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考古重大發現!母親抱嬰兒4800年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

有外媒報導指出,台灣科博館的考古學家在台中發掘出一對4800年前的人類化石,是台灣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路透)

2016-04-27  13:1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考古重大發現!有外媒報導指出,台灣科博館的考古學家在台中發掘出一對4800年前的人類化石,是台灣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該化石是一對母子的骸骨,且令人震驚的是,母親臨死前仍緊抱著嬰兒。

綜合外媒報導,這對母子化石在台中地區出土,連同早前掘出的47套骸骨,可以證明台灣中部是史前人類最早活動的地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屈慧麗說,考古學家們對該化石相當驚嘆,因為從化石可以看出,母親臨死前仍望向懷中的嬰兒。

該次的考古挖掘從2014年5月展開,前後歷時1年時間完成。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

該化石是一對母子的骸骨,且令人震驚的是,母親臨死前仍緊抱著嬰兒。(路透)

--------------------------

文化探險業餘人類學  

二、文化人類學的目的

1.人類關係的共通,性-一文化的一般法則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亦稱「人類的科學」,它所追尋的目標,依各人嗜好或目的不同而異。其中有以本國社會問題,也有以研究經濟、心理等為主要課題者。換言之,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或人與集團的一般法則。諸如男女的關係、親子的關係、敵與友、集團的對立、集團的制裁方法、功能與地位、社會的懲戒等等。但也有學者認為,人類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引起彼此間的歧視,如何藉人類學的研究,尋求相互溝通的理念,謀得彼此間的諒解,互相尊重,從而達到合作,共同奠定世界永久和平。這就是人類學最
大的抱負。

2.民族誌的價值

民族誌(ethnography)是記述的民族學(eth-nology),換言之,民族誌是田野工作的紀錄。民族學的定義,是文化的比較研究,亦即對文明進步遲緩的民族社會及其遺產的科學方法分析。這種工作乃以民族誌為基礎,解釋其文化來源、特徵、功能及演變的過程。簡言之,民族學是研究民族的來源、分布、關係及特徵的一種科學。

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家,首先參考的基礎研究作業。大凡人類學者,大都從未開化的原始社會做研究,藉以先獲得民族誌的各種珍貴資料。這些研究,也有學者以論文形式來發表,把這些文獻積集起來,它是文化人類學研究最重要的資料基礎。

人類學家為了要收集民族誌的資料,大都從自然民族社會──原始部落開始做研究,他必須在研究對象的土地上生活,體驗他們風俗和習慣,參加他們的祭典、各種儀禮等等,做成紀錄。這種田野工作,儘可能長期參與和觀察。尤其是初學者,他必須從這些體驗中,來孕育自己的觀察力和思考法。田野工作是勞累的,尤其是遠征蠻荒地區的田野,隨時都要應付凶險的來臨,他先要有良好的健康,以及對工作價值的觀念。要知在雨林和沙漠中作業,原是艱險的,但在平安中所獲得的成果,卻會得到無比的滿足和快樂。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

人類為了爭奪食物、土地和配偶,生存經驗告訴了他必須屠殺對方,祇有殺死對方,才是糾紛最有效的結束,故此世代砍殺,血染大地。在文化史中,不少的事例也在教訓人類,必須要有一副適於嗜殺的心情,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圖示伊班長屋中頭骨,由屠殺而慰靈,由慰靈而產生信仰,再由信仰而轉化為良心、慈悲與愛。

 

在這裡,我要強調的,認為文化人類學家該是一個探險者。他到世界人跡罕見的僻地,記錄那些珍奇的事物。這種現地探訪,當然帶著多少的凶險機會。同時一切遭遇與所見所聞,絕非在文明社會中所能體驗到的。文化探險和觀光旅行不同,冷靜的判斷力和熱情,是田野工作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所謂民族誌,當然是以原始社會或未開化的自然民族為對象,但也有一部分的人類學者,卻認為依據此等低陋文化的研究所得來的成果,來比照今日複雜的社會現象,是全無說服力,實不足以作參考。但我卻持相反的看法。正如Raymond Firth氏所說:「原始社會相當於科學實驗室裡的試管」。須知原始社會的研究,要比民問舊俗的研究更為迫切。我們要深入蠻荒,才能真正看清人類文化過程中眾多現象。

文化具有不斷改變的一貫機動性,況且目前原始固有文化已在加速湮沒中。許多人類學者大都喜做armchair schola,,那麼遠征的田野,也只有賴年輕的一輩,應多練習做民族誌,即使是一點一滴,縱使不能對專業上可作參考,但在教育上而言,亦未嘗沒有助益的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液。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學上最黑暗的一頁就是原始的屠殺,殊不知文明的殺戮更甚於原始。

人類學
人類學Anthropology一詞來自希臘文的Anthrop與Logos兩字,Anthrop是「人」的意思,Logos則為大家所熟識的「學」或「研究」的意思,所以人類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人類學的研究人是從整體的觀點來進行研究的,因此其研究的範圍包括「人」本身及其所創造的文化。換而言之,人類學的研究人,是同時從其生物性與文化性雙方面而出發的。

研究人的生物性的人類學稱為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研究人的文化性者稱為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在文化人類學中學者研究的興趣也有不同,有的興趣於古代文化的研究,有的興趣於現代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研究,有的則著重文化中特殊部分-語言的研究;研究古代文化的門類一般稱為考古學(Archaeology)或史前考古學(Prehistoric Archaeology)、研究語言者稱為語言學(Linguistics)、研究現生文化的同異者稱為文化人類學(狹義的),同時由於地區性興趣的不同,狹義的文化人類學有時又稱為民族學(Ethnology)或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下文將人類學的分支門類列表並分別加以說明:(見圖2)

一、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研究人的生物面;體質人類學家把人當作是一個生物有機體,而研究其如何與其他動物分歧並進化而來,同時也研究人類文化行為的生物基礎,這是人類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最不同的地方,其他社會科學家只研究人類的社會與文化行為,而人類學家則兼顧到人類的生物面與文化面。

體質人類學家研究的範圍大致可分為兩大方面:其一是關於人類進化的歷程,另一是關於現生人類的差異性。對於人類進化歷程的研究,其著重點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化石人類學或古人類學(Palaeo-an-thropology)的研究,另一部分則是靈長類(Primate)的探討。化石人類學研究所有古人類的化石以及其他靈長類的化石骨骸,企圖從這些骨骸中追尋人類如何從人猿共祖的階段進化成人。化石人類學在長久尋找化石證據的過程中,已能很有系統地把人類進化的行列建構起來了。研究靈長類的人類學家不僅從解剖臺及動物園裡研究其他靈長動物與人類的體質關係,同時也在人猿的原生地觀察他們的行為與群居生活。近年來由於靈長類行為研究領域中長足的進步,不但使人類學家瞭解人與人猿之間關係更為清楚,而且由於猿類群居生活資料累集的大量增加,使我們對人類文化與社會組織原型的了解大為增進,這是人類學家強調注意人的生物面與文化面最主要意義所在。

研究現生人類種族差異的體質人類學家興趣的問題是:同一「真人」(Hmos Sapiens)屬(Species)的現代人是什麼原因產生外表的種族差異,而這些差異又代表什麼意義呢?較早期的體質人類學家在研究種族差異時著重於身體外在特質的觀察與測量,例如膚色、髮色及髮型、鼻形、眼色及眼皮等的觀察,以及身高、頭型、鼻型、面型等的測量。近代體質人類學家則轉而著重內在體質特徵,如血型、分秘液、遺傳性疾病等的研究,這種趨勢使體質人類學與遺傳學、生理學與醫學各學科連繫在一起,而其研究的結果一方面使人類學家更瞭解人與動物之間差別的程度,一方面也幫助了解種族與文化差異的真實意義。

二、考古學

考古學Archaeol ogy一詞來自希臘文的Archaios與Logos兩字,Archaios是古代的意思,由此可知這是研究古物的科學。考古學常與人類學混淆在一起,在外國一般人也常把考古學當作是人類學,在我國則因國立臺灣大學有全國唯一的學系稱為「考古人類學系」,經常簡稱為「考古系」,因此更使人誤會考古學就是人類學,而不知道考古學僅是人類學中的一個門類。

在人類學各門類中,考古學家經常與體質人類學家較為接近,這是因為研究古人類化石的遺存常伴著文化遺物出現,因此考古學家與古人類學家就常在一起工作、一起發掘,甚至在教學上他們也常在一起,其實考古學在性質上是屬於文化人類學一方的,因為考古學所研究的是古代的文化,因此考古家的興趣是在人類的文化面,而非生物面的。

考古學者因為興趣於古代的研究,固然與古人類學有關連,但是它與文化人類學的關連實際上是更重要,因為人類學家是從整體的立場來研究文化,因此必須同時瞭解現代的文化與古代的文化,考古學家在世界各角落從事古代文化的發掘與分析,提供文化人類學家很多資料用以瞭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沒有考古學的資料,文化人類學很可能無法建立完整的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當然文化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資料,經常也幫助考古學家作為解釋現象的借鑑。更明確地說,考古學是企圖從縱的、異時限的立場來瞭解文化,而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則是從橫的、同時限的立場來分析文化。

三、語言學

語言學是研究全人類的語言的科學,因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較特殊而獨立性很大的一部份),所以語言學也被認為是文化人類學的一支。但是由於語言學的獨立性很大,在一般大學的科系裏,不但研究實用語文,或研究「語言文獻學」(Philology)者都不包括在人類學範圍內,而且即便是比較語言學(研究不同語言的同異及其可能的淵源)也經常在人類學之外獨立成一學科。因此,包括在人類學範圍內的語言學家都特別界定其研究的項目是人類學的語言學(Anthripological Linguistics)。人類學的語言學家所興趣的最主要的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例如他們研究某一特殊地位的群體所用的特殊語言形態;研究在儀式或祭禮中所用的特殊語言符號,但最重要的,人類學趨向的語言學家所興趣的乃在探討語言對於不同民族的認知體系與文化範疇所產生的影嚮。近年來,文化人類學家更受語言學中杭士基(Noam Chomosky)等所代表的轉變理論(Transformation Theory)的影響,引起了很急劇的理論變革,尤其是在文化結構與象徵研究等方面,更有突破性的特殊成就出現。

四、文化人類學

本節所說的文化人類學亦即狹義的文化人類學,也是一般所認定的文化人類學「本身」。文化人類學的目的在尋求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其中部份文化人類學家把文化模式看作是由許多風俗習慣所形成的,另一些人類學家則把它看作是由許多人際關係所組成的,前者被稱為是民族學家,後者則稱為社會人類學家。文化人類學中不同名稱的來源,有時也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差別,一般來說歐洲大陸及美國較常用民族學(Ethnology)一詞,而英國人類學家則慣用社會人類學的名稱。

如前所述,人類學的研究是同時興趣於人的生物面與文化面;在研究人的生物面時,人類學家從事人與其他靈長類的關係,以及人的進化與分化成為現代人類種種特徵的探討,在這一層次上,人類學實是生物學的一支,而與生物學的很多學科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體質人類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就經常要借重動物學、解剖學、生理學、醫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知識,又如考古學在研究古代遺存時,也要與古動物學及古植物學以至於花粉分析學作密切的配合。在研究人的文化面時,人類學家的活動又更為廣闊;人類學家一方面研究人的思想、語文與藝術等等,在這一層次上,人類學應屬於人文學(Humanities)的一支,而與哲學、文學、藝術與宗教等學科有密切的關連。可是在另一方面,文化人類學家最著重的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文化人類學家或社會人類學家研究全人類的家庭、親族、婚姻、社群、政治、法律以至於經濟、教育等社會制度,因此人類學是社會科學中重要的一分子。它不但與其他社會科學密切相關,而且對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與教育學研究的範圍與理論產生很大的衝擊。晚近,很多人類學家認為他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文化如何塑模人類的行為,因此他們很著重於行為的文化因次之研究,在這一層次上,人類學又應是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s)的一門。實際上現代行為科學的範圍中,就以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其核心科學(Core Sciences)。人類學家企圖瞭解不同的文化對人類行為塑模的情形。心理學家則暫時把文化看作恆數,而從心理與生理的層次去分析行為;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一樣暫把個人心理看作恒數,而從社會關係或文化意義的立場去研究行為。換而言之,行為科學的三個基本科學是分別從文化系統、人格系統與社會系統三方面去瞭解人類的行為。

為了更清楚人類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請參閱本文附圖。(見圖1)(李亦園)


科學家重建100萬年神秘頭骨 揭秘「龍人」起源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T8CKr
2024/05/23 06:4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1989年與1990年,中國湖北省雲陽區考古隊發掘出兩個神秘的百萬年頭骨,這些頭骨的真相困擾了科學界多年。2022年,第三個類似頭骨的出土,更加深了這些頭骨的神秘色彩。這些頭骨是否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或早期智人(Homo sapiens)一直存在爭議。最新研究提出,這些頭骨可能屬於神秘的亞洲「龍人」血統。
據科學媒體《IFLScience》21日報導,科學家重建了其中一個頭骨,並提出這些個體可能接近智人和龍人的最後共同祖先。龍人(Homo longi,意為「黑龍江人」),根據在中國黑龍江省發現的14.6萬年前頭骨命名,學者推測其可能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同屬一個物種,但具體身份仍存疑。
研究團隊主要利用保存較好的雲陽2號頭骨進行重建,並比較其形狀與其他古人類成員。重建結果令人驚嘆,該頭骨展示出多種特徵,似乎屬於龍人血統的早期成員。
研究報告中提到:「重建的雲陽2號頭骨顯示其屬於亞洲龍人血統的早期成員,這個血統可能包括丹尼索瓦人,是智人血統的姊妹群。」
這些頭骨的年代約在94萬至110萬年前,比龍人和智人更為古老。然而,這個年代剛好與這兩個血統的理論起源時間相吻合。研究人員推測,雲陽人可能是我們物種與所謂的東亞龍人之間的最後共同祖先之一。
這篇研究目前發表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為探索人類演化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科學家重建了其中一個頭骨,並提出這些個體可能接近智人和龍人的最後共同祖先。(取自公領域/Gary Todd/Flickr)
科學家重建100萬年神秘頭骨 揭秘「龍人」起源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T8CKr
---------------
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MGFL5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從非洲肯亞博物館收藏中發現的一塊人類脛骨化石,化石上的9處切割痕跡顯示,145萬年前的人類可能彼此殘殺、甚至人吃人。圖為德國博物館重建的尼安德塔人塑像。(美聯社)
2023/06/27 22:40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一份26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非洲肯亞博物館收藏中發現的一塊人類脛骨化石,化石上的9處切割痕跡顯示,145萬年前的人類可能彼此殘殺、甚至人吃人,而這些遠古人類吃人的目的並非為了宗教儀式,而是獲取營養。
這是目前所發現人類演化近親彼此相殘、而且可能同類相食的最古老證據。美國華府「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博賓納(Briana Pobiner)說,她檢視肯亞奈洛比國立博物館的一批化石,要找是否可能有史前掠食動物以遠古人類為食的咬痕,意外發現這塊145萬年的左腳脛骨化石。
她說,化石上有看來是被石制工具切割的痕跡,「切痕看來和我過去在被處理過用來食用的動物化石上的非常類似」,「這塊腿骨上的肉,似乎最有可能是被吃掉了,而且是為了營養,而非為了典禮儀式而吃。」
這份報告26日在《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報告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古人類學家潘特(Michael Pante)根據這塊脛骨上切痕鑄模建立3維度模型,與現有資料庫中898個在試驗中建立的牙齒、屠宰和踩踏痕跡比對。
博賓納事先並未向他透露她認為這些切痕是石制工具造成的,但是潘特的分析也做出和她一樣的結論,肯定地認為脛骨上11處切痕中,9處明顯與石制工具造成的傷痕吻合,另外2個很可能是大型貓科動物造成的,博賓納說,可能是三種劍齒虎的其中一種。
這些切痕來自同樣的方向,因此可能是手持石制工具,在不需改變握法下一刀刀切下造成的痕跡,切痕正好在小腿肌肉附著於脛骨的位置,若是要去骨取肉,會是很好的下手位置。
博賓納說,「我們獲得的資訊告訴我們,至少145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很可能吃其他的人類」,「這塊化石顯示,我們這個物種的演化近親,比我們所認知的還要早就為了生存而同類相食。」
至於這塊脛骨屬於哪一種遠古人類尚未有定論,一開始鑑定認為屬於鮑氏傍人(Australopithecus boisei),1990年又被認為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貝羅(Silvia Bello)說,遠古時期同類相食或許比之前所認為的還要普遍,之前在與尼安德塔人和早期現代人有關連的考古遺址,也曾發現這種行為的證據。145萬年前人類祖先恐「人吃人」 研究發現脛骨化石證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MGFL5
----------------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步氏巨猿在中國廣西一帶生活模擬圖。(法新社)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yH9N
2024/01/12 20:5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曾經生活在中國廣西一帶、高達3公尺的遠古巨猿「步氏巨猿」,其滅絕原因一直是個謎,1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步氏巨猿是因為地球經歷氣候變化,乾旱增加,導致牠們愛吃的食物減少,牠們卻無法隨著環境變化調整,最終滅絕。
這種「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高3公尺、重達295公斤,是迄今科學界所知世界上最大型猿類,也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但是牠們龐大的體型或許也成了生存弱點。
10日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共同作者、澳洲南十字星大學研究員喬安斯—博約(Renaud Joannes-Boyau)說,「這是個龐大的動物,十分巨大,當食物開始變得稀少,牠們因為體型太大,沒辦法爬上樹去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步氏巨猿是植食性,吃熱帶森林裡的果子、花,在中國廣西生存了大約200萬年。1930年代一名德國學者在一家香港藥商發現一顆靈長類動物牙齒,步氏巨猿才首度為人所知,但是迄今所發現的步氏巨猿化石相當稀少,其滅絕原因也一直是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遠古人類研究所,和澳洲、美國等多國研究人員合作的這份研究,首度建立有關步氏巨猿滅絕的脈絡。
研究人員分析廣西22處洞穴中保存的花粉、沉積物樣本以及牙齒化石,發現當地森林的花果在大約60萬年前開始減少,當時該區域正經歷越來越多的乾旱,森林減少、草原增加。在食物不夠時,較小型、靈活的猿類能夠爬到樹上尋找不同的食物,但是步氏巨猿體型太大,只能依賴吃樹皮、樹枝和其他不營養的食物,報告共同作者、中國研究人員張穎奇說 ,這是「一大錯誤」,最終導致這種巨猿的滅絕。
步氏巨猿因為龐大的體型,儘管食物稀少,但牠們對食物需求量依然很大,參與研究的澳洲麥考瑞大學地質年代學家魏斯特威(Kira Westaway)說,「令人驚訝的是,牠們在這時的體型還增加」。步氏巨猿並非迅速消亡,研究認為,牠們可能是在21萬5000年前到29萬5000年前之間逐漸滅絕,比先前所認為的時間還要早。
魏斯特威強調,了解這些人類祖先物種的命運具有重要性,尤其「當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威脅正在接近之際」。
研究揭開史前巨猿滅絕之謎:無法調適環境變化終致餓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tyH9N

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貪婪、屠殺、犯罪都是人類的一種基因,這原是祖先遺存給後代的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