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桃園廳警部志波吉太郎的《廣東語會話篇》、1919年劉克明的《廣東語集成》、1932年臺灣總督府編印的《廣東語辭典》、1933年日本警察河野登喜壽的《廣東語研究》以及菅向榮的《標準廣東語典》等

菅向榮-標準廣東語典: 附臺灣俚諺集.重要單語集-菅向榮


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 還有3梯次
台灣新生報 2017/07/10 00:00(8小時前)
為讓更多民眾瞭解台中客家民居建築之美與歷史文化發展,台中市政府今年規劃4梯次「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活動(如上圖),首場活動展開,不僅帶領民眾參訪大肚區磺溪書院、石岡區土牛客家文化館與豐原區涂家夥房,更聘請客家文史專家聞健解說客家建築工法美學,精湛生動的解說讓參與民眾如穿梭在時空隧道回到古代體驗。
市府客委會舉辦「2017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活動」,今年暑假共開設4個梯次,6月16日開放受理報名後,不到1天各梯次均報名額滿,共吸引140位民眾參加,不少視障朋友也共襄盛舉。
客委會主委劉宏基表示,除今日活動外,之後於7月20日、8月12日及28日還有3梯次巡禮,盼透過保存至今難得一見的建築雕琢工藝與人文歷史資產,帶領民眾欣賞客家先民的建築技藝,提升對客家文化瞭解與認同,充分認識客家建築特色,並賦予文化傳承意義。

古建築之美 提升客家認同
www.101newsmedia.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9日, 2017
(圖/取自台中市政府)
為讓更多民眾瞭解台中客家民居建築之美與歷史文化發展,台中市政府今年規劃4梯次「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活動,昨日首場活動展開,不僅帶領民眾參訪大肚區磺溪書院、石岡區土牛客家文化館與豐原區涂家夥房,更聘請客家文史專家聞健解說客家建築工法美學,精湛生動的解說讓參與民眾如穿梭在時空隧道回到古代體驗。
市府客委會舉辦「2017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活動」,今年暑假共開設4個梯次,6月16日開放受理報名後,不到1天各梯次均報名額滿,共吸引140位民眾參加,不少視障朋友也共襄盛舉。
客委會主委劉宏基表示,除今日活動外,之後於7月20日、8月12日及28日還有3梯次巡禮,盼透過保存至今難得一見的建築雕琢工藝與人文歷史資產,帶領民眾欣賞客家先民的建築技藝,提升對客家文化瞭解與認同,充分認識客家建築特色,並賦予文化傳承意義。

2017-07-09_211836  


香港回歸後 港府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宋宇娥 吳湘屏 香港】香港回歸後 港府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 客家電視台 - https://goo.gl/z1Dse2
香港主權移交以後,中文課程教育改革一直成為香港教育局的重點,2008年推出撥款計畫後,香港「普教中」學校數量開始上升,所謂「普教中」就是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語教學,去年香港有一半以上,510間中小學推行普教中,這樣的教育政策,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移入,有人擔心普通話,有朝一日將取代廣東話,事實上,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迫使香港的客家話迅速衰退,語言消逝原因,同樣與教學語言的改變有關。
老師進到教室,學生起立用標準的普通話問安,這堂中文課不用香港人慣用的廣東話,而改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這在香港被稱為「普教中」。
培正中學校長 譚日旭:「現在因為內地來的遊客,還有移民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都聽到普通話交談的,(學生)沒有好的普通話的溝通能力,他們畢業以後,他們很吃虧。」
即便目前香港近9成市民的慣用語,仍為廣東話,但隨著普教中的推行,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增加,不少人未雨綢繆,擔憂有朝一日廣話會被普通話取代。
香港市民 黃啟文:「每一個學校大部分,都已經用普通話教學,其實慢慢地滲透,讓我們廣東話慢慢帶走。」
廣東話會不會,猶如溫水煮青蛙般逐漸被邊緣化,或許還是未定之天,但其實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讓圍頭話和客家話等,香港本土語言快速衰落。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 劉鎮發:「以前我們是用客家話教學幾百年,自從五十年代用廣州話教學,再加上電視台、電台都是用廣州話,然後下一代就沒人會講,主要是大人沒想到跟小孩子說啦。」
即使客家山歌、客家話,都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抵擋不住,無人傳承的現實窘境。
香港客家山歌手 李群:「他不學,不學它就沒了,就失傳了。」
李群的兒子 練志平:「其實有想過(撿回母語),但是有點困難,因為畢竟在香港的教育來說,有很多不同的語言要學,譬如說有廣東話、有英文,還有那些普通話。」
香港客家人,坦然接受客語流逝的無奈,然而見證客語被邊緣化的他們,卻樂觀看待粵語未來的發展。
香港客家山歌研究者 張國雄:「一見面我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普通話,都是說我們地方的話(廣東話)。」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 劉鎮發:「我訪問過好多香港人,都說(不管)學校講什麼話,我都要和小孩說廣州話,這樣來說,你有這樣的心理,廣州話短期之內很難消失。」
香港人學普通話是「大勢所趨」,然而為了迎合環境而選擇語言,一旦母語脫離家庭生活,就是不可逆的,雖然現在尚未發生,但不代表危機不存在,畢竟等到察覺事態嚴重,大都已無力回天,香港的客語、台灣的客語不都是如此。


 

菅向榮昭和六年1931諸學校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教諭274---苗栗客家人菅向榮

標準廣東語典
昭和8年(1933)
線裝古籍21.1公分 x 14.2公分
《標準廣東語典》是由菅向榮編纂,由臺灣警察協會於昭和8年(1933)出版發行的一部客語教科書。作者本身是客家人,據書中扉頁記載是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教諭,兼任總督府考試委員。對客家人而言,菅姓並非常見的姓氏不免令人好奇其來歷,吳守禮的記載【註2】則姓徐,或說姓管,不知是否與本書是由日文刊印有關?因為日本漢字有時並不直接等同於同形漢字,而日本人常將管寫作菅。
全書的體例前有〈序文〉,之後有作者執筆的〈凡例〉,而後依序是「正文」和「附錄」。「正文」則分「音調」、「語法」、「會話」三篇,各篇又分若干章。文末有兩篇「附錄」,分別是〈臺灣俚諺集〉及〈重要單語集〉。這兩篇附錄可說是相當重要且珍貴的語料。據〈序文〉所言,作者本身也在「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負責客語教學,本書可視為對日本警察教學的教科書。然而全書以日文寫作,對不闇日文者來說,閱讀上有些困難,1974年台北古亭書屋有重印本。(撰稿 / 劉勝權)
【註2】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12。台北市:作者自印本。

S2_15_epaper14a  

2017-03-30_184407  2017-03-30_184721  

姓名 菅向榮
本籍 愛媛
日本紀年 昭和六年
西元紀年 1931
單位名稱 諸學校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
官職名 教諭
職等
薪俸 三
職稱
兼任職務
軍職或位階
居住地址
書冊名(出處)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頁碼 274
相關詞
備註 臺北市下內埔3226
名錄代碼 C006011589000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 https://goo.gl/KDeUOm


 

老屋開門,講古─探訪臺灣傳統客家老屋建築之美 - https://goo.gl/LUp0zk

廣東語

日據時代因為日人對漢人祖籍的認知,遂將主要來自廣東的客家人所說的語言稱為「廣東語」,實際上就是客家話。其內涵不包括來自福建的客家話,自然也不是現今流行於廣州、香港等地的廣東話。
日據時代編纂的多本辭書,如1915年桃園廳警部志波吉太郎的《廣東語會話篇》、1919年劉克明的《廣東語集成》、1932年臺灣總督府編印的《廣東語辭典》、1933年日本警察河野登喜壽的《廣東語研究》以及菅向榮的《標準廣東語典》等就是該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其書名所謂「廣東語」指得實際都是臺灣客家話。所以過去竹林書局刊印的客語唱本也都稱廣東語,也是出於相同的原因。(撰稿 / 劉勝權)


 

從『廣東語』到『客家話』:從《標準廣東語典》談起

Sub2_39_102epaper14_p1  
作者:劉勝權
1933年由「臺灣警察協會」出版發行的《標準廣東語典》,是由苗栗客家人菅向榮獨力編纂完成,主要是教導日籍警察學習客家話所用。既可充作教科書,亦是便於自修者翻檢的辭書。
本書有幾個特點:
第一,〈凡例〉第四條說明「本書收集的語料以苗栗地區為主」,主因是作者出身苗栗,故本書的音系自以苗栗客家話為準,這表明了本書的地域性。從本書所記音系,聲母部分沒有標記「舌面中鼻音」[ɲ-],作者應是將之視為/ŋ-/的音位變體;韻母部份,「艱、勸、乞」等字同時出現在-en/-et和-ien/-iet韻母中,顯示當時這些例字是兩讀的。(張屏生 2008)可見作者紀錄苗栗腔客語非常仔細,同時保留了珍貴的語言現象。
第二,由第三篇「會話」各章名目可以看出特別重視警察公務所需,顯示其針對性。例如第35章〈派出所〉、第38章〈家庭訪問〉等,都是和警察勤務有關的業務對話。
第三,「附錄」中〈臺灣俚諺集〉收錄許多流行的客家俚語、諺語、師傅話及昔時賢文等,共811條,按首字發音依片假名排列。這些代表民眾生活智慧的珍貴語彙能夠大量揭示出來,充分展現客家族群的文化標誌,顯示本書的文化性。
第四,「附錄」的〈重要單語集〉羅列常用日語詞彙而以客語對譯之,使本書可具有日語、客語雙向查詢、教學的功能性
從材料的蒐羅、保存來看,〈臺灣俚諺集〉中所收錄者皆為十分珍貴的寶藏。然其客家話的書寫,從現今時空背景觀之,有不少可改寫之處。例如「不」字,除非文讀[put4],如「知人知面不知心」,否則應寫作「毋」字[m5]為當,例如「窮人不知死,買魚食了米」應改作「窮人毋知死」。又如「麼」字,作者用來充當「無」字,想是音近之故。如「麼信麼悉」、「鬼打覡公-麼法」,應改作「無信無息」、「無法」才是。話雖如此,然瑕不掩瑜。由本書書名觀之,本書還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這兩個問題牽涉範圍都很廣,底下主要指出問題所在,詳細情況還須另文討論。
首先《標準廣東語典》之「標準」何來?在第一章〈廣東語的種類〉中記載:「本島現行流通使用的廣東語指的是四縣、海陸、饒平、永定等,其中又以四縣最標準、通行最廣。因此也是本書所採用的。」胡紅波提到【註1】四縣話「最為標準、通行最廣」,此話說對一半。四縣客家話在臺灣確實較為通行,其理由除了使用四縣話的人口較多外,筆者認為四縣話聲調系統較為單純,方便其他次方言使用者學習,遂容易成為臺灣客家族群間的溝通用語,才是其通行較廣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四縣話才會被認為「最為標準」,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無所謂標準不標準,四縣、海陸等都是臺灣客家話的一支作者身為苗栗四縣客話使用者,因其認知有誤,故自稱其書為「標準」,並不準確。
次者是更大的問題,即《標準廣東語典》名為「廣東語」何以實指客家話?這反映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管理臺灣漢人的認知,尤其在戶籍管理上,日本殖民政府在登記臺灣漢人的祖籍時,主要以移民來源地的省籍為主,而非以漢人使用的語言為區分標準,故在台漢人就以講閩南語的福建人和說客家話之廣東人為大宗,殊不知福建人也有講客家話的,而客家人不全然來自廣東。因為殖民政府戶籍管理的習慣造成了福建人講福建話、廣東人說廣東話的單純認知。
「廣東語」的說法更反映了當時「客家」這個名號尚未在台通行的事實。這個問題說明「客家」本來不是一個自稱,在中國原鄉「客家」稱號的出現也很晚,直到嘉應州人在珠三角因經濟衝突與廣東人發生齟齬,這個廣東人對嘉應州人的稱呼才慢慢由「他稱」轉為「自稱」,而這已是19世紀的事了。所以18、19世紀移民臺灣的客家人不全然有客家的認同,早期臺灣許多福建、廣東之閩客械鬥,實際上根本是客家鬥客家,只不過當時還以省籍認同為先。各地的客家人要由省籍認同轉變以族群文化認同為先,是個較長的過程,要到光復過後才完成。 展示照片
標準廣東語典
【註1】
胡紅波,2000,日本時代警察的客話教科書-標準廣東語典,《客家》第121期。
台北市:客家雜誌。
【延伸閱讀】
1.吳中杰、邱彥貴,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2.徐正光主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正中書局。
-----------------------------------------------------------------
劉勝權,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暨私立新生醫護
管理專科學校兼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