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故居爭議 李顯龍將接受國會質詢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故居爭議,總理李顯龍和弟妹臉書筆戰,他決定明天在國會復會時發表聲明,回應妹妹李瑋玲和弟弟李顯揚做出的各項指控,並接受國會議員提問。
李顯龍3日中午會以「歐思禮路38號:濫用權力的指控」(Alleged Abuse of Power on 38 Oxley Road)為題發表聲明。另外,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也會以「歐思禮路38號:部長委員會」(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38 Oxley Road)發表聲明。
李瑋玲和李顯揚6月14日凌晨拋出震撼彈,將歐思禮路38號的父親故居爭議搬上檯面,結果讓這件家族爭議成為媒體及輿論關注焦點。
李顯龍曾在6月19日發表聲明,對父親故居爭議造成新加坡聲譽受損,以及新加坡人對政府的信心遭受打擊一事,向新加坡人民致歉。
過去兩周以來,李家兄妹相繼透過臉書爭論不休。雖然李顯龍明天將在國會復會時發表聲明,不過,李瑋玲昨天仍透過臉書指出,李顯龍曾威脅要把父親故居列為受國家保護的古蹟。
新加坡聯合早報引述李瑋玲的話說,李顯龍在父親過世不久就違背遺願,她要讓新加坡人看到李顯龍和他妻子何晶的真面目與目的。
李顯揚昨晚也在臉書中說明選擇公開李家爭議原因,強調無意在拆除父親故居後,把歐思禮路38號後變成豪華公寓
李顯揚說,沒有人能凌駕法律,他們非常難過李顯龍透過職權和公器保留故居,達到個人的目的。尤其,在爭取遵守父親遺願過程中,面對來自李顯龍的強大阻撓。
李顯揚說,原想放棄抗爭,任由事態發展,也不必冒著民眾譁然、人格遭受攻擊或潛逃海外風險,但最後仍決定要為父母奮戰到底。
不過,曾在2008年到2011年擔任李光耀首席私人秘書的現任通訊及新聞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說,新加坡是李光耀一生的事業和遺產,不會希望家庭糾紛演變成損害新加坡國際聲譽的爭端,更不希望看到政府領導人和體制受到沒有根據的指控。
徐芳達認為,如果李光耀仍在世,應該會希望每一個人把新加坡放在最優先順位,停止相互爭論及指責,好好治理國家,解決目前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改善人民生活。


1427119064_5a88  

【李光耀逝世】廣東祖居設靈堂 悼「唐溪驕子」
15,364
建立時間: 0323 21:59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今日凌晨逝世,廣東梅州大埔唐溪村村民在其祖居「中翰第」舉行了悼念活動。當天,靈堂設在「中翰第」中堂內,堂內懸掛的匾額上寫着「唐溪驕子世界偉人」,下面擺着一張李光耀年輕時的巨幅照片,照片顯得莊嚴、肅穆。唐溪村村民按照客家人儀式,進行了拜祭、行香

唐溪村李氏宗親李潮堅表示,這些天一直在關注李光耀的病情,從早上的新聞得知其逝世的消息後,感到非常痛心,就和宗親商量,要一起舉辦個悼念活動。李氏宗親李文穎的家就在李光耀祖居附近,他說按輩分自己和李光耀是堂兄弟,今年76歲的他一直在祖居裏做義務講解員。當宗親們把李光耀去世的消息告訴李文穎時,他泣不成聲:「他是我們唐溪村的驕傲,每次跟別人講述他我都很自豪。」

此外,還有慕名前來緬懷的人。來自山西的王文章近日在廣東旅遊,聽到同行的朋友說李光耀的祖居就在大埔,一大早從東莞趕到了這裏。「這是一位傳奇人物,來看看他的祖居,也表達一下深切的哀悼。」

位於大埔縣高陂鎮唐溪村的「中翰第」,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於1884年建造,至今已有131年歷史2008年經過當地政府的修繕,佈置了李光耀相關圖文展覽。高陂鎮負責人之一張桂超表示,每年都有海內外民眾慕名前來了解李光耀的傳奇一生,當地斥資的李光耀祖居旅遊景區正在建設中,包括李光耀紀念館在內的一期工程將在2015年年底完成。

------------------------

不是愚人節玩笑》後李光耀時期的嚴刑峻罰,新加坡禁酒令生效
Sid Weng 2015/04/02 12:36:00 發表於 • 國際 • 網摘
新加坡為建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的三天後,俗稱禁酒令的「酒類管制法」開始生效,就某種意義而言,可以視為強人的最後遺緒。
中時報導,新加坡《酒類管制(供應與飲用)法》1日生效,每晚10時30分至隔天早上7時,所有零售商禁止販售酒精飲料。餐廳、便利商店、各大超市均已張貼告示,提醒民眾新的管制措施。此外,民眾在同一時段也不得在公共場所飲酒。赴新加坡旅遊的外國遊客也要注意這項新法規,以免觸法。

公共場所包括公園、海灘、政府組屋(HDB)的地面層(void deck)等。若在公園烤肉或辦活動,提早向相關單位申請許可,則可在規定時間內喝酒。而酒吧、餐廳、咖啡廳等營業場所若持有售酒執照,亦不受新法令影響,但顧客只能在店內飲用,不得外帶。

新加坡鑑於酒精相關的犯罪案持續攀升,今年1月通過酒類管制法,若在管制時間內於公共場所飲酒,初犯最高得處以新幣1000元(約台幣23,000元)罰鍰,累犯最高得處3個月徒刑併科新幣2000元(約台幣46,000元)罰鍰。違法業者最高得處新幣1萬元(約台幣230,000元)罰鍰。
被列為酒類管制區(Liquor Control Zones)的芽籠區和小印度區,管制措施更嚴格,除平日晚間10時30分至翌日7時實施公共場所禁酒令,周六早上7時至周一早上7時也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飲酒。另外,從國定假日前夕晚間7時至翌日早上7時也禁酒。而管制區內業者若違規販酒,罰則比其他區業者重1.5倍。

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說,新法是政府對國民長期抱怨醉客危害治安的回應。小印度區2013年12月發生46年來最嚴重的暴動,起因於一名印度工人在小印度的十字路口被私人巴士撞倒後喪命,隨後引發路人與工人的不滿,群眾包圍該巴士以及隨後趕到的救護車、警車,共有超過300名外籍工人參與當時為時兩個多小時的暴動。

新加坡政府研判是酒醉者鬧事,內政部遂擬訂酒類管制法。而當局2014年4月1日起在即在小印度實施公共秩序(額外臨時措施)法令,包括每逢周末、公共假日和假期前夕,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飲酒。有外籍勞工認為,他們多是下班後到芽籠區或小印度區飲酒,但如今新規定更加嚴格,他們也只能降低消費意願,避免觸法。
官方民調顯示,八成民眾贊成新法,但海峽時報網路民調顯示七成五受訪者反對此法。小印度商家認為,消費者大多下班後來買酒,新法恐影響生意。業者擔心生意難做,但也有民眾認為新法有助改善公共秩序,減少醉酒鬧事。

中央社報導,不少居住在政府組屋民眾認為,減少公共場所飲酒對公共秩序造成的威脅維持,才是對民眾最安全的保障,新生效的酒類管制措施固有不便之處,但在深夜時分也不會被飲酒作樂的噪音所苦。

聯合報導,新加坡為建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的三天後,俗稱禁酒令的「酒類管制法」開始生效,就某種意義而言,可以視為強人的最後遺緒。金融時報評論,李光耀過世後,星國民眾得學習打理自己的生活。像禁酒令這樣的峻法,以後恐難再有。

--------------------------------------------------------------------

雙李 終於分出高下

推文到plurk
2015-04-09 06:00
◎ 郭晉豪
「一百年後,我不知道新加坡是否還會存在?」在最後一本書中留下這句實話之後,新加坡這「賺錢公司」的創辦人李光耀走了。
會將新加坡名之為賺錢公司,其來有自。事實上,只有當你以企業財報分析的觀點去看待新加坡時,你才能看見其漂亮的GDP數據及公司治理績效是如何地名列前茅。而這對根深柢固總是恭喜發財的數十億華人而言,已是祖上積蔭莫大的福分及成功了。這也是李光耀對新加坡的真正家族經營方式:我是創辦人,佔有最大股份,管理與經營都我說了算。
而若你以國家政治去分析新加坡時,其實李光耀治理下所能呈現的績效評估就顯得差強人意。例如:對政治宿敵的堅壁清野;對新聞自由的漠視與阻撓;對家族統治的塑造與經營;對民主制衡的否定與排除……這種種政治實況,都恰恰呼應李光耀前面那段百年問句。
對於同樣姓李,同樣客屬,祖籍地甚至只有一山之隔,時代背景與教育歷練幾乎一時瑜亮的李登輝而言,李光耀與其曾經有著「兄弟情誼」,甚至也有諸多經營共識與相近的硬頸風格。何以如今分道揚鑣形同陌路?
「道不同不相為謀」——當「政治家」李登輝與「企業家」李光耀對政治未來判斷有過相對激烈的溝通未果之後,同樣硬頸的兩人自然誰也不服誰:李光耀挾其獨立小國身分縱橫穿梭於美中日英等大國之間而傲氣逼人;而李登輝成就華人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被CNN評選為「民主先生」的光環,曾經也讓李登輝走路有風。但自己脫馬獨立的李光耀,卻極力遊說李登輝不應追求台灣獨立,而終究導致兩人的漸行漸遠。
無論是對中國未來前景判斷的正確與否,李光耀很難否認此舉不是為中共居間傳話;也許其中有部分李光耀自身的評估取捨,但更多部分則是來自前述「企業獲利」的買辦掮客模式。站在新加坡的立場觀之,為強國發聲代言可交易的籌碼自然大上許多,這是顯而易見的結果。
無論如何,李光耀的時代已然過去。政治上的管制鬆動與開放浪潮也將更形壯大。他留下的特殊經濟社會成果能夠持續多久,必須觀察。而李登輝仍然老驥伏櫪,持續推動並影響其所佈下的台灣民主制度。
國際政治學者杭亭頓當年評論兩李曾指出:「若新加坡的李光耀過世,其現行制度將無法留下;而台灣的李登輝過世的話,台灣民主還能留下來。」(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8,15&id=77616)由此對應前述李光耀的「百年問句」,雙李在百年之後的客觀歷史評價高低,已昭然若揭。
(作者為科技公司負責人,台北市民)

李光耀讓台灣民主汗顏什麼?

美國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曾在1995年2月紐約時報比較台灣和新加坡,指出「混亂但自由的台灣,民主制度在李登輝之後還會永續經營;有秩序但沒自由的新加坡,李光耀的政治體制,將與其一起長眠地下」。據說此文刊出之後,雙李矛盾乍現,兩人從此漸行漸遠。

李光耀和台灣關係非常密切,更精確的說,是和國民黨關係非常密切。1973-90年間,他每年都會訪問台灣1-2次,和蔣經國成為莫逆之交。李登輝總統曾在1989年訪問新加坡,當時新加坡以「從台灣來的總統」稱呼他,李對此表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民進黨執政期間,李光耀也曾兩度來台訪問陳水扁總統,但在2002年扁首度拋出「一邊一國」之後,直到扁任期結束,李光耀都不再來台,直到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才在2011年與女兒再度訪台。

對比新加坡,台灣人常以自由民主為傲,弔詭的是,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與新加坡在各方面的表現,反而越來越被新加坡拋在後頭。1993年台灣人均所得是8000美元,當時新加坡人均所得只有1萬美元出頭,領先台灣並不多。2000年台灣發生首度政黨輪替,當時人均所得是13,985美元,新加坡則是23,085美元,差距從此開始拉大。十年之後到2011年,台灣人均所得只有20,030美元,新加坡已經飛漲到51,242美元,高居全球第13名。

新加坡面積只有697平方公里,排名全球第192名,面積不到台灣2%。2014年7月,新加坡總人口557萬人,排名全球第116名。不管是面積或人口,新加坡都是典型的城市小國,但這個城邦國家所展現的自我管理能量,卻讓全世界刮目相看。在經濟上,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貨櫃碼頭、全球最大的硬碟生產國、全球第二大鑽井平台生產基地、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亞洲第三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在2008年的全球化指數排名第一、2009年全球商業環境排名第一、2010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一、2009年人均壽命長達81.4歲。

但新加坡讓西方國家佩服的,不只是她亮眼的經濟表現,還包括卓越的政府效能,同時解決了多數開發中國家棘手難解的貪污與住房問題。早在2009年,新加坡政府就被評為全球名列前茅的透明公開政府;2010年新加坡政府廉潔程度,更排名全球第一。早在2004年,新加坡就透過公共組屋政策,使高達93%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

新加坡沒有自由民主,卻能建立廉潔有能的政府,而且在李光耀1990年卸下總理職務、交棒給吳作棟,1992年進一步辭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退居幕後之後,並未影響新加坡政府的卓越表現。杭亭頓1995年的悲觀預言,顯然並未成真:2004年李光耀長子李顯龍接班,新加坡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政府體系,仍在全亞洲綻放出小而強的耀眼能量。

新加坡儘管缺乏自由民主,卻能展現出「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不得不使西方國家重新評估政治發展的指標。2009年6月,世界銀行公布1996-2008年全球治理指標,總共分為六項發展指標:公民表達及問責、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監管品質、法治、反貪污。兩相比較,台灣因為實施自由民主,在「公民表達及問責」方面明顯領先新加坡,但除此之外,不管是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監管品質、法治、反貪污等方面,都落後新加坡很遠。

為何台灣在民主化之後,只能促成「公民表達及問責」的進步,卻無法同時促成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監管品質、法治、反貪污的提升?這種「只有表面政黨輪替、無能解決問題、缺乏民主深化」的現象,恐怕也是目前台灣民眾對兩大政黨失望、公民運動紛紛崛起的根本原因。

台灣民主的後繼無力,新加坡特殊體制的耀眼成功,也導致中國大陸把政治改革的學習對象,從台灣轉向新加坡。蔣經國從1972年發動行政革新到1986年開放黨禁報禁的政治改革歷程,原本是大陸最有興趣的研究題目,但隨著台灣民主化之後陷入混亂僵局,發展能量陷入停滯枯竭,大陸不但不再以台灣為師,甚至還反其道而行,越來越以台灣為戒。這個台灣與新加坡互相消長的過程,其實也是另一種台灣的悲哀。

-----------------------------------------------------

對少數的尊重 就是對多數的保障(管仁健)
新頭殼newtalk 文/管仁健
發布 2015.03.23 | 11:00 PM | 更新 2015.03.23 | 11:24 PM

李光耀掌控半世紀的新加坡,究竟是憑藉什麼生存下去的?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因嚴重肺炎入院超過一個月,3月19日甚至傳出他已病逝的烏龍消息,很多中外媒體包括CNN等都跟進誤報。直到23日,新加坡總理辦公署才發布聲明,前總理李光耀已逝世,享壽91歲。

若說世界上有一種叫「過街老鼠」的政治人物,應該就非李光耀莫屬。

李光耀掌控半世紀的新加坡,經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是東南亞國協裡唯一的「先進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鄰國都討厭他。新加坡的法治沿襲英國,卻不沿襲他的民主制度,結果一方面效率、清廉,一方面專制、嚴酷,英美兩國討厭他。

李光耀在新加坡立國之初,曾在兩蔣幫助下建軍,因而當台灣還在戒嚴時代,與兩蔣父子交好,多次訪問台灣,這裡的民主人士也學著英美媒體,罵他專制獨裁。解嚴之後,他雖邀剛上任的李登輝訪星,但後來對李登輝的分離主義有意見,因此多了些視他如寇仇的建國論者。

李光耀長期穿梭兩岸之間,卸任總理後,兒子李顯龍卻在當總理前,先訪當時還是民進黨執政的台灣,讓中國從中央大員到網上憤青,人人都憤慨異常。

但鄉民們會不會感到奇怪,李光耀在哪裡都被人討厭,那麼新加坡究竟是憑什麼生存下去的?這一切問題,還是要回到歷史來看。

台灣有些人討厭新加坡,是因為不懂新加坡的歷史。一廂情願地希望新加坡也回報台灣當初的恩情,支持台灣獨立。

有些國家原本就獨立,有些國家經過投票爭取到獨立,有些國家經過內戰而獨立。唯獨新加坡的獨立卻完全不同,她是被母國馬來亞強迫獨立的。

對新加坡人來說,1965年8月9日根本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她們從沒爭取過獨立,這一天跟其他星期一早晨沒兩樣。上午10點,麗的呼聲播送的流行歌曲突然中斷,大家震驚的聽到廣播員莊嚴地宣讀90個字,這宣言改變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

「自由與獨立永遠是人民的神聖權利……我,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名義,代表新加坡人民與政府,宣佈從1965年8月9日起,在自由、正義、公平的原則下,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自主、獨立與民主的國家。」

緊接著是另一份馬來西亞宣言:「馬來西亞首相東姑拉赫曼,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批准,謹此昭示,自1965年8月9日起,新加坡不再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它將永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邦國,從此脫離並不再依賴馬來西亞。」

這宣言是因為馬來西亞要成為一個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國家,而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不贊成這項國策,就這樣被回教徒占大多數的馬來西亞逐出,成為一個沒有天然資源和軍隊的城市國家。

在居住著l億多馬來印尼穆斯林、3萬個島嶼的群島裡,華人人口簡直微不足道。當時沒有人認為她能生存下去。就算資源豐富的西太平洋島國諾魯,獨立後也是困難重重。當時《印尼先驅晨報》寫道:「三年前,新加坡獨立是行不通的概念。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它依然是行不通的。」而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更預測:「沒有英國的援助,新加坡最終將垮掉。」

但是,經過三、四十年的良好管理和奮鬥,新加坡已經成為一個繁榮的國家。新加坡公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四。主張台獨的鄉民可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可以羨慕新加坡;但不應不顧現實,進而歪曲新加坡建國歷史來欺騙人民。

至於中國網上的憤青們,抱怨新加坡為何將部隊放在台灣訓練?就算自己國內不能訓練,為何不送到地理位置相同的海南島訓練?這還是要回到歷史來看。

新加坡原本只是英國在遠東的海軍基地,什麼天然資源都沒有。1950年代只有區區百萬(今天已經超過300萬人)的多元語言人口,其中75.4%是華人,13.6%是馬來人,8.6%是印度人。

新加坡獨立前,國庫不裕,沒有軍隊,而腹地不寬,連水源都在境外,要如何建國呢?幸好兩蔣父子協助,訓練了海空軍將近六萬人的新加坡三軍。憤青們一定不以為然,為什麼不找「祖國」幫忙,而要求助一個「流亡政府」?

新加坡以南,是擁有1億人口的印尼(現在幾乎增加一倍);新加坡以北,是628萬人口的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新加坡獨立至今,假想敵就一直是這兩大鄰國,將軍隊放在這兩國訓練是不可能的。(當然,現在情況不同,這兩國也租借場地給新加坡軍隊訓練)

至於找「祖國」幫忙,那就更不可能了。1960年代文革初起,越戰正熾,馬來西亞與印尼就苦於境內的毛派游擊隊的橫行,而且這兩國華裔人口又不少,這時新加坡若將軍隊送來「祖國」訓練,兩國豈不跳腳。事實上新加坡是一直到1990年代,等印尼與中國建交後,才與中國正式建交。

新加坡將軍隊放在台灣代訓,是符合她兩個鄰國的安全要求。憤青們要抗議新加坡,那是他們的自由。但要找歷史來做墊背,就該先搞清這國際現實。

1983年服役時,我在雲林斗六的梅林下基地受砲訓,發現營區角落有一群制服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軍人。當時還在戒嚴時期,資訊很封閉,根本分不清這些是什麼人,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星光部隊」。

他們和我交談時,華語不流暢(他們讀英語學校),閩南語腔調又重(似乎有點像潮州話),他們總愛用英語(但又不完全是英語)。所以雖然相處融洽,但我常聽不懂他們究竟說什麼。

有一天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們排長發口令時,用的是我聽不懂的話。後來我問那排長,他告訴我這是馬來語,也就是他們新加坡憲法明定的「國語」(雖然憲法是用英文寫的)。我很奇怪的是,他們大多數是華人,學校教的又是英文,為何要用馬來語當「國語」。那排長告訴我:

「雖然馬來人是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但若是與馬來西亞真的開戰,這些馬來裔軍人還是要為新加坡而戰。所以我們用馬來語當國語。對少數的尊重,就是對多數的保障。」

這句話真棒,「對少數的尊重,就是對多數的保障。」我聽懂了。只是主張台獨的鄉民對外省人,或主張統一的憤青對台灣人,也能聽懂這位新加坡軍官在說什麼嗎?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

學者李筱峰 不認同李光耀雙重標準
新頭殼newtalk | 張揚 台北報導
發布 2015.03.23 | 04:55 PM | 更新 2015.03.23 | 04:57 PM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李筱峰今(23)日在臉書上發文回憶,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曾強調,新加坡華人不是中國人的立場,反駁李光耀對台灣獨立持反對態度的雙重標準。圖:翻攝李筱峰臉書
雖然,台灣藍、綠2大政黨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過世後,一致推崇李氏對台灣的感情友誼,但歷史學者、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李筱峰今(23)日在臉書上發文回憶,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曾強調,新加坡華人不是中國人的立場,反駁李光耀對台灣獨立持反對態度的雙重標準。

李筱峰在臉書上表示,記得當年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曾經對外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 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李筱峰在文章中說,這段話,用到我們台灣人身上,不也是一樣嗎?

李筱峰指出,雖然李光耀經常投北京之好,否定台灣的獨立自主,但李當年對新加坡華人所強調的這段話,剛好可以用來反駁其對台灣獨立的態度!

----------------------------------------------------------

李光耀評價兩極》快速蛻變 從殖民港 成現代化國家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24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律師出身的李光耀擔任新加坡總理長達三十一年,在他統治下的新加坡,實行嚴刑峻法,限制政治反對派發展空間、打壓言論自由受到批評,但他一手將新加坡從受英國殖民的貿易港,改造成繁榮、富裕的現代化國家,廣受讚譽。
新加坡民眾昨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外,獻花哀悼開國總理李光耀過世。(彭博)
新加坡民眾昨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外,獻花哀悼開國總理李光耀過世。(彭博)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昨辭世,星國各大報皆以頭版或特刊大篇幅報導,報攤前一早便擠滿等著買報的民眾。(彭博)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昨辭世,星國各大報皆以頭版或特刊大篇幅報導,報攤前一早便擠滿等著買報的民眾。(彭博)
李光耀出身新加坡華人家庭,二次世界大戰後負笈英國,取得劍橋大學法學位、律師資格。在英國求學時期,是李光耀政治思想的啟蒙階段,立定反殖民主義信念。他一九五○年回國後,擔任郵電工會法律顧問,代表與政府談判,又聲援當時新加坡華文學生的反殖民運動,也藉此累積從政資本。
一九五○年代的新加坡充滿改革憲法和獨立的聲浪,李光耀於一九五四年與左派學生、工會領袖共同創立人民行動黨,次年當選立法議會議員,推動新加坡自治;一九五九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人民行動黨在當年自治邦首屆立法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展開他在新加坡的三十一年統治生涯。
新加坡自治邦一九六三年與馬來亞等地合併為馬來西亞聯邦,但李與聯邦政府對如何分配種族權利的看法嚴重分歧,最終導致新加坡於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日被逐出聯邦,兩天後被迫獨立。此事對李是一大打擊,因為他一直認為與馬來西亞合併是新加坡生存關鍵,他甚至為此在宣布新加坡獨立時,情緒激動落淚。
缺乏天然資源、防衛能力有限,是新加坡面臨的兩大挑戰,這個小國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其生存。李光耀著手實施經濟、社會和教育改革,推動工業化,鼓勵外國投資,使新加坡從第三世界蛻變為政府廉能、經濟繁榮的第一世界國家,在大國夾縫中闢出小國生存之路。
推動工業化 鼓勵外國投資 經濟起飛
新加坡這個國家反映出李光耀的特質:效率、不感情用事、廉潔、創新、前瞻和務實。他在政治上不執著於意識形態,善於洞悉局勢變化而適時做出調整,並深信菁英主義治國。
李曾說,他不怕爭議、不在意民調高低,自己所做的並非一切都正確,但都是基於高尚的目的;新加坡模式是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他所做最有價值的事。
--------------------------------------------------------
政治領袖的眼力、能力、毅力

推文到plurk
2015-03-24 06:00
李光耀,是台灣最熟悉的外國領袖之一,他來過台灣廿五次,從蔣經國以降每位總統他都交往過,也都不避諱透露出其對四位總統主觀上的好惡;而這剛好也反映在國內民眾對他的正反兩極評價上。這位全球人物的辭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然而健康看待歷史,李氏九十一年的生命歷程,可以提供台灣從政者不少警惕與學習之處。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資料照,記者廖瑞祥攝)
一九二三年出生的李光耀,以台灣的說法是「一年二班」的學長,這個年級毫無疑問是爺爺輩以上的世代。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臉譜,各代表當代客觀環境與主流價值所形塑的面孔,在亞洲的華人政治圈中,他與中國的鄧小平、台灣的蔣經國建立不錯的交誼,所謂的「開明專制」,事實上似乎也同時反映在鄧、蔣、李三人的治國風格上,說明著某個族群、某種程度的氣味相投。
今天,隨著國家發展與民主化進程的不同,仍在新加坡遂行的「開明專制」,受到中國菁英與廣大人民的心嚮往之與追求效法;在台灣則菁英與人民並未趨同,各自呈現分裂論辯。客觀而言,李光耀所領導的新加坡在國際社會被視為是亞洲發展的經濟奇蹟,因而普遍受到高度矚目;然在「李家天下」治理下,自一九六五年獨立建國以來,維持一黨(人民行動黨)專制不墜,上月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布最新的新聞自由度調查,新加坡排名繼續探底,掉到一五三名,是世界的後段班
儘管如此,民主奇蹟的台灣仍然可以與新加坡做些比較,新加坡的面積七百多平方公里、五百多萬人口,與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二三○○萬人口的台灣對照,僅是一個城市規模;這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小國,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或許基礎不同,但是昨天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台灣二月失業率三.六九%,不但是亞洲鄰近國家最高,距離新加坡的一.九%,遠遠瞠乎其後,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數據。台灣不分朝野幾乎全都絡繹於途,曾經到新加坡去取經、接受加持,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分界應該在這裡。
新加坡形式上實施內閣制,與台灣的政治體制不同,但是政治菁英的領導力顯然非常關鍵,領導力是由眼力、能力、毅力所構成,總合為國家治理的優劣。眼力代表看得見長期的遠景,明確知道要把國家帶到哪裡去,同時也能讓人民了解發展的方向,例如走向國際化與世界先進接軌;能力代表執行,確立目標後就要有方法貫徹以致,例如全面實施英語,建造國際進入新加坡的環境;毅力代表意志,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並克服,而領袖的人格特質與施政績效通常是很重要的說服工具。這三力所共築的領導力成為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所在。
一個總體領導力不佳的政客,老是近視只看眼前如何取悅選票,以便於爭奪個人權位,從不看三步以外的後果;或是根本斜視看錯方向,卻又一意孤行,不惜把國家導入險境;或者是眼力、毅力尚可,卻能力不足缺乏把事情做好的手腕,最終讓支持者與質疑者都失望;或是三力皆平庸,難以支撐中心思想,癖愛看民調,習慣尾隨多數民眾的意思怎麼樣,無法實質領航,於是隨波逐流,成了沒有目標的船長。種種這些描述,應該四處充斥,可以提供當代台灣許多權力追逐者對號入座。
李光耀時代過去了,他的影響在新加坡存在,他的功過也由新加坡人評斷。在台灣,當政治人物紛紛表態悼念這位鄰國國父之際,或可以李光耀來問問國內當代後輩:追求當艱苦的政治家?還是甘於政客風光就好?其所認識的又是哪個切面的李光耀?

-----------------------------

力推雙語 李光耀自豪:建國基石
2015年03月18日 04:10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李光耀(取自中國經濟網)

今年為新加坡建國50周年,李光耀的一生就是新加坡建國史,他以強勢魄力帶領新加坡在2013年WEF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世界第2、國民所得排名世界第8,台灣甫推出他的自傳《李光耀回憶錄》,著重他所自豪並稱為建國基石的雙語政策。
書中他親述50年來如何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多數人都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華語的國家。身為「雙語政策」推手,他回溯推行過程遭遇的困難,以及南洋大學關閉始末、華校沒落與特選中學興起等重大事件。
李光耀在序中表示:「一個新興國家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統一人民的語言。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之前,共有華文、英文、馬來文和泰米爾文學校系統,之後他首先確認把英文作為「第一語文」、華文作為「第二語文」,此外各族群都需掌握自己的母語。
李光耀學華文的歷程,與他華人意識萌起深深相關。他幼時曾被送到私塾學漢語,但成效不彰;二戰新加坡遭日軍占領時,19歲的他為求職才重拾沒學好的漢語、另學日語。他生動描繪,「第一次面對外語不通的障礙,是1942年2月15日,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我因為不懂日軍說的話,也看不懂牆上張貼的通告,挨了記耳光。」那時華文程度僅止於簡單識字,不會說也不會寫。
戰後他留學英國,西方人把他當「中國人」而非馬來亞或新加坡人,讓他首度有了「我是華人」的意識,更體悟他並未全盤接受以前在英校所學的西方價值觀,卻又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而有種「兩頭不到岸」的不踏實感。
他返國當律師時更發現,「新加坡絕大多數只說華語或方言的人,對選舉既不參與,也沒有興趣。他們的政治願望,只能通過馬來亞共產黨來實現。從語文問題,我看到殖民地政府只顧自己和受英文教育者的利益。」
為此他做了一件象徵性決定,把祖父命名時加在「Lee Kuan Yew(李光耀)」前面的洋名Harry刪除,三個小孩出生後全送去華文學校就讀、在家也與孩子講華語。他正式從政時,由於選民資格放寬,1955年的合格選民暴增4倍為30萬人,其中6成為華文人口,讓他決心苦學華語:「要贏得選票,女皇英語的幫助不大,把華語說好已經成了我刻不容緩的任務。」

----------------------------------------

香港觀察:不能踫的廣東話?
2014年2月4日 12:43

自由撰稿人 呂意
港府教育局網頁
農曆新年期間,港人彼此問候多是「恭喜發財」和「大吉大利」,以廣東話說的感覺就很地道,若說「新年好」就有點不自然 。

各處家鄉自有不同賀年用辭,可是教育的語文運用卻不一樣,因為這是國家對主權的演繹,是政府高度控制的環節。

雖然春節期間學校休假,香港教育局卻在此際鬧出風波。當局上周於網站刊登題為〈語文學習支援〉的文章,首段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與急速發展的中國並駕齊驅,同時面對鄰近地區的強大競爭,亟需發展兩文三語。」此段說話港人大多耳熟能詳,人人可背誦。

該段文章接著說:「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而英語則多作商業用途。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

文中指廣東話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惹起關注,這個說法觸動了部份人的神經,反問為何港人每天都在說的廣東話,沒有成為法定語言的資格?

廣東話代表了一種驕傲?

說到捍衛廣東話,數年前的廣州也曾經有過一陣子運動,故港人對此自然特別敏感,因為廣東話不只是香港的語言,更是大部份港人就身份認同的一個主要建構成因。

而且,香港多年來的文化產物,如電影、流行曲和電視劇等都是廣東話,這令廣東話對港人有多重意義。

不少人都會同意,能否使用當地語言代表了一個人在當地的投入度,能否說廣東話被看作是關鍵,所以早前關於「誰是香港人、新香港人」的討論,是否願意學習廣東話便被看作一個重要指標。

在目前中港矛盾隨時一觸即發的社會環境當中,廣東話在香港便更形重要,因為說到香港人和大陸人最基本的不同,能否操廣東話是一個分野。

是語文還是方言?

根據《基本法》,香港法定語言為中文及英文,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可採用中文和英文為正式「語文」,《法定語文條例》也沒有規管口語。

所以把廣東話定位作「方言」,便難免出現矮化廣東話的質疑,也令人聯想到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更強大,廣東話的主流地位將會被動搖和改變。

於是關注普通話教學的組織「港語學」就此去信教育局局長,要求澄清為何廣東話非法定語言,也有立法會議員就此要求政府當局提供合理解釋。

其後教育局承認有關廣東話的注釋出現了「含糊不精凖的地方」,對引起誤會深表歉意,並刪除該篇文章,換上「網頁內容正在更新,不便之處,敬請見諒」的告示,這當中只是數天時間,在新年假期期間都算罕見。

當局其後上載另一篇文章〈兩文三語正面睇〉,指「廣東話是大部分本地人口的母語和中文口語」,再沒有提及方言的說法。

普通話教學排擠廣東話?

對於教育局這個做法,有網民表示高興,表示當局收回「方言論」是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當然在港的中共喉舌報則發表評論,批評教育局日前的網志文章及「致歉」新聞稿,內容上都有可資商榷之處,甚至予人以越說越糊塗之感。

事實上,這次文章背後爭議關乎香港教學語文政策,根據現行教育政策,中小學可視乎本身情況,選擇以粵語或國語作為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語文。自2000年開始,課程發展議會把國語教中文科列為長遠目標。

雖然還沒有正式頒布政策文件,部份中學和小學巳經以國語教中文,有教育界人士指這些學校的比例巳經越來越多。

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都習慣在課堂上學習書面中文,老師教書用白話,同學之間說廣東話,多年來都是運用說寫不一樣的模式。

但這樣的情況在香港主權移交後漸漸有所改變,因為香港家長出名功利,不少家長都希望下一代學好國語,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和機會,所以過去一些並不著名和特別受歡迎的中小學,結果因為普通話是教學語言,而成為了家長的熱門選擇,不少香港小娃牙牙學語時就是說英文和國語。

廣東話又怎會是不能踫呢?

---------------------------------------------------------------------------------

◎ 白蓮達

上月底,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網站貼出一篇關於「語文學習支援」的文章,直指廣東話並非法定語言,而是中國方言。這篇文章一刊登,即時令很多網民在網絡瘋傳,亦大為反感。

九七前,香港都是以英文和中文雙語並行,任何打算長居香港的人,到港後都必定要學習廣東話 (粵語),這當然包括非華人如印籍或菲籍家庭傭工,或者是幾代居於香港的南亞裔人士。以粵語為慣常語言的人,大概佔香港人口的八十九%。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大力推行 「普教中」,很多家長認為這會令子女追上時代。不過,很多中文老師指出,普教中不但不會提升學生的中文水準,甚至使他們的語文能力下降。有很多例子證明了,在選擇以普教中的學校就讀的學生,經常有寫白字或錯別字的情況出現。

有些以粵語為母語的中文老師,竟加入支持普教中的陣營。他們究竟知否這根本是特區政府的陰謀: 當他們要求中文科老師必須要考獲那「普通話水平測試」至少二級乙等或以上,你認為哪些人更易考取這種資格?是香港人嗎?當然是中國來港的新移民!當你以為你符合他們的要求,其實他們只會引入更多中國來的老師去取代香港人。待更多學校加入普教中的陣營,到時只會令更多香港老師失業。

掌控語言等於掌握話語權,消滅粵語不只是消滅語言般簡單,背後根本是要滅絕香港人!台灣的民眾,你們都應該明白吧?(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

李光耀治理新加坡 亞洲奉為學習典範
2015-03-23 23:00:08 中央社 新加坡23日綜合外電報導
每年亞洲各國政府的精英都會在新加坡齊聚一堂,參加「市長班」,研究良好治理、經濟管理以及如何使他們的國家像新加坡一般運作。

他們的導師來自新加坡兩所頂尖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成員俱是政界、官方與金融圈的成功人士,傳授如何讓一個國家有效率、具競爭力和富有所需的秘訣。

同樣地,許多學員也被新加坡的「托管式」民主所吸引,這種體制是依照今天以91歲高齡去世的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形象打造。托管式民主頌揚一黨統治、緊緊掌控媒體以及媲美企業高級主管的高薪獎賞政治人物。

對於中國大陸和緬甸等國家,若要實驗一方面讓民眾擁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牢牢掌握權力,充滿活力但受到嚴密控制的新加坡可能是他們要的答案。

富豪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這點令這個城市國家相當自豪,而且該國經濟讓許多已開發國家稱羡,更不用說那些新興國家。因此,數十個國家派遣公務員前來考察新加坡的治理方法。

多數學員來自大陸,當中已有很多人一步步歷練成市長、省長和副部長級官員。

2005至2006年曾就讀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名河北省官員說:「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新加坡的優勢是高效率的政府,良好的基礎建設,穩定的政治局勢...,且擁有穩健成長的經濟。」

然而,吸引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等人前來這個東南亞蕞爾小國,尋求福祉改革構想的新加坡治國模式,近來在國內遭到猛烈抨擊,部分新加坡人抱怨,這套制度偏袒特權與富裕階級。

但看在區域內貧窮與貪瀆仍然隨處可見的開發中國家眼中,它們仍然被新加坡乾淨的市容、少見的貪污與活力十足的經濟所折服。

菲律賓法官譚恩(Rowena Tan)是新加坡公共管理與治理訓練課程數千名畢業生之一,他說,星國官僚體制仍是值得看齊的模式。

她說:「這套課程授予我們來自東方與西方世界最好的訓練。我們得到的訊息是,這是新加坡成功因素之一。」

經過49年的軍事統治後,緬甸在轉型至民主的過程中密切注意新加坡的制度。

緬甸總統府一名高級官員說,緬甸已派中高級官員至新加坡與其他國家。

這名官員說:「這是總統的構想,要培養政府各層級官員的能力,並學習這些國家良好治理與公共管理的經驗。」(譯者:中央社徐崇哲)

--------------------------------------------------------------------------

出訪的瑕疵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25
記者鄒景雯/特稿
馬總統昨天以李光耀辭世前往弔唁為由,閃電式地出訪新加坡,這個走出去的行動是正確的,但是過程中有些瑕疵,或因過度顧忌,或因府內沒有老練的幕僚,使得這次元首出國低了層次,減了顏色,希望任內爭取更多機會以利積極改進。
總統馬英九昨日搭乘華航專機前往新加坡悼念前天凌晨過世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記者姚介修攝)
總統馬英九昨日搭乘華航專機前往新加坡悼念前天凌晨過世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記者姚介修攝)
「喪禮外交」在台灣不是第一次,陳水扁二○○五年曾經透過正式的外交交涉,取得義大利的協助,成功赴邦交國梵蒂岡出席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喪禮,為國際媒體讚許是一次外交逆轉(Diplomatic Coup)。當時為了不給邦交國添麻煩,阿扁採取四十八小時旋風式到訪,以歐洲來回的飛行時數比較,此一專程相當辛苦,但是總統的責任;不過當次北京以拒派代表出席喪禮作為抗議。
馬英九這次到達的新加坡,與中國建有邦交,習近平廿九日將親往國葬,中星都不可能同意製造「兩個中國」的場景,因此馬英九提前前去致意,並且進入星國總統府,這是有意義的。而飛行時數比起去梵蒂岡少多了,因此當天來回,亦可理解。
不過即使是國家處境困難,有些程序不宜太過隨便。首先,馬英九搭乘的華航特別航班是昨天上午十一時卅分起飛,政府是在十一時五十分透過中央社低調發布消息,總統人間蒸發這個做法在民主國家實在不當,總統府最起碼應該主動同步通知媒體,報導總統登機前的影像,向人民做最起碼的報告。
延遲到起飛廿分鐘後才靜悄悄發布,國家通訊社的標題竟還強調「私人致哀」,亦屬過度。大可中性宣布「總統赴星弔唁李光耀」,「私人」二字由新加坡用以應付老共尚可,台灣不該自我閹割。
以目前兩岸關係,馬政府在取得新加坡同意去訪後,應該透過既定管道向北京通氣,如果這個招呼打過了,就更不應該有前述偷偷摸摸的小動作,好似小王小三的偷情,讓國人感覺不舒服。
昨天,中國很不得體,泱泱大國毫無自信,國台辦「大陸希望各方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台灣人士參加弔唁事宜」的碎碎念,嚴重有失風度,這讓台灣人徹底明白,即使國民黨政府這麼窩囊,中國依舊頤指氣使,吠聲不斷,兩岸關係薄紙不如,沒什麼戲好唱的。

------------------------------------------------------------------------------------------

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

推文到plurk
2015-03-24 15:15

李光耀就某方面來說,比列寧還要可怕。(路透)
◎名為變態的神父
yo,brother,別忘了,李光耀也是人民選出來的。
光耀早年到英國留學,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他討厭共產黨人,因為他們採用列寧式的集權主義,諷刺的是,他自己也是集權主義的代表,就某方面來說,他比列寧還要可怕。他參與的人民行動黨,是由工會和左派學生組成的,他參與選舉當選立法委員,新加坡實行自治的時候,也是透過選舉讓人民行動黨成為第一大黨,進而讓他擔任首相。不過選舉到他的手上就停滯了,徒具形勢,過去的戰友也成為被清算的對象,林清祥、盧妙萍等人,被扣上共產黨的帽子,用的手法也和列寧沒什麼兩樣。
部分人認為李光耀帶來繁榮和穩定,並且歸功於他的獨裁,這顯得相當有說服力,就像一個貧困的處女看到一個美麗的妓女提著艾瑪士的包包而感到羨慕,看到自己沾滿污垢的雙手和廉價的提袋而覺得羞愧,迫不及待的想腿開開也用肉蒂來賺錢,是的,Maybe 她會賺到一些錢,但是你知道的,真正有錢的妓女並不多
多的是被施打藥物而迷失心智的人,多的是遇人不淑,積蓄被其他男人花光的可憐人。有錢的妓女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她們知道自己是妓女的關係,所以她們不會花費心思去求取男人的安慰,用以填補寂寞空虛的心,她們會懂得自立自強,並且懂得行銷與包裝,她們會花費心思去做一個處女膜,用來框騙那些無知的男人,賺取更多的錢,而這些錢,足夠讓她隱性埋名到一座荒島上,度過餘生。
李光耀,正是這樣的一位妓女,當她晃著美麗的臀部,走在路上,就有許多男男女女,想成為他,或想上他,不過,真正的秘密只有他知道。新加坡的富有,在於獨立自主。正因為獨立自主,李光耀成得以遊走於中國與台灣之間,攫取新加坡的最大利益,他能與小蔣對談,讓中華民國替新加坡建置軍隊,他能和鄧小平握手,在蘇州成立工業園區新加坡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族群複雜的地方,正是因為獨立自主,他才能真正開放大門,吸引外資,而不用害怕被併吞或壟斷;正是因為獨立自主,他可以看到一堆陸客遊晃而不覺得被侵略或踐踏,獨立自主加深了人民的容忍度,配合程度,獨立自主造就了人民的自信心和鬥爭心,政府鼓勵人民創業、向外發展,也正是因為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所以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回饋國家,遵從國家的法令和制度,即便那有多麼的不合理。
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因為我不小心造就了新加坡的獨立自主,所以人民才能忍受我到現在。要賺錢,必須要有趨力,要讓一個人發揮原本沒有的潛力,忍受不公平的對待,就必須要有向心力,要讓人民不再抗爭,維持國家穩定,就必須擁有希望才行,有希望,人才能不斷的向前走,李光耀統治的50年間,獨立自主一直是他的籌碼,但是這個籌碼是會有底限的,並且會隨著時間而消耗,他不可能一直以國父自居,因此在2011年的時候,他的黨得到最低的得票率,而不得不交出政權給他的兒子。
新加坡真正的繁榮是在獨立後,他們經歷過殖民和大一統,在被英國殖民的時候,他們有短暫繁榮過,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他們依靠橡膠出口而成為世界的貿易港,英國人甚至造了全球最大的船塢,並稱這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但是英國國軍的軍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而過度依賴英國的結果,即是承受軍人政治的貪污腐敗,人民為軍隊打工,商人為軍隊服務,軍隊撤出之前,他們像工蟻一樣,上繳露水,為遠方的女王效忠,軍隊撤出的時候,他們無所適從,大量失業。
接著他們與馬來西亞統一,其結果是不斷的族群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新加坡的商人抱怨祖國歧視他們,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新加坡的錢被大量抽取到中央,原因是為了和他們不相干的與印尼的對抗,印尼和馬來西亞是同源同種,而他們的對立卻加諸在視為同胞的新加坡身上,馬來西亞替同胞帶來的敵人和特務,在新加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種族衝突,看到沒,王炳忠們,所謂的祖國就是在被攻擊的時候要你共同承擔苦果,對付他們認為是敵人的敵人,聽到了嗎?郭台銘們,所謂的祖國就是片面撕毀和你的承諾,馬來西亞允諾新加坡的單一市場,從來沒有實現過。
郭冠英們,馬來西亞把新加坡內的高級馬來人亦當作是敵人,並利用他們製造新加坡內的族群鬥爭,葉毓蘭們,你們所膜拜的陽具,喔不,是警察,正是衝突的導火線,馬來人在新加坡遊行,被華人的警察糾正,高級馬來人和高級華人互相施暴,無力的新加坡政府從祖國請來了鎮暴警察,結果警察偏袒高級馬來人,事情更加不可開交。
你能想像台灣的艦隊在中國的指揮下和日本爭奪釣魚台嗎?或者進攻南海諸島?所得的利益輸往北京,並且年復一年的加重賦稅,用來鎮壓西藏和中國各省的維穩費?你能想像台灣內的高級外省人組織政黨希望參與中國的政治是什麼樣子的?連勝文們,我來告訴你吧,他們會指責你們是高級台灣人,想要侵害我們中國人的權益,就跟巫統對待行動黨是一樣的。
至於那些期盼中國民主化而進而懷抱著什麼夢想的不知所謂的人們,聽著,你們會得到中國這個朋友,然後得到全世界的敵人,恭喜了,準備和美國來個不知所謂金融大戰吧,準備撤去防禦飛彈,然後迎接世界各地的雷達和驅逐艦吧。至於那些憧憬中國會給予台灣自治的人們,眼前不就有香港這面最寫實的鏡子嗎?
馬來西亞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新加坡踢出去,告訴他們要獨立自主。加坡和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新加坡獨立了,成為全世界的買辦,依照他們的獨立自主,換取國際上的平等和人民的信任,以及富有的生活和經濟成長的果實。
他們的下一階段,就會朝失落的民主自由邁進,就像他們過往追逐失落的獨立自主一般,這就是為什麼,李顯龍在他老爸死後,會宣布無限期禁止全國集會遊行的原因。如果他的老爸真的那麼好,那麼偉大,他應該不會阻止人民往街頭歌功頌德,哀悼偉大領袖李光耀。
在那些痛哭流涕的新加坡人民的訪問中,我幾乎見不到任何一位年輕人,只有老人、中年人,母親帶著矇懂無知的幼子。想一下,台灣最繁榮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你會想起蔣經國,李登輝,或者陳水扁,但不會對馬英九和蔣介石有什麼印象。那是因為,當台灣這個國家越接近獨立自主的光譜,國家和人民就會越有希望。希望,即是富有的象徵。我們的確該看著新加坡的富有,但不是看著他們的獨裁,這就和看著妓女和恩客在做愛一樣,那是個噁心的畫面,你不會知道那個妓女有多麼羨慕你。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從來就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短處,而沒有學別人的缺點,閹割自己的長處,那是個套套邏輯,自以為聰明的人阿,你只會看到自己越縮越短,別人越長越長。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獨立自主有多麼爽。
台灣現在已經擁有了民主和自由,接下來應該怎麼做?you know。身為一個自由人,我總不會捨去本質,tomoyo。

----------------------------------------------------------

淺談小島巨人李光耀

推文到plurk
2015-03-25 11:00
◎施奕暉
新加坡創國者李光耀於日前逝世,回顧其傳奇一生,各界對其成敗功過,或因評論角度不同,褒貶互異。但當您站在金沙灣酒店,鳥瞰著新加坡整齊潔淨市容,盱衡新加坡建國50年來的精彩過程,任誰也無法不敬佩,李前總理以其不同於傳統儒家治國的鐵腕作風與身為法律人的堅定意志,所創造出的新加坡奇蹟。

新加坡創國者李光耀於日前逝世,回顧其傳奇一生,各界對其成敗功過,或因評論角度不同,褒貶互異。(路透)
自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聯邦獨立建國後,李光耀在擔任總理的31年間,刻苦奮發、慘澹經營。將一個地小民窮、缺乏資源的港口城市,建設成經濟富足的工業化花園城市國家。今日,其國內生產人均已達61,046美元,排名世界第3,新加坡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紀錄,足以令任何一位新加坡公民引以為傲。李光耀秉持法制治國與清廉魄力,領導集權式高效政府,致力於新加坡各項建設,已使新加坡贏得「東南亞之珠」美譽;撫今追昔,這座獅城,與當年落後封閉、處處貧民的景況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新加坡的成功,固然歸功於李光耀個人獨特領導風格與法治理念,其經濟政治改革亦成為各新興國家的建設典範。威權體制與嚴格執法,也彷彿成為國家進步的終南捷徑。然而燦爛輝煌下,總留有陰影。許多西方國家指責李光耀創立的人民行動黨,主宰新加坡政治舞台半世紀,國會成員多為該黨黨員,三任總理包括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都兼任該黨秘書長,即使實行普選,政府體制似乎更接近一黨專政的軟式威權,不是真民主,更有人戲稱新加坡為世界上最大的家族企業。
這些指責並非空穴來風。新加坡的言論自由,建國後就一直被壓制,雖然近年為鼓勵創意產業及展現開明政府,在此領域已有鬆綁。但政府通過持股方式間接控制兩大媒體,反對聲浪又因種種限制,難以出版著作或發表言論,故新加坡新聞自由度一直被「無國界記者」組織認定為「無新聞自由國家」。政府大刀闊斧的建設過程中,會控告批評政府的外國傳媒,或限制其發行量。而對所有集會活動,要求達一定人數的戶外集會都須向警方備案。並賦予新加坡內部安全局龐大權力,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被懷疑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
新加坡高道德管制要求,更顯現在對人民日常生活的監控上,其嚴刑峻罰幾乎深入民生環節,諸如禁止販賣口香糖;對如廁未沖水、非吸煙區吸煙、亂過馬路、地鐵飲食加以重罰,對亂丟垃圾者實施強制勞役,更以《濫用藥物法》對攜帶毒品例如15公克以上的海洛因,或30公克以上的嗎啡或古柯鹼,或多於500公克的大麻者,全部判處死刑。此外,對青壯年男性犯罪者,更可使用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來的傳統-鞭刑來處罰,這也引發新加坡長期侵犯人權的劇烈爭辯。

後李光耀時代其實也已悄悄來臨,2011年人民行動黨在國會大選中得票率創史上新低,這被解讀為新加坡人不願意再繼續做「順民」。(法新社)
除了對政府以上施政的批評,後李光耀時代其實也已悄悄來臨。2011年人民行動黨在國會大選中得票率創史上新低,這被解讀為新加坡人不願意再繼續做「順民」。貧富差距擴大、移民與外勞搶走工作、生活成本飛漲的衝擊,讓越來愈多的新加坡人渴望改變現況,希望政府傾聽人民聲音、調整治理方式。新加坡正陷入人民不再信任政府的危機中。顯然,新加坡這個傳奇之島,又到了該改變的時刻。
然而,李光耀做為新加坡國父的歷史地位已被確認,1989年《天下雜誌》專訪李光耀時,即以給他下了這樣的註腳:「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就如其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弔唁其父親時所說的:「他把一生奉獻給新加坡,致力團結全國人民,激發大家自力更生。我們要把他的貢獻銘記在心,繼續發揚他的愛國精神,團結一致,讓這個他付出畢生精力建立的新加坡,繼續繁榮穩定。」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請您安息吧。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

《觀察筆記》法家旗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25
他是上世紀風雲人物。
那時節,他一開口,萬馬齊喑,兩岸的航路,有他的宏亮渾厚語氣,有看到李光耀和事老架式。
如果,李顯龍沒有在宣布他父親過世消息中使用漢語,一般人不知道原來他會說。父子倆一貫都是講英語,國際場合和到台灣來亦然。
這是很壓抑的家庭,一如治理下狠克制的國家。
李光耀以父權手腕將一個毫無資源的彈丸之島,塑造出以花園聞名,進而以金融中心鼎立於世,令人驚艷。
這個城市國家以移民吸引就業,以人口增加創造消費經濟,以安全的秩序、以清潔環境招徠觀光事業,蓬勃城市金錢流動。
父子倆做出的宜居生活,給了亞洲投資者的創業方向,給了人才遷徙的指引,結果,是人才與資金奠立新加坡的國家基業,證明政策的價值。
李光耀在日本殖民的成長歷程,見識日本高壓治安的人民感受,特別是二次大戰後頻繁戰亂中,令人懷想昔日,這樣經驗呈現在他的嚴刑峻法。
吏治清明、環境有條不紊,相較亞洲其他國家,他是南洋的明珠,雖然,政治壓制,卻無礙於他的歷史評價。
念政治學,都會講到他,終於,他封存文字中!(資深記者黃明裕)

----------------------------------------------------------------

新加坡強人李光耀逝世 李登輝:我過世能留下自由民主

▲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多次來台與前總統李登輝會面。(圖/東森新聞)
記者劉康彥/台北報導
被譽為「開國國父」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23日凌晨辭世,早年與李有互動情誼的前總統李登輝,24 日下午受訪表示,他和李光耀主張的「亞洲價值」思想不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此外,他已請人打電報、送花籃致哀,但不會去星國弔喪。
談起與李光耀的差別,李登輝直言,「我講正經的,他是靠中國,但是我是不愛靠中國的,台灣自己站起來,這就是我個人看法」,並舉美國著名學者杭亭頓說法,指如果李登輝過世,台灣民主還能留下,但李光耀過世,卻無法留下制度。
李登輝説,李光耀是新加坡開國國父,以前蔣經國前總統在時,新加坡軍隊都是來台訓練,但他指出,李光耀和他思想不一樣,他主張民主社會,李光耀則是亞洲價值,認同中國社會5000年歷史,「皇帝制度要管到底, 一家族全家人都要管政治」。

-------------------------------------------

3秒看懂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

2015-03-24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相關關鍵字: 新加坡李光耀
李光耀時代下的新加坡究竟發生甚麼事?台灣以及亞洲其他重要國家表現又是如何?1960~2015重大事件回顧讓你3秒看懂。
李光耀去世,功過評價兩極。但若以成敗論英雄,他至少締造了人類史上少有,在短短數十年間,造就一個國家從破敗小漁村到世界級強國的經濟奇蹟。今年正好是新加坡建國50週年,這50年間,新加坡平均每人實質GDP,從亞洲倒數第二彈跳到世界數一數二,從不到5000美元到超過50000美元,變成不只是四小龍之首,而是亞洲龍頭,連美國都瞠乎其後。

F1427182102989 (1)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李光耀走了,一個時代過去了

2015-03-27_224159  

2015/03/26
作者:
SeanHuang
關鍵字: 李光耀 新加坡 領導 管理 柴契爾

▲ 李光耀(天下資料)。

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

這是1989年《天下雜誌》對李光耀下的評價。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被迫獨立時,其每人GDP僅有400元美金、國土狹小,而且到處都是農田;當時42歲的李光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到了1990年卸任時,每人GDP已經達到1.2萬美金,成長30倍。

順境不會成就偉大,只有困境才能成就偉大。從經濟上的結果而言,李光耀把新加坡從一塊種滿酸澀鳳梨的貧瘠之地轉化成亞洲最重要的城市國家之一,這當然是偉大的成就。

李光耀把新加坡當作是超級企業運作,其策略、管理與領導模式也完全把新加坡當作是「企業」看待。「企業」跟「國家」最大的差異是什麼?說穿了就是「員工」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家企業工作,但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個國家生活。李光耀的作法是,既然人民無法選擇國家,那麼國家應該要滿足所有人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讓我們從李光耀的「策略」談起。李光耀是個現實主義者,在評估了所有可能性之後,「選擇」了集權大政府作為他統治新加坡的重要策略與手段。

所有的策略都無法獨立於情境。新加坡獨立的時候,還不僅僅是人民貧窮國土狹小。在外交上,剛被馬來西亞邦聯逐出的新加坡在國際上孤立無援;在政治上,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線進行民主抗爭,甚至不惜抵制議會;在經濟上,比貧窮更嚴重的問題是失業,當時的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2%;在社會上,新加坡雖然以華人為主,但種族組成仍屬複雜(見下表),馬來人與華人衝突不斷;在貿易與外國投資方面,東南亞人向來被認為是悠閒懶散、可信度低的一群人,這更使新加坡難以與歐美諸國快速建立商業上的互信關係。

1965年的新加坡,遭遇的是內外交迫的生存危機,隨時可能因為任何因素而滅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有其他「選擇」嗎?或者,李光耀能有其他選擇嗎?在當時的情況下,新加坡人「需要」李光耀。強勢大政府的統治方式不是誰來作都會成功,這並不是個拿著人民自由想交換經濟發展就會順利產出的公式化流程,這是為什麼新加坡模式很難複製的原因。

李光耀的領導之所以能穩固,一方面是因為1965年的新加坡太過動盪、人民確實渴求一位英雄人物,另一方面,這跟李光耀的策略目標多元有關。對於國家這種動輒數百萬人的集合體而言,目標越單一就越容易達成,然而也越容易讓動機紛雜歧異的人民產生反動。

李光耀追求的不是經濟成長,而是「讓人民有更好的生活」。這是一個複雜多重的目標,經濟只是其中一環。例如台灣人最喜歡談論新加坡的社會住宅政策,最初源自於1961年新加坡平民區的一場大火。當時有1.6萬人流離失所,當時已經是自治邦政府總理的李光耀就開始推動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至今有超過八成民眾住在政府蓋的社會住宅。搞定食衣住行,人民就會幸福,這就是李光耀的目標,而且似乎放諸四海皆準。

策略、控制與領導,這是李光耀政府之所以能達成目標的三位一體。許多人不認同李光耀的強勢作風,但都不能否定他讓當時的新加坡與新加坡人民能確實「活下來」。在達成「生存」這個目標之前,民主與自由可能都得暫時等等;現在新加坡已經開始追求更高的社會共榮與價值,但新加坡人不會忘記李光耀的貢獻。追根究柢,正因為1965年的困境,李光耀終究是新加坡獨一無二的政治領袖。

2013年4月8日柴契爾夫人過世,當時我在〈再見柴契爾〉這篇文章裡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柴契爾夫人象徵的是一種保守主義,強調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拒絕無效率的社會福利。李光耀與柴契爾夫人執政的時代相仿,都是強勢者、都救起了自己的國家,但也同時得到兩極的評價;或許,所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領袖都一定會有人批判,世事難兩全。以策略與領導來看,李光耀在他所選擇的道路上確實走到極致。

哲人日已遠,再見李光耀。

各國政要出席╱國葬李顯龍︰整個新加坡 就是李光耀紀念碑

2015-03-30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新加坡二十九日為建國總理李光耀舉行隆重國葬典禮,數以萬計民眾冒雨湧上街頭,表達最後敬意,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等多國政要也親抵現場致哀。約兩千兩百人出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的國葬儀式,李光耀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等十人一一獻上悼詞,場面備極哀榮。

  • 現任星國總理李顯龍在總統陳慶炎致悼詞時潸然淚下。(法新社)

    現任星國總理李顯龍在總統陳慶炎致悼詞時潸然淚下。(法新社)

  • 八名扶靈軍官抬起李光耀靈柩,準備送往火葬場。(法新社)

    八名扶靈軍官抬起李光耀靈柩,準備送往火葬場。(法新社)

  •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夫婦(取自YouTube),下午出席儀式時神情肅穆。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夫婦(取自YouTube),下午出席儀式時神情肅穆。

李顯龍分別以中文、英文、馬來文致上全長四十分鐘的悼詞,期間數度哽咽、眼眶泛淚,但他穿插溫馨的回憶,也不時引來台下會心一笑。李顯龍說,曾有人形容,「跟著李光耀走,不會死的」,李光耀「是新加坡獅吼的原創者:熱情、難對付、不服輸。有人想找李光耀紀念碑時,新加坡人都可以自豪地回答:『看看你四周』,整個新加坡就是紀念李光耀先生成就的紀念碑」。

喪禮接近尾聲時,新加坡各地響起十五秒警報,示意全國默哀一分鐘,機場、碼頭、鐵路、公車以及商家,這天也幾近停擺,舉國哀悼偉人的辭世。喪禮結束後,李光耀遺體送往火葬場火化。李光耀生前曾交代子女,要把他與愛妻柯玉芝一部分骨灰混在一起。

十五公里移靈路線 雨中擠滿上萬人

 

稍早,載著李光耀靈柩的靈車從國會大廈移靈新加坡國立大學時,緩緩行經與他政治生涯息息相關的多個地標。全長十五公里的移靈路線上擠滿人群,數以萬計民眾不畏大雨,大清早即湧上街頭等候;靈車經過時,民眾更是熱情地揮舞國旗、唱著國歌,有些人啜泣、有些人拋出鮮花,有人報以歡呼,有人帶領群眾以英語喊「李光耀我愛你」、「李光耀我們向你敬禮」口號。

陸軍在靈車行經政府大廈大草場時,鳴放二十一響禮炮致敬;空軍飛行表演隊「黑騎士」四架戰機,在空中排出「缺席隊形」(Missing Man Formation),其中一架在飛越政府大廈時脫隊朝西飛,象徵李光耀朝夕陽的方向殞落;海軍兩艘艦艇則以旗語比出李光耀英文縮寫「L」、「K」、「Y」致敬。二十一響禮炮一般只在國慶及歡迎國家元首時鳴放,但此次新加坡陸軍獲特許,以最高規格送別李光耀。

李光耀因嚴重肺炎住院七週後,二十三日與世長辭,二十五日起停靈國會大廈,期間有近五十萬人、相當於新加坡十二%人口前往瞻仰遺容。許多人為了見李光耀最後一面,排隊長達十小時。

李顯龍健康差 星國政局不確定性高

面對後李光耀時代,星國出現求變呼聲,主張擺脫這位威權主義領袖的陰影和他的「恐懼文化」,並開始討論推動成長和創新所需的自由。尤其是近年來由於網路提供主流媒體之外抒發挫折感的替代管道,反對政府政策聲浪更加強烈;再加上李顯龍健康情況不佳,長期主導星國政壇的人民行動黨聲望下滑,星國政局未來走向將出現新的不確定性。

勿把李光耀的畸形民主當常態

2015-04-01 08:00

◎張學海

有「新加坡國父」之稱李光耀,不幸辭世,誠如媒體報導世界各國領袖給予高度推崇的評語,他有如政治魔術師一般,把資源貧乏的新加坡,變成一個繁榮富裕的城市國家。

值得警惕的現象是,2011年大選時,李光耀創建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面臨空前「慘勝」,在87個議會席位中破天荒丟了6個。明年即將舉行大選,一般輿論預測,反對黨可能囊括更多席次。有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和年輕世代,對於「菁英政治」長期把持新加坡政壇,有很大的反感,是否會在後李光耀時代找到出口,頗值得觀察。

有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和年輕世代,對於「菁英政治」長期把持新加坡政壇,有很大的反感。(法新社)

其實新加坡在經濟方面同樣堪憂,新加坡的社會所得差距正逐漸拉大,在億萬富翁不斷產生之際,有愈來愈多新加坡人民,正在為了日益高漲的房價與高居不下的生活成本,艱苦掙扎之中。

1980年代當地逾90%人口為新加坡國民,如今比率,卻降到63%,新加坡人口若如政府規劃,在2030年之前透過移民由目前的500多萬人增至700萬人,屆時移民人口將過半。移民激增造成種族歧視與文化衝突,近年來隱然是另一個社會問題與治安問題。新加坡愈來愈仰賴進口人力,此從其生育率處於全球最低來看,不免令人懷疑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是否就是原因之一?

更令人訝異的是,即使經濟富裕,但新加坡人民的悲觀程度卻是排列全球前幾名,幾乎與希臘、賽普勒斯、海地等國相去不遠。竟然有高達半數新加坡人表示,若有能力會離開這個島國。這是否意味人民對於政府鐵腕統治的潛在性普遍不滿?新加坡的人民對李光耀,到底是敬畏還是敬愛?

筆者近年來在泰國觀察並且接觸到,有越來越多新加坡年輕人,內心深處對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充滿了渴望。新加坡年輕人選擇在泰國發展,除了地緣關係之外,泰國也是東南亞諸國中,政府及人民從不排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名16歲新加坡少年,因批評李光耀為獨裁者,而被當局逮捕。(法新社)

光芒四射的背後,新加坡隨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生育率低落、社會對外來移民也愈來愈不滿,種族衝突加劇、年輕世代忿忿不平日增、只講法治而不講民主等等因素,恐怕李光耀辭世後的新加坡,面對的挑戰有增無減。

新加坡的獨立乃至於繁榮,確實歸功於李光耀,但他一貫「只要法治不要民主」、「限制言論自由與基本人權」的鐵腕作風,所造就新加坡這番榮景與秩序,在他身後還能延續多久?令世人不免疑慮。對於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各界有爭議。不少人認為,新加坡所奉行的權威主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還有些曾被李光耀的「嚴法苛政」損傷過的人,也期待歷史作出「公正的審判」,指望新加坡會在李光耀身後發生民主化的嬗變。這也許是新加坡「後李光耀時代」的變革契機,尤其是奉勸台灣政治人物可以弔唁李光耀,但是千萬別把李光耀的畸形民主當作常態!

(美國世界和平協會會長、泰國外交部「泰國之友」、台灣法治促進會會長)

---------------------------------------------------

客家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