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墓建於1681年(1634年-1680年)福建龍溪人-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入閩時,陳鼎殉國。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年方二十三歲。1656年(南明昭宗永曆十年)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士,於明鄭政權的治理,如擬定政策、建立制度之類,著實貢獻良多,因而有「鄭氏諸葛」之稱-武俠小說中,陳永華常被描寫為力主反清復明、武功高強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紀念華僑節,僑教不可忘,
忠孝節義在,四海皆宗邦。
(4) 臺灣世族的社會責任與文化 Cl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ulture in Taiwan | 紀念華僑節,僑教不可忘, | Facebook https://bit.ly/3eRAHkh
陳永華受知於國姓爺父子兩代,於草萊初闢義不帝清,有鄭氏諸葛之稱,實則在海外崇立文教及川 施敷宗國之制,可謂近代歷史上,海外僑教、僑團創立之祖,有不世之功於傳播中華文化於
開物成務,以啟山林;民生利用盡其中。
建廟興學,以明明德;詩書禮樂寄其中。
人文化成,以奠家邦;忠孝節義在其中。
會盟結社,以策群力;民族精神寓其中。
臺灣家族承其遺緒,建成海東宗邦於斯土斯民。
清洪家門承其遺策,團結海外社群揚春秋大義。
______________
陳永華,鄭氏時期的輔弼重臣,有鄭氏諸葛之稱。明末,東寧王國於中原板蕩之際,立於海東洪荒之地,永華以建廟興學、崇揚文教,再現華夏宗邦於海外新闢之地,為我族於全球化時代的海外發展,樹立前所未有的典範,對民族精神之興滅繼絕,文化主體性之承先啟後有不世之功。
1656年(永暦10年)原兵部侍郎王忠孝薦舉,入鄭成功幕為參軍。為人淵沖靜穆,言語遲緩,遇事果斷有識力。與人交遊,務盡真誠。平居燕處無惰容,布衣蔬食,安貧樂道,所得除供歲用,皆分贈親舊。鄭成功常語鄭經:「吾遺以佐汝,汝其師事之!」
鄭成功東征臺灣時,奉命與洪旭、黃廷等留守金門、廈門,輔佐世子鄭經。鄭成功病逝於臺灣,在臺將領黃昭、蕭拱宸等擁立鄭成功弟世襲為主,以拒鄭經,鄭經率洪旭等東征,擢陳永華為諮議參軍,參謀軍事。及鄭經退回臺灣,以諮議參軍理政,行宰輔之職。1665年,勇衛黃安病故,陳永華兼統勇衛,執掌文武大權。
任事之初·東寧(臺灣)局勢未穩,與洪旭同心擘畫,為鄭經所倚重,事無大小多諮詢之。迨授任勇衛,親歷南路、北路各社,勸導諸鎮墾殖·蓄積糧秣,插蔗煮糖,廣備興販。於是年大豐熟,民亦殷足。又設圍柵,嚴禁賭博。教工匠取土燒瓦,入山伐木斬竹,起蓋廬舍,與民休息。因煎鹽苦澀難堪,乃於瀬口地方修築坵埕,潑海水為滷,暴晒作鹽,上可裕課,下資民食。又於承天府鬼仔興建文廟(今臺南孔子廟),為東寧文教之始。
外通日本、呂宋、英吉利與南洋各國,以結外援。治民尚寬,路不拾遺,東寧固若金湯。清康熙帝亦稱其賢能,調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為內大臣,焚煅戰艦,示無犯臺之意
(4) 臺灣世族的社會責任與文化 Cl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ulture in Taiwan | 紀念華僑節,僑教不可忘, | Facebook https://bit.ly/3eRAHkh

312242305_6222536911093677_2715606916179509487_n312119813_6222538381093530_3137256078072038896_n (3)


台灣臥龍陳永華 建立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
台灣臥龍陳永華 建立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 https://bit.ly/3oRzSsj
全台開基永華宮廣澤尊王。(圖/Youtube頻道【蔡淘貴】提供) © 由 NOWnews 提供 全台開基永華宮廣澤尊王。(圖/Youtube頻道【蔡淘貴】提供)
廣澤尊王在台灣是強勢信仰,在數間歷史悠久的廣澤尊王廟之中,位於台南的開基永華宮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永華宮位於台南市中西區,鄰近台南孔廟,根據文獻記載,開基永華宮就是明鄭時期號稱「台灣臥龍」的陳永華所創建。
全台開基永華宮廣澤尊王。(圖/Youtube頻道【蔡淘貴】提供)© 由 NOWnews 提供 全台開基永華宮廣澤尊王。(圖/Youtube頻道【蔡淘貴】提供)
陳永華在小說中被視為與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是同一人,常被描寫為武功高強又滿腹韜略的全能型人物。歷史上陳永華在二十三歲時就被鄭成功授予「諮議參軍」之位,並成為延平王世子鄭經的老師,是明鄭王朝的首席謀士。鄭經繼任延平王初期明鄭王朝內部人心不穩,有許多人降清,但陳永華卻是永遠的抗清派。鄭經西征時,陳永華被任命為「東寧總制」,留守台灣並處理台灣的一切事務。
陳永華在台灣留下很多政績,涉及軍事、教育、經濟等層面,也以保甲制度以維持地方治安。陳永華的女兒也是延平王世子鄭克臧的妻子,在鄭經西征失敗後怠惰於國事之時,就是陳永華與鄭克臧二人一起撐起了東寧王國。
之後陳永華遭妒,被馮錫範、劉國軒等人排擠,遂辭去東寧總制一職,隱居龍湖巖,與鄭經在同一年內相繼過世。
陳永華當初建立用以祭祀廣澤尊王的廟稱為「鳳山寺」,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時改稱為永華宮,就是為了紀念陳永華建設台灣之功,同時奉祀陳永華的神尊於宮中,與廣澤尊王同享人間香火。
台南府城有著許多明鄭王朝的歷史痕跡,例如曾是寧靖王府的大天后宮、延平郡王祠、五妃廟、還有位在高雄卻每年都會回府城的華山殿寧靖王,明鄭王朝已走入歷史,但各種傳說與歷史故事都一再告訴我們,這塊土地上曾有著一群為了求生存而努力打拼的先人。(編輯:黃彥昇)台灣臥龍陳永華 建立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 https://bit.ly/3oRzSsj

2021-05-27_083439


全台力抗武漢肺炎!廣澤尊王曾有除瘟神蹟
文 / 保庇NOW -2020-02-07 22:00:48
全台力抗武漢肺炎!廣澤尊王曾有除瘟神蹟 | 生活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bit.ly/2SyGYC4
廣澤尊王曾有壓制瘟疫神蹟。圖為西羅殿廣澤尊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全台力抗武漢肺炎!廣澤尊王曾有除瘟神蹟 | 生活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bit.ly/2SyGYC4
今年從一開始就是個嚴峻的考驗,從農曆年節前夕開始,武漢肺炎讓整個台灣人心惶惶,除了擔心自己被傳染,搶購口罩的風潮也逐漸擴大。過去在現代醫學不發達時,這類傳染疾病被統稱為瘟疫,漢文化圈也因此發展出請神明送瘟的習俗。
廣澤尊王,民間又稱郭聖王、翹腳王,在行動力排行榜與武力值排行榜都名列前茅,哪裡有妖魔鬼怪據地作亂祂就往哪衝,也因為這種性格,吸引了許多信徒。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以高強戰鬥力聞名的廣澤尊王也有過壓制瘟疫的紀錄。
廣澤尊王曾有壓制瘟疫神蹟。圖為西羅殿廣澤尊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在記載廣澤尊王的兩本重要文獻《郭山廟志》與《鳳山寺志略》,都有留下郭聖王驅逐瘟疫的紀錄。先來看《鳳山寺志略》的記載:「同治間,溫陵瘟疫,多死者,僉迓神至開元寺,焚香頂禮,各家薦馨,神箕示禳疫文,不數日而時氣平,闔郡士庶瓣香,不忍離左右,更塑像於開元寺奉之。」
而上面那段文字簡單翻譯是這樣的:清朝同治年間,泉州發生瘟疫造成很多人喪命,當地百姓就將廣澤尊王金身迎至開元寺,大家焚香禮拜了幾天後,郭聖王便降下聖示送瘟,不久後瘟疫消滅,當地百姓都很開心。但又害怕郭聖王回駕鳳山寺後瘟疫再起,因而雕刻了一尊郭聖王的金身供奉在開元寺。溫陵是福建泉州的古地名,開元寺就是現在的泉州開元寺,始建於唐代。
而相同的事也記載在《郭山廟志》內,《郭山廟志》是比《鳳山寺志略》更為嚴謹的史料,編著者經過多次刪增而成書,故事是這樣記載的:「光緒三年丁丑,泉郡大疫,紳民甚恐,迎王至開元寺,薦馨王乩,示禳疫文。不數日疫止,郡人德之,迺塑王像於開元寺東偏,以永其崇奉。」
《郭山廟志》的記載與《鳳山寺志略》差不多,只是在年代上有出入,改定為光緒三年(1877),並多了郭聖王的金身恭奉在開元寺東偏殿的紀錄。
郭聖王由於成神時是青春期,形式作風較為衝動天真且不受拘束,因此留下的神蹟大多以斬妖除魔為主,但在驅逐瘟疫這件事情上郭聖王也留下了一筆,其實也不意外,畢竟郭聖王是個從斬妖除魔到祈雨、治病都能一肩扛下的大神,壓制瘟疫這種事似乎也能理所當然的負起責任,畢竟苦民所苦,行事雷厲風行就是祂的形象。也期望這一次的武漢肺炎災情,在郭聖王與全台眾神的護佑下,台灣能安全度過難關。(編輯:黃彥昇)
全台力抗武漢肺炎!廣澤尊王曾有除瘟神蹟 | 生活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bit.ly/2SyGYC4
資料參考:
《郭山廟志》
《鳳山寺志略》全台力抗武漢肺炎!廣澤尊王曾有除瘟神蹟 | 生活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bit.ly/2SyGYC4

2020-02-09_114611


陳永華380年誕辰紀念文化巡禮13日登場

2013年10月13日 21:52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為使民眾了解明鄭時期諮議參軍陳永華對台灣教育文化與產業的貢獻,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13日共同舉辦「2013年諮議參軍陳永華380年誕辰紀念文化巡禮」,首站由「天地會」所在地-台南公園出發。

陳永華紀念文化巡禮於上午8時出發,首站台南公園,相傳1674年陳永華在此成立了「天地會」。第2站到開基永華宮,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據傳宮內「鎮殿 老太王」,係由陳永華自福建省南安縣鳳山寺恭迎而來。第3站是全台首學,由陳永華倡建,首創於1665年,當時稱為【先師廟】。接著到官田區主祀神農大帝 的慈聖宮,官田區為陳永華「寓兵於農」政策下,其一族拓墾之地,慈聖宮則為供奉陳永華自故鄉福建同安恭迎來的神農大帝所創建,2樓並有陳永華紀念室。

下午第1站為六甲區有3百多年歷史的古剎赤山龍湖巖,相傳為陳永華所建。第2站到柳營區果毅後,原是陳永華埋葬之處,明永曆34年(1680)陳永華過 世,與夫人合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柳營區果毅里)。最後一站到北門區永華里的「井仔腳瓦盤鹽田」,1665年陳永華改採【曬沙淋滷法】,在台南瀨口 修築沙埕與坵盤,以沙漏(石屚)取得滷水後,送往舖有陶片的坵盤曝曬結晶成鹽,當時稱為【坵盤】的結晶池就是後人所稱的瓦盤鹽田。

3百多年前的台南由荷治進入明鄭時期,國姓爺在與荷蘭人議合後不久就過世了,其子鄭經繼位,當時經營台灣的政策,舉凡規章制度、訓兵、撫民、墾殖、建孔廟、引進改良曬鹽技術等,大多是陳永華策畫主導,也蓬勃發展了台灣的民生經濟。


原文網址: 陳永華380年誕辰紀念文化巡禮13日登場 | 台灣好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3/10/13/11706-2995438.htm#ixzz2hempBbm1


 

陳永華對台灣貢獻

土地改革--
荷蘭人據台時,中國人僅十萬人,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軍隊和移民入駐台灣愈來愈多,因此如何解決軍糈民食成為第一要務。
「王田」:發給士兵荒地和農具,要他們去自耕自食。現今的台南縣、嘉義縣、高雄市等地,成立了四十多個屯田區,也叫「營盤田」。現今台南縣的上營、中營、下營、林鳳營、新營、柳營、高雄市的左營,就是因為當時設有營盤田的緣故。
「官田」:原來寫作「官佃」,鄭氏從荷蘭人手中接收來的王田,把他改為官田,凡耕佃的人,都是官家的佃戶,這也是現今台南縣官田之地名由來。
「文武官田」:是台灣私田的開始,鄭氏的宗族漢文武百官,招募大陸移民為佃農開墾土地,佃農負擔一定的租榖。
陳永華將軍對台貢獻〈二〉
張力中老師講解
海外貿易--明朝海軍三千多艘船隻,都被鄭氏帶到金、廈、台、澎等彈丸之地,並憑此發展海外貿易,南至南洋群島,北至日本,貿易所得來支應軍需,與清朝抗衡,可謂寬綽有餘。明鄭的船乘風破浪,不但與南洋、日本、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同時更突破清廷海禁政策的封鎖,直接打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其外貿收入不僅使台灣自保有餘,並能伺機進軍大陸,反清復明。
◎ 晒鹽--現今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縣沿海一代連綿的鹽田,源自陳永華的擘畫興展。
◎ 燒製磚瓦--台灣的磚瓦一直到清末仍仰賴大陸的供給,但至少在清代以後,嘉義、彰化、台中大雅花眉、台北鶯歌等地能出產磚瓦,可見陳永華當年的鼓舞多少發生了效用。據說台南縣六甲鄉二甲村磚瓦業即始於陳永華當年觀察當地的赤土即紅土適合製造磚瓦,因此教導工匠取土製瓦造就六甲磚瓦之先前榮景目前當地能殘存數座磚窯場。
◎ 考試制度--選才的最好方法是考試,當時科舉分三階段,鄉試、會試和殿試。
◎ 都市計劃--台南市四周種竹為城,成立四個坊,等於現在的四個區。
建廟興學-
永曆二十年建議鄭經興建台灣首座孔廟(今台南市南門路二號,大門上方有小龍亭一座,掛著「全台首學」,一個由右至左書寫的大金字橫匾,醒目而雄渾),獎勵教化,同時規劃出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開創台灣文教史上的新契機。孔廟當時的名稱為「先師聖廟」,先師指的是孔子至聖,念的是四書五經。如台南縣歸仁位於南瀛西南隅,二仁溪以北,支流許縣溪貫穿其間,舊 屬「台南州新豐郡」轄,早期為平埔族希拉雅新港社的屯聚區,舊 稱「社內」,明鄭時期開始漢化。此時隨著鄭成功移墾的福建閩人 聚居於此,明鄭大臣陳永華在此設立書院教育後進,人才輩出,歸 仁之名取自「天下歸仁焉」,古代即為文藝發源和人才薈萃之地。
鄭經興建了孔廟與很多的寺廟,用以教化民眾,台南市孔廟對面巷子裡有一座「永華宮」(台南市府前路一段196巷20號),本為鄭氏時代民眾祀奉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的守護神廣澤尊王而建,台灣歸清後,民眾感沐陳永華的恩澤,偷偷在永華宮的一隅供奉一尊陳永華的木像。現今台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巖。及白河鎮關子嶺的碧雲寺也是陳永華所創建。
永曆十九年陳永華將軍屯兵赤山巖,感嘆菩薩靈異,又見山明水秀,乃發心興建佛寺,並迎聘福建高僧參徹禪師前來主持,為台島早期佛剎。其大殿對聯右聯「明室遺臣占地脈」之〈明室遺臣〉指的其實是陳永華將軍但後人都誤解為是鄭成功。

陳永華將軍生平記述
永華宮一偶
明鄭時期的「諸葛孔明」
生平:字復甫,福建同安人(崇禎七年1634年-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
孝感動天--父親陳鼎是天啟七年的舉人,永曆二年(西元一六四八年),在同安明清拉鋸戰時,鄭成功派陳鼎任教諭(相當於教育局長),清軍反攻城陷,陳鼎堅守崗位,但因敵我兵力太懸殊,陳鼎自刎殉職,陳永華聞訊十分悲傷,便化裝成遊方和尚,深入清營,遍找父屍,在敬一亭負歸歛葬。
為人--誕生在書香世家且受父親嚴教,自幼愛讀易經、五術、兵法、醫學類書,深入天文地理和人倫。有睿智,深通孫吳兵法,復窮孔孟之書,關心天下事,對時事頗多探究,不太愛說話,但論及國家大事則慷慨激昂,直指核心,深知安邦定國的道理。待人誠懇,處事果斷,知人善任
明亡時,棄文從武,加入反清陣營,鄭成功父子都對他十分尊敬,並且加以重用,鄭經並請他出任相當於宰相的諮議參軍職務,事無大小都要先行請教才付諸實行,並令其擔當起經營台灣的重責大任。鄭氏祖孫治理台灣二十二年,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翌年即病逝,鄭克塽接下不久就向清朝屈服,絕大部分時間都由鄭經治理台灣,他的輔政軍師就是陳永華。陳永華草擬一切規章、制度,百政俱舉,被喻為當時之孔明。旋又擢升總制,督守東寧,訓兵撫民改進屯田,鼓勵墾植,地方富饒安定,人稱世子文臣第一。


 


 [台南旅遊] 永華宮:生平拜見陳近南,來逛台南不枉然(附德化堂) 837 @ 貓大爺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fNbQD4

2017-06-17_1008592017-06-17_1008152017-06-17_1008072017-06-17_100753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父鼎,以教諭殉國難,華方舞象,試冠軍,已補弟子員。聞喪歸,即棄儒生業,究心天下事。當是時,招討大將軍鄭成功開府思明,謀恢復,延攬天下士。兵部侍郎王忠孝薦之。成功接見,與談時事,終日不倦。大喜曰:「復甫今之臥龍也」。授參軍,待以賓禮。
永華為人,淵沖靜穆,語訥訥如不能出。而指論大局,慷慨雄談,悉中肯要。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不為群議所動。與人交,務盡誠。平居燕處,無惰容。布衣疏飯,澹如也。永曆十二年,成功議北征,諸將或言不可,永華獨排之,成功說,命留思明,輔世子。嘗語經曰:「陳先生當世名士,吾遺以佐汝。汝其師事之」!
十五年,克台灣,授諮議參軍。經立,軍國大事,必諮問焉。十八年八月,晉勇衛。親歷南北各社,相度地勢,既歸,復頒屯田之制,分諸鎮開墾。插竹為籬,斬茅為屋,以藝五穀。士田初闢,一歲三熟,戌守之兵,衣食豐足。又於農隙以講武事。故人皆有勇知方,先公而後私。東寧初建,制度簡陋。永華築圍柵,起衛署;教匠燒瓦,伐木造盧舍,以奠民居。分都中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坊置簽首,十牌為甲,甲有首;十甲為保,保有長;理戶籍之事。勤農桑,禁淫賭,詰盜賊。於是地無游民,番地漸拓,田疇日啟。其高燥者,教民植蔗,製糖之利,販運國外,歲得數十萬金。當是時,閩、奧逐利之氓,輻輳而至,歲率數萬人。成功立法嚴,永華以寬待之。險阻集,物士方,臺灣之人,以是大治。十二月,請建聖廟,立學校。經從之。擇地寧南坊,二十年春正月成,經行釋菜之禮。三月,為學院,以葉亨為國子助教,聘中士之儒,以教秀士。各社皆設小學,教之養之,臺灣文學始日進。永華既教民造土,歲又大熟,比戶般富,猶恐不足國用,請經令一旅駐思明,與邊將交驩,彼往此來,以博貿易之利。而臺灣物價大平。二十八年春,耿精忠據福建,請會師。經以克臧為監國,命永華為東寧總制使。克臧永華婿也。事無大小,皆聽之。永華為政儒雅,轉粟餽餉,軍無缺乏。及經歸後,頗事偷息,而馮錫範、劉國軒忌之。三十四年春三月,請解兵。經不聽,既而許之,以所部歸國軒。永華見經無西志,諸將又燕安相處,鬱鬱不樂。一日齋沐,入室拜禱,顧以身代民命。或曰,「君秉國鈞,民之望也」。已復嘆曰:「鄭氏之祚不永矣」。越數日逝。經臨其喪,謚文正,贈資政大夫正治上卿。臺人聞之,莫不痛哭,馳弔於家。
初,經知永華貧,以海舶遺之。商買僦此貿易,歲可得數千金。不受。而自募民闢田,歲收穀數千石。比穫、遍遺親舊之窮困者,計其所存,僅供歲食而已。妻洪氏,小字端舍,賦質幽閒,善屬文。晨興,盥沐華,夫婦衣冠歛衽揖而後語。一家之內,熙皞如也。合葬於天興州赤山保大潭山。清人得臺後,歸葬同安。
據大陸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所提供之資料,陳永華遷葬之墓,系在廈門灌口下店圩西北村旁的小山上。面積約二十平方米。墓座北朝南,用三合土筑成碑面光滑,一字不刻。墓前左右各有石旗杆座一個。墓葬于一九五二年被盜,但及時發覺,沒有被盜成,據當時清理墓葬時在場的林老先生說:出土的文物有墓誌銘一塊,棺材二部、印章三顆(瓷印二、水晶印一),玻璃、首飾一件,水銀二十一斤多。墓誌銘上說:陳永華十九歲中舉人,二十歲參加鄭成功抗清活動,後來到台灣做了許多事情,開荒墾地,興辦教育...,葬臺灣...等等。出土棺材二部,成長方形,分不出頭尾,與一般棺材不一樣。棺材剛出土時還有香味。經我們了解,出土印章三顆,兩顆瓷印分別「永華」、「復甫」字樣,水晶印刻「鉁」字樣。

台南 永華宮 ( 廣澤尊王 )-陳永華-祀奉神明 - https://goo.gl/rzp1EJ


 

2017-06-17_101229  

歷史上真實的陳近南,比創立天地會成就更大,堪比諸葛亮
2016-07-17 由 歷史客棧 發表于 歷史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很多讓人敬重的大俠,比如王重陽、喬峰、郭靖等等,但要說真正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還要數《鹿鼎記》中的陳近南。
在《鹿鼎記》中,陳近南作為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總舵主,一生奔波於反清大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句「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更把他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那麼,在現實中的陳近南是怎樣的呢?
陳近南原名陳永華,明崇禎七年(1634年)生於福建龍海。龍海陳家自唐朝時期就遷到此地,歷代名人輩出,陳近南的父親名叫陳鼎,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考中進士,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陳鼎只好回到家鄉。
4年後,鄭成功路過陳鼎的家鄉,久聞他的大名,就請他出山。後來,清軍打敗鄭成功,陳鼎自殺殉國。

陳鼎的兒子陳永華當時只有15歲,跟鄭成功一席長談後,鄭成功大呼:「此乃當今臥龍也!」從此,陳永華就歸到了鄭成功的帳下,成為軍師。
1662年,鄭成功去世前,將兒子鄭經託付給陳永華,讓鄭經以師傅之禮待之,很像當年的劉備託孤於諸葛亮。
當時的台灣,還屬於邊陲之地,文化和經濟都非常落後,陳永華去了之後,開始施展治國安邦的大才,短短几年就將台灣發展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廣設學堂,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制度,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台灣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日本學者川崎繁樹曾評價說:「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
(圖:陳永華塑像)
在正史中,陳永華最主要的功勞就是經略台灣,但在民間,卻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最有影響力的,無疑就是創立天地會。

在傳說中,陳永華化名陳近南,秘密組織天地會,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形成了一個幾十萬人的秘密組織,後來的紅花會、洪門、青幫都是從天地會衍生出來的。
當然,關於天地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客棧之前也介紹過另一位天地會的創始人——方以智,同樣是一位經天緯地的頂級民族英雄。金庸老爺子以陳近南為天地會總舵主,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還沒有定論。
在《鹿鼎記》中,陳近南的死對頭馮錫范,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跟陳永華、劉國軒並稱台灣三傑,為台灣的發展貢獻很大,但這個人跟小說中差不多,跟陳永華很不對付,後來陳永華的死,也跟他有很大的關係。
1680年,陳永華鬱鬱而終,年僅46歲。鄭經親自為他主持了葬禮,諡號文正。要知道,在諡號中,「文正」是最頂級的榮譽,必須要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者才能獲得,司馬光曾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比如在晚清,只有曾國藩得到過,連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頂級大人物都沒有。

所以,陳永華能被諡號「文正」,絕對是對他最高的褒獎。
(圖:位於台南的陳永華衣冠冢)
陳永華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陳夢煒,陳永華去世3年後,清軍收復台灣,康熙皇帝久慕陳永華的大名,就親自召見他的大兒子陳夢煒,任命他為船廠副將,後來升任遼陽參將
陳永華的二兒子名叫陳夢球,是台灣第一位進士,深得康熙重用,曾代表康熙去高麗賑災。
永華的第三子名叫陳維衡,一直在老家耕讀。關於陳維衡有一件事很值得一說,他們家有一座老房子沒人住,村裡有個姓黃的人就想買下來,但陳維衡不想賣,姓黃的可能仗著在縣裡有人,就想強買強賣。
就在這時候,陳維衡的二哥陳夢球到當地巡查,親戚們一看,這下好了,陳夢球可是大官,連縣太爺都得鞍前馬後地伺候著,這下姓黃的可有苦頭吃了。

果然,還沒等陳夢球開口呢,當地的縣太爺就發話了,要治姓黃的罪。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陳維衡這個時候卻站了出來,說姓黃的沒有罪,不能抓他。
大家都傻了:怎麼回事啊?人家都欺負到你頭上了,現在你二哥來了,不好好治治他,怎麼還替他求情?
陳維衡解釋說:「盛衰有時,今日何難盡法,後日可長保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上沒有誰能一輩子發達,也沒有誰能一輩子倒霉,如果因為我二哥現在得勢,我就可以欺負別人,那以後等他失勢怎麼辦呢?是不是我也得受人欺負?所以,要想日後能長遠,就不能現在仗勢欺人。
這話一傳出去,姓黃的也感動得不得了,從此兩家成了通好,再也沒發生過爭執。
陳家有一條家訓,很值得現在的人學習——
創業快,守業難,好空不過三代人。
和為貴,得饒人,好風不貪駛過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8x3az.html

2017-06-17_101229  

明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 九月中顯靈的傳奇故事,日前又有續集。陳永華將軍 透過女大學生林雨璇轉告父親林志隆幫忙整修衣冠塚,林志隆自掏腰包四十萬幫 陳永華將軍 完成心願並籌備十五桌供品讓陳犒賞兵將,陳永華將軍 高興之餘還附在林雨璇身體連乾十五杯高粱酒,把林志隆嚇得目瞪口呆。
林志隆透露,陳永華參軍墓整修告一段落時,他依 陳永華將軍指示,十一月十四日準備十五桌供品牲禮,犒賞十五營兵將,豈料放假返家的林雨璇竟被 陳永華將軍 附身,以低沈嗓音及男性聲調要大家多吃點,還一口氣連乾十五杯高粱酒。
ap_F23_20101124080810418.jpg
台南 永華宮 奉祀的 陳永華將軍
陳永華將軍「退駕」後,林雨璇因喝了太多酒癱軟在沙發上,眼見女兒一副酒醉樣,林志隆說,他和 陳永華將軍「參詳」讓林雨璇能快點清醒,說來奇怪,十五分鐘後,林雨璇果真恢復精神,令他嘖嘖稱奇。
陳永華墓園整修完成,廿三日舉辦謝土儀式 , 台南縣長蘇煥智、林志隆、縣府文化處副處長謝素月等人到場參拜,林志隆向 陳永華將軍 報告,墓園已整修完成不會再漏水,且依祂指示種植三百株桂花。
陳永華參軍墓因年久失修,平日少有人跡,九月中旬,林志隆女兒林雨璇「看到」陳永華將軍 顯靈, 對林雨璇說「我是陳永華,叫你爸爸來看我,我有事跟他說」,從沒去過柳營鄉的林志隆和林雨璇,事後果真找到一處草長得比人高,且樹葉掉滿地的墓園,細看竟是 陳永華參軍墓。
原本不知 陳永華 是何許人的林志隆說,看了墓旁簡介才得知,找上他和女兒的竟是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當時墓園的混凝土壁有多處龜裂,且前方龍眼樹枝幹樹葉蔽日,墓旁野草茂盛無比,整個墓園顯得很荒涼。林志隆說,整修過程除了美化周圍環境,還修補破損處,陳永華 曾跟他說「喜歡桂花香味」,他在墓旁種了三百株桂花,還重鋪草皮裝設自動灑水設備,待桂花花期一到,陳永華將軍和夫人洪淑貞 可望聞到淡雅桂花香。


陳永華古墓
陳永華即陳近南,福建同安人。明末,由鄭成功延攬入幕,授以參軍之職。永曆十二年,鄭成功命永華輔佐鄭經率大軍北伐。永曆十六年,鄭成功薨,由鄭經嗣位,授諮議參軍,嗣擢總制,留守東寧。鄭經率軍轉戰漳詔,永華則在後方以儒佐政。十七年,清靖南王耿繼茂陷金廈,佐經回台灣。
永曆十九年,晉勇衛加監軍御史,三藩事發,清無轄東進,鄭經會師伐清,永華以東寧總制史留守台灣輔佐。但自從鄭經棄七郡東歸,消極退守園林後,明鄭陣營終至散渙。永曆三十四年七月,永華憂然而終,與夫人合葬於赤山保大潭山,即今柳營鄉果毅後。
------------------------------------------------------------------------------------------------------
在連橫的「台灣通史」,「陳永華列傳」: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永華聞父喪,即棄儒生無,究心天下事。時成功延攬天下士,接見後,與談時事,終日不倦。大喜曰:『復甫今之臥龍也。』授參軍,待以賓禮。」
在台灣史上,陳永華的才略、治績與諸葛亮相當。
古墓全景
墓碑
墓碑上文字:
皇明
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
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
參軍監師御史諡文正陳
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
↑在墓前的告示牌上,記載著「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
「陳永華將軍古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縣
人,明諸生,深通孫吳兵法,復窮孔孟之書,父鼎以孝廉官同安教諭,明末死節,延平郡
王鄭成功賞識陳氏才華,聘為參軍,使輔世子鄭經,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積勞病逝,
子經嗣位,授咨議參軍,草擬規章,規劃制度,百政俱舉,嗣擢總制,留守東寧,時經率
軍轉戰漳詔,永華在後方訓兵撫民,愛惜士類,儒術佐政,地方又安,稱世子文臣第一,永
曆三十四年七月,陳永華卒,與夫人洪氏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即今果毅後)。民國十八年,
於原野荒草榛間,發現墓碑,乃移置原墓地,重建保存之,墓碑文為「皇明 贈資善大夫正
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民國四十
二年,省政府指定為台灣省史蹟。民國六十年本府撥款由陳氏宗親會重修,民國六十五
年五月由本府收回管理。 台南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陳永華古墓 - https://goo.gl/fWyBFR


File:陳永華神像.JPG

陳永華(1634年-1680年),字復甫,諡文正,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乃明末舉人陳鼎之子,其夫人洪氏淑貞。在英國商館的記載中稱其為本院(英語:Punhee;閩南語:Pún-īⁿ)。[1]
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入閩時,陳鼎殉國。
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1656年(永曆10年)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對鄭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他在現代武俠小說中,常被描寫為力主反清復明、武功高強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但從歷史紀錄來看,陳永華本人應該不太可能是位武功高強之人,卻是天地會的總舵主,而且是鄭成功身邊飽讀詩書的智囊軍師,也是臺灣歷史上有名的文人。
生平
鄭森時期
陳永華年輕時寄籍漳州府龍溪縣,通過科舉,取得龍溪生員的資格[2]。1648年,清軍攻陷隸屬鄭森(人稱鄭成功)的同安縣,陳永華的父親陳鼎被清軍所迫而自殺,陳永華便投靠鄭成功。鄭成功聘他為其世子鄭經的教師[3], 但陳永華沒有接受鄭成功授與的官位。[2][4]
鄭經時期
1662年六月,鄭成功逝世,這時在台灣的黃昭擁立鄭成功之弟鄭襲代理延平王和招討大將軍。陳永華、馮錫範等擁立鄭經,鄭經就帶著陳永華一同進攻台灣,擊敗黃昭的軍隊,結束這場內鬥。鄭經繼位延平王,並且任命陳永華為諮議參軍。
鄭經於1663年回到廈門後,發現鄭泰之前和黃昭有私下聯繫,對他產生疑心,想要逮捕鄭泰。陳永華向鄭經獻策[5],要鄭經假裝前往台灣,刻金廈總制的官印給鄭泰,宣稱把金門、廈門的防務交給他[6]。鄭泰收下印章,前來廈門答謝,鄭經就將他禁錮。
1664年,鄭經在金門、廈門被清荷聯軍擊敗,退往銅山島。這時人心不穩,降清的人很多,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但是陳永華和洪旭勸說鄭經[7],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僕、商人之類,謊報是鄭王朝的官員,才得到清朝優厚的賞賜。萬一投降後,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會被當作笑話看[7]。鄭經於是放棄投降的念頭,退往台灣,並且將國政都交給陳永華處理。
1674年,鄭經響應吳三桂、耿精忠起事而渡海西征,命陳永華總制東寧,負責後勤作業。
永華為政儒雅轉粟餽餉,軍無缺乏。及經歸後,頗事偷息,而馮錫範、劉國軒忌之。三十四年春三月,請解兵。經不聽,既而許之,以所部歸國軒。
——連橫《台灣通史》
馮錫範同鄭經回台,見永華把握重權,而諸事方正敢為;且又屢受微譏,心實忌之,姑為陽好,陰與國軒謀,軒教錫範解除兵權以許之。範許其策善。一日,會永華於公所,範曰:『自愧扈駕西征,寸功俱無,歸來仍居其位,殊覺赧顏!諸凡檢點明白,當即啟辭,杜門優游,以終餘年。』永華信以為實,歸來即上啟乞休,經不允;華再加力陳,經意未決。範乘間啟曰:『復甫勤勞數載,形色已焦!今欲乞休靜攝,情出於真,宜俯從之!但其所部將士,可交武平伯為是。』經依範議,允永華告辭,將所轄部旅交劉國軒,軒啟辭者再,經命至三,軒始統永華軍,而錫範仍任侍衛如故。華方悟為範所賣,悔無及也,心大悒怏。
——江日昇《臺灣外記》
1680年6月,鄭經退返台灣,陳永華被當權者馮錫範、劉國軒排擠,陳後為馮錫範所騙,辭去總制與勇衛,退居龍湖巖(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1680年7月逝世,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營區果毅里)。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遺留一小部分在原位。
史載
連橫《臺灣通史》提到:「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永華聞父喪,即棄儒生業,究心天下事。時成功延攬天下士,接見後,與談時事,終日不倦。大喜曰:『復甫今之臥龍也。』授參軍,待以賓禮。」
在日本人川崎繁樹與野上矯介合著的《台灣史》中,稱陳永華「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
連橫《台灣通史》稱陳永華「開物成務,體仁長人;仿其行事,比之於諸葛武侯」。另外,連橫又評:「永華為政儒雅轉粟餽餉,軍無缺乏。及經歸後,頗事偷息,而馮錫範、劉國軒忌之。三十四年春三月,請解兵。經不聽,既而許之,以所部歸國軒。」
有人認為他輔佐鄭氏父子的功業有如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父子,而稱陳永華為「東寧臥龍」、「鄭氏諸葛」。
經濟
參見:臺灣鹽業史
為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陳永華鼓勵明鄭將領進行軍屯,以米為最重要的農作物。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甘蔗提煉出砂糖,再作為商品販賣給日本、英國。
此外,當時台灣民眾,只會用煎熬海水來製造食鹽,因此鹽的品質很差。陳永華為了改良製程而引進淋滷曬鹽法[8][9],流程大概如下:先在鹽田附近挖水溝,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鹽土,再將從鹽土提煉出的鹽滷,拿去結晶池經過日曬得到一顆顆的鹽粒,提升鹽的品質。
還有,因為清帝國實施遷界令,造成台灣物價的上漲,尤其以布料最嚴重。陳永華建議鄭經賄清之海防將領,進行走私,貨物得以流入台灣,穩定了物價[10]。
教育
為了推廣儒家思想,在陳永華的建議下,1666年台灣第一座孔子廟建於卓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學學堂,人稱全臺首學[11]。另外在地方上設立學校,只要年滿八歲就要入學[11]。陳永華還制定科舉辦法,在天興州、萬年州,每三年有二次州試,合格後再通過府試、院試,就可進入太學就讀,以培養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此外為推動漢化,陳永華對於入學的原住民,特別免除他們的徭役[11]。
治安
陳永華引進保甲制度,來維持地方秩序。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人民無論遷徙、職業、婚姻、出生、過世都要透過保甲向地方官員報備[12]。在治安考量下,陳永華還禁止賭博[12]。
文物古蹟
陳永華墓
「夢蝶園記」碑
陳永華將軍墓
陳永華夫婦原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後)。鄭王朝滅亡後,清帝國把兩人的遺骸,遷葬於同安,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直到日治時期,被一位日本人發現,墓碑上刻:「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13],墓碑才得以保存下來。1954年,在發現墓碑的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塚。
陳永華將軍古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陳永華復甫,福建同安縣人,明諸生,深通孫吳兵法,復窮孔孟之書,父鼎以孝廉官同安教諭,明末死節,延平郡王鄭成功賞識陳氏才華,聘為參軍,使輔世子鄭經,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積勞病逝,子經嗣位,授咨議參軍,草擬規章,規劃制度,百政俱舉,嗣擢總制,留守東寧,時經率軍轉戰漳詔,永華在後訓兵撫民,愛惜士類,儒術佐政,地方又安,稱世子文臣第一,永曆三十四年七月陳永華卒,與夫人洪氏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即今果毅後)。民國十八年,於原野荒草榛間,發現墓碑,乃移置原墓地,重建保存之,墓碑文為「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謚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民國四十二年,省政府指定為台灣省史跡。民國六十年本府撥款由陳氏宗親會重修民國六十五年五月由本府收管理。
— 台南縣政府製,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
永華宮
《臺海使槎錄》:「偽鄭陳永華臨危前數日,有人持柬借宅,永華盛筵以待,稱為池大人。池呼陳為角宿大人,揖讓酬對,如大賓。永華亡,土人以為神,故並祀焉。」此紀錄顯示陳永華死後即受本地民眾的崇信。
現在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的台南永華宮[14],原本為祭祀廣澤尊王的廟宇。另有民間神祇哪吒三太子木像,今安座於台南慈聖宮[15],與另一觀音大士木像皆為陳永華於永曆十八年從泉州南安所迎來。清治時期廣澤尊王廟信徒打算重建廟宇,於1750年重整完成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16]。
夢蝶園記碑
夢蝶園是陳永華好友李茂春退隱後所住的園子,該園為陳永華所題名,此外陳永華還為此園作〈夢蝶園記〉,刻成碑文後送給李茂春[17]。該碑今存於臺南法華寺。
永華路
臺灣臺南市有一寬闊筆直的永華路,為紀念陳永華而命名。
永華里
位於臺南最西北端的北門區有個永華里,現在是非常著名的觀夕景點「井仔腳瓦盤鹽田」,其為陳永華創建的「井仔腳瓦盤鹽田」。1665年陳永華改採【曬沙淋滷法】,在台南瀨口修築沙埕與坵盤,以沙漏(石屚)取得滷水後,送往舖有陶片的坵盤曝曬結晶成鹽,當時稱為【坵盤】的結晶池就是後人所稱的瓦盤鹽田。當時經營台灣的政策,舉凡規章制度、訓兵、撫民、墾殖、建孔廟、引進改良曬鹽技術等,大多是陳永華策畫主導,也蓬勃發展了台灣的民生經濟。
傳說人物「陳近南」
更多資料:陳近南
陳近南,傳說為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開山祖師,一般說法即是鄭王朝東寧總制陳永華。
民間傳說中,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開創天地會,潛伏於中國大陸[18],後傳予其參軍陳永華[19],化名陳近南[20][21],各地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之名發布命令[22],諸多傳聞流傳於文學創作,如金庸《鹿鼎記》[23]。
家族
父親
陳鼎,明末孝廉,為同安教諭,同安被攻陷後殉國。
妻子
洪淑貞,暱稱端舍。陳永華公務繁忙,書信以及公文的撰寫、批示,很多都是她代筆
子女
陳夢緯
陳夢球,1663年中清帝國舉人,1694年中進士,是臺灣第一位出身的進士(鄭克塽被降後,隨著清軍到燕京,入漢軍的正白旗)。
陳氏,嫁給鄭克𡒉,鄭克𡒉被殺後,為鄭克𡒉殉死。
另有二女婚嫁、身分不詳,不知所終。
姪子
陳繩武,主管兵部,和馮錫範同為鄭經親信。

File:陳永華墓原址及墓碑.JPGFile:法華寺夢蝶園記碑.JPG


118766227_1256985694641536_8895121423461347499_o800px-臺南永華宮20_1026_1284356661

永華宮
《臺海使槎錄》:「偽鄭陳永華臨危前數日,有人持柬借宅,永華盛筵以待,稱為池大人。池呼陳為角宿大人,揖讓酬對,如大賓。永華亡,土人以為神,故並祀焉。」此紀錄顯示陳永華死後即受本地民眾的崇信。
陳永華 (明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QQQiRq
現在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的台南永華宮[16],原本為祭祀廣澤尊王的廟宇。另有民間神祇哪吒三太子木像,今安座於台南慈聖宮[17],與另一觀音大士木像皆為陳永華於永曆十八年從泉州南安所迎來。清治時期廣澤尊王廟信徒打算重建廟宇,於1750年重整完成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18]。陳永華 (明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QQQiRq
-------------------------
開基永華宮,或稱臺南永華宮,全稱臺南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在臺南孔廟附近,為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香火頗盛。為目前臺灣最早唯一的「軟身廣澤尊王」金身,亦是廣澤尊王在台灣的開基祖廟之一
開基永華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ZJLzV
祀神
主祀廣澤尊王,配祀有尊王夫人妙應仙妃、陳永華總制、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坪祖師、達摩祖師、中壇元帥、天真聖祖、文昌帝君、月下老人、福德正神等神明。
廟史
據說為明鄭智將東寧總制陳永華將軍於明鄭永曆十六年(1662年)所建,以奉祀由泉州奉來之廣澤尊王金身,故命名為永華宮,本廟並附設有陳永華紀念館,以紀念先賢開廟之功。
明鄭永曆十六年(1662年)建廟於「山尾」(約今台南女中附近),原稱叫「鳳山寺」。
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落成定廟名為「永華宮」,因為了紀念「陳永華將軍」恭迎尊王來臺及建設地方之功,遂改廟名為「永華宮」,並奉祀將軍的金身於後殿文物館,以昭功績。
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三年後完成。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因政府徵收廟地,興建臺灣銀行,原廟拆除。
大正十四年(1925年)移至孔廟對面的「六合境柱仔行」(臺南孔廟)巷內重建。
1946年重修宮殿。
1958年擴大興建宮殿,為今日之規模。
2004年啟建甲申年三朝慶成祈安清醮。
其他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一書該書將永華宮的創立年代記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並寫說當時因為陳守娘幽靈出現導致附近居民被嚇到,在祭祀廣澤尊王之後才逐漸平靜下來[1]。因此事使當地居民信奉廣澤尊王者日增,遂提議建廟,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落成[1]。
交誼境
米街廣安宮、下營區中營慶福宮、八吉境下太子昆沙宮、頂大道祀典興濟宮、南勢街西羅殿、四聯境普濟殿、月港後街鎮南宮、北港武德宮
--------------------
 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沿革
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沿革
全臺開基永華宮開基永華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ZJLzV
全臺永華宮奉祀開基廣澤尊王,源自於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由福建南安鳳山寺隨軍恭迎來台,奉祀於台南「山仔尾」 (今臺灣銀行,省南女一帶) 時為南門內之「鳳山寺」。
清乾隆年間本區陳守娘,含冤自盡,陰魂不散,里人恐慌,幸賴尊王神威鎮壓幽魂,地方使得安寧,信眾為感神威顯赫護佑軍民,遂於清乾隆十五年 (公元一七五零年) 倡議捐資建新廟,同時感念陳永華參軍恭迎尊王來台及對地區之貢獻故命廟名為「永華宮」。
日據時期永華宮廟地被日本政府徵收興建臺灣銀行,方於大正十四年 (公元一九二五年) 遷移至台南孔廟對面巷內即俗稱「六合境柱仔行」、「柱仔行全台開基廣澤尊王」。永華宮反而鮮為人知,更誤以為是專祀永華參軍之廟宇。永華宮主祀開基廣澤尊王陪祀妙應仙妃 (廣澤尊王夫人) 、南斗星君、北斗星君、陳永華參軍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八日彫塑) 三坪祖師、達摩祖師 (原為牆上壁畫後顯靈要求彫塑金身) 、福德正神、中壇元帥,廟地現址原為清朝進士許南英之私塾所在地。今日之風貌乃民國三十五年 (公元一九四六年) 台灣光復後所重建,民國四十七年 (公元一九五八年) 重修。廟內門神彩繪乃出自彩繪大師潘麗水之作品,廟前種有一對龍鳳神榕。(左圖為廟前的龍鳳神榕。)
永華宮由於日據時期,廟地被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再匆促間遷移,加上日本政府厲行皇民化運動,迫害臺灣之宗教信仰,因而歷經數十載疏於管理,廟內文物遺失不少,直至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管理委員會,廟務方步入正軌。
永華宮為臺灣最早之廣澤尊王廟,「鎮殿老王」乃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隨軍恭迎來臺乃台灣最早之「軟身」廣澤尊王金身 (古神像中軟身媽祖較常見,軟身廣澤尊王可能僅永華宮供奉之老太王) ,「大鎮尊王」為土塑、「二鎮尊王」為廣澤尊王中罕見之坐山頭造型,「三鎮尊王」乃日據大正年間尊王降駕指示彫塑,並指定「高沙町」 (今民權路) 一位中醫師所飼養之八哥入神,當廟內執事前往探訪時,方知該隻「八哥」早已對其主人言明,「要與主人分離成神」,因而順利帶回「八哥」入神 (一般僅以虎頭蜂入神) ,並前往鹽水溪開光。
一般廣澤尊王廟皆以「太保」來區分廣澤尊王,唯獨永華宮尊稱鎮殿尊王為「老太王」,其餘則一彫塑先後分「大鎮尊王」、「二鎮尊王」、「三鎮尊王」。。。而永華宮清朝所保留下來之儀仗牌亦與一般廣澤尊王廟宇不同,一般「保安廣澤尊王」都寫在同一塊牌上,唯獨永華宮之儀仗牌,寫成「永華宮廣澤尊王」與「奉旨加封保安王」兩塊,都因永華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而廣澤尊王乃清同治九年方加封「保安王」。本宮陪祀之「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一般廟宇亦甚少奉祀,僅「天公廟」方有奉祀。民國七十八年本宮為紀念陳永華參軍創建「永華宮」, (民間對廟宇有重大貢獻者,皆奉祀長生祿位)及對台之貢獻因而彫塑陳永華神像,於九月十八日恭請烏山頭赤山龍湖岩住持「深鏡法師」親臨主持開光大典 (孔子廟、赤山龍湖岩同為陳永華所創建。)(右圖為永華宮奉祀的陳永華參軍。)
 廣澤尊王歷代封爵
 一、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里人吳德奉尊王香火入京,適值皇宮起火,尊王顯靈揮以白旗,忽下傾盆大雨,將火熄滅,故敕封「威鎮廣澤侯」賜廟額曰「威鎮廟」。
二、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賊寇逼境,里民欲逃,問卜尊王不許,忽然大雨驟至,溪水暴漲,賊寇不能渡,尊王著白衣,乘白馬誘賊,使其溺斃,餘賊慎而遁之,四境護安,顧加封「忠應孚惠」四字,敕賜聖王父母為「太王」、「太妃」,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
三、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皇太后得疾,宋帝遍請名醫,均告罔效,尊王顯靈為之治癒,故加封「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並賜御聯一對「大而化之謂聖,眾所歸焉曰王」、武簡鑾駕72降(144支單駕)、13面大鑼開道,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四、清朝穆宗同治九年(1870),以尊王神靈赫濯,息逆亂、沛甘霖、祛瘟疫,故加封「保安」二字,敕賜祭塋,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台南 永華宮 ( 廣澤尊王 )-寺廟簡介 https://bit.ly/3jDrFE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