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發現黃帝爭戰蚩尤用兵符
2016-03-03_1512402016-03-03_151312  
2016-03-02 19:14 中央社 香港2日電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圖/擷自新浪網
分享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圖/擷自新浪網
分享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片,傳出可能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爭戰蚩尤時的兵符。

新浪網今天報導,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副會長李俊傑與研究會會員於2011年11月5日前往羊頭山考察戰國百里石壘古長城遺址時,無意間發現一塊形狀特別的石片。

這塊石片四邊都有人工打磨過的痕跡,而且石刃非常鋒利;石片兩面都有數十條紋飾,一面條形紋飾多,並有20個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星星圓點」,另一面只有條形紋飾卻無星點。

李俊傑當年曾就這塊石片諮詢晉城市旅遊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對方認為,石片名為「石鉞」,距今約7000至5000年,是原始社會高等級將領使用的指揮兵器和王權的象徵。

報導提到,在發現石鉞後的4年中,李俊傑與學者不斷研究,今年春節,他們總結認為,石鉞上的「條紋」、「圓點」和「形制」與眾不同,疑似為一塊炎帝與黃帝征戰蚩尤時的兵符。

根據資料顯示,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黃帝(西元前2717年至2599年)則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

神農氏,烈山始祖 出生於姜水 因此姓姜+高、姜、呂、魯、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3TyTl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2XS5t8YiHnLx__hTwwpbw

---------------------------------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姓氏分佈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姓氏遷徙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週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海外:除移民海外的漢族姜姓以外,還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朝鮮、韓國和越南,主要為朝鮮族或京族。可能是商朝至漢朝之間移民的中原人口的後裔。

姜姓與姬姓、媙姓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中國四大古姓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寶雞市境內),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族人共尊炎帝為得姓始祖。
姜姓是中國呂姓、丘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蘆姓、盧姓、崔姓、甫申氏、紀姓、許姓、向姓等102個氏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2007年,姜姓人口排名中國百家姓氏第26位。

起源始祖

姜姓起源,姜姓的來源

姜(jiāng)姓起源有:
源於烈山氏,出自炎帝神農氏出生地姜水,屬於以居邑名為姓。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癸),感神龍首爾生炎帝。[1] 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2] 。戰國時期,姜姓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呂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源於“癸”。癸+女=姜。“姜”姓本意女癸所生,女癸之後代(有些史籍誤作“女登”,當為“女癸”)。有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給帝,其所生子皆賜姓曰“姜”。癸+女=姜。女癸享大鼎祭祀,廟號“母癸”。姜姓後人絕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後。另據甲骨文字義,姜是癸女合體字,即癸女所生之意。癸+女=姜。壬娶女丁,產生了皇,皇族逐漸強大,又產生了帝族(戊娶癸)。女癸嫁給帝,所生的後代就是姜姓。[3]

源於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屬於以帝王賜姓改姓為氏[4] 。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宋書·吐谷渾傳》記載,南朝宋時期,西南地區有羌族人改漢姓姜姓。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姜氏。
源於女真族姜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5] 。[3]

姜姓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經考證,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6]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
姜姓起源之郡望堂號
姜姓起源,姜姓的來源
郡望堂號

郡望:天水郡、廣漢郡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 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郯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莊,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勝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 河北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莊16莊、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慶堂:(餘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龍砂支脈:餘慶堂分支,江蘇江陰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乾”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莊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槍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山東嶧縣姜氏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700人(現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湖北棗陽,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云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的來源之遷徙分佈
遷徙傳播

姜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

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禹

炎帝神農氏,治水有功,封於呂,建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商朝東伯候姜桓楚之子姜文煥,因姜皇后被殺害,然北方冀州侯蘇護仍聽命於商朝,北伯候崇侯虎因至死效忠商朝國王,不與東伯侯聯合,被週人典籍所貶低,今北伯候崇侯虎商朝大​​將的評價仍沿用周人的說法,被稱為“告密者”。今所遂聯合西伯伯侯,推翻商朝,南伯侯未知。東伯候後裔姜尚(今山東日照人)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

姜子牙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關東大族遷至關中,姜氏望族被迫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遂世居天水(今屬甘肅),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

(4)東漢末、三國---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後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漢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發展繁衍中心(姜方語)”。兩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姜族紛紛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張友茂語)”。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轉漢中,入天水,繼續融入姜姓發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國北出漢中,西遷甘肅天水的那支,姜方為三國名將名臣----姜維後裔。其中天水姜維後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神翊後裔,為保血脈,繼續遠遷蠻荒之地,發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後沿海岸線西遷廣西

(6)、南宋末期,姜氏居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軍團,遠征大理國,姜族一部自廣西北還中原故里---河南,融進當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間---此支系繼續在豫繁衍生息,復成望族。清---其一脈,就是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其一脈,遷往海岸城市青島等地,暫居齊魯境內。

(7)、其族人居小青島,以捕魚為生。德國侵占青島後,將小青島改名為“阿克那島”。1898年夏,改名為“青島百合”,或“百合綠島”。姜先人退出該島,去海岸內定居。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侵占了青島,地名全換成日文名稱。當代,全國已形成四川西部、山東東部、東北、河南四大塊姜姓聚集區。

姜姓圖騰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如今,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姜姓人口的10%以上。

姜姓的家譜
唐朝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字輩:“世運承先澤光華繼後如家國文明遠廷賢任爾思一邦登政仕永紹吉人圖三伯從公久天壁可為謨子能輝前志兆泰俊良儲”。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統一字輩:“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為“孝”字輩開始續延。 山東萊陽姜姓一支字輩:“國祖德千秋遠”。山東萊陽姜姓一支字輩:“廷玉日世翕永成書”。山東蓬萊姜姓一支字輩:“世守仁可長……” 山東蓬萊姜姓一支字輩:“德必 ​​希成作樹傳家福善名”。山東泰安東平姜姓字輩:“發祥志蘭方……”山東泰安姜姓字輩:“炎錫漢桂煥培明潞樹烯增”。 山東荷澤鉅野姜姓字輩:“金全發……”山東登州寧海姜姓字輩:“雲玉萬殿……”山東登州文登姜姓字輩:“財世福國學永雲連會玉”。 山東濰坊昌邑姜姓字輩:“起言義則思……”山東濰坊姜姓字輩:“玉官傳明祥……”山東濟寧姜姓字輩:“延慶開元美玉……”山東威海姜姓字輩:“學書宜立志明……” 山東平度姜姓字輩:“天作書連進學……”山東鉅野姜姓字輩:“九守永傳慎福貴常青廣自體玉先連”。 山東牟平姜姓字輩:“文國興逢英……”山東德州姜姓字輩:“文九□殿振延秀智仁聖”。山東黃縣姜姓字輩:“思啟建國開元”。山東聊城姜姓字輩:“久志清會明……”

山東姜姓一支字輩:“齊儒聖兆聘渭訪續祥邦國治誠順誥恆富裕利長仲法奎培運永冠西世昌”。 江西瑞邑井泉莊姜氏字輩:“儲文茂勝永大守志興啟賢能道仲時金常必正家(之)”。注:從“儲”開始接續。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輩:“紹文茂勝永大守志興啟賢能道仲時金常必正家學海亨榮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輩:“泰千文受斌延鴻玉以興太一仲良季達光聖開成典禮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輩:“守應自先景從明哲欽尊典禮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輩:“太宗彥文國壽定保德元朝典時福單延汝周啟應永世家茂學海亨榮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 江蘇鹽城姜姓字輩:“傑善芝家必有餘慶”。 江蘇鹽城建湖姜姓字輩:“曰有效啟玉(東)海基”。 江蘇鹽城大縱湖姜姓字輩:“山文昌章中正大”。江蘇揚州姜姓字輩:“洪昌明正寶……”江蘇邗江姜姓字輩:“朝拜治國民律修義德”。 江蘇淮安姜姓字輩:“學萬守成文道其昌邦國之江”。江蘇贛榆姜姓字輩:“開致仁守(正)先(修)啟(在)厚統”。 江蘇常州姜姓字輩:“中俊法仁炳習誌士國良翰廣思茂”。遼寧丹東姜姓字輩:“文明兆忠奎庭廣福來祥”。 遼寧營口大石橋姜姓字輩:“日思祖得弼希成莫秉亦元可嗣聲務若本存大作用乃為克世以傳鳴”。 遼寧大連姜姓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遼寧大連瓦房店姜姓字輩:“國年玉林豐福慶永長生”。
----------------------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姓氏分佈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 ​​,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姓氏遷徙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週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海外:除移民海外的漢族姜姓以外,還主要分佈於今天的朝鮮、韓國和越南,主要為朝鮮族或京族。可能是商朝至漢朝之間移民的中原人口的後裔。

郡望堂號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圭阝(今甘肅省天水市);

  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3.河南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堂號:姜姓以“天水”、“ 龍泰 ”、“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 ​​為其堂號。

  4.渭川郡:姜子牙的後裔,分佈未詳。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堂號有: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安徽宿州、江蘇沭陽、福建。江蘇鹽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莊,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南臺灣 姜、姜林姓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河北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安
-----------------
姜氏家廟+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姜世良祭祀公業基金會+姜世良+合約字祭祀團體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IzUG1Z
----------------------
遼寧大連莊河姜姓字輩:“鳴德作天志……”遼寧滿族姜姓字輩:“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璽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丰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遼寧姜姓一支字輩:“清殿永遠禮智信”。湖北南漳姜姓字輩:“文茂永德福慶國語正大光明”。湖北竹 ​​山姜姓字輩:“復興盛世啟忠厚傳家庭”。 湖北荊州監利姜姓字輩:“遇世正志定學應昌大開祥運修齊景盛明”。湖北襄樊谷城姜姓字輩:“春發元茂英……” 四川廣安姜姓字輩:“騰學文永開通大以豐錫興榮自有光”。四川姜姓一支字輩:“萬德方宏龔東”。 四川廣元姜姓字輩:“庭成玉得(德)紹民(元)國”。四川內江姜姓字輩:“文之月成應國光思德樹明清天福太永興桂維修”。 安徽滁州姜姓字輩:“文永長維廣家樂世書必有相”。安徽定遠姜姓字輩:“志文天朝爾廷必洪大學士業守書田國華克正祖德延長”。 安徽五河姜姓字輩:“忠厚傳家遠……”安徽桐城姜姓字輩:“神祖為上之字國昌恭寬信敏長發其強”。 吉林長春姜氏字輩:“啟炎義再思深修有餘慶”。雲南姜姓一支字輩:“武英南進顯……”浙江蒼南姜氏字輩:“植炳培錦溯集榮增”。 河南信陽姜姓字輩:“賓東朝德有富榮國玉春滿堂萬代長青”。河北姜姓一支字輩:“登德志海春樹永福貴”。新疆奇台姜姓字輩:“三子學文基有德世來元”。 貴州遵義姜姓字輩:一房支派:“光在文希單正起芳明天修德能傳遠萬古永流源”;二房支派:“文之月成應國光思德樹明清天福泰永興桂維修”;三房支派:“禹國若朝單文正廷子如應順堯邦美可立定林謨”。 重慶奉節姜姓字輩:“庭宗萬代陳先澤大學啟興傳明達世德遠文門在朝端”。黑龍江姜姓一支字輩:“文功成志殿永記詩書化維懷”。 姜姓一支字輩:“少崇肅法進德益彰衡紅光正家兆義昌”。姜姓一支字輩:“全永克修日力安”。 姜姓一支字輩:“照勇錫文寶開自良兆修立懷本居東邦傳家道令宗乃啟昌”。 姜姓一支字輩:“四紅業守書田國華克正”。姜姓一支字輩:“文尚四合一虎庭更有海貴萬永明振興中國立尊天”。姜姓一支字輩:“鴻連宗光遠世瞻祖名長”

-------------------------------------

5907-140922150U1Q4w800 (35)  

神農嘗百草 中華農業和醫藥之鼻祖
神農氏像東漢畫像石。(維基百科)

神農氏嘗遍百草,最終找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可以治病。他來人世間為中國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發展,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
自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後,為了豐富人們的技能,提高人們對宇宙、地球和自然界的認識與適應能力,天上又下來了一些神,教導人們掌握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與知識,開始了神與人同在的遠古時期。神農氏就是其中一個來到人間的神,他是中國古代三皇之一,他教人類種稻穀、認識草藥的技巧,被稱為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祖。

「三皇」之一 神農氏

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三皇」意指「天皇、地皇、人皇」,他們分別是女媧、伏羲、神農。三人分別被尊稱為「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而「氏」的原始意義是神祇之意,三人皆有神通法力。

關於神農氏,《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姓姜,他的母親叫女登,是有蟜氏的女兒,少典的妃子。因感應神龍之氣而生下炎帝。《春秋緯‧元命苞》中說他是「人面龍顏」,出生就有個水晶肚,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個時辰就會說話,五天以後就可以走,七天以後牙齒就長齊了。

他砍削木頭做成犁頭,彎曲木頭製成了犁柄,這種農具給耕田除草帶來便利,他就用它來教導天下民眾,所以號稱神農氏。神農氏開始蜡祭,用紅褐色的鞭子鞭打百草,並品嘗知其平毒寒溫之性味,才有醫藥。又製作了五條弦的瑟。在中午時分設置市集,使他們相互交換貨物。神農氏將八卦重疊推演成為六十四卦。

神農氏起初定都於陳,後來遷於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去世,埋葬在長沙。

神農嘗百草

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很艱苦,由於各種疾病的侵襲,人們又不知道如何治療,因此很多人只能等死。炎帝看在眼裡,非常著急,他決定要找尋治病的方法。《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

神農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用赭鞭逐一抽打,藥草經過鞭撻,無論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露出來。為了進一步辨識藥物的性味和功能,神農又親嘗百草,以身試藥。

神農每天都堅持品嘗各種各樣的草木,然後記下各種草藥的藥性、氣味與種類,適合治療哪些疾病。為了儘快掌握各種藥性,他每天都日以繼夜地工作,幾乎每天要嘗成百種草藥,甚至曾經「一日而遇七十毒」。幸虧他的身體是玲瓏透明的,從外面就可看清五臟六腑,所以能夠知曉中毒部位,馬上找到解救的方法。

一天,他嘗了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後,這種植物就在肚子裡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裡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後來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跋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

就這樣,神農一次次地冒險,一次次地品嘗,終於掌握了大部分草藥的性能,他總結了許多用什麼藥可以治什麼病的經驗。最終神農氏找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可以治病。他來人世間為中國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發展,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

《神農本草經》將百草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可以養命、輕身、延年。中品一百二十種,可以養性、補虛、益氣。下品一百二十五種,可以治病。

神農架的傳說

傳說神農為了找尋草藥,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整整走了四十九天,歷經千辛萬苦,趕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虎豹蟒蟲,來到一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的地方。此地長滿了奇花異草,異香撲鼻。

神農站在山腳下仰望高山。怎樣才能上去呢?忽然,幾隻猴子順著高懸的古籐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他靈機一動,讓臣民們砍木桿,割籐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一層。春去夏來,秋去冬至,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鷹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藉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神農踏遍了每一座山嶺,嘗出了麥、稻、穀子、豆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遍了各種草木,將毒草和藥草加以區別,發現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能治一百種以上的病,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準備下山回去時,放眼望去,發現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庭去了。

為了紀念神農氏嘗百草,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

始種五穀 開啟農業

人類逐漸繁衍,游牧、狩獵所獲得的糧食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神農便找尋其他食糧的方法。據說,有一天從天上降下榖米(一說丹雀銜來九穗禾),他嘗了一下,覺得很香,便命百姓把榖種搜集,然後播種在開墾過的黃土上,引水灌溉,使得五穀順利成長,百姓獲得充足的食物

還有另外一個傳說。一天,神農在找尋食糧的路上累了,便在一棵樹下睡著了。睡夢中,受神女的點化,醒來後在山洞附近找到了一株能供人類食用的稻穗。神農在一片水田裡試種了一年,秋後果然收穫了一擔金燦燦的果實,他給果實取了個名叫稻穀,給花草也取了個名叫禾苗。然後,他將種植方法教授給人們。

使耕種更方便,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易‧繫辭》)發明瞭翻土用的耒耜、鋤頭等農具,提升耕種的效率。正是在神農時代,中華民族開始進入了農業部落社會。人們為了感激神農給人類帶來的幸福,尊崇他為農業之神。

建市場 教養蠶 制陶器

神農氏除了「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之外,還「治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田耕的轉變,實踐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跨越。

神農教人們養蠶吐絲,治麻為布,此後人們才有了衣裳,可以抵禦寒冷的天氣。

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食物。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征、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娛百姓之情。

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鼓勵大家互通有無,首辟市場,倡貿易,以提高生活質量,開了經商的先河。◇

----------------------------

主祀神明 ─【神農大帝】

  據古文獻記述: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地」「人」三皇,【神農大帝】即上古時候的人皇,世稱「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民間又有「五穀先(仙)帝」、「藥王大帝」、「栗母王」、「田祖」...等尊號;廟祀神像造型多為:頭角崢嶸,袒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手持稻穗,十足表示出上古時代,開天闢地後的原始裝束。

 「帝王世紀」中記述:『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史籍記載炎帝(生於紀元前三二二0年)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於今湖南長沙。清朝雍正時期,詔令各府州縣擇地設「先農壇」,以紅質金字作先農之神位,年年由地方官率農民致祭,天子亦在京城舉行「祈農」之祭,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為聖誕日。

  【神農大帝】之一生可謂充滿神奇,其自幼稟賦優異;及長,不僅斲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 農耕之法;又親嚐百草,辨其良惡藥性,共得三百六十味草藥,分寒、熱、溫、平四等及甘、辛、 鹹、苦、淡、酸六味,可治四百餘種疾病,後世遂將此著書立說,稱為「神農百草經」,人民自此 不畏疾病之苦,而中國之醫道亦自始而立;此外,神農更訂定「日中為市」創立市集,並制定「權 度量數」為物之輕重、長短、多寡、損益及價值貴賤之衡量標準,使人們得以無爭議的互通財貨, 建立經濟制度,此為中國最早的商業社會型態。

  【神農大帝】製農具、教耕稼、種五穀、嚐百草、作燈火、制訂權度量數,將百姓的生活漸漸 導入文明社會,著實對中國文化有莫大之貢獻,所以農民、藥商、糧商、醫師皆奉之為守護神或祖 師爺,而一般百姓對其感恩的謨拜,更是歷千萬代而不衰。

財團法人中和廣濟宮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 95 號 電話:(02)2249-9862.(02)2247-2432
財團法人中和福和宮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廣福路112號 電話:(02)2249-5338.(02)2245-7375

-------------------

林維源(閩南語:Lîm Uî-goân;1840年3月21日-1905年6月16日),字時甫,號冏卿,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板橋林家的族長,養父林國芳,生父林國華。是一位富商、紳士、官吏。曾任太僕寺卿、幫辦台灣撫墾大臣等職。林維源與其兄林維讓屬板橋林家第四代,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板橋林家花園也多在其手中完成。清朝馬關條約割台於日本後,遷居於閩南廈門至卒。https://goo.gl/wyCAFG

----------------------------

常見堂號  姓 氏

濟陽堂

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西河堂

卜、林、卓、宰、靳
河南堂

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東魯堂


雁門堂

文、田、童、農
隴西堂

牛、辛、李、時、彭、董
天水堂

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姜
平陽堂

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吳興堂

水、尤、沈、明、姚、施
太原堂

王、羊、鄢、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高屏堂

巴、范
南陽堂

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京兆堂

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
渤海堂

甘、封、高、歐陽
汝南堂

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洪
武陵堂

冉、華、龍、龔、顧
上黨堂

包、尚、連、鮑、樊
陳留堂

伊、阮、虞、謝
上谷堂

成、侯、寇、榮
沛國堂

朱、余
晉陽堂

匡、唐、景
新安堂


武威堂

石、安、賈、廖
樂安堂

任、孫
馮翊堂

吉、雷
中山堂

仲、湯、藺
西平堂


安定堂

伍、胡、席、粱、程
東海堂

有、茅、徐
河東堂

呂、薛、裴、儲、聶
下邳堂


延陵堂


盧江堂


北海堂

刑、郎
平陵堂


彭城堂

金、劉、錢
清河堂

房、傅、張
廣平堂

游、賀、談
江夏堂

費、黃
遼西堂


平原堂

東方
頓邱堂

葛、司空
弘農堂


百濟堂


內黃堂


江陵堂


鉅鹿堂


蘭陵堂


解梁堂


燕山堂


武功堂


始平堂

翁、馮、龐
魯國堂


譙國堂


濮陽堂


東平堂


博陵堂


山陽堂


瑩陽堂

昌、潘、鄭
臨海堂


范陽堂

簡、鄒、燕、盧
齊郡堂

查、晏、覃、富、譚
高陽堂

紀、耿
敦煌堂


魏郡堂


扶風堂

馬、班、祿、萬、魯
千乘堂


會稽堂


河內堂

荀、司馬
廣陵堂

貢、盛
薛郡堂


河間堂

凌、章、詹
南昌堂


豫章堂


穎川堂

陳、鄔、賴、鍾
護國堂

逢、邊、戴、稽
餘杭堂


汾陽堂


琅瑜堂

符、雲、諸葛


姜太公始祖為炎帝
姜姓始祖-炎帝
姜姓始祖炎帝神農氏 
姜姓源流記載如下:
姜姓注音:(ㄐㄧㄤ)漢語拼音:.JIANG「简:姜」(◎天水郡)。百家姓排名第32位、台灣排名第80位、大陸排名第60位。姓氏起源:炎帝第一代。
姜姓始祖: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父少典氏,母有蟜氏女安登之長子。
分類:以姓為氏。說文解字及元和姓纂:神農(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為姓。姜太公(姜尚),封于齊國,後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遂為「姜」氏。
姜氏起源有二:炎帝生於姜水,因生為姓,其後太公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又桓廷昌上元中准制改姜氏。
據氏族志略,姜姓衍生姓氏如下(姜太公後裔衍生姓氏如下:)
一、姜伯夷在虞、夏之際,為四岳始祖,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姜。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
二、齊氏:姜姓,四岳之苗裔也,與申、呂、許皆姜姓。四岳佐禹有功,或封於申,或封子呂,故太公謂之呂望。文王得子渭濱,以為太師,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子營邱,即今臨淄縣是也。或云,營邱故城在濰州昌樂,其地本顓帝之墟。晏子曰:昔爽鳩氏始居於此,季薊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又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俗公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簡公四年,獲麟之歲也。凡二十九世,為強臣田氏所篡。子孫以國為氏。又衛大夫齊子,以字為氏。戰國時有齊明,周人也。漢有光祿大夫齊晉。功臣表,平恭侯齊受,傳封四代。晉有齊恭,注漢書。前涼將軍齊肅。後涼僕射齊難。
三、許氏:姜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後,堯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嶽後,今許州是也。靈公遷於葉,悼公遷於城父,又遷於白羽,許男斯遷於容城。自文叔至莊公十一世,始見春秋。元公子結元年,獲麟之歲也。至戰國時,為楚所滅。昭十九年,許悼公瘧,飲太子止之藥卒,太子奔晉。定六年,鄭遊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哀元年,楚子、許男圍蔡。杜預注曰:此蓋楚之封也。哀十三年,許男成卒。秋,葬許元公。晉有許偃,楚有許伯,鄭有許瑕,皆以失國不能庇其本枝,故適他國。
四、紀氏:炎帝之後,侯爵,姜姓。莊四年,齊滅之。杜預云:東莞劇縣。按紀訛為劇。在青邱臨胊縣東,壽光縣西,故魯連曰:胊劇之人辨。漢有紀信,弟成生通,封襄平侯。宋朝登科有紀瑛、紀元規。
五、淳於氏:亦曰州公,姜姓。風俗通曰:春秋時之小國也。桓五年,不復其國,子孫不以國為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為於氏。其地本在密州高密,為杞所並,遷江南。杜預云:南郡華容縣是也。華容,今荊南府監利縣。宋皇祐登科,淳於復,登州人。又淳于興宗,南劍人。
六、申氏:伯爵,姜姓。炎帝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今信陽軍乃唐申州,即其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後為楚之邑,申公居之,又為申氏,是以邑為氏也。魯有申豐,鄭有申侯。齊有申蒯。韓有申孫害,著書。漢有申巡。石趙有申鍾,為司徒。宋慶歷登科,申顓,信州人。政和,申好問,鄆州人。
申氏有二,姜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楚之申邑,申公居之,以邑為氏。
七、章氏:即鄣國之後也,姜姓。齊大公支孫封於鄣,為紀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齊成王將有章子。秦將有章邯,字少榮,收趙滅韓有功,封雍王。望出豫章。
八、謝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袞(六允)州龔邱縣謝城是也。後失爵,以國為氏焉。魯有謝息。漢有謝弘、謝弼,謝該。
九、封氏:姜姓。炎帝裔孫鉅,為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後氏之世,封父列為諸侯,今開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國,子孫為齊大夫,遂居渤海蒨縣。裔孫岌,後漢侍中、涼州刺史。又有賁氏,改為封氏,虜姓也。望出武陵。宋元符登科有封賡。大觀登科有封祥,懷州人。
十、呂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歷夏、商孫墜,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或言宣王時改呂為甫,然。呂甫聲相近,末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呂望相武王,呂姜為衛莊公妃,其時呂國猶存故也。呂望封齊之後,本國微弱,為宋所並,故宋有呂封人樂懼,呂封人華豹。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末知其以字以邑與?漢有單父呂公,女為高帝後,封臨泗侯。又後魏有比邱氏,改為呂氏,虜姓也。
呂氏有五,姜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呂氏,叱呂氏,並改為呂。
十一、竹氏:姜姓。孤竹君,成湯封之遼西,至伯夷、叔齊,有讓國之賢,子孫以竹為氏。後漢竹曾為下邳相,又擬陽侯竹晏,並東免人。宋朝有竹滋,登進士第,開州人也。
十二、齊有欒氏,姜姓,齊惠公之後。惠公子堅,字子欒,是以字為氏者。漢有欒布,又有尚書欒巴。望出西河,魏郡。宋朝登科有欒副。
欒氏有二,晉欒賓之後,姬姓也,以邑為氏。齊子欒之後,姜姓也,以字為氏。
十三、隰氏:姜姓。齊莊公子廖,事桓公,封於隰.陰為大夫,故以為氏。杜預云:濟南有隰陰縣。
十四、崔氏: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杜預云: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世孫夭。僖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氏出奔衛,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五年,崔杼弒莊公。崔杼生成及疆,後妻生明,嫡庶爭立。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疆,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並為著姓。
秦有
十六、棠氏:姜姓。齊桓公之後,邑於棠,曰棠公,其後為棠氏。又楚亦有棠邑,大夫伍尚之所封,號曰棠君,其後亦為棠氏。
十七、檀氏:姓纂云:姜姓。齊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為氏。然瑕邱魯地也,或齊之公族奔於魯者,受邑乎檀也。禮記:魯有檀弓,是其裔也。又周卿士檀伯達。六國時齊有檀子。望出清河、平盧。高平。
十八、大陸氏:姜姓。齊太公之後食邑陸鄉,因號大陸氏。齊簡公時有大陸子方。
十九、邱氏:姜姓。大公封於齊而都營邱,其支庶居於營邱者,遂以邱為氏。其地在今齊州臨淄。或云濰州昌樂有營邱故城。左傳:有邾大夫邱弱。邱氏世居扶風。又有邱林氏、邱敦氏,並改為邱氏,虜姓也。
二十、申屠氏:姜姓。周幽王申後,兄申侯之後,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以為氏。一諡,申徒,夏賢人,後音轉改為申屠氏。又有作勝屠者。或云,申屠,楚官號。
二十一、東郭氏:姜姓,齊公族,桓公之後也,齊大夫東郭書,見左傳。又大陸子方號東郭賈,齊人。莊子有東郭子。魏文侯時有東郭子方,東郭惠,見諡苑。
二十二、淤陵氏:姜姓。風俗通:陳仲子,齊世家,辭爵,灌園於於陵,子孫氏焉。
二十三、姜氏:姓也。炎帝生於姜水,因生以為姓。其後太公封於齊,世與周、魯為婚姻。歷二十九世,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又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為姜氏。
二十四、齊有國氏,姜姓,其先共伯,齊之公族也。高氏、國氏、世為齊上卿,蓋天子所以命相齊者,故曰: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宋朝登科,國鼎臣,海州人。國經,衡州人。又有國宗。望出下邳、樂安。
國氏有二,鄭子國之後,以字為氏,姬姓也。齊有國氏,姜姓也。
二十五、慶氏:姜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後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為氏者。望出廣陵。
作者註: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今無虧之子慶父,其後為慶氏。此又以父字為氏,而不以王父字為氏也,不可一概言。
二十六、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自齊慶父之後,皆以慶為氏。至後漢汝陰令慶儀,即慶普之裔也。儀之孫酺,酺子侍中質,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又後魏賀蘭氏、賀賴氏,並改為賀氏,虜姓也。望出廣平。宋賀恂,青州人,慶歷登科。賀理,蔡州人,熙寧登科。賀旂,元祐;賀衛,政和;賀紱,並齊人也。賀密、賀天覺,並密州人,宣和登科。
二十七、尚氏:姜姓,齊大公之後也。大公號太師尚父,支孫因氏焉。後漢高士尚長,字子平。望出汲郡、清河、上黨。
二十八、子旗氏:姜姓。齊惠公曾孫欒施,字子旗之後也,本欒氏。
二十九、子乾氏:姜姓。世本: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也。
三十、子工氏:姜姓。世本: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也。
三十一、子泉氏:姜姓。世本:齊項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也。又子泉捷,齊大夫,見新序。
三十二、子襄氏:姜姓。齊惠公之子,公子子襄之後也。
三十三、子雅氏:姜姓。齊惠公之孫,公孫竈字子雅之後也。
三十四、子尾氏:姜姓,齊惠公之孫,公孫蠆字子尾之後也,亦為高氏。
三十五、三苗氏:姜姓。炎帝之後為侯國,因氏焉。
三十六、高氏:姜姓。齊太公六代孫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孫傒,以王父名為氏。裔孫洪,後漢渤海太守,因居之。又有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後,亦為高氏。鄭有高克、高渠彌,不得氏。又高麗羽真氏改為高氏。又是婁氏改為高氏。又高獲,自高麗歸魏,周賜姓獨孤氏。
三十七、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孫傒,以王父名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祖無後,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世宗。
三十八、臼季氏:姜姓,齊公子臼季之後。魯有臼季宣孟。
三十九、激氏:齊太史激之後。漢書淮南王傳:有激章。
四十、刁氏:音凋。風俗通:齊大夫童刁之後。戰國時有刁勃。漢有刁閒,齊人,以富聞,子孫居渤海。後漢有侍中刁榮。宋有刁湛、刁約、刁獻可,登科。
四十一、劦(刁刁刁)氏:音黎。蜀有刁逵,避難改焉。又百濟八姓,其三曰劦氏。
四十二、連氏: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後。又是連氏改為連。望出上黨。
四十三、法氏:姜姓,田氏之裔也。齊襄王名法章,支孫以名為氏。
四十四、光氏:狀云:光之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為氏。宋有光垂裕,登進士第。又有光利賓,絳州人。
四十五、駱氏:姜姓。齊大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吳有駱統,東陽人,後居會稽,曾孫勍。又他駱伏氏改為駱氏。望出河南、會稽。宋駱偃、駱輿京,登進士第。宣和,駱武仲,京兆人。
四十六、望氏:姜姓,風俗通:齊大公望之後。姓苑云:今魏興人。景祐登科有望言儼。
四十七、將具氏:姜姓,英賢傳:齊大公子將具之後,見國語。
四十八、將鉅氏:即將具氏之訛也。漢書藝文志:六國時將具子彰,著書五篇。漢章帝時中謁者將具彌。
四十九、丁氏:姜姓。齊大公生丁公伋,支孫以丁為氏。漢有丁固。功臣表:陽都侯丁復,宣曲侯丁義,並傳封四代。樂成侯丁禮,傳封七代。
作者註:諡法雖始有周,周自文王以後,世世稱諡,是時諸侯猶末能遍及。晉、魯大國也,魯再世伯禽稱魯公,晉再世燮父稱晉侯,曹、蔡皆四世末稱諡。齊再世伋稱丁公,三世得稱乙公,四世慈母稱癸公,五世哀公孫辰而後稱諡,則知所謂丁公者,長第之次也。
五十、癸氏:姜姓,齊癸公之後,見姓苑。
五十一、左氏:姜姓。齊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為氏。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者,以為左史官,故亦為左氏。望出濟陽。
五十二、章仇氏:姜姓。本章氏,齊公族。漢有章弇,因避仇遂加仇字。唐長安元年,右史知貢舉張諡下進士章仇嘉勉。又隋賜姓盧氏。
五十三、有太子少傅桓榮,又司徒桓虞,又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姜氏。又烏九氏改桓氏,虜姓也。
五十四、懿氏:姜姓。風俗通:本齊懿公之後。姚秦有吏部郎懿橫。
五十五、厲氏:或作酈。姜姓。風俗通:齊厲公之後。漢有魏郡大守義陽侯厲溫,見功臣表。吳志:孫皓以孫秀奔魏,改姓厲氏。唐有厲歸真,善畫。又光啟登科有厲自南。今東陽多厲氏,望出范陽。宋登科有厲申,開封人。又有加邑者,酈靜,嘉祐登科,湖州人。
五十六、孝氏:姜姓,齊孝公支孫之後也。
五十七、齊季氏:姜姓。齊襄公子季奔楚,因氏焉。世本:魯有大夫齊季窺。
五十八、戎子氏:戎子駒支之後。此允姓之戎也,而姓纂稱姜姓。
五十九、丁若氏:姜姓。風俗通:齊丁公子懿伯,食采於若,因氏焉。晉遂興令丁若堅,高密人。
六十、略氏:姜姓。吳志:有略統。望出武陵。
六十一、蒲盧氏:姜姓。齊人蒲盧胥,善弋射。
六十二、盧蒲氏:姜姓。齊桓公之後。左傳:齊有盧蒲就魁、盧蒲癸、盧蒲嫳。
六十三、玆毋氏:毋音無,下同。左傳:齊大夫玆毋還。漢有侍御史玆毋常。
六十四、桓庭昌,唐上元准制改為姜。
據王圻續文獻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綜合炎帝神農氏姜姓派下所衍生姓氏便覽:
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炎帝神農氏所衍生姓氏如下:姓姜,姜之支國有十三:怡、伊、紀(紀侯失國,其弟奉鄭人入齊後有、邢氏、裂氏、(山雋)氏。)淳(淳之後,淳于氏、于氏。)甘、州、舟、駘、戲、向、薄、列、賴(列、賴滅于楚後有隨氏。)竹氏、竺氏。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台氏。伊尹後: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衝伯氏。姜之派:烈氏、烈山氏、列山氏。厲氏、厲山氏、巫氏、神氏。農氏、靈氏、節氏、藥氏、山氏、鄒屠氏等共四十九個姓氏。
一、姜公榆罔派下部分
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代榆罔: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潞之支派,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烏護氏、紇骨氏、壹利吐氏、異其斤氏、回紇九姓。回紇氏、僕固氏、渾氏、拔曳固氏(拔野古氏)、同羅氏、思結氏、栔苾氏、阿思布氏、骨崙氏。高車十二族:乞伏利氏、吒盧氏、乙旃氏、大連氏、窟賀伏氏、達盧干氏、阿崙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乞表氏、布收沛氏。俟斤氏、俟汾氏、淪汾氏、嗣汾氏、俟畿氏。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庫莫奚氏、費也頭氏(唐表也作乜。)阿會氏、莫賀弗氏、李氏等五十五個姓氏。
二、姜公鉅派下部份
少典氏第十二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一代鉅:封氏、鉅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等五個姓氏。
三、姜伯陵部份
少典氏第十二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一代伯陵:逢氏、(逢虫虫)氏、殳氏、延氏、氐氏、齊氏等六個姓氏。
四、姜祝庸部份
少典氏第十四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三代姜勾龍:夸氏、勾氏、勾龍氏。呂、申、許、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楊氏、蒲氏、符氏等十二個姓氏。
少典氏第十七代、炎帝神農氏第十六代姜太岳: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等八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代、炎帝神農氏第二十九代許之文叔:許氏、邾(朱改先)氏、叔氏、函氏、禮氏、榮城氏、錫我氏、賈氏、止氏、焦氏、譙氏、岳氏、文氏、苴氏、苴人氏等十五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呂侯:呂氏、旅氏、呂祖氏、甫氏、共氏、龔氏、藥羅氏等七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姜太公:字子牙,武王封之營陵曰齊,十五世小白,伯于諸侯又數世,而田和移其祚,蓋立國七百餘年後有:丁氏、牙氏、丘氏、尚氏、左氏、洴氏、國氏、晏氏、賓氏、平氏、紀氏、癸氏、柴氏、苑氏、慶氏、掌氏、賀氏、厲氏、獻氏、易氏、豎氏、年氏、氏氏、是氏(漢末北海氏儀改姓是。)欒氏、襄氏、牽氏、捷氏、青氏、營氏、柯氏、析氏、其氏、裔氏、壬氏、角氏、望氏、紹氏、荼氏、駱氏、弦氏、旗氏、明氏、靈氏、孝氏、彥氏、閭氏、門氏、桓氏、亘(一旦)氏。威氏、齊氏、蓋氏、鐸氏、暢氏。其複姓者有,子旗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囊氏、子郯氏、子工氏、子牽氏、子淵氏、子泉氏、子黔氏、子公氏、公齊氏、公旗氏、公皙氏、公羊氏、公牛氏、公牽氏、公翰氏、母卻(谷改矢)氏、祭公氏、仲長氏、諸兒氏、士疆氏、樂利氏、齊季氏、申鮮氏、將其氏、雍門氏、東門氏、東宮氏、西官氏、南史氏、邴意氏、獨孤氏。宇文氏。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左子氏、右子氏。其以采者有,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劇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陸氏、大陸氏、并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佘氏、佘丘氏、蛇丘氏、閭丘氏、鉏丘氏、籍丘氏、咸丘氏、梁丘氏、廩丘氏、蒲盧氏、盧蒲氏。汲(伋)氏。盧氏、徯氏、柴氏。章氏、彰氏、鄣氏、章仇氏。申章氏、赤章氏、赤張氏。三閭氏、葵氏等一四三個姓氏(一說,炎帝神農氏派下所衍生姓氏共有二00個)。
郡望:據中華姜姓家譜網站,姜姓郡望有天水郡、廣漢郡、河南郡。姜姓堂號有56個。
總堂號:天水
分堂號:
歷代遷徙分佈:主要聚居地有天水,廣戚,廣漢,九真,陸豐等。
據姜氏族譜記載,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初,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十一代世孫于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臺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歷代名人簡介:
姜嫄(姜原),史記卷四周本紀:有邰氏之女,「帝嚳」妃,周始祖後稷之母。于野外踐踏巨人足跡而生稷。
周時的姜子牙,呂尚創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史書載: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
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
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蜀漢的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
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
南宋還有名將姜才。
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
歷代族譜目錄:
姜姓系譜
一、中華姓氏三皇系譜簡表
───────────────
中華民族的開端       ┌三皇┌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二伏│氏.┴氏.┴氏.┴氏.┴氏 →下續
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羲氏┤【三皇二伏羲氏,自公元前四四七七年
氏.┴氏.┴氏.┴氏.┤一燧│●姓│即位至無懷氏公前三二一八年等十八氏
←人類初始,開天闢地 └人氏┤風 └共一二六0年,朝代下續炎帝神農氏】
├郝骨氏
└女媧,創設婚姻娶嫁制度,人類優生學始祖。
───────────────
伏羲氏,其裔咸鳥─承釐─厚炤─顧相─巴人,衍傳五胡十六國之成漢。
───────────────
驪連┌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氏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祝融┌少典 下續
綜核史料,無懷氏與祝融氏應屬同輩。       └氏 ┴氏 →炎帝
───────────────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少典氏
天  地  玄  黃  宇  宙  洪  荒  日  月  盈 昃輩序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炎帝
炎帝神農氏                         朝代
───────────────
中華┌三皇┌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下略
民族│三:│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帝│(路│(氏│名參盧
姓氏├炎帝│前三│前二│前二│前二│前二│居)│史:│族典│公元
炎黃│神農│0七│九九│九三│八八│八四│公元│炎居│:炎│前
總始│氏 ┤七年│七年│七年│八年│三年│前二│生節│帝器│七五
祖少│●姜│至前│至前│至前│至公│至公│七九│莖。│數傳│二至
典氏┤公元│二九│二九│二八│元前│元前│五年│節莖│而有│前二
妣有│前三│九八│三八│八九│二八│二七│至公│生戲│參盧│六九
蟜氏│二一│在位│在位│在位│四四│九六│元前│。戲│,是│八位
女安│七年│八0└六0│四九│在位│在位│二七│生器│為榆│五五
登,│至公├姜董權  │相傳│四五│四八│五三└。)│罔。│朝代
生長│元前├姜會魁  │越南└年。└年。│在位   │待考│下續
子石│三0├姜鬥臨  │開國      │四三   │。)│黃帝
年(│七八├姜邛   │之君      └年。   │  └軒轅氏
炎帝│在位├姜柱   └為帝明之子         └姜戲┬姜器→
)、│一四├姜起─慶甲─帝監─縉雲┬蚩尤,傳說兄弟八十一人└(小帝)
次子│0年└女娃(女)      │(一云:炎帝子邛之支庶
勗其│妣葊水氏聽詙,又曰奔水氏。 └耆田後裔為蚩尤。)
(黃├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堅┬節 ┬赫胡┬封胥┬依盧┬啟昆→下續
帝直│妣扶│妣蜀│妣逿│妣女│妣赤│妣钜│妣摩│妣女│妣九│妣有 黃帝
系)└胥氏└山氏└伊氏└儀氏└水氏└閭氏└利氏└娥氏└方氏└蟜氏
───────────────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姓姜,名石年。漢族。黃帝紀年甲申前520年、民國前5128年、公元前3217年,其間依序為炎帝神農氏、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等十一代九帝520年。
姜姓源流及衍生姓氏摘要如下:
炎帝神農氏系譜歷代史料有數種不同的記載如下:
一、山海經第十八海內經:
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噎鳴─歲十有二
└后土┴信 ─夸父(大荒北經。)
二、皇甫謐帝王世紀:
神農─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等八代。
尚有宋羅泌路史、通鑒外紀、路史等,自炎帝至榆罔之譜系,各有同異記載。
炎帝神農氏譜系同異表
李文章
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鰲─帝哀─榆罔─雷 ─共工─句龍─信 ─誇父─垂 ─伯夷─先龍─玄氏─王宣─王定─王懷─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許─王宰─王禪─王啟─王蒯─王正─志道─祖榮─杜成─濟公─林 ─承先─榮 ─永和─禹宣─恒車─海復─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 ─仲調─訓元─先二─司會─輝前─公倫─豫仲─姜(齊)太公(炎帝第五十四代。本譜為炎帝第三十七代。)待考。
四、公元一九八四年,泰國東山會稽派派第六十一代謝其昌(梅州樸六公第二十二代。)以珍藏謝世之族譜,輯謝姓遠祖源流如下:
炎帝─帝臨─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哀─帝克─器 ─祝融─術囂─勾龍─垂 ─伯益─若木─費昌─房 ─仁昌─天英─珪 ─敏 ─豹 ─謙 ─澄 ─曄 ─宇 ─清 ─寶 ─典 ─明 ─車 ─能 ─宏 ─瑞 ─倚 ─拜 ─世長─恭 ─祥若─範 ─籜 ─安世─忠貞─紹良─庵年─卿 ─渰 ─彥 ─筠生─呂尚─佐 ─汲 ─陵高─嵩 ─謀 ─成 ─胡 ─獻 ─寧 ─宏道→
宏道┬謝申伯┬謝宏
└謝申甫└謝猛
第一代炎帝,第十四代垂,第五十二代呂尚,第六十三代謝申伯(本譜炎帝第四十六代。)申伯生宏、猛。謝猛派下裔孫,炎帝第一00代為謝安等(本譜炎帝第七十七代。)
2004年11月4日
魁傀─臨魁─帝 ─帝明─帝宜─帝來─帝裏─帝莖─榆惘─名 ─祝融─術器─雷 ─四岳─句龍─信 ─夸父─垂工─伯夷─呂侯壤─呂侯發─呂侯─呂侯衍─呂侯遠─呂侯我食─呂侯伯陵─呂侯孫藏─姜太公。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生於黃帝紀年甲申前五二0年、民國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三二一七年,至姜太公逝於公元前一000年,計有二二一七年,俗一三十年為一代,其間應有七十三代。/2010/01/18/詹招琳/
https://goo.gl/7svWJj


《百家姓》中的504個姓氏溯源庫 https://goo.gl/FhQe8Y
https://goo.gl/TafRQ5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4%。姜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姜姓是現代中國姓氏呂姓、齊姓、高姓、嶽姓、向姓、尚姓、謝姓、許姓、浦姓、盧姓、丁姓、崔姓、紀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編輯本段姜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烈山氏,出自炎帝神農氏出生地姜水,屬於以居邑名爲姓。
  據史籍《姓纂》上記載說:“炎帝生於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齊,爲田和所滅,子孫分散,後爲姜姓,因天水上廛縣,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根據史籍《水經渭水注》的解釋,是“岐水東迳姜姓城,南爲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稱爲姜水。至於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作爲“三皇”之一的神農氏炎帝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爲姓,子孫世代相傳。又據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而以姜爲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爲姓。戰國時期,姜姓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呂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與姬姓、媙姓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與姜姓同爲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氏、甫申氏、呂姓、紀姓、許姓、向姓等姓氏。
  姜姓族人共尊炎帝爲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屬於以帝王賜姓改姓爲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唐朝上元時期,有桓氏者改爲姜姓。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的後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爲大司徒,准制改爲姜姓,其子孫後代世代稱姜姓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姜佳氏,滿語爲Giya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地區,隸屬正黄旗滿洲。
  明崇禎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隨清軍入關,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三人奉命調駐奉天(今遼寧沈陽),後調丹東鳳凰城南老虎洞一帶駐防。其後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爲姓氏,稱姜姓,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宋書·吐穀渾傳》記載,宋朝時期,西南地區有羌族人改漢姓姜姓。
  今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姜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炎帝、姜尚(呂尚、姜太公、太公望、齊太公)、桓庭昌。
編輯本段各支始祖
  姜幹保:宋進士,青嚴公八世孫,字福生,由臨海遷婺源,配朱氏,生二子:姜興敬、姜伯敬。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姜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姜姓,自夏商以來,分爲齊、許、申、甫四國,世有顯諸侯,其居戎狄者爲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爲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逐漸東移入陝,公元前638年爲秦國所迫,被迫遷至晉南。幾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爲中國眾多姓氏的發源地,而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
  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
  漢朝初期,居住在河南、山東的姜姓發展爲關東大族,當時劉邦采納了婁敬的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姜姓因此被迫徙關中,遂居天水,此際,姜姓還有播遷於江蘇、四川等地者。
  東漢末及三國時期,有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姜肱盛於江蘇沛縣,天水一支的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多移居川地。
  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爲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於天水遠隔中原,故曆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
  至唐朝時期,天水仍是姜姓的發展繁衍中心,並從中派生出九真(今廣西、越南清化一帶)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爲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
  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姜姓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及廣東瓊山。
  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泉州龍溪縣紅豆鄉,並於此發蹟,其後世子孫又有由此移居於廣東陸豐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女真族姜佳氏部族的姜姓後裔散居於遼寧丹東東溝合隆、鳳城草河、寬甸古樓子、楊木川等地。姜世良的十一世孫姜朝鳳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移居台灣,此期間姜姓紛紛向中國南部閩、粵地區遷徙,而渡海到台灣者又以來自粵籍居多。當然也不乏移居海外者。
  如今,姜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北方爲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東省爲多,約占全國姜姓人口的10%以上。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穀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廣漢郡:秦朝時期爲古蜀郡之雒縣。西漢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十三縣,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時爲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寧(今四川遂寧),其時轄地在今四川省廣漢縣、遂寧縣、謝洪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移治到雒縣(今四川廣漢,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晉朝時期徙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縣東北,尋還後漢舊治,北周時期廢黜。至隋朝時期,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唐朝時期改稱爲漢州,至民國初期廢州爲縣。1988年戊辰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廣漢堂:以望立堂。
  稼穡堂:神農教民稼檣,所以叫稼檣堂。
  渭濱堂:姜子牙在渭水等到八十歲才被周文王訪得,因而得此堂號。
  龍泰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雲磬堂:資料有待補充。
  森陽堂:資料有待補充。
  渭水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勝堂:資料有待補充。
  樂顏堂:資料有待補充。
  享典堂:資料有待補充。
  森陰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經草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