚昧又殘忍,但殺死活人祭祀神明的儀式在人類歷史上並不鮮見。在語文課本上,我們就能從西門豹的故事中看到“河伯娶婦”的活人獻祭儀式:戰國時期,魏國鄴縣的官紳和巫婆勾結,打著“給河伯娶媳婦”的名號,不少百姓家的女孩因此被沉入河中溺死。在歐洲、美洲、非洲的多個古代文明中,也都能找到更加血腥的活人獻祭歷史(更多閱讀:活人獻祭:用生命索取眾神的恩賜)。


19世紀文獻中的一幅插圖,描繪了古阿茲特克人的獻祭場面。圖片來自:Nature
在古代,部族內的殺戮也一直被視為禁忌,殺人往往會被判以重罪,那為什麼活人獻祭這樣赤裸裸的殘殺行為卻會出現呢?

對此,人類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其中一種觀點就認為,活人獻祭是鞏固社會階層的一種手段。組織獻祭儀式是社會上層階級的特權,反過來,上層精英也會利用活人獻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要想證明它卻不容易。而最近,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新的證據[1]。在論文中,來自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者們根據資料對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地區的93個傳統文化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活人獻祭的現象確實顯示出與社會階層“協同演化”的情況:在社會階層高度分化的社會中,活人獻祭的出現頻率更高,而在存在活人獻祭的社會中,階層的分化也被進一步鞏固和強化。

南島語係發源於台灣,包括1200多種語言,這一語係人們的居住地主要為太平洋的島嶼國家,這裡被研究者們形容為“跨文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南島語系地區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島,南至新西蘭,自然環境豐富,同時也衍生出了多樣的文化。圖中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了南島語系當中的一種主要語言。圖片來自:Gray et al., 2009.
南島語系各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儀式活動有很大的差異,而活人獻祭卻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在此次研究涉及的93個傳統文化當中,便有40個出現過活人獻祭。研究者按照社會結構對這些文化進行分類後發現,等級制度越森嚴的社會,推行活人獻祭的比例也就越高。

那麼,活人獻祭與社會階層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呢?研究者在之前的一項研究當中[2],曾經分析過南島語系中400種語言的發展史,使用的方法與演化生物學中用於繪製“演化樹”方法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他們分析的不是DNA序列,而是語言當中的詞彙特徵。

利用這些已有的數據,研究者們很快確定了93個文化的演化關係,再根據各文化中活人獻祭的存在情況以及社會分層的程度建立起了統計學模型。模型檢驗的結果表明,在南島語系文化中,活人獻祭的確與社會階層的分化程度相互影響。具體而言,如果一個社會當中存在活人獻祭活動,那麼這個社會就有更高的機率發展為一個高度分層的社會;更進一步,如果一個社會已經​​發展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那麼活人獻祭還會幫助穩固已有的社會階級。

研究者指出,人類歷史上的社會精英可能常用活人獻祭來彰顯權威,並且往往與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向大眾宣告:誰敢忤逆,就等著遭受天罰吧!這樣一來,上層階級的特權就顯得更加神聖不可侵犯。而且,在多種鞏固社會階層的方法當中,活人獻祭似乎顯得特別有效:懲治對象死了,就不用擔心打擊報復;而且用神明來解釋獻祭行為,就把殘酷的殺人轉化成了一種虔誠甚至“正義”的行為。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中,宗教信仰確實產生了一些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而這項研究也展現了其中黑暗的一面。人類社會從原始的平等狀態向階級高度分化狀態演進的過程中,殘酷的活人獻祭或許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編輯:窗敲雨)

文章題圖:《來自新世界》動畫截圖

參考資料:

Watts, Joseph, et ​​al. "Ritual human sacrifice promoted and sustained the evolution of stratified societies." Nature 532.7598 (2016): 228-231.
Gray, Russell D., Alexei J. Drummond, and Simon J. Greenhill. "Language phylogenies reveal expansion pulses and pauses in Pacific settlement." science 323.5913 (2009): 479-483.

--------------------------

台灣原住民語言 世界瑰寶

2014-04-28
◎ 蔡信德
拜讀樂鍇.祿璞崚岸助理教授呼籲搶救原住民族語言刻不容緩的投書,筆者深受感動,並願以一介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angage family)研究工作者的立場呼應聲援。
今年二月初,筆者在霧台、茂林從事魯凱部落民族誌田野工作,曾與關鍵報導人大魯凱.藍寶(Taruakal.Lan Boo)談及魯凱族語瀕臨滅絕的困境。他是一位受到敬重的魯凱族神父,漢名杜勇雄。他劈頭就說,語言是思想邏輯的工具,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一個族群的魂和血脈。這席話正與語言大師喬姆斯基所言「語言是人類心靈之窗」不謀而合。
二○一○年二月廿一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將台灣官方承認的十四個原住民族語言納入瀕臨滅絕之列。在十六世紀大航海之前,南島民族曾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族。而根據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立的「南島語言基本字彙檔(Austronesian Basic Vocabulary Database)」其共同主持人之一的夏威夷大學教授白樂思(Robert Blust)考證,南島語族分為四支,台灣原住民語言即占四分之三,而且是保留最多古語特徵,彌足珍貴。
已退休的語言學家,中研院李壬癸院士也曾指出,以台灣島上南島語言現象的多樣性,及保存許多古語的特徵,頗符合語言學家薩皮耳(Edward Sapir)的主張「語言最分歧的地區,就是該語族的起源地」,因此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homeland)。一九八八年他曾到高雄市桃源區高中村採集南鄒族的沙阿魯阿部落歌謠,很感慨地表示,有一部分的歌謠已無人能解,尤其是少數碩果僅存的發音人日漸凋零,令人不勝唏噓。
當前原住民語言面臨瀕臨滅絕之際,我們切盼政府立即將列為世界瑰寶、卻即將消逝的台灣原住民語言進行保護,千萬不要在馬總統的主政下橫遭滅絕。
(作者曾任高雄醫學大學校長秘書暨杜聰明名人講座執行長)

-------------------------------------

d948428d948429d948430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地方中心/台南報導
小米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考古研究得知,台灣原住民在3千600年前已開始食用小米,小米品系頗多,單外觀的穗形、大小就有許多差異,成功大學研究與分析發現,台灣小米的分群與地理區域具一致性,對照原住民的歷史紀錄與資料,還可以連結到原住民遷徒、各原民住間的文化交流脈絡。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因對原住民小米文化極感興趣,2005年起帶領學生投入小米相關研究,花費3年時間深入北、中、南、東等原住民部落,共收蒐集324個小米品系,也是目前為止全球蒐集數量最多的單位。
此外,又利用生物技術對小米做DNA遺傳歧異度分析,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張松彬與學生的研究心血,現正在成大博物館「成大教職員教學研究蒐藏品特展」展出,展場裡各式小米一字排開,是難得可以一次看到許多各異小米品種的機會,極富視覺效果,展期至9月。
張松彬表示,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食物之一,也是神聖的作物,播種、耕作、收穫到貯存都有許多的儀式或禁忌;而小米不只是食物,製作小米酒、麻糬也都需要小米,為此,原住民遷徒他處一定會帶著小米。
張松彬表示,小由於小米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不易受外來基因滲入,從這個特點,可以間接得知小米的流向,再追溯原住民耆老的口述歷史、歷史學者過去的研究資料,就可以建構出小米與原住民遷徒的關係。
張松彬與學生分析小米的DNA,再依小米的種類、地域分布,對照原住民的地理分布,發現小米族群的基因流動、遺傳分群,與原住民的遷徒、各原住民間文化交流有強烈關聯。
另外從小米基因的歧異度來看,從北到南,小米基因的歧異度愈來愈大,張松彬認為,此現象顯示,小米的流向應是由北往南,有別於一般人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是菲律賓等南島語系民族遷移而來的觀點。
張松彬表示,亞洲的小米由北往南流傳的理論,之前美國學者也曾提出一樣的論點,而中國方面與小米有關的資料亦顯示,小米也是由北往南流傳的;不過,台灣的小米與中國的小米,從基因來看關聯性極小,顯示台灣早已有種植小米的文化。
張松彬指出,台灣社會變遷,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急劇改變,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淡忘,影響所及,原住小米的品系也逐漸流。
張松彬指出,一般來說,小米在自然條件下3、5年內仍可以順利發芽,但發芽率會隨著時間遞減,目前團隊將蒐集到的小米貯藏在攝氏負20度的冰箱,但已有少部份小米因發霉而逐漸喪失,很希望國家級單位能接手保存,讓辛苦蒐集的小米能夠有效保存與存續。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松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原文網址: 成大:台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16/468576.htm#ixzz3SOHDWXZ3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林榮康的父親(右)身著原住民傳統服裝,與族人站在貓公溪出海口,感嘆獨木舟復興計畫難以實現。【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政大民族系博士候選人、阿美族人林榮康向本刊投訴,指控自己獲中央肯定的獨木舟造舟計畫,欲透過花蓮縣原民處代為發函申請,沒想到卻遭官員刁難,不僅計畫被擱置,最後還被退文。除了質疑遭公務員從中作梗,林榮康還透露,近年中國政府在廣西省及海南省建立了2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提供大量資源,不斷對台灣的原住民進行滲透與文化統戰,企圖塑造「台灣原住民族是中國一分子」的假象。
林榮康指出,部落一名洪姓族人已經接受中共資助與邀約,前往廣西省「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居住、擔任政協委員,並回台吸收族人赴廣西,甚至還有族人為了利益,改口稱自己的文化源自中國大陸,他擔心阿美族獨木舟文化缺乏保護,也會遭中國剽竊,無法繼續傳承。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Mirror Media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根據林榮康的考證,阿美族祖先傳承的獨木舟之旅,是從台灣出發,航行經過菲律賓沿岸抵達赤道之後,在南緯5度的地方張開獨木舟的帆,利用黑潮的水流到達新幾內亞,並與當地原住民文化交流、禮物交換,但是清朝統治台灣之後,對原住民實施海禁,將阿美族獨木舟焚燒殆盡,相關文化幾乎滅絕。
直到近年,紐西蘭毛利族人來台進行文化尋根,也曾多次前往花蓮的太巴塱部落,向台灣原住民宣告,他們是從台灣漂流到紐西蘭的族人,才還原了阿美族與其他的南島語系民族之間的聯繫
【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2021-01-19_0917012021-01-19_0917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