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那一年男女生泳衣相近

13913766_1080370438667186_4050654249407556791_oFireShot Capture 016 - 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 貼文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


2017-07-09_095820direct (5)  

韋傑理:台灣「海洋國家」本不同於中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6月28日,他在《台北時報》發表一篇專文,名為「海洋國家台灣」(Taiwan: ‘Ocean nation’),內容指出,台灣曾被視為中國的附屬,今天的歷史學家則從較為寬廣的區域歷史,以及全球貿易觀點,重新解讀台灣史;美麗島數千年來的歷史軌跡,早就顯明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卻因歷史多變的曲折進程,導致台灣從世界舞台消隱;甚至被曲解為台灣本屬中國。
過去30年來,對於台灣史的認知經歷重大翻轉。傳統觀點認為,台灣與中國緊密關聯,特別是跟中國沿海省分福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看法,是基於17-18世紀,福建人口大量移民台灣。
這種將台灣納入「中國中心」史觀,成為中國核心環節的看法,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進駐台灣之後,進一步得到強化;在高中以及大學,中國史地都曾被當作單獨課程加以講授;台灣史則遭到統治者忽略,或進一步受壓抑。
隨著台灣推動民主的重大進程;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李登輝總統,以及隨後主政的陳水扁,逐漸提出教育改革,要求在課程內容加強台灣史地教育。然而,2015年馬英九主政期間,卻意圖轉向「中國中心化」的課綱思維,結果導致高中生走上街頭,反制馬英九的親中意圖。
台灣是自己的歷史中心
什麼是新的台灣史觀,台灣如何重新看待自己的歷史?可從如下3層面入手。其一、台灣原住民(包括住在平地的平埔人在內),與太平洋的原住民族起源有親密關聯,其中包括紐西蘭、夏威夷等地原住民,與台灣南島語族的關係聯繫,可遠溯至3千多年前。
其次、荷蘭統治台灣期間(1624-1662年),台南市安平地區的大員港(Tayouan),是全球繁盛一時的貿易港,讓台灣人的貿易足跡伸展至日本、東南亞、印度,以及波斯(即現在的伊朗)。這是台灣近代史,迎向國際化的初始階段。
其三、到了國姓爺鄭成功,這位明朝軍閥,以及海盜首領逐出荷蘭人,台灣才首度跟中國沿海省分產生頻繁聯繫;相較於荷蘭時期,雖有部份福建農民移居台灣,數量卻相當有限,台灣跟中國沿海地區也少有互動。
南島語族大遷徙
過去30年來的語言學,以及遺傳物質DNA研究顯示,包括平埔人在內的台灣原住民,從公元前3千年(BC)開始,成了太平洋南島語族「擴散」(學界名之為「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的源頭之一,南島語族足跡遍及太平洋群島的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以及玻里尼西亞
再者,台灣跟許多亞洲國家的考古研究發現,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2200年(BC);台灣4千多年前就跟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足資佐證台灣早就是個「海洋國家」。
(1644年的熱蘭遮城。原收錄於Isaac Commelin約在1644年編著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此張為法國人René Augustin de Renneville在1725年所出版之法文本,原圖為黑白,這張則繪上色彩,分外美麗。圖中是描述臺灣(熱蘭遮)城初建之時的景象(約1630年),城建在臺南安平的沙丘上,外面用木柵圍住,旁邊的房子,分別為公司商館、倉庫。最左邊則為漢人生意人的住宅與店鋪。前方則為舊安平港口,前排船桅懸掛紅白藍三色旗者,是荷蘭船隻。圖片取自/Wikipedia Commons)
荷蘭統治期間(1624-1662)
目前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的樣貌,已廣為人知。1980年中期,由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者倫納德·布魯斯(Leonard Bluss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始整理出版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在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即現在的安平古堡)時期的官方文獻。
荷蘭時期的豐富史料陳述,荷蘭人與當時平埔住民,以及福建移民的互動關係。荷蘭時期台灣史研究,堪稱第一人者,非台灣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曹永和莫屬,他早在1960-1970年,就出版荷蘭時期的台灣史料研究;一直等到1990年代,他的研究才成為台灣史的主流論述。
荷蘭時期台灣史,仍持續有史料出版,多數重點聚焦於荷蘭人、平埔原住民,福建移民之間的互動情形。另外,也記載明朝軍閥國姓爺與荷蘭人,對於台灣主權的爭戰競奪。
原始全球經濟
17世紀荷蘭時期台灣,是全球重要的貿易重鎮之一,最早的貿易商品是鹿皮。平埔原住民將狩獵取得的鹿皮,賣給荷蘭商人,再轉賣給日本侍從武官(Samurai warriors,即武士)。當時的日本武士,以擁有台灣鹿皮為榮,因其堅韌屬性,適合拿來做成武士盔甲,以及盾牌。然而,因為過度捕獵,導致梅花鹿皮革出口,於1650年開始減少。
從1635年以降,部分福建移民開始在台灣種植稻米以及甘蔗,蔗糖、稻米因此成為台灣1640-1650年代的主要出口;並由荷蘭人輸往日本、印度,以及波斯。
由於台灣出口貿易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因而大幅上昇,也引發一些作家以及地圖繪者,對台灣產生興趣,紛紛將台灣納入世界地圖之林。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曾在2003年舉辦一項地圖展名為:「17世紀世界景觀的台灣面貌」(The Emergence of Taiwan on the World Scene in the 17th Century.)
台灣淪為中國新國境
後續鄭氏王朝崛起的歷史轉折,導致台灣與國際的聯繫關係,大幅縮減。鄭成功在中國境內遭到明清勢力圍剿,導致國姓爺於1661年轉往台灣發展,並透過長達9個月包圍熱蘭遮城行動,擊敗荷蘭人。
明鄭王朝只維繫短暫22年(1662-1683),國姓爺則在征服荷蘭政權之後的4個月病逝。明鄭期間有更多的中國沿海移民,因為飢餓、戰亂緣故避走台灣;到了該政權尾聲之際,光是福建移民來台就高達近10萬人;此一轉折,讓台灣的經濟發展,日愈與中國福建密不可分。
清朝期間,台灣更進一步被納入中國經貿圈。1683年施琅經過多次奏陳,成功說服康熙皇帝,由他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據悉他個人的攻台動機,是意圖佔領台南地區的肥美土地。清朝統治台灣的200年期間,台灣的國際經貿活動範圍,進一步限縮,主要是跟中國沿海交易
這類「國際孤立」局面,終於在19世紀下半期告終。因為蒸汽船的發明,讓長程航行更加便捷,有利於台灣重獲國際矚目;此一歷史趨向,導致中日戰爭敗北的清朝,依照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主權轉交日本手中;此一歷史性轉折,讓台灣遠比中國更早接觸現代化,也讓台灣打破了長達200多年來,只跟中國互動的國際孤立局面。


 

 5千年前海洋台灣/早就透過玉器貿易輸出「南島基因」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7-12-17 04:00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基於重塑台灣親海歷史與文化,並推動台灣邁向主權獨立,自由民主海洋國家願景,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Ocean Taiwan)、文化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12月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舉辦「2017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從2015年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舉行,前2屆都是廣泛針對海洋各種面向進行研討,今年則聚焦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親海歷史」的聯繫關係。
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在昨日研討會中提出,「台灣:海洋國家」觀點,他認為台灣早期原住民於5千年前(即約為西元前3千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從相關地圖資料顯示,台灣南島語族在太平洋海地域分布狀況盛極一時,其擴散範圍遠及今天的紐西蘭,以及夏威夷群島。台灣人的海洋視野,以及對外的貿交流活動,數千年來始終與世界維持開放關係,甚至一直到17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皆未曾中斷。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於專題演講內容明確指出,(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位於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一路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台灣原住民族。」…,該新石器文化後續的發展、變異,也代表著南島語系人群,在台灣與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半島的形成與分化;台灣南島語族(文化),還進一步成為「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構成基礎。」
劉益昌的講題,「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內容提到,透過出土的玉器文物顯示,台灣南島族群與台灣以外持有玉器族群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史前文化(成為)其他南島族群的『祖源』」;透過其它研究面向,例如基因、文化要素,以及語言,皆可得到同樣結論
大坌坑遺址,為台灣一級古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台灣原住民祖先)原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劉益昌教授也指出,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不僅只是一系列貿易活動路線;更是「台灣南島祖先,透過玉器流通,將海洋文化基因(在太平洋諸島)散播開來。」
劉益昌進一步指出,「南島玉路」的輸出途徑,是由多個航向出發;台灣當時也成了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玉器工藝」中心,而且台灣玉器生產重鎮,是位於台東而非今天的西部;所以,從史前史角度而言,應該採取「從東部看台灣」的思維。
劉益昌還說,當時的台灣人,甚至在國外的玉器貿易地點設置生產工廠,部份玉石半成品,則由東台灣運過去,抵達當地後再進行細緻加工。由於玉器的輸出與傳播,甚至誕生了新的台灣原住民族;劉益昌教授大膽舉例指出,東部較新的人種阿美族,可能是當時生產玉器的台灣人,在異地與東南亞國家居民通婚之後,所帶回來的新興民族。他並指出,台灣史前時期,已具備生產青銅器、瑪瑙、以及煉金、煉鐵等高溫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12月16日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辨的「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張家銘/攝影) 


台灣海洋國家的想像圖

23503919192_583cb7583d_h  

------------------

一名台灣女姓遊客18日深夜在澳洲墨爾本市St Kilda碼頭走路時,因低頭滑手機看臉書,不慎失足落海,被救起後說她不會游泳。

她不是異數。在四面環海的台灣,隨便抓十個人問,會不會游泳?不會游的比例一定不低,而且年紀愈大,不會游的比例愈高。

根據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2010年進行的調查,台灣民眾會游泳的比例為44%。

為鼓勵學生游泳,馬總統曾喊出學生會游泳可以加分。教育部甚至考慮將游泳能力納入大學及高中職學生申請和甄選入學的加分條件。

體委會、教育部、國防部、內政部共同訂定「10年游泳發展計劃」,希望2018年後,學生和警察游泳合格率達八成、軍人八成五、消防人員九成、海巡人員百分之百,馬總統說:「我想至少要到那樣的水準,才像是一個海洋國家,否則的話,我們真的說來有點慚愧。」

因為普遍不諳水性,台灣每年夏天都發生不少民眾溺水喪生的悲劇。

蕞薾香港,有41座海灘供民眾戲水,每座海灘都有駐灘救生站,危險水域也有巡邏點,每年到戶外戲水的民眾雖高達1千多萬,但溺斃率卻比到處立著「禁止戲水」的台灣還低。

一樣環海的紐西蘭,民眾會游泳的比例接近百分之百。甚至,當地小學生必上實地划船課,第一堂課,教的是如何安全地翻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