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的規律︰六合彩結果有玄機?
By Kayue,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7日, 201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六合彩結果有甚麼玄機?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迷惑,誤把巧合當成規律。
唸給你聽
有線的《新聞刺針》訪問了《新報六合彩玄機》副總編輯林沖,這是一份提供六合彩「訣竅」的報紙,據節目表示,坊間有七份這類彩報。
萬一馬會在六合彩攪珠做任何手腳,這類彩報自然沒有用 — — 你應該去打探內幕消息,而非花幾元買一份彩報。因此以下先假設馬會沒有做手腳,亦有監察防止他人做手腳(這亦符合馬會利益,否則一但被揭發就會令投注額大減)。
節目提及以生肖、神仙以至卡巴拉去推測的方式,副總編指「哪個專欄看得最入神,就可能跟你有緣」,我當然認為這是大包圍的技巧。如果我是神仙應該不想理會六合彩結果,以下亦假設神仙之類的東西(假如存在)不會影響結果。
現實中的攪珠不會是嚴格意義下的隨機事件,只要知道攪珠內的所有初始條件,理論上可以計算出攪珠結果,但除了計算本身複雜外,要得悉所有數據相信不太可能。
我們不妨再假設結果接近隨機攪出,這些彩報正是企圖透過結果歸納出一些規律或「玄機」。節目拍攝時,某次開彩結果中有三個數字跟上次結果相同,副總編就問︰「下一期又會不會出現很多重開的數字?」
人類是擅長尋找規律的動物,這項技能對我們的祖先生存有幫助,故在演化上有優勢。不過其「副作用」是我們有時會被誤導,在雜亂無章的訊息中看出意義和規律。
另一個類似例子是,人類辨認臉孔的能力,讓我們在一些痕跡中找到人臉,這類痕跡有時被認為是妖魔鬼怪作祟,有時被認為是神明聖人顯靈。
右下角是維京1號在1976年所拍攝的火星表面照片,看起來像人臉,但從其後火星偵察軌道器拍攝較高質素的照片(大圖)可見,並沒有甚麼神秘事件。
容我扯遠一點,數學中有個範疇叫做「拉姆西理論」(Ramsey theory),以數學家、哲學家及經濟學家拉姆西(Frank Ramsey)命名。
僅26歲就英年早逝的拉姆西,在1928年一篇邏輯論文中證明了後世稱為「拉姆西定理」的結果,這亦是拉姆西理論的奠基石。在該論文中,拉姆西定理只是一條小引理,他要解決的是一階邏輯判定問題(decision problem)的某個特例。
粗略來說,拉姆西理論研究各種規律出現的條件。一個非常簡單、常用來介紹這理論的問題是︰最少要找多少人,才可以確保最少有三人互相認識或互不認識?(答案是六個人,證明詳見此文開首。)
拉姆西理論通常以顏色去提出問題,例如︰若把一個(由頂點和邊組成的)圖形的邊隨意填上藍色和紅色,這個圖形要有多複雜才可以確保有一個淨色(純紅色或純藍色)的三角形?(這個問題就跟上一段的問題有關。)
在這個圖中並沒有淨色的三角形,可見由五點形成的完全圖(complete graph)未能滿足有關要求。
說回像六合彩攪珠般的隨機事件,如果你不斷擲骰,總有機會在某些時刻擲出一些連續而有規律的結果,例如多次出現相同數字或者「123456」等(前提當然是骰子可以擲出1至6每個數字),只是你無法確定下一次會擲出甚麼結果、會否延續先前的機率。
數學家猜想圓周率π是「正規數」,即其小數位數字分佈中,任何有限數字串出現的頻率都跟其他相同長度的數字串一樣。這是個未經證明的猜想,不過多項統計測試均顯示π符合要求。即使如此,單看局部的話,我們仍然會看到感覺上較特別的數字串,例如在小數點後第762個位開始出現的「999999」,或者在第17387594880個位出現的「0123456789」。
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迷惑,誤把巧合當成規律。倘若下一次開彩的結果出現其他現象,比方說有兩三個數字是上次開彩的數字加一,或者只有單數,那些彩報又會指出新的規律給讀者參考,然後忘掉上一期的發現。


葉家興:即使不是賭徒,也可能在生活中犯下「賭徒謬誤」
By 作者: 葉家興,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在賭場或電視綜藝節目裡常常見到「幸運大轉盤」(roulette wheel),當飛速轉動的轉盤慢慢停下時,珠子所停留的(或指標箭頭所指的)號碼就決定了一個人的運氣。是分文不剩、還是一夜暴富?是贏得一把牙刷、還是一台大型電視?差距往往就在毫釐之間。
幾年前,澳洲和香港媒體報導了一篇關於輪盤賭的學術論文。西澳大利亞大學的數學與統計學Michael Small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謝智剛教授的研究,破解了輪盤賭的物理原理。他們的論文〈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Roulette〉顯示,對於有37個號碼的歐式輪盤(0-36),只要能掌握珠子一開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資料,就可透過電腦運算,推算珠子何時會開始彈跳減速,以及它最終停留的範圍,玩家可藉此將勝率由隨機猜測的-2.7%,提升至18%。
當然,在現實中賭客不可能將觀測設備及電腦帶進賭場。那麼,輪盤賭有沒有什麼獲勝的小竅門,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可以積少成多從中獲利?
▍1/50的機率,你會怎麼下注?
於是賭客們漸漸摸索出了一點技巧:比如一個輪盤上面有從數字1至50共50個數,如果輪盤是均勻的,那麼每個數字出現的機率都是1/50,假如轉了100次,數字1都沒有出現過,那麼是不是第101次旋轉時,出現數字1的機率會大於1/50呢?所以如果下注一些很久都未出現的數字,賺錢的機率應該會大一些吧?
另一種賭客的下注策略不同,他們認為輪盤其實不是均勻的,因此數字出現的機率根本不會相等,所以應該有一些數字會較頻繁出現。如果記錄下每一輪的結果,從中統計哪些數字出現的較多,是不是就可以在那些數字上面下注來賺錢呢?
很不幸的,在荷蘭和美國的Gideon Keren和Charles Lewis教授眼裡,這兩種策略都是賭徒謬誤。他們早在1994年就透過實驗做出如是結論,並在〈The two fallacies of gamblers: type I and type II〉論文中將上述兩種策略,分別稱為第一型賭徒謬誤(Type I Gambler's Fallacy)和第二型賭徒謬誤(Type II Gambler's Fallacy)。
針對第一種策略,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輪盤均勻,在出現次數少的數字上下注,並沒有效果。因為每一次轉動輪盤都是獨立事件,與之前轉出的結果沒有任何關係,就算實際的結果和理論上的期望值有偏差,隨機過程也不會出現所謂的「自我修正」機制。
而針對第二種策略,兩位研究者的答案是:確實輪盤可能不是絕對完美的均勻。但是人們需要足夠多的試驗次數,才能確保找出正確「頻繁出現」的數字,而所需的試驗次數,又遠遠超過人們的估計。
▍連專業者都會猜錯的輪盤機率
為了驗證其猜想,兩位教授找來了受過良好統計學教育的大學生及研究員參與問卷調查:「假如一個不均勻的輪盤上共有37個數字,其中一個數字X出現的機率是1/33,其他36個數字出現的機率相同,均為1/37.125(即 (1-1/33)/36),請問你估計需要多少次試驗,才能有90%的把握找出那個數字X?」
結果,這些受過良好統計學訓練的人答案中位數為3,000次,而實際上,真正的答案卻需要超過30,000次的試驗!也就是說,找出特殊號碼所需的試驗次數,遠遠地被低估了。即使把問卷中的90%變成50%,人們的估計值也和理論值相差了10倍以上。所以說,人們遠遠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力,在還沒有做出足夠的試驗之前,就做出了(錯誤的)結論。
學術研究之外,其實這兩種謬誤有更接地氣的名字。前者叫「蒙地卡羅謬誤」(The Monte Carlo Fallacy),因為在1913年8月13日,位於摩納哥的蒙地卡羅賭場,在輪盤上連續開出26次黑盤,機率為67,108,863分之一。由於很多人認為下一次會逆轉,於是在開了數次黑盤後不斷重注買紅盤,如是不斷押注,不斷落空,使賭客狂敗,賭場大獲全勝。
而後者「手氣發燙謬誤」(The Hot Hand Fallacy)甚至不需到賭場就常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在六合彩、樂透彩票中追逐熱門號碼的心理,認為近期開出次數多的最旺號碼為「明牌」,下次很可能再次開出。
當然,大部分人都不是賭徒,就算偶一為之買張樂透,也讓電腦隨機選號。那麼,我們能從賭徒謬誤的研究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以偏概全」的賭徒謬誤
其實不是賭徒的我們,生活中也常犯上面提到的兩種賭徒謬誤,特別是第二型賭徒謬誤。也就是在欠缺足夠事實和數據依據的情況下,人們迅速做出「以偏概全」的主觀結論。
例如,假如在近幾年內,某一型號或某一航空公司的飛機出現過兩三次故障或者意外,人們就容易認為該型號或者該公司的飛機不安全,而拒絕乘坐。又如,在媒體上看見幾例新聞,說某間保險公司的不肖代理欺騙顧客,人們就會對這間保險公司敬而遠之。再如香港曾出現的「蝗蟲論」,只因為幾例內地訪客的負面新聞傳出,人們就會把個案視為整體,從而在心理上歧視所有內地訪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道理也都在前述輪盤賭實驗的研究中顯現出來。
第二型賭徒謬誤的「以偏概全」,據說有生物演化論的良好解釋。據鄭也夫在《信任論》所述,在進化的殘酷戰場中,任何生物只要想生存,就必須有一個「簡化世界」的本能。存活率較高的原始人都在基因裡有對世界的各種簡化機制。例如,在非洲草原上意識到不遠處有風吹草動,風吹草動可簡化為危險,而危險存在就必須趕快拔腿逃跑。在演化的戰場裡,不容許好奇寶寶和追根究柢的哲學家。在漫長的演化舞台上,本能的簡化機制逐漸鑲嵌在基因裡,因其提升存活率,也使這種基因不斷傳遞下去。
人類存活在地球億萬年,而有文字紀錄不過數千年,進入工業化時代更不過數百年,相對於人類先祖在存活率的戰場上漫長奮鬥,不過算是渺小的片刻。因此我們所累積簡化世界的基因,不是幾代光陰所能擺脫。雖說如此,這並不意味「以偏概全」甚至是「歧視他者」基因還有保留的價值。事實可能剛好相反。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萬物聯網日新月異的未來,生存競爭早就不同於非洲草原上的競爭原型。深化而非簡化對複雜世界的認識,可能才是未來基因勝出的關鍵!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讀後
2014/07/12 22:47瀏覽4,414迴響1推薦25引用0
「隨機騙局」讀後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Fooled by Randomness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大塊文化 初版一刷:2014年6月
博客來網路書店有關本書的內容簡介如下:《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書」(Smartest Books of All Time)、《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成名之作,《隨機騙局》(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並稱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也是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倒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本書係《黑天鵝效應》作者的成名之作,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粗淺的了解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文風特別,敘述夾雜括弧說明補述作者另層含意,用語自嘲諷人。由於文風相當特別,而且可能因為作者曾胾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20年,其專長又在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研究,為筆者陌生領域,再加上個人學養不足,自慚讀起來理解不易,不太能掌握住每一章真正表達的概念。因此以下摘述的書中文句,也許作者另有意旨,請有興趣者自行研讀原書,或就「郢書燕說」,自行解悟。
以個人粗淺的了解,本書似在強調雖然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不過市場上的成敗有很多情形是來自機運。現階段成功的人,可以滔滔不絕談論自己的成功之道,其實說穿了只是運氣好。與他同等或甚至比他聰明的人不能擁有同樣成功的原因,可能只是運氣不好。另外本書也強調稀少事件的問題,換成白話,就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那”萬一”,因稀少的”萬一”,突然躍起,也可能因稀少的”萬一”,塔塌山倒,從巔峰跌入谷底。因此,人必須重視那”萬一”的風險,以免徹底敗北。
本書文句摘述
一、我相信,有個世界誤將運氣認為技能的習慣最為盛行,也最為明顯,這就是市場的世界。舉例來說,我們抱持錯誤的印象,以為某個策略是絕佳的策略、某位創業家天生懷有「遠見」,或者某位交易員是才華橫溢型,但後來才發現,他們過去的表現,有99.9%歸因於機運,而且只和機運有關。請一位獲利的投資人解釋他的成功原因,他會以深入且具說服力的理由,解讀他獲得的成果。這些錯錯覺往往是故意製造出來的,稱之為「招搖撞騙」也不為過
二、尼洛看過很多交易員陣亡,可不想落到那種下場。這一行所說的陣亡,意思很精確:不只賠錢,而且賠得超過預期被掃地出門趕出這一行。尼洛寧可小賠走人,可要是賺錢,那就得狠狠賺一筆才行。他絕對不想暴露在市場恐慌和突然崩盤,造成交易員剎那間斷頭等稀有事件中。他學過機率,也天生多疑。尼洛相信,心裡存著風險意識,賣力工作和嚴守紀律,讓人過上舒適生活的機率很高。不這樣的話,一切都會隨機發生:不是必須承受巨大的風險,就是運氣好得出奇。溫和的成功,可以用一個人的能力和投入的心血來解釋。大獲全勝則必須歸因於不同尋常的變異。
三、談到風險和機率,我們的大腦往往尋求膚淺的線索。這些線索大體上取決於我們產生什麼樣的情緒,護者我們心理容易想到的事情。除了對風險認知的這類問題,風險偵測和風險規避都不是由大腦「思維」部分調節,而是在很大的程度內由情緒的部分調節。這表示理性思考和風險規避幾乎沒有關係。理性思考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似乎在於把某種邏輯硬套到個人行為上,使行為合理化。
四、以狂牛「威脅」來例:這個話題熱了十年,卻只有數百人死亡,而車禍死亡人數卻高達數十萬,但新聞媒體報導後者,不會有商業利益(請注意因為食物中毒或者前往餐廳路上發生車禍而死亡的風險,高於因為狂牛病而死)。情緒化會將我們的注意焦點移轉到錯誤的地方。
五、有句老話說,孩子只會從自身的錯誤中學習;只有自己的手燙傷,才不會去摸發燙的火爐別人再怎麼警告,他們也不會小心。大人也有這樣的情形。不說別人,我自己就非常懶得去做身體檢查和預防(也就是說,我以為自己和別人不同,所以拒絕根據別人計算出來的機率,推導本身承受的風險),卻積極治療疼痛(也就是燙傷時,我總是過度反應)。
六、律師,並不關心真相是什麼,只在意能用什麼論點,左右陪審團的意見;因為他十分清楚陪審團心智上的弱點。新聞媒體也一樣,心裡想的只是用什麼樣合適的新聞話語,補捉我們的注意力。
、聰明人聽意義,傻瓜只顧雜訊。假設有個退休牙醫,他十分擅長投資,賺得的報酬可望比國庫券高15%,每年的誤差率(即波動性)是10%。他訂了一種網路服務,源源不斷報價給他。他把持有的證券放進電子試算表,好即時監控他的投機性投資組合的價值。15%報酬率,每年10%的波動性(或不確定性),換算成任何一年的成功機率為93%。但是從窄的時間尺度來看,任何一秒成功的機率只有50.02%。在非常窄的時間尺度內,賺賠觀察值幾乎相抵。這位牙醫每一分鐘盯著投資組合的表現,情緒緊繃,螢幕一跳出紅字,表示有損失,他便心痛如絞。賺錢時,心情當然愉快,可是快樂的程度比不上賠錢的痛苦。假設一天有8個交易小時,他會有241分鐘心情愉快,239分鐘不愉快。這相當於每年分別有6萬688分鐘愉快和6萬271分鐘不愉快。再考慮不愉快分鐘的不愉快程度大於愉快分鐘的愉快程度,那麼這位牙醫以很高的頻率檢視投資組合的表現,會承受很大的情緒赤字。如果這位牙醫只在接到經紀公司寄來月報表時才檢視投資組合,由於有67%的月份賺錢,所以他每年只心痛4次,卻有8次好心情。再假設這位牙醫每年只看他的表現1次,那麼在可望有20年的餘生中,他將體驗到19次驚喜,只有1次不愉快。
八、卡洛斯在幾年間為銀行賺進8000萬美元,卻在一個夏季賠掉3億美元;約翰在7年內為紐約投資銀行賺進2億5000萬美元左右,卻在短短7天內,害銀行賠掉6億元以上。他們共有的特質是什麼?(1)他們都高估自己所持信念的準確性:他們從沒想過,以前用經濟變數去操作行得通,或許只是一時巧合而已,更糟的是,也可能因為經濟分析適用過去的事件,而掩飾了它的隨機元素。(2)他們傾向於死守部位:有句話說,差勁的交易人離婚的速度,比放棄部位還快。對交易人、科學家或任何人來說,死守某些觀念都不是好事。(3)沒有事先訂定明確的作戰計畫,以因應發生虧損的可能性。(4)從他們沒有以「認賠停損」的行動修正原來的作法,可以看出他們欠缺批判性的思維。(5)否認:發生虧損時,他們沒有明顯接受已經發生的事,繼續忽視現實發出的訊息。
九、散文家兼科學家古爾德40歲時,被診斷出胃壁有致命的癌細胞形成,該疾病的存活期中位數約為8個月。古爾德進一步研究後,找到和他最早得到的資訊很不一樣的說法;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存活期望值(也就是平均值)遠高於8個。他注意到期望值和中位數的意思根本不同。中位數的意思是,約50%的人不到8個月就死亡,50%的人則活到8個月以上。但是活下來的人,生命長得多,大致上和普通人一樣長,活到保險死亡表所預測的平均73.4歲左右。這裡有不對稱存在。死去的人很早就死亡,活下來的人則活很久。每當結果出現不對稱,存活期平均值和中位數就沒有關係。古爾德因此花了一番工夫,了解偏態的概念,並且寫下<中位數不是訊息>一文。不對稱機率的意思是,每一事件的機率不是50%,一邊的機率高於另一邊的機率。不對趁結果的意思是報償不相等。
十、我終生在市場做的事,最好的描述是「偏一邊投注」。也就是說,我設法從稀有事件獲利。這種事件不常重複發生,可是正因為這樣,一發生,報償就很大。我設法不常賺錢、儘可能不常賺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相信稀有事件並沒有得到合理的估價,而且事件愈稀有,價格愈是遭人低估。尼洛設法避開悉有事件,以免受到傷害(大致上這屬於防衛性的作法)。我的方法比尼洛激進得多,因為我會更進一步;我已經將自己的事業生涯和業務安排好,能從稀有事件獲利。換句話說,我的目標是用不對稱的賭注,靠稀有事件賺錢。
十一、我們會見到,分析過去的屬性而做出的判斷,有時可能有用,也可能毫無意義,有時更會誤導你,往相反的方向走。有些時候,市場資料成了簡單的陷阱;這些資料讓你看到和它相反的性質,使你投資錯誤的證券,或者害你管理風險不當。舉例來說,歷史上最穩定的貨幣,去最容易暴跌。投資人因為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的貨幣緊盯美元,以為十分安全而選擇它們,沒想到1997年夏天慘遭痛擊(這些貨幣盯住美元,匯率因此沒有波動,後來卻突然劇貶)。我們可能以太過寬鬆護者太過嚴格的方式,接受過去的資訊,以預測未來。我一向懷疑這種作法,沒辦法接受單以過去的一個時間序列,作為未來績效的指標;我需要遠比資料多的東西,我的主要理由在於稀有事件,但還有其他許多理由。
十二、一直擲硬幣,擲很久的時間,正反機率各半,並將結果記在紙上。如果序列夠長,你可能看到連續8次正面或連續8次反面,甚至各有10次之多。可是你曉得,儘管連續出現多次正面或反面,下次擲出正面或反面的條件機率還是50%。設想這些正面或反面可以為一個人的金庫贏錢或輸錢。多出的正面或多出的反面,偏離了常態,完全可歸因於機運。換句話說,它們可歸因於變異,和假設中的玩家擁有的技能無關(因為擲出正面或反面的機率相同)。
結語
基本上這本書的領域對我來說是較為陌生的,讀畢全書,只覺得好像抓住某些概念,卻又不太知道自己從本書獲得些什麼。因此上面文句摘述,僅為部分我比較有感覺的內容,不敢自言屬本書之精華。相信具有統計、風險、證券投資學識和經驗者,自行研讀本書,應該可以得到更多和更正確的領悟。
-------------------------------------------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2014-05-14 06:11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大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T08:00:00Z
官方網址: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
Nassim Nicholas Taleb致力研究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擁有華頓學院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二十年,之後在二○○六年成為全職哲學隨筆作家和學術研究工作者。
塔雷伯提醒我們,人是透過存活者偏誤的透鏡看這個世界──我們往往只看到做特定某件事的少數幾位贏家,而不是許多輸家。記住隨機性可能愚弄我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倒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
【摘錄】序:不必把知識看得那麼重
本書是由兩樣東西合成的。一方面,是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整個專業生涯都在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而且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沉迷於美學和熱愛文學的人,願意被經過整飭、精鍊、具有原創性和品味,任何形式的胡說八道所愚弄。我沒辦法不當隨機性傻瓜;我能做的,是將它局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這樣的想法來自直覺;這本個人隨筆,主要是討論作者在風險承受實務方面的想法、掙扎和觀察到的事情,不是論文,而且絕對不是科學報告。這是為了好玩而寫的,目的是讓人讀來(大抵)有趣,而且是帶著好玩的心情去讀。十年來,關於我們應對隨機性的偏誤(後天習得或與生俱來),論述已多。寫本書第一版時,我立下的準則是避談⒜不是我在這個主題上親眼目睹或獨立發展出來的任何東西;以及⒝我還沒有吸收消化得夠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寫出這個主題的任何東西。只要有一點點覺得像是在工作,任何東西都不用。我也必須刪除看起來像是到圖書館找來的內容,包括在科學上頻頻提及他人,以自抬身價的攀龍附鳳內容。我試著不引用並非從我的記憶自然跳出的話語,和並非這些年來我熟讀的作者寫的文字(我討厭隨機使用前人的智慧—稍後還會談更多)。言語比沉默有價值才開口。
這些準則依然不變。但人生有時需要妥協:在讀者和朋友的壓力之下,我在目前這個版本加進一系列非侵入式的章節附註,導向相關的文獻。大部分章節,我也添加新的材料,最明顯的是第十一章。整個算起來,本書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知識上有很多處理機率和風險的方法—對不同學門中的人來說,「機率」的意思略有不同。在本書,機率是極為計性和文學上的東西,有別於計量和「科學」(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警告要敬經濟學家和財務學教授而遠之,因為他們傾向於堅決相信他們知道某種東西,而且那種東西是有用的)。我根據休謨(D. Hume)的歸納問題(或者亞里斯多德的一般性推論)來闡述,有別於賭博文獻的範式。本書中,機率主要是應用懷疑論的分支,不屬工程學門(儘管數學妄自尊大,喜歡處理這個主題,但是和機率微積分有關的問題,價值只能作為註腳而已)。
怎麼做呢?機率不只用於計算骰子每一面出現的機率,或者更為複雜的變化用途;它是指接受我們的知識缺乏確定性,並且發展各種方法以處理我們的無知。在教科書和賭場之外,機率幾乎不曾以數學問題或動腦遊戲的形式現身。大自然不會告訴你,輪盤賭桌上有多少個洞,也不會以教科書的方式提出問題(在真實的世界中,我們猜測問題所費的心力,必須多於尋求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機率思維核心,是考慮可能發生另類結果,也就是世界可能不一樣。其實我的整個事業生涯,都在抨擊機率的計量使用。雖然在我看來,第十三和第十四章(談懷疑論和斯多噶哲學)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大多數人卻側重於第十一章誤算機率的例子(顯然是到目前為止,本書原創性最低的一章,因為我把所有文獻上的機率偏誤都壓縮在那裡)。此外,雖然我們對硬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中的機率可能有若干理解,以及儘管專家大吹大擂,我們卻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機率所知不多。
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有幾個地方引起混淆。就像我們的大腦不容易理解機率的細微差別(大腦總是把事情過度簡化為「非有即無」),我們很難解釋本書的觀念是「事情比我們所想的要隨機」,而不是「一切事情都隨機」。我不得不面對「塔雷伯這位懷疑論者,認為一切都是隨機,以及成功的人都只是運氣很好」的說法。被隨機性愚弄症甚至影響廣為人知的劍橋聯盟辯論(Cambridge Union Debate),因為我的論點「大部分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成了「所有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在我此生最有趣的辯論之一中,我顯然敗在可畏的戴斯蒙•菲茨傑拉德〔Desmond Fitzgerald〕手下—我甚至差點換邊!)。誤將不恭當作傲慢(我在傳遞訊息時注意到這一點)的同樣錯覺,使人將懷疑論和虛無主義混為一談。
我要在這裡澄清:機運當然眷顧做好準備的人!努力工作、準時現身、穿一件乾淨的襯衫(最好是白色)、噴芳香劑,以及其他一些這類傳統的作法,對成功有助益—它們當然必要,但可能不夠充分,因為它們不會導致成功。這同樣適用於堅持、固執和不屈不撓等傳統的價值:它們必要,非常有必要。一個人必須出去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這表示到彩券行走一趟會使你中獎?技能當然重要,但在高度隨機的環境中,它們的重要性低於牙科那一行。
不,我並不是說祖母告訴你的工作倫理價值錯了!此外,由於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的「機會窗口」造成,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務必把握你的時運!
----------------------------------------------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隨機騙局
前言:
真是漫長的的等待,四、五月沒有吸引我的新書想買,直到這本書的出現。塔雷伯是極度讓我產生共嗚的作家,因為他走的路線與我相近,但非主流。為啥我的書跟外面不一樣?嗯,書皮太醜,我先撕掉了。這美編該去重修設計。本書可以再改良,會更有賣相,封面設計、書名,和翻譯內容都有進步的空間。譯者是我認定有水準的名單之一,但跟黑天鵝效應相比,會感受到沒抓到作者的神韻,很多語意無法詮釋到極致的感覺,就是差那一點點感覺,一點點奔放的感覺。或許是我對本書期望太高也說不定,我中了定錨效應!!
隨記:
P.25 我的座右銘是:我的主要活動是戲弄那些自視甚高和把他們的知識品質看得太重的人。
P.26 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證據,發現大自然特地把我們設計成會自我欺騙。
P.26 機率:它是指接受我們的知識缺乏確定性,並且發展各種方法以處理我們的無知。
P.26 本書的機率思維核心,是考慮可能發生另類結果,也就是世界可能不一樣。
P.28 大腦總是把事情過度簡化為「非有即無」。
P.29 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的「機會窗口」造成,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務必把握你的時運!→作者要表達的是萬事皆備,唯欠東風。要成功,事前的準備只是基本,但能不能成功,時運對否才是關鍵。
P.32 新聞這一行是純娛樂,不是為了追求真相。
P.35 和聰明人交談與書信往返,比起單純跑圖書館,對個人啟發是更好的引擎。→這是小國的悲哀,如果母語是英語該有多好,潛在朋友圈一下子,從2千6百萬變成26億。
P.45 這個世界誤將運氣認為技能的習慣,最為盛行、也最為明顯。
P.48 只要你相信「簡單至上」,簡化就會帶來危機。
P.52 如果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麼某件事有多常成功一點也不重要。→期望值為負的不值得去做。
P.66 科學家發現,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似乎主導人類的大部分行為,它會啟動正面的反饋,或者說是良性循環,但隨機而來的外部刺激力量會引發反向的動作,造成惡性循環。
P.83 席勒以暢銷書《非理性繁榮》出名,但懂門道的人知道他對市場的隨機性結構(以精確的數學表示)見解精闢。→ 列入書單
P.85 如果複雜的觀念沒辦法減化成新聞媒體喜歡的說法時,人們常常就誤會以為提出觀念的人本身混淆不清。→新聞媒體要的是對或錯、黑或白,不愛模糊空間。但事情的原理不是如此簡化。
P.88 我是隨機性的實踐者,發現大部分如詩般押韻的格言大錯特錯。→這句話有感觸,押韻之文學很有美感,但共嗚下居然是錯誤的訊息,這要留意。
P.114 聰明人聽意義,傻瓜只顧雜訊。→文字有兩層表現,一個是抽象意含,一個是文詞字義。
P.120 Alan Sokal -知識的騙局(Fashionable Nonsense)→列入書單。
P.142 組織並不會像大自然的活生物那樣繁殖,達爾文的觀念是用來談繁殖的適應性,不是談生存的適應性。問題出在隨機性。一旦把隨機性注入一個系統,結果可能令人相當瞠目結舌:看起來像進化的現象,其實可能只是轉向,或者是退化。→我懷疑一萬年前人類身高是三公尺以上,但現在不到二公尺,這是進化還是退化,或者只是轉化?如果再推論下去,巨石陣的巨石如果是由十公尺的巨人做出來的,那會不會只是他們的積木遊戲,而不是不可思議的工程?
P.149 我的看法是市場比較有可能上漲,但操作上最好放空,因為市場萬一下跌會跌的很慘。→機率看多方勝算高,期望值是看空方高。這之間就是作者一直在表達的機率偏誤概念,也就是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還要加入期望值。
P.150 我毫不掩飾自己茫無頭緒,我對市場沒興趣(沒錯,我是交易員),不做預測。我接著向他解釋我對隨機性結構的一些觀念。→這段話點明了,作者不在乎ECB做什麼、Fed講什麼,他只在乎反向期望值會增加多少。也就點出一種操作策略,在連續上漲後,再上漲的機率和期望值的變化,那耐心等待反向趨勢發生,而一年就賺那一次的波動。簡單說就是賺稀有事件的錢。我能體會,因為我的系統核心概念就是賺意外!!其他時間我只求損益兩平。
P.151 我終生在市場做的事,最好的描述方式是「偏一邊投注」。也就是說,我設法從稀有事件獲利。這種事件不常重複發生,是因為這樣,一發生,報償就很大。我設法不常賺錢,盡可能不常賺錢,導理很簡單,因為我相信稀有事件並沒有得到合理的估價,而且事件愈稀有,價格愈是遭人低估。→作者把祕密說出來,我擔心,近期市場會受此影響。知道的人越多,期望值就會偏低,就目前機率來看已漲五年了,從此點開始每月放空選擇權應該是個不錯的策略。但我也不知道這隻黑天鵝是站多方還是空方,如果是多方,那就慘了,再漲五年,玩死空軍。雖然大家知道遲早會跌,但不知道撐不撐得到,或許最佳策略是減碼!
P.153 教授在計算學生平均分數時,會剔除稱作離群值(outliers)的最高和最低觀察值,然後計算其餘分數的平均值,不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不好。→科學技巧在經濟學是盲點。
P.168 你不能在邏輯上從「不曾下跌」隨便跳到「不會下跌」。市場可能改變;我們可能無法從歷存資訊去充分了解市場。→沒辦法證明是存在,不代一定是不存在。
P.168 用過去的資料否定假設,而不是證實假說,會比較保險。
P.172 我們不能從隨機環境的單一實驗推斷太多事情,一個實驗需要能夠重複進行,才能顯現某種因果成分。
P.173 我最不需要的是滿口哲理,卻落到附近麥當勞打工。在我看來哲學是給時間太多的人耍嘴皮子用的。→看來別對哲學太深入,不夠務實的學科,思考很重要,但思辯要留心,像白馬非馬這種思辯就不該深入去想。
P.180 就像帕斯卡,我因此要說出如下論點。如果統計學在任何事情上對我有幫助,我會去用它。如果它構成威脅,我就不用。我要接受過去能給我的最好東西,但不受其害。因此我會去用統計學和歸納方法積極下注,但不會用它們管理我承受的風險。
P.180 執行操作策略之前,就知道哪些事件會證明他們推測錯誤,並預留操作錯誤的迴旋空間。這稱作認賠停損,也就是在預設的出場點,保護自己不受黑天鵝傷害。我發現非常少人這麼做。
P.185 一個人只有少許的機率知識,會比完全不懂機率落到更慘的下場。→懂得勝率99%,但不知道期望值是-1。這是種悲劇。
P.192 你富有之後,搬到有錢人的社區去住,卻因此顯得貧窮。
P.194 致富只是自私的行為,不是社會行為。資本主義的優點,在於社會能夠利用人們的貪婪而運作,不是靠他們的慈悲。
P.196 存活者偏誤的意思是說,表現最好的一個能見度最高。→大部份在墳墓園裡不作聲
P.220 研究工作和新聞報導類似,沒有得到任何成果,就不會發表。→研究報告可能只是極端值的成果。
P.222 在掌握遠比現在多的資訊之前,寧可保留判斷,因為這樣比較安全。
P.228 經濟學發展為一門科學,什麼地方出了差錯?答案是:一群聰明人覺得非用數學來告訴自己「他們的想法很嚴謹,他們的學科是一門科學」不可。有人倉促間便決定引進數學建模技巧,卻不考慮他們使用的數學種類,對於他們想要處理的問題種類限制很大,或者他們也許應該注意數學語言的精確性,可能使人相信他們擁有解決方案,其實沒有。他們所用的數學真的無法在真實世界中運作,原因可能是我們需要種類更為豐富的方法,可是他們拒絕接受「一點數學都不要有,可能更好」的事實。
P.229 數學在我們隨機性世界中,只是一種思考和冥想方式,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作用。
P.232 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非線性效應。
P.238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步都要優化,這將耗費我們數量無限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大部份是直覺反射,不含思考成分,或極低的判斷力。像呼吸一樣,如果不刻意,它是自動的呼氣吸氣,但如果要控制時,會發現很耗專注力。
P.243 固定的時間會檢查自己的操作績效。你會怎麼查看操作績效:你可能某區間極佳某時期極差。哪個期間應該占主導地位?→當下是被問倒,細思我是一個月檢討,但一年才作一次調整。此問題值得留意。
P.245 財富本身真的不會使人快樂,但財富的正向改變,可能會讓人快樂。
P.252 我們的不少問題來自我們以遠快於基因的速度進化,更糟的是我們的基因根本沒改變。
P.254 達馬西奧指出,完全沒有情感的人,連最簡單的決定也做不出來。→很令人驚訝!因為我努力成為不帶情感的思考者,或許有情感才能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
P.259 我是選擇權交易員,注意到人們傾向低估選擇權的價值,因為他們經常無法以正確的心態,評估交付不確定報償的工具,即使他們充分理解數學也一樣。
P.267 我用了一招,以判斷世界上是不是真有什麼大事正要發生。把貨幣、股票、利率,商品等世界上所有相關金融工具的價格和漲跌幅度全放在一起,多年來觀察相同的畫面,日積月累,就產生一種本能直覺,能夠知道是不是有重大的事情正要發生。個中祕訣是,只看變動百分率。除非波動高於平常每日的漲跌幅度,否則我把相關的事件視為雜訊。我根據變動百分率,決定新聞標題的大小,此外,我也不是用線性的方式解讀;某個事件造成2%,重要性不是漲跌1%的兩倍,而是四到十倍。波動七%的重要性,可能是波動一%的數十億倍。
P.267 為什麼我希望每個人學點統計?我會回答:太多人只看解釋。我們沒辦法憑直覺,了解機率的非線性層面。
P.273 我在處理隨機性的生涯中,終於豁然開悟,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自己不夠聰明,也不夠堅強,甚至不必奢望有能力對抗自己的情緒。→作者知道自己不是英雄奧德修斯,而是水手。不必面對女妖,只要把奧德修斯綁緊就算成功了。
P.274 我非常清楚,生氣只是在傷害自己。
P.274 當你直視某人的眼睛,大腦的某部分(比較情緒化的那部份)就會因為互動而啟動和運轉起來。→作者直接把對方當火星生物,而不去看他的臉。
P.291 索羅斯的優點之一,是會很快修改自己的意見,一點也不覺得為難。
P.291 真正的投機客,有別於他人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受路徑相依的束縛。他們完全不受過去的行為左右。每一天都是一張白紙,重新開始。→昨天賣空,今日平倉並大買多。
P.294 大自然並沒有賜給我們清楚的規則。→無從計算真正的機率。
P.297 人們總是把科學和科學家混為一談。科學十分偉大,個別科學家卻很危險。他們是凡人,會被凡人的偏見當蒙蔽,而且還可能比凡人嚴重。大部分科學家都很頑固,否則不會有那種耐性和精力去執行非常艱巨的任務。
P.298 人在面對隨機結果時,必須選擇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方法。→當絕症上身時,你可以選擇對抗或結束。這是你的權利,不該受「當代」價值觀所左右。
P.303 下次運氣不好時,請開始強調個人優雅,不管什麼情況,都要展現穩得生存之道。→逆境時更該穿的得體,舉止表現的優雅,這是一種心境上的美學。會比邋遢和憤怒更讓人另眼相看。最遭的是表現很可憐,卑微的想要別人憐憫。
心得感想:
文中有提到一位記者寫自己的意見比寫書的人要表遠的資訊還多,這讓我驚覺,我的筆記可能加入太多主觀,而不能充分吸取寫書人的知識。
本書在說明不確定性的重要,在審視事件時,別太果斷的看待尤其從結果論是非,作者希望在看事時多保持一分懷疑,少一點極端,能讓你存活的機會比眾人更高一點,套用選擇權概念,買些價外作保險。看似浪費資金,但在意外時讓你保住根基。
如果你因某事而致富,你要做的事是退出!這是種回歸的概念,懂得收手的人才留得住財富。世界首富是極端值,是用70億成就的1人,不該以此為目標。倒是成為有錢人是相對容易的,只要超越90%的人,70億之1與10分之1的幸運機率是差別很大的。
作者近年已偏愛看老書,因留傳下來的書通常有其價值,而現代作品大多是速成,未經洗鍊,就質來看比較差,或許我也該改變一些觀念,追新未必是最佳選擇,雖然舊書有很多資訊過時,但存在的知識價值可能高過新書。
對於成功有新的詮釋,成功者的技術不用最頂尖(只要有一定水準),但時機要抓對,以比爾蓋茲為例,他程式設計不是最頂尖的(寫程式的知道VB地位並不高),但他卡到最佳時機,從賈伯斯那偷得視窗概念做出二流視窗系統windows。
我找到選擇操作的核心概念了!我要做buy call/put!當然不是天天操作,因為勝率只有10%,如果我用耐心篩掉70%的失敗和錯失5%的成功,機率就是5/25,勝率到達20%,再配上期望值,這是我想要的!!
預測上漲或下跌有個迷思,長期來看幾乎預測成功率只有一半一半,那為什麼有些人賺錢,有些人賠錢?我最近體驗到這問題,雖然出於測試系統,但發現關鍵不在預測,而是期望值,通常賺錢時只要一小壓回就平倉,深怕賠光所有利潤,而猜錯邊一定會撐到受不了時才停損。結果就變的很有趣,賺小賠大,給你60%預測力也不夠你燒錢,而如果反過來賺大賠小再搭配60%預測準度呢?你會得到作者所說的非線性報酬,贏者全拿,這也是人類不是天生非線性思考物種,必須後天學習才能懂,也就財富是如此難取得的關卡所在。努力會有相對的回報這是種人類天生的直覺,而且不會懷疑的規則。也是標準線性思考模式。要富有必須打破這個深深烙印在大腦的法則,採取非線性思考,像最基本的運用複利效果。
作者教的建構系統的一個很重要的因子,設計系統要以期望值作設計核心概念,和高風險低報酬時要懂得放棄機會的判斷能力。以最簡單的大盤創歷史新高,大眾普天同慶,加碼再加碼,此時你反而要謹慎,創新高有很高的機會繼續上升,但如果你要的是長期存活在市場,而不是今年股神,明年債奴。你的策略就要改變。
我在想如果是我,會怎麼取中譯書名呢?
隨機下的僥倖、隨機幸運兒?
啊~還是覺得「幸運傻瓜」最貼切作者的本意。
書皮呢?
加點iphone鏡面白和觸感,嗯…一本書的質感就出來了。
[2014年6月8日 補充]
在看王伯達臉書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是改版書,前版是[隨機的致富陷阱],為什麼我會錯過此書呢?現在回想起來,我曾經找過此書,但網路書店都掛絕版沒貨,且二手書更是漫天喊價,所以根本沒機會看到。為什麼我知道這本書是第二版呢?在序文中有提到,作者說他修訂了前一版的內容,那時還不知作者在說什麼,現在事全兜起來了。第一版與第二版內容是有差異的,不能說是再刷書,內容有增加和修改,差異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沒看過第一版。
整理一下版本
---------------------------
隨機性就是指同樣情況採取同樣的作法可能會有N種結果,就像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你跟我。有可能是你真的很擅長某事,但也有可能剛好在當下的環境與其他條件讓你剛好擅長某事,一但時間久了,有些條件改變,自然而然結果也會改變。
很抽象嗎?尼洛是一個保守的交易員,他非常厭惡風險,他的操作目標不是追求最高的利潤,而是避免自己被Fire,他從不讓自己損失超過一百萬美元,問到為什麼他不抱賠錢貨,他總回答,因為受教於某一膽小交易員的關係,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學過機率。而眾所皆知,高報酬總是伴隨著高風險,尼洛只有投資財政部公債,也因此錯過大多數股市的多頭市場。
約翰是一名高收益交易員,雖然沒有尼洛有學問,聰明,體能也比不上尼洛,但是就是賺得比尼洛多許多,添置豪宅,出門開跑車,喜歡冒險的人生,生活風格大概就是像華爾街之狼這般的人物。約翰交易垃圾債卷,但從不懂的賠率,投入市場的時間太短,沒有察覺高受益市場就像一台出奇不意的火車,朝著鐵道上打盹的人駛過來,在上面的人遲早會被碾死。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作者一開始透過這兩名人物,講求本書的核心,隨機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你或許每個月都賺錢,卻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賠掉累積利潤的好幾倍。
同時考慮觀察到與沒觀察到的可能結果
一個人的人生可能有N種可能發展結果,如果必須要重複過同樣的”專業人生“幾百萬次,遭遇厄運的樣本路徑會很少,好運的樣本路徑也會很少。就像一個牙醫師,每天替人鑽牙齒,如果要重新過這個牙醫師的專業人生一百萬次,那麼他的樣本路徑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最好的處境可能是替有錢人鑽,最壞的處境可能是在鳥不生蛋狗不拉屎的某個拖車小鎮行醫。但如果是一名中了樂透的警衛,那麼他人生的樣本路徑範圍可能是這樣,幾乎每一次都會當警衛,而且買好多沒中獎彩卷,但他的一百萬次人生,只有一次會中樂透,後面這個,就是隨機性。
簡單的大腦
大腦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理解隨機性或機率概念,而是為了情緒,栩栩如生的誇張效果而設計,保險業務員的兩套說詞,你會採用哪一套?
說詞A: 根據醫學研究,罹患X癌症的機率是0.002%,因此建議你一定要投保。
說詞B: 小明是我的朋友,上個月還好好的,想不到出國一趟回來就被診斷出罹患肝癌,已經
第三期了,家裡經濟都靠他一個人,現在全家會為了籌措醫藥費,急得像鍋子上的螞蟻,女兒也休學開始出去打工幫忙家計,如果他當初有保這個醫療險,可能就不會這樣。
人類喜歡故事,也容易記得故事,但硬梆梆的數字與計算,通常會排斥再仔細去解讀與思考,這也跟世界日益複雜,我們的心智被訓練的越來越簡單。系統二是懶惰的,新聞或他人格言,通常我們容易就信以為真,不加思索。愛因斯坦曾講,常識不過是18歲以前學得的一堆誤解。
現實產生器與蒙地卡羅模擬器
在三體裡面有提到蒙地卡羅算法,但這裡作者提出的是,利用蒙地卡羅算法的隨機特性,來找出最適合的交易。樣本路徑可以比擬為任何想測量的可能過程與結果。蒙地卡羅模擬器產生出無數個隨機樣本路經分析,觀察這些樣本路徑的普遍特質,也可以設定和現實先似的條件,圍繞可能事件產生出一組模擬結果。遍歷性則是指,把時間拉長或樣本數量提高時,這些隨機樣本序列會看起來彼此相似,像是在短時間內,幾乎每個進入市場的人都會嚐到甜頭,但是時間一拉長,或者採樣的點變多時,幾乎都會在某個時間點經歷黑天鵝事件。
用蒙地卡羅產生器也可以產生敘事文,一般人看不出差異,甚至哲學也是,人們對生活或好的東西,如此錙銖必較,如文學批判上之嚴格,但該理性的事物,卻抱持著如此隨機的態度。
人是健忘的動物,市場上的操作手法與投資人的系統很多,人學歷史是為了要習得教訓,但通常不看歷史的人多,就算看了但仍遺忘的更多,就像跟孩子講水壺很燙不要摸,但他們不上心,除非自己燙傷了。老人通常比年輕人更有優勢,因為他們已具有經歷特殊事件的經歷,因此抵抗力更強。
華倫巴菲特在牆上貼著“歷史”
用消防隊的比喻來說明新興市場奇才卡洛斯
卡洛斯是哈佛的經濟學博士,來自拉丁美洲的一名專門操作新興市場的交易員,在1998年俄羅斯債卷開始往下時,他採取向下攤平的操作,隨著債卷價格越低,買進越多,他每天與許多經濟學家開會討論,『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市場賣過頭了,一直到確定俄羅斯債卷徹底崩盤,卡洛斯也被解僱。卡洛斯一共為銀行賺進八千萬美元,但僅一個夏季,就賠掉三億多美元。這裡要強調的是,消防隊效應,消防隊閒閒沒事幹的時間太長,彼此聊很多事的看法見解會趨同,看對於客觀的局外人來講,會覺得這些想法很可笑。就像卡洛斯服務的銀行認為,為何要投資那麼多錢在一個完全付不出錢養自己公務員的國家?
同樣的情況採取同樣的做法,會有多種不同的結果,這就是隨機性,可是太多人把因為隨機性而得到的成功歸咎在自己身上,而失敗則歸咎在環境上,這也犯了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一名最終失敗的交易員,通常會找證據證明自己的交易是正確的,但說詞反覆,賠錢時就成了長線投資,沒有訂定明確作戰計畫,以因應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沒有已認賠停損的行動修正原來的做法,並且缺乏批判性思維,否認事實。
2017年的長毛象
整個讓我腦洞大開的就是以下這段,很多人錯誤認為達爾文的自我選擇理論是指生存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其實作者指出,達爾文指的是繁殖的適應性,公司組織並不會像生物這樣繁殖,隨機性改變或狀態轉換,這些系統特質又難以辨識,以動物來講,平均而言,動物會適應這種隨機性與系統上的危險,但是並不是每一隻動物都會適應,且不是全部的時間都能適應,一隻動物有可能依照他的樣本路徑分析而活,但時間拉長來看,他的這個樣本路徑可能只適合在當時的系統內。如果時間越拉越長,則他們會越脆弱。
上面這段非常抽象,但概念就是長毛像在冰河時期可以存活,是因為長毛像在當時的各項特質(該段時間的樣本分析)大多剛好適合當時的系統(冰河時期),但如果把時間拉長,長毛像是會越脆弱的,因為隨機性與黑天鵝的擺佈,系統的變化非常多,像是長毛像在現代就得面離棲息地變少,或全球暖化的問題,他們很可能被隨機性擺佈下,越顯脆弱。
所以這可以比喻成,王牌交易員在某一時間序列下,的確是金光閃閃,意氣風發,但隨著時間拉長與系統的變動性提高(市場先生),任何人都逃不過隨機性的手掌心。
------------------------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成名之作
《隨機騙局》(更新二版)
與《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並稱
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
也是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到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本書係《黑天鵝效應》作者的成名之作,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作者簡介: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致力研究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擁有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學位。他在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二十年,之後在二○○六年成為全職哲學隨筆作家和學術研究工作者。著有《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與《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後者盤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各大暢銷書榜多年,儼然已成為文化業、社交圈、知識界的一個試金石。《黑天鵝語錄》(The Bed of Procrustes)則是作者的機智警語錄,道出了最精準的預言。《反脆弱》(The Antifragile)更是黑天鵝世界中極具革命性力量的終極自保手冊(以上各書繁體中文版均由大塊文化出版)。塔雷伯無疑已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思想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遺世獨居,埋首書堆,或者像漫遊者那樣沉思於咖啡館,卻是紐約大學工學院的風險工程傑出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不透明之下的決策」──也就是畫一張地圖和寫一張計畫書,說明我們應該如何活在無法全盤了解的世界中。本書《隨機騙局》係作者成名之作的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譯者簡介:
羅耀宗,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所著《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獲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九十四年度金書獎。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 eBay, 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譯作無數。曾獲時報出版公司二○○二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特約譯者。
----------------------------------------


 

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讀後感1---百萬遍人生
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Fooled by Randomness的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他也是黑天鵝(The Black Swan)與反脆弱(Antifragile) 的作者。Fooled by Randomness是他這三本著作中的第一本,但我卻是最後才看。這本書中的論述,有些可以看出之後兩本書的核心主題。
Fooled by Randomness是一本專門討論隨機事件,如何影響人生、人的看法的專門書籍。
人常忽略隨機的重要性。譬如,我們常自覺已經確實的看到”歷史”了,卻往往忘記,歷史本是有多重可能的。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有位清潔工,贏了大樂透,搬進一個高級社區。他的鄰居,是一位牙醫。兩人約有相等的財富。所以我們認為,在物質財富上,他們是站在平等的地位。
但這個看法有點問題。樂透得主贏得的100萬美金,跟牙醫工作幾十年下來累積的100萬美金本質上是不同的
你可以這樣想。假如這位清潔工,將他的人生重覆活1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他都不會贏得樂透,他就是做著清潔工的工作,領著清潔工的薪水。其中可能只有一次,會出現中大樂透致富的人生。
假如牙醫活一百萬遍他的人生,其中絕大多數,他都可以賺到牙醫等級薪水,累積到可觀的財富。
也就是說,對於中大樂透的清潔工來說,他的人生可能變異性非常大。但對於牙醫來說,他的財富等級的變化,在這百萬遍人生當中,差距不會大太
一個可以很確定賺到的100萬,跟靠很多的運氣才能賺到的100萬,本質上是不同的。
所以作者說:
For one cannot consider a profession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verage of the people who enter it, not the sample of those who have succeeded in it.
你考慮一個職業時,你必需想其中大多數人的平均表現,而不是只考慮當中的成功者。
這就讓我想到投資的應用。
投資時,太多人,就看著主動投資成功者(譬如巴菲特)的成績,然後心生嚮往,認為只要自己做主動投資,也可以拿到好績效。
但是,主動投資者的平均績效,是落後指數化投資的
(這在理論上,在實務上,都可證明)。
也就是說,大多從事主動投資的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投資歷程中,大多將拿到落後指數的成果
這才是大多主動投資者最後面對的事實。
我們可以想一下,假如一個主動投資者將他的投資人生重覆一百萬次,有幾次他會拿到巴菲特般的成績呢?
恐怕是一次都沒有。
為什麼?
你以為巴菲特很常見嗎?
全球只有一位巴菲特,比台灣幾十位的大樂透得主還要少見啊!
而一個指數化投資人,將他的人生重覆一百萬次,可以很確定的,幾乎在每個人生中,他都會確實的拿到市場報酬(扣除掉一些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成本),他幾乎都可以確定拿到勝過大多主動投資人的成績。
幾乎可以確定拿到的好成果,跟要很多機運才能達成的好結果,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請注意,指數化投資不是獲利保證。它只會讓你拿到市場報酬。而市場報酬當然可能是負號。這是指數化投資跟主動投資都無法逃離的風險。)
太多人覺得主動投資太美妙,問題就出在,他們沒到看失敗者。
失敗者當然看不到了。雜誌、媒體、出版社,那一個不是拿投資成功者出來大書特書。
讀者、觀眾,以為他們已經看到了”歷史”,卻忘記主動投資其它許多不同的”可能”。一個幾乎不會被拿出來呈現在大眾眼前,落後市場,大敗潰輸的可能。
書中有個精彩比喻。
有個大富翁對你提出一個遊戲,在左輪手槍的六個彈室中,填入一顆子彈。把彈室轉一圈,對著你自己的太陽穴扣下阪機。假如沒有子彈擊發,富翁給你100萬美金。假如子彈擊發,那就不用再說了,我們都知道後果。
有一個年輕人,玩了三次,還活著,賺了300萬美金。媒體開始大書特書,他是如何致富的。
但假如你夠聰明,你會知道這個遊戲根本不能玩。
而現實金融世界最可怕的一點是,它不像左輪手槍有明確的機率。彈室可能有500個,1000個,其中只有一個裝有子彈。
當有人玩了一百次,都沒出事,媒體就會開始宣傳這是一個”安穩致富”的方法了。


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讀後感3---隨機即可創造好績效
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在投資界,如何衡量一個基金經理人或資金管理者的能耐,最常看的指標就是過去績效。
我們已經知道績效其中有運氣的成份。譬如許多投資者都熟悉一個故事。假如一開始有1000個人。讓他們每一個人丟一次銅板決定這一年的績效。假如是人頭,就賺1萬。假如是數字,就虧1萬。只要遇到一次虧錢,就出局。
在這個完全沒有涉及能力的遊戲中,透過基本數學我們知道一年過後,會有約500人賺錢。第二年結束,會有250人連續兩年獲利。第三年結束,會有125人連勝三年。四年過後,會有62人已經是連續賺四年的常勝軍了。
我們知道這個遊戲純粹是運氣。但假如你把這些人丟入真實世界中,就開始會有新聞台與媒體專訪,說這位經理人是如何有遠見、如何有紀律、如何用功等等。人就是會找理由來解釋。
人就是不太能接受用”運氣”來解釋事情。
(特別當這個”成功者”是自己時。沒有人會接受自己的成功是來自運氣,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提出的另一個實驗。
一樣一開始是1000人開始。但遊戲對他們不利。他們要從瓶中抽球來決定今年的報酬。假如是黑球,那麼他這年獲利1萬。假如是紅球,則是虧損1萬。
但瓶中黑球跟紅球的比率是45:55。也就是說,基本上,這個遊戲的期望值是10000*0.45+(-10000)*0.55=-1000。是一個期望值為負的遊戲。
這樣一個遊戲,我們預期在第一年結束,會有約450人是賺錢的。第二年結束,還是有203人賺錢(450*0.45=203)。第三年結束,還有91人賺錢。第四年結束,有41人賺錢。
重點來了。
在一個期望報酬為負的遊戲中,只要一開始的參與者夠多,光靠運氣,還是有人會拿到長期傑出報酬。
這不正是主動型基金業,主動投資者的狀況嗎?
根據基本的加減法即可證明,主動投資是一個整體而言落後市場的遊戲,期望值為負。(負號代表的是落後市場,不是小於零)
而因為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眾多,你還是會看到十年下來,打敗市場的經理人。
太多的媒體報導,就直接把這個成績歸因於努力。但實際上,光是運氣就會帶來相同的效果。
(我沒有說傑出經理人都是運氣。這段文字的意思是,他們有可能是因為運氣也可能是因為能力,而拿到好成績。主動投資的信從者,往往犯下太快,太直接把績效全部歸因為能力的錯誤。)
再來,參與人數與可以拿到的最好成果直接相關。
譬如剛才那個45%賺錢,55%虧錢的遊戲。
假如一開始的參與者是2人,你說你有多少機會看到一個人連賺十年?
可以確定,機會非常非常低。
假如一開始的參與者是100萬人,你應該可以非常肯定,一定有不少人連賺十年。
最好的成果有多好,參與人數比遊戲的勝率還要重要。
所以當”一個人”跳出來說,”我有十年的好績效”時,這句話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我們需要知道,十年前,當初開始時,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投資相同的市場。假如一開始人很多,譬如一百萬人,那麼出現一個好成績者,說實在的,其實沒什麼。
但假如一開始只有五個人,那麼這一個人連續十年的好績效,就是一句很有份量的陳述了。
所以,重點是,看到個別好成績,一定要懂得退後一步看整體。
這裡就可以看出一個對比。
雜誌、基金獎,專門講各別好基金、好經理人的成績。
但假如你是一個夠”精緻”的投資人,你會懂得看整體。看 SPIVA 、Vanguard的研究報告,看看整體來說,到底有多少人在參與這個遊戲。除了成功者之外,那些上不了檯面的失敗者有多少。
只看個別基金,單一經理人,你很容易被催眠。
看整體,你會有比較健全的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