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短缺的情況將逐漸恢復,希望消費者不要搶購。儘管如此,米價仍居高不下,新米零售價為每5公斤3000日圓(約台幣660元)以上   日本爆發30年最嚴重米荒 https://bit.ly/4eIoHef


8月米價達到每60公斤1萬6133日圓(約新台幣3549元   別再怪遊客了!國際糧食專家以數據打臉:這項政策才是日本米荒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eBM9tC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2023/11/08 07:14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稻米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主食,目前全球正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短缺,主要原因是印度出口禁令造成。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負責政策和政府事務的副總裁彼得·巴赫曼(Peter Bachmann) 告訴CNBC:目前唯一的短缺實際上是印度的普通、白色、長粒、劣質米,他們將這些米運往非洲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當他們實施禁令時,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最嚴重、也是最先受其害。
印度於2022年9月禁止碎米出口,並對部分米品種徵收20%的出口關稅。隨後,2023年7月,印度禁止出口普通白長粒米。
ClimateAI 營運和策略副總裁Will Fletter告訴 CNBC:印度是一個嚴重遭受糧食不安全問題的國家,因此人們希望確保國內稻米等主食的供應充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需要權衡。
印度米出口占市場40%,因此任何出口禁令都會迅速影響全球價格。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數據,米價飆升15%至20%,達到近12年來的最高水準。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2023/08/01 21:40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mlHYf
  全球稻米產量告急,價格飆漲將使泰國及越南出口商調整合約價格。(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消息人士指出,近來因為全稻米供應緊張,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印度祭出出口禁令,再加上惡劣氣候導致產量大減,因此泰國和越南出口正重新談判50萬噸稻米的交易
 外媒報導,全球稻米產量大減,許多出口商正急於從農民獲得稻米供應,但也因為產量少市場價格升高,使原先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交易面臨波動風險,雖然已經先提前購買稻米的農民和出口商將從中獲益,但許多買家即便在印度宣布禁令之前就預訂了貨物,現在賣方都將重新談判合同以獲得更高的價格,因此可能會遭受損失。
 對此,新加坡貿易商也表示,由於國內生產存在不確定性,且度上月底禁止白米出口,這也加劇了亞洲和非洲主食進口商對糧食供應的擔憂,但稻米價格飆漲,賣方違約的機會很大,因此稻米進口商也別無選擇,只能支付更高的費用。
 另外,貿易商指出,泰國和越南分別是世界第2和第3大米出口國,預計8月份大米出口量將超過100萬噸,自印度7月20日實施禁令以來,全球主要稻米品種的全球價格已上漲約每噸80美元(約台幣2525元),其中泰國5%碎米價格2週前為每噸545美元(約台幣1.7萬),如今已攀升至每噸625美元(約台幣1.9萬),而越南類似品種的價格則從每噸515至525美元(約台幣1.62萬至1.65萬)上漲至590美元(約台幣1.8萬)。
 越南胡志明市的一位貿易商表示,目前稻米的價格遠高於合約價格,「出口價格飆升導致國內稻穀價格大幅上漲,現在一些貿易商正忙著加快向農民的收購」,並指出雖然大型出口公司可能會履行合約,但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預計會拖欠發貨,其中包括菲律賓在內的進口商可能會尋求與出口國政府直接達成協議,以確保關鍵的糧食供應。全球稻米供應告急 泰國和越南出口商恐違約漲價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mlHYf


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2023/07/30 07:47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因為有《糧食管理法》規定,台灣經常性稻米庫存約有100萬噸,可供應國人10個月需求。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若真的蠢到發動台海戰爭,民眾最該思考的事,就是糧食問題。
 戰爭片看多了,對戰時糧食短缺並採配給的畫面,相信大家應不陌生,沒錯,有食物才能保命,若港口遭中國封鎖,大家要靠吃什麼撐下去?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月約食用10萬公噸的稻米,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稻米公糧還有64萬噸,民間有35萬噸庫存,加起來可供應國人10個月所需;蛋類、魚產品、肉類及蔬菜,供給率也能有八成以上。
 台灣依賴進口最深的糧食,就是小麥及大豆,據農委會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小麥消費量約100萬至120萬公噸,國人年平均消費量為 38.1 公斤,穀類項目中消費量僅次於稻米。但小麥的自給率僅 0.1 %;小麥的庫存不像稻米有《糧食管理法》與「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小麥的庫存幾乎拿仰賴民間企業,目前小麥庫存量約15.8萬公噸,約僅夠國人食用1.5個月,如果進口中斷,麵包及麵條大概就很難吃到了。
 大豆是食用油、豆製品及飼料的原料,台灣每年需進口230萬噸,國內有少量種植,2021年種植面積有3303公頃,產量約4820噸,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占有率不足2%。目前大豆庫存有46.9萬噸。
 800年前,元末學者朱升曾建議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仍適用當前台海的局勢,大家要撐的下去,關鍵還是糧食
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水情吃緊,全台大面積水稻田被迫休耕,中部新稻一上市、價格連三漲,並帶動市售米價上揚創新高,每斗(10台斤)漲破三百元大關;不少消費者呼籲農糧署密切注意米價變化,希望維持糧價穩定,避免物價波動!(李河錫報導)2021/2/18 
去年沒有颱風過境,長期沒有降下大雨,全台提前進入枯水期,已有大面積水稻田被迫休耕,連水源充沛的中部糧倉水情也嚴重吃緊,令外界高度憂心國內可能會面臨「缺糧危機」,不僅帶動中部二期水稻濕稻穀成為搶手貨、價格連翻上揚,年節後新稻穀一開市,每百台斤就漲破一千五百元,更帶動市售米價也創新高、每斗(10台斤)已漲破三百元大關
消費者憂心國內是否會出現「大缺糧」,彰化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分析,新米一上市的確創下近十年來新高紀錄,但因為全國各地庫存公糧還算充裕,全台大休耕或許會帶動市售米價稍微上漲,但還算合理價位,也不至於出現「大缺糧」危機。
市售白米一再上漲,唯恐年後帶動物價波動,不少鄉鎮市農會呼籲農糧署務必注意整體稻米供應變化,並適時釋出公糧、啟動平抑機制,維持市售米價穩定,不要等到民怨四起才亡羊補牢!(攝影:李河錫)農地大面積休耕 米糧飆漲創新高 https://bit.ly/3u951JW


糧食安全大作戰,地瓜可能重回飯桌-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距離台灣1萬8千公里外,有6艘裝滿玉米的散裝船因阿根廷港口城市廷布斯封城而出不了港,後續的船班都被往後延遲了-「現階段台灣已儲備了75萬噸的肥料、40萬公斤的蔬菜種子、40萬公斤的雜糧種子,足以撐到年底。稻米有90萬噸公糧在庫,接著會陸續收割120萬噸,足以讓台灣人吃21個月,黃小玉(黃豆即大豆、飼料玉米、小麥)在倉庫的、海上的、已下訂的共有3.5個月。」-「台灣人吃肉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平均每年約吃77公斤,日本人才吃47公斤,肉加魚也吃得比美國人還多,我們其實吃太多肉了,」-「真的有一天全世界糧食供應都中斷了,台灣自給率從30%多提升到60%以上,保有這些農地是可以做到的,讓我們有辦法維持最基本的能量,」 https://bit.ly/2RMxyDD


在 100 公斤的稻穀中,約有稻殼 20 公斤,米糠 8 公斤及白米 72 公斤。


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最新一期的糧食供需年報於九月底發布,民國107年綜合糧食自給率上升到34.6%(以熱量計算),創下15年以來新高。因為去年風調雨順,稻米、蔬菜都豐產,國內生產量大增,減低對進口的依賴,使自給率比前年增加2.3個百分點。
國人食米量也微幅增加、麵粉供給量則些微下降,雖然幅度不大,但也表示飲食西化的風氣已有趨緩。
不過稻米盛產也造成公糧倉庫極大壓力,某些蔬菜大出更引發市場動盪,譬如高麗菜就在107年年底崩盤而啟動耕鋤制度。雞肉的供給量則是大增10萬公噸,顯示國人對雞肉需求日增
稻米盛產,供過於求仍衝高自給率
去年稻米大豐收,總生產量高達156萬公噸,是18年以來最高,也使得國人的稻米自給率衝到120%,連帶提高整體糧食自給率。
稻米供給遠大過需求,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107年公糧的收購量確實比往年多出很多,減緩庫存壓力的方式主要是外銷,除了繼續推公糧標售外銷,並輔導業者外銷新米,走高端市場,「就是直接鼓勵民間業者糧商,新米就出去,不要進公糧。」去年一共出口6萬5506公噸的稻米。此外,以米穀粉做加工也在持續推廣。
食米量止跌回升,麵粉微降
而國人的食米量雖未因為豐收而大增,至少有所回升,去年每人約食用45.6公斤稻米。值得注意的是,麵粉的消費量原本是年年上揚,但去年卻下降0.1個百分點,每人消費38公斤
負責推動國產米食的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認為,米食推廣的力道年年都在加強,感覺有所成效,必須不斷創造新的話題,吸引國人多多吃米。近年農委會舉辦的碗粿大賽、炒飯王比賽,都獲得熱烈迴響,得獎碗粿亦上架便利超商,「要結合後端通路,讓消費者更容易買到米食。」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食品業者,願意嘗試用米來取代玉米、小麥或豆類等原料,自從前幾年「米乖乖」掀起風潮後,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米果、米餅、米捲、米可樂果等零食,米蛋糕等烘焙點心也持續發酵,讓稻米更百變。
蔬果供應增加,高麗菜盛產價跌
蔬菜水果方面,因為天氣平順也使得供給量增加。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徐煇妃表示,去年沒颱風,所以蔬果供應充足,進口量下降,「價格平穩就有助於外銷,所以去年外銷水果創新高。」
但是風調雨順也讓賭徒心態的菜農失望了,沒盼到颱風的高昂菜價,卻生產出巨量的過剩蔬菜只好報廢。高麗菜去年的產量43萬公噸就創下歷史新高,價格也下探到一公斤只剩五元,而政府出手無論是耕鋤或補助,都是全民買單。
水果的供給量較去年減少,但農糧署解釋,是因鳳梨的產量計算方式變動,由原本一年半一收改為兩年一收,平均產量才會看似減少,因此其實果品整體產量穩定。
雜糧停滯待開拓通路
而雜糧復耕之路,則是崎嶇坎坷。大豆生產量已經連續五年一路成長,107年卻出現下滑跡象,從4674公噸減至4404公噸。花生產量也較前年減少6%,芝麻產量更大減44%。
徐煇妃解釋,國產雜糧的挑戰在於跟進口競爭價差大,市場供需自然會回頭影響生產。政府現在已經把輔導的重心從生產轉到行銷,加強媒合通路端的拓展和加工應用,譬如結合餐飲業者開發新菜色、推動國產豆奶進校園等,不放棄以國產雜糧取代進口的目標。
雞肉需求量多了10萬噸,進口國產都增加
肉品方面,整體供給量大增,進口比例節節上升,提高到25.7%。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對雞肉的需求量突然變大,不只國內生產量增加4萬1922公噸,進口量也驟增6萬3055公噸,都是十年新高,家禽肉總供給量首度超越豬肉。換算起來,每個人去年比前年多吃了4.45公斤的雞肉。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表示,近年因為販賣雞肉的餐飲業激增,「通路做很多開發,對養雞業者是好事,整體收入也會上升。」譬如有知名炸雞店一年內新開九百多家,帶動民眾消費。
白肉雞市場增加,土雞產業賠本萎縮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肉雞組組長邱時恩解說,雞肉的整體消費量確實在增加,因為雞是白肉,比紅肉健康。而去年剛開始肉雞的種原出了一些問題,導致缺少小雞、生產成本增加,雖然後來產量有趕上,但是已經拉大和進口雞肉的價差,因此貿易商趁機進口更多雞肉。
邱時恩舉例,以T8規格的雞腿來說,進口的每公斤65元,國產的每公斤就要80-90元,而在油炸或滷製的重口味烹調後,消費者難以辨別差異,炸雞店大多使用的都是進口雞肉。他也指出,雞肉增加大都是白肉雞,土雞產業反而在賠本萎縮當中。
不過李宜謙也指出,今年的雞肉進口量應該就會下滑了,因為非洲豬瘟導致豬肉短缺,國際上對雞肉需求大增、價格上漲,預估今年的進口量會回到過去的16-17萬噸左右。
參照國際,研擬更完整的糧食安全指標架構
農委會統計室鄭姓專員補充,糧食自給率雖可提供我國對進口農糧依賴的參考,但單一指標難以涵蓋糧食安全的全貌,目前農委會正在研討建立一套包涵更多面向的糧食安全指標架構。日前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結論中,就包括參考國際趨勢,納入營養、熱量、安全及價格等質量並重的糧食安全指標,以建構更完整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http://bit.ly/2pjsUBE


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 Yahoo奇摩新聞

屏東的農民已經接獲通知,買肥料跟領口罩一樣走實名與配給制,誰也不能多領多拿,以確保全台農民都有足夠的肥料使用;二期稻作則正在觀察,是否如期插秧仍有變數。起因是,距離台灣1萬8千公里外,有6艘裝滿玉米的散裝船因阿根廷港口城市廷布斯封城而出不了港,後續的船班都被往後延遲了。
6艘玉米散裝船,在阿根廷出不了港
阿根廷是台灣飼料用玉米的主要進口國之一,產期剛好跟北美錯開,上半年,台灣飼料會由南美供應,下半年輪回北美。台灣飼料公會總幹事鄒信南證實了這個消息,他說,最新消息是4月中之後可望恢復運作,這6艘飼料玉米船將會陸續出港駛往台灣。
廷布斯宣布封港只是冰山一角,俄羅斯、哈薩克、越南等產糧大國也陸續宣布禁止或管制糧食出口,緊鄰阿根廷的巴西則是南美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糧食出口大國,雖無港口被封,但疫情擴大下的港口運作狀況也成了全球關注焦點。
糧食安全大作戰,地瓜可能重回飯桌
超前部署,因為台灣連蔬菜種子都要進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辦公室拿起統計表告訴我們,「現階段台灣已儲備了75萬噸的肥料、40萬公斤的蔬菜種子、40萬公斤的雜糧種子,足以撐到年底。稻米有90萬噸公糧在庫,接著會陸續收割120萬噸,足以讓台灣人吃21個月,黃小玉(黃豆即大豆、飼料玉米、小麥)在倉庫的、海上的、已下訂的共有3.5個月。」
光看報表還不夠,農委會還派人親自到了現場,打開倉庫一一核實數量、品質,不能有謊報與短缺,「這不能開玩笑,這是攸關國家安全的事情,」陳吉仲說。
「我們模擬的方案之一,就是去種地瓜,第一是地瓜快速生產、第二是全台灣各地都可以種又好種,緊急時可以派上用場,」陳吉仲舉例。
管制手段其實已經悄悄在你我身邊發生。
兩個月前,農委會還在呼籲大家多吃蔬菜避免滯銷,也減產豬肉、石斑、午仔魚,現在卻是180度大轉彎。
陳吉仲說,「外界一定不知道,本來台灣因為延後開學、中國封城,導致短期葉菜類的生產太多,石斑、午仔魚過剩,連養豬量也減產3%。現在,我們派人去檢查,擔心蔬菜種子夠不夠,缺的就趕快進口,確保不會控制在別人手上。」
盤點與超前部署的結果,陳吉仲強調,台灣稻米存量足夠、蔬菜、肥料到年底都沒有問題。
稻米到年底沒問題,重要飼料「黃小玉」僅3.5個月
最讓陳吉仲緊張的是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與玉米。
他指出,台灣現在每個人每一年吃米45公斤,吃麵粉大概快50公斤,吃麵比吃飯還多;再加上,台灣畜牧業的飼料都要靠黃豆、玉米,「如果沒有黃小玉,我保證畜牧業倒一半,多少的麵包店、早餐店全倒?這不單單是農業部門的事情,相關服務業人口受影響約有200萬人。」
只是,黃小玉進口量之大,台灣根本就無法自給自足。
 福壽實業是台灣唯一一家採購本土玉米作為飼料的公司,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說,台灣一年自產的飼料玉米約5萬噸上下,根本無法跟一年進口400到500萬噸相比。即便台灣所有農地不管是能耕作或休耕的,總數80萬公頃全拿來種飼料玉米,一公頃產量約4噸總共也才能種出320萬噸,遠遠抵不上進口量。台灣一年還得進口黃豆250萬噸、125萬噸的小麥。
如果真的發生全球供應失靈,台灣只有一條路,「就是畜牧業全面減產,豬肉、雞肉、雞蛋、牛奶、養殖魚通通會減產,」鄒信南認為。
該屯糧嗎?畜牧業減產,不等於糧荒
那台灣會發生飢荒嗎?答案是,不會。
陳吉仲說, 不要做激烈運動,人類維生正常要2000到2500卡路里。關鍵是需要這樣的熱量,要吃什麼樣的食品才有辦法去繼續維持生命。所以講糧食安全,不能狹隘看農產品,必須要看膳食結構。
幸運的是,台灣稻米其實足夠我們吃21個月。
「真的有一天全世界糧食供應都中斷了,台灣自給率從30%多提升到60%以上,保有這些農地是可以做到的,讓我們有辦法維持最基本的能量,」陳吉仲說。
吃那麼多肉,是必須的嗎?
當糧食安全的議題搬上檯面,台灣人也將面臨另一個抉擇:我們還要不要吃那麼多肉?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認為,糧食安全繫於台灣人膳食結構的改變。台灣大老遠地從南美洲、北美洲運來大量的黃小玉,運輸過程耗費一大堆能源與排碳,接著養豬、雞鴨又製造了大量碳排放與廢棄物,且4公斤飼料才換來1公斤豬肉、2公斤飼料換1公斤雞肉,吃愈多肉就必須進口愈多飼料。
最後結果就是,「我們把米缸放在別人家裡,碰上極端氣候不斷影響農作物生長,台灣糧食安全是會愈來愈危險的,」他指出。
「台灣人吃肉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平均每年約吃77公斤,日本人才吃47公斤,肉加魚也吃得比美國人還多,我們其實吃太多肉了,」鄒信南說。
實際上,最應該檢視的是台灣人飲食習慣,無肉不歡、吃到飽、過度浪費的剩食,其實加大了自己的糧食危機,如果能改善膳食結構,黃小玉的需求、進口量就大幅減少,應對全球性糧食危機也就能更有彈性了。
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 Yahoo奇摩新聞 https://bit.ly/2RMxyDD

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 Yahoo奇摩新聞

 


105年農業統計破紀錄!食米量創歷史新低│糧食自給率31%,九年最低│蔬果進口創歷史新高
www.newsmarket.com.tw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3日, 2017
國人吃米量創下歷史新低!根據農委會最新「糧食供需年報」,民國105(2016年)年每人稻米消費量下滑到44.5公斤,比前年驟降2.6%。然而整體稻米產量,卻還比前年增產了600萬公斤。
糧食自給率更持續下探,105年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比前年下跌0.4%,是九年來新低,距離政府宣示的目標40%越來越遠。糧食生產指數也下降為90.1,較前年降3.5%。
農委會分析,105年因年初寒流及颱風相繼來襲的影響,蔬菜果品類和水產品受損嚴重,再加上製糖甘蔗減產,故而導致自給率與生產指數通通下跌。
食米量跌谷底,飲食習慣難翻轉
身為稻米王國,國人卻越來越不愛吃「飯」,平均一天吃不到兩碗飯。儘管政府努力推廣米食加工、舉辦各種好米競賽,台灣米品質也持續精進,但國人卻不買帳,食米量在前幾年略有回升後,又再度下挫。
對於食米量創新低,農糧署表示,數字的確不如預期。儘管近幾年已大力推動各種米食創新、延請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開發更優質的米穀粉製作技術,也有越來越多食品業者願意採用米穀粉替代麵粉,但短期內尚不足以翻轉國人長年以來的西化飲食習慣。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表示,「坦白說看到數字有點失望,」不過他解釋,這數字的計算方式與實際消費量可能會有落差,因民間稻米庫存掌握在業者手上,無法精確估計,且牽涉到人口數等諸多因子,因此「還是要看長期趨勢」。
米穀粉能取代麵粉嗎?致力推動國產米食的農糧署北區分署分署長蘇宗振指出,這幾年製粉和加工技術進步很多,「低筋麵粉能做的食品,米穀粉也都能做,中筋麵粉也可用濕磨的米穀粉取代,」而且米穀粉無麩質致敏問題,希望更多廠商與民眾能嘗試以米代麵。
至於業者最關心的價格問題,蘇宗振表示,公糧米絕不會比小麥貴。廠商申請公糧米磨粉製作食品,政府會比照進口小麥的到港價再提供優惠價,民106年已釋出210公噸。
休耕地活化,糧食自給率卻不升反降
相較於食米量下降,麵粉消費量卻相對增加,爬升到37.9公斤,與稻米越拉越近,且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雖然近年在休耕地活化與雜糧復耕政策帶動下,國產小麥種植面積逐漸擴增,但產量只占進口量0.5%,去年更受天候霪雨影響,穗上發芽情況嚴重,收成銳減。
農委會推動「大糧倉計畫」,希望以雜糧復耕取代進口,105年國內雜糧面積持續擴大,來到7萬6千公頃,比104年增加四千多公頃,總產量49萬公噸。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大豆種植面積一路爬升突破二千公頃,產量3061公噸,市面上陸續出現國產非基改大豆產品,漸受民眾青睞。
不過以活化休耕地來提昇糧食自給率的期待,恐怕落空。自「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實施以來,休耕面積從100年的20萬公頃下降到105年的7.5萬公頃,但糧食自給率不升反降。
除部分農地復耕早已過剩的稻米,對糧食自給率並無幫助之外,復耕的雜糧面對龐大進口量也顯得螳臂擋車。相對每年進口八百萬噸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國產的黃小玉總量僅十幾萬公噸,難以反映在自給率的提昇。
蔬菜水果進口量暴增,創下「歷年新高」
五榖雜糧之外,蔬菜水果一向是我國自給率較高的項目,但去年數據卻顯示本土蔬果也逐漸失守。104年蔬菜與水果進口量即大增,而最新的105年數據更打破歷史記錄(從農委會最早的民國73年統計數據至今)。
依農委會糧食平衡表數據,105年蔬菜進口量暴增到55萬1千公噸,較前年漲幅達28%。水果進口量更前所未有地突破60萬公噸,高達62萬9千公噸,漲幅12%。
蘋果每人每年吃7.9公斤,直逼國產香蕉
農委會統計室主任康江良解釋,年初的寒流,以及年中相繼來襲的尼伯特、莫蘭蒂、梅姬颱風,致使蔬菜果品類受創嚴重,是導致進口量攀升的主因。「天災的情況一直在創紀錄,」她表示,即使像今年沒有颱風,但氣溫較往年高出甚多,也可能使得病蟲害增加而導致減產。
細看品項,蔬菜的葉菜類、根莖類、花果菜類、菇類的進口量全部增加,甘藍、蘿蔔、洋蔥、大蒜、花椰菜等品項尤為顯著。
水果方面,則以柳橙、蘋果、葡萄的增長最為明顯。進口最多的蘋果高達18萬公噸,平均每人一整年吃下了7.9公斤的外國蘋果,逼近國產香蕉的9.8公斤
而水果的出口量則較前年衰減了1萬6千多公噸,為17萬3千多公噸,除鳳梨出口量增加外,其餘品項大都下滑。外銷國家仍以中國為最大宗。
水產品產量大跌,糖與蜂蜜也減產
水產品部分,105年產量大減將近30萬公噸,拉低糧食自給率。
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表示,主因是遠洋漁獲量最高的魷魚從104年的26萬多公噸,驟降到低於3萬公噸。養殖漁業方面,也因為年初的霸王級寒流帶來重創,使得養殖漁業損失5萬9千公噸產量。
魷魚數量為何驟減?王正芳解說,「這是自然現象的變動,魷魚有五到七年的生態週期,」其族群量剛好從前一年的最高峰降至谷底。而北太平洋捕獲的秋刀魚數量也減少,也是生態週期所致。
去年對養殖漁業而言也是艱困的一年。強烈寒流凍死了怕冷的虱目魚、鱸魚、石斑,單是虱目魚就比前一年減少九千公噸。夏季颱風帶來的豪雨,也使魚塭暴漲、魚獲溢出流失。
此外,吳郭魚產量也較104年下跌七千公噸。王正芳表示,台灣吳郭魚受到中國大陸等國的價格競爭,外銷受挫而回銷,導致供需失調,今年此現象更為明顯。
肉品方面總算有點好消息,因去年禽流感疫情較前年和緩,國內產量回升,進口量明顯下降。
鞏固糧食自給,全民都須出力
至於糖與蜂蜜類,因製糖甘蔗持續減產,105年產量跌破4萬公噸,來到歷史新低。蜂蜜產量也因天候異常與農藥中毒所致,產量從104年的1萬1千多公噸降到7千8百多公噸。
數字會說話,當旱澇頻仍,極端天候逐漸成為常態,對糧食的威脅完全反映在統計數據上。而農業是標準的「看天吃飯」的行業,政府須拿出有效的整體政策因應氣候變遷,穩固糧食生產。
除了生產端的努力,全民行動也同樣重要,民眾若能調整飲食型態與購買習慣,多多支持消費本土農產品,糧食自給率才有提昇的可能。


台灣每人一年平均食米量約四十六公斤+二○一三年濕穀價格則是每

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Facebook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Line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Google+
2017-08-18
〔記者吳欣恬、劉力仁/台北報導〕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距離國內達到糧食安全狀態,生產農地應有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我國糧食安全政策出現隱憂!
可供糧食生產之土地使用比例
可供糧食生產之土地使用比例
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資料照)
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資料照)
實際供種植農地只剩44萬公頃
根據內政部的地籍資料,國內農地面積約二百七十八萬一千一百廿一公頃,其中農牧用地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六公頃,當中包含七十六萬五千六百五十五公頃的耕地
農委會先以地籍資料界定盤查範圍,再由掌管農林漁牧的各局處進一步清查農林漁牧生產、農用設施或灌排、休閒使用的品項、區位和面積等細節,如果是非農用,則請地方縣市政府協助查核並判定使用類型、區位及面積。
根據盤整結果,目前國內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共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一公頃,包括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種植農糧作物、四萬兩千一百卅一公頃為養殖魚塭,以及十七萬四千四百五十公頃的潛在可供農業使用土地。如果對比七十六萬五千六百五十五公頃耕地,流失的農地約達十萬八千公頃,推估大多變成豪華農舍、違規工廠及變相建地。另外有三萬四千三百五十六公頃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非法定農業用地,像是河川地上種西瓜等農業行為。
糧食安全屬國家安全層次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糧食安全之定義為,確保任何人於任何時間均能獲取安全而營養的食物,以維持健康生活,且不損及自然資源的生產能力、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環境的品質;我國目前糧食自給率約三十三%,依民國一○一年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一○九年要達到四十%,也有一段路要走。
農地使用最新盤整結果出爐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坦言,上述法定農地和非法定農地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距離農委會依據糧食安全換算,國內糧食生產的農地應該要有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農地盤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實際農用土地的數量是否達到足以讓台灣永續經營的農地數量,接下來要進一步了解農地流失原因,一一解決問題,最後搭配國土計畫法,劃設農業發展區,確立哪些農地須保護。

-------------------------------------

米價多少才合理?

◎ 黃麗琴

杜宇投書「米價連續飆漲,有鬼!」,個人有話要說。

廿多年前尚未嫁給經營碾米廠的先生時,看見農民父親出售乾穀給先生的價格是每百斤七百五十元;紀錄片《無米樂》拍攝時(約二○○三、二○○四年),崑濱伯深夜載來含水率約四十%(正常是卅%)的濕穀價格是每百斤六百九十元,二○一三年濕穀價格則是每百斤九百五十元至一千一百卅元。

原料端進價逐年攀升,末端售價卻因多方因素影響,一直未能有效調整,導致一○一年多數糧商虧本,因此,一○二年雖然稻穀減產,糧商購買意願低落、穀價低迷,造成政府糧倉爆倉。

目前政府適時釋出公糧調節供應不足的情況,是正確的做法,而如果政府不尊重市場,強行用公糧壓下糧價,屆時一期作價格受影響,政府面臨的公糧預備金不足、倉容不足等問題會一一浮現。

糧商從來不是農糧署考量的照顧對象,只是,糧食產業要健康發展,糧商是不可或缺一環。目前台灣每人一年平均食米量約四十六公斤,如漲一成,一年多負擔不會超過二百元,平均一天多不到五毛錢,相信對日常生活不會造成壓力。敬請各界多了解產業特性,不要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糧商想像為可以呼風喚雨的大怪獸。

(作者為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長)

----------------------------------------------------------------------------------

糧食供需年報 國人白米消費11年新低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2014.10.01 10:36 am

農委會公布102年糧食供需年報,發現國人每人每年白米供給量從民國92年的49.1公斤,降至102年45公斤,創11年來新低點;國人不吃米飯情況日益嚴重。

農委會農糧署長李蒼郎表示,將全力推廣米穀粉,研發更多的米製品,如米麵包、米泡麵、米麵條、米冰淇淋等等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同時要推動台灣米標章,拉抬台灣米的品質,讓消費者吃到品質優良的台灣好米。

李蒼郎表示,去年糧食自給率32.2%,台灣米「不患不足患不吃」台灣一年麵粉進口130萬公噸,若能用米穀粉取代其中的一兩成,便能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也能符合現在消費者愛麵食的習慣和喜好。但麵粉一公斤23至25 元,最便宜的米穀粉一公斤至少28元,成本是推動米穀粉使用面臨的困境。

國內稻米專家、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表示,日本每人每年的白米消費量雖也呈現下降趨勢,但至今卻仍維持50公斤以上,是因為日本將「食米」列為戰略政策,食農教育進入教育體系,從小開始認知紮根。

【2014/10/0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19/11/22 14:3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台南稻穀二期作即將完成收割,溼穀價格從11月中的每100台斤1070元到21日降至每100台斤980元;有農民向市議員蔡育輝陳情,生活難以為繼,蔡育輝22日邀農糧署及台南市農業局人員與農民座談,並聲明若他當選立法委員,將全力爭取提高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和數量。
有農民向蔡育輝陳情,為何稻穀價格天天跌,讓他們收入大減,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卻多年未漲。蔡育輝表示,農友是弱勢中的弱勢,稻穀公糧收購價格8年沒調漲,耕種成本卻年年增加。選舉到了,民進黨蔡政府又大撒政策買票的支票,稻穀收購價格這個問題卻被疏忽了。
蔡說,11月是台南溪北地區稻穀收割期,看到價格直直落,沒有一個農民笑得出來,溪北地區有廣大的農業特定區,許多老農民種稻一輩子,卻沒有保障的收益,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蔡育輝強調,國內稻米政策有調整及改變的必要,但至今政府做了什麼?過去他擔任5屆議員,長期關心農民的生活,這次參選台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他也特別提出相關政見,包括要求中央農糧署提高稻穀公糧及契作玉米收購價格與數量,隨物價指數調漲。
此外,他也呼籲盡快推動農產品價格保險制度,讓天災人禍的損傷得以補償;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區域型農漁畜牧產銷平台,政府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協助農漁民暢通銷路,甚至透過網路科技行銷到全世界,以推廣台南特色和保障農漁畜牧收益。(新聞來源:中時 劉秀芬) 2019/11/22 14:3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台南稻穀二期作即將完成收割,溼穀價格從11月中的每100台斤1070元到21日降至每100台斤980元;有農民向市議員蔡育輝陳情,生活難以為繼,蔡育輝22日邀農糧署及台南市農業局人員與農民座談,並聲明若他當選立法委員,將全力爭取提高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和數量。
有農民向蔡育輝陳情,為何稻穀價格天天跌,讓他們收入大減,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卻多年未漲。蔡育輝表示,農友是弱勢中的弱勢,稻穀公糧收購價格8年沒調漲,耕種成本卻年年增加。選舉到了,民進黨蔡政府又大撒政策買票的支票,稻穀收購價格這個問題卻被疏忽了。
蔡說,11月是台南溪北地區稻穀收割期,看到價格直直落,沒有一個農民笑得出來,溪北地區有廣大的農業特定區,許多老農民種稻一輩子,卻沒有保障的收益,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蔡育輝強調,國內稻米政策有調整及改變的必要,但至今政府做了什麼?過去他擔任5屆議員,長期關心農民的生活,這次參選台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他也特別提出相關政見,包括要求中央農糧署提高稻穀公糧及契作玉米收購價格與數量,隨物價指數調漲。
此外,他也呼籲盡快推動農產品價格保險制度,讓天災人禍的損傷得以補償;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區域型農漁畜牧產銷平台,政府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協助農漁民暢通銷路,甚至透過網路科技行銷到全世界,以推廣台南特色和保障農漁畜牧收益。(新聞來源:中時 劉秀芬) 2019/11/22 14:3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台南稻穀二期作即將完成收割,溼穀價格從11月中的每100台斤1070元到21日降至每100台斤980元;有農民向市議員蔡育輝陳情,生活難以為繼,蔡育輝22日邀農糧署及台南市農業局人員與農民座談,並聲明若他當選立法委員,將全力爭取提高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和數量。
有農民向蔡育輝陳情,為何稻穀價格天天跌,讓他們收入大減,稻穀公糧收購價格卻多年未漲。蔡育輝表示,農友是弱勢中的弱勢,稻穀公糧收購價格8年沒調漲,耕種成本卻年年增加。選舉到了,民進黨蔡政府又大撒政策買票的支票,稻穀收購價格這個問題卻被疏忽了。
蔡說,11月是台南溪北地區稻穀收割期,看到價格直直落,沒有一個農民笑得出來,溪北地區有廣大的農業特定區,許多老農民種稻一輩子,卻沒有保障的收益,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蔡育輝強調,國內稻米政策有調整及改變的必要,但至今政府做了什麼?過去他擔任5屆議員,長期關心農民的生活,這次參選台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他也特別提出相關政見,包括要求中央農糧署提高稻穀公糧及契作玉米收購價格與數量,隨物價指數調漲。
此外,他也呼籲盡快推動農產品價格保險制度,讓天災人禍的損傷得以補償;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區域型農漁畜牧產銷平台,政府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協助農漁民暢通銷路,甚至透過網路科技行銷到全世界,以推廣台南特色和保障農漁畜牧收益。(新聞來源:中時 劉秀芬) 《社會》稻價跌跌不休農民怨,蔡育輝籲提高公糧收購價 - Yahoo!奇摩股市 http://bit.ly/34gjmaa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dyzw4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在行政院透露,疫情蔓延後多國已經管制糧食出口,但中國上月在全球大舉蒐購了5000萬噸稻米。圖為印度喀什米爾的工人搬運稻米入倉。(歐新社)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在行政院透露,疫情蔓延後多國已經管制糧食出口,但中國上月在全球大舉蒐購了5000萬噸稻米。圖為印度喀什米爾的工人搬運稻米入倉。(歐新社)
2020-04-14 20:14:36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中國繼買光全球口罩等防疫物資後,又在全球搶購稻米,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透露,由於東南亞等國家採取許多農產品管制出口措施,中國上個月在全球大量採購了五千萬公噸的稻米!
據悉,這是中國繼掃光全球口罩等防疫物資之後,出手搜刮糧食的大動作,勢必再度引發議論。
行政院今天召開「紓困振興方案—挺農民度難關」記者會,政務委員龔明鑫、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等人出席。
有關糧食安全議題,陳吉仲說,疫情蔓延之後,各國國家對農產品採取出口限制,包括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其中,限制稻米出口有印度、柬埔寨、緬甸,越南本來限制出口,改成出口配額。哈薩克、烏克蘭、俄羅斯是小麥主要出口國,全部採出口配額。
陳吉仲指出,這些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穀物價格高漲,而台灣很多種重要物資是進口的,因此,台灣採取了許多超前佈署措施。在農產品資材部分,台灣所有蔬菜種子都是進口的,種子供應到明年無虞,肥料到年底無虞,目前75萬公噸,比需求43萬公噸還高。
陳吉仲說,因為東南亞國家採取了許多農產品管制出口,或者大量採購進口,中國上個月底在全世界大量採購了5千萬公噸的稻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新加坡一個月前就很樂意向台灣採購很多農產品,因為距離較近,我們也會大量提供新加坡農產品的外銷。
陳吉仲表示,國內稻米部分供應無虞,目前有90萬公噸的庫存量,加上一期的120萬公噸,再加上二期,共有280萬公噸的存量,「國人1個月才消費10萬公噸的米而已」,在兼顧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稻米可以適度出口」,現在已有些國家跟農委會或外銷業者接洽
不只買光全球口罩 陳吉仲:中國上月全球搶購5000萬噸稻米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dyzw4


國民黨張斯綱、凌濤、楊智伃誣指陳吉仲抄襲 3人都被判拘役
北院認定凌濤(左起)、張斯綱、楊智伃均犯散布文字誹謗罪,分別判拘役55日、50日、50日,均得易科罰金。(資料照)
國民黨張斯綱、凌濤、楊智伃誣指陳吉仲抄襲 3人都被判拘役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3PYN0
2024/01/15 11:42
〔記者溫于德、楊媛婷/台北報導〕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張斯綱等3人,前年開記者會指前農委會主委(後更名為農業部長)陳吉仲以往的報告涉大幅度抄襲,陳吉仲為捍衛學術名譽提告。台北地院審結,今依散布文字誹謗罪判張斯綱拘役50日、桃園市議員凌濤拘役55日、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拘役50日,均得易科罰金。
國民黨張斯綱等3人是在前年9月29日召開「陳吉仲抄襲慣犯、騙錢達人,從研究人員抄到計畫主持人」記者會,質疑陳吉仲昔日科技部補助專題計畫內容,涵蓋「科學人」、「愛情公寓部落格」、碩博士論文網與期刊,實在有夠「懶」,簡直就是抄襲慣犯。
張斯綱認為,陳吉仲身為農委會主委,是國家大臣,比對陳過去承攬農委會的研究,與2003年的期刊有高達77.33%相似處,而他們都經嚴正查證並基於監督提出質疑,屬於公平社會對權力者的監督方式。
凌濤也說,無論在國民黨記者會及後續臉書評論,都有盡到客觀查證而做出評價,且農委會2005年由陳吉仲承攬的計畫與2003年的期刊不但高達77.33%相似,陳吉仲承攬科技部所發表的文章也有高達40%、50%相似度。
凌濤強調,陳吉仲身為農委會主委,這些陳過去承攬的東西都屬可受公評的事項,何況是出於國民納稅人的錢,所以自己有義務替國民做把關;楊智伃的答辯與張斯綱、凌濤相同。
北院審結,認定張斯綱、凌濤、楊智伃均犯散布文字誹謗罪,分別判拘役50日、55日、50日,分別得易科罰金5萬元、5萬5千元、5萬元,全案可上訴。
前農業部長陳吉仲。(資料照)
國民黨張斯綱、凌濤、楊智伃誣指陳吉仲抄襲 3人都被判拘役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3PYN0

台灣每人一年平均食米量約四十六公斤+二○一三年濕穀價格則是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