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事件:日軍舉行凱旋式(3)
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日軍在台北火車站前廣場舉行凱旋式,日本人師生、民間團體代表等穿著大和民族服飾。太魯閣戰役實際上是乙未戰爭後,日本半世紀殖民統治中,最大規模的軍事戰鬥。通常軍隊鎮壓國內反叛後,會進行療傷止痛的工作,避免內部傷痕擴大,只有在海外軍事戰鬥取得勝利後,部隊回國才會舉行凱旋式。總督府在太魯閣戰鬥後,竟然在台北舉行的類似海外軍事勝利的凱旋式。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以及次年的余清芳事件,代表著日本殖民政府完成對台灣內部的全面軍事鎮壓,此時離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已有20年,時間比總督府預期來得慢。然而,15年後仍然發了大規模的霧社事件,震撼了海內外,反映了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穩定只是表面的,人心始終潛藏著憤怒和不滿,有機會就像火山一樣隨時爆發出來,直到殖民統治的徹底瓦解。中華之窗 | 太魯閣事件:日軍舉行凱旋式(3) | Facebook https://bit.ly/3R80jXq

299982466_1682072395503308_4417741760075731281_n


太魯閣族一家人
教育畫報/大正八年發行
藤田礦業 台北出張所長工學士 山口忠三撰文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太魯閣族一家人 | Facebook https://bit.ly/3qajMfq

270040406_446375827214460_6154518640040736934_n


【二十世紀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百年前的太魯閣戰爭】
(照片說明:1910年代太魯閣族總頭目Karauhatan)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指太魯閣族祖先在一百多年前,於中央山脈與日軍警抗戰的輝煌歷史。在日本官方的文獻裡,稱之為太魯閣討伐,意指將太魯閣族人當犯人來看待。但對太魯閣族人來說,是為了悍衛土地、生存及習俗與入侵的日本軍警發生一連串的抗爭。例如新城(1896年12月)、三棧(1897年1月)、加灣(1897年2月)、威利(1906年)、及太魯閣族抗日戰役(1914年5月起至8月底),特別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最為耗大的戰爭。這也證明日本據臺近20年(1914年)後,最後向日本降服的族群就是太魯閣族。
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拿下臺灣,中央山脈的原住民並未順服,太魯閣族更是其中最強悍的族群,日方雖多次發動征伐,卻屢遭失敗。在日本佔據臺灣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起至1914年期間,日本用軍力及新式兵器來對原始無武裝的太魯閣族進行入侵的軍事行動,先後28次。其中1914年5月31日深夜發動的所謂「太魯閣征伐軍事行動」,動用20,748軍警與太魯閣族人作戰80餘日,是日本征伐臺灣原住民中最久的戰爭。
為徹底征服臺灣原住民,日本政府持續推動第二個「五年理蕃計畫」。
計畫由四方面同時進行:
設置12推進隘勇線,封鎖太魯閣族獲得日用品、槍枝及彈藥。
開闢山路38條。
圍剿掃蕩21次。
調查地理,測繪地圖。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軍對太魯閣族宣戰,他採取高壓手段,並從1908年開始組織作戰準備,想用威脅或脅迫的方式來鎮壓:
1908年(明治40年)從和平開始進入。
1910年(明治42年)從奇萊山開始進入。
1913年(大正2年3月)從合歡山開始進入。
1913(大正2年9月)由總督親自率領,在陸軍協助下做詳細計劃,從合歡山、能高山、南湖大山、塔次基里(今崇德)、和平等同時進入山區,另一支從木瓜溪上游進入。
以上五次探險路徑艱苦,山難不斷,失蹤軍警88名,凍死34名,亦常遭遇太魯閣族人的襲擊。佐久間左馬太對太魯閣族的戰役於1914年5月開始,以警察部隊及陸軍部隊同時兵分三路進行作戰圍剿。東部由警察部隊分二隊:由永田為隊長從塔次基里(崇德)沿溪掃蕩,並繼續向內太魯閣族居住區域挺進與合歡山方面的陸軍部對會合。另由松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向巴托蘭(Btulan)方面進攻,以銅門與文蘭為起點向奇萊山進攻與陸軍會合,帶給巴托蘭(Btulan)人壓迫。兩部隊均配有野戰砲、山砲、臼砲、迫擊砲、三八式機槍三十九門,其裝備非常齊全及精良。西部以陸軍部隊為主,由佐久間左馬太親自督陣,以木下宇三郎少將為參謀,平岡少將、荻野少將為第二守備司令官,並命令向合歡山、畢綠山、奇萊山主北峰進攻內太魯閣族。攻擊巴托蘭太魯閣族,與花蓮及新城方面西進的警察部隊呼應。
太魯閣族人擅長打游擊戰,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6月12日平岡部隊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松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6月29日荻野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永田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情勢大致底定,以破竹之勢進攻,太魯閣族抗日抗戰由此進入高潮。此役佐久間左馬太於6月26日於砲火中弓箭密集下跌落三十餘公尺深谷受傷(此點族人耆老的流傳說是被亂槍及亂箭擊中而死的)。
日方死傷250人,沒收的槍械6300挺。雖然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就此結束,但仍然追擊逃向南澳及道賽方面的太魯閣族人壯丁,展開第二次作戰,松山部隊對付道賽方面的太魯閣族壯丁,而永田對付南澳方面的太魯閣族。警察隊田凡部隊與陸軍平岡少將所率部隊協助搜取槍枝,7月1日下達命令,7月19完成任務,8月13日作戰結束,並將最頑強Tpdu(天祥)附近各社部落一一撫平。
日本政府統治臺灣五十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三十二年。日本政府以好管理為藉口,開始勸誘遷居平地,但於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之後,為防止族人再次團結起來抗日,自1931年起至1937年強迫族人遷居現址,包括秀林鄉行政區域:和平村、崇德村、富世村、秀林村、景美村、佳民村、水源村、銅門村、文蘭村,萬榮鄉行政區域:西林村、見晴村、萬榮村、明利村、紅葉村及卓溪鄉行政區域:立山村,另外有部份族人被遷居至漢人居住區域之吉安鄉行政區域:慶豐村、福興村、南華村,在遷居時,採取混居政策,來破壞太魯閣族部落的社會結構及傳統文化(金清山撰述,2006)。(5)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二十世紀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百年前的太魯閣戰爭】 | Facebook https://bit.ly/3sNGzf3

176340069_10222464927563345_4075197754500966084_n


151782442_1312805549096663_3542946772913821614_o (1)

太魯閣事件的日本女通譯
1913年,太魯閣事件,日軍武力鎮壓反抗部落後,將倖存族人集中一地,聆聽日軍長官的訓示,同時由一名日本女通譯當場進行翻譯。1906年,日本總督佐久間佐馬太就位後,提出「五年理蕃計劃」,決定在成功鎮壓平定各地漢人反抗活動後,開始對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用兵,控制山區,以取得山林資源。日本殖民政府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山地地形的測繪、原住民人口分佈、習俗與族系等調查研究,以及日本人本身的原住民語文翻譯人才。由於漢人與原住民往來時間較久,有較多通曉原住民語的人,因此最早殖民政府與原住民打交道是透過漢人居間翻譯的,如今殖民政府則訓練日本人直接掌握原住民語的人才。這張照片取自官方出版的「紀念寫真」,顯示太魯閣事件中,日軍已經擁有本身的原住民語通譯,由於是罕見有日本通譯在場的歷史照片,因此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戰爭 庶民 風物」)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4448294678520412/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名畫家陳澄波收藏的老相片中,有許多原住民族的珍貴影像。由服裝及一系列影像來看,這位可能是太魯閣族?

 


95516668_3229696820395367_1502705548158566400_n94725430_3229692773729105_2391274070554443776_n

泰雅族太魯閣原住民


名畫家陳澄波收藏的老相片之一,請問有沒有人知道這位原住民女性是哪一族呢?目前判斷是太魯閣族

88196479_2955479201140072_3745378839807655936_n


原民抗日無立碑 「日方卻有17座」
2017-08-14_153743  
2017-08-14 04:49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王燕華/連線報導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爭取為百年前遭日人殺害的布農族人建紀念碑,地點相中八通關古道沿線...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爭取為百年前遭日人殺害的布農族人建紀念碑,地點相中八通關古道沿線的佳心駐在所遺址。 圖/讀者吳光陽提供
政府推動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聚焦於原民、漢人衝突。但在台灣原民歷史中,還有一段日本殖民歷史,有待重新挖掘、解讀與「轉型正義」。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最近建請原民會,為百年前在拉庫拉庫溪流域遭日人殺害的布農族人興建紀念碑。該區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因玉山國家公園禁止事項第六條規定「禁止燃放鞭炮、煙火、焚燒冥紙及設置紀念碑、牌、神壇與祭祀設施」,遭玉管處拒絕。
卓溪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長高榮生說,一九○九年至一九四○年之間,居住於此區域的布農族祖先,因不滿日本的理蕃政策,起而反抗遭殺害。屍骨遭隨意丟棄無人聞問,子孫後裔蒙受不公平冤屈。
日據時代後期,日本為紀念對抗布農族的殉職警察,在此一區域設置至少十七個紀念碑,悼念其「功績」。「為什麼他們有,我們卻沒有?」高榮生說,布農族後裔看了用日本觀點書寫的紀念碑,會誤認為祖先是「鬧事的野蠻人」,不知祖先是為守護自己的土地起而抗日。
日本政府為紀念1915年5月12日喀西帕南事件衝突中,被布農族所殺的10名日本警...
日本政府為紀念1915年5月12日喀西帕南事件衝突中,被布農族所殺的10名日本警察,1931年立碑。 圖/李國玄攝影、林一宏提供
高榮生表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認為可以立「解說牌」代替立碑,但族人認為,相較於日本紀念碑的國家級規格,解說牌不夠隆重,立碑方能彰顯原民轉型正義。計畫設置的地點在八通關古道沿線的佳心駐在所遺址,此處是喀西帕南社抗日事件發生處。
高榮生擔憂,政府可能不想挑起台日衝突。但他認為,立紀念碑並不是想掀起仇恨,而是「讓子子孫孫知道真相」,並讓紀念碑成為「紀念和平的象徵」。他說,對於日據時代犯下的錯誤,政府須勇於承擔、概括承受。
原民會副主委伊萬納威說,原民會希望玉山國家公園鬆綁法規,期許未來在所有日據時代的日本紀念碑旁,都能另立原民觀點的紀念碑,讓不同史觀並陳,也拿回原民的歷史發言權。
花蓮縣多個鄉鎮都曾爆發原住民抗日事件,這幾年慢慢藉由設置紀念碑、拍攝紀錄片等方式,找回被遺忘的歷史。
如一九○八年日人藉口七腳川社阿美族人有反抗意圖,發動軍警圍剿,造成七腳川社部落遭滅,吉安鄉公所在五年前立碑紀念;秀林鄉太魯閣族人曾與日本軍警展開長達十八年的對抗,公所與東華大學合作製作「太魯閣族抗日戰爭紀錄片」,以族人視角還原歷史真相。


2020-04-25_231432


120年前…太魯閣族抗日 紀錄片還原真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17 03:31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花蓮報導

photo (25)photo (26)  
120年前,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曾與日本軍警展開長達18年的對抗,但是,這段歷史一直以來都是以日方視角,單方面定義為「討伐、平定」,秀林鄉公所與東華大學合作,製作「太魯閣族抗日戰爭紀錄片」,將先人抵抗外敵的史實,以族人視角重現,還原歷史真相

太魯閣族抗日保衛戰比霧社事件還早34年」,秀林鄉公所表示,抗日保衛戰從1896年開始,長達18年,當時族人為了抗禦外敵,在現在的新城、三棧、加灣、威里及內太魯閣,奮勇與日本軍警對抗。

可惜的是,經過120年,這段歷史幾乎被人遺忘,即使有日方文獻紀錄,也都將上述各役定義為「事件、討伐、平定」。

秀林鄉公所與東華語文傳播學系合作,找出老照片、影片、訪問耆老述說族人流傳的抗日故事,再以動畫重現慘烈戰役,製作長度約一個小時的紀錄片,昨在慕谷慕魚旅遊諮詢中心首映,讓史實重現族人眼前。

鄉長李春風說,日本占領台灣,隔年起對太魯閣族發動28次軍事行動,長達18年戰爭,是日本征伐台灣原住民最久的戰役,盼藉由血淚歷史,讓族人看到當年太魯閣族誓死保衛部落的決心。

「看到這段被遺忘的戰役再現,很感動!」銅門部落年輕族人拉比.森納說,看到祖先們為了守護家園付出的犧牲,覺得非常感動,從小雖曾聽過長輩們提及抗日戰爭,但礙於沒有文字記錄,也多為片段口述,版本也有些出入。

透過紀錄片的整理,彙集日本及耆老們對這段歷史的闡述,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戰役又再次活現在眼前,她認為,歷史的重現不是為了製造對立,而是延續祖先保衛家園的精神。

2020-04-25_231351


{太魯閣戰後~英勇悲情子民}台灣1914年花蓮山區日本征服原住民重大戰爭「太魯閣戰役」,造成日本治理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慘死山野。當年的太魯閣族勇士後代林佳瑩,在臉書上訴起這段先人悲壯往事,又有林纓電繪附圖,喚起我關注重新查証。日本統治臺灣50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32年。意思就是說,日本花了18年才將最頑強的Tpdu(天祥)各社部落撫平。
(1)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yKRolU

233370638_4570200112992159_246427677723301944_n234743436_4570199209658916_5108297578598772734_n235234396_4570200999658737_3539039671349916535_n230598654_4570200506325453_4518880539215813723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