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

  • Aug 23 2013

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

 

隨著台灣去殖民的本土民主化風潮,1980年 代中期以來的客家運動開啟了關於以客家為主體的台灣歷史詮釋。其中最顯著而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關於「義民精神的現代詮釋」。客家運動以「保鄉衛民」作為 義民精神的寫照,不但超越族群或地域對立的格局,也確立了客家族群在台灣歷史中的自我定位,甚至在民俗層次引發了義民祭典的擴大與復興,這對「台灣客家」 認同的發展而言,其意義之重大,不下於奧林匹克祭典之於希臘諸城邦的整合。

 

「保鄉衛民」的跨族群歷史詮釋,使客家得以藉由傳統的義民信仰,以具有主體性的地位積極介入台灣關於現代共同體認同的建構過程。從「承認的政治」角度來看,這是以傷痕與榮耀的共享確立了互為主體的族群關係,而不是族群分類的上綱上線。當代多元文化主義大師秦力克 ( Will Kymlicka ) 在其八零年代的著述中再三陳述現代族群運動的目的在於參與公民社會而非分離主義,同一時期的台灣客家運動已經用行動實踐證明這一點;這樣的用心,也值得殺一頭牛祭告於上蒼或義民爺吧!

 

我們認為,這種義民精神 的詮釋不但有跨族群的意義,更可以有跨時空的意義。台灣歷史上關於保鄉衛民的重大犧牲不絕如縷,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的保台奮鬥是其中最壯烈也最為重要的 一頁。在戰後移入台灣而以中國經驗為主體的黨國史觀之下,乙未先烈是以「抗日」連結到「祖國」的歷史記憶而取得地位,也因此而編列到各縣市忠烈祠享祀融 入了中華民族主義的象徵體系。但乙未抗日不但遠早於中國的七七抗日歷史,更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脈絡。「乙未抗日」是甲午戰爭割棄台灣以為清國犧牲的產物; 因此,乙未年間台灣人民的奮鬥是以反割讓、反出賣的悲忿為始,而以保台為最高目的。從棄兒的惶恐、忿憤到「為台民而保台」的共同奮鬥,這樣的人群自覺意識 在台灣史上是前所未見的。雖然台灣民主國領導階層上書清庭表態鳳永清正朔而願遙作屏藩,但徐驤、吳湯興、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還中原」,強烈表達 了以台灣為唯一死地的土地認同,這是台灣史上石破天驚的一大轉折。因此,乙未精神的全貌,無法單以「抗日」概括,而必須以兼顧反出賣和抗日兩個層面而有以 超越之的「保台」來敘事。

 

因此,我們認為,乙未先 烈的保台,對義民爺的信眾而言,自然是另一場可歌可泣的保鄉衛民之役,更當然是義民史觀之下的先烈國殤。推動乙未保台先烈入祀義民廟,是將「保鄉衛民」的 義民精神歷史詮釋化為當代行動,這將在台灣社會的精神心理層面創造共享的價值資源,建構一個跨族群人民為主體的歷史共同體。如果從宗教的角度看,這將會是 義民信仰的高度昇華

在台灣宗教人類學的詮釋系統裡,媽祖信仰是台灣本土化的重大象徵,具有National層次的意義。我們認為,乙未先烈如能入祀義民廟,也將使義民信仰向前發展,從地方信仰體系轉型為跨地域、跨族群對話、共享的文化體系。這點也是值得義民廟主事者深思的課題。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2015-07-11 00:36:46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與會來賓合影留念,左起: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林福仁教授、姜紹祖後裔姜博文新竹清華中文系教授方聖平、清華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清華圖書館副館長孫宏民教授。。(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左一)在“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為觀眾逐一導覽解說,吸引觀眾駐足欲罷不能。(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中評社新竹7月11日電(記者黃文傑)今年正逢乙未抗日120週年,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文物館籌備處主辦“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10日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舉行開幕,展出該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收藏的50餘件珍貴文物,並邀請乙未抗日人士姜紹祖的後裔共襄盛舉。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潰敗,翌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台澎被割讓給日本,隨後以勝利者姿態登台的日軍卻從北到南遭受激烈抵抗,史稱“乙未抗日” 。
  楊儒賓教授指出,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史的分水嶺,乙未抗日則是甲午戰爭的延伸。針對這兩場戰役,很多前人研究都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切入,但他在20餘年來收藏文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觀點,以跨過民族主義界線的角度思考這兩場戰爭的意義。
  他說,這兩場戰役,既是近代東亞受到西洋刺激後,第一次現代化的總結,也是西方與東方相遇之際,東方原本已具雛形的現代化節奏遭西方驟然打斷,不僅是台灣歷史重大轉折,更牽動東亞諸國的命運,影響深遠超過百年之久。
  楊儒賓表示,中、日兩國面對西方的船堅砲利,早已各自展開現代化,日本複製當時列強的殖民帝國模式取得勝利,中國則在戰敗後加速步伐,各種變革方案紛紛出籠,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與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都是源於甲午和乙未的影響;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潮發動者嚴復,也因甲午戰敗的刺激而著手大量譯述西方見聞。
  台灣在乙未年淪為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既是甲午戰爭直接受害者,也是乙未戰役當事者,期待透過展出文物,反思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之歷史意義,進一步深入關照台灣當前的處境。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以及不經意間透露領地想像的地圖等不同類型的文物,帶領觀眾貼近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的歷史人物,一窺當年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觀點、軍旅生活點滴與台灣印象,以及在地文人身歷其境的感受。
  其中“圖繪戰爭”精選相關錦繪14件,透過畫師的生動描繪,依時間主軸完整呈現甲午戰爭的起點。
  1894年7月豐島海戰,以及後續的成歡、牙山及平壤等戰役,旅順、威海衛失陷以迄1895年4月馬關談判議和,也包括1895年3月間日軍近衛師團攻占澎湖,以及5月底日軍從澳底登陸之後,從北到南在基隆、新竹、彰化、台南遭逢強烈抵抗,一路苦戰的征伐過程。
  “殖民海桑”精選與甲午、乙未相關的書畫、文獻與地圖30餘件,呈現日本治台官僚的心態觀點,以及台民士紳面對戰爭與台灣被割讓的心境轉折。
  楊儒賓指出,代表日方締結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其多件書法作品當中,已經捐贈給新竹清華大學校方典藏的“台灣七律三首”最為珍稀。
  可惜因尺幅極大,受限於展場空間有限,此次無法展出真蹟。
  這是伊藤博文於1896年巡視台灣時,手書的作品,字裡行間展現顧盼自雄的豪氣,自是不在話下。
  伊藤博文與台灣有關之書蹟,另有“大纛揚揚行書七絕條幅”、“際會風雲楷書七律條幅”與“七州風景草書七絕條幅”於現場展出,皆透露節旄入台的意氣風發,以及“皇威今已及台灣”的嶄新氣象。
  “烽火尺牘”展出日本、清廷雙方當事者的書札與明信片共7件文物。
  除可透過信封上所署地址之寫法,呈現戰爭過渡期間多元繁雜的面貌,更可藉由戰事相關重要人物的信函,貼近關鍵歷史人物的心境。
  好比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於1895年6月初日軍兵臨台北城之際,從滬尾乘船倉促離台,寫給賢婿介侯的信件:“台事遽壞,苦心為人莫諒,從此入山不問世事,亦殊清靜”,從中可見其心緒之無奈。
  李經方在李鴻章於議和期間遭日人小山六之助槍擊後,寫給東京大學南摩綱紀教授的信件中,亦有“經方隨侍東來,碌碌無節,唯冀邀天之福,和局早成,得與明公重話契闊耳”之語,不難想見他期待早日卸下重任的心情。
  而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95年11月寫給松田芳次郎的信件,則有“煽動頑愚土民,以抗王師”的措辭,此時正逢台灣平定之際,也是相當貼近歷史現場的描述。
  楊儒賓表示,2014年初他將收藏的部分文物捐贈給清華校方典藏,此次則展出許多和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相關的珍貴文物,從學界研究的角度來說,清華“已經取得甲午與乙未的入場券,尤其是乙未抗日更擁有發言權”,期待校方籌建文物館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https://bit.ly/3LsCEhs
記者丘采薇、張睿廷、林敬家、江良誠/連線報導
2022年3月30日 週三 上午6:17·2 分鐘 (閱讀時間)
昨天青年節,也是革命先烈的紀念日,太魯閣號助理司機員江沛峰、空軍少校飛官陳奕、彰化縣消防局分隊長陳志帆等三人因公殉職,由家人與同袍哀戚送行,提醒不必牽掛、任務已經結束後,分別入祀忠烈祠。
「中華民國111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典禮」,昨天上午10時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副總統賴清德、立法院長游錫堃、司法院長許宗力、考試院長黃榮村、監察院長陳菊及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陪祭。隨後蔡總統向各民族先祖及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獻花;恭讀祭文後,行三鞠躬禮,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拱手致意。
新北忠烈祠舉行春祭典禮暨烈士江沛峰入祀典禮,市長侯友宜擔任主祭,新北市議會、各機關約300人表達最深敬意,場面莊嚴隆重。
去年4月2日,江沛峰擔任408車次太魯閣號列車隨車機務職務,於進入清水隧道北口,撞擊到停在鐵軌上的工程車喪命。侯友宜表示,江沛峰在極短時間內緊急煞車並鳴笛示警,竭力守護列車乘客生命,犧牲了自己,除了感念他,更要把他的英雄事蹟放在忠烈祠表彰。
彰化市喬友大樓火警去年6月釀4死22傷,消防局東區分隊員陳志帆因公殉職,縣府辦理春祭國殤暨陳志帆入祀安位典禮,縣長王惠美表示,陳志帆克盡職責保護民眾生命,戮力從公終而犧牲,追晉分隊長。
少校飛官陳奕,1月11日駕駛F-16戰鬥機執行戰術任務時遭遇意外,在嘉義縣東石外海墜落殉職,昨入祀南投忠烈祠。縣長林明溱率縣府局處長主祭,空軍嘉義第四聯隊聯隊長謝慶源少將和同袍弟兄20人與祭,隊長許震衛上校高喊「任務已經結束,捍衛台海工作,會由空軍弟兄接手執行」;陳媽媽則撫觸靈位,哽咽告訴兒子,不必掛念家人,要他英靈庇佑台灣及南投的平安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https://bit.ly/3LsCEhs


清大文物館獲楊儒賓教授捐贈珍貴書畫 近代中日文人交流躍然紙上
焦點時報/焦點時報-桃園.新竹 記者羅蔚舟 2022.06.04 20:20   
清大文物館獲楊儒賓教授捐贈珍貴書畫 近代中日文人交流躍然紙上 | 蕃新聞 https://bit.ly/38TbBOY
▲楊儒賓(右)捐贈177件珍貴文物給清華大學文物館,由清大校長高為元代表接收。他們手上拿的是隱元和尚的「僧人隱元之書」。清大校長高為元(左)代表清華大學致送楊儒賓感謝狀。(圖/清大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方聖平伉儷將收藏的隱元禪師墨寶,連同其他近世旅日華裔文化人書畫共177件珍貴文物捐贈給清華大學,將永久珍藏於即將於明年開幕的清華文物館。楊儒賓教授表示,今年是清華大學創校111週年暨在台建校66週年,111加上66即是177,也是他這次捐贈文物的總數,希望以此來慶祝清華大學校慶。
▲清華大學文物館主任謝小芩(右)策畫楊儒賓教授(左)捐贈文物展。(圖/清大提供)
明末清初從中國東渡日本弘法的隱元禪師是中日近代佛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日本皇室今年初還第七度為他加封諡號,成為佛學界一大盛事。這場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清沙龍舉行,由校長高為元代表受贈,高為元校長指出,文物是一種對話,讓我們穿越時間與空間,了解過去走過的路、現在的定位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清華未來的發展正是人文、藝術與科學的結晶。」
參與推動設立文物館的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力俊表示,楊儒賓用他擔任清華教授的薪水來收藏文物,且眼光精準,一本萬利,「我們都領清華薪水,但從沒聽過有誰萬倍還給學校。」且楊教授捐的是文物,夫人方聖平教授則致力保護生物,一手推動設立清華蝴蝶園,賢伉儷都充分發揮清華校訓「厚德載物」的精神。
台南楠西萬佛寺方丈法藏法師也應邀參加捐贈典禮。他說,大學時候就歸皈廣欽老和尚,老和尚是黃檗宗在台重要傳人,楊儒賓居然收藏到廣欽老和尚弟子當年寫給警察局的信,解決了一件弟子侵吞寺產的歷史公案,「真的太厲害了!」
楊儒賓精選了此次捐贈文物中的32件書法、繪畫、手札、長卷等,以「駭浪中的橋梁–近世旅日華裔文化人書畫展」為名,在清華大學旺宏館一樓文物館展覽廳展出。楊儒賓表示,中日兩國近代戰爭衝突頻仍,但民間的文化交流卻不曾中斷,許多僧人、學者、匠人在驚濤駭浪中為佛法、工藝、建築、飲食、醫藥、書畫、音樂交流搭起了橋梁。此次展覽是以文化地緣政治的視角呈現,而非權力地緣政治。
即以此次展覽的多件墨寶作者隱元禪師為例,楊儒賓表示,1654年他在鄭成功的船艦護送下遠渡日本弘法,開創了日本禪宗三大宗派之一的黃檗宗,也成為日本煎茶道的始祖。隱元禪師時至今日仍對日本文化有很深遠的影響力,在今年2月被日本天皇加諡為「嚴統大師」。這是日本皇室第七度為隱元禪師加諡,前一次為1972年昭和天皇加諡他為「華光大師」。
楊儒賓20年前因緣巧合在日本名古屋的古董行購得隱元禪師所書的「曇華會」橫批,三個大字線條圓勁流麗,用筆淋漓酣暢,落款「老僧隱元書」亦流動暢達,自然天成。
另一幅朱舜水注釋「莊」字的橫幅,也是楊儒賓從日本購得的珍藏品。楊儒賓解釋,朱舜水是明末魯王時的監國,在反清復明失敗後東渡日本,成為當時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國的國師。而德川光國正是流傳日本的民間故事《水户黃門》的原型,宛如微服出巡的包青天,還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
楊儒賓說,朱舜水把中國的工藝、建築等引入日本,成為「舜水學」,推動日本社會文化的進步,甚至影響了明治維新。此次展出朱舜水注釋「莊」字的橫幅,其中寫道「君子莊敬自強」,也與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相合,很具意義。
此次展出的珍品中還有一幅〈歸去來兮〉草書手卷,是日本江戶時期代表書法家深見玄岱所書,並由他的老師、也是中國大書法家獨立和尚加朱批點。楊儒賓指出,在這卷長卷中,可以看到老師以紅字在弟子的以、途、飄字旁示範批點,中日名師交流匯於一卷,十分珍貴難得。
清大文物館獲楊儒賓教授捐贈珍貴書畫 近代中日文人交流躍然紙上 | 蕃新聞 https://bit.ly/38TbBOY
「駭浪中的橋梁–近世旅日華裔文化人書畫展」將展出至7月底。有興趣的民眾還可以線上看展,網址: https://ajkho24.wixsite.com/museumnthu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解讀戰前日本「有色人種帝國」的支配與抵抗-了解日本帝國當下難解讀戰前日本「有色人種帝國」的支配與抵抗-了解日本帝國當下難解讀戰前日本「有色人種帝國」的支配與抵抗-了解日本帝國當下難解讀戰前日本「有色人種帝國」的支配與抵抗-了解日本帝國當下難解讀戰前日本「有色人種帝國」的支配與抵抗-了解日本帝國當下難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1895乙未戰爭新竹與苗栗縣令-知縣-李銓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1895乙未戰爭竹苗之役

1895乙未戰爭竹苗之役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
明治二十八(1895)年5月底至11月,日軍接收臺灣的過程中,竹南地區士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迎接日軍進入竹南中港,8月9日至12日四日間,陳汝厚提供其宅邸給征臺首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用,並由陳汝厚出面負責安撫此地區之人心。陳汝厚於明治三十(1897)年4月佩授紳章,在政治方面曾擔任參事、街庄長。因能久親王死後被日本官方神格化,本照片的中港陳汝厚宅邸被列為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fQTAxy

17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新竹竹南陳汝厚宅中港監生陳武生/中港番社陳家古厝/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中港監生陳武生/中港番社陳家古厝/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
點閱數5收藏分享列印問題回報
明治二十八(1895)年5月底至11月,日軍接收臺灣的過程中,竹南地區士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迎接日軍進入竹南中港,8月9日至12日四日間,陳汝厚提供其宅邸給征臺首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用,並由陳汝厚出面負責安撫此地區之人心。陳汝厚於明治三十(1897)年4月佩授紳章,在政治方面曾擔任參事、街庄長。因能久親王死後被日本官方神格化,本照片的中港陳汝厚宅邸被列為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fQTAxy
-------------
那個曾經在苗栗中港住宿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分類:cnhuansia302023-05-25發表於在地微觀,故事工坊,文史記錄,最新消息標籤:1895,竹南,苗栗,陳汝厚,北白川,北白川宮,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吳湯興,日本皇族,中港,中港御舍營所,乙未,乙未戰爭
什麼!日本皇族曾經來到苗栗並住在竹南中港?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誰?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國將臺澎割與日本,當時臺灣各地人民憤慨不平,抵抗日本統治接收,發起大規模抗爭,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來臺,試圖平定臺灣反抗力量。文獻紀載上稱此事件為乙未戰爭、乙未之役。
奉命來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生於1847年,幼名滿宮,被仁孝天皇收為「猶子」(類似義子),也因此成為孝明天皇義弟與明治天皇的義叔。
隨著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政府接收的事件愈演愈烈,時年48歲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其率領的近衛師團以平定抗爭之名,自澳底登陸,展開長達數月的征途。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肖像
曾經在中港住宿北白川宮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肖像。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45be86a0b058fa218822d92cc70aa99#4513
・北白川宮揮軍南下,在尖筆山遭遇激烈對抗
5月時自澳底登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其率領的近衛師團,隨著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政府的力道愈發增強,揮軍南下展開長達數月的征途。
北白川宮與近衛師團的平定路線依序行經基隆、台北、新竹等地,於8月初抵達現今竹南鎮內的尖筆山,遭遇吳湯興等人激烈對抗。約一萬五千名日軍和吳湯興等人率領的七千多名反抗義軍在尖筆山發生激烈戰鬥,此場戰役是日軍登陸以來最激烈的戰鬥,日軍甚至發動海陸夾攻,聯合「吉野」、「浪速」兩艘軍艦砲轟尖筆山,雙方交戰8小時後義軍火力不足,逐步退守,義軍戰敗。
北白川宮抵達中港路線
北白川宮在中港住宿
北白川宮能久攻台地圖。
8月進入新竹苗栗一帶,和吳湯興等人尖筆山發生對戰。
戰後8/9進入中港。
來源:臺灣經世新報社《北白川宮》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41_173_1937%22.&searchmode=basic
・戰勝義軍,入駐中港
北白川宮進入各地均以當地名紳府第為御舍營所,在尖筆山戰勝義軍後,師團於8月9日進入中港城,當時日軍即將入城,中港地區人民人心惶惶,直到當地仕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出面負責安撫人心,並在北白川宮與師團入中港城時迎接,邀請親王入駐陳汝厚宅,才使民心受到安撫,民眾不安的情緒得以緩解。
中港仕紳陳汝厚選擇與日人合作,往後成了總督府推動地方建設的首要人選,日本時期與官府互動好,成了殖民當局的統治幫手。也由於中港陳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使家族的事業與地位更為發達,爾後更活絡了地方上的經濟與提升婦女的就業機會。
中港御舍營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中港陳汝厚宅。
中港御舍營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中港陳汝厚宅。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bcbd299e6f2cdf35659d12937a7b113#4545
・異地戰死,成為平台之神
離開中港後,北白川宮與師團繼續揮軍南下清水、彰化、嘉義等地,根據日本官方說法,北白川宮親王最後因感染疫病,於10月28日病逝於台南。
台灣日治時期50年間,做為首位戰死異地的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日本時代50年間被徹底神格化,成為全臺各重要神社的主祭神。
日本官方保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軍沿線居住與停歇之建物、以及攻台重要戰役的發生地點,中港陳汝厚宅邸也因此規劃成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
日治時期並將中港御舍營所指定為史蹟,並列入日本時期觀光旅遊的景點規劃。那個曾經在苗栗中港住宿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 https://bit.ly/48W9HYh


探訪仁德的前世與今生│張健豐探訪仁德的前世與今生│張健豐 https://bit.ly/43jo6fZ
仁德區從明鄭時期就開發設「里」,區內的二層行庄是台南往高雄必經之地,設有渡口和橋樑。更因二層行溪流域糖廍林立,由此地裝箱後由安平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在乙未保台失敗後,日本人在車路墘設立糖廠,改善蔗作地排水設施,並生產耕地白糖,製作糖霜等。台灣光復後,這裡帶動了台南都會區工商業的發展。
仁德區位於台南市的西南端,東鄰歸仁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路竹兩區為界,西接東區、南區,北連永康區。境內因有中山高、「縱貫公路」(台1線道路)、台鐵「西部幹線」縱貫鐵路、聯絡中山高和南二高的86快速道路,在保安里、新田里等設立有工業區。著名企業奇美實業及該企業設置的「奇美博物館」,皆設址於仁德。
而以台鐵「永保安康」(永康至保安)車票聞名全台的保安站,竟是要配合昔日台糖仁德糖廠開業運輸需要,遷址並沿用至今;到了2003年,仁德糖廠成為台南縣(後改制歸併於台南市)境內最後一座使用鐵路運輸甘蔗原料的糖廠。這樣滄海桑田的變化,激起筆者探訪它的前世與今生。
清代的發展
明鄭時期為了對台灣基層社會進行行政上的管理,在州(縣)的行政架構下,分別設置了坊、里、庄、社等基層行政單位;清廷以此基礎陸續在台灣各地設置了里、堡、鄉、澳。今仁德區公所一帶所在的仁德里、仁義里、新田里等設為仁德北里;後壁里等則屬仁德南里;該里西邊為比較靠海的文賢里。里內重要村落有車路墘庄(今保安里)和二層行庄(今二行里)。二層行的「層」,以閩南語諧音稱「贊」,故也稱「二贊行」,其南方的二層行溪(今二仁溪),也以此庄命名。該庄自明鄭時為承天府治(今台南市中西區)往南路鳳山(今高雄)的必經之地。故在二層行溪上設有「二贊行渡」,乾隆28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稱該渡:「夏秋水大,以小船濟人;春冬則架竹橋。」
二層行溪同時也是南台灣砂糖的主要分界線。溪以北至嘉義為「台灣府砂糖」主要生產地,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先民在二層行溪流域以甘蔗為原料、以牛為主要獸力,開糖廍製糖。生產之糖大都集中至二層行庄,裝箱後以竹筏運到安平港再裝輪船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故當地有俗諺:「起自台灣二層行,駛往蘇杭十三行」,由此可知台灣糖以二層行的名義在大陸聞名。但根據來台考察的日本駐華外交官上野專一在《台灣島實踐錄》裡描述,二層行溪兩岸的「二贊行」、「大湖」(今湖內)、「半路竹」(今路竹)僅占全台砂糖生產量的5%。
1895年10月11日,日軍第二師團在屏東枋寮登陸。在漢奸內應下,鳳山縣城(今高雄市鳳山)、打狗港(今高雄)輕易地落入日軍之手。守將鄭青遂退往二層行庄。20日上午6時,日軍第二師團主力向二層行庄出發,鄭青所部在此結合數百名二層行及車路墘庄的庄民,以甘蔗園為掩護,向日軍進行數次襲擊,但忽然聽到抗日義首劉永福已於前一日在安平搭船內渡大陸後,便斷橋,退往今日高雄市的大岡山一帶,伺機對日軍進行游擊襲擊。
日據時期的發展
日本占據全台後,為了有效控制台灣人,從台南到鳳山開闢陸軍路,即今「縱貫公路」的前身。1921年在昔日的「二贊行渡」上建水泥橋,今日遺跡仍存。1900年台南到打狗港的縱貫鐵路完成後,當局在今台鐵「仁德站」現址設車路墘站。1909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從夏威夷搬遷廠房設備,在車路墘庄設置新式糖廠(今仁德糖廠)後,車路墘站乃往北遷移1.5公里,並設置三線式鐵道(台鐵的1067和762mm並列)和廠區聯絡,以利將製糖品轉運到打狗港區的台糖倉庫,以備出口。糖廠於1910年11月19日正式開工榨蔗製糖,每日可榨1,200公噸,主要生產粗糖。
此時在糖廠的蔗作適地中,處於嘉南平原的沙丘地就占了65%。沙丘地的沙層平均厚度深達8尺;且部分低濕地排水不良,不宜種蔗。當局乃於1918年完成車路墘排水溝,將低濕地的積水排到二層行溪,擴增蔗作適地和增加產量。糖廠的蔗作範圍遂從台南的仁德、關廟、歸仁、永康,擴增到高雄的阿蓮、路竹等地。1926年時糖廠更換設備,每天平均可壓榨的甘蔗增至1,800噸;並直接以甘蔗為原料,經過壓榨後的蔗汁經碳酸法清淨後,直接製成比較精緻的白糖,即為所謂的耕地白糖。該年糖廠員工從除夕到元旦加班趕工,單日已達2,100噸的榨蔗能力。
此後耕地白糖大量增產,除了出口至中國大陸、滿洲國等,也供應日本本土。耕地白糖可提煉糖粉、糖霜、方糖,糖霜可作為果乾、清涼飲料、罐裝食品的原料。1935年,鹽水港製糖在台北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糖業館現場展示其白糖製品並賣給消費者。而從前一年開始製造糖霜的車路墘糖廠,為了應付年節需要,也開始在北部供應糕餅店和消費者。
台灣光復後的發展
由於日本和美軍戰爭期間,車路墘糖廠幾乎未受到轟炸破壞,以致得以迅速恢復生產,並因設於高雄旗山的旗尾糖廠於1946年6月將用以製作方糖的機器,遷移至車路墘糖廠安裝使用,使得車路墘糖廠得在同年10月開始煉製特砂與方糖等白糖。而在1948年10月10日雙十節,該糖廠開通了從台南市關廟區經後壁厝(今後壁里北)、仁德糖廠到今台南市東區的營業線(關廟線)。因這條路線可銜接台南境內的佳里、永康糖廠,且經後壁厝到高雄的橋頭糖廠,後來也被規劃為北起台中、南到高雄之台鐵縱貫鐵路的國防「南北平行預備線」。 除了客運,關廟線也支援中山高速公路取土工程。1972年8月1日,因不敵時代的巨輪而停止客運業務。後壁厝站於2006年6月以安全為由拆除,糖鐵關廟線原址則在2014年開闢為特27道路(德糖路)。
2003年7月1日,仁德糖廠停止壓榨甘蔗,結束製糖業務後。往今高鐵站西面的仁德區港墘農場和歸仁區的沙崙農場的甘蔗原料線原址,部分開闢了武東三街。而前者已由台糖承租給農民經營有機牧場,周邊森林由台糖與環保署合作造林,提供調節氣候的綠地,生態豐富。雨季則成為天然滯洪池,並作為復育螢火蟲的生態池。近年來度過被徵收為產業園區的危機,成為保護野鳥棲息地,繼續扮演台南都市之肺;而面積廣大的台糖沙崙農場除提供部分作為高鐵專區,其他出租給民間栽培鳳梨、西瓜等。此外,自營耕區目前以種植作為牛、羊飼草為主的尼羅草。因種植面積廣大,收割後捲製成捲草成為當地的特色。
位居仁德糖廠後山的「虎山」則改為平地造林變成林場,而糖廠周圍的虎山農場,部分闢為台南都會公園和奇美博物館。仁德糖廠區的舊倉庫,現今開闢為十鼓文化村園區,融入十鼓獨創的台灣特色鼓樂,並以矗立在藍天白雲間的廠區煙囪作為地標,招攬客人。
筆者建議,當局可在廠區另闢空間展示舊式糖業的糖廍到新式糖業的糖廠演變,發揚仁德的糖業文化以接地氣。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探訪仁德的前世與今生│張健豐 https://bit.ly/43jo6fZ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