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歷史名人分藝文、政治、醫療、學術教育、經濟、宗教、技術7大類,共有185位,市府已完成14處名人故居掛牌/市定紀念建築「鶯料理」化身「鷲嶺食肆」僅存日治時期的高級料理亭/高清愿/歷史名人故居/侯雨利、梁道、湯德章、吳三連、吳修齊和吳尊賢後,台南市第5個掛牌的歷史名人故居。/歷史名人堂/台灣歷史應由台灣人來寫,歷史也應與人和土地結合,影響他一生對台灣歷史的態度/全市126處名人故居,分為藝文、學術教育、政治、醫療、經濟等5大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V90HT


「俞大維故居」列市定古蹟 接下來將申請國定古蹟
分享「俞大維故居」列市定古蹟 接下來將申請國定古蹟到Facebook 分享「俞大維故居」列市定古蹟 接下來將申請國定古蹟到Line 分享「俞大維故居」列市定古蹟 接下來將申請國定古蹟到Google+
北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資料照)
2017-11-13 13:15
〔記者沈佩瑤/台北報導〕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審議會,並於會中經三分之二、11位委員投票同意,通過指定大安區「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並將提報中央申請「國定古蹟」。投票結果一出,文資團體紛紛叫好,但因涉及都市更新,建商將循法律途徑爭取權益,目前已發包的工程將終止。
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審議會,並於會中經三分之二、11位委員投票同意,通過指定大安區「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並將提報中央申請「國定古蹟」。(記者沈佩瑤攝)
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審議會,並於會中經三分之二、11位委員投票同意,通過指定大安區「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並將提報中央申請「國定古蹟」。(記者沈佩瑤攝)
北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資料照)
北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資料照)
北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資料照)
北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資料照)
「溫州街22巷4號」地主為台灣大學及部分自然人,預定都更後興建34戶台大學人宿舍及部分民宅;桓億建設10年前開始凝聚社區共識,申請更新單元劃定,台北市政府今年6月23日核發建照和拆除執照,七月經舉報人檢舉現址為俞大維故居,文化局列為「暫定古蹟」。
文化局上午舉行文資審議會,會中針對「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身份,應指定為「市定古蹟」或「歷史建築」,委員意見不同,主席、副市長鄧家基裁示依法令投票決定,最終以11票同意、5票反對,指定為「市定古蹟」。
居住11年的都更住戶陳先生今在文資會中陳述,走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有共識,確認是合法程序,民國95年也通過文資審議,更因為信任市府掛保證,還背了貸款在外面買了房子,結果今年7月突然被舉報,他哽咽問「對住戶來說何去何從?」
桓億建設董事長陳志瑤無奈說,文化局先射箭再畫靶,文資委員已有既定成見,但此處從民國19年、44年、53年等經過多處翻修,已非原貌,這點在民國95年,文化局鑑定小組也確認過,此處並無文資保存價值,面對投票結果,一定會循法律途徑爭取權益。
都發局長林洲民在會中建議,技術上可以將「溫州街22巷4號」建物進行90度移轉,即可兼顧文資和都市更新,成台北市雙贏的經典案例。
對此,文化局副局長田瑋會後受訪時表示,依文資法36條,古蹟若要遷移,需提報計畫向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而台大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田瑋說,文化局會先擬好一份遷移計畫相關草案,再考慮要提報文化部還是教育部。


 

2017年10月19日10:00
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委員會昨進行俞大維故居審議,並決議提報俞大維故居為國定古蹟,並交由文化部審議。對此文化部長鄭麗君回應,北市府的文資審議決議違法,文化局相當熟悉法律,卻未善盡說明之責,讓審議委員做出不符合《文資法》的決議感到相當遺憾。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就「如何強化中央監督地方守護文化資產」進行專題報告,立委吳思瑤提到,北市文化局越權指定俞大維故居為國定古蹟,違反《文資法》第17條,作法大有問題,完全無法認可北市府球踢中央的作法。
鄭麗君表示,《文資法》第17條訂定,文資要提報為國定古蹟前,應先具備縣市定古蹟的身分,因此若文資委員認為俞大維故居具有高度的文資價值,應先在昨天的文資審議先做成縣市定古蹟的決議,再提報為國定古蹟,文化部也會再就提報審議。(洪德諭/台北報導)
------------------
2017年10月19日13:53
(新增文化部長鄭麗君回應)
文化局昨進行文資審議,最終將俞大維故居提報為國定古蹟,並交由文化部審議。但文化部長鄭麗君認為北市府的文資審議決議違法,因國定古蹟需有市定古蹟身分,她不滿文化局熟悉法律,卻未善盡說明之責,讓審議委員做出不符合《文資法》的決議,對此感到相當遺憾。
文化局今天上午反擊中央選擇性辦案,中正紀念堂在民國96年暫定古蹟期間,中央逕指定為國定古蹟,另外台北機廠104年經民眾提議國定古蹟後,文化部也將全區許多未具文資身份之建物,直接指定為國定古蹟。
對昨晚文資審議委員會,文化局表示整場會議公開透明,開放媒體旁聽整個審議過程,全程公開透明。所有權人、提報人及一般民眾都在會場上提出証據,或暢所欲言,市府一切尊重;另文化局幕僚作業,在短暫2至3個月內窮盡証據不容質疑,且委員在兩案上的專業發言與建議為各方歷歷在目。
對文化部質疑溫州街一案,文化局表示虛心受教,但也再次強調,經調查與公開程序,其價值已非一時、一地、一人、一事等單一因素、單一建物價值來評斷,証據跨越數個世代,結果明顯為求慎重及尊重提報人之意願,更希望文化部能理解,期能比照舊例協助,送交國定古蹟之審議。
文化局還批評,文資審議委員會昨已就溫州街案,達成明確具有文資價值之決定,但文化部新聞稿選擇性辦案,感到相當遺憾,文化局強調,會儘速在下次文資審議會中,請文資委員給予俞大維故居市定古蹟的身份,再提送文化部審議!
文化局最後強調,深切期待透過一個個案例,探討文資法現況,也希望能用專業、善意的方式和文化部合作。台北市雖然是地方機關的領頭羊,確站在第一線承受各方壓力,也祈願中央法律配套更週全,解釋法律更嚴謹,且能站在協助立場,「文化局願與文化部合作,一步步實踐部長的理想與文化高度」。
文化部長鄭麗君回應,台北市政府已表明要重新審議是正面的發展,未來審議時則期盼審議委員秉持專業,針對俞大維故居的文化、歷史等方面做專業評估,若確認有文資價值,地方政府應先制定為市定古蹟,若有需要進一步提報為國定古蹟,文化部也會進一步處理。(陳思豪、洪德諭/台北報導)


【投書】張典婉:讓俞大維故居,留下台北的人文薰風
    By 作者: 張典婉, opinion.cw.com.tw
    查看原始檔
柯P曾經有句動人的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句話跳脫了藍綠結構的思維,打動了台北人的心。歷經3年的檢驗,這句風光一時的競選口號,如今卻面臨最嚴峻的考驗。是否柯P成也文化,敗也文化?
要如何敘說台北的人文景觀?環顧東亞各國的首都,台北建城不過百餘年,不但是歷史最短,也是人口最少的城市。台北市大部分的歷史建築與古蹟都是國家層級,屬於政治中樞的大建築體,敘說的是政權演變與國家的故事,而不是居住者,屬於人的故事。
如何才能讓台北在東亞各國首都中脫穎而出?在中樞政治的大建築體之外,台北人的故事必須由民宅建築來輔助敘說。這樣的作法,世界各文化先進國通行甚久,也是去年文資法新修訂後增列「紀念建築」的用意所在。
俞大維故居現狀。
▍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紀念建築」
早在1876年開始,英國針對普通民宅,尤其是具有紀念價值的名人故居,實施有藍牌屋認證(English Heritage Blue Plaques)。附近的地價只有增值,沒有減損。該類建築獲得認證,即屬於該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份,強調該居住地的紀念性,與是否擁有所有權無關。
即使非英國人,只要在英國駐足,英國人都引以為榮。所以倫敦留下了老舍、馬克思、佛洛伊德等「外國人」曾經居住的房舍。甚而孫文在倫敦被清府擄走的小巷弄(倫敦蒙難記場景)都在牆上標記了當年事件經過。佛洛依德在二次大戰時逃避戰火,曾於倫敦度過短短幾年,英國人也仍然完整保留他住處,為心理學宗師故居之一。甘地為人權靜坐的國王火車站,也有説明牌介紹當時背景。詩人濟慈、劇作家莎士比亞、王爾德、狄更斯……,這些紀念建築處處彰顯了英國作為文化大國的胸襟、視野與誠意。
」。
在南法阿爾,梵谷在這座小鎮畫出絕世佳作,卻沒有擁有過任何一棟房舍。然而整座小鎮以他為榮,也保留下許多他居住過、畫作中的場景,如星空下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常常油漆增修建)、嘉德蘭橋,甚至於他養病的精神病院。
巴黎的花神咖啡館,不屬於沙特,也不屬於海明威,但至今仍是世界文青朝聖處。蒙馬特一座雙風車咖啡屋曾原本要被都更,當地居民卻聯合請命,因為知名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在此取景而聲名大噪,成為當地地標。
去到埃及開羅,一座尋常的咖啡舘,只因為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馬哈富茲常常在這裡創作,咖啡舘特別為他保留了他寫作的角落。
亞洲文化名人故居保留最多的是日本,早已立有文化財產法保䕶名人故居或紀念物,無論是否增建或是改變原形,太宰治故居,三島由紀夫文學館,夏目漱石的御茶水小學……只要曾為名人歌頌、駐足,都算是留下了歷史的見證。伊豆溫泉因為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孃〉而聞名,但是他從來沒有擁有任何一處伊豆的溫泉旅店。東北仙台市仍留有魯迅上課的階梯及教室,在台灣大概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日本處處都有名人故居。
▍讓老建築為台北說故事
台灣的文資法思維長期受質疑,僵化不合時宜,小小的島嶼留下了大航海時代的城堡、清朝的城門、色彩繽紛的廟宇,還有日本時代多樣的和式建築、洋樓、宏偉的官廳……,每幢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的記憶。
台大活化校舍,更不該停留在「改建大樓」才叫活化的舊思維,做為百年樹人的台灣第一名校,應該向世界名校看齊,保留校產原貌,發展城市文化無形資產的概念,讓老建築見證永恆。
溫州街俞大維三兄妹故居與背後傳斯年畫像留影。
正因為歷史的短淺,更需要人文的滋養與灌溉。俞大維在溫州街久居的日式宿舍,一幢房子居住了三代人,從日本時代的帝大宿舍到1949後的台大教授宿舍,從帝大文學院世良壽男到俞大維、俞大綵、俞大綱,和推展台灣農林政䇿的許文富,都是時代的符碼。樸素的日式宿舍,承載了不同世代台灣學者及文化人、教育史上的故事。一如提報人陳勤忠建築師所一再強調的:溫州街日式宿舍的文化薰風,是台北的文化價值。
(作者為作家)
2017-10-11_134703

俞大維故居北市明日文資審議 文化部籲先開公聽會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針對台北市即將進行俞大維故居、山海樓及彰化銀行北門分行等3個涉及都市更新的文化資產案件審議,文化部今(17)日再度發佈新聞稿表示,由於這些案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文化部文資局已於上週五函文台北市政府,建議台北市政府先召開公聽會,並詳實進行調查研究後,再進行審議。
文化部指出,俞大維故居是國立台灣大學分配予前校長傅斯年遺孀俞大綵居住,據部分資料顯示,俞大維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均與其妹同住。在其居住的幾年間,曾爆發諸多對台灣近代史影響極大的軍事衝突,包括八二三炮戰、一江山島戰役等,此故居傳承這段十分重要的歷史。
文化部亦表示,俞大維之弟、戲曲專家俞大綱,在當時也定期邀請包括林懷民、郭小莊、蔣勳、李昂等藝文人士至此處聚會,因此俞大維故居儼然台北重要的「文化沙龍」,對台灣的文化史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包括蔣勳、林懷民、白先勇等文化界前輩在內,諸多文化人士已展開聯署呼籲保留俞大維故居多日。
文化部表示,俞大維故居的保存,亦可維護台北市溫州街日式宿舍群的聚落脈絡,連結附近的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等,形塑重要城市文化地標。
文化部說明,文化部文資局也已在13日函文台北市政府,建議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之規定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以彙集社會意見。
此外,文化部也建議台北市政府,在文化資產審議前,先詳實就預計審議的俞大維故居、「中山北路二段建築」(山海樓)及彰化銀行北門分行,先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並進行調查研究。
文化部更指出,譬如明日將審議的彰化銀行北門分行,其實在2002年台北市政府所辦理的文資普查中,就已經建議指定或登錄,惟後續卻未進行審議進行調查研究,像這種問題,就是台北市政府應該積極處理的項目。文化部表示,作為文化資產中央主管機關,會積極提供協助。
文化部另外指出,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當中規定,文化資產經審議指定後,應依指定內容進行保存。該法第20條規定,進入審議程序的文化資產個案,為暫定古蹟;依同法33條規定,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文化部表示,台北市政府在審議前述3個文資案件時,應依法辦理。
明(18)日即是台北市政府針對3件涉及都更的文資案件審議,文化部強調,文化資產的妥善保存可以豐富城市空間,與都市發展並非零和關係。針對私有產權保障相關問題,現行文化資產及都市計畫法規,除提供補助及租稅獎勵外,亦有包括容積移轉或獎勵等各種政策工具,期待台北市政府加以善用。文化部作為中央主管機關,亦會積極協助各地方政府保存文化資產、傳承在地記憶,也期待地方政府能確實依法行政、推動文化保存。

2017-10-17_144037  

北市明日審議俞大維故居 文化部籲且慢
2017/10/17 14:33
俞大維故居。(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將於明日(10月18日)進行俞大維故居等三個涉及都市更新的文化資產案件審議,文化部急呼籲,建議北市府先召開公聽會,並詳實進行調查研究後,再進行審議。
文化部指出,俞大維故居對台灣文化史具有重要意義。其保存亦可維護臺北市溫州街日式宿舍群的聚落脈絡,連結附近的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等,形塑重要城市文化地標。除蔣勳、林懷民、白先勇等文化界前輩聯署呼籲保留俞大維故居外,文化部文資局亦已於本(10)月13日函文台北市政府,建議該市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之規定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以彙集社會意見。此外,文化部也建議台北市政府,在文化資產審議前先詳實就俞大維故居進行調查研究,再進行審議。
俞大維故居。(記者叢昌瑾攝)
俞大維故居是國立台灣大學分配予前校長傅斯年遺孀俞大綵居住,據部分資料顯示,俞大維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均與其妹同住。在這段期間,台海爆發包括八二三炮戰、一江山島戰役等,對臺灣近代史影響極大的軍事衝突,而同時,俞大維之弟、戲曲專家俞大綱,定期邀請包括林懷民、郭小莊、蔣勳、李昂等藝文人士至此處聚會,因此俞大維故居儼然臺北重要的「文化沙龍」。
此外,文化部亦指出,預計同日審議的「中山北路二段建築」(山海樓)及彰化銀行北門分行,文化部也建議台北市政府能在文化資產審議前先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並進行調查研究。如彰化銀行北門分行在91年臺北市政府所辦理的文資普查中,即建議指定或登錄,惟後續卻未進行審議;相關問題,皆有待台北市政府積極處理,文化部作為文化資產中央主管機關,亦會積極予以協助。
文化部表示,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文化資產經審議指定後,應依指定內容進行保存。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0條規定,進入審議程序的文化資產個案,為暫定古蹟;依同法33條規定,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因此,台北市政府應依法辦理前述俞大維故居等三個涉及都市更新的文化資產案件事宜。
文化部強調,文化資產的妥善保存可以豐富城市空間,與都市發展並非零和關係。針對私有產權保障相關問題,現行文化資產及都市計畫法規,除提供補助及租稅獎勵外,亦有包括容積移轉或獎勵等各種政策工具,期待台北市政府加以善用。文化部作為中央主管機關,亦會積極協助各地方政府保存文化資產、傳承在地記憶,也期待地方政府能確實依法行政、推動文化保存。北市明日審議俞大維故居 文化部籲且慢 - 自由娛樂 - https://goo.gl/guEuAv

2017-10-11_1346382017-10-11_1346162017-10-11_134600  BLUE PLAQUES  2017-10-11_1409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9E%E5%A4%A7%E7%B6%AD

英國名人故居保護:每個居民都有發言權
www.atoomu.com編號: 79441 2016-03-18 10:44:15
擁有濃厚歷史文化沉澱的英國,雖然也面臨着城市開發的威脅,但其對故居的保護從14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在英國甚至還看得到老舍短暫的“故居”。
在故居保護上,英國人從來不遺餘力。建築物拆還是不拆,每一個居民都有發言權;甚至一座名人故居附近的建築環境,都需要跟這座建築能融合在一起而不可割裂。在這兩方面,艾略特故居的保護和甲殼蟲樂隊前鼓手童年故居的拆除選擇權,就是最好的佐證。
名人故居保護: 一場民間保衛戰
2010年,一家英國地產商計劃在小說家喬治·艾略特故居附近大興土木,修建一個5層樓高、有22棟建築的公寓群。這一計劃很快遭到了當地民眾的聯名抗議,原因是會破壞包括艾略特故居在內的當地建築風景。人們希望地產商停止開發計劃,保護艾略特故居的原始風貌。艾略特故居所在的旺茲沃思西部保護區存在一批歷史遺迹,當地所有的建築都不超過3層樓高,建築者被要求任何行為都必須與該地區的風格一致。
2011年初,作為一項價值數百萬英鎊的開發重建項目的一部分,利物浦市議會希望拆除前甲殼蟲樂隊鼓手林戈·斯塔爾位於麥德林大街的住房。斯塔爾在那裡出生並度過了他早期童年幾個月的時光。這很快遭到了甲殼蟲樂隊歌迷的反對,一群甲殼蟲樂隊的歌迷曾成立一個名為“拯救麥德林大街”的組織,反對利物浦議會拆除林格·斯塔爾故居的決定。這些保護人士希望能保留林格·斯塔爾的故居並將其對外開放,使其變成一處供遊客旅遊和参觀的景點。
為此,英國住房部部長格蘭特·夏普斯甚至出面干預,致信利物浦市政當局,呼籲暫時保留這座位於麥德林大街上的住宅,以便給希望保護故居的人更多時間拿出可行方案。夏普斯說,林格·斯塔爾出生的這座住房被許多人視為是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建築。“因此,在推土機開進麥德林大街之前,必須保證所有的選擇都得到考慮。應該讓利物浦居民自己決定是拆掉房子,還是讓它繼續留在那裡。”
其實英國名人故居保護並非一帆風順,同樣有一大批和文化名人有關的歷史建築都面臨城市開發的威脅;但是許多文化界人士和民眾寸步不讓,發誓要取得故居保衛戰的勝利。
英國名人故居保護“藍牌制”
針對名人故居保護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人算名人?什麼樣的名人故居才該被納入被保護範疇?英國特別產生了一個保護名人故居的制度——“藍牌制”,併為此成立了藍牌委員會,專門負責確定名人故居的條件。喬治·艾略特的故居就獲得了藍牌,成為倫敦南部首個獲此殊榮的建築,艾略特也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女性。
藍牌委員會設於英國遺產委員會內,負責向英國的世界名人故居發放藍牌。它是一塊直徑約50厘米的陶瓷圓盤,上面有六行英文,第一行字比較大,寫着人名。下面幾行是他的職務、身份,還標有在何領域有何卓越貢獻、生辰年月,再下一行是某年至某年,最後一行是“在此居住”一類的詞。他們當中以作家居多,也有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和少數政治家等。因為這些圓盤多為藍底白字,故統稱“藍牌”。
藍牌鑲嵌在該名人故居或曾經居住過房屋的外牆上,供後人解讀和瞻仰。英國政府規定:凡是被英國遺產委員會掛上了藍牌的建築,屬於國家保護的文物。一律不得隨便拆除或改建。這些經歷過滄桑的老屋子,絕大多數沒有建成博物館或紀念館。現居的房主該怎麼住還怎麼住,只是不得改變外形,房主有責任定期維修,保持整潔完好。迄今為止,英國已為900多位名人的故居掛牌,其中外國人有30多位。
不是所有名人的故居都能夠獲得掛藍牌的殊榮。根據英國藍牌委員會制定的標準,首先這個人必須去世20年或誕辰超過百年,以此充分考慮這個人的知名度和持久的聲望。另外,被提名的人必須滿足一條或更多以下的標準:1.在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必須是公認的傑出人物;2.為人類進步和福祉作出過重要貢獻;3.必須有一定的知名度;4.在本國名聲顯赫;5.在此居住期間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階段,有重大成就。對於在英國居住過的外國人或海外來的訪客,他們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即在本國聲名卓著,有國際影響。
老舍故居: 首個被保護的外國名人故居
一些曾經在英國居住過的國外名人故居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據統計,目前一共有30位外國名人故居得到了藍牌,在這30位外國名人中,老舍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中國人。英國藍牌申請條件苛刻,辦理流程也頗為複雜,前後需要經歷10多個流程,時間長達2到5年。老舍在倫敦的故居申請藍牌成功的過程可以一窺英國名人故居保護藍牌制的操作方式。
鑒於老舍在中國文學藝術方面的傑出成就,大英圖書館的吳芳思博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貝克教授、布里斯託大學的貝克爾教授、愛丁堡大學的秦乃瑞教授和陳小瀅女士共同撰寫了倡議書,並正式交給了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中國文化部、作家協會也同時出具了相關證明。老舍故居在倫敦西部靠近諾丁山的荷蘭公園區聖詹姆士花園街31號,是一幢三層小樓。這棟建築在1998年底被英國文化部正式列為倫敦名人故居,掛上藍牌。老舍先生在倫敦大學教中文,在此生活僅短暫的5年,這其中前後搬過3次家,住過4個地方,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掛牌紀念的是他住過的第二個地方、從現有的3處住宅中挑選了這一處掛牌紀念,經過了非常嚴格的審查。
2003年11月25日,老舍故居藍牌揭幕儀式在倫敦舉行,藍牌上面用漢字、漢語拼音和英文分別寫着:老舍,1899-1966,中國作家,1925-1928生活於此。自此英國有了第一座專門紀念中國作家的故居。
名人故居是一個城市文化厚重的標誌,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人文資源。一座不斷失去名人故居的城市,也正在不斷離其根植的歷史土壤越來越遠,名人故居的拆除不能政府或者開發商說了算,需要更多的民間力量和法制。


整個城市就是名人紀念館:倫敦的藍色牌匾
邱秉瑜 01 Aug, 2016
倫敦共有超過900個紀念個人、團體或事件的牌匾。圖為作家吳爾芙故居。 圖/Eng...
倫敦共有超過900個紀念個人、團體或事件的牌匾。圖為作家吳爾芙故居。 圖/English Heritage
    建立「城市名人堂」是否就足以讓市民重視歷史人物?要讓市民易於對歷史人物產生情感連結,應在城市各處建立小而簡單的紀念物,可借鏡倫敦藍色牌匾計畫,紀念曾在城市活動的傑出歷史人物。
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11月初次競選市長時,曾表示希望台北能有一座類似巴黎先賢祠(Panthéon)的「台北名人堂」,將曾在台北活動的各領域佼佼者故事彙整在一起,讓不同族群、領域、行業與階層的歷史人物能被記憶、感念與傳頌。
細讀柯文哲這項政見的遣詞用字,不難發現其弦外之音,就是在「超越藍綠」的選戰主軸底下,試圖讚揚戰後台北不同族群共存的景象,以淡化其過往的泛綠色彩,消除戰後移民族群對他的疑慮。但柯文哲就任市長一年半來,這項政見卻始終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其實,柯文哲這項政見大致做到了對本土及移民歷史人物的「等量頌揚」,有別於往昔台北市政當局指定名人史蹟的族群偏見。若柯文哲的政見能落實,除能為他本人贏來更廣大的民意支持外,更能藉機改善台北歷史人物紀念資源嚴重傾斜問題。
若分析位於台北市受到文化部認定的文化資產,以「故居」為名者有14處,其中佔人口多數的本土人士竟只得3處(雕塑家蒲添生、作詞家李臨秋、茶商陳天來),以戰後移民為紀念對象者則高達10處,剩下一處則是中國學者章太炎於台灣日治時期訪台短居半年之地,而日本治台半世紀,日本人物在台住所卻無一處列入
話說回來,倘若未來「台北名人堂」真的得以建立,單憑這樣的一座建築物,是否就足以讓市民登門造訪,進而重視歷史人物?如果要讓市民對歷史人物產生情感連結,讓市民體會到「原來歷史人物也曾在這座城市裡,和我們現在一樣地生活,使用著同樣的日常空間」,會不會是更有效的做法?
化整為零,在城市各處建立小而簡單的紀念物,讓市民易於產生「空間的歷史感」,倫敦藍色牌匾計畫(London Blue Plaques Scheme)就是一個絕佳的典範
倫敦藍色牌匾因提高了人們的歷史意識,而促成了建築物的成功保存。 圖/Englis...
倫敦藍色牌匾因提高了人們的歷史意識,而促成了建築物的成功保存。 圖/English Heritage
倫敦藍色牌匾計畫 紀念傑出歷史人物
「倫敦藍色牌匾計畫」是一個開放大眾提案於倫敦建築物上設置藍色圓形牌匾的計畫,以紀念曾在該地居住或工作的傑出歷史人物,並彰顯人與場所之間的關係。目前,倫敦有超過900個紀念個人、團體或事件的牌匾。
已有150年悠久歷史的倫敦藍色牌匾計畫,於1866年由藝術學會(Society of Arts,即後來的皇家藝術學會)創立,後改由倫敦郡理事會(London County Council)推動,再因地方政制調整而為大倫敦理事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接手,現在的主辦單位則是英國文化部出資成立的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
第一個牌匾於1867年頒給已逝的詩人拜倫(Lord Byron)故居,可惜該建物於後來拆毀。現存的最古老牌匾則為同年頒予法國末代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流亡倫敦的寓所,當時他本人仍健在。
起初,牌匾的顏色、形狀與材質均五花八門未得統一;直至二戰後,由中央藝術與工藝學院(Centr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即後來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生於1938年設計的藍色圓形,才成為定制。
至於頒發牌匾的條件,也是在二戰後才確立的:(一)紀念對象須逝世滿20年,如此其歷史定位才有充分時間蓋棺論定;(二)掛牌之建築物需為紀念對象生前確實曾駐、且留存至今者,亦即不可以為原址重建之新建築物。
設置牌匾的原則包括:
    同一紀念對象只能有一個牌匾。
    同一建築物最多只能有兩個牌匾。
    除了個人以外,團體或事件也能成為紀念對象。
    受頒牌匾之建築物,外觀需大致符合紀念對象在世時之狀況。
    受頒牌匾之建築物,需可從公共道路上看見
    公共建築物如教堂、學校或劇院等,因與太多人物皆有關連,故不列入考慮
欲申請設置牌匾,應先查閱牌匾清單以確認同一紀念對象尚未獲頒牌匾,再以電子郵件向主辦單位概述申請大要,才獲得初步評估之機會(若同一案於過去十年間曾遭駁回則不予受理);而後利用紀念對象傳記、或免費公家資源(如選舉人名冊、郵局地址名錄或人口普查繳回表等)研究紀念對象生前活動地址、使用日期及相關細節,最後則正式以電子郵件或郵寄方式向主辦單位提交申請表。
主辦單位的「藍色牌匾審議小組」(Blue Plaques Panel)每年進行三次掛牌提案的審查,決定駁回或入圍。入圍之提案因後續研究、建築物所有人同意書取得,以及牌匾手工燒製所需時間,至少需歷時兩至三年才能掛牌。若提案所述建築物為具文化資產地位的「登錄建築」(listed buildings),則程序更為複雜。
主辦單位除在網站上以不同專題(如非異性戀者、奧運選手、女權運動家、喜劇演員、歐陸作曲家、莎士比亞戲劇劇作家及演員)引發大眾對牌匾的興趣外,也研發手機App,讓使用者循導覽路線一探蘇活區(Soho)名人史蹟,或搜尋所在位置附近牌匾及特定人物的牌匾;此外,也推出牌匾餐盤等周邊商品。主辦單位接受單筆或定期捐款,而大筆捐款者甚至可望獲頒自己的牌匾。
倫敦藍色牌匾計畫,因提高了人們對特定建築物歷史重要性的意識,促成了若干建築物的成功保存,甚至成為登錄建築。但也有例外:馬克思(Karl Marx)在倫敦的故居,於1937年獲頒牌匾後,便屢遭惡意破壞,使屋主不願再保有牌匾,後來更拆毀該建築。
無論如何,倫敦藍色牌匾計畫確實引起了倫敦境內各區、英國國內其他城市,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仿效,也鼓勵了其他針對特定類別人物如演藝人員或黑人的牌匾計畫。
倫敦各處設置小而簡單的名人紀念藍色牌匾,讓市民易於對名人產生情感連結。 圖/En...
倫敦各處設置小而簡單的名人紀念藍色牌匾,讓市民易於對名人產生情感連結。 圖/English Heritage
台北應訂定歷史名人紀念作業要點
倫敦的藍色牌匾計畫,為彰顯歷史人物與城市場所之間的關係,規定掛牌之建築物需為紀念對象曾使用的原建物;而為有效喚起市民紀念意識,亦強調掛牌建築物需能輕易從道路上看見。該計畫的主辦單位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從提案審查到牌匾製作的縝密過程,以及包括接受提案、網站、App、捐款及周邊商品等,促進公眾參與的多樣手段,亦值得我們留意。
南市政府於2013年10月頒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名人紀念作業要點》,自2015年起開始為名人故居掛牌紀念,截至2016年3月共有超過150位分為藝文、學術教育、政治、醫療、經濟、宗教、技術等7大類的已故名人通過審議,其中有10座名人故居已完成掛牌。
古都台南有成為「文化首都」的雄心,而台北市為全台政治經濟中心已逾百年,光以大稻埕一地即有傲視全台的人文底蘊,實在不該沒有屬於自己的一部《歷史名人紀念作業要點》,明訂公平、公正、公開的審查原則,開放社會大眾提案申請名人故居紀念牌。
只是,倫敦規定掛牌之建築物需為紀念對象曾使用的原建物,相較之下,台北往昔文資保存意識薄弱,留下來的名人故居恐怕不多,若真打算在城市各處都讓市民產生空間的歷史感,可能需將條件放寬,允許原址重建之變了樣的故居也能掛上紀念牌了。

2017-10-11_1412222017-10-11_1423172017-10-11_142331  2017-10-11_1412472017-10-11_141256  


http://www.herald-uk.org/?page_id=23888

2017-10-11_1422092017-10-11_142156Lao-She62f2daf7b9014364aa16f26aa5b79929_th  


誰愛台北?請讓俞大維故居繼續說故事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日, 2017
A-A+
2017-09-02 04:29聯合報 黃智慧/保存俞大維故居發起小組成員(台北市)
溫州街廿二巷四號是一棟台大日式老宿舍,屋齡約八十年,是有「中國兵工之父」之稱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故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邱德祥/攝影
分享
台北世大運閉幕時大聲說出:「台北愛你!」在這同時,有百位重量級藝文界巨匠及學者、社會賢達紛紛連署,希望文化局為台北市民留下一間木屋,他們似乎在反問:「誰愛台北?」
經過十多年保存運動的努力,溫羅汀社區逐漸散發獨特的魅力。老樹、老屋伴隨書香,適合散步與遐想。然而近年隨著開發腳步逼近,老屋數量急遽減少,逐一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這些老屋敘述了大時代更迭、台北帝大與台灣大學學者們埋首學術的成就,還有很多我們來不及知道的故事,僅存失去的遺憾。半個月前,又見台大以都更為名,拆除溫州街的老宿舍。我們驚覺,下一間面臨都更命運的老屋,是「兵工之父」前國防部長俞大維的故居,如果不出來呼籲文化局重視故居的價值與指定保存,我們將失去一個承載大時代故事的重要紀念建築物。
若拉長這建築物的歷史縱深,最早屋主是帝大最後一任文政學部長世良壽男。敗戰後,他將校務安穩交接予來台接收的學者,讓老生與來台新生都能重新展開學習,教育使命無縫接軌。爾後是外文系俞大綵教授,她是傅斯年校長遺孀,作育英才無數(白先勇及錢復等)。
民國四十三年,俞大維與陳新午夫人(史學大家陳寅恪之妹)從美歸國,也定居於此屋;直至六十九年遷出,歷經八二三砲戰等風雨飄搖的年代,俞部長用一生戎馬,換得台灣安定。在此期間,俞大維之弟俞大綱(六零年代台灣文藝精神導師),因兄長學貫中西,常將藝文人士及學生帶來討論文藝作品,形成當時罕見風氣自由的文化沙龍。這樣一個屋子,匯聚多位經典奇人,吾人可以期待,一棟建築的重要性,不在於建築體華麗與否,而在居住者的努力,才能醞釀出無限的風景。
我們收到超過百位藝文界學術界等知名人士的支持:白先勇、孫越、郭小莊、林懷民、蔣勳、黃春明…,這些文化巨人的連署,每一個重量都是千斤萬擔。
蔣勳留言:「我深受俞大綱老師教誨,他所贈嚴幾道評注的《老子》《莊子》《王荊公全集》一直帶在身邊,感念甚深!」八月廿三日前夕俞大維姪女俞啟木來信:「那幾天(五十九年前)深深的刻在我腦海裏。…我看到我伯父正要和他的副官出去。…後來他們告訴我伯父被砲彈打傷了!我就在溫州街等他回來。」
在這些文化界重量級人士的心中,這建築物一定有更多等待敘述的故事。那會是帝大終結者的故事,還是台大哲學系史、外文系史的故事?軍事天才俞大維的生命故事?抑或是戰後台灣文藝戲劇史孵化的故事?這些大時代斷裂與重生的故事,必須留下歷史場所來述說與發現。
台北要成為令人動容的偉大城市,需不斷注入人文的滋養。誰來愛台北,一間不起眼的木造房舍,似乎正在質疑。

2017-09-02_163258  


俞大維故居拆不拆 大咖學者槓台大
分享俞大維故居拆不拆 大咖學者槓台大到Facebook 分享俞大維故居拆不拆 大咖學者槓台大到Line 分享俞大維故居拆不拆 大咖學者槓台大到Google+
大咖學者出面欲保存俞大維故居,圖為溫州街廿二巷四號基地及建築全景。(資料照,記者張凱翔攝)
2017-08-31 08:3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已故國防部長俞大維故居,地主台大即將拆掉進行都更,除了文史團體表達反對意見之外,近日更有白先勇、蔣勳、林懷民、夏鑄九、黃春明、黃永松等藝文界、學術界學者們發起連署呼籲保存。
綜合媒體報導,俞大維故居位於台北市溫州街廿二巷的一棟日式建築,屋齡超過80年,建築師陳勤忠指出,1954年俞大維自美返台接任國防部長,因沒有官舍,就借住此處,這裡是前台大校長傅斯年遺孀俞大綵(台大外文系教授)也是俞大維妹妹的居住所。
而更重要的是,俞大維卸任後,溫州街故居成了史學、文學及戲劇界人士的重要聚會所,算是當年台北少見的文化沙龍。,主要是,俞大維夫人陳新午是史學大師陳寅恪之妹、弟弟俞大綱更是民初文壇「新月派」,來台後創立文化大學戲劇系,在這些關係之下,成就俞大維故居造就文壇盛事的風華歲月。
《聯合報》報導,台大大代理校長張慶瑞認為應以聚落方針保存,而非每間房子成為一棟紀念館,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指宿舍建築形式已改過多次,被評為不具歷史建築價值。開發商更強硬,揚言若被登錄為紀念建築,將提國賠求償,估計市府恐賠8~10 億元。

2017-08-31_0918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