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在很多國家都是傳統美德。這對個人來說沒有問題,但對國家來說,節約就意味著消費減少。要知道,我們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消費減少意味著企業收入減少;企業收入減少,經營困難,就要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工人收入減少,甚至被解僱,就更不敢消費了,從而進一步減少企業收入;然後企業再減產,再裁員……如此反覆。所以,愈節約,國家愈窮,形成「貧困循環」。:如果居民不消費,把錢都用於儲蓄,那麼儲蓄的錢也會被銀行用貸款的方式轉移到企業手裡,用於增加投資。投資也是GDP的一部分,還能順便解決就業問題。GDP的四個組成,我們就不難理解凱因斯鼓勵個人消費的原因了。你不花錢,別人怎麼賺錢? 反過來說,別人不花錢,你怎麼賺錢?


為什麼記帳會讓窮人愈來愈窮?因為記帳會讓窮人成為事後諸葛,查帳則會讓富人洞燭機先。窮人總是在數字上下文章,只是加一塊減一塊就像發生什麼大新聞似的,這樣的觀念,只能計算眼前擁有的收入與支出,而無法衡量未來的資產與負債,因此就只好在加加減減的小錢中庸碌一生。富人不會把時間花在沒有效益的事情上,他們不記帳,但必定按時查帳。


2020-05-07_1141142020-05-07_113748

愈省愈窮
節約悖論:為何愈節約愈窮,愈消費卻會愈富有?
 節約悖論:為何愈節約愈窮,愈消費卻會愈富有? https://bit.ly/3cf1PmO
你的消費,都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收入,又會變成新的消費或者投資。GDP因此會愈滾愈大,這就是「乘數效應」
(本文摘自《每個人的商學院・商業基礎》一書,以下為摘文。)
節約悖論─居民愈節約,國家愈貧窮
總體經濟學領域的很多內容比較抽象、複雜,令人費解。這些內容有的是知識,有的只是觀點,有的甚至只能說是推測和猜想。所以,總體經濟學領域有很多爭論,再厲害的專家提出的觀點都會有反對者。有人把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的關係比作中醫和西醫,經濟學家許小年也曾直截了當地說:「總體經濟學就是偽科學。」這也提醒我們要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總體經濟學,不能全部奉為真理。
在總體經濟學中,有一個有趣的概念:「節約悖論」。
1936年,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因斯(John Keynes)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到了一則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安定富有,每隻蜜蜂整天都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牠們不能揮霍,應該節約。蜜蜂們覺得哲人的話很有道理,於是貫徹落實。結果卻出乎預料—整個蜂群竟然就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愈節約,愈衰敗。凱因斯認為人類社會也是一樣。
勤儉節約在很多國家都是傳統美德。這對個人來說沒有問題,但對國家來說,節約就意味著消費減少。要知道,我們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消費減少意味著企業收入減少;企業收入減少,經營困難,就要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工人收入減少,甚至被解僱,就更不敢消費了,從而進一步減少企業收入;然後企業再減產,再裁員……如此反覆。所以,愈節約,國家愈窮,形成「貧困循環」。
愈節約愈窮,愈消費愈富。這種顛覆一般認知的理論就是節約悖論。
為什麼會出現節約悖論?要理解這個現象,需要理解總體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GDP。
GDP即國內生產毛額,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一個國家生產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它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和財富的最佳指標。
那麼,怎麼來計算這個「總價值」呢? 所有價值最終都體現在買賣上面。所以,計算GDP的通常方法就是把四個買賣加起來:第一,消費,即個人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第二,政府採購,即政府買了多少;第三,凈出口,即出口減進口,可以理解為外國人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第四,投資,即企業買了多少產品和服務,並變成資產和庫存。
瞭解了GDP的四個組成,我們就不難理解凱因斯鼓勵個人消費的原因了。你不花錢,別人怎麼賺錢? 反過來說,別人不花錢,你怎麼賺錢?
而且,消費還有一個「乘數效應」。比如,A花了100元,B因此賺了100元;B拿其中的50元消費,50元投資擴大經營;這50元消費和50元投資再次變成GDP,又被其他人賺走、花掉……如此循環,GDP愈滾愈大,經濟也會愈來愈欣欣向榮。
但是,如果大家都變得節約起來,不消費了,結果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節約誤國。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人們對凱因斯的批評一直不絕於耳。有人認為凱因斯的觀點太狹隘了,主張動態地看問題:如果居民不消費,把錢都用於儲蓄,那麼儲蓄的錢也會被銀行用貸款的方式轉移到企業手裡,用於增加投資。投資也是GDP的一部分,還能順便解決就業問題。
對此,凱因斯的支持者們又問:企業拿到再多投資從事生產,但人們因為節約,根本不買產品怎麼辦?
反對者認為:沒人買是因為產品沒有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鼓勵消費者購買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不管怎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都是徒勞無功的。
支持者接著問:那應該怎麼辦呢?
反對者說:要開發新的、好的產品,用產能升級來滿足消費升級。但是,開發新產品、升級產能需要大量的投資支持,所以必須有大量居民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講,節約不但不會讓國家變窮,反而還會促進經濟增長。從長遠來看,它依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
到底誰對誰錯? 到今天為止,經濟學家們仍在爭吵不休。這也是總體經濟學的神奇之處。
通過節約悖論,我們可以理解幾個基本的總體經濟學概念。
第一個是GDP。GDP即國內生產毛額,它的計算方法通常是:GDP =消費+政府採購+凈出口+投資。
第二個是乘數效應。我們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消費又會變成新的消費或投資,GDP因此愈滾愈大。
節約悖論
對國家來說,節約就意味著消費力道減少。我們的消費額度就是別人的收入,企業收入減少就會經營困難、減產,導致員工收入減少,甚至被解僱,並且抑制了個人消費力;如此反復。愈節約,國家反而愈窮,形成節約悖論的貧困循環。
-----------------
捨得花錢的人愈有錢,愈不敢花錢的人愈窮;想在理財上突破,先這樣做!
2018-11-122097
有句話說:「記帳是理財的第一步。」 於是窮人盲目的聽話照做,乖乖地在帳本上記下每一條收入與支出,以為這樣就等於拿到富人俱樂部的入場券,結果過了好幾年,還是只能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除了身上數十年如一日的窮酸味,身後還有一堆債主追著跑。
富人不會把時間花在沒有效益的事情上
為什麼記帳會讓窮人愈來愈窮?因為記帳會讓窮人成為事後諸葛,查帳則會讓富人洞燭機先。窮人總是在數字上下文章,只是加一塊減一塊就像發生什麼大新聞似的,這樣的觀念,只能計算眼前擁有的收入與支出,而無法衡量未來的資產與負債,因此就只好在加加減減的小錢中庸碌一生。富人不會把時間花在沒有效益的事情上,他們不記帳,但必定按時查帳。
只有加減的數字遊戲對他們而言一點用處也沒有,衡量金錢的關鍵,應該要從「比例」開始。窮人的金錢觀念錢是等差級數,不是賺一元就是虧一元,但富人的觀念是等比級數,轉眼之間就已賺了好幾座金山銀山。想變成有錢人,你得先知道有錢人都在做什麼。富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做的也不一樣,如果你不觀察不學習,以為用窮人習性就可以為自己的身價翻本,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不過,想成為富人其實並不難,只要你願意把身上的窮人習性升級為富人慣性,雖然剛開始一定會發生程式不相容的成本,但最終一定會讓你大呼值回票價。十年不喝星巴克,就能買一棟房子?「在我眼裡金錢像糞便一樣,如果你把它散出去,就可以做很多的事;要是把它藏起來,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到。
洛克菲勒幾乎是「富人」的代名詞,但他卻不會告訴你省錢能致富。有錢人喜歡的不是「有錢」,只是無法忍受貧窮;富腦袋的「脫貧計畫」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不想忍受低水平的生活。知名的「拿鐵理論」說的是: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拿鐵,幾十年後,省下來的錢足以買一棟台北的房子。就算你根本不喝星巴克,你有因此買得起房子嗎?如果這是真的,窮忙族早該絕跡了。
那些大老闆的桌上每天都擺一杯星巴克,他們照樣坐擁豪宅,甚至是好幾棟;你只能望著老闆桌上的星巴克,喝著即溶咖啡、咬牙切齒的默念「我要省錢」。你能忍耐龐大的工作量和高漲的物價,但薪水卻不會因此追上通膨的速度。
有錢人自有一套「量力而為」的享受方式
如果你仍想靠著儲蓄脫貧,十年後你還會在原地踏步;如果你認為勒緊褲袋就能抵抗通膨,四十年後你將追悔莫及。猶太人的致富典籍《塔木德(Talmud)》中有段名言:「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歡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祂。」我們一直被教導節約理財,卻經常忽略一個事實──錢本來就是拿來用的。
試想到星巴克消費讓你心情愉快,使得工作效率大增,那樣的效益就不是「拿鐵的價格加上投資報酬率」可以取代的。只會勒緊荷包的人,絕對賺不到錢很多理財方式一味鼓吹存錢,卻忽略懂得花錢才是健康的致富之道;這不是鼓勵你效法美國人的「負債式享受」,有錢人自有一套「量力而為」的享受方式。
80%的人有儲蓄的習慣,錢有八成是放進銀行;富人們卻幾乎不會把錢存在銀行裡,而是想方設法的「貸」錢去用。同樣是挑選住屋,窮人只願意每個月花錢租屋;有錢人會評估房產的增值率,相中滿意的房子貸款也要買下,不僅住得舒服、轉手還能再賺一筆,何樂而不為?
窮人就算繳一輩子房租,房子也不會變成自己的,付出的錢多半打了水漂;相反的,有錢人在貸款買屋的那一刻,擁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還有隨時間增值的財富。從現況看來,愈捨得花錢的人愈有錢,愈不敢花錢的人愈窮。想在理財上自我突破,先換顆富人的腦袋,別再想著「我只賺22K,根本無財可理」,這只會讓你永遠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
為何有錢人從不蒐集折價券和排隊撿便宜?
我曾經聽過有個案例是這樣的,有位不動產業界的大老闆,早上在家固定都要看三份報紙,了解每天的時事與趨勢,每當他看完報紙後,就會放在桌上跟早餐一起讓女傭收拾。
一直以來其實他心裡都有個疑問,就是每次在回收箱的報紙總是看起來破破爛爛,被東剪一塊西剪一塊,於是他忍不住向女傭問起這件事,結果對方回答,因為每天的報紙上都會有50元商品折價券,所以就會花幾分鐘的時間把它們剪下來。
用餐結束之後,女傭收拾完早餐,就花了5分鐘剪下報紙上的折價券,同一時間,在書房談生意的大老闆,把房子賣出之後一轉手就賺了5千萬。我們都想當有錢人,但總是常常在做女傭會做的事,完全不知道名為「省錢就是賺錢」的稻草堆下,暗藏意想不到的貧窮陷阱。
使用折價券的次數愈頻繁,荷包的生命就被折壽得愈多折價券就是業者極盡所能要讓窮人掏出錢的殺手鐧,他們會灌輸你「很窮嗎?沒關係,用折價券就可以幫你省錢」或是「折價券保證可以讓你用最少的錢買到多的東西」的觀念。但是他們故意沒說出口的事實是:雖然打折,但買愈多就一定花費愈多,而且還會買下一些不需要的東西。
窮人花時間蒐集折價券,以為可以讓荷包不會瘦得這麼快,無形中卻因為價格便宜,導致多買了根本不必要的東西,反而花掉更多的錢,每個月的月底依舊要面對「月光光,心慌慌」的窘境。
堆積如山的折價券只堆疊了你的成就感,以及成為有錢人的假象,並不能真正讓你得到額外的金錢,而且你省下來的錢,日後還是必須被花掉,你只是遞延它被使用到的時間而已。窮人只有省小錢的觀念所以只能賺小錢,而富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賺更多錢。
成本與效益,是成為富人的必備觀念
富人不會花時間去蒐集折價券或排隊買便宜,因為他們了解時間成本的重要性,既然每天24小時是無法變動的成本,在成本不能調整的情況下,想要有高收益就要選擇能產生高收益的方法。而排隊搶便宜對富人來說除了「浪費時間」之外,不然就是「毫無意義」。他們在喝一杯水的時間就能幫自己賺進大把鈔票,怎麼會把時間花在排兩個小時的隊,只是為了前100名的消費者可享受半價的芒果冰。
同樣是一分鐘,窮人如果能賺到錢就心滿意足,富人則是絞盡腦汁,能賺一萬元就絕對不賺一百元。窮人完全不了解成本與效益的概念,他們只知道只要做了這件事就會得到這個結果,富人會考慮到這個結果是否值得花費這些時間及金錢後,再決定是否要進行。
當窮人在蒐集便宜好康的優惠券,富人可能已經在研究世界趨勢與經濟動態,正準備要加碼投資或是擴大事業版圖。窮人只知道鈔票的多跟少,富人卻了解金錢的本質,他們深知金錢是工具,身價才是財富,不使用折價券的原因,是因為不希望身價也跟著折價了。
把錢花在刀口上,不會讓你翻身致富
目前台灣的經濟環境正處於停滯發展階段,前陣子媒體24小時輪番報導高科技業裁員的後果,就是大家不敢花錢,曾經有個夜市老闆娘跟我說:「新聞現在每天都在報景氣有多差,大家都不敢消費,我們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現在的業績只能做到20年前的一半!」
因為收入減少不花錢,所以儲蓄率愈來愈高,也許你會問,大環境不好,未來的飯碗不知在哪裡,把錢存起來未雨綢繆有錯嗎?事實上,你的消費方式,將會決定你未來會變成窮人還是富人。
我曾經聽過很多上班族談論他的理財之道,最普遍的說法就是:「我的錢都花在刀口上。」所以每天花大把時間在貨比三家「省小錢」,一看到清倉大拍賣就見獵心喜,其實,錙銖計較可以省下多少銅板,才是壓垮窮人的最後一塊「磚頭」。
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沒有投資的資金,而是沒有讓自己變有錢的腦袋。窮人的錢幾乎拿來當作生活費用,用負債消費的方式過日子,無法轉換為創造更多收入的資本;相反的,富人之所以愈來愈有錢,是因為他們的消費都是資產性的流動。
富人的手邊不會留有太多現金,因為他知道鈔票每分每秒都在變薄,他們在意的是資產淨值,富人手上的鈔票跟著他們的注意力流動,在分秒間不斷轉換成不同形式的資產。窮人的眼中只看得到工作收入,他們手上的鈔票無法簡化,財產只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歸零,最後甚至會變成沉重的負債。
大多數人還在依循著上一代對金錢的態度,先找到一個穩定工作努力向前,再把薪水拿來儲蓄買房子,這樣看似務實的理財觀念,會讓你未來遭遇到非常大的風險。我的一個親戚抱持著必須先擁有自己的房子才能成家立業的觀念,所以他結婚生小孩之後買了一戶不到30坪的市區大樓,房貸一揹就是30年,每個月要繳3萬多塊的房貸。
不久前他經營的小型加工廠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景氣緊縮導致大客戶抽單,最後只能無奈關門大吉,一夕之間,我的親戚從小老闆變成了中年失業中,每個月3萬多塊的房貸沒有為他帶來更多利益,反而成了壓垮他財務的最後一根稻草。
富人會「借貸購屋」,用好債買進資產產生正的現金流,他們絕對不會「負壞債購屋」,在通貨緊縮的時候,實際的利率卻是上揚的;而窮人身上的貧窮基因,讓他們總是不斷靠「借貸」買東西,持續產生負的現金流,以致財務黑洞愈來愈大洞。
當一個「守財奴」或是「屋奴」,終其一生也很難變成真正的富人
這就是為什麼富人愈花錢愈有錢,窮人同樣花錢如流水卻欠了一屁股債,不是因為富人的八字比較重或是祖墳風水比較旺,這其中的貧富差距只是來自對金錢的態度截然不同。有錢人的想法是讓錢住在「高級旅館」裡,他會開始為手邊的錢安排「最好的出路」,對於富人來說,金錢的存在價值不是把錢供起來,而是把錢花掉。
很多人都是沒有目的的存著錢,當一個「守財奴」或是「屋奴」,終其一生也很難變成真正的富人。窮人無論任何情況都習慣「Show Hand」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會把錢放在不同地方。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儘管如此,我還是經常聽到很多人會說:「我手上的錢全都拿來投資某支股票」或是「我的收入都用在哪裡了」,直到有一天莫名其妙被「斷頭」或「套牢」,才嚷著要去跳樓。
事實證明,貧窮是一種習慣,不是你的口袋有多少錢。很多人最不想要的就是債務,但是腦子裡卻沒有任何風險概念,經常用「Show Hand(梭哈)模式」拿自己畢生的積蓄到市場上豪賭一把,這就是窮人不可逆的慣性。所以,想要脫貧的第一堂課,就是不要再感情用事把手上的錢「All In」,學習分配金錢用在甚麼地方非常重要。
富人的致富模式基本上都遵循同一個法則,他們聚焦在「如何運用自己的金錢」,而不是如何存錢,他們不斷地把錢投資在可以創造更多現金、提供被動收入、對抗通貨膨脹,以及不斷增值的資產之上。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寫著:「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現在我們也面臨了同樣的時代;美好的是,任何人都有機會在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的時候,乘勢而起一躍變成富人;糟糕的是,你抱著窮人的信念兜兜轉轉了大半輩子,最後還是過著原來的窮酸日子。
大部份的人都逐漸淪為窮忙族與低收入戶,你每天拚命賣力工作也快要賺不到三餐溫飽的收入,想要置換你骨子裡的貧窮基因打造成富貴體質,首先,趕快丟掉窮人的信仰,克勤克儉不是你的致富聖經,鐵飯碗更不會變成你的救贖。我們總是為了手邊沒錢而感到羞愧苦澀,只有讓自己學會用富人的想法思考,痛下決心將貧窮的內在「重新裝潢」,這才是真正讓你翻身的「富貴風水」。
人可以沒錢,但不能窮酸
長年下來我一直在觀察,為何有錢人不論破產幾次,最終還是有錢人。相對的,窮人在貴人來臨或翻身時機到來時,卻一次次視而不見或躲得遠遠的,不論他們如何絞盡腦汁貪財省錢,最終還是個窮人。我也聽到很多中小企業主跟我抱怨,說那些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為何一個個都安裝著窮人的腦袋,身上也散發著窮人的習性和氣味,即使相隔幾公尺遠,甚至他們一進門,那種窮酸味就能聞到。
其實,只要他們所選的工作有發展性,剛進公司時即使薪水只有22K甚至更低,那又何妨?因為,真正能讓他們在社會立足的,不是那份死薪水,而是從工作中學習到或累積起來的技能和Know How,只要他們的能力夠強,對公司貢獻度夠高,老闆自然會用更高的薪水來肯定他們的能力。然而,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來面試,都不問工作內容或前景,卻只關心福利和薪水多寡。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面試新人時,儘管對方也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會,也願意參加公司的培訓,然而卻在薪資上為了一千元的差距,和我爭執了半天。最後,雖然他同意這個薪資是公司政策,我也無法改變而暫時妥協,但我已經心涼了一半,直接在他的面試表上註記:不錄取。富人的富,不是先天的,窮人的窮,也不是命定的。
人之所以會有窮富貴賤之別,其實關鍵是在習性,而不是祖先風水或八字好不好,更不是取決於你的爸爸是誰或有沒有娶到富可敵國的千金小姐。說難聽一點,如果你整個人都散發著「窮酸」的習氣,就算你祖先或老爸多有錢,你也稱不上是富人或有錢人,頂多是擁有很多鈔票且身上散發著銅臭味的暴發戶罷了。畢竟,做人可以沒錢,但不能窮酸一生。習性,才是決定你是富人或窮人的關鍵點。
捨得花錢的人愈有錢,愈不敢花錢的人愈窮;想在理財上突破,先這樣做! https://bit.ly/2zloY8c
-----------------------
「沒有動力去賺錢的時候,就去最好的餐廳吃頓飯。」
說這話的姑娘今年 25 歲,在巴黎最好的大學念經濟學。供養她的,是她自己。
剛到巴黎時,她和她的錢包一樣空癟,做什麼都是小心翼翼的。為了起碼的生活,她最初是從為人端茶、倒水、洗盤子開始的,打完工去華人超市買最便宜的蔬菜水果,再提著大大小小的袋子去追公車、擠地鐵。
那時候,她的夢想很大,卻是灰色的。她不得不在睡眠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念書和糊口,所以她每天早上都是被鬧鐘逼醒的,然後帶著一個困倦的靈魂出門,與之相配的,是她那褶皺不堪的外套和蓬亂的頭髮。
直到有一天,她路過一家富麗堂皇的餐廳,她被莊重的門面和一桌桌精緻優雅的食客給震住了。她在玻璃窗外站了足足 5 分鐘,看著裡面那一群穿著體面、打扮光鮮亮麗的人,她感到異常的羞愧。
隨後,她做了一個連她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決定 ── 她將滿是褶皺的衣服和亂糟糟的頭髮整理了一下,然後走進了餐廳。
服務生的笑容和輕音樂讓她舒服極了,她被領到一個靠窗的地方坐下。然後,一份菜單被恭恭敬敬地遞了過來。她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 大不了吃掉兩個禮拜的薪水。
結果是,她吃掉了一個月的薪水。
可這一次,她沒有覺得心疼,反倒是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些美好的畫面、那些精緻的餐具、舒緩的輕音樂、穿著舉止得體優雅的食客,時常在她的腦海裡出現,隱隱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動力 ─ 『我想要配得上這些』。
於是她開始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舉止,開始化一絲不苟的妝,並且賺錢的動力更足了。而每次路過那家餐廳,就算是去洗碗,她也夢想著有一天也可以成為裡面的那一類人 ── 在每個華燈初上的夜裡,愉快地享用著精緻的晚餐。
之後的日子裡,她總是鼓勵自己去選擇一些好一點的餐廳吃飯,這件事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檢驗她的生活的標準。從第一次走進奢華餐廳時的忐忑不安,到日漸從容;從第一次翻看菜單時的小心翼翼,到現在可以點最喜歡的那道菜也不會擔心破產,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當你坐在一家極具情調的餐廳裡,被一群優雅的人包圍著;當你從容地切下嫩嫩的牛排,並優雅地送進嘴裡的時候;當你在頂級餐廳裡獨自享受紅酒的時候,你是不會心疼這頓飯、這瓶酒的價格的,你也不會在乎是獨自一個人,還是有親朋好友陪在身邊。你只會擁有一份堅定的信念:『我要更加努力,去擁有這般優雅的生活。』
在你沒有動力去賺錢的時候,就去好的餐廳吃頓飯,吃最貴的主菜,喝最貴的酒,再看看身邊的人,就知道你距離成功還有多大的差距,保證你出門之後,就打算用 200% 的力氣去努力。
一個周末,在北京工作的表妹突然給我發了一則訊息,說她在搬了兩次家之後,職務連升三級,薪水翻了三倍還多。
我驚呼:「風水這麼好?」
她回答我:『不是風水好,是我讓自己升值了。』
對比一年前,表妹現在的精神狀態和那時判若兩人。那時候,她還在西二環的一家外商實習。因為實習期工資不高,為了省錢,表妹不得已和朋友在西六環外,合租了一套房子。上班需要公車換地鐵,再換公車,單程超過一個半小時。
表妹逢人就吐苦水:『別跟我說什麼下班時間充電、學習,在路上我就折騰了 3 個多小時,回家唯一想做的事情是一動不動地躺著,要不就是找個娛樂節目讓自己傻樂一下子,或者是看一個催淚電影讓自己大哭一場,否則的話,第二天根本就沒有勇氣去擠公車、地鐵。』在短短 5 個月的實習期裡,表妹硬生生地從『小家碧玉』被逼成了『刁蠻女漢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表妹在西四環找到了新住處。距離公司的路程也由一個半小時縮短為一個小時,這樣她每天在路上的時間就省出了一個小時,她利用這早晚各半個小時的時間進修了與工作技能相關的網路課程,早上背概念,晚上讀事例。後來,憑藉著出色的表現,表妹成功地留在了這家外商。
嘗到甜頭的表妹決定再『奢侈』一把,她在離公司很近的地方租了一個單人房,房租是之前的三倍還多,但她因此多出了近 3 個小時的寶貴時間。她每天只需走 10 分鐘就能到公司,然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下班了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去看書,去社交。
她反覆向我強調:『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千萬不要用時間。』
對啊,你要用錢去買時間,而不是花時間省錢。因為有時間了,你才有精力和機會去換取知識,換取人脈,換取洞見。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為了省錢,在買東西的時候東瞧瞧、西瞅瞅,彷彿她看到的東西長了爪子似的,要伸進她的衣袋裡掏錢,而她只能把錢包捂得死死的,才能防止錢被掏空。
於是,活得愈來愈節省,也愈來愈摳門。
還有一些人,每天上班的時候,在顛簸、擁擠、吵鬧的車廂裡蜷縮一個多小時,到了公司就什麼都不想幹了;每天下班的時候,又擠在汗臭、狐臭以及濃烈香水味交織的車廂裡折騰一個多小時,回到家裡就什麼都不想吃了。
於是,愈省錢愈疲憊,愈省錢愈無能,愈省錢愈窮!
勤奮但不講究效率的結果就是:笨鳥先飛,然後不知所蹤。
事實上,以浪費寶貴時間為代價的省錢,會讓你的效率大大降低,讓你的努力大打折扣,讓你和別人的差距愈拉愈大。
比如你正準備考一個資格證照,可你捨不得花錢報個優質的補習班,或者買幾本專業的書籍、精選的題庫,而是在網路上尋找零碎的、陳舊的、煩瑣的免費資料,然後將大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甄選、判斷和過濾上。
比如你的電腦卡得要死,導致你的工作效率很低,可你捨不得花錢換台新的,只能每天耗著,將大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電腦的反應速度上。
因為沒錢,所以拿時間去省錢,可如果你沒有任何技能上的提高,註定了你會愈省愈沒錢。而你的那些潛在對手,你的直接競爭者們,只是捨得花錢,就可以把那個自認為努力、並以節省為榮的你甩出好幾條街。
「窮」是因為你太省了!連續升職、薪資翻 3 倍,表妹給我的職場啟示 | 經理人 https://bit.ly/2yqeSDi
博客來-脫貧比脫單更重要 https://bit.ly/2WA83XK


20200424-103953_U16175_M607564_2bae

重商主義反映了當時統治階層的利益。重商政策加重一般人的負擔,但是為國家累聚積蓄,供統治者運用,建立軍事優勢,維持公共秩序。在那些統治者眼中,人口是可以剝削的資源,而不是他們應該為之服務的公民。
要衡量貧富差距,一個理所當然的方法就是計算個人平均所得在平均分配之後所能增加的幅度。例如,假設現在有兩個人,其中一人的所得是100萬美元,另一人是1千美元。如果我們均等分配所得,第一個人的所得會下降到50萬500美元,也就是跌幅將近50%。第二個人的所得會增加到50萬500美元,增幅為五百倍,也就是50,000%。因此,所得均等化會造成所得平均增幅大幅增加,略低於24,975%。8對比之下,在一個人人所得相等的社會,用這種不平等衡量指標所計算的結果會是0。數字愈高,社會愈不平等。
自由貿易的起源─重商主義:《激進市場》選摘(4)-風傳媒 https://bit.ly/2SKE0eH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2020-05-06 22:12
即便是以高福利聞名的芬蘭也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花費太高且效果不佳。(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失業率攀升,「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浮上檯面;2017年,北歐國家芬蘭啟動實驗,提供2000名25歲至58歲的失業者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8萬元);而在近3年後,芬蘭於今天發布最終實驗報告,其結果卻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確實有益民眾心理健康,但對促進就業並無幫助
《彭博》報導,該報告顯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後1年,18%的領取者找到工作,與對照組相同,到了第2年,27%的領取者找到工作,也只比對照組多了2個百分點,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可能無法如部份人士預期般,達到促進就業的作用。
儘管該報告指出,無條件基本收入有益民眾心理健康,讓民眾對財務安全更加心安,但隸屬芬蘭財政部的研究機構VAT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主管Kari Hamalainen直言,這是很大的誘因,但並未完全有效,其代價高昂而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芬蘭社會事務暨健康部部長佩科寧(Aino-Kaisa Pekonen)表示,這份報告仍「有助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在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慘澹失業率之下,芬蘭首相馬林(Sanna Marin)所屬的執政黨聯盟主張,不考慮引進無條件基本收入,但考慮施行「負所得稅」制度,也就是說,若能找到1份工作,但如果薪水低至一定程度的話,政府將反會補貼金錢,藉以激勵民眾找工作的欲望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2020-05-07_1454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