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格律的六要素
web2.tcssh.tc.edu.twView Original
淺談對聯格律的六要素 (作者: 肖大志)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瞭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這六要素又可以分別從基礎、語法、聲律三方面來加以理解: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基礎要素。從全聯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上下聯各五個字,則稱五言聯,等等。但在實踐中,對聯多爲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而限於對聯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難有上千字的長聯。在要求全聯字數相等的同時,還要求各分句字數相等。換言之,如果上聯是由幾個分句組成,則下聯也應是由字數上與之一一相等的幾個分句組成。總之,如果連字數都不能相等,那無論如何也難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對聯。
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對應,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對應屬於互相襯托的關係。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通俗地說,正對即上下聯立意相近,如:
覺行圓滿
功德莊嚴(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拙著《觸聞集——佛教對聯八百副》一書,下同。)
反對即上下聯立意相反,如:
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還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對應屬於互相銜接的關係(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複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複合關係。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除了香甜苦辣鹹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彼此“風馬牛不相及”,會使人覺得非常彆扭和生硬,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也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對聯。當然,上下聯之間的對應關係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還有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有意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無情對)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無情對)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無情對)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無情對)
總之,字數相等,內容相關,是對聯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最起碼的要求,故將二者稱爲基礎要素。
2.詞性相當、結構相稱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語法要素,也是對聯格律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因此,也可以稱之爲核心要素。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介詞對介詞,等等。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
此聯中,“大”與“至”都是形容詞,“行”與“道”、“俗”與“情”都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都是動詞。“榮辱”與“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詞。又如:
五蘊皆空觀自在
一心不亂見如來
此聯中,“五”和“一”都是數詞,“蘊”和“心”都是名詞,“皆”和“不”都是副詞,“空”和“亂”都是形容詞,“觀”和“見”都是動詞,“自在”和“如來”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詞或動詞。不過,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鬆,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爲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當然,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形容詞、副詞之間。甚至個別虛詞和實詞之間也可以通融。因爲在具體的對仗中,除詞語的性質外,還可適當考慮詞語在句中的作用。對修飾詞語的要求比較寬鬆,對中心詞語的要求比較嚴格。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在同一詞類(如名詞)中,還可分出若干小類,也屬於對仗的寬工問題,則另當別論(可參見下文“概念相當”)。至於一些音譯外來詞的對仗問題,則可做特殊處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羅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無觀世音
其中,“般若波羅蜜”和“南無觀世音”在結構、節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詞性則可論可不論。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片語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萬事且隨緣
此聯上下聯皆爲主謂賓結構。其中,“一心”對“萬事”皆爲偏正結構,“忍辱”對“隨緣”皆爲動賓結構。又如:
軟首妙光,威名顯赫
雄獅利劍,寶相莊嚴
“軟首妙光”對“雄獅利劍”,皆爲並列結構;“威名顯赫”對“寶相莊嚴”,皆爲主謂結構;“軟首”對“雄獅”、“妙光”對“利劍”、“威名”對“寶相”,皆爲偏正結構;“顯赫”對“莊嚴”,皆爲並列結構。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爲近似或較爲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例如,“還我河山”對“逐胡韜略”,前者爲動賓結構(雙賓語),後者爲偏正結構,作爲結構上之寬對,未嘗不可。又如:
觀美女華瓶盛糞
歎凡夫甘願投泥
其中,“華瓶盛糞”是一個主謂賓結構,“甘願投泥”則是一個較爲複雜的動賓結構(狀謂賓結構),從整體看,此聯結構應屬工整。
總之,上下聯的用詞造句,在詞性和結構這兩個語法要求上,應儘量相當或相稱(也就是保持對仗),以使上下聯在形式上顯得協調與工整。但這些要求在實踐中允許適當放寬,有時還可以有所變通(如義對、借對等,可見下文)。
3.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聲律要素。節奏,本是一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等現象。在聯律中,則是指對聯語句中有規律的停頓現象。對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爲一節奏。所謂節奏相應,指上下聯在節奏的停頓上應當盡可能同步。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可憐-鼠輩-偷酥-死
堪羨-鴿王-絕食-生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
不過,作者認爲,節奏應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節奏包括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狹義的節奏則專指語意節奏。語意節奏主要依語句結構去劃分,或者說,主要是根據其語義而産生的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聲律節奏則是從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說,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聲調要求(平仄安排)問題。所謂節奏,主要指上下聯在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因此,作者認爲,最好將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分別用節奏和音步來表達。如,語意上的節奏爲:
同時-聞-授記
次第-得-菩提
其聲律上的音步則爲:
同時-聞授-記
次第-得菩-提
當然,節奏和音步還是有密切聯繫的,二者經常是一致的(如“漏盡飛身去”等三聯)。
所謂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麽是平聲、什麽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準。在對聯創作中,一般是運用“古四聲”,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爲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爲仄聲。現在,也有少數人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爲平聲,上聲、去聲爲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於入聲字。入聲字的掌握和識別,大體上還是有規律可循,在此恕不贅述。對初學者來說,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先在運用時借助工具書,然後逐漸熟練掌握。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最好不要同時混用兩種標準。
現在再回過頭來談平仄協調的兩大要求。所謂平仄相對, 就是上下聯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腳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反之,如果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就叫平仄失對(又稱同聲相對或串聲)。對聯脫胎於格律詩,在平仄方面,對聯與格律詩中的對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對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爲在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於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爲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數。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時不論,即所謂“一三不論五要論”)。如:
心蓮-清淨
○○ ○△
性海-圓融(注:平聲用“○”表示,仄聲用“△”表示,下同。)
△△ ○○

心馳-有外-實迷-有
○○ △△ △○ △
身處-空中-不見-空
○△ ○○ △△ ○
此二聯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對,二四六皆平仄相對,即屬工對。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對聯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詩中的對仗句式爲主以外,還有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領字、專有名詞等的運用。如:
建-曼荼羅壇-修法
于-阿蘭若處-參禪

直心-乃-萬行-之本
貪欲-爲-諸苦-之源

深心-勤習-真言宗-教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
以上諸聯,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謂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說音步位)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否則就是平仄失替(又稱串調)。只有各分句的句腳與前一音步之間,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
真身已過凡間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聽
△ ○ △○
又如:
無所從來何有相
△ ○ △△
得成於忍不生心
○ △ ○○
在平仄問題上也允許拗格存在。對聯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謂之拗格或拗體,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謂“相粘格”,是律詩中的“相粘”格式在對聯中的體現,指上下聯除不能同聲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慮平仄相對,而是採用同聲相對,亦即相粘。如:
兩表酬三顧
△ ○△
一對足千秋(尤俊題成都武侯祠聯)
△ ○○
此聯就是比較典型的“相粘格”。所謂“全平全仄格”,指上聯全用仄聲、下聯全用平聲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問題上還有一些禁忌,如忌“同聲落腳”、忌“同聲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談。
總之,作爲一種格律文學形式,對聯之聲律雖然不講究押韻,但在平仄協調方面還是有講究的,寫作對聯不能不講平仄。如果說,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等,賦予了對聯整齊美、整體美、對襯美、結構美、節奏美等審美特徵的話,那麽,平仄協調則賦予了對聯音韻美這個重要的審美特徵。當然,有時爲了不以辭害意,個別地方出現平仄失對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運用排比、押韻、引用等特殊修辭手法和運用成語、典故等固定句式之類的情況下,更可以適當放寬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樂,中士求出離,上士求普度
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城市,真隱在內心
嚴格來看,此聯在聲律上有失對、失替、孤平等問題,在詞性、結構的對仗上也不太嚴謹,但考慮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對聯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體上還存在某種層層遞進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詞性相當是結構相稱的基礎,結構相稱是節奏相應的基礎,節奏相應是平仄相諧的基礎。兩個基礎要素則自不必說。
此外,有的聯家將強弱相當或概念相當作爲對聯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認爲並不恰當。因爲,強弱相當,只是在內容相關基礎上的進一步的修辭要求,指的是上下聯內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對仗就越工。如果上聯太強而下聯太弱,或者下聯太強而上聯太弱,其對稱性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強弱相當主要涉及對仗的寬工問題。
概念相當,則只是在詞性相當基礎上的進一步的修辭要求,指的是上下聯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說詞義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近或相反。這也涉及到對仗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範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範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爲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爲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爲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爲鳥綱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係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如“有”對“無”、“真”對“假”、“生”對“死”、“聰慧”對“愚癡”等,就屬於工對。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密切與否,也影響到對仗的寬工,如“曉日”對“雄雞”,由於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對仗就顯得較工穩。
總之,對聯的六要素應當是關係到一副對聯是否名副其實,從而是否成其爲對聯的問題。作者認爲,對此,楹聯界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淺見,不當之處,敬請聯界方家教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