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與學生是共同體

◎ 黃馨慧

主張「反反服貿,要工作,救失業」的人,除了有勞工團體理事長的身分外,同時多人具有國民黨中常委、中央委員、區委員等身分,令人不禁懷疑,這群勞工意見領袖,未能從勞工的立場,反而站在資方與政府的立場疾呼,其表現的姿態就是財團資方的心態,「不要擋我的利益,我會給你個工作」。

服貿協議最受人詬病的是,它將縮減許多台灣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換來兩岸財團的獲利,同時將衍生許多勞工問題,而政府顯然並不在意。尤有甚者,台灣除了中小企業外,我們要特別關注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營業族群是單打獨鬥、無一定雇主,以及自營作業的勞工朋友,這些勞工沒有錢登報紙廣告,呼籲政府正視生計的嚴峻,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管道,長期受到政府的漠視,難道政府就因此不知民瘼,還自我認知:勞工都拱手贊成,同意出賣自己勞力的兩岸服貿協議?同意置自己的勞動力於被競價削價的天秤之上?

勞工是該對這些學生們回報熱烈支持的掌聲,學生們在未畢業,還未成為勞工之前,就對台灣勞工運動做出重大的貢獻。也許為了家庭生計,勞工無法停下腳步馬上罷工支持「反服貿運動」,但因為這群學生們對國家政經政策的憤怒之愛與堅定的意志,讓平日辛苦工作,無暇顧及其他的勞工們,開始注意國家政策將如何影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開始探詢與關心。

「反服貿運動」至今,不管哪個政黨,也都應該體認,由上到下的威權式民主,已經無法領導或者抵擋公民社會,同時,這群公民群體已不需要任何政黨領導,自己就有能力領導團體實踐目標,政黨如果不自我檢討,繼續在自己的體制內支持符合政黨利益的勞工領袖,藉以成為分化勞工的工具,終有一天百萬勞工也會像學生一樣走上街頭,自己也由下而上形塑真正的勞工意見領袖。

(作者為新北市營造工會秘書長)

------------------------------------------------------------------------

太陽花要出擊

◎ 路懷宣

現在馬金已經利用媒體,將學運的焦點轉向「退場機制」,因此建議學運採取下列步驟,化被動為主動,才有希望成功破解馬金的奧步。

一、由於學運是目前媒體的焦點,等於掌握話語權,因此可以利用這個「天賜良機」,邀請各界反服貿人士至立院「全民開講」,以每位五分鐘左右的演說,暢談反服貿的理由及案例,並開放媒體採訪,或自行錄製上傳網路;因為唯有讓更多人了解服貿的「B > Z」,才有希望阻止馬英九的強渡關山。

雖然此舉可能引發挺服貿人士要求開放一視同仁,但只要回應馬英九的政令宣導已經鋪天蓋地,挺服貿的一方已經有太多的媒體優勢。

二、為了將太陽花學運的能量保存下來,建議將此次學運的完美分工,轉換為正式的組織,例如太陽花基金會或台灣青年學會…等,並建立會員資料庫,也就是對於此次較熱心參與的學生或民眾,經過濾篩選後,請他們加入並留下聯絡方式如電話、email、臉書或LINE等,姓名則編成代號讓雙方知道,以免個資外洩;因為唯有強而有力的組織動員,才是對抗獨裁暴政的最大本錢。

三、立即邀請李登輝、李遠哲、翁啟惠、林義雄…等重量級人物召集或主持公民憲政會議,方能匯集更大的力量對馬英九施壓。

四、展開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行動,例如那些與「落選頭」只差些微票數等,尤其是只差二%的張慶忠為首要罷免對象。(作者從商)

--------------------------------------------

孩子都成年了 大人還長不大

◎ 歐陽牧天

這次年輕朋友們站出來佔領國會反對黑箱服貿,戳破馬政權事事披上「依法行政」的假民主外衣,骨子裡卻行自矮國格、專斷獨權之事。我認為這讓台灣人民終於意識到,民主成果或有 可能一夜盡失。對於該如何亡羊捕牢讓這頭惡馬回歸法治及民意,在思想上給了我們莫大的啟迪。

但同時,少數媒體及名嘴在評論此次公民運動的青年學生時,總語帶輕蔑:「孩子們懂什麼?」「夠了,孩子們該回家了。」這種以「孩 子」一語,隱約將此運動歸咎於一群年輕人思慮不周的荒誕胡鬧。這種言詞上的貶抑,本人相當不以為然。

我想為這一群年輕人正名的是:別再叫他們「孩子」,他們都是這塊土地上堂堂正正的「國民」。他們長期關心服貿議題,對於只能眼睜睜看著一支小麥克風加三十秒就能過關的法案審查品質感到悲憤莫名。

他們有組織、有方略,議題針對性強。每位學子口條清晰,同時對於公民不服從的精神及所應負的責任,也都了然於胸,毫不回避。姑且不論全民是否都贊同這次佔領國會的行動,面對擁有如此成熟思辨能力的年輕人,而硬要將其形塑成是群長不大的「孩子」的這些「大人」們,你們不該為自己內心的幼稚感到難過嗎?

(作者從事金融業)

--------------

愛死思想薄弱的年輕人?

◎ 邱慧洳

龍應台表示:「學生行動一百分,愛死這些年輕人,我嘆為觀止。」這麼欣賞這些年輕人,按照正常邏輯,下一句話順理成章應該是「思想一百分」,怎知龍部長卻後語不搭前言迸出「思想薄弱」。事實上,「行動」通常受「思想」影響,試問:思想薄弱的人怎有能力讓其行動一百分?龍部長這樣的思考邏輯,如果不叫「思想薄弱」,什麼才叫「思想薄弱」?

太陽花學運,舉世矚目,國際多予肯定,真了不起。我想龍部長是真心讚美學生行動一百分,但也許是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壓力使然,不得不做做樣子以學生思想薄弱作結尾。一個人如有中心思想且思想堅定,應敢於表達對他人之讚美,而不是出現「又褒又貶」飄忽不定的矛盾態度,若非在向當權者輸誠,何需如此矛盾?思想薄弱的,看起來比較像是龍部長自己。 (作者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理教授、律師)

憲政危機 少數綁架多數

◎ 陳玉奇

學運學生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馬政府卻主張召開「經貿國是會議」,並認為服貿的爭議只限於經貿,與憲政無關

代表民意的國會議員如果無法即時反映最新民意,在內閣制國家的解決機制就是:主動解散國會,提前重新改選反映最新民意,根本不需要人民佔領國會。問題是,台灣目前有這樣的解決爭議機制嗎?

再者,上次修憲使立委人數減半造成嚴重票票不等值的後遺症已經出現,國民黨在國會享有「超額代表」。第七屆立委選舉,國民黨得票率僅五成多,但卻擁有近七成的國會席次;本屆第八屆立委,國民黨得票率不到五成,卻依然掌握近六成的國會席次。請問:靠票票不等值坐享立法院超額代表的國民黨,強行通過超過六成人民反對的服貿協議,有臉宣稱自己是在反映民意嗎?

代議民主無法解決爭議的情況下,馬政府亦斷然否定以「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解決服貿爭議。代議民主失靈、直接民主遭威權主義者否決,真正的民意無法被充分反映,這難道還不算憲政危機?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實有必要。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學生

沒有產業實力 FTA沒路用

◎ 林尚榮

台灣出口最大宗的是資通訊產品,佔一半以上。而電子產品在ITA(資訊科技協定)下,其中多數享有零關稅。至於一般工業產品,在WTO下,平均關稅美國僅三.三%,日本二.五%,歐盟四.○%左右。台灣和韓國在這樣的背景(有限稅率)下,才可以雙雙於這些主要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而韓國超越台灣,早在韓美FTA(二○一二年三月)、韓歐FTA(二○一一年七月)生效之前,其中因素,當然是競爭力,而不是FTA。

國人可能還記得,二○一一年第四季的時候,科技業有一波無薪假、裁員,當時政府及企業(對投資人)都以景氣回應,其實這是競爭力不足,在景氣低迷時所呈現的症狀。就在當年七月,加州大學教授一篇談iPhone和iPad供應鏈價值分配的論文指出,前者台灣分配到的利潤只有○.五%,南韓卻享有四.七%,是台灣的九倍;後者也是落差懸殊,二%比七%。這些產品的零組件,成本(技術含金量)較高的前幾項都是由韓國製造,獲利自然較高。

還記得更早之前的二○○九年,中國推家電下鄉,營造ECFA讓利的氛圍,台灣面板在中國市場確實超越韓國,但在全球市佔上,與南韓的差距越拉越大。回到最近的時空,宏碁陷入困境,宏達電已被三星甩得遠遠。哪一樣有關FTA?

台灣產業的另一特色是海外生產比重高,已過五成。透過國際分工,台灣海外廠所在地的國家與主要貿易對象早已簽或準備簽FTA,如紡織成衣業的大廠儒鴻,成衣有九十五%在海外生產;聚陽部分廠設於歐盟免關稅的柬埔寨等。在全球化佈局下,韓╳(或╳╳)FTA對台灣的衝擊幾已降至最低。

沒有產業實力,一切皆屬空談。提升產業實力才是當務之急。只為了讓少數出口產品獲得零關稅而大幅開放內需市場,馬政府不是太笨(不見競爭力因素),就是太壞(經濟以外的目的)。

(作者為企業主管)

還在玩30年前520栽贓老套

◎ 彭文正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筆者在台視擔任主播並主跑警政司法,當天農民合法申請集會遊行,抗議政府的農業開放政策導致農民權益受損,一群質樸的農民約五千人,浩浩蕩蕩帶著大白菜北上,天真的農民唱唱跳跳來到了立法院,還一度捨不得浪費大白菜,打算整車運回家;直到上午十一點左右,警方用強力水柱驅離群眾,才升高了對立局面。

筆者和攝影記者劉錦漢在常德街一處工地內,意外瞥見警察動私刑,將抗議民眾拖入工地內毒打,攝影記者機伶的偷拍下警察用警靴踹在一名躺在地上毫無反抗能力的農民臉上嘴角立刻汩出鮮血的畫面。透過午間新聞這個「意外」播出的畫面,現場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湧進了五萬名義憤的群眾,筆者也因此被警總以煽動聚眾嫌疑犯身分進行調查,這次群眾運動持續到第二天清晨,在遍地狼藉中收場。

警方在第二天依現行犯逮補總指揮林國華等三十二人,依違反集會遊行法、傷害等罪嫌移送檢方,日後再移送一一二人、收押三九六人。第二天檢警聯合召開記者會,指控遊行群眾是暴民、公布受傷員警人數、公布員警傷勢錄影帶,公布受傷員警家屬聲聲血淚的哭訴,還公布了卡車裝運的大白菜底下藏著大批的木棍的畫面,以此做為指控農民預謀暴動的物證。

然而筆者在現場親眼看到的,卻恰恰與警方指控的相反。大白菜底下的木棍顯然是警方事後的栽贓,警方對推擠的民眾殺紅了眼,棍棒不長眼誤傷自己人不在少數,一群兄弟模樣的人擠入群眾中帶頭喊打,之後快閃離開現場,卻不在拘捕收押名單內,這在在讓我高度懷疑這是情治單位聯手排演的一齣鎮暴劇。

二十六年後,它又來了。以一個在八○年代採訪過各式各樣群眾運動的老媒體人身分,我要問檢警:

學運現場的學生手無寸鐵,連個抵擋暴力的工具都沒有,何來施暴的能力?手上擁有棍棒的是誰?誰才是應該約談的施暴者?那些受傷的員警身上的傷哪來的?攻進行政院拿棉被包裹拒馬、使用油壓剪兄弟模樣的臨時演員是誰?他們為何快閃?他們為何不在約談名單內?根據行政院發言人指稱,行政院地上滿是檳榔渣,請問學生吃檳榔嗎?他們是誰?

快三十年了,時代變了,怎麼還在用老套?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第一屆檢察官評鑑委員會委員兼發言人)

走投無路 只能進入國會議場

◎ 魏福全

大家心知肚明,即使有一百萬人上街頭表達訴求,得到的回應就是「我聽到了」、「我們會檢討」,甚至更惡劣的「謝謝指教」,群眾也只能就地解散,無功而返。大埔事件一幕幕在全國人民眼前上演,縣長劉政鴻拆張家藥房旺自家祖厝的嘴臉,至今音容宛在,洪仲丘事件幾十萬白衫軍上街頭,依然得不到正義。越大規模的抗議事件,當得不到回應時,無力感更大、反彈越深,至於所謂的下次用選票換個政府,對民眾而言在金權政治之下那是一張空頭支票,並無法改變年輕人的未來,這是目前台灣所謂民主政治現狀的缺陷。遊行不能改變,選舉也無法期待,佔領立法院就是新的選擇和突破點了。

這是一場年輕人主導的抗議行動,反對黨當然樂見其成,但絕對無法鼓動,更不可能主導。這場行動對國民兩黨都是震撼教育,也弱化了兩黨的地位和正當性,民進黨支持者固然叫好,但民進黨也被邊緣化了。為什麼少數學生能佔領立法院?長期的原因是國家社會被金權政治把持,年輕人沒有未來,絕大多數的民眾也深感不平和憂慮,因此,這次的行動受到大多數民意的支持;近因則是馬王政爭,馬的手段民眾看得一清二楚,王更是點滴在心頭,當學生們突然衝入立院,少數駐警反應不及,拖過一段時間之後,學生們的請求又有民意支持,僵局更加難解。

這場運動不會再有激烈的流血衝突,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台灣政治的真相和問題,以及政客虛偽的一面,台灣是逐漸成熟的社會,還會因為這場運動更加成熟,這是台灣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希望這場行動不會無功而返,否則民眾的無力感和反彈將會更深。google執行長施密特說「在下一波抗爭運動中冒出頭的領導人,將是能號召追隨者,凝聚支援,善於運用數位行銷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們敢於置身實體世界的險境。」正是這場抗議行動最好的注解。(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佔領國會阻止台灣也出個希特勒

◎ 陳竹上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透過選舉成為國會最大黨,爾後藉由操縱國會,陸續通過各種限縮人權的法案,終至邁向浩劫。民主政治若只剩下投票與代議,領袖號召與神聖殿堂將是獨裁政權的溫床。馬總統愈是高唱服貿能帶來幸福,愈是令人心寒。

當代選舉往往已淪為媒體戰、組織戰等金權遊戲,黨產、財團等因素常成為決勝關鍵,選後又受到黨意操控的國會多數,是否真能為國人作嫁,代決台灣未來?法案過了可以再修,不涉他國主權,但與世界最大共產極權國家簽署廣泛的服貿協議,其中第二十三條並明訂「本協議修正,應經雙方協商同意」,則學生在通過前夕抵擋國家機器之運轉,並主張先建立監督法制再實質審查,其價值相較於文化部長所精打細算的公帑,應有更發人深省之處。

只當個選民偶爾投個票後,一切交給領袖集團決定,的確比當一位公民輕鬆得多,但我們也不禁想問:如果當年德國大學生在納粹邁向獨裁之際佔領國會,有些悲劇是否將可避免?

(作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楊賓凱

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只剩下九趴,已根本沒有資格代表台灣人民對外簽訂任何協議!

而目前服貿爭議已陷入僵局,學運仍如火如荼,馬英九除了退回服貿重新來過外的任何措施,皆難以獲得大家的認同。筆者認為,服貿協議應暫時擱置,留待二○一六代表新民意的總統上任後,依「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逐條審查,並更正所有不適內容後重新來過!反正慢就慢了,也不急於一時。如此或可緩和一下爭議。

(作者為上班族)

台灣老吃短多長空的虧

◎ 張弘毅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喊出開放改革,從世界銀行(WorldBank)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的一百九十美元人均GDP到二○○○年的九百三十美元,確實有不小幅度的成長,然而約莫在西元二○○○年前後台灣參與了中國經濟發展,至二○一二年數據顯示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五七二○美元的水準,前後兩段時期成長力道的差異,在於台灣提供了中國最需要的三項經濟成長要素,資金、技術、人力資本(人才)。

人口眾多外加文化大革命後滿街都是不識字的農民工,這種環境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政策不是走向高科技而是勞力密集產業,具有眾多勞力密集產業的台灣自然是中國發展經濟最有力的靠山之一。台灣科技產業分工細緻,生產作業流程拜泰勒科學管理所賜,每個工人每個動作都經過計算,那怕你不識字只要四肢健全就能提供你一個工作機會。一個少說上萬職缺的工廠,一個不看教育程度的工作,甚至還具有同文同種的優勢,中國發展經濟最佳選擇除了台灣還有誰?

而台灣呢?連續十年產業外移、人才資金不斷被掏空,從國發會資料顯示,台灣近十年每年對中國投資維持在六百億美元以上,占中國外人投資的第二大國。這些產業是我國從一九六○年實施第一階段獎勵投資條例開始至今歷經三階段修法並於一九九一年廢止改採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培育出來的國家競爭力,而現今這些成長茁壯的企業大多在對岸為中國的經濟效力。

十年回頭一望,兩岸的開放對中國來說是短多長多,而台灣卻是短多長空。如果當初自始不對中國開放,台灣的經濟環境不叫鎖國,因為我們除了中國之外備齊了世界版圖;如果當初不西進大陸,台灣的產業為了生存必定朝向技術提升,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如果當初不和中國合作,台灣的經濟動能也不至於遭到掏空,中國是台灣的蜜糖,也是台灣的毒藥。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