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戰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古代令制國之一的大和國來命名-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 姜朝鳳宗族 :: 痞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2020-09-11_072904YZxP3-1074x800Kongo_after_reconstructionJapanese_battleship_Kongo1923年停泊在高雄港外的裕仁太子御召艦金剛號_Japanese_battleship_Kongō_at_Port_of_Kaohsiung_while_Japanese_Crown_Prince_Hirohito_visited_TAIWAN800px-Kongo19442020-09-11_0730592020-09-11_0730532020-09-11_0730452020-09-11_0730372020-09-11_073022

1935年臺灣博覽會,國防館展出戰艦金剛剖面大模型。
這艘曾載皇太子來臺灣的傳奇戰艦,9年後在臺灣海峽被魚雷擊中最後於基隆外海沉沒。
金剛(こんご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超弩級巡洋戰艦(即西方的超無畏級戰鬥巡洋艦)金剛型的一號艦。「金剛」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在英國下訂的軍艦[1]。經過兩次改裝後,一躍成為高速戰艦,並且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活躍。該艦亦為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艘日本海軍所使用的外國製戰艦,也是唯一因潛艦攻擊而損失的戰艦(不包括已當作工作艦使用的朝日)。
艦名是以奈良縣及大阪府境內的金剛山來命名。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為參照日本艦船命名慣例。另外,該艦名現由海上自衛隊的神盾艦一號艦「金剛」(こんごう)所繼承。
金剛號戰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3aOuE
建造經過
在日俄戰爭結束2年後的1907年(明治40年)決定建造。在最初的計劃中為一艘裝甲巡洋艦,但有鑑於英國的劃時代戰艦「無畏號」於1906年建造完成,更於1909年開始建造超無畏級戰艦俄里翁級,因此於1911年將「金剛」的建造計劃改為超弩級巡洋戰艦。
當時,日本海軍正在建造於1907年開始計畫的國產弩級戰艦河內型,但其構思與技術上均被認為落後於歐美海軍列強,因此委託英國設計並建造「金剛」以引入新技術。當時由維克斯船廠的主任設計師喬治·瑟斯頓爵士負責設計。瑟斯頓之前還設計了原為戰鬥巡洋艦,並準備出口給鄂圖曼帝國海軍的戰艦「愛爾蘭」號(下訂時為「瑞沙德五世」號)。這時英國海軍當局正好放寬對艦隻設計上諸多限制,因而令「愛爾蘭」號在設計上變得自由,最終成為搭載8門14吋砲,並在各樣平衡上做得相當出色的軍艦。由於廢除了船體中央射界狹窄的砲塔,改為前後各配置兩座主砲塔,因此在當時為相當特別。
這個設計的出現帶來不少影響,例如英國海軍的「虎」號原本為獅級戰鬥巡洋艦的4號艦,但後來其設計大幅更改,變成在設計上與「金剛」十分相似的艦隻。而「金剛」的3艘同型艦,就是根據「金剛」的設計圖在日本國內自力建造。
「金剛」的裝甲鋼鈑,為所使用維克斯船廠的特殊鋼板「VC鋼板」。後來在日本建造的3艘同型艦亦導入這個技術並國產化。不過,在後來改裝期間「有情報指出在使用鑽頭為裝甲板開孔時,國產的3艦簡簡單單就能完成,只有『金剛』把鑽頭弄斷(ドリルで装甲鈑に穴を開けようとすると、国産3艦はやすやすと通ったにもかかわらず、金剛だけはドリルが折れてしまうということがあった)」,但是這說法對該裝甲的部位、厚度及材料卻完全沒有提及,因此只為一個傳聞。
西門子事件
主條目:西門子事件
當時岩士唐·惠特沃斯公司正與維克斯船廠進行對軍艦訂單的爭奪戰[2]。這時維克斯船廠日本代理三井物産內的下凡者(天下り、即到私人公司再就職的前高層官僚)松尾鶴太郎(前預備海軍造船總監),正與松本和艦政本部長作接觸[3]。雙方協議的結果,為三井取締役(董事)岩原謙三將就「金剛」從維克斯船廠得到的佣金由2.5%上調到5%[3]。1910年(明治43年)3月,藤井光五郎海軍機關大佐前往英國並向岩士唐公司與維克斯船廠提出進行新型戰鬥巡洋艦的調査,並在8月提交對維克斯船廠有利的報告[4]。11月17日,三井物産以230萬7100英磅與日本政府為「金剛」簽訂建造合同(戰鬥巡洋艦「皇家公主」號為209萬2214英鎊)[5]。後來,藤井從已成為朋友的維克斯船廠巴羅造船廠長收到20萬日圓的謝禮[6]。而松本則收到約40萬日圓。另外,由於拒絕了三菱造船所為姊妹艦「比叡」製造蒸汽渦輪引擎,因此維克斯船廠於1911年(明治44年)3月25日再以13萬2000英鎊取得製造合同,而藤井亦取得1萬日圓的謝禮[6]。
1914年(大正3年)3月,德國企業西門子公司因捲入司法訴訟而爆出受賄醜聞,最後松本被送到軍事法庭並受到處分。而山本權兵衛總理大臣所率領的第1次山本內閣則被迫內閣總辭職。
御召艦
於1923年停泊在高雄港外的皇太子裕仁御召艦「金剛」
1923年,攝政皇太子裕仁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於4月16日搭乘「金剛」訪問臺灣12天,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澎湖等地[7][8][9]。
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近代化改裝後的「金剛」
於馬利亞納海戰後二日後的下午,當時「榛名」(或「金剛」)正受到負責追擊的美軍第58任務部隊艦載機的空襲,在右上方進行迴避運動的是第三航空戰隊的航空母艦「千代田」
原本戰鬥巡洋艦的設計只需要輕度的防禦,因此在第一次改裝時對防禦力只是作稍微強化。但在日德蘭海戰後,事實證明戰鬥巡洋艦的防禦在面對高角度落下的大口徑砲彈時十分脆弱。對比其他為主要部分作重點防禦的日本戰艦,雖然金剛型整塊甲板都能提供防禦,但整體上其裝甲仍為相當薄弱(簡單來說,由於吸取了需強化金剛型水平防禦的教訓,所以其後在其他的日本戰艦中開始設置有效的水平防禦)。
但是,在經過第二次改裝後的金剛型,卻成為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戰艦當中,航速唯一能超越30節者,相當適合作為航空母艦機動部隊的隨伴艦,故4艘同型艦雖然在參戰的戰艦中艦齡最大,但卻最為活躍。
「金剛」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與同型艦「榛名」共同為南方攻略部隊提供支援任務,其後雖然在進入新加坡曾有一段時間與英國海軍新鋭戰艦「威爾斯親王」號互相對峙,但雙方並沒有交戰機會。後來在瓜達康納爾島的攻防戰,與「榛名」共同進行日本戰艦首次對亨德森飛行場進行砲擊。
於馬里亞納海戰期間,作為機動部隊的護衛出擊。於雷伊泰灣海戰中裡薩馬島近海遭遇美國海軍艦隊的攻擊,期間「金剛」最大貢獻是將護衛航空母艦「甘比爾灣」號擊沈。但由於「金剛」在此次海戰中亦有所損傷,因而回航日本。
沉沒
1944年11月21日上午前3時左右,「金剛」於台灣海峽受到美國海軍潛艦「海獅」號(USS Sealion, SS/SSP/ASSP/APSS/LPSS-315)的魚雷攻擊。當時「海獅」號一共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2枚魚雷於3時6分命中了正以12節航行的「金剛」的左舷艦首與2號煙囪下的鍋爐室[10]。這時,其中1枚原本射向戰艦「長門」的魚雷偏離航道,擊中了負責護衛的第十七驅逐隊司令艦「浦風」,「浦風」沈沒時,司令部及艦長以下的全員戰死[11]。而「金剛」被魚雷命中後,立即將航速提升至16節並進行退避。當時「金剛」艦齡己有30多年並且不斷老化,另外由於需要迴避攻擊因而在受損下繼續航行,使得以鉚釘鉚接的部分持續浸水,導致破損部分的裂痕逐漸伸延,使艦體更加傾斜[12]。於上午5時,「金剛」仍以11節航行,艦上的乘組員亦因不覺得被2枚魚雷擊中會導致沈沒而顯得相當樂觀,所以沒有安排驅逐艦進行接舷作業來疏散乘員[12]。而"應急決死隊"開始使用潛水器具進行維修時已經太遲,最後「金剛」的引擎在在5時20分停止運作,並在10分鐘後的上午5時30分翻沈[13]。於沈沒前,因彈藥庫發生大爆炸,引致很多位艦中央附近的乘員因被炸飛而死[13]。「金剛」被魚雷擊中直至沈沒整整有2個小時,而期間完全毫不在乎,更輕視其損毀狀況,導致延遲了決定全員離艦的時間,最後島崎利雄艦長、鈴木義尾司令及以下1300人與「金剛」一同沈沒。生還者則由第十七驅逐隊(「濱風」、「磯風」、「雪風」)救起。第十七驅逐隊在返回日本後,為回航橫須賀的「長門」進行護衛任務,並在折返期間,為回航吳的大和型戰艦改造航空母艦「信濃」進行護衛。
「金剛」為唯一被潛艦擊沉的日本戰艦。其慰靈碑位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的舊海軍墓地東公園內。另外,於1930年進行的第1次改裝期間拆出的鍋爐,現存放於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並進行展覽,更於2008年被評定為重要科學技術史資料(未來技術遺産)。
再者,「金剛」在沈沒前於艦首懸掛的軍艦旗被乘員回收,而該乘員後來因被俘虜,該軍艦旗暫時被戰勝國之一的中華民國接收,後於1969年歸還、並由海軍OB(Old Boy)會「黒潮會」管理。其後,於2009年,因該會會員高齢化最後解散,而當年回收軍艦旗的乘員最後將該旗贈送給本地的福岡縣飯塚市,並保存於飯塚市歷史資料館內。
艦歷
1911年1月17日 在英國維克斯船廠動工。
1912年5月18日 下水。
1913年8月16日 巡洋戰艦「金剛」竣工,並於11月5日回航日本。入籍於橫須賀鎮守府。
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執行太平洋航道保護任務而前往中途島方面進行哨戒。
1928年10月20日-1931年9月20日 實施第一次改裝,強化並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禦,但結果是排水量増大而令速度降低,因此於1931年6月將艦種更改戰艦。
1935年6月1日-1937年1月8日 移籍到佐世保鎮守府。後實施第二次改裝。更換了鍋爐和引擎,另外強化了主砲長距離砲戰能力。引擎輸出馬力更提高成原來的2倍,令速度超過建造初時並達到30節,成為高速戰艦。
1941年12月-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因需對應在新加坡的英國遠東艦隊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反擊」號,所以與僚艦「榛名」共同前往馬來亞。其後伴隨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參加了印度洋作戰。
1942年10月13日 與「榛名」共同在瓜達康納爾島進行亨德森基地艦砲射擊。
1944年10月 參與雷伊泰灣海戰,在薩馬島近海將美國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衛航空母艦「甘比爾灣」號(USS Gambier Bay, CVE-73)及約翰·C·巴特勒級護衛驅逐艦「塞繆爾·B·羅伯茨」號(USS Samuel B. Roberts, DE-413)擊沈。
1944年11月21日 於上午3時6分,在台灣海峽被美國巴勞鱵級潛艦「海獅」號的魚雷攻擊,其中2枚命中。最後在上午5時30分,於基隆北方沈沒。
金剛號戰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3aOuE


YZxP3-1074x800

1923年造訪臺灣的「金剛」戰艦
2019-08-12  1923年造訪臺灣的「金剛」戰艦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mcgnJ2
1923年,照片上巨大的金剛戰艦成為「御召艦」,隨著皇太子行啟停泊基隆,也展開和臺灣的淵源。
金剛是日本海軍委託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主力艦,1913年開始服役。
4月12日,金剛載送裕仁皇太子展開訪問臺灣前後20日的「臺灣行啟」,停泊在基隆、高雄、馬公。在航行接近基隆的時候,遠遠就可看見艦上的皇太子旗同時施放禮砲。之後每隔數年的皇室成員率艦隊來訪,金剛都是其中的常客。
「金剛」經過幾次改裝,並參與多場戰事,直到二戰末期的1944年,金剛於臺灣海峽遭美軍潛艦魚雷命中,並因艦體老舊在兩小時後於基隆北邊沉沒。而沉沒前艦首的艦旗被生還的乘員回收,戰後被中華民國接收,一直到1969年才歸還,目前在日本飯塚市歷史資料館內陳列。
可以說「金剛」的重要起落,臺灣都參與其中~
而這次裕仁皇太子訪問臺灣的行程除了「金剛」,還有「比叡」、「霧島」等戰艦護送。
現在我們可能難以想像巨大戰艦停泊臺灣港口的情景,不過頻繁造訪日治臺灣的艦艇,搭配各種宣傳活動,卻是許多人阿公阿嬤阿祖當年的回憶之一,也為臺灣這段最後身不由己捲入殘酷戰爭的記憶留下了見證。
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
更多造訪過臺灣的艦艇大圖寫真-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1923年造訪臺灣的「金剛」戰艦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mcgnJ2


日本時代頻繁的艦隊來臺參訪
 2016 年 02 月 01 日 第一艦隊, 艦娘, 陸奧
日本時代頻繁的艦隊來臺參訪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bit.ly/2ReCpN5
喜歡「艦娘」的朋友,不妨注意一下,裡面不少角色在日治時期都來過臺灣哦。
上圖:1930 中圖:1924 下圖:1933 第一艦隊來臺報導 (臺灣日日新報)
當時最有代表性的戰艦就是「陸奧」了,1933這一次停泊在基隆港外還在甲板上舉辦園遊會。
延伸閱讀: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http://gjtaiwan.com/rt/?id=228
曾來過臺灣的「霧島」號戰艦
https://goo.gl/ceVrCn
與臺灣密切相關的戰艦「金剛」
http://www.twmemory.org/?p=6637
1918第一艦隊來訪臺灣
http://www.twmemory.org/?p=6655

twmemory_008683 (2)


1918第一艦隊來訪臺灣
 2014 年 08 月 12 日 山城, 扶桑, 攝津, 河內, 第一艦隊, 艦娘
1918第一艦隊來訪臺灣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bit.ly/35nxyl2
如前幾天分享的「金剛」戰艦所述,隨著遊戲「艦娘」爆紅,衍生創作及商品隨處可見,也成為cosplay的重點題材。而這些耳熟能詳的戰艦,其實有相當比例都來過臺灣!
照片中的戰艦是1918年第一艦隊來訪臺灣時,於高雄港拍攝的戰艦「山城」(感謝團友 S.J Hong提供)。
當年第一艦隊「山城」、「扶桑」、「河內」、「攝津」四艦均來訪臺灣,在1918/2/19先至七星岩救援遇難船隻「八郎丸」,由攝津艦拖曳,艦隊繞過鵝鑾鼻到打狗(高雄)港外停泊四天,這也是高雄港第一次出現巨艦雲集的景象。
停泊期間開放民眾、學生上船參觀,艦隊官員則上岸進行參訪行程。
感謝團友Prince Wang分享
延伸閱讀: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http://gjtaiwan.com/rt/?id=228
與臺灣密切相關的戰艦「金剛」
http://www.twmemory.org/?p=6637
艦娘圖像
山城:http://2929831.asablo.jp/blog/img/2013/05/04/28bfc4.png
扶桑:http://livedoor.blogimg.jp/kanshire/imgs/1/1/114b98fe.jpg

twmemory_002365-1024x727


曾來過臺灣的「霧島」號戰艦
 2015 年 11 月 18 日 艦娘, 霧島
曾來過臺灣的「霧島」號戰艦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bit.ly/32hWnwB
隨著遊戲「艦娘」爆紅,衍生創作及商品隨處可見,也成為cosplay的重點題材,甚至其中戴著眼鏡的「霧島」號(圖左上),酷似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而引起話題。
但你知道嗎?真實的「霧島」曾經來過臺灣哦!
1923年,裕仁皇太子來訪臺灣,由金剛、比叡、霧島三艦中選定金剛作為御召艦,出發時由比睿前導、霧島在後保護皇太子座艦金剛航行來臺灣(圖右上:1923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這段航程分別在基隆及高雄港外停泊。
日本時代艦隊時常來臺灣訪問,配合媒體操作,建立大眾對國家的信心。因此每次到訪前大多會先密集的媒體報導(內容不外乎有哪些戰艦要來,性能如何,多高多大…),抵達港口時則會在市區燃放鞭炮告知市民,有搭載航空器的船艦則會視情形放出飛機在市區上空飛行讓多一點人看見。艦隊抵達後則會進行相關的公關活動,如開放民眾參觀、參拜當地神社、酒會、艦上園遊會、軍樂隊市區遊行…等等。這也是許多人阿公阿嬤阿祖當年的回憶之一。
延伸閱讀: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http://gjtaiwan.com/rt/?id=228
無限期支持蔡英文Cosplay霧島
https://fb.com/%E7%84%A1%E9%99%90%E6%9C%9F%E6%94%AF%E6%8C%81%E8%94%A1%E8%8B%B1%E6%96%87Cosplay%E9%9C%A7%E5%B3%B6-911200002290599/
與臺灣密切相關的戰艦「金剛」
http://www.twmemory.org/?p=6637
1918第一艦隊來訪臺灣
http://www.twmemory.org/?p=6655
[歷史回想].1923年《行啟紀念寫真帖》裡的台灣舊影像(上)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746/tony0746.html
[歷史回想].1923年《行啟紀念寫真帖》裡的台灣舊影像(下)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747/tony0747.html

twmemory_007795-1024x932


博客來-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2020-09-11_085034


頻繁的艦隊來臺/1918第一艦隊來訪臺灣/來過臺灣的「霧島」號戰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本二戰軍艦寫真書《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好書分享】日本二戰軍艦寫真書《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 ACGer:日系ACG情報資訊及評論網站 https://bit.ly/3kab5fx
「入海為屍水中沉 入山成屍叢草生
願隨吾君捨身死 義無反顧窮此生」
「曾破浪在海上的鋼鐵城堡 終究成為虛幻的海市蜃樓」
話說早段時間在FB看到一篇介紹一本日本二戰軍艦寫真書的貼文,頗感興趣就買了下來
入手後翻書一看,比我想像中的內容更精彩!
說的就是這本,《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這裡先直接引用本書後方的官方介紹文:
輝煌的連合艦隊總讓人充滿距離感。然而,除沈沒於基隆港外的「金剛」之外,以戰艦為首「比叡」、「榛名」、「霧島」、「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以至於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艦、海防艦九成以上大小艦艇曾停泊或駐防於基隆、馬公、高雄。試想,當時人們在目睹航空母艦「蒼龍」、「瑞鳳」、「隼鷹」、「雲鷹」、「大鷹」、「雲鷹」、「冲鷹」、「神鷹」、「龍鳳」、「大鳳」停泊於上述港口時會何等激動與興奮。更遑論,以臺灣地名「目斗」、「測天」、「澎湖」、「虎井」做為船艦的命名!本書是首度將連合艦隊近500艘艦艇與臺灣聯繫為一體的寫真書,並描繪出「我們的連合艦隊」的事實。
接下來說說這本書的內容
簡單說就是日本二戰時期帝國海軍的艦艇寫真+文字介紹大全集
上至戰艦航母大型軍艦艦種,下至砲艦水雷艇掃海艇等小型艦艇都全部有介紹
全書三百多頁,拿上手的話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份量十足
實際內文,輕巡洋艦及以上的大排水量艦種每艘以單獨一頁以寫真+文字介紹
潛水艦和驅逐艦往下的艦種就以艦型為基礎收錄數艘文字資料於同一頁,畢竟小型艦艇數量實在非常多…
以下分享其中一小部分的內容,看完你自然明白這本書收錄內容的魅力了
書本目錄
最後說一說如何入手這書,這書是台灣出版的因此相信台灣朋友要入手應該不難
但這書在香港就不太好找,最後是在博客來訂購以海外寄送到府的形式才能入手
書本定價是980新台幣,但在博客來入手是折扣價774,加上運費一來一回後以信用卡付款最後就是港幣260左右
聽聞在香港如果要在書店入手(沒有現貨只是先下訂)價錢是三百多…嗯你懂的~
【好書分享】日本二戰軍艦寫真書《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 ACGer:日系ACG情報資訊及評論網站 https://bit.ly/3kab5fx

04-332-131-130-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 (1)19-120-118-116-117-115-114-113-103-702-701-916507936_10154605069763725_1598300021664214300_n

【好書分享】日本二戰軍艦寫真書《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 ACGer:日系ACG情報資訊及評論網站

編者王佐榮力作-熱賣的《連合艦隊的黎明:明治.大正時期帝國海軍艦艇寫真》及《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到貨囉~
需要的粉絲趕緊下手!
更不用說老師的最新作品-《看見李火增 - 薰風中的漫遊者.臺灣1935-1945》,早就列入必收啦!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露天:http://gjtaiwan.com/rt/?id=228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2145
《連合艦隊的黎明:明治.大正時期帝國海軍艦艇寫真》
露天:http://gjtaiwan.com/rt/?id=152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1973
《看見李火增》+ 聚珍獨家贈品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2461 (免運費推廣中)
露天:http://gjtaiwan.com/rt/?id=292
--
Facebook粉絲團:http://facebook.com/gjtwn
Google+ : https://gjtaiwan.com/g+
關於聚珍臺灣:http://gjtaiwan.com/info
聚珍臺灣
2017年1月14日  · 
以二戰時期日本軍艦為主題的「艦娘」風行,戰艦迷好像也愈來愈多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戰艦其實相當比例都曾造訪日治下的臺灣。
日本時代艦隊時常來臺灣訪問,配合媒體操作,建立大眾對國家的信心。因此每次到訪前大多會先密集的媒體報導(內容不外乎有哪些戰艦要來,性能如何,多高多大…),抵達港口時則會在市區燃放鞭炮告知市民,有搭載航空器的船艦則會視情形放出飛機在市區上空飛行讓多一點人看見。艦隊抵達後則會進行相關的公關活動,如開放民眾參觀、參拜當地神社、酒會、艦上園遊會、軍樂隊市區遊行…等等。這也是許多人阿公阿嬤阿祖當年的回憶之一。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延續前一本《連合艦隊的黎明》大尺寸照片及封面燙金的風格,將大正後期、昭和時期的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呈現,並論及與臺灣的關聯。這也是小編期待已久的寫真書,因為「看大圖就是暢快啊~」 🙂
《連合艦隊的黃昏:出乎意料的帝國海軍在臺灣》

15937114_716469431856211_1339527494631292381_o


日本戰列艦「金剛」號更像是鄉下親戚的庶子? 日本戰列艦「金剛」號更像是鄉下親戚的庶子? - 每日頭條
日本戰列艦「金剛」號更像是鄉下親戚的庶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hoe6qt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協約國盟友的身份參戰,雖然存在感很低,但大戰中撈到的實惠卻不少:膠州灣、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甚至包括新不列顛的拉包爾等德國屬地都轉到了日本名下(一連串熟悉的地名,二戰中轉進東京灣之路就是那時鋪就的)。
> 二戰前日本擴張的步伐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
26日「金剛」號即啟程前往中途島附近海域搜尋德國「紐倫堡」號輕巡洋艦(本文中「金剛」號的相關日期來自「金剛」號艦歷),10月份它和新入役的「比睿」號一道在黃海支援日本陸軍攻占青島。隨著斯佩中將的德國東亞分艦隊在12月初爆發的福克蘭海戰中覆滅,太平洋上也就再沒有什麼目標留給日本海軍了。
1915年10月3日,「金剛」號和「比睿」號在實彈射擊訓練中擊沉了作為靶艦的「壹岐」號戰列艦,它的前身是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三分艦隊的旗艦「尼古拉一世」號前無畏艦,在對馬海戰中投降被俘,整修後加入日本海軍成為一艘海防艦。這也是「金剛」擊沉的第一艘戰艦。
> 排水量9748噸的「尼古拉一世」號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大海戰爆發時,「金剛」號靜靜地待在橫須賀港內。在萬里之外的這次空前絕後的大海戰中,它的三位堂兄「不倦」號、「瑪麗皇后」號和「無敵」號均在中彈後因彈藥庫殉爆而迅速沉沒(參見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2)浴血日德蘭),日德蘭成了英式戰列巡洋艦的傷心地。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隨後和日本達成協議,由日本海軍負責協約國的太平洋護航任務,美國大型戰艦全部調往大西洋戰區。1918年7月,英國亞瑟王子(維多利亞女王之孫、英王喬治五世的堂弟)訪問日本後搭乘「霧島」號前往加拿大,併到訪溫哥華,這也是唯一一艘到訪過歐美國家的二戰日本戰列艦。
4艘金剛級組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隊在一戰中碌碌無為。英國一度提出向日本租借或購買2艘金剛型,以加強本土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被日本婉拒,僅僅向馬爾他派出了第二特務艦隊的3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在地中海打了趟醬油為協約國護航。
漫漫改裝路
日德蘭海戰後各國海軍都對此戰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並相應地修改戰艦設計、修訂造艦計劃。日本當然也不例外,對他們的英式戰艦來說日德蘭的教訓尤為深刻。
「金剛」號的改進是一個小步快跑的漫長過程,差不多一年一小改,幾年一大改。
1917年1月9日,「金剛」號首次開展了水上飛機操作試驗。6月加裝了一座主炮指揮儀控制塔。1918年3月,4門76.2毫米三式單管副炮被拆除,更換為新式的76.2毫米高射炮。
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
1919年4月「金剛」號為主炮彈藥庫安裝了改進型緊急注水滅火系統,在彈藥庫和炮彈輸送通道安裝了防焰隔扉,並增設了一套Caquot式風箏氣球。
> 「陸奧」號攜帶的風箏氣球,這種風箏氣球得名於其發明者 - 法國工程師Albert Caquot,在氣球下方的吊籃里可以搭載2名乘員進行炮兵校射,他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降落傘使用者。不過艦載偵察氣球並不太實用,很快就被水上飛機取代。
【 中斷的後續計劃 】
根據1914年的「海軍艦艇補充方針」,日本海軍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以8年為一個服役期,滿一期後將降格轉入二線部隊,服役滿三期24年後即退役,讓位給更新的艦艇以保證整個艦隊的性能不落伍。
在金剛型之後,日本海軍還為「八八艦隊」規劃了4艘標準排水量達到4.1萬噸的天城型戰列巡洋艦,分別是「天城」號、「赤城」號、「愛宕」號和「高雄」號,配備10門410毫米主炮,9.8英寸主裝,航速30節。
長門型的後續艦則是2艘標準排水量3.99萬噸的「加賀」號和「土佐」號戰列艦,同樣配備10門410毫米主炮,11英寸主裝,航速26.5節(當時的戰列巡洋艦排水量普遍比戰列艦還大,比如「胡德」號)。
日本海軍造艦的標準不僅僅是要超越潛在對手美國,更是追求壓倒性的超越。但在「金剛」號剛剛完成第一個服役期的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簽訂,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為5.25 : 5.25 : 3.15 : 1.75 : 1.75,到1936年12月31日前不得建造新主力艦,由此進入為期15年的「海軍假日」時代。
上面6艘大傢伙中「天城」號和「赤城」號按條約許可改造為航空母艦,但「天城」號在1923年毀於關東大地震,經簽約國同意由「加賀」號接替改裝;「愛宕」號和「高雄」號被中止建造,解體拆毀,艦名用於之後建造的重巡洋艦。最慘的是「土佐」號,未竣工的艦體只能當作絕密的測試靶艦,進行新式穿甲彈和水下防禦試驗,被狂轟亂炸了8個月後於1925年2月9日在宿毛灣外自沉。
> 1922年7月31日,長崎港內的「土佐」號半完成艦體。不過它也沒白白犧牲,對它的實彈打靶證明遠距離交戰對水平裝甲防護提出了遠超當時標準的要求。而且日本人還發現了水中彈的價值,在距船舷25米外入水的水中彈可以直接穿透防雷突出部打擊水線下的關鍵部位,甚至繞過那些向下延申不足的主裝甲帶,這一發現要比美英早十年左右。
於是乎,轟轟烈烈的主力艦大生產運動在即將開花結果的時候被狠狠地踩下了剎車,日本海軍發現除了辛辛苦苦保住的「陸奧」號和「長門」號,手頭就沒什麼好使的現代化戰艦了,只能變著花樣去魔改8艘老艦。
1923年4月,「金剛」號成為「皇太子御招艦」,搭載當時的攝政皇太子 - 日後的裕仁天皇對殖民地台灣進行官方視察。訪問持續了12天,行程遍及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澎湖、台北和基隆。
> 停泊在高雄港外的「金剛」號皇太子御召艦
到1923年下半年,「金剛」號已經服役了十年,除了偶爾到青島、大連、仁川或者日本海附近展開2-3周的前沿部署,護送一下船隊,大部分時間不是在佐世保就是在橫須賀進行沒完沒了的訓練、改裝和試驗。「厭戰」號,在它的頭十年中除了在日德蘭出了一次風頭,至少還進行過5次地中海春季巡航;而華盛頓號總共只服役了6年1月12天。
1924年5月,「金剛」號重建了前桅,在上面增設觀察所,加高了1號煙囪並在頂部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弧形導煙帽,以解決惱人的黑煙倒灌問題。11月份又改進了火控系統,主炮最大仰角從25度增加到33度。同時為了改善大仰角射擊時復進不足的情況,增加了空氣驅動復進機。
> 1927年的「金剛」號,1號煙囪已經安裝了導煙帽
1925年6月,司令塔頂部的3.5米測距儀更換為新式4.5米測距儀。
1926年6月,增加了3門76.5毫米高炮。
1927年初,為了容納不斷增加的各類瞄準和主炮火控系統,「金剛」號將艦橋改造為典型日本風格的寶塔型桅樓。
> 上世紀20年代金剛級的明信片,上面也印了榛名的名字,但從炮塔的折線可以看出這是「金剛」號
【 寶塔型桅樓 】
和英國戰列艦改裝的全封閉堡壘式裝甲艦橋不同,日本戰列艦的寶塔是在現有的三角桅上堆疊多個平台,再在平台上安裝指揮所、瞭望台、探照燈等設施,可謂見縫插針打補丁。這些平台有的是開敞的,有的是單獨封閉的,但整個寶塔骨架卻是開放式中空的,更形象點說就是三根竹棍上掛著的一個個鳥籠。
升級改造的金剛型、扶桑型、伊勢型、長門型都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比睿」號,它單獨改裝了封閉式塔桅,並成為大和型桅樓的原型。
高聳的桅樓層層疊疊形如違章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扶桑」號,它的桅樓頂端距水面高度達到了40米,歐美海軍將日式桅樓戲稱為「聖誕樹」。
長頸鹿一般的「扶桑」號和「山城」號:
自從這兩座違章建築完工,各界對它的惡搞就樂此不疲:
這樣高大的桅樓是日本戰列艦的一大特色,其它國家的戰列艦都沒有走到如此極端。探究其原因,主要有4點:
在未配備雷達的大正末期,日本海軍研究發現的主力艦主炮的有效射擊距離已經從一戰前的7300米提高到了18000米以上,老式三角桅的高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觀瞄的要求;
極度熱衷魚雷攻擊的日本海軍其主力艦還承擔著為己方魚雷戰隊提供觀測數據並協調進攻的任務;
當空中威脅越來越大時,整個艦隊的防空瞭望和協調指揮重任也落到了最高大的戰列艦上;
日本海軍還有夜戰傳統,在其它列強直到二戰仍視夜戰為禁區的時候,日軍早已展開了大量夜戰訓練並建立起一套獨特的戰法,包括由著名的「貓眼」人肉夜視、採用無焰發射藥和配備世界領先的夜間光學測距和探照燈設備。
上述這一切都要在儘可能高的位置布置為數眾多的指揮所、瞭望台以發揮出最大效能,它們功能各自獨立還不能互相干擾,於是只好分層設置,越堆越高。採用開敞式設計也是為了儘可能降低桅樓的重量,提高穩性。
直到大和型擁有了超大的排水量後才改為更加厚重的全封閉設計,加強對人員設備的保護。
> 大和型的桅樓是圍繞中心裝甲筒搭建的一個整體結構
昭和16年即1941年時9艘二戰日本戰列艦的桅樓結構對比(其中扶桑號是1936年的形態),4艘金剛型的桅樓構造也各不相同。
1928年5月,「金剛」號又對操舵系統進行了升級。到1928年底,「金剛」號變成了這個樣子:
然而前面這麼多改裝都只能算是開胃菜,1928年12月1日,「金剛」號轉入預備役,為第一次現代化大改裝做準備。
第一次現代化改裝 - 戰列艦
1929年9月開始,「金剛」號在橫須賀海軍船廠干船塢接受了為期1年半的大規模改造。
【 防護 】
這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日顯薄弱的防禦力,尤其是水平裝甲。在彈藥庫和輪機艙頂部原有的57毫米VC維克斯滲碳裝甲穹甲上增加了一層76毫米厚的CNC含銅合金鋼均質裝甲;炮塔裝甲也增加了1英寸達到10英寸;沿水線安裝了占全艦長度80%的防雷突出部(參見: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3)間戰期大升級),艦寬增加到29米,為此還拆除了4具魚雷發射管。
全艦裝甲重量從6502長噸增加到了10313長噸(增重3872公噸),排水量達到3萬噸,防護能力已經接近扶桑型,但這直接違反了《華盛頓條約》的規定(單艦改裝增加的排水量不得超過3000長噸(3048公噸)。條約時期各國海軍都會使出這樣陽奉陰違的小把戲,大家心照不宣,不過日本是玩得最野的,從戰列艦到輕巡都會超標。
> 1930年橫須賀干船塢中的「金剛」號,舷側尚未安裝防雷突出部
【 動力 】
排水量增加後整個動力系統也進行了徹底更新,全部36座亞羅式煤/油混燒鍋爐都被拆除,更換為16座燃油專燒鍋爐,驅動布朗-寇蒂斯直驅蒸汽輪機,最大航速降低到約26節(1931年8月4日在館山沖標柱間公試速度為25.37節)。因為鍋爐數量大幅減少,前煙囪被拆除,困擾艦橋多年的黑煙問題被徹底解決。
安裝了防雷突出部的「金剛」號
另外還在Q號和Y號炮塔之間增設了航空設備,以搭載3架橫廠E1Y3 14式水上飛機,但沒有配備彈射器,需用吊車吊放到海面上。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就進行過水上飛機操作試驗,但當時的飛機性能不佳,艦機適配性很差,直到這次改裝才真正具備航空作業能力。
1931年3月31日,日本官方宣布「金剛」號完成改裝,但實際改裝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在此之前除「比睿」號因受條約限制改裝為訓練艦外,「榛名」號和「霧島」號已先後完成了相應的現代化改裝。金剛型的裝甲防護提升、航速下降,因而被升格為戰列艦。
1931年7月20日完工98.2%的「金剛」號,船塢已注水
7月21-22日,在B號和Q號炮塔上安裝了8米測距儀。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三省。隨後國聯派出李頓調查團赴華調查滿洲問題。
12月1日,完成全部改裝工程的「金剛」號重新服役加入第一戰列艦隊,並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1932年1月,在桅樓上安裝了88式和90式方位盤照准裝置以及2座1.5米直徑探照燈。5月份,所有76.2毫米炮被拆除,換裝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另外加裝了2座雙聯裝維克斯40毫米高炮,2座艉部炮塔之間安裝了一部吳二號三型飛機彈射器。
12月1日,日後瓜島海戰的主將 - 親手葬送「霧島」號的近藤信竹大佐出任「金剛」號第20任艦長,其它擔任過艦長的著名人物還有第25任栗田健男,第27任西村祥治(兼),第28任田中賴三,當時均為大佐。
1933年1月26日,飛機彈射器進行了首次測試。2月3日,聯合艦隊旗艦轉為「陸奧」號。
時光飛逝,在斷斷續續的大改和小改中,「金剛」號度過了它的第2個十年,依舊毫無建樹。當然在海軍假日裡,海軍列強的戰列艦都在蟄伏中接受改裝以延長自己的生命。
> 從近及遠分別為「長門」號、「霧島」號、「伊勢」號和「日向」號,均處於各自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之間的狀態。國民戰艦「長門」號彎曲的一號煙囪最為醒目,也是為了讓排煙遠離艦橋,連當時日本小學生在美術課上畫軍艦時都會特意把煙囪畫成這個形狀(1936年改裝時又給扳直了)
第二次現代化改裝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日本於3月28日宣布退出國際聯盟,並在1934年12月29日退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此後在1936年1月15日又退出了倫敦裁軍會議,和英國老師徹底決裂,所有對主力艦數量和規模的限制也全部煙消雲散了。
1933-34年間「金剛」號的活動明顯增多,2次擔任聯合艦隊旗艦,出沒在台灣、南海、旅順等地。
鑒於原來規劃的新一代戰列巡洋艦不是被改裝就是被拆解,日本海軍於1934年5月31日廢止了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1934年11月15日,「金剛」號將旗艦轉給「山城」號,轉入第二預備役,為第二次大規模改裝做準備。
1935年1月10日,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末次信正上將邀德國駐日使館海軍武官保羅·溫尼克上校參觀「金剛」號,但是日本海軍的炮術演示沒有給這位前「什勒斯維希 - 霍爾斯坦」號戰列艦槍炮長留下什麼好印象。
溫尼克上校回國後擔任了3年「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艦長,然後第二次赴日出任海軍武官。他曾極力推進兩國海軍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技術共享,向日本人傳授了U艇的狼群戰術,並建議對美國實施潛艇破交戰。但固執的日本海軍認為美國造船工業發達,可以迅速補充商船的損失,因此潛艇應該用於攻擊價值更高的軍艦。顯然實力遠高於德國的日本海軍並不想給自己再找一個老師。
1935年6月1日,「金剛」號在3年半後又一次駛入橫須賀海軍船廠干船塢,開始了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主要目的是提高航速。
除了為日益增多的艦隊航母護航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海軍戰略發生變化。根據九段漸減作戰計劃,在至關重要的第七段,日本海軍的全部重巡洋艦(第5-第8戰隊)將分為2個夜戰群對美國艦隊發動大規模雷擊夜襲,第二艦隊司令長官直率的第3戰隊(轄4艘金剛型)和第4戰隊一起提供火力掩護,負責壓制並驅散美國的前衛重巡編隊。為此金剛型的航速必須進一步提高以便能夠跟上動輒飆到34節以上的日本重巡戰隊。
> 1932年入役前進行海試的「愛宕」號重巡,在宿毛灣外標柱間跑出35.2節的高速
【 艦體 】
這次改裝最大的變化是將艦艉延長了7.9米,增大長寬比,減小航行阻力,改善高速性。艦艏也進行了修型變得更加鋒利,提高破浪能力。
「金剛」號的桅樓也進行了徹底的重建,變得更加壯碩,10層平台(扶桑型是14層)塞滿了主/副炮射擊指揮所、防空指揮所、觀測所、戰鬥艦橋、羅經艦橋、觀測指揮所和高射機槍,桅樓頂端安裝了10米測距儀。原有的後部艦橋被拆除,改建為5層高的後桅樓,配置了預備射擊指揮所和測距儀。
> 1934年率先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改裝正在進行海試的「榛名」號桅樓特寫
【 武備 】
主炮被更新為41式三號三型,最大仰角進一步提高到43度,單炮備彈量增加到150發。布置在最前面的2門炮廓炮被拆除以減輕重量,副炮的仰角也提高到30度。剩餘的4座魚雷發射管也被拆除,用於增加燃油攜帶量。2座40毫米高炮被拆除,安裝了10座雙聯25毫米機關炮。
飛機彈射器也更新為吳二號五型火藥彈射器,可以彈射重量更大的中島E8N或川西 E7K水上飛機。
【 防護 】
主裝甲帶全部增厚到8英寸(之前的厚度從6英寸過渡到8英寸),並由5-8英寸寬的隔板進行結構加強。部分甲板增加了4英寸厚的水平裝甲,彈藥庫裝甲也被增強到4英寸厚。
> 找到一張皇家海軍復仇級戰列艦「君權」號的舯部剖面圖,可以看到右舷的防雷突出部和艦體內部複雜的支撐結構
【 動力 】
全部16座鍋爐被拆除,更新為8座大型艦本式重油鍋爐,直驅蒸汽輪機也更換為艦本式高中低壓減速齒輪蒸汽輪機,輸出功率增加到13.6萬馬力,翻了一倍還多,最高航速達到30節(1936年11月14日公試速度30.27節),為日本戰列艦之最。鍋爐艙節省出來的空間被改為儲油艙,14節時的續航力達到1萬海里。對於一艘英國血統的戰列艦來說這是很驚人的(「厭戰」號只有5千海里/12節),當然距離「華盛頓」號的17450海里/15節還差得很遠。
改裝工程於1937年1月8日完成,至此「金剛」號從24年前剛服役時2.6萬噸級的戰列巡洋艦經過不斷地增高、拉長、增重,變成了一艘滿載排水量達到3.7萬噸的高速戰列艦。外觀改動之大猶如變形金剛,性能提升之高在世界戰列艦改裝史上實屬罕見,它也是唯一的一型從戰列巡洋艦升級而來的戰列艦。日本海軍將它的艦級重新設定為快速戰列艦。2月份,「金剛」號的艦籍從橫須賀鎮守府轉至佐世保鎮守府。
「金剛」號的3艘姐妹艦也先後進行了改裝,包括轉為訓練艦而錯過第一次現代化改裝的「比睿」號。而美國海軍直到1943年仍然不知道「比睿」號已經恢復戰列艦的作戰能力,並且金剛型的航速已被提高到30節。
> 金剛型4艦的服役、改裝時間表,黃色帶紅叉的線段為改裝期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作戰。
1938年到1939年間,「金剛」號一直在中國沿海支援日本陸軍的入侵行動,1938年4月13日曾派出2架水上飛機轟炸了福州。
> 1938年停泊在廈門海域的「金剛」號
1940年11月到第二年4月「金剛」號在佐世保進行了小規模改裝,炮塔座圈和彈藥通道的裝甲得到加強,同時改進了通風和消防設備。
1941年5月5日,更換了B號炮塔的2根炮管。7月,右舷巡航蒸汽輪機損壞,不得不進行修理。8月15日,金剛號和另外三艘姐妹艦一起被編入三川軍一少將指揮的第三戰列艦戰隊,開始備戰。
「金剛」號自1913年服役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長達28年的青年和中年時代就是這樣相當無趣地度過的,既沒有參加任何像樣的作戰行動,也沒有什麼舉世矚目的遠航,只有不斷的改裝再改裝,訓練再訓練 - 「金剛」號的炮術成績在聯合艦隊中是出類拔萃的。
如果說「厭戰」號在年少時是豪門世家的不羈子弟,「華盛頓」號是初出茅廬就一戰成名的大家新貴,那麼「金剛」號則更像是豪門過繼給鄉下親戚的庶子,從少年到中年一直躲在自己後院裡埋頭苦練內功,以寄望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
這一天隨著珍珠港上空的三聲「虎!虎!虎!」終於到來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l6nl5v.html

9n63861o4por444on8380p9q89ps25n6qoqq5o0pn6q2417481638qro91467229p7660q76o4po41s6o6028q5r5qsp0709998n0rq130o141qp995787rq7q7p2s3s61rn105qo4no4n08o91072s1539405q40q59rqq13n054375on14211pr66584p8sr4515s39o41481o83o54o6295964s3sp670s74o3q694n7581po534pns2128q696opr71no51n4p47nn9973658376sr45567236392s874r37n8p54pnspo1954ns25q382qnp0ro4971n1573612q58r381nnqn8o3o203p24s24810nppn5s2128ro84336s43367pr4263828ps0pp9163r6242s31qo8nrr624o59npoq09r9q622n0534n0r123noso346rs8nr2qs01442645s0o079681s846o4776n209n4qr8pp8po44s564n1rp40554or8osq196o748s5r55103677qsq4opn452r8q5p73r3048pr35rqp227os46s3r4qpnn5o5o46qsp327967qq0758n4n219455198pp363o8o3700476s6726657pn9412q8r6so03817q44005370nq704q71s46npn7p6or74596s43q72020-09-11_091401ron153s3414p4r79op93r7r2780711qqsr9nsso061ns4q5po6s7314q6n77356217sq38s6rnop4p41nr3n5q843s24p36n5185spr15nr34n11922240p9ns7s575o2020-09-11_0913172020-09-11_0913002020-09-11_091249

日本戰列艦「金剛」號更像是鄉下親戚的庶子? - 每日頭條


此金剛非變形金剛 現長眠於我國台灣海峽
此金剛非變形金剛 現長眠於我國台灣海峽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hoex45
太平洋戰爭期間,舊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型主力艦中,出擊次數最多的不是名氣最大的「大和」和「武藏」,而是四艘略顯陳舊、艦齡達30年的金剛級老式戰列艦。正是這種老掉牙的戰列艦,老樹開新花,從中途島到瓜島,從南中國海到印度洋,不懈餘力的為聯合艦隊南征北戰。
1927年之前的金剛號
純正英國血統
金剛號戰列艦由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George Thurston)設計,並由英國維克斯公司(Vickers)負責建造,是最後一艘在海外建造的日本大型主力艦。於1911年1月17日正式開工,1913年8月16日完工。主炮口徑356毫米(14英寸),改裝後排水量超過3萬噸,速度達到30節。金剛號是金剛級戰列艦的一號艦,後繼三艘戰列艦比睿、榛名、霧島以其為原型,分別由日本國內橫須賀、川崎、三菱造船廠承建。
1931年的金剛號
征戰太平洋
金剛號戰列艦參加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大多數大規模海戰。初期參加了新加坡戰役、英屬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登陸戰。隨後作為護航艦隊參加了中途島之戰。在護送陸軍登陸馬來亞的過程中,金剛號與英國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戰列艦擦肩而過,否則又將奉獻一場大艦巨炮的經典對決。
在1943年的瓜島海戰中,金剛號與榛名號戰列艦一起,炮擊美軍的亨德森機場。在15000米的距離上,兩艦共發射了973枚14英寸高爆彈,嚴重損壞了兩條跑道,幾乎摧毀了海軍陸戰隊的全部燃油儲備,摧毀了90架飛機中的48架,造成41名海軍陸戰隊士兵死亡,上百人受傷。在美劇《血戰太平洋》中,第二集有幾分鐘的鏡頭完整體現該次毀滅性的夜間炮擊。可惜由於成本原因,金剛號在《血戰太平洋》中並未出鏡。
1944年遭到空襲的金剛號
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金剛號擔任護航任務,打了次醬油,並未受到損失。隨後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在美軍的空襲中全身而退,並與主要由護航航母和驅逐艦組成的美軍第七艦隊展開炮戰,成功數次擊中護航航母甘比爾灣號(Gambier Bay)、驅逐艦休伊號(Hoel)和赫爾曼號(Heermann),並擊沉驅逐艦山繆羅伯茲號(Samuel Roberts)。
最後歲月
隨後由於美軍對汶萊的空襲,金剛與大和、長門一起組成編隊返回日本本土。11月20日進入台灣海峽,21日午夜時分,美軍潛艇海獅號(Sealion)通過雷達在40000米的距離上發現該艦隊,並於2點45分進入魚雷攻擊位置,瞄準金剛號發射了6枚魚雷。1分鐘後,2枚魚雷命中金剛號左舷,造成兩個鍋爐室進水,但仍能保持16節的速度。5點鐘速度降至11節,並被允許脫離主力編隊,朝台灣的基隆港航行。
在脫離主力艦隊的15分鐘內,金剛號發生了45°傾斜,由於海況惡劣,大量海水不可控制的灌進艦體。凌晨5點18分,失去所有動力,艦長只好下達了棄艦命令。6分鐘後,存放14英寸炮彈的彈藥庫發生爆炸,頓時火光沖天,金剛號迅速沉沒。隨艦沉沒的水兵超過1200人,包括艦長島崎利雄大佐和第三戰隊司令鈴木義尾中將。另外有237人被護航的驅逐艦救起。
金剛號沉沒於基隆港西北大約55海里處(102公里),水深110米。剛號是二戰中唯一一艘被潛艇擊沉的日本戰列艦,也是歷史上最後一艘被潛艇擊沉的戰列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p5ze3nz.html


殺手哥的兵器庫 葬身台灣的日本金剛號戰列艦
殺手哥的兵器庫 葬身台灣的日本金剛號戰列艦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3mhc9w
金剛(こんご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超弩級巡洋戰列艦(即西方的超無畏級戰列巡洋艦)金剛型的一號艦。「金剛」也是最後在英國下訂的軍艦。經過兩次改裝後,一躍成為高速戰列艦,並且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活躍。該艦亦為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艘日本海軍所使用的外國制戰列艦,也是唯一因潛艇攻擊而損失的戰列艦(不包括已當作工作艦使用的朝日)。艦名是以奈良縣及大阪府境內的金剛山來命名。
建造
金剛號在日俄戰爭結束2年後的1907年(明治40年)決定建造。在最初的計劃中為一艘裝甲巡洋艦,但有鑒於英國的劃時代戰列艦「無畏號」於1906年建造完成,更於1909年開始建造超無畏級戰列艦獵戶座級,因此於1911年將「金剛」的建造計劃改為超弩級巡洋戰列艦。同代的扶桑級戰列艦同屬超弩級。
當時,日本海軍正在建造於1907年開始計劃的國產弩級戰列艦河內級,但其構思與技術上均被認為落後於歐美海軍列強,因此委託英國設計並建造「金剛」以引入新技術。當時由維克斯船廠(英語:Vickers Limited)的主任設計師喬治·瑟斯頓(英語:George Thurston)爵士負責設計。瑟斯頓之前還設計了原為戰列巡洋艦,並準備出口給奧斯曼帝國海軍的戰列艦「愛爾蘭」號(下訂時為「瑞沙德五世」號)。這時英國海軍當局正好放寬對艦隻設計上諸多限制,因而令「愛爾蘭」號在設計上變得自由,最終成為搭載8門14吋炮,並在各樣平衡上做得相當出色的軍艦。由於廢除了船體中央射界狹窄的炮塔,改為前後各配置兩座主炮塔,因此在當時為相當特別。
這個設計的出現帶來不少影響,例如英國海軍的「虎」號原本為獅級戰列巡洋艦的4號艦,但後來其設計大幅更改,變成在設計上與「金剛」十分相似的艦隻。而「金剛」的3艘同型艦,就是根據「金剛」的設計圖在日本國內自力建造。
金剛號1911年1月17日在英國維克斯船廠動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開始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金剛級開始改進彈藥庫的防護措施,在前桅增加用於觀測、指揮的桅樓設施。在前煙囪增加了一個煙囪帽以克服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的問題。
第一次大改裝工程之後的榛名號金剛級第一次現代化大改裝從1923年開始,至1931年全部結束。首要目的是改善防禦能力,增強水平防護,在主炮炮塔、彈藥庫、機艙上面增鋪裝甲板;為了解決水下防禦能力不足的問題,新增艦體防雷縱壁、舷側防雷凸出部。改裝鍋爐,由於鍋爐數目減少撤除了三座煙囪中臨近艦橋的一個煙囪,前桅桅樓增設艦橋設施;利用3、4號主炮塔之間的空間搭載水上飛機。
作為訓練艦的比睿號由於改裝之後防禦能力增強,最高航速降低至26節,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從1931年起正式改為戰列艦。 其中比睿號因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終止第一次改裝(因其改裝進度最晚),拆去一座主炮塔、部分動力設備,拆除艦體舷側裝甲帶,改裝成訓練艦,後增加觀禮設施,在1930年代曾多次擔任日本天皇檢閱海軍的「御召艦」。因為日本海軍序列中已經不在擁有戰列巡洋艦這類軍艦,所以1934年舊日本海軍取消了戰列巡洋艦(舊日本海軍稱為巡洋戰艦)這個分類。
第二次大改裝工程之後的金剛號第二次大改裝工程1933年8月開始,至1936年全部結束。更換了新型蒸汽輪機,輸出功率大幅度增加,最高航速提高到30節,增加燃料裝載量,提高續航距離;艦艉加長7.4米,這對增加浮力,減少航行時的阻力有明顯效果;徹底改建前桅樓形成日本海軍戰列艦所特有的塔式艦橋, 高大而結構複雜的艦橋是全艦的指揮中樞,其它上層建築作了若干改進,並擴建後部艦橋;主炮最大仰角提高到43度,同時增強防空火力。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即將期滿,日本退出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談判,比睿號開始復原,進行了一次性改裝,至1940年初完工,其塔式艦橋結構、外觀與另三艘艦不同。經過多次改裝後,金剛級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高速戰列艦。但是其致命的缺點——水平防禦和垂直防禦能力不強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戰歷
在經過第二次改裝後的金剛級,卻成為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戰列艦當中,唯一能發揮超越30節高速的性能,因此相當適合作為航空母艦機動部隊的隨伴艦,而4艘同型艦雖然在參戰的戰列艦中艦齡最大,但卻最為活躍。
「金剛」在太平洋戰爭開戦戰時真與同型艦「榛名」共同為南方攻略部隊提供支援任務,其後雖然在進入新加坡曾有一段時間與英國海軍新銳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互相對峙,但雙方並沒有交戰機會。後來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攻防戰,與「榛名」共同進行日本戰列艦首次對亨德森飛行場進行炮擊,結果該飛行場的升降 作業被完全癱瘓一段時期。
於馬里亞納海戰期間,作為機動部隊的護衛出擊。於雷伊泰灣海戰中里薩馬島近海遭遇美國海軍艦隊的攻擊,期間「金剛」最大貢獻是將護衛航空母艦「甘比亞」號,驅逐艦塞繆爾·B·羅伯茨號擊沉(關於大和號擊沉甘比亞號的說法並不可信)。但由於「金剛」在此次海戰中亦有所損傷,因而回航日本。
1944年11月21日上午前3時左右,「金剛」於台灣海峽受到美國海軍潛艇「獅魚」號(USS Sealion, SS/SSP/ASSP/APSS/LPSS-315)的魚雷攻擊。當時「獅魚」號一共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2枚魚雷於3時6分命中了正以12節航行的 「金剛」的左舷艦首與2號煙囪下的鍋爐室。這時,其中1枚原本射向戰列艦「長門」的魚雷偏離航道,擊中了負責護衛的第十七驅逐隊司令艦「浦風」,「浦風」 沉沒時,司令部及艦長以下的全員戰死。而「金剛」被魚雷命中後,立即將航速提升至16節並進行退避。當時「金剛」艦齡己有30多年並且不斷老化,另外由於 需要迴避攻擊因而在受損下繼續航行,使到以鉚釘鉚接的部分持續浸水,引致破損部分的裂痕逐漸伸延,更令到艦體的傾斜増大。於上午5時,「金剛」仍以11節 航行,艦上的乘組員亦因不覺得被2枚魚雷擊中會導致沉沒而顯得相當樂觀,所以沒有安排驅逐艦進行接舷作業來疏散乘員。而"應急決死隊"開始使用潛水器具進行維修時已經太遲,最後「金剛」的引擎在在5時20分停止運作,並在10分鐘後的上午5時30分翻沉。於沉沒前,因彈藥庫發生大爆炸,引致很多位艦中央附近的乘員因被炸飛而死。
「金剛」被魚雷擊中直至沉沒整整有2個小時,而期間完全毫不在乎,更輕視其損毀狀況,導致延遲了決定全員退艦的時間,最後島崎利雄艦長、鈴木義尾司令及以下1300人與「金剛」一同沉沒。生還者則由第十七驅逐隊(「濱風」、「磯風」、「雪風」)救起。第十七驅逐隊在返回日本後,為回航橫須賀的「長門」進行護衛任務,並在折返期間,為回航吳的大和型戰列艦改造航空母艦「信濃」進行護衛。
「金剛」為唯一被潛艇擊沉的日本戰列艦。其慰靈碑位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的舊海軍墓地東公園內。另外,於1930年進行的第1次改裝期間拆出的鍋爐,現存放於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並進行展覽,更於2008年被評定為重要科學技術史資料(未來技術遺產)。
1945年1月20日除籍。殘骸應位於台灣基隆北方海域。
雖然金剛級戰列艦並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對於日本來說,引進當時最先進的英國造艦技術並消化為本國技術才是最重要的,而金剛級後三艘的本土建造為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自行設計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長門級戰列艦建成後,日本一躍成為世界一流海軍強國,令列強側目。
金剛級戰列艦最初為戰列巡洋艦,經過改造後成為高速戰列艦,雖然高速戰列艦相對防禦並不是太強,但其對手相對也不是很強,與之對位的英國喬治五世級防禦比起金剛級也好不了太多,作為海軍軍備限制條約時代艦,畢竟單艦戰鬥力是無法與海軍假日七巨頭相比的,更是航母編隊的主力炮艦唯一選擇。看起來金剛號的戰績不算很輝煌,但出戰率在戰列艦里已經很高了,因為戰列艦出航的成本是非常大的,長門級出航要低於金剛級,大和級出航就更是少得可憐。金剛號沒有在雷伊泰灣戰役的不利境地遭遇重創,已經算是出色的炮艦。最後被潛艇偷襲擊沉,也只能說是護航的驅逐艦的責任。
金剛級驅逐艦(英語:Kongō-class destroyer,日語:こんごう型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所配屬、配備有宙斯盾戰鬥系統的飛彈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1988年時為了提高防空能力而建造。在2007年愛宕級驅逐艦服役之前,曾為海自排水量最大的作戰艦艇。金剛級在設計上與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1構型是基本 相同的,但艦橋結構更為龐大,取消了伯克級的輕質十字桅杆,改用海自傳統的重型四角格子桅,這是金剛級與伯克級Flight1在外觀上主要的區別。為了維 持日本的非戰憲法,日本將本級艦仍稱之為「護衛艦」,艦上並沒有配備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
金剛級一共建造了4艘,是全世界除了美國海軍之外最早出現的宙斯盾艦。在海自護衛艦隊中每1個護衛隊群配備1艘,是海自主要的防空艦。前兩艘金剛級分別命名為「金剛」(DDG-173)、金剛級驅逐艦金剛號「霧島」(DDG-174),兩個名字的前一代艦均為二次大戰時期活躍於太平洋上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不過昔日另外兩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名字「榛名」、「比叡」已經用在兩艘榛名級驅逐艦上,以致於今日四個艦名無緣再度並列為姊妹艦。第三、第四艘金剛級飛彈護衛艦的艦名「妙高」(DDG-175)、「鳥海」(DDG-176)也在二戰時代分別用於妙高級與高雄級重巡洋艦——由於排水量較大,並且具有當時亞洲最強的戰鬥力,金剛級和其後的愛宕級護衛艦不再使用驅逐艦命名而使用原二戰時代戰列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山類命名。
金剛級源於宙斯盾的指揮系統可以隨時併入美軍的一體化指揮系統中,為美軍航母或戰列艦提供護衛。近年來中國海軍的DDG量產後已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強的海軍。但由於航母力量尚不成熟,儘管有了碾壓日本的DDG數量,美國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強海軍的說法存疑,待中國在建的第二代航母進行遠洋航行後中國海軍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世界第二強。
戰艦世界中的金剛號戰列艦較好的還原了歷史,具有ABC3種艦體,分別對應初1931年改造版,1938年改造版,1944年改造版(裝甲模型並沒有3種,所以基本上裝甲還是BC級別)。完全體的金剛具有136000馬力引擎和30節的最大航速,4座2聯裝356mmL45主炮,14座單裝 152mmL50副炮,4門80mm高平兩用炮也變為4座雙聯裝127mm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25mm高射炮、16門13mm高射機槍。歷史上的金剛1938年改版已經沒有了80mm高平兩用炮,而是以4座雙聯裝127mm高平兩用炮和10座雙聯裝25mm高射炮強化對空。對於魚雷機金剛還是很怕的, 垂直防禦是要比紐約低得多,連古鷹垂直入射都能打出核心區哦,請牢記不要正側面給敵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vv6zk2.html

21p0012onsr442r943021r0001sn44nrrnqs0p21r0001sn4163po34ss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所擁有的十二艘戰艦中,金剛號是最老的一艘.而且是最後一艘由英國建造的軍艦。和比叡,榛名,霧島一樣,金剛號完成時是一艘巡洋戰艦,以上四艘稱為金剛級。其實是模仿英國海軍獅級巡洋戰艦的設計,是日本最先裝備360毫米大口徑主炮的巡洋戰艦。金剛號可說是所謂巨艦大炮時代的第一艘日本軍艦。
八門360毫米主炮分別裝在四個連裝炮塔中,採取一般所謂前二後二的配置。前兩個炮塔裝在艦橋的前方,而後面的兩個炮塔則分的比較遠的裝在後部艦橋後,所以後來加裝水上飛機彈射器時就將飛行甲板布置在後面兩個炮塔之間,這是金剛級的一大特色。
金剛號在昭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內地的途中遭到美軍潛艦海獅號的攻擊,身重四枚魚雷而沉沒於台灣海峽。第三戰隊司令官鈴木義尾中將也跟著金剛號沉到海底。是日本海軍中唯一被潛艦擊沉的戰艦
金剛號第一次大規模改裝是繼同型艦『榛名』、『霧島』之後於1928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的,花費兩年時間於1931年9月完成。改裝的要目是換上新的鍋爐,將原本三座的煙囪減少成兩座,並強化防禦裝甲,強化水平方向與水下防護能力,而且將桅樓改成寶塔式艦橋,而排水量則接近三萬噸。由於防禦性能增強,航速下降,將金剛號重新歸類為戰列艦,日本海軍在1934年5月31日宣布廢止戰列巡洋艦的艦種。
金剛號在1935年6月開始繼』榛名『、』霧島『之後又進行了一次大改裝工程,排水量增加了近兩千噸,改裝的要目是提高航速,更換新的輪機及鍋爐設備,提高輸出功率,延長艦尾,減少阻力,並改進了炮戰指揮能力,艦橋的造型有較大改變。
標準排水量:26610噸,改裝後31720噸; 尺寸:長214.6米/寬28米/吃水8.38米,改裝後長222米/寬31.7米/吃水9.6米 動力:36台油煤混燒鍋爐鍋爐,改裝後8台重油專燒鍋爐;主機功率64000馬力,改裝後136000馬力; 航速:27.5節,改裝後30節;續航力:8000海里/14節,改裝後9800海里/18節。
8門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16門(改裝後14門)152毫米/50倍口徑副炮;12門76毫米炮,改裝後12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24門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改裝後拆除);艦載機3架。
舷側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裝後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裝後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裝甲總重:5405噸(1913年),改裝後10918噸(1936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3464o83.html

8rp9r5nq7r3247o5nn68562n0232p003sq46219nn8r94278oo43ro298772q6r9550p8692q7454o5n970209rnnq590p3640s8ppsooq6r42q193n7855p79r147n0p6nn4sppr2n24po29146362r13pn475388sp6q0o449149o78qnos33p7p9q734nsr1r122oo67r4731n62qro5q24862584


(全新成品)日本金剛號巡洋艦 1/1000 戰艦模型 軍艦模型 成品不需組裝 | 露天拍賣

21904651405142_61321904651405142_108 (1)21904651405142_108



金剛號護衛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00px-DDG173_JDS_Kongo


1910s年日本 100多年前海軍艦隊 東京民間街景 AI Colorized色彩
自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東鄉平八郎指揮的以三笠號為旗艦的日本聯合艦隊贏得了「歷史上勝負最分明的海戰」。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是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
1906年下水的薩摩號戰列艦是當時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是世界上第一艘全大型火炮戰艦,比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早一年。從1905年到1910年日本開始製造本國的戰列艦。薩摩號80%的部件還是從英國進口的。1910年下水的戰列艦隻有20%的部件是進口的。
1921年啟造的鳳翔號航空母艦是世界上第一艘下水。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3079408028853663/

2020-09-11_2327312020-09-11_2329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