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吉︰我半數金控恐被中資控制

2014-04-14
〔記者林詩萍、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員、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昨表示,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香港道地的港資銀行只剩兩家,其餘都被中資併購;服貿允許中資持股台灣的金控最高可達十五%,以目前台灣十六家金控中,有八家最大股東持股不到十%,如果中資能買到十%,就成為最大股東,恐可控制台灣半數金控。
他指出,台灣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資產總額約六十兆台幣,比不上中國單一家工商銀行資產總額的八十四兆餘元,雙方規模明顯不對等;且台灣金融業持有人民幣及中國債權約兩兆台幣,如此集中、曝險過高,政府不做風險管控,卻還鼓勵企業去投資。
施俊吉分析,服貿開放中國的銀行對台灣的金控持股可到十%,加上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還可持股五%,共可持股十五%;依台灣十六家金控中,有八家最大股東持股不到十%,中資只要買到十%,就可控制台灣半數金控。
林盈達︰中國覬覦我媒體、銀行與電信業
交通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林盈達也說,中國最想掌握台灣的三項產業,一是媒體、二是銀行、三是電信。中國希望利用經營廣告業影響媒體,透過入股掌控台灣金融業,再將手伸進代表國家神經系統的電信產業。
他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總以「封閉網路」宣稱服貿開放第二類電信鮮少資安問題,但即使銀行ATM自動櫃員機沒有連上網際網路,如果某銀行上千台ATM委由中資業者管理,難道就沒有資安問題?

--------------------------------------

 

梁文韜︰服貿攸關台灣存亡

2014-04-14
〔記者湯佳玲、林詩萍/台北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昨以香港經驗表示,中國承諾未盡可信,台灣一旦對中國開放服貿,恐會步上香港後塵;來自香港的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梁文韜也警告,服貿不是經濟問題、也不只是政治問題,而是攸關台灣未來存亡、被併吞的問題。
成名指出,香港回歸中國十六年了,中國政府卻未落實對香港新聞自由、生活方式不變、普選民主等承諾,讓人高度懷疑中國是否還值得信任。
他說,中國政府箝制新聞自由,主要手段就是干預編輯台人事、廣告、威脅記者與消息來源。根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報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從二○○二年全球第十八名,下降至二○一四年第六十一位。
港學者指中國用經濟影響政治
成名說,中資吸納商界精英,影響高層決策,透過以商制政、官商勾結來施行「裙帶資本主義」,讓財團或其親屬、代理人出任港府重要職務,藉此利益輸送。
他還指出,中國利用經濟實力加大外交及軍事獨斷,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國成立防空識別區,督促民航機進入該領域要事先通知中國,就是一例;台灣如果在經濟上越依賴中國,也代表中國政府有更多對台的政治影響力。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表示,媒體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媒體代理商權力大,可影響媒體報導方向;未來兩岸服貿開放中資入主廣告業,恐將對言論報導不挺中國政府的台灣媒體,出現抽廣告等威嚇影響,屆時台媒恐步香港後塵,不得不向北京靠攏。
梁文韜也以香港為例指出,香港從二○○三年簽署CEPA後,共橫跨四十七個服務領域、三○一項開放措施;但從二○○一年到二○一一年共十年來,香港低收入戶薪資一路下滑,高收入戶卻一路走揚,貧富差距更加懸殊。香港現有一三○萬窮人,兩年前官方公布貧富差距已達六十七.三倍,「根本令人無法想像」。
他質疑,服貿只會換了中資老闆,怎可能有助於GDP成長?中國已將台灣列為珠三角、香港東北發展、台灣區、福建等「一國四區」的一區,未來台灣很多關鍵企業都會消失,服貿絕對不只是單純經濟、政治問題,而是台灣未來存亡、會不會被中國併吞的問題。

服貿若開放 學界憂言論自由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前NCC委員鍾起惠(右二)上午在學術界連署維護言論多元、鞏固國家安全記者會,表達傳播學界反服貿大幅開放廣告及印刷業,恐將嚴重威脅台灣既有自由民主多元的環境而感到憂心。
記者趙文彬/攝影
憂心言論自由因服貿開放遭受箝制,由各大學傳播相關科系共同發起的「反對服貿開放廣告服務業與印刷業」連署,有上千人參與。他們希望政府審慎評估,別開放廣告服務業與印刷業開放,威脅台灣言論自由多元環境。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指出,批發與零售業開放項目包含書刊雜誌,印刷、發行與零售,就像是出版的肩膀、胳臂與手肘,肩膀、胳臂與手肘都給人了,還一直說手還沒給人碰,希望文化部長龍應台別再講沒常識的話。

台灣大學新研所所長洪貞玲說,台灣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民主自由與言論自由,不能被執政者惡意毀棄。廣告服務業直接間接影響媒體出版,印刷及書刊零售業攸關言論自由。中國大陸不僅在對岸嚴格管制言論自由,對台灣更有特定政治目的,經濟不是唯一價值,民主優先於經濟利益。

連署聲明指出,廣告是媒體主要收入,具有直接間接影響媒體立場的力量,強勢的廣告代理業者,可以藉由抽廣告威脅媒體,影響媒體的人事、編採與言論方向。出版產業流程分出版、印刷、書刊發行與零售四環節,服貿協議雖未開放出版業,但出版最後依賴通路賣書,通路拒賣的書必然會影響出版選擇。

【2014/04/12 聯合晚報】

---------------------------------------------------

 

◎ 黃益中
其實,服貿只是導火線,整場風暴是出於年輕人對政府、對經濟、對未來的信任崩解。根據「今周刊」一份青年世代正義調查,近八成年輕人心中最大憂慮正是「低薪」、「高房價」,而且認為這些問題在未來五年之內都無法改善。
觀察台灣最富與最窮五%家庭貧富差距倍數,二○○八年是六十五倍,到了二○一一年卻擴大到九十六倍!同一時間,薪資不進反退,房價上漲卻超過一○○%!
更可怕的是,服貿還沒簽,中資就已經透過各種人頭借殼方式來台買房,光看淡水小坪頂「萬通台北二○一一」一案,這個當年倒掉八家建商的「八掛山」,如今可以開價六十至七十萬元,建商都明講有四十%是中國人購買。就連央行也提出警示,最近開始有中國人刷銀聯卡買淡水預售屋。從事房地產的朋友直言,台灣現在房子那麼貴,為何還有人要買?就是因為這群炒房族寄望服貿大補丸,以台灣現行僅僅千分之一的房產持有成本(美國是一%),中資將來絕對是堂而皇之、大舉侵台,所以此時不炒更待何時?
年輕人不是怕競爭,年輕人是反對不公不義、只有利一%的服貿。學潮終會落幕,但是公義的種子早已深植人心。勇敢的台灣青年,謝謝你們寫下的一頁輝煌!(作者為高中公民教師、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https://www.facebook.com/2014TAHA)

-----------------------------------------------------

 

年輕世代的憤怒必須面對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0412高雄市長選戰對決,您支持哪一位參選人?
停擺3星期的立法院院會昨天終於恢復開會,學運領袖雖強調離開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但至少當下反服貿占領立法院行動算是落幕了。未來史家將如何評價這場學生運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至少此時此刻,這場行動所折射的當前社會與政治意義,卻需要深思。

 

檢視相關當事人的說法,不難看出這場占據立院行動的背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事前規畫的成分,但成功占領立院議場後,能瞬間發揮乘數動員效果,恐怕是包括當事人在內都始料未及的,因為動員規模超過預期,許多媒體都選擇站在支持學運的這一邊,學運團體所提的退場價碼也越來越高,執政當局這邊則是從馬總統以降,用輸得灰頭土臉來形容並不為過。

 

接下來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次太陽花學運,會爆發那麼大的動員能量?要知道,儘管領導這次學運的幾位領袖,都有綠營青年軍的背景,但要說這次的動員,是民進黨在背後策動,恐怕許多參與抗爭的青年學子都不會同意,而從事件的發展過程看,民進黨在這場太陽學運抗爭活動中,不僅只是個幫襯搭配的角色,甚至於還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換言之,這場瞬間爆起學運動員,並非是反映了台灣社會內部的藍綠矛盾,而是能量已經蓄積許久的世代焦慮。

 

更直白的說,民進黨根本沒有能耐動員這麼多青年學子走上街頭,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能夠讓青年學子一呼百應呢?這背後顯然有其共同的心理背景。要知道,參與這場學運的在學學生,絕大部分都是90年代前後出生的世代,亦是台灣所說的八年級生,這個世代的學子念大學時正好碰上全球性的不景氣,加上台灣因為產業轉型結構失調,薪資結構幾乎長達1、20年未見調漲,甚至被凍結在22K的底線上,加上人力派遣盛行,能找到的工作都不見有什麼前景,他們的受挫與沮喪意識,早就蓄積很久了,只不過剛好碰上反服貿,讓他們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而已。

 

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就能明瞭何以馬總統幾次親上火線的說明,根本沒有發揮任何實質的效用。對群聚抗爭現場的學子而言,簽了《服貿協議》可以讓台灣未來在洽談TPP或FTA上,發揮多少可觀的助益,他們根本不關心;而不簽《服貿協議》會讓台灣喪失多競爭力,會讓南韓如何大幅領先台灣等等,坦白說他們也不在乎。

 

對他們而言,過去的開放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與願景,未來的開放卻還可能含藏了威脅與風險,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恐懼意識,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懶人包中對《服貿協議》的種種負面宣傳。馬政府如果到此刻都還看不清楚這一點,持續在類似的論述中的打轉,那麼接下來要吃的苦頭還會更多。

 

這次太陽花學運另一項最值得反思的焦點,應該就是新媒體全面擊潰了傳統媒體。從學生進占立法院的那一刻起,主流媒體全被請出議場,而由學生自行透過網路傳遞他們的所有訊息,加上他們全是熟悉使用社群媒體的世代,因而包括資訊傳遞、觀點分享、內容加值乃至行動動員,幾乎全在社群媒體中完成,而架構這樣的網路媒體的成本與門檻都相當低,其所發揮的功效卻是相當高,因而在他們有意識的操作下,不僅一路掌握了相關議題的話語權,更驅使多數主流媒體跟著他們的步伐走。

 

相對的,執政當局甚至到現在還是迷信傳統的記者會,還是喜歡刊登報紙廣告,連跟進製作的懶人包,都激不起任何人閱讀的興趣,反而是提供許多被揶揄的題材,最後甚至多數媒體都選擇與學運團體站在一起,讓執政黨幾乎是全面喪失話語權,而這種透過通路與平台的轉換,全面篡奪話語權的現象,預料將在未來的時日更加凸顯。

 

不論未來的史家將如何評價這場學運,我們都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經過這場反服貿運動,許多情況已經出現改變,年輕世代用他們自己方式,表達了他們這個世代的不滿與憤怒,並嘗試發揮他們的力量,這種社會的徵候,執政黨應該加以識別並掌握了!



全文網址: 服貿若開放 學界憂言論自由 | 各界看服貿協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08446.shtml#ixzz2ygBOQoo3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