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農保末班車 「假農民」熱潮再現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陳雨鑫 /調查報導】
    2013.11.08 02:39 am
 
持有農地並享有農保的民眾中,不少是假農民,根本從未耕過地,遇農會人員調查,全靠花錢請人耕地。
記者陳雨鑫/攝影
2013-11-08_224203  
行政院打算提高請領老農津貼門檻,以免太多假農民吃農保;反讓許多人想搶搭農保末班車,「農保地」仲介業者最近的詢問件數暴增近三成,「假農民」熱潮再現。

仲介買賣「農保地」的陳先生說,企業主、退休人士想買地當「休閒農夫」的最多,也有公務員想為配偶取得農保資格,將來月領老農年金。目前參加農保半年,滿六十五歲即可月領七千元老農津貼。

把關鬆散 多未實地查核

「投保門檻低,農會未實地查核是問題關鍵。」監察委員沈美真攤開數字,去年全台加入農保五萬多人,雲林、苗栗各六千多人名列前茅,台南五千多人次之,但農會實地查核比率不到百分之七,被剔除者不到六百人,把關鬆散。

新北市農會總幹事王英明說,南部假農民圖的是農會福利及老農津貼;北部多了農會理監事選舉因素,為了衝高選票,明明都會區農地有限,農會會員和參加農保人數卻逐年增加。

高齡投保 37人超過90歲

圖/聯合報提供

沈美真在南部調查發現,一名女農民登記在山坡地種稻,她通知勞保局查核現場,結果是一片檳榔和芭樂園,一根稻也沒有,但女農當天扮成農婦到場割草,勞保局束手無策。扯的是,近三年參加農保逾八十歲者有六六六人,其中卅七人逾九十歲,最高齡九十四歲,「九十四歲務農,合理嗎?」

取得農保資格,零點一公頃農地是必要門檻。新北市的蔡先生明年退休後想在雙溪、貢寮買塊廢耕農地自力「耕」生,但區位稍佳的農地一坪數萬元,買不下手。

買地投資 哪管無路可到

仲介建議他買無路可到的「農保地」,不但很便宜,重點是「沒辦法耕種沒關係,買下來放著,拿權狀去保農保,將來月領七千元老農津貼,四年就回本,活越久領越多,是退休後的好投資。」

圖/聯合報提供

蔡先生開車去看地,有路開到沒路,車子險些墜谷,後來調地籍圖才發現,農地遠在山腳下,兩公頃多分割成廿多筆,每筆都零點一公頃,多數已賣出,「賣買雙方卻都不知土地在哪裡」。

新北市府統計,近十年切割成零點一公頃移轉的農地共一四八筆,以三峽七十四筆最多,其中四十八筆位在白雞的大片荒山林地,前年底分割成四十八筆零點一公頃買賣。

市府官員查看空照圖,這四十八筆農地車子根本到不了;而這類農保地,桃園縣復興鄉更多。

售地廣告 大剌剌掛路邊

「中南部農保地買賣更猖獗。」沈美真在台南看到「出售農保地」廣告,大剌剌地張掛在路邊,仲介買低賣高賺差價,也滿足購地者取得農保資格的需求。

有錢富豪 爽領老農津貼

農地自由買賣、農保機制漏洞百出,不少「假老農」身家豐厚,卻跟著領老農津貼。北市一名牙醫在雲林老家有塊田,「醫師娘」去年把戶籍遷回雲林加入農保,領老農津貼。

「我認識一對老夫婦名下有北市信義區百坪土地,多年前光是飯店分紅,每次都幾百萬元,得用布袋裝回家,現在因陽明山果園,每月坐領老農津貼。」王英明感慨,這麼惡搞,怎能不拖垮財政?

【2013/11/08 聯合報

----------------------------------------------------------------------

「假」農民才是改革的重點
李武忠

立法院審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再度引發朝野立委爭農業具多功能性其重要性已無庸置疑。過去政府為體恤農民辛苦耕作以及對穩定國內物價、確保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等所作出的貢獻實施老農津貼補助,不僅給與老農晚年生活實質幫助,也算是對農民長期保護土地堅持務農,沒有把農地變賣作其它用途的小小補償確實有其必要性。但因法令不完備加以執行不力才會讓有心人大鑽漏洞,逐漸成為財政的龐大負擔,在國庫日漸空虛之際,成為外界強力批判的焦點。

真農民何辜!老農津貼不斷加碼增加國庫支出不是依照物價上漲幅度而是政客們為爭取選票的競價行為慷的是國家全民之慨,當選後卻默許財團四處圈地讓優良農地被財團大量竊佔,也未能督促政府相關部門針對農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具體解決對策,讓農民繼續咬牙苦撐下去;試問當財團大舉將農地變更為建地大賺土地財,而農戶苦守農地每戶每年平均所得來自農業生產金額不到20萬元,合理嗎?今日實施老農津貼補助(564億元)所以形成龐大的財政負擔,其中近五成補助給假農民,主要問題出在政府部門未能做好實質審查,把關鬆散才會讓「假」農民充斥,啃噬大部分的農業福利,相關承辦機構嚴重失職卻沒人負起責任,如今只修改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申請資格(請領年資從現行農保六個月提高為十五年),卻放任大批的假農民繼續存在不去處理,還是無助於每年270多億元假農民津貼支出的改善,這樣的做法真的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嗎?對真正務農的農民公平嗎?
以目前農業部門每年千億元預算有高達六成四用在福利措施確實對其他經費造成排擠效果,尤其攸關農業競爭力提升的農業科技研發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經費分別只編列72億及16億元,致使農業結構調整速度緩慢成效遠不如預期,無法因應貿易自由化的衝擊當然需要調整。問題是若政府部門的決策思維不改,行政效率持續低落,加以放任官閥學霸持續壟斷農業部門資源(包括人事升遷、計畫審查、經費分配等)黨同伐異,即便增加再多的科研經費台灣農業依舊處於劣勢,農民仍然無法從底層翻身,目前的老農津貼改革只見樹不見林,難以讓農民信服。如何改善農業產銷環境,提高農民所得讓務農不再是年青人就業的最後選擇,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
W TO 於日前剛達成部分貿易協定,有關關稅減讓、刪除農業出口補貼和刪減扭曲貿易的境內總支持(O TD S)持續協商中。因應後W TO 時代來臨國內農業各項補貼(如稻穀保價收購、肥料價差補貼、生產資材補助等)確實有通盤檢討的必要,政府應該針對問題癥結點大破大立,逐步調整,不要老是停留在研議階段想「以拖待變」,以免事到臨頭又以台灣不能拒絕加入經貿組織為由強迫農民配合,留給農民政府要滅農的不良觀感。

------------------------------------------------------------------------------------------

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可休矣

已推行42年的稻穀保價收購,日前已由新政府的農委會開了改革第一槍,此舉也引發糧商與反自由派批判。但稻米保價收購早已成為選舉政治的操作手段,失去糧食安全與市場價格穩定的功能,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
推文到plurk
作者:焦鈞| 2016-05-19 13:08

焦鈞
1974年實施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在推行42年後終於到了改革的時刻;新任農委會政務副主委陳吉仲接受媒體專訪時指稱,未來新政府將採取「雙軌制」,把符合WTO「綠色措施」的「直接給付」制(稱之為「綠色直接給付措施」),納入試行試辦。
也就是說,農民今年二期稻作收成後,可以選擇交公糧收購,或領取現金給付自行市場銷售。此措施引來糧商與反自由派的批判,到底這農業改革的第一槍目的為何,值得深入探究。
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是在今年四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談到,台灣加入TPP對農業衝擊的課題,其中關於對稻米的保護而來。也就是說,這是為了面對台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所必須面臨一個選擇;不過,與瘦肉精美豬議題不同的是,稻米保價收購是否要繼續,與社會大眾的連結度不高,所引發的關注自然較低。稻穀保價收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僅專業,所涉及的對象就是稻農、糧商與政府農政體系。

農民今年二期稻作收成後,可以選擇交公糧收購,或領取現金給付自行市場銷售。此措施引來糧商與反自由派的批判。(資料照,記者陳建志翻攝)
稻穀保價收購的檢討,是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
沒有人會反對,農業是弱勢產業需加以保護,特別是站在糧食安全與自足率的大前提下,以米食為主的國人,更須體認稻米生產其實是「國安層次」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因此,世界各國在面對WTO與區域經貿組織趨勢,市場被迫大開的前提下,農業保護自是各國首要之務。遠的不說,日本在去年加入TPP,安倍政府就列出所謂的日本農業的五大聖域:稻米、牛、豬、乳製品、糖;更重要的是,安倍用「犧牲工業保護農業」的大戰略,爭取日本稻米市場開放的「最低衝擊」。
這些配套措施的大前提是,必須取消所謂違反自由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制度,而稻穀保價收購則首當其衝。日本、韓國先後在1998年和2005年取消政府保價收購稻穀政策,並改以直接給付的模式保障稻農所得;在WTO對各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壓力下,美國、澳洲等稻米生產大國低價叩關,使得改制後第一年日本米價下跌8.7%、韓國米價下跌13.4%。
對台灣而言,食米文化固然是傳統,但少子化加上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食用稻米比例大幅衰退。平均年食用量跌破45公斤,小麥製品(麵粉)卻突破36公斤的歷史高點台灣一年約生產150到160萬公噸稻米,耕種面積約28萬公頃;在加入WTO之後,每年須開放進口14.4萬公噸稻米,國內稻米市場的年實際需求量大約103萬公噸。在這樣一個明顯供過於求的市場環境下,長期以來以「保價收購」方式來穩定市場價格的方法,是否仍可行?是否又產生了哪些弊端?此保護措施一旦取消,是否農民生計就大受影響?
反對者站在「保護農民」的制高點,更以稻米糧食安全為由,認為稻穀報價收購有其存在之必要,是對政策的誤解;問題的核心是,這是國家戰略方向的選擇問題。如果新政府選擇了一條加入自由貿易的道路,對農業衝擊的「減緩措施」是甚麼,農政部門就不得不認真面對並解決-除非,人民透過更高層次的動員與反對。就理性討論現行稻穀保價收購是否續行,恐難避免。

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是危機也是轉機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現在是選擇哪一種保護措施,對稻農的傷害方能降到最低。從上述統計數據,已清楚看到市場供需的被扭曲,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是事實,且看起來已不可逆;這結構背後,當然有所謂的美國強大壓力,從上個世紀美援時代開始,就有計畫地輸出小麥,改變國人飲食習慣,然後種植低價的稻米,向全球輸出,擴張市場。此等外部結構因素,隨著自由貿易浪潮的推進,如今已逼近台灣國門,這對台灣農業未來生存,絕對是個危機。問題是,該如何化此危機為轉機?
既然離不開體制,也無法逃避這樣的壓力,參照其他國家的因應之道,以及國內政策面可以支撐的能量,進行合理的改革,已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
套用陳吉仲先前對此制度弊端評論的話語:「當政府提高稻穀保價收購價格三元時,農民不一定會完全獲利政府選在每年第一期稻作收割前,宣布提高收購價,雖然糧商還在賣去年年底第二期稻作的存量,但考慮到接下來必須跟著政府腳步,提高收購稻米的成本,在這種預期心理下,糧商便提前喊漲價,搶先得到利潤。」「另一個問題是,即使等到今年稻作收割,現在的農民已無力晒穀、烘穀,都是將溼稻穀交給糧商,由糧商代為繳交公糧。雖然政府提高三元,但糧商若只提高一兩元向農民收購,賺取差價,農民受惠有限。」
也就是說,在實際繳交公糧的農民成為少數的情況下,又很難一次性打破此等結構,採雙軌制方式推行「綠色直接給付措施」,一方面符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藉此讓稻農直接面對市場,目的不是要消滅國產稻米,反倒是讓優質的國產米,可以不用經大型糧商之手,直接進入市場販售。當然,這需要更完整的配套,一如日本當地稻農為了因應TPP加入,從源頭的新品種研發,到末端的市場通路調查,以「分眾化市場銷售」打開日本重新食用國產良質米的習慣。

「綠色直接給付措施」,一方面符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藉此讓稻農直接面對市場,目的不是要消滅國產稻米,反倒是讓優質的國產米,可以不用經大型糧商之手,直接進入市場販售。(資料照,記者顏宏駿攝)
這個問題台灣同樣存在!
國人要購買百分之百的台灣米,已大不易;市場上三大包裝米品牌,多次被消費者保護團體踢爆,摻雜有泰國、美國的進口米。包裝米標示不實事小,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有一到跨越不了的鴻溝,才是事大;現行的稻米保價收購間接造成了這道鴻溝,也肥了糧商,苦了稻農和消費者。
雙軌制:「綠色直接給付措施」與「稻穀保價收購」
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在92年增辦「餘糧收購措施」後,稻穀保證價格區分三個階段:計畫收購-主要目的為增加稻農收益、輔導收購,穩定市場價格及供需、餘糧收購,支持市場價格,避免稻農售穀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95年9月農委會又發布之「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穩定糧食供應,主管機關應於國內適當場所儲備不低於三個月稻米消費量之安全存量。

國人要購買百分之百的台灣米,已大不易;市場上三大包裝米品牌,多次被消費者保護團體踢爆,摻雜有泰國、美國的進口米。(記者林國賢攝)
綠色直接給付措施,就是讓選擇此制度的稻農,政府每公頃直接補貼2萬元以現行稻穀每公頃6千公斤產能,每公斤賣出比公糧輔導收購價23元高出2元為計算,可賣出15萬元再加上2萬元補貼,扣除成本後,每公頃獲利約10萬元。)綠色直接給付的配套措施,必須和「休耕補貼」銜接:休耕補貼一年補助一期作每公頃4.5萬元,將來政府提供綠色給付6萬,同樣採雙軌制,選擇綠色給付的地主,將休耕土地經營權交由政府,再由政府統籌以每公頃3萬元租給青農。此措施等於政府只出3萬,而休耕地補助等於變相提升到6萬元,也可擺脫「農地租金4.5萬元」的低價罵名;且政府花較少的經費取得休耕地,耕作者也同樣比過去更低的費用承租農地,是一種雙贏政策。
按照新政府農委會的規畫與預期,採行雙軌制後,年輕稻農、專業稻農,會選擇綠色給付,老農繼續依循舊制保價收購;降低對老農的衝擊,也減緩稻米價格下跌壓力,更符合經貿組織規範。綠色給付雙軌制,不論對稻米、休耕地,最終效益的體現在於擴大農民生產意願,將休耕地活化轉作其他非基改雜糧作物。
在稻穀保價收購已成選舉政治的操作手段,失去糧食安全與市場價格穩定的功能後,面對稻米市場自由化的開放壓力,新政府農委會開出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已挑動既得利益者:糧商的敏感神經。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