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多公里黑潮!台日合作航海實驗大成功
民視影音    民視影音2019年7月9日 https://tinyurl.com/y67zwzdr
為了證明日本人的祖先可能來自台灣,日本科學博物館與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重現3萬年前古人類跨越黑潮的航海實驗。歷經三年的時間,這個月7日以一艘仿造7500年前的獨木舟,跨越200多公里的黑潮,9日上午成功從台東抵達日本與那國島,用行動證實古人類可能從台灣移民到琉球的推論。
一行人戴著帽子在大海中載浮載沉,五個人握著划槳齊心協力的划向岸邊,在眾人的熱烈歡迎中,圓木舟順利上岸,經過將近兩天的努力,靠著這艘小小的獨木舟,終於成功抵達沖繩「與那國島」。
這個壯舉是由日本科學博物館和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在7日中午採用仿古的圓木獨木舟,從台東烏石鼻漁港經過兩天航行,在9日上午10點多終於到達日本,為的是要驗證史前居民如何跨越黑潮抵達日本。
從台東到日本最南端「與那國島」,一共有5位划手,其中4名日本人和一位台灣人,還有一個是女生,總航程226公里,就坐在這長7.6公尺、寬70公分,小小的獨木舟上,耗費46小時。
為了徹底重現三萬年前的場景,不使用衛星導航、羅盤和地圖,附近的戒護船也不能引導,必須靠太陽和星象來區辨目標方向。
這個計畫從三年前開始,歷經兩次失敗,如今終於成功,未來希望能夠投入史前海洋文化的研究計畫,讓台灣跟鄰近國家共同挖掘「史前時代的互動」。
(民視新聞/李育翰 台東報導) https://tinyurl.com/y67zwzdr

千里眼!他用肉眼從太魯閣看到155公里外與那國島 列印
 分享千里眼!他用肉眼從太魯閣看到155公里外與那國島到Facebook 分享千里眼!他用肉眼從太魯閣看到155公里外與那國島到Line
日本學者海部陽介在2017年於花蓮太魯閣,用肉眼看到155公里外的與那國島,再以相機拍下這座島嶼。(圖中間位置)。(記者黃明堂翻攝)
2019-07-10 08:56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真有千里眼!日本人類學者海部陽介推測從台灣划船到日本與那國島,是日本人祖先移民的路徑之一,為了驗證,他前年曾登上花蓮太魯閣海拔1千多公尺山區,花了3天,肉眼看到直線距離155公里外的與那國島。
 日本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教授是「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主持人,他曾用肉眼從太魯閣看到與那國島。(記者黃明堂攝)https://tinyurl.com/y5m3telr
日本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教授是「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主持人,他曾用肉眼從太魯閣看到與那國島。(記者黃明堂攝)
昨天日本獨木舟抵達與那國島的台灣出發地是台東縣長濱鄉烏石鼻漁港,直線距離205公里,台灣距與那國島最近的是宜蘭110公里。
台灣面積是日本與那國島的1253倍,在天氣良好的條件下,從與那國島看台灣,1年當中也只有約10天可用肉眼可以看到中央山脈,從台灣要用肉眼看與那國島,更是大海撈針了。
史前館副研究員林志興說,日本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教授是「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主持人,造舟航行來驗證3萬年前日本祖先從台灣移民的可能性,如果這個移民路徑是真的,為何要移民?
林志興說,若從台灣可以看到與那國島,就可能形成動機之一,於是,海部陽介透過網路搜尋到曾有人在新北三貂角看到與那國島,也有人說中央山脈看得到,他親身實證,果然於2017年在太魯閣海拔1千多公尺的山上找到。
林志興說,海部陽介足足花了3天的時間耐心等待,終於等到最佳時機,以肉眼看到與那國島,再用相機拍下這座100多公里外的島嶼,去年3月曾在日本發表「從台灣可以肉眼看到與那國島」。
林志興說,其實人類自古有冒險犯難的特性,就算肉眼看不到,在茫茫大海中也有探險精神 https://tinyurl.com/y5m3telr


沖繩人祖先來自台灣? 3萬年竹筏解密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6-01 23:57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史前館用7根巨竹模擬史前人類從台灣駛往沖繩的古船。 圖/史前館提供
史前館用7根巨竹模擬史前人類從台灣駛往沖繩的古船。 圖/史前館提供
沖繩人的祖先來自台灣?為解開此一歷史之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合作,重新打造三萬年前從台灣航向沖繩的竹筏「IRA2號」,九日將在東海岸啟動試航。日本NHK電視台將於七月八日播出這段「航向三萬年前」的歷史之旅紀錄片。
近年沖繩列島出土頗多兩萬多年前人類骨骸,日本國立科博館「人類史研究群長」海部陽介,根據動物分布、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前居住在沖繩列島上的史前人類,可能是從台灣經海路遷徙而來。
然而,三萬年前的史前人類,有足夠的能力跨越黑潮,從台灣航海到沖繩?日本國立科博館因此找來史前館合作「三萬年前的航海—跨越黑潮實驗計畫」。經過一整年的數據研究、調整和修正,並參照划船手建議,打造模擬三萬年前航海工具的竹筏「IRA2號」。
史前館指出,去年打造的「IRA1號」,由十一根巨竹組成,重八百公斤。經過航行後,海部陽介與划手均認為船身太長太重,影響船隻轉向與速度。重新改良打造的「IRA2號」,由七根巨竹組成長度縮短、寬度增加、重量約五百公斤。
此次試航的划手,分別來自日本、台灣與紐西蘭。其中來自台灣的划手宋元開六十四歲,曾從花蓮划獨木舟到過日本與那國島。
史前館副館長林志興表示「IRA2號」九日於長濱鄉烏石鼻海灘舉行啟航儀式,接著在烏石鼻至宜蘭、花蓮外海等東海岸試航,終極目標是在明年跨國航行,由台東長濱航向日本與那國島,解開三萬年前史前人類的渡海之謎。


【投書】施柏榮:帝國的島、東海的國──沖繩高江事件與「琉球處分」
By 作者: 施柏榮,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進入7月中旬後,似乎是因為暑假的緣故,那霸市即使入了夜,還是能夠感到喧囂。走在國際通、一銀通一帶,仍然可以聽見從店家傳來沖繩特有的「琉樂」,是由鼓樂敲擊聲,以及「三線」此種群島特有的樂器所組成的樂音。除了東方臉孔外,也還能不時看得見手拿了啤酒的白人臉孔在巷弄中穿梭著,從他們略顯拘謹的神情來看,應該是駐紮在沖繩的美軍。這個「國」的消失,正演繹著一片大洋的歷史,先是「東海」,再是「太平洋」。
▋這裡曾經是東海的「國」
西元1872年,歷經4年劇烈革新的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將「琉球王國」改為「琉球藩」,並且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將關於琉球的所有事務,納歸在內務省下管轄。這在歷史上稱為「第一次琉球處分」。
2年之後,與台灣有關的「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國承認了日人出兵是保護琉球人的「義舉」,等同於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與琉球的藩屬關係在1874到1879年這段時間中,琉球王國雖多次派要員前往清朝尋求國際干預,但始終乏力,在1879年3月,日本廢除琉球藩,設置「沖繩縣」。史稱「第二次琉球處分」
二次大戰之後,美軍代表盟軍接管了琉球,並且在1946年成立了「沖繩民政府」;1949年在宮古、八重山地區則成立了「群島政府」。這段期間,美軍為了防止東亞全面受到共產勢力的「赤化」,因此在沖繩當地徵收了大量土地作為軍事基地;也正因為此舉,出現了沖繩「復歸」日本的輿論。加上日本政府的大力干預,1969年沖繩本島以及群島又復歸日本。而在日本本土,也有部分學術論述,將這次復歸稱為「第三次琉球處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第一次、第二次的琉球處分,是清國與日本在東海權力關係的重構;第三次的處分則較為特殊,可以從中看見另一種權力關係的鞏固或構成。也就是說,如果第一、二次是意味著清國、日本權力的消長,但第三次並未發生這樣的情況;以這個角度看來,沖繩復歸反而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美國、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或國族矛盾,而更加鞏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太平洋戰略格局。
所謂的「處分」,始終是富含著意義的──沖繩的處境並不是由生活在當地的人所決定,而委身於國際政策利益之下。
在黃昏的時候,經過一家賣著琉球手工藝品的店家,店內的牆壁上貼著一張過期的宣傳單,上頭用漢子寫著「高江」兩個字,也許是因為我看了許久,又看似在一旁拿著手機查了些什麼,店員走了過來,用簡單的英文對我說:「這個活動已經過期了。」
在短暫的交流之中,明確可以感覺到沖繩人對於美軍駐守在此的負面心情。有意思的是,她說:「美軍基地非常破壞這個地方的生態。」
高江事件──第四次琉球處分?
這張傳單所說的是發生在2016年秋末的「高江事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2016年底,要在高江地區完成直升機坪的興建,但受到高江當地居民的大力反彈。日本政府有鑑於當地警力不足,便從大阪府調動人員來高江地區,但在現場,少部分年輕的警員卻用「土人」、「支那人」來辱罵抗議的民眾
瞭解這個事件之後,我一直在心裡回想,是不是曾經有相似的事件可以比擬?雖然在某些元素類似1966年「三里塚事件」(同樣與徵收民間土地、興建機場設施有關),但高江事件,似乎又多了許多「國族」的元素,尤其在這個帝國的邊緣。去年「土人事件」發生之後,高江地區成為了沖繩輿論關注的地方,然而美軍直升機的機坪工程,卻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持續興建著。
今年7月11日,大約上午11點,高江居民目睹一架美軍魚鷹直升機,首次在這個新設的機坪起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才又飛離。但相關的各種輿論中,讓人感到最有「刺點」的文字卻是「第四次琉球處分」這個用語,隨著2016年秋末的「高江事件」,成為極富政治意涵的語彙。
▋所謂的和平?
與店員交談之後,走在那霸最熱鬧的街道之上,想起全球大概少有一個地方的道路,曾重複歷經右駕、左駕(美軍接管)再到右駕(沖繩復歸)
辱罵的詞語中,「土人」反映的是日本國內長期存在的族群位階,直到如今,日本國內仍然藉由某些論述,來給予沖繩人一種「類他者」的形象,包括如今在日本學術上仍然興盛的「人種學」。而「支那人」則是更深層的矛盾。會以這樣的詞彙來指涉抗議的高江居民,則是因為日本本島認為此次的事件,背後是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與煽動,因此更被賦予了「不忠」、「背叛」的形象。
何以一個島如今會乘載東亞最深層的歷史情緒?這裡,曾經是東海上的國。
隔天步行到那霸市區東南的「与儀公園」,這裡被視為是那霸市最好的賞櫻之地,在盛夏的此時,則盛開著扶桑花。我在公園一隅看見一塊石碑,上頭寫著:「恆久平和」,並刻著日本憲法第9條: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為何去年秋天發生的「高江事件」這種如此富含國際政治意涵的事件,反而會把「環境保育」視為論述的核心(高江地區沿海一帶,有大片未被破壞的原始林,而基坪新建地區則會將原始林相抹去)。也許,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來說,已然瞭解無論是何種方式,最後都可能導向某個「大國角力」的權力結果
記敘到最後,當要從夏天的那霸離開了,才突然發現「帝國的島、東海的國」──這個為文章所下的主標,似乎也如此適合台灣。聽著遠遠的「琉樂」,我想,如果琉球王國還在,那她將會是如今離台灣最近的國家吧。
晚安,沖繩王國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東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花蓮文學獎等。)

2017-07-19_091416  


2017-12-01_104002

日本有兩個因素,可能為保衛台灣遭受中國攻擊,第一是日本會延續70年的美日安保條約,對共同危險採取行動,第二,是如果解放軍侵台,進行海上跟空中封鎖,那離台灣東岸只有110公里的與那國島,也會是封鎖區,如此一來,日本自衛隊就會展開行動。 習近平求連任將「強吞」台灣? 專家:日本或被逼參戰 https://bit.ly/2WBLqG3

 


魚夫:要去海角七號阿嘉的家嗎?那得先經過恆春縣城的古城門……
By 作者: 魚夫,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年輕時我喜歡騎著摩托車,一路海風吹拂,猶如身騎飛龍耳生風,直奔恆春縣城。
說她是城,沒錯,這是台灣最南端的清代古城,而且是目前全台灣唯一將四方城門全部留存來下來的古城。後來我又知道,原來這背後還有一段慘烈的戰爭故事。
1874年,清國藩屬琉球王國派往朝貢的代表因海象不佳、造成船難,船上諸人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一帶。當時的高士佛社原住民為了保衛家園,乃出草擊殺登岸的54名琉球人。當時琉球不只是臣服於中國,也受到日本薩摩藩的控制,同時又因日本國內在1867年後展開明治維新,傳統武士不但被改稱「士族」,也面臨失去家業的情況,造成社會人心惶惶。其中「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力主征韓以緩和國內的壓力,奈何遭到否決,西鄉等征韓派不得不下台回歸故里,但是日本政府一方面也往南相中了台灣。
西鄉從道是西鄉隆盛的弟弟,又是薩摩藩士族,中央為了安撫西鄉的龐大勢力,任命西鄉從道為中將,官拜臺灣蕃地事務局都督,率軍於1874年(清同治13年)5月12日,從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日軍陣容約3,600餘名,船堅砲利,原住民不敵,只好投降。但台灣本瘴癘之地,其後日本士兵死於瘧疾者眾,只好議和,後來由清國以10萬兩白銀「撫卹」、40萬兩「購買道路房屋」了事,其實是賠償,雖失了裡子,也還算保住了面子;日本則在拿錢後退兵。
清國政府從此深知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開始轉為積極治理,興築恆春縣城,而擇址的根據,則是依勘輿之術來論斷。以車城南邊15里的猴洞為建城寶地,取其四周巒頭山脈,分別為三台山(原稱硬仔山)、龍鑾山(原稱赤牛嶺,今復舊稱)、虎頭山與西屏山(太平頂山,今復舊稱),在風水上符合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而城內的猴洞山(舊名饕山)就是龍脈吉穴所在,廟宇最多。
恆春南門。魚夫攝。
城牆工事在1875年的11月5日開工,1879年的9月1日落成,周長有880丈(約2,600公尺),使用紅磚和咕咾石(珊瑚礁石灰岩)等建材堆砌而成。城基厚2丈、外牆高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6尺,開有東西南北四方城門,每處城門外皆有壕溝,城門處設有橋樑連絡,並且在各個城門之間設有砲臺。其中南門又別稱「明都門」,至今城樓保存最為完整,兩側城牆因道路計畫切開成一圓環道路。假如拾級而上,就可以順道繞行城垣一周,行經各處城門,是現在觀光客最愛的行程之一。
說來有趣,恆春城原本是為了防禦日人再度入侵而建,到了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1908年曾因颱風受創,但並沒有遭日人拆除;而1935年(昭和10年)的12月5日,居然還被指定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戰後又歷經天災人禍,1963年及1968年且因闢建道路,再度拆除部份城垣。1979年保護古蹟的意識抬頭,恆春縣城一度被列為一級古蹟,交通部補助經費,委由屏東縣府先針對南門進行修繕,1983年又重建東門城樓。但整修過程弊端重重,東門城竟在1998年因白蟻蛀蝕而再度傾圮,所以現在只剩南門城樓讓人憑吊。
現在要是到墾丁遊樂,民宿往往盛行地中海或南洋風格,但一旦來到恆春縣城則古意盎然,不只隨處可見漢文化閩南式建築的官署與廟宇,許多老街名如縣前街、西門街、打鐵街、南門街、客人街、東門街、北門街與土地公街等,打聽一下,頗值得身著細肩背心,下著熱褲,足下人字托徜徉其間。且自從電影〈海角七號〉一炮而紅後,「阿嘉的家」也成觀光亮點了。我有一回返鄉掃墓,居然從長輩的閒談中得知阿嘉的家,聽說原本是我家族中人所擁有,想來世界很小,也真是有趣啊!

2017-07-19_1038412017-07-19_103747  


(7) 徐宗懋圖文館 - 1930年代,琉球那霸近郊琉球人的中國人風格墳墓。琉球原為中山王國,受明朝皇帝冊封,福建36姓族裔曾遷居琉球,興建孔… | Facebook

2023-07-15_2043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