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區「施琅開庄,舉庄皆吳」,三個四就少施
臺灣1683年入清之後,施琅名下有55庄,遂遣施姓族人及吳王兩姓戚親入墾漚汪溪(將軍溪)南岸一帶形成「將軍庄」。道光年間,施姓後裔開始出售高雄土地,留較多臺南土地。至日本時代,日本人以這55庄非私有土地,乃沒收其土地而編入日本官租 吳姓愈旺,施姓漸衰,乃大舉北遷鹿港,只留一家與吳姓聯婚者,這也就是今天將軍庄何以「施琅開庄,舉庄皆吳」的原因。
    現在將軍區則大於上述將軍庄,而恰恰可被分成三個四,即「四埔」、「四甲」和「四寮」。所謂「四埔」乃將軍庄、北埔、頂山腳、下山仔腳的「四埔吳」;「四甲」為東甲、西甲、北甲和中甲的「漚汪四甲」;四寮則為頂寮、忠寮、下寮和崁頭寮的「苓仔寮四寮」。「忠寮」應是「中寮」,方能與「頂」及「下」相襯,而崁頭寮乃因是漚汪溪旁較高地所以稱「崁頭」。https://www.facebook.com/hsuchunghsin/posts/pfbid0W6jdB8pWzqd6WoutWxR3BUp8e9umYvpfBcj5t4rTzdNehmZqN5BLL9WSoj42nEByl?mibextid=VhDh1V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


(12) Facebook

將軍區施琅移民墾殖之開始
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漚汪社平埔族雖已從事稻作,但仍屬「游耕」的粗放性質,狩獵與捕魚仍是重要的生產方式。平埔族人純樸天真,清代文獻描述為「其人終歲不知春秋,老死不知年歲,不知蓄積。秋成納稼,計終歲所食有餘,則盡付麴蘗,無男女皆嗜酒。屋必自搆,衣必自織;績麻為網,屈竹為弓;以畋以漁,皆自為而用之。」
    就漢人入墾漚汪後之發展史而言,始自荷蘭時期,歷明鄭時期已有漢人入墾。入清以後,康熙 22 (1683)年,清朝在施琅領兵下,攻克澎湖,鄭克塽派人至澎湖請降,施琅親往臺灣納降。清廷納台後,對臺灣棄台論與留台論之爭。施琅力主留台,並上呈「臺灣棄留疏」方讓留台論取得勝利,納臺灣入清朝版圖。於是清康熙 23 (1684)年4 月,清廷設置臺灣府暨鳳山、臺灣、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1684年9月29日,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建請減輕稅賦,以招來漢人墾民。
    清初漢人來墾之人數多寡,有見解認為數量不多,例如清康熙 26 (1687)年,臺灣首任總兵楊文魁任滿內轉時,曾勒一「臺灣紀略碑文」,該文中提到「民間一切賦稅,略照偽籍損因,民番似多拮据。又如靡蕪極目,藉人耕墾,始無曠土;奈阻於洪濤,招徠不易」。  
     不過,清初亦有文獻提及保護原住民土地問題,可見漢人來墾人數已增,例如清康熙 55 (1716)年,福建巡撫陳璸倡言禁止冒墾以保護原住民財產時,曾言「內地人民,輸課田地,皆得永為己業世守之,各番社自本朝開疆以來,每年既有額餉輸將,則該社尺土皆屬番產,或藝雜籽,或資牧放,或留充鹿場,應任其自為管業。且各社毗連,各有界址,是番與番不容相越,豈容外來人民侵佔?」陳璸這番話也說明漢人拓墾者腳步已增,因此,他立下規矩,防止「勢豪之家,貪圖膏腴,混冒請墾」,原住民土地只可租佃。
    然而,歷史證明施琅有甚多施侯租土地,而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已墾土地,率半已成清軍軍士的私有土地。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

(12) Facebook


施琅才是最早開始在台灣蓋媽祖廟的+媽祖信仰在台蔚為特色,大部份的人都認為這是台灣民間自然發展而成。「媽祖信仰是清朝統治者的手段。」並在駱芬美《被誤解的台灣史》書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wTg9U

----------------------------------------------------

圖片搜尋結果[描0001.jpg]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為何不拼爹?
古聖今賢北京晨報 [ 微博 ] 趙炎2014-11-03 09:42我要分享 11
導語:施世綸不惜背負“偏執”之名,用常態化的“聰強果決”之鐵腕,狠狠的醫治了這個頑疾。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水師提督施琅收復台灣,鄭氏的偏安夢,如一塊懸著的豆腐,啪的一聲,碎了。此後朝廷論功行賞,施琅第二子施世綸蔭補監生,二十四年即實授知泰州。而那些進士出身的人,從九品見習期滿後,才能得到一官半職,想爬到六品,還得混若干年,充分證明了一句話:人比人,氣死人。此一現象,曾被吐槽為“不怕富二代飆車,就怕官二代飆官”。

舊時代的恩蔭和任子製度,雖是流弊,但也有它的合理性。前者相當於“血酬”,打江山,坐江山,老爺子為國家流血流汗,兒孫乘個涼,拼個爹,也說得過去;後者相當於“站隊”,蘇洵說:“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這個“信”字亮了,統治者怎麼可能重用自己不信任或反對自己的人及他們的子孫?

“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為何不拼爹?

天下第一清官牌匾(資料圖圖源網絡)

但施世綸與眾不同。

生於功臣之家,他沒得選擇;皇帝下詔推恩,他不能拒絕。他唯一能選擇的是,入仕之後好好乾,一心為民辦事,依法執法行政,做個“青天”。可喜的是,他做到了。

在泰州,他“廉惠勤民”,不三年,州大治。

有一次,淮河鬧水災,朝廷派員督修河堤,隨行僕從乘機騷擾驛站,勒索民戶,違法亂紀的事兒沒少干。如果地方官是個拼爹的,肯定要掂量掂量,這些人的主子是不是老爺子的門生故吏,跟老爺子的私交怎樣等,此謂重人脈、講關係,“打狗需得看主人”的潛規則;但施世綸想也不想,帶一幫子如狼似虎的衙役到處巡視打埋伏,發現一個抓捕一個,先把屁股打得稀巴爛再說退贓的事兒,搞得那幾位朝廷高官個個灰頭土臉。

還有一次更牛,湘鄂西少數民族搞暴動,當地駐軍彈壓不了,朝廷就派江淮的綠營兵星夜馳援,泰州是援軍的必經之路。史書上常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軍隊,其實那是宣傳,跟新聞的原則一樣,個例的才有價值,普遍的情況則是另一個樣子,我不說,反正施世綸心中門兒清。

他想了個轍,將糧餉置於路邊,發動衙役和無數壯丁,手持棍棒沿途站立,同時發布命令:凡軍士有敢滋擾百姓者,只管用棍棒招呼。一路上趾高氣揚慣了的綠營兵到了泰州,傻眼了,只見百姓們一個個瞪圓了眼睛虎視著他們,領頭的同知倒還客氣:路邊的糧餉你們儘管拿,祝你們打勝仗早日凱旋。當兵的哪敢再去搶劫呀,“兵皆斂手去”,就是乖乖的、小心翼翼的離開了。

拼爹的一個隱性特徵就是權大於法,希望同僚之間給面子,彼此徇私,皆大歡喜,你好我好大家好。按理說,施世綸的爹施琅也是朝廷大員,更是軍隊裡的高級幹部,爵位就不提了,行政職務是台灣總督,正一品。而綠營軍一位普通的總兵官,都還是正二品呢,如此讓人家牛哄哄的來,灰溜溜的走,將來他爹怎麼見人?施世綸的不拼爹,由此可見一斑。

康熙皇帝似乎頗了解他的秉性。話說施世綸在江寧乾了一屆知府,審決了不少疑難案件,“施青天”的名頭傳遍了大江南北。恰好湖南按察使空缺,以大學士伊桑阿為代表的顯宦們紛紛推薦施世綸,但康熙不同意,理由是:“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可偏執?如世綸者,委以錢穀之事,則相宜耳。”這“偏執”評語中肯,施世綸盡琢磨不拼爹,根本不琢磨人事,能不偏執?拼爹現象,源遠流長,顯然是個頑疾。官二代依靠的是老爹的資源與影響力,所謂“拼搏不如拼爹”。為了維持這種資源與影響力,於是就有了“能力不如關係”,“多栽花少栽刺”等信條。施世綸不惜背負“偏執”之名,用常態化的“聰強果決”之鐵腕,狠狠的醫治了這個頑疾。

他不光自己不拼爹,也不允許兒子拼爹。

《清史稿》記載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說他在漕運總督任內去陝西賑災,發現陝西的倉儲賬目不對,多“虛耗”,也就是虧空嚴重,準備上疏彈劾。當時的川陝總督叫鄂海,是個滿清貴族,聽聞此事,連忙放下架子深夜造訪,在閒聊中有意無意的提到了施世綸的兒子施廷祥,說:“廷祥這孩子在會寧做知縣,事兒可不少啊。”施世綸一听就明白了,這是想交換呀,我不彈劾你,你是不是就不找我兒子麻煩了?那你打錯算盤了,他用不屑的口吻說:“吾自入官身且不顧,何有於子。”言下之意即是,我不拼爹,兒子也休想拼爹。施世綸的奏疏一上,康熙鼻子都氣歪了,鄂海你不爭氣是吧,官兒別做了,回去養老。

--------------

施世綸(1659年—1722年),字文賢,號潯江,福建晉江縣衙口鄉(現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清靖海侯施琅次子。
  施世綸居官時,政績顯著,清名遠播,《清史稿》讚之:“聰強果決,準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泉州府志》頌之:“性警敏,勤於蒞事,聽斷訟獄,摘發如神。他郡有疑案不決者,輒移鞠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
  不畏豪強,果敢決斷,嚴厲約束部屬,處處施惠於民,這是施世綸為官時的一貫作風。湖北發生夏逢龍兵變,救援平亂的官兵路過泰州,沿途騷擾搶掠百姓。他將糧草供應準備充足,放在路旁,而命令手下每人手握一根大棒列隊站在路邊,他也親自到場,士兵中有犯禁擾民的,立即逮捕法辦。這是有很大風險的——中國常言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這樣做,很不給帶兵的將軍面子,將軍很可能惱羞成怒。但他正氣凜然、無所畏懼。在此兩排大棒“宣威”之下,過境官兵再也不敢肆意妄為。
  後來他到江寧任知府,所到之處總是想著百姓。當他丁憂離任時,當地百姓有上萬人前來懇求他留下。懇求不成,於是當地百姓就一人出一文錢,在府衙前造了兩座亭子,名為“一文亭”。

施世綸治霸懲惡 扶弱安民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11日, 2016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當官聰強果決,摧抑豪猾,禁戢(讀集,使之收斂)胥吏」的地方官。他「所至有惠政,民號曰青天」,在康熙朝眾多廉吏中「名尤盛,閭巷誦其績,久而弗渝」。他就是以懲惡安民而著稱、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綸

施世綸(1659-1722),字文賢,漢軍鑲黃旗人,施琅次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蔭生授江南泰州知州,後屢遷至漕運總督。

泰州作為施世綸任官的第一個地方,也是他以摧抑豪猾而聞名於世的地方。施世綸到泰州後,「殫心盡力」,注重安民,他對州內那些仗勢欺民者,一律嚴懲,毫不手軟,以致境內惡棍斂跡守法,不敢妄為。對於朝廷派下來的官員,如有擾民不法者,他同樣不留情面。康熙二十七年(1688),淮安患水災,朝廷派某要員,來督治河事。此要員到地方,「從者數十輩,驛騷擾民」,至泰州境內,仍肆行不法,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裡。他們隨意搶奪民財,欺凌百姓,侮辱婦女。泰州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施世綸對這批仗勢欺人的惡棍十分氣憤,他下令:凡有不法者,必治之以法。這個要員的隨從官,「強奪州民已聘之女,為妾」,施世綸接到報案後,立即派人將其捉拿歸案,並繩之以法,使民女得以還家。對其他擾民犯法者,也一一懲治。於是,「餘眾咸遵約束」,百姓無不稱快。

不久,湖北發生兵變,朝廷派兵赴湖北援剿。按規定:大軍所過州縣,應備糧餉,以供軍需。而官兵卻「沿途侵掠」,所過州縣,均被攪得雞犬不寧。當援軍過泰州境時,他派人把軍糧置於路邊,作為供應的軍需。同時,為防止官兵搶劫百姓,他又「使吏人執梃,列而待,兵有擾民,立捕治。」終使過路搶劫的官兵,過泰州境時,「皆斂手去」,秋毫無敢犯者。再次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由於施世綸懲惡安民,使得「州大治」,而「輿情愛戴」。隨後,他又任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江南淮徐道。在這些地方,他一如既往,「摧抑豪猾,禁戢胥吏」。因此名聲大振。百姓均稱之為「施青天」,其治霸懲惡的事蹟,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康熙帝南巡時,曾召見施世綸,與之長談,很讚賞他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對他懲惡安民的做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稱之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帝在不同時、地,數次讚許數位賢臣為天下第一清官)。但康熙帝也認為施世綸的思想有些偏頗,他曾做過這樣的評價:「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指施世綸)必袒民;諸生與搢紳論,彼必袒諸生。」不管康熙帝講的是否準確,但人們不難看出,施世綸為了安民,一直是扶弱抑強的,這或許正是他受到百姓愛戴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他後來擔任高官時,也仍然堅持這一原則。

康熙四十五年(1706),施世綸任順天府尹,負責管理京師地區的民政。京師不比地方,高官權貴勢力很大,要維持京師地區安寧,確實需要有勇氣和魄力。當時,步軍統領托合齊是皇上親信,因而出門必然轎前轎後,擁有侍從,以表示其位尊顯貴。

一次,托合齊外出,屬下又為其張羅。施世綸故意拱立道旁等候。托合齊知道施世綸的為人,便下馬,問何故如此?其實他心裡很清楚,只有諸王外出,才允許如此。施世綸正顏厲色地說:「根據國家典章制度,只有諸王爺外出,方能乘轎、擁有侍從。我還以為是王爺來到,拱於立在路旁等待,沒有想到原來是你!」並且表示一定要疏劾托合齊違制擾民。托合齊連忙向施世綸謝罪,從此再也不敢肆行妄為。為了進一步整頓地方秩序,施世綸針對擾民弊端,上疏康熙帝,提出四項建議:禁五城司坊擅理詞訟;禁奸徒包攬捐納:禁牙行霸占貨物;禁逐流娼歌宴。這些舉措,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立即實行。

施世綸治霸懲惡,深得百姓的擁護。在他離開江蘇時,「民乞留者逾萬。既不得請,人出一錢,建兩亭府署前,號『一文亭』」,以示懷念。人民之所以懷念施世綸,並且「閭巷誦其績」,就在於他敢於摧抑豪猾,做到了安民。這種精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  圖片搜尋結果[掃描0001.jpg]

----------------------------------------------------------------------------------------

防中併吞 學者籲重建國防經濟

〔記者曹伯晏/台北報導〕世界台灣人大會與台灣國家聯盟昨舉辦「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前駐美代表吳釗燮、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及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譚慎格出席座談。吳釗燮及羅福全強調台灣爭取並結合美國及日本等民主友邦國家的重要性;譚慎格則指出,台灣必須重建經濟與國防,才能避免被中國併吞。

吳釗燮:台灣須向美展現自衛決心

吳釗燮在論析台美關係時指出,美國國會對台灣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台美之間也具有深厚的關係,但台灣必須向美國顯示自我防衛決心。

吳釗燮說,過去曾有美國國會友台小組詢問他,「你們希望美國能夠支持台灣的防衛,但是你們連國防預算都無法通過,難道期待我們美國子弟犧牲性命保護台灣嗎?」

羅福全:日本將台灣視為民主盟友

羅福全談論台日關係時則表示,台灣、日本同屬亞洲自由國家,日本對台灣信賴程度遠勝於中國,在中國提出反分裂國家法時,除美國外,日本也曾對台海和平表示關切,日本與台灣間雖然沒有邦交,但日本將台灣視為民主國家間同盟。

譚慎格:國共兩黨正決定台灣前途

譚慎格另在專題演說中表示,要確保台灣主權,可靠的國家經濟與國防力量是兩大先決條件,台灣軍事將領因國家領袖在政治領導上的錯亂,致使整體防衛力量削弱;至於台灣的商界領袖,因想確保能融入中國的經濟,而使台灣的經濟掏空。譚慎格憂慮地說,長此以往,他看不出台灣有能力對抗被中國「接管」的機會,因為正在決定台灣前途的不是人民,而是「國共兩黨」。

面對台灣所處困境,譚慎格強調,台灣若要提升能力讓局面逆轉被中國併吞趨勢,當務之急在「擺脫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並重建台灣國防自衛能力。

譚慎格強烈主張,台灣必須要使產業外移中國的情況,儘快取得控制,否則將只能成為中國的另一特區。他也指出,台灣國防經費占GDP比例已淪為東亞國家的最低標準,未來的裁軍及募兵制將進一步使軍隊空洞化。他強調,唯有確保國防與經濟的可靠力量,才有可能維護台灣主權獨立。

------------

 

如果是韓國人,中華民國在台灣早被推翻了。

 

對於習慣以韓國人仇日,指責台灣人為何不的批評,前面這句話,值得頭腦只會想一半的一些人深思!

 

國家是為人民而存在的。反其道的「國家」,人民本來就有推翻它的權利。台灣人從歡迎國民黨中國到對其嫌惡,其來有自。不這麼反省自己的黨或國,只想壟斷控制政府這樣的統治權力,並且一再暴行施為,挾持「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之所以面對民主化發展,感到恐慌,不正因為如此?

 

韓國,正確說來,是南韓,是大韓民國。相對於北韓、北朝鮮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像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和在原生地取代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戰後,獨立的韓民族分裂,右左兩種解放論,發展成兩個國家。但台灣,被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進占統治,並與取代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對峙。南韓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都是美國的反共前哨,並依恃這樣的形勢右傾獨裁。

 

韓國從相應蔣介石的李承晚被軍事政變,歷經朴正熙、全斗煥的軍事政權,其間夾雜著過渡文人、軍人政權。到金泳三、金大中、盧武炫、李明博、朴槿惠,才是真正民主化時代。在朴正熙、全斗煥統治時代,人家是如何抵抗的?想想看!哪像台灣的中華民國,在李登輝之前與陳水扁之後,統治體制一脈相連的復辟性。人家有嗎?

 

人家的人民對自己國家的不當政治施為有所抵抗,人家的政府也曾像從前中國國民黨把所有異議份子打成「共匪」一樣,以附和北朝鮮份子敵視之。但剛烈的韓國人改變依恃在「反共」意理的軍事獨裁。哪像中國國民黨以「反共」而戒嚴獨裁,又以「親共」、「聯共」維繫黨國體制!

 

如果不是台灣人的溫順,甚至怯懦,中華民國在台灣能存續到現在嗎?還會被期待改頭換面共生嗎?中華國民黨國論者,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如果你還有那麼一點良心的話!(作者李敏勇,詩人)

=============================

 

光復台灣光復過頭了

推文到plurk
2015-10-24 06:00
◎ 李道勇
國民黨黨國一再宣稱:「鄭成功光復台灣」,其實明代以前,管轄未及於台灣。元朝於澎湖始設巡檢司,明朝循例。所以一六二三年荷蘭佔領澎湖,明軍聞風趕來干涉,明、荷協議,荷人退出澎湖,轉進台灣。宣稱:「…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鄭成功不得已才來台灣,台灣根本不是明朝領土,何來「光復」之說?反倒是鄭王爺遷台,其子東寧國王又不斷「反攻大陸」,招惹大清王朝,清康熙皇帝下定決心消滅鄭氏王朝。
從一六五七年到一六八四年,近卅年清鄭交兵,為害西岸人民受盡海禁、畫界遷民、挖「界溝」、築「界墻」之苦;俗諺:人掠茨拆,雞仔狗仔掠遘無半隻,沿海五省後撤卅里,不許片板下水,不許粒貨越疆,光是福建省就虛地一萬八千餘平方公里,五省則九萬平方公里。
一六八三年,清康熙皇帝派施琅帶兵攻打台灣,鄭克塽投降,鄭氏東寧王國覆亡(一六六一至一六八三)。然而,清帝國取得台灣之初,對台灣並沒強烈的領土野心,康熙皇帝認為:「 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朝中亦有不少大臣反對將台灣併入清國版圖,可是施琅向康熙皇帝上奏〈恭陳台灣棄留疏〉後,情況才有改觀,施琅在奏章中提到:「將台灣併入版圖並不增加中央的財政、兵力負擔,此外台灣又更可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康熙皇帝後來終於接受施琅的建議,在一六八四年,正式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編為福建省轄下台灣府,台灣因此遭受清帝國二一二年霸凌。
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百甲以上,幾乎占據南台灣已開墾土地的一半。「施侯租田園」由在台衙門代收租金,並保送至北京轉交施琅族人。施琅家族還貪得無厭,連澎湖漁民也不放過,向漁民們勒索「規禮」一千二百兩,直到施琅死後的乾隆二年,清廷才發布上諭,將澎湖規禮永行禁革。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

鄭成功當然沒有光復過台灣

推文到plurk
2015-10-20 06:00
◎ 彭孟濤
上週台聯立委賴振昌質詢中研院長翁啟惠,「鄭成功是否光復過台灣?」對此,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謝國興代答,「鄭成功來台前,台灣不是明朝的,因此不能說是光復。」然日前有媒體人投書,卻以歷史與國際法為辭,辯稱怎麼不能說是光復。(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8000306-260109)
他指出,從宋代起台灣就已屬於中國版圖,直到元、明都是如此。然查考設官統治的紀錄,明代以前的帝國,管轄至多限於澎湖,未及於台灣。元朝於澎湖始設的巡檢司如此,明朝循例設置的亦然。無怪乎一六二三年荷蘭佔領隸屬於明帝國的澎湖未果,最後雙方協議,「默許」荷人退出澎湖後去占領台灣,足見明帝國當時並不認為台灣屬於中國。清朝乾隆年間福建巡撫陳大受也曾說,台灣到明朝時「不過為日本、荷蘭互市之地」。
他又稱,明代進行了國際法中有關領土先占原則的最明確行為─移民實邊。姑且不論他所舉崇禎年間鄭芝龍移饑民入台之事,已被社會學者陳紹馨指出此次移民規模之可疑處,而鄭芝龍也不能代表官方。國際法中「先占」的定義,係一國對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領土行使有效占領行為而取得主權,明帝國不但未將台灣視為領土一部分,更未實際設官支配,僅憑上述鄭芝龍的行為,豈能適用於「先占」原則?
此外,種族因素也不能成為台灣領土主權歸屬於中國的法理依據,就算明、清以來有大量漢人移民來台,但誠如國際法學者陳荔彤所言,假如中國有合併台灣的資格,係基於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話,那麼類似的論點,是否也可適用於華人人口比例佔百分之七十五的新加坡?或德國兼併奧地利,俄羅斯合併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基礎?
所謂「光復」,係指原屬於中國的土地被他國以非正當手段攫取,我再奪回的意思。不過,鄭成功來攻占台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在行前表文告說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既然從文告中可知台灣就是「不服之區」,根本不是中國領土,何來「光復」之說。
此君文末不忘揶揄立委要多念點書,卻忘了用一根手指指責他人時,另外三根可是指著自己的道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台北市民)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  

鄭成功文化節 貢寮宮廟辦海上迎神
2015-06-18 20:24:22 觀天下 記者陳郁薇/貢寮報導

新北貢寮區澳底慶安宮「成功領航文化節」,將在澳底漁港舉辦特有的海上迎神儀式。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分享新北貢寮區澳底慶安宮6月21日星期日,特別舉辦紀念開臺聖王鄭成功成道352週年,「成功領航文化節」活動,當日有來自廈門的文化館參與盛會,這是海峽兩岸352年來, 第一次大陸地區延平郡王金身來臺共襄盛事,將在澳底漁港舉辦特有的海上迎神儀式。
慶安宮主任委員特助竹間也表示,澳底慶安宮,建廟至今有30年,主祀延平郡王鄭成功,今年特地與金山承天宮與廈門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金身,在澳底開台聖王二王的金身陪同下,由金山出港前來澳底參加宴王大典。

特助竹間也說,21日當天上午八點,慶安宮將遵循古禮以徒步、香案、逢廟拜神等禮儀,於澳底地區徒步遶境。下午遵照古禮,舉行宴王祭典;由澳底開台聖王主辦,宴請各友宮神尊一起參與饗宴。

特助竹間也說,當天晚間九點三十分,舉行供燈祈福儀式,祈願國泰民安,家家幸福平安健康,活動深具意義,慶安宮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當天一起來共襄盛舉。

澳底慶安宮竭誠敬邀各界人士親臨活動現場,見證一場百年難得的文化聖事,歡慶一天澳底徒步遶境的美事,也藉此了解鄭成功文化。

--------------------

又見萬蜂祝壽 覆蓋鄭成功神像左腳

2015-06-10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端午節前夕,昨日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正殿神龕,突見大批蜜蜂齊聚,停歇在鄭成功神像左腳,一度將神像膝蓋到腳踝部分全部遮滿,密密麻麻的蜜蜂群,目測約有上萬隻。管理人員指出,每年這個時候,蜂群就會固定出現停留,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個星期,老一輩民眾表示,農曆五月八日是延平王去世的日子,這些蜜蜂是當年部將來向主帥請安,也為歷史故事增添神蹟。

  •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正殿神龕,突見大批蜜蜂聚集在延平王神像左腳,令人嘖嘖稱奇。(記者黃文鍠攝)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正殿神龕,突見大批蜜蜂聚集在延平王神像左腳,令人嘖嘖稱奇。(記者黃文鍠攝)

已有十餘年歷史 傳是兵將化身

蔡姓管理人員表示,「萬蜂祝壽」已經有十餘年歷史,每年在端午節前,就會有大批蜂群飛到延平王腳邊停歇,奇怪的是,附近並沒有大型蜜蜂窩巢,也想不通到底蜜蜂從何而來。

昨日下午一時許,延平郡王祠中庭開始陸續出現蜜蜂蹤跡,隨即聽到陣陣「嗡嗡」聲響起,密密麻麻的蜂群,宛如黑幕般,由殿外直撲神龕,場面壯觀,而照著先來後到順序,逐漸將延平王神像左腳覆蓋,還有部分蜜蜂上下飛舞,但都圍繞在塑像旁,沒有太大騷動。

管理員指出,依照經驗,蜂群停下來後,最少都會停留二至三天,甚至曾經停留超過一個星期,但只要時間一到,就會集體消失,而且雖然殿內人員進進出出,蜂群也不會攻擊人,相當玄奇,不過,今年的蜂群數量好像比往年還要多,不知道是何原因。

附近民眾表示,耆老相傳,蜜蜂是當年跟著延平王渡海來台的兵將化身,每年在延平王升天紀念日前,來為延平王請安,請安後就會離開,因此才會在這段時間出現。

-------------------------

還原正義 還原鄭成功
2016-08-07 06:00
推文到plurk

◎ 樂鍇‧祿璞崚岸
台灣歷史的正義和真相,總是隱藏在統治者的權力擴張下而晦暗不明。尤其在鄭成功的迫害下,平埔族的原住民千人被殺,萬頃土地被掠奪。平埔族研究人類學者潘英彙整史料時曾說,鄭氏統治政權對平埔族群而言,是不公不義的外來暴虐政權。然而在漢族一元化的歷史觀點下,鄭成功卻被奉祀為「開台聖王」、「民族英雄」。
本陣線(「還原正義陣線」)要求政府拆除鄭成功銅像和停辦鄭成功文化節,此訴求的背後理念即對「人性尊嚴」的堅持和對歷史真相的追求。唯有誠實公正地面對族群間的歷史衝突,扭轉壓迫者的形象,使其形象符合史實並承認過去的錯誤,如此,族群衝突的歷史傷口,才會痊癒並開出美麗的花朵,台灣各族群才能蓄積力量,勇敢地走向族群和解的道路。
延續前段所述,本陣線強烈要求:一、在半年內,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清除威權象徵,比照蔣介石銅像之政治處置:1.全國移除鄭成功銅像,2.更改以「延平」和「成功」為名的鄉鎮名和街道名,3.修正現行課綱描述鄭成功政權的內容
二、中央及全台地方政府停辦鄭成功中樞紀念所有祭典。
三、台南市為鄭成功政權登陸台灣的起點,也為西拉雅族的分佈地,目前西拉雅族更為其市定的原住民族群之一。據此,呼籲台南市賴市長理當率先以行動響應總統八月一日之道歉文移除台南市所有設置於公共空間的鄭成功銅像,並停止舉辦歌頌鄭成功的相關活動,創造出族群友善的典範空間。
四、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公共電視台每年製播一定時長(不得低於三百小時)還原鄭氏政權歷史真相之電視劇與紀錄片。
民主化是台灣政治進程中最重要的變動,民主不再成為統治者欺壓少數的工具。台灣在民主轉型已經近二十年之後,現下應當可以處理威權年代致使的族群問題,不得蹉跎。只有將正義還給歷史,我們才能真正告別威權年代。從拆除鄭成功銅像開始啟動轉型正義,走向擁有實質正義的社會願景。讓我們一起努力來打造一個正義的國家,一個真正多元而平等的國家。
(作者為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台灣第一民族黨副主席,排灣族)

---------------------------------------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  


日婦捐千萬 助建鄭成功護法像

    tw.news.yahoo.com
    查看原始檔

中國時報【王瑄琪╱嘉縣報導】

嘉義縣溪口鄉開元殿有全球最高鄭成功像,高逾7樓儼如溪口地標。20多年前限於經費未能同時配建「萬禮」、「甘輝」將軍護法,日前廟方啟動添建72尺將軍計畫,竟接獲日本女企業家來台大手筆贈1000萬元,但對方不願透露名字、身分,為日本出生的鄭成功再添傳說。

落腳溪口鄉柴林村的鄭氏家族,200多年前從福建泉州迎請尊王來台供奉,約一掌高的神像據傳十分靈驗,1967年還降旨遴選乩身為信眾解惑。

1995年乩身依神意繪出護佑法相,在眾志援建下,當年度海來台的巴掌神明,更搖身成為178尺高的大神像。

開元殿理事長許光安說,日前時機成熟,準備耗資億元啟動配建護法將軍和香客樓工程,就在申請執照時,1名長居日本的78歲老婦人前來接洽說,20多年前曾受尊王相助,如今海外發跡尊王夢中現景,必須前來應證夢境。

不久老婦人果真來到台灣,驚訝環顧廟宇表示,當年她來參拜時還沒有大神像,好在路上不時有善心人引路,膜拜後開口「我決定捐出1000萬元」,聽到這筆龐大數字,大家面面相覷,更好奇發願緣由和婦人身分,不過僅知老婦人在日本為社長級人物,連名字都保留不願透露。

神像在四方信眾資助下預計明年落成,可登高眺望。至於這段奇異插曲不僅在募資上起了引玉作用,更為鄭成功再添傳奇故事。

-----------------------

兩岸史話-水交社記憶空軍大遷移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港攻打荷蘭人,在今年台南鄭成功文化節重演,有來台國際學生參與。(本報系資料照片)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港攻打荷蘭人,在今年台南鄭成功文化節重演。(本報系資料照片)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台南市水交社桂子山中心點舊軍事碉堡成為眷村文化園區地標。(本報系資料照片)
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施琅攻佔台灣後,奪占田產七千五水交社記憶

漢人移民的增加,使得漢人與原住民人口比例產生變化,逐漸改變台灣社會以漢人為主流的情況。

台灣移民簡史:1.台灣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西部面臨台灣海峽,距大陸不遠,距福建省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廣東省海岸距離約300公里。整個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公里、含澎湖群島總長約1520公里,面積約35915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宛如一長條蕃薯。

落戶於動亂避風港

由於距離大陸相當近,大陸民眾很早就與台灣有接觸,他們都是零星來到台灣,且是暫居性質。明鄭以後,才有大批民眾從福建與廣東移居台灣,且在台灣落戶。

以後,大陸一有動亂,台灣常成為福建與廣東兩省沿海民眾的避風港,成群踏著台灣海峽的波濤來到台灣,人口因而增加。

台灣有平原以及肥沃的土地,熱帶及亞熱帶的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化,農產品一年可以兩熟,這些條件為福建與廣東人民築起台灣夢,他們認為,來到台灣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因而一波波的移民,設法突破種種困難,跨越台灣海峽,遷移來台灣,追求他們的台灣夢。

此種情況類似1950到1970年代,台灣人的美國夢,台灣人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千方百計的設法移民美國。

2.荷蘭時期之前漢人在台灣的概況:唐、宋時代,南海貿易興盛,船隻往來多少會與台灣接觸,連橫的《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記載:「當宋之時,漳泉邊民來台灣,以北港為互市之口。」足以說明此事。1550年代(明嘉靖中葉),台灣與大陸往來頻繁。

3.荷蘭時期的移民:1623年,明朝實施海禁,禁止沿海居民與荷蘭人貿易。1624年,荷蘭人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為熱蘭遮城,做為治理台灣的行政與政治中心;1653年建普羅民遮城。

為了開墾台灣土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鼓勵漢人移民台灣,免費提供生產工具。這些漢人在台灣落戶,對以前的部落社會(Tribal society)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1628年,福建饑荒,鄭芝龍在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支援下,招徠沿海災區饑民數萬人,移民台灣墾殖。這是第一次有組織的福建向台灣大移民。1630年,鄭芝龍受降後2年,台灣出現另一波移民潮,平均一年約1萬人從福建的漳州、泉州移居台灣。

4.明鄭時期的移民:1661年,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復台灣。此時,在南部約有漢人10萬人,從事貿易、買賣與農耕。鄭成功軍隊及眷屬約3萬7千多人,除分派各軍分區屯墾外,還大力招徠因清廷「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大陸沿海民眾,「不願內徙者數十萬人東渡,以實台地」,這是另一波移民朝,主要是福建沿海泉、漳各縣居民。這個時期移民台灣,以福建人為主。

隨鄭成功來台灣的軍民約10萬多人,加上20多年來,由閩浙沿海遷移來台灣的人口,以及已在台灣的人口,華人人數估計有20多萬人。

5.清朝時期的移民:1683年,施琅率兵收復台灣後,他認為,內地奸民易於藉口做生意來台灣,結黨營私,而嚴禁福建與廣東民眾來台灣。

清朝政府對於前往台灣的民眾,限制非常嚴格。1711年(康熙50年),台灣府知府對移民入境,需在原籍所在地衙門請領護照,其條件為:(1)入籍者必須說明到台以後所投靠之親友的姓名住址,並說明落籍的坊。(2)探親的必須說明所探親友的姓名和住址,並說明回籍限期。(3)做生意的,必須說明落腳的舖戶以及回籍限期。

內地人民欲來台,必於原籍該縣出證明,其入籍者必需填寫到台灣的縣、里、坊名及所訪問或親戚的名字,地址、商舖名,以及離台之期限。

貿易移民人口遽增

1685年(康熙23年),清政府指定台灣府城的鹿耳門港,即後來的安平港,為對福建廈門的唯一往來港口,台灣的貨物需在此集中出口到廈門。1778年,是清代廈門帆船最多的年代,廈門對渡鹿耳門的船隻有數百艘之多,達到最高峰。他們在安平上岸後,主要居住在台南,過世後就葬在桂子山,2009年1月分,桂子山腳發現的墓葬以閩南人為主,原因在此。

1736年(乾隆元年),重申禁止民眾偷渡來台。1740年(乾隆5年),停發台灣居民攜眷入台執照。1783年,台灣鹿港與泉州蚶江港通航;1792年,淡水八里岔與蚶江及福州五虎門通航,由於貿易掀起的一波移民潮,使台灣人口急遽增加。

漢人移民的增加,使得漢人與原住民人口比例產生變化,逐漸改變台灣社會以漢人為主流的情況。

1784年(乾隆49年),鼓勵台灣人回到福建的規定:「台灣流寓民人,情願回籍著,概免給照,准其自赴鹿耳門總口,……隨時放行。」對於回籍的台灣人不需任何護照,說明滿清政府不想讓人民居住在台灣。(待續)(旺報)

 

-------------------

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 施世綸跛腳嗎? - https://goo.gl/jMpJdK

施世綸跛腳嗎?
記得許多年前華視有一部連續劇「施公奇案」,改編自章回小說《施公案》。劇中的施士綸〈世綸〉跛腳,外號「施不全」,雖是戲劇,人物情節可以憑空虛構,但歷史上確有施世綸其人,而且赫赫有名,似不宜與正史混淆編劇,以免誤解正史人物。尤其他的跛腳和外號。
施世綸字文賢,清康熙朝晉江人,施琅之次子,性警敏聽斷如神,自司牧累官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清白自持始終一節。任江寧知府時有惠政,因靖海侯微恙而呈請辭官,去官日,萬民乞留不得,乃人投一文建亭於署前,名曰「一文亭」。受命勘察陝西旱災,全陜積儲都已虛耗,而以西安、鳳翔為甚,將具疏彈劾兩位知府,總督鄂海以世綸的公子在會寧當知縣,微詞要挾,公笑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顧,何有子?」卒劾之,鄂海終遭罷官。公平生得力在「不侮鰥寡,不畏強御」二語。著有《南堂集》。是施氏八十世,潯海十七世祖。由於施世綸的政績斐然,二百餘年來家喻戶曉傳諸婦孺之口。清末在院曲盲詞中常有演唱施公政績的,於是道光十八年經時人妝點成小說《施公案》。別名「百斷奇觀」。
以上是施世綸的小傳和《施公案》一書的緣由。我們從有清一代的科舉制度看看施世綸有沒有跛腳。明清的科舉制度在及第後,雖可一舉天下知,光宗耀祖身價百倍,但這僅僅是取得了出身,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若要仕進還得通過所謂「吏部試」的銓選考試,因吏部試後方可脫去平民「褐衣」而進官服,故吏部試又稱「釋褐試」。

吏部選拔官吏的標準:身、言、書、判四個方面。「身、言」考試,是體格檢查和口試,即要求身體健康、五官端正、口齒伶俐、對答得體,若相貌不端者則不可中選,口吃或口齒不清者不可中選。「書」為書法要求字體秀麗,楷法遒勁。「判」即判詞,要求應試者,根據訟案實例,剖析判決寫出判詞,目的在檢查應試者臨政從官的能力,吏部復試完畢,各科及第者就隸屬「吏部」等候派官。由此可見施世綸的跛腳純屬虛構。另則,乾隆朝的劉墉,號稱劉羅鍋,其羅鍋是到年老時案牘勞頓而成,並非與生俱來的「駝背」。

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