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大佛”石彌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頭高4.87米,耳長2.8米,口寬1.28米,兩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額部寬廣,鼻樑高隆,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雕刻精細,線條飄逸流暢,氣度嫻雅,表達了佛陀沉靜、智慧、堅定、超脫的內心世界,仔細觀瞻,可使人悚心靜慮,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運用了透視原理,頭部特意放大,使觀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時能接受啟示,進行洗禮,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無比例失調之感,這在1500年前就處理得這麼好是一個驚人的創造。大佛是當時藝術和宗教上的偉大創造,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藝最高水平,造像年代與價值可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比,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偉績。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為之撰寫《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記,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中國著名學者範文瀾、翦伯讚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中國史綱要》,都把新昌大佛的雕鑿作為大事載入史刪。現在,大佛在國內和東西亞也是聲譽卓著。
地址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大佛寺景區內


紹興古寺供奉江南第一大佛 掌心可容十餘人被日本奉為佛教祖庭!
2017-08-05 由 亂碼 發表于文化
始建於東晉(486年)的大佛寺位於浙江紹興新昌縣,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規模宏大,寺內一尊1600多年歷史的石彌勒佛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譽為「越國敦煌」,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贊曰:「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486年,僧護和尚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彌勒佛大像。佛像歷時約30年完工,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五層七楹的龕外大殿依崖而建,最高處的「逍遙樓」匾額為唐顏真卿手書。
高達15.6米的佛像氣勢磅礴,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令人驚奇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觀賞,佛像都比例完美,1600年前的工匠們以精密的科學計算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解決了由於高大而形成的視覺誤差。
新昌大佛寺香火極盛,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高5米的三世佛,從東到西分別是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殿內還陳列著多件佛教法器,更顯得靈氣逼人,甚至日本佛教界也將大佛寺奉為自己的祖庭來瞻禮參拜。
建造於2003年的亞洲第一臥佛,依石窟利用原有岩體雕刻而成,總長37米,高9米,與自然山體融為一體。公元前543年2月15日夜半,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娑羅樹下右脅而臥,進入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
盤虎岩峽谷中一座20米高的小山,山體宛如大佛的身軀,兩膝端坐,袒胸露腹,形態惟妙惟肖。設計者巧妙地人工雕出一高10米彌勒頭像,使一尊頭頂藍天、笑口常開的露天彌勒佛像呈現在遊人眼前。
大佛寺山門前的放生池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寺院放生池,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凈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上的「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
大佛寺放生池邊上的這棵樹根距今已有1億多年的歷史,現已經變成了矽化石,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會摸一摸,據說會帶來好運!1999年,新昌旅遊局投巨資把散落在民間的矽化木收集起來,在新昌大佛寺建造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木化石恐龍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eva5nn.html
----------------------------
紹興古寺供奉江南第一大佛 掌心可容十餘人被日本奉為佛教祖庭!
2017-08-05 由 亂碼 發表于文化
始建於東晉(486年)的大佛寺位於浙江紹興新昌縣,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規模宏大,寺內一尊1600多年歷史的石彌勒佛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譽為「越國敦煌」,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贊曰:「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486年,僧護和尚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彌勒佛大像。佛像歷時約30年完工,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五層七楹的龕外大殿依崖而建,最高處的「逍遙樓」匾額為唐顏真卿手書。
高達15.6米的佛像氣勢磅礴,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令人驚奇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觀賞,佛像都比例完美,1600年前的工匠們以精密的科學計算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解決了由於高大而形成的視覺誤差。
新昌大佛寺香火極盛,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高5米的三世佛,從東到西分別是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殿內還陳列著多件佛教法器,更顯得靈氣逼人,甚至日本佛教界也將大佛寺奉為自己的祖庭來瞻禮參拜。
建造於2003年的亞洲第一臥佛,依石窟利用原有岩體雕刻而成,總長37米,高9米,與自然山體融為一體。公元前543年2月15日夜半,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娑羅樹下右脅而臥,進入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
盤虎岩峽谷中一座20米高的小山,山體宛如大佛的身軀,兩膝端坐,袒胸露腹,形態惟妙惟肖。設計者巧妙地人工雕出一高10米彌勒頭像,使一尊頭頂藍天、笑口常開的露天彌勒佛像呈現在遊人眼前。
大佛寺山門前的放生池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寺院放生池,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凈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上的「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
大佛寺放生池邊上的這棵樹根距今已有1億多年的歷史,現已經變成了矽化石,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會摸一摸,據說會帶來好運!1999年,新昌旅遊局投巨資把散落在民間的矽化木收集起來,在新昌大佛寺建造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木化石恐龍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eva5nn.html
------------------------
新昌大佛寺佛像規模宏大,後人稱為「江南第一大佛」
天下 07-04 0
0
大佛寺,又名大佛禪寺,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南明街道,始建於東晉。
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佛像規模宏大,歷史悠久。
立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石彌勒佛,通高16.3米,兩膝相距10.6米 。
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譽為「越國敦煌」。
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贊曰:「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大佛寺是集觀光朝聖、地質科普、民俗體驗、禪意休閑於一體的大規模、多功能、綜合性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2017-11-29_1248192017-11-29_1248282017-11-29_1248372017-11-29_124942  

下生彌勒見 回向一心歸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6日, 2017
孟浩然,出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畫傳》。(公有領域)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虔誠向佛,心向修煉,曾在石城寺的彌勒佛像前虔誠禮拜。他的詩作《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就是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
石城寺,又名寶相寺,又稱新昌大佛寺,前身為隱嶽寺,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西三里南明山中。山清水秀,巖石嶙峋,古樹蒼蒼,飛瀑泱泱,曲澗微轉,幽洞深邃,風景幽奇。
新昌大佛寺,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佛像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大佛寺裡最負盛名的文物是開鑿於峭壁內的石雕彌勒大佛,通高超過16米,兩膝相距超過10米。大佛寶像坐落於仙髻巖的石窟中,石窟之外為大雄寶殿,為大佛寺的核心區域。大佛造像座高約2米,整個造像宏偉壯麗,被稱為「江南第一大佛」。
新昌大佛寺石彌勒像。(三獵/Wikimedia Commons CC BY 4.0)
據《新昌縣志》記載,大佛開鑿於南北朝時齊梁年間(約486一516年),前後營造30餘年。此佛像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彌勒像不僅以其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著稱於世,而且在佛教造像藝術上也獨具特色。石像盤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端莊慈祥。額部寬闊,鼻梁高隆,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頂有螺髻。身披架裟,衣著皺摺自然流暢。
大佛寺的開山和尚是東晉名僧曇光。曇光是江蘇昆山人,自幼出家,拜訪名師,鑽研佛學,成為一位有影響的僧人。東晉永和初年,曇光漫遊江左,宿石城山下,見這裡古木參天,石壁千仞,青藤繞石,環境十分清幽,就披荊斬棘,在此處山洞裡修行。
南齊永明年間,僧護來到石城山隱嶽寺,做了隱嶽寺的住持。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僧護見仙髻巖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而且每至此處能「聞管弦聲」,決心就在此巖壁上雕刻彌勒佛大像。
石壁堅硬,進展緩慢,至齊建武年間,僧護圓寂時,只粗粗鑿出頭部形象,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其弟子僧淑等繼其業續鑿,後來因「資力莫由」而停工。
直到梁天監年間,齊梁時代名僧僧祐受建安王蕭偉之邀,專程來到隱嶽寺主持鑿刻石佛的工程。僧祐是齊梁時代的一位律學大師,也是古代傑出的佛教文史學家、雕刻家。
僧祐來到隱嶽寺,見僧護和僧淑所鑿的石佛「失在浮淺」,於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張,因舊功鏟入五丈」,「捫虛梯漢,構立棧道,狀奇肱之飛車,類仙腹之懸閣,高張圖範」,造成極精美的石彌勒佛坐像。石雕彌勒大佛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
南朝梁著名文藝評論家劉勰,特為之作了《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讚譽這座石彌勒像是「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這座「命世之壯觀,曠代之鴻作」是經過僧護、僧淑、僧祐三人相繼建造而成的,主體工程的設計和完成者是僧祐。在大佛寺大雄寶殿的三層樓閣上,立有「三生聖跡」的匾額,就是指這三位法師鍥而不捨地雕鑿石佛的歷史。
盛唐開元廿年(公元732年)前後,玄儼律師對石像作了重大修整,施以「七寶、八珍」,石胎金身,煥然一新,寺宇殿堂也整修一新。
孟浩然畫像。(網絡圖片)
回顧了石城寺的石雕彌勒大佛的歷史淵源,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孟浩然的詩作《石城寺禮拜》
浩然《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
石壁開金像,香山繞鐵圍。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
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夕嵐增氣色,餘照發光輝。
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
來到石城寺前,只見峭壁如削,洞窟敞開,齊梁年間雕鑿的彌勒佛像,就端坐石窟中,佛像鐫於崖壁間,金光閃閃。這座雕鑿著大佛的峭壁,傳聞中,香氣四溢又傳天樂,如同佛經中所說的香山,其所倚靠並環繞著它的巖山,就像佛經中所說的鐵圍山,巖色似鐵,堅硬無比。
看到佛像,震撼心靈,感覺似真實的「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現在眼前,無限敬仰,拜倒在佛座之前,禮拜後雙手合十,誠心禮佛,一心修行,希望得到彌勒佛的度化。
竹子、柏樹密布,樹木參天,古寺庭院幽靜,年代悠久,而依崖而建、為大佛遮風擋雨的樓臺,實在是古往今來、海內外所稀有的啊!傍晚的林壑山嵐,升起霧氣,色彩豐富,夕陽西墜,餘光照射到林壑、霧氣、樓臺、峭壁上,散發光輝,猶如佛光普照。
臘月八日相傳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這一天我邀請寺中大和尚佛堂講經。接受佛法熏陶後,又受施浴衣去泉堂沐浴凈身。當進入泉堂浴池時,自然地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觀想眼前的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願此凡身承受功德水的洗滌,洗去追逐名利等塵俗機心,從此身心清凈。
晨鐘暮鼓,天香裊裊,天樂縈繞,清幽古禪庭院,一片莊嚴肅穆。當目睹了彌勒佛像,可以想見作者心中升起無限敬仰和感動的情懷,這是多麼神聖的佛門之地啊!
「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這是作者內心最深刻的拜佛感受。深受佛法的薰陶,詩人早已被佛法的博大精深所震撼,而當親眼目睹了石雕彌勒大佛的莊嚴法相,更是下定決心,用心修行,希望得到彌勒大佛的度化。
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表現了詩人堅定對佛法修煉的決心和意志。塵世中的繁華和一切功名利祿,以及讓自己牽掛的恩恩怨怨,在這時都顯得那樣的渺小呀!只要心中裝著佛法,不斷的在法中精進,思想中的不好念頭以及執著的各種人心一定都會去掉。
悠悠千古歲月,彈指一揮間,遙想當年大詩人孟浩然虔誠在佛像前禮拜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詩人用他的妙筆提醒著世人,不要忘記來到世間的初衷,凈化身心,洗滌心中的汙塵蒙垢,才能撥雲見日,踏上歸途,這是期盼已久的宿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